文学作品的鉴赏包括对形象的鉴赏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学形象塑造手法及鉴赏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学形象塑造手法及鉴赏在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手法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
理解和鉴赏这些塑造手法,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形象的塑造手法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外貌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直观手段。
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绘,包括容貌、身材、服饰等方面,能让读者在脑海中迅速勾勒出人物的大致轮廓。
比如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短短数语,一个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种描写能够让我们初步感受到项羽的威猛和非凡气势。
语言描写则是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
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够反映出其身份、地位、文化素养以及当时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面对秦伯时的一番言辞,有理有据,既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又指出了秦国的利益所在,充分展示了他的能言善辩和深谋远虑。
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老臣的忠诚和智慧。
动作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一个小小的动作,有时能够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逐”和“还柱而走”这两个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荆轲的英勇无畏和秦王的惊恐狼狈。
心理描写能够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和反思,表达了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深切怀念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怒。
这种心理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除了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烘托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
比如《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通过对壮丽秋景的描绘,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氛围,为下文抒发壮志豪情做了铺垫。
在鉴赏文学形象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塑造手法。
文学作品鉴赏从几个方面
文学作品鉴赏从几个方面文学作品鉴赏是一种深入剖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提升我们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文学作品鉴赏。
一、题材与主题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是作品的基本元素,它们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承载着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核。
通过分析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我们可以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二、形式与结构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是作者在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方式。
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进一步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比如,小说的叙事结构、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戏剧的舞台布景和人物对话等方面都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注意的。
三、人物与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和形象是作者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物和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活动、形象塑造手法等,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同时,人物和形象的塑造也是作品中的重要艺术手法,通过分析人物和形象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语言与修辞文学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进一步感受作品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比如,作品中的比喻、隐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都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关注的。
五、背景与社会意义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风貌。
通过分析作品的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了解作品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同时,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也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关注的。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任务。
通过对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形式与结构、人物与形象、语言与修辞、背景与社会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文学鉴赏的角度及鉴赏写作
【知识基础】鉴赏文,也叫赏析文,就是将对一本书、一篇文章所进行的鉴赏或赏析写成文章。
鉴赏文的写法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描述性的感性体悟,表现为自由的随笔;也可以是评说性的理性分析,常用严谨的议论。
但当其作为论述类文章的一种体式时,是指后者。
一、文学鉴赏的角度和层面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那么到底有哪些角度和层面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形象、主题、技巧、风格四个方面。
1.形象,即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生动具体、蕴含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
它在不同的体裁中有不同的表现,如小说中的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都可以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
2.主题,即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寄寓在作品的形象之中而又具有比形象更为深远的意蕴。
3.技巧,是文学作品用以塑造形象、传达主题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手法。
如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象征、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过渡、照应、铺垫等行文结构方法。
运用上,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其相对稳定的手法。
4.风格,即特定的内容通过特定的形式达到表达的统一,体现了作家、作品在处理题材、熔铸主题、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技巧和语言等艺术手段方面的特色。
这四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样式,适用于鉴赏所有文学体裁。
但是,对不同文学类型的赏析还应有所侧重。
如诗歌鉴赏,可以鉴赏形象、欣赏语言、探讨构思的艺术,揣摩语言的风格,但常以情韵、理趣的欣赏为重点。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认为:“对一件艺术品做较为仔细的分析表明,最好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包含标准的体系,而要把它看成是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
”正是由于文学作品内涵丰富与理解多样,再加上不同读者的阅历、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
我们的鉴赏写作,其实就是要把这些独特的审美认知与感受呈现出来。
二、鉴赏文写作基本要求首先,着眼点要小,要有明确的中心观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 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 2、怎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 回答: • (1)优秀的小说和戏剧文学作品大都着力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的人
物形象。 • (2)诗歌散文类作品,一般不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着力于描绘某种
生活图景,抒发某种感情。 • (3)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一般包
•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
感和思想。
•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 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括:①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场景描写。②促使主人公活动的生活和社 会环境。③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 (4)人物描写的方法一般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 描写、心理描写。
• 鉴赏人物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鉴赏人物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 譬如写景,作家是如何感知这个景物的,是视觉?听觉?还是触觉?乃至通感 等,他抓住的是空间还是时间,空间中的事物是如何分布的,各自的远近高低 如何,每一景一物的声色、动静如何?又借助了哪些手段?是摹状、比喻、比 拟、衬托,还是夸张?写人也是这样。从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到言谈举止, 到细节透露内心,或通过环境衬托内心,由里到外,方能形神兼备。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充满着生动的个性,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结构和命运,通过对其形象的描写和表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以下是我对几位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和评价。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伊丽莎白·班纳特是《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她聪明、机智、果敢、善良,勇于拥抱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伊丽莎白是她所在社交阶层中的一个反叛者,她不愿意妥协自己的原则和对人的价值观,坚定地拒绝了那些以社会地位、财富和门第为前提的婚姻。
她是一个现代的、浪漫的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预示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解放和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伊丽莎白的性格具有自我尊严的特点,她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而战。
但是,她并不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她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地自我纠正和进步。
伊丽莎白的形象表达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和意义,她成为了现代女性的精神榜样和固有价值的象征。
《罪与罚》中的罗迪翁·拉斯柯尔尼科夫罗迪翁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被社会排斥和嘲笑的人,他的贫穷和病态使他对世界充满了绝望和愤慨。
罗迪翁的性格既复杂又丰富,他有着强烈的良知和思想,却在现实中陷入了境况的被动和难以解脱的苦难。
罗迪翁的形象表现出人的内在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和罪恶。
他的形象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社会现状的尖锐批判。
罗迪翁是杂乱无章的、混乱的、无序的现代性的体现,他是一个孑然一身的反叛者,标志着俄国文学的开端。
《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格列佛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也是著名的虚构人物。
他是一个冒险家和旅行家,用他的智慧和勇气,挑战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遇和冒险。
格列佛的性格既是善良、正义、聪明,又有些单薄和超脱。
格列佛的形象代表了人们对忠诚、勇气和冒险的向往和追求。
他是一个冒险家和探险家,意味着人们不断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文学鉴赏的角度及鉴赏写作
文学鉴赏的角度及鉴赏写作文学,宛如一座神秘而丰富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掘。
而文学鉴赏,就是我们打开这座宝藏的钥匙。
通过文学鉴赏,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文学的魅力。
那么,如何进行文学鉴赏呢?这就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作品,并掌握一定的鉴赏写作方法。
一、文学鉴赏的角度1、从作品的主题入手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有着深刻而独特的主题。
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必然灭亡的命运,表达了对人性、爱情、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在鉴赏时,我们要思考作品的主题是如何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体现出来的,以及主题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人物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够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鉴赏人物形象时,我们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语言风格等方面。
比如,在《水浒传》中,鲁智深的豪爽仗义、武松的英勇无畏、林冲的隐忍无奈,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要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及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特点。
3、研究作品的情节结构情节是作品的骨架,它决定了作品的发展方向和吸引力。
一个好的情节应该具有合理性、连贯性和戏剧性。
在鉴赏情节时,我们要关注情节的起承转合、悬念设置、冲突解决等方面。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这一情节,通过孙刘联军与曹操大军之间的智谋较量和激烈战斗,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我们要思考情节的发展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以及情节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4、关注作品的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作者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在鉴赏语言时,我们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性。
比如,在李白的诗歌中,豪放飘逸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他的豪迈情怀;在杜甫的诗歌中,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文学作品的鉴赏讲解.doc
文学作品的鉴赏(黄建宏编)第一章文学作品鉴赏综论文学作品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跃,而形成的认知、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
文学鉴赏有多种模式,有的以体会作者创作意图为中心;有的以作品为中心。
只有考察的重心向读者倾斜,确立读者的鉴赏主体地位以后,读者才彻底摆脱了鉴赏的被动性,文学作品的多元化鉴赏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为主导的综合活动,读者通过多种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心理活动,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其他价值。
第一节文学作品鉴赏的性质文学作品鉴赏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广阔的范围,对其进行现象描述和理性认识,并运用现代美学的理论武器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文学作品鉴赏的性质。
一、文学作品鉴赏实践的现象描述和理性认识一般说来,文学作品鉴赏主要有四种模式。
以社会历史环境为中心的鉴赏是将阅读文学作品同内容的时代背景等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摹仿论。
以作家创作意图为中心的鉴赏是将阅读文学作品同作家的思想、人格、创作风格、动机、意愿等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表现论。
以作品为中心的鉴赏是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同作品本身的人物、语言、结构、意象等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及结构主义。
我们并不否鉴赏模式在具体作品鉴赏中的作用。
当作者的创作理念和读者的鉴赏理念相同时,读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常有恰当的把握。
但是,任何一种鉴赏模式的不恰当运用,都会削弱使文学鉴赏的意义。
上述各种文学鉴赏模式,都很难完全体现读者的鉴赏主体地位,各种鉴赏模式中,都有某些规定或指向,限制读者进行自由活动。
而以读者为主体的文学鉴赏活动,却不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刻板摹写和被动、消极的接受,它允许读者穿梭于作品与自身背景之间,进行自由的思想活动。
尽管这种鉴赏模式有时会因过分强调审美主体而走向负面,但它在培养读者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常见角度和内容
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常见角度和内容(一)鉴赏文学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鉴赏文学形象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
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
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兮析。
三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二)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音韵平仄、和谐叠词精心设计节奏和谐,富有音乐性,整散句的搭配使语言流畅有气势等;2.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①叙述种类: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②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自描工笔等。
③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2.表现手法,如赋、比、兴、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用典、讽喻、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便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等;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及其表达效果(使文章┄┄生动形象或突出┄┄思想感情,或准确、形象、生动、清新、绚丽、质朴、明快、简洁、洗练、精当、含蓄、有力,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属于对作品内容的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属于对作品形式的鉴赏。
作品的形式具体包括作品结构、体裁、语言、表现技巧等。
一、高考现代文涉及的表现技巧,有下列三方面:(一)运用修辞手法及技巧;见第五册课本129页。
常见修辞方法(12种):比喻、比拟、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二)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叙述:如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叙述人称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描写描写的对象1)人物描写:肖像、动作、对话、心理描写。
2)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
3)细节描写:对象可以是人、物、景,作用: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
4)场面描写: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白描和工笔:白描指简笔勾勒,生动传神;工笔指细腻入微的笔法。
描写的角度1)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2)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3)远与近、高与低;4)实与虚抒情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三)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
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篇一:鉴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何鉴赏文学作品A、诗歌鉴赏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作为大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
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品的灵魂,它能让作品充满生命力,也往往会深深地印入读者的记忆里。
以下是本人对于几个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鉴赏。
一、《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中的主角之一,也是整部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他有着极其出色的头脑和财富,但却极度叛逆和冷酷,常常对他所爱的人提出各种荒谬的要求,最终导致了自己和被他所伤害的人的悲惨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希斯克利夫这个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丑陋面。
希斯克利夫狂妄自大、虚荣心极强,他把所有的幸福寄托在自己的色彩斑斓的幻想中,而忽视了周围人的感受。
他对凯瑟琳的爱全都是出于自私和占有欲,不顾及凯瑟琳的真正意愿和感受,最终导致了凯瑟琳和他相爱相杀的悲剧结局。
虽然他有着高尚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却被他的刁钻性格所扭曲,最终使他和他所爱的人沉入深渊。
二、《小王子》中的小王子小王子是《小王子》里的主角,也是无数读者心目中的童话英雄。
他在许多人眼中代表着纯真、天真、无邪,但实际上他的形象之丰满,却在他的离别篇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三、《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桑提亚哥是《老人与海》中的主角,是一个贫穷的渔民。
他曾经很有名,但自从他越来越不得鱼光,人们便视他为不幸和不吉祥的象征。
但桑提亚哥在小说中的形象却无比伟大,他的坚毅和勇气感染了每一位读者。
桑提亚哥经历了漫长艰苦的征程,才捕获了一条巨大的鲨鱼,但随后它却被十几条鲨鱼吞噬。
桑提亚哥的失落、绝望和无助,让整个作品充满了悲情和哀婉。
但是,他没有因为这些挫折而放弃,他仍然充满了希望和勇气,一点一点地艰难地挣扎着,最终终于撑过了一切,并产生了非常深刻的感悟。
以上三个形象都是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中的经典之一,每一个形象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其中的故事情节,与这些形象的交织相互。
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也一一地证明了在外国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多么地重要,并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现代文学作品鉴赏与评析指南
现代文学作品鉴赏与评析指南现代文学作品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情感、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意图,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现代文学作品鉴赏与评析的指南,助您更好地欣赏与理解作品。
一、了解作品背景与作者在鉴赏与评析一部现代文学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与作者的背景。
作品背景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流派、风格特点等。
而作者背景则需涵盖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创作动机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作者的意图。
二、审视作品主题与情感表达现代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丰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
在进行作品鉴赏与评析时,需着重审视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表达的方式。
主题是作品核心思想的总括,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与表达。
而情感表达则是作者通过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如悲伤、欢乐、愤怒等。
透过主题与情感,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绪与意义。
三、分析作品结构与叙事手法作品结构与叙事手法是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鉴赏与评析时,我们需要分析作品的结构安排与叙事手法的运用。
作品的结构包括篇幅划分、章节设置、时间线索等元素,而叙事手法则涉及人称、时态、叙述角度等。
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与叙事手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框架和叙事方式,进一步领略作者的创作手法。
四、解读人物形象与形象塑造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核心元素之一,也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桥梁。
在进行鉴赏与评析时,我们需要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与分析。
首先,我们应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包括外表描写、性格刻画、行为举止等。
其次,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言谈举止、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人物内心世界等方面理解人物的形象。
通过解读人物形象,我们能够深入探索作品所表达的人性、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五、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与价值每部现代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与赏析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 02 文学作品的赏析 03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04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鉴赏与赏析
05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赏析的应用与发展
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
1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
语言美:运用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形式美:通过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的文学形式,展现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意境美:通过描绘景物、人物、情感等,营造出一种深远、优美的意境,让读者产生共鸣 思想美:通过揭示人性、社会、历史等深刻主题,表达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艺术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跨文化鉴赏与赏析的挑战与机遇
语言障碍:不同语言 之间的翻译和理解问 题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价值观、信 仰、习俗等差异
审美差异: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审美标准和 审美习惯差异
跨文化传播:文学作 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传播和接受问题
跨文化创新:文学作 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赏析的应 用与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思想性: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通过讲述故事、 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等手段,传递 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
文学作品传达了作者的思想 观念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风貌和文化背景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文学鉴赏与赏析的效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地的文学研究者和鉴赏家交流,共同推动文学鉴赏与 赏析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文学作品鉴赏
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字为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文学作品鉴赏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鉴赏。
一、主题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意象等元素,可以揭示出作品的主题。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女性主义为主题,通过女主人公陈清扬的成长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探讨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二、结构鉴赏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的组织方式和篇章结构。
通过分析作品的开头、发展和结尾,可以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情节的发展脉络。
例如,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采用了回忆的叙事方式,通过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和思考,展现了他对青春、爱情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三、语言运用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是指作者运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和形象描写等元素,可以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意图。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寓言等修辞手法,通过对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四、艺术风格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指作品所展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叙述方式、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等元素,可以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
例如,鲁迅的散文《狂人日记》以夸张的笔调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愚昧。
总结: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要读者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主题、结构、语言运用和艺术风格的鉴赏,可以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鉴赏过程中应注重对作品的客观评价,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
只有通过深入鉴赏,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将接触到各种外国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学习,他们将了解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作者塑造的虚构角色,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反映。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鉴赏。
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中的简·爱,是一个英国乡村孤儿院的孤独、贫困、相貌平平的小姑娘,她的父母早逝,被姨娘和表哥虐待,她懂得了如何独立生存。
她性格刚毅,心地善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并且热爱教育事业。
她在低贱的地位中勇敢自强,毫不畏惧地向命运挑战。
从简·爱这一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女性解放和自强的思考和呼吁。
《悲惨世界》中的容·乔丹,是法国作家雨果笔下的一个充满正义感和爱心的法国律师,他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极具正义感和热情,却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人。
他一心要为法国穷苦人民谋取利益,谱写了一曲曲把低层次苦难人民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人生之歌。
容·乔丹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有力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英勇、正直、高尚的形象。
《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是哥伦比亚文学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在整个小说中展现了一个贤能、有责任心、坚韧不拔的形象,他对待家族、对待爱情都表现出了让人感动的情怀和执着。
他善良、热情、富有正义感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成为小说中的一大亮点。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是简·奥斯汀笔下的一位富有幽默感和个性鲜明的英国小姐。
她聪明、理智,不随波逐流,不甘于做一个只图嫁个好人家的“门当户对”的女子,而是追求自我价值和幸福。
伊丽莎白的坚持和勇敢,使她成为享誉文学世界的经典人物之一。
浅析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常见角度和内容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常见角度和内容陈婧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摘 要:现代文学作品鉴定的角度和内容主要包含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通过有效的现代文学作品鉴赏能够不断培养和提升鉴赏者的文学基本素质和品鉴能力,升华鉴赏者的阅读体验。
为此,文章重要从文学作品形象、内容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具体分析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常见角度和内容,旨在为人们更好的解读现代文学作品提供重要支持。
关键词:现代文学作品;鉴赏;角度;内容[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24-01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是一个复杂化、多重化的对话过程,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主要是沿着作品形象以及暗示的轨迹,展开的再创造性想象,根据作品语言描述的人物、场景等来想象他们的状态和命运,进而在基地头脑中重构审美意象。
可见,现代文学作品鉴赏活动是内在的,是依托文字资料来对艺术形象的深入了解。
在现代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为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文章就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角度、鉴赏内容展开分析。
一、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形象现代文学作品形象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是指现代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
对一部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在实质上对文学作品形象的鉴赏。
在对现代文学作品形象进行鉴赏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要注重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鉴赏现代文学作品形象的时候要着重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作品形象的鉴赏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身上的言行举止和各种形态歘,而不是盲目的对人物“贴标签”,也不能将人物没有的东西强加给人物。
第二,要对作品人物性格做出有效分析。
人物性格除了可以通过概括性词语体现,还可以从整篇作品的细节中体现。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他们不仅仅是作者的笔下形象,更是对时代和文化的生动刻画。
下面我们就来对几个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一番鉴赏。
一、《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奈特《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奈特是一个聪明、独立、有主见的女性形象。
她对婚姻和爱情持有自己的态度,拒绝了一位自以为了不起的绅士的求婚,因为她认为这样的婚姻不会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伊丽莎白的形象体现了奥斯汀对女性地位和婚姻观念的反思,她借助伊丽莎白这一形象,呈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女性境遇和社会现象。
伊丽莎白的独立、聪慧、有主见的形象,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女性读者,成为了女性自立自强、追求真爱的榜样。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考尔菲尔德《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叛逆不羁的青少年形象。
他对社会和成人世界持有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态度,认为成人世界虚假不实,他试图扮演守望者的角色,保护那些纯真无邪的孩子们。
霍尔顿的形象展现了塞林格对于成人世界的批判和对青少年内心矛盾的深刻揭示,他用霍尔顿这一形象呈现了年轻一代对于成人社会的不理解和反叛,以及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霍尔顿的形象成为了许多年轻读者的精神导师,激励他们勇敢面对成长的挑战和迷茫。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罗密欧和朱丽叶是两个典型的浪漫爱情形象。
他们来自两个宿命对立的家族,却无法控制自己的爱情。
在家族的仇恨和社会的阻碍下,他们选择了相爱并死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鉴赏包括对形象的鉴赏、对语言的鉴赏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作品语言的鉴赏1.比喻训练1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有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文中划线的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分析】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将玉簪花的白花比作“白帆”,将玉簪花的绿叶比作“绿波”。
这样写就将玉簪花在不断地蔓延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从而强化了“玉簪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一立意。
1训练2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刀下去,万龙点睛。
◆试分析文中划线的文字的语言特点及其修辞作用。
【分析】划线文字用了比喻。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文章通过比喻,使道理说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小结比喻的作用:(1)可以把人物、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
如训练1,“将玉簪花在不断地蔓延、不断地蔓延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训练3(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刘鹗《明湖居听书》)◆简析文中划线文字的修辞作用。
【分析】用“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比喻王小玉的声音清脆高远,这样就将抽象的声音具体化、形象化,起到了鲜明、突出的修辞效果。
(不但要知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而且还要懂得怎样作答。
)(2)可以把抽象的事物、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如训练2,“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刀下去,万龙点睛”。
训练4半天,她说话了:“同志,你不知道,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王愿坚《党费》)◆简析文中划线文字的修辞作用。
3【分析】用“风筝断了线”来比喻自己与党失去联系的苦楚,从而把抽象的心情说得形象化、通俗化。
(不但要知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而且还要懂得怎样作答。
)(3)可以突出人物、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训练1,“强化了‘玉簪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一立意”。
训练5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鲁迅《祝福》)◆简析文中划线文字的修辞作用。
【分析】用“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比喻祥林嫂惴惴不安的心理特征,用“木偶人”比喻祥林嫂痴呆的精神状况,这样便把祥林嫂性格中悲剧性的变化鲜明地描述出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比同情。
(不但要知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而且还要懂得怎样作答。
)(4)可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情感。
训练6这个战士长得十分魁伟高大,面貌淳朴,站在那里活像一尊天神。
(魏巍《东方》)◆简析文中划线文字的修辞作用。
【分析】作品把魁伟、淳朴的战士比作“一尊天神”,表达了作者的仰敬之情,也使读者受其感染而热爱我们的这位战士。
2.排比训练7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卦辞,产生了《正气歌》。
单调无过于沙漠,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
”5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路迈进吧!(陶行之《创造宣言》)◆简析文中划线语句的修辞效果。
【分析】文中划线语句运用了排比修辞。
这样不仅能形成整齐的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而且还加强了文章的语势,使“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文章观点得到了强化。
■小结排比的作用:(1)产生连贯的气势,增强行文的语势。
①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把道理说得透辟有力。
如训练7。
②用排比来状物,可以把事物刻画得细致入微。
训练8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
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大理花娇,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
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点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
(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本文段使用排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用排比句从“多”、“艳”、“娇”、“香”等方面描绘大理花的姹紫嫣红与千姿百态,可以将大理花描画得更为细致入微。
③用排比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训练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本文段使用排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文中用“他们的……是那样地……”的排比句,不但充分地展现了我们的战士的精神面貌,而且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我们的战士的热烈赞颂之情,读者也会因之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7(2)增强语言的节奏感,给人以美的感受。
3.反复训练10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是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宗璞《报秋》)◆在文段中,使用了6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分析】首先,我们要知道这里用的是“反复”修辞。
这就是“鉴赏”中的“鉴”,即鉴别。
然后,根据“反复”的修辞功能,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这里如果要细分,其实是两个内容。
一是修辞功能。
反复修辞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利用某些语言信息的重复出现以达到强调..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感的效果。
二是根据这种修辞功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运用“反复”,试图“强调”些什么呢?在原文中,“便”有表示前后事情紧接、时间短促的意思。
现在接连用了6个“便”字来连接“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立冬”等节令,目的是要强调..这些节令来得很快,去得也很快,是要强调时光的飞逝,因此作者紧接有一句“真真的怎么得了”的感叹。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便可以得出以下的答案: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连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解答这道题,容易出现三种失误。
一是不知道这里用了“反复”。
二是虽知道用了“反复”,但不懂得“反复”的修辞功能。
三是回答过于空泛,不能结合原文作具体的分析,如答“起强调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等。
■小结反复的作用:(1)突出事物,强化情感。
突出事物的,如训练10。
训练11红酥手,黄滕酒,满目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陆游《钗头凤》)◆在词中连续使用了3个“错”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9【分析】 将自己被迫与爱妻分离的痛苦之情和欲怨不能的悲愤压抑之情加以强化。
·(2)增强节奏美和韵律美。
如: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跨过了高山,穿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
(3)延续动态,扩充话语的潜在信息。
如: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飞,四海五湖皆一望。
4.词语的锤炼训练12(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请说说文中用“排”字的艺术效果。
【分析】 作品用一“排”字,便把孔乙己要在人们面前摆阔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十分准确、生动地塑造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二、表达技巧的鉴赏1.(1)对比、衬托(2)扬抑(3)以小见大(4)烘托(5)象征(6)类比训练13他(托尔斯泰)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了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斯·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在写托尔斯泰墓时,为什么还写到拿破仑、歌德和莎士比亚的坟墓?【分析】这里采用了对比(衬托)手法,通过两类墓地的11比较,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和震撼人心。
解题时,首先指出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或衬托),然后结合原文,指出作者采用这种手法的目的(反衬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和震.撼人心...)。
文件一:等真正站在她的身旁,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她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湖嘴,水若浊,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