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沉积物测量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调查区的地球化学景观特征,野外工作方法主要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011―1991,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技术要点:①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取样密度为4-5个点/km2,采样物质为基本代表基岩成份的较粗粒级岩屑物质,截取–10目―+60目粒级段;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样品采自残坡积层,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调查区采样物质以水系沉积物样品为主,局部山顶和山坡水系不发育地段以岩屑样品代替。
i.采样布局原则①采样布局以合理为原则并兼顾均匀性。
②水系沉积物样品主要布设于一级水系和二级水系上,以及三级水系的上游。
③平均采样密度确定为4-5个点/km2。
ii.样品采集①采样点的布设使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以1km2的方格为采样大格,再将大格分成0.25 km2的四个小格作采样单元,编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标号为A、B、C、D,如002A1。
采样点要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均匀分布,并使可采面积内不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不合理的空白小格,保证每个采样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小格子中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采样点主要布设在二级水系的上游区段和一级水系沟口,当一级水系较长时,在水系中间可再布置采样点,使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25-0.125 km2之间。
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山坡或山脊上,无法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时,可在采样格内沿同一等高线3-5处采集残坡积层岩屑样品,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②样品的采集a、采样点位的确定野外定点采用GPS结合1∶5万地形图定点,并采用连续航迹监控。
GPS在使用前,利用图幅内国家等级三角点坐标或当地GPS偏差校正值对GPS进行坐标校准,使GPS坐标与1∶5万地形图坐标偏差≤15米。
校正后,对所有GPS进行一致性试验,使GPS间系统偏差小于5米。
定点时要使GPS坐标达到稳定后再读取坐标,野外定点误差小于30米。
水系沉积物测量课件
采集河流不同位置的水系沉 积物样品,分析其中的重金 属元素含量,如镉、铅、汞 、砷等。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测量 结果,可以评估污染治理措 施的效果,为制定更加有效 的环境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 据。
应用案例二:湖泊营养盐来源分析
总结词
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可用于分析湖泊营养盐的来 源。
测量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沉积物中的全氮、全磷等 营养成分含量。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研究方向
未来水系沉积物测量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技术创新、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等方 面。
挑战
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水系沉积物测量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如需要解决复杂地形和水域条件下 的测量问题、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加强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处理能力提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的处理速度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和智能化。
应用领域拓展与深化
拓展应用领域
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环境保护、农 业、地质调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深化应用层次
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如在 环境保护领域中,可实现对水体污染的精细化和精准化监测 。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采样工具
使用干净、无污染的采样 工具,如塑料或玻璃容器 ,避免金属或木质工具。
采样方法
按照标准化方法进行采样 ,确保采样深度和范围的 一致性。
保存条件
样品的保存应避免阳光直 射、高温、低温等极端环 境条件,以保持样品的稳 定性。
样品的处理与制备
样品筛选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筛选,去除其 中的大块物质和杂质。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采样密度阳明山地区以中低山—丘陵为主,雨水充沛,河沟极为发育,大部分地区水流速度中等,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密度定为4~5点/ km2,在1:20万区化浓集中心地带、多元素异常复合部位或矿点分布较集中的地带,采样密度可适当增加,以每小格(0.25km2)不超过2个采样点为原则。
2、采样物质与采样部位本次调查的采样物质以淤泥和粉砂为主,粒度要求取-0.216mm(≤6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为减少测区内元素的跳动,采样物质要尽量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物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样品装入布样袋后,应用手缓慢挤干,以避免某些元素以溶液形式相互渗透造成样品的污染。
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保证不少于120克。
水系沉积物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流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或沟谷中应主要在其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转石后或河道拐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如果采样小格中实无水系,则可在较小的干沟底部采样。
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然后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3、采样点的布置与定点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点位采用GPS与1:5万地形图结合确定。
先在地形图上将工作范围框出,然后在工作区范围内将整数公里网加密成长宽都为0.5km的方格网。
以四个小方格作为一个大格(1km2),为便于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大格编号顺序按一个1∶5万图幅为一个单元,单元号冠于大格编号的千位,每幅1∶5万图幅的大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为a、b、c、d,每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标为2(如1001a1),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规定进行编号。
采样点位预先按设计采样点位布置在地形图上,在野外采样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置标注在图上。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一.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布点原则以区内景观条件、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为依据,并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本次布点:⑴以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采样密度控制在6-8个点/Km2以内,一般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7个点/Km2布置。
主水系中均不布点,特别难以通行区可适当放稀布点。
样点分布力求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兼顾样点均匀一、水系沉积物布点原则合理布设。
⑵采样点主要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的最小水系(>300m)即一级水系口上,对长度大于500米的水系,应溯源追加布点,二三级水系可适当控制。
对原1:20万区域化探采样点应进一步布点。
⑶最上游的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不小于0.125km2,不大于0.25km2,要求每个样点都应控制一片特有的汇水域,力求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的均匀性。
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及机械布点,布点时尽量兼顾减轻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⑸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95%以上的小格内都有样点分布,不得连续出现五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⑹综合考虑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剔除不布样点格子之后,布点大格总数135个。
测区平均采样密度7。
1/km2,采样总面积113km2。
设计采样点805个,样品931件(12元素),布点情况见表12。
采样大格编码、布点、分配一览表表12二、样品编号1、在放大1:5万地形图上,以高斯坐标网线划分成1Km2的采样大格,大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编排;每个大格再以奇数方里网为界,划分成0.25Km2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划分为a、b、c、d,每个小格有两个样点时,按从上而下的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脚注,如8A2 为第8大格A小格2号样品。
采样点预先设计标绘于地形图上。
2.含重复采样格子确定,在考虑图幅中均匀分布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前提下,预先随机确定重复采样格且随机确定一重复样点。
实际采样43个样品为一批,其中随机留取7个号,3个插入重复分析样品,4个供实验室插入二级标样作质量监控,以衡量各批次间的分析偏差,每个1:5万图幅内随机抽取一批,供实验室插入12个一级标样。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一.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布点原则以区景观条件、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为依据,并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本次布点:⑴以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采样密度控制在6-8个点/Km2以,一般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7个点/Km2布置。
主水系中均不布点,特别难以通行区可适当放稀布点。
样点分布力求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兼顾样点均匀一、水系沉积物布点原则合理布设。
⑵采样点主要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的最小水系(>300m)即一级水系口上,对长度大于500米的水系,应溯源追加布点,二三级水系可适当控制。
对原1:20万区域化探采样点应进一步布点。
⑶最上游的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不小于0.125km2,不大于0.25km2,要求每个样点都应控制一片特有的汇水域,力求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的均匀性。
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及机械布点,布点时尽量兼顾减轻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⑸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95%以上的小格都有样点分布,不得连续出现五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⑹综合考虑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剔除不布样点格子之后,布点大格总数135个。
测区平均采样密度7。
1/km2,采样总面积113km2。
设计采样点805个,样品931件(12元素),布点情况见表12。
采样大格编码、布点、分配一览表表12二、样品编号1、在放大1:5万地形图上,以高斯坐标网线划分成1Km2的采样大格,大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编排;每个大格再以奇数方里网为界,划分成0.25Km2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划分为a、b、c、d,每个小格有两个样点时,按从上而下的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脚注,如8A2 为第8大格A小格2号样品。
采样点预先设计标绘于地形图上。
2.含重复采样格子确定,在考虑图幅中均匀分布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前提下,预先随机确定重复采样格且随机确定一重复样点。
实际采样43个样品为一批,其中随机留取7个号,3个插入重复分析样品,4个供实验室插入二级标样作质量监控,以衡量各批次间的分析偏差,每个1:5万图幅随机抽取一批,供实验室插入12个一级标样。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凉城地区的应用效果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凉城地区的应用效果1. 引言1.1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凉城地区的应用效果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是一种通过对水体沉积物中元素、同位素、有机物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演化历史的技术手段。
在凉城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通过对该地区水系中沉积物的分析,可以了解凉城地区的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情况、污染源分布等信息,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凉城地区的实际应用中,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质监测、环境评估、矿产资源勘探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凉城地区的应用效果不仅体现了其在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 正文2.1 地球化学测量技术简介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地球上不同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和测量,以揭示地质、环境等问题的科学技术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化学测量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地球化学测量技术包括多种方法和技术,比如质谱分析、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不同样本中的元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地质演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中,常用的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等。
通过这些技术,我们可以分析水系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物质来源、环境质量等信息,为地质勘探、环境监测、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和环境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2.2 在凉城地区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凉城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水质问题也备受关注。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技术在凉城地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凉城地区水系沉积物进行地球化学测量,可以揭示地表物质循环的过程,帮助我们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来源和迁移规律。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凉城地区的应用效果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凉城地区的应用效果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是一种利用水系沉积物中的化学指标来研究地质环境演化和
水资源变化的方法。
在凉城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的应用可以为该地区的资源开
发利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以下是水系沉积物地
球化学测量在凉城地区的应用效果的简要介绍。
1. 资源开发利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可以对水系沉积物中的矿产资源进行评
估和开发利用的预测。
通过对水系沉积物中的金属元素、矿物组成和赋存状态等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地下矿化体的类型、规模和分布特征,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保护: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可以对水系统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水系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放射性元素等进行测量,可以判断水环境的污染
程度和来源,并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指导。
3. 地质灾害预测: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进行预测。
通过对水系沉积物中的颗粒组成、颗粒大小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
害形成的原因和机制,预测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 水资源变化研究: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可以对水资源的变化进行研究。
通过
对水系沉积物中的主要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组成进行测量,可以揭示水资源的起源、水文过
程和水文特征,评估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地球化学 7-4水系沉积物测量
条件及找矿效果。
3.指示元素按粒度的分布
• 如含在重砂矿物中的元素,当原生晶体较粗大时, 则在分散流中的上游,富集在粗粒中 。 • 浙江木瓜岭汞矿的分散流中,淤泥中的汞量高于 粉砂,是因为汞主要不呈辰砂存在,而以极细的 灰硒汞矿形式存在。 • 青海物探队对Cu做的粒度试验结果,Cu富集在 细粒级中。 • 化学分散流,其沉积作用主要是通过吸附,因此 无例外地富集于细粒部分 。
2.多级水系中的分散流
• 当水系有支流汇入时,如果该支流内没有矿 化,则相当于汇水面积增加了一块,而进入 沉积物的金属量不变,这就导致分散流中的 金属含量呈阶梯状递减。 • 由于无矿岸土的混入或矿化支沟的汇入,使 分散流中的含量呈跳跃式变化。但总的递减 规律是明确的,最后消失在背景起伏之中。 异常消失点离原生矿化(土壤异常)的距离 叫分散流的延伸长度。
4.矿体形态与位置的影响
• 矿体的形态及其相对于水系的位置对分散 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 最有利于分散流形成的是矿体位于分水岭 地段,且直接受到割切,此时分散流形成 呈现明显的峰值。 • 最不利于分散流形成的条件是矿床位于较 大水系附近的沟口 。
5.河谷横断面中含量的分布
• 阶地中的物质,代表上游已被剥蚀的部分, 河漫滩及河床内的最新沉积物是现代剥蚀的 物质,才具有现实找矿意义。在主水道中的 现代活动性沉积物就是水系沉积物取样的对 象。
1.水系分级:水系分级图
N
1
1
1 1
1 2 0 500 1000m
3
中 国 黑 龙 江 东 部 TM
2.碎屑分散流的形式
• 河水的机械搬运能力取决于水的流速与被搬运 物质的粒度与比重。据水力学的计算,流水的 搬运能力与其速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随着搬运时间的延长,碎屑被进一步粉碎,形 成悬浊液。粒度在100μm以上的颗粒,虽然不 能在水中长期稳定,但紊流及涡流能暂时把它 们带起,然后又沉淀。这样多次重复,使细粒 物质搬运更远,产生按粒度的分选。 • 而粒度在100μm以下的颗粒成为胶体质点,属 化学分散的行列。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整理]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采样密度阳明山地区以中低山—丘陵为主,雨水充沛,河沟极为发育,大部分地区水流速度中等,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密度定为4~5点/ km2,在1:20万区化浓集中心地带、多元素异常复合部位或矿点分布较集中的地带,采样密度可适当增加,以每小格(0.25km2)不超过2个采样点为原则。
2、采样物质与采样部位本次调查的采样物质以淤泥和粉砂为主,粒度要求取-0.216mm(≤6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为减少测区内元素的跳动,采样物质要尽量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物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样品装入布样袋后,应用手缓慢挤干,以避免某些元素以溶液形式相互渗透造成样品的污染。
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保证不少于120克。
水系沉积物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流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或沟谷中应主要在其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转石后或河道拐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如果采样小格中实无水系,则可在较小的干沟底部采样。
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然后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3、采样点的布臵与定点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样点位采用GPS与1:5万地形图结合确定。
先在地形图上将工作范围框出,然后在工作区范围内将整数公里网加密成长宽都为0.5km 的方格网。
以四个小方格作为一个大格(1km2),为便于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大格编号顺序按一个1∶5万图幅为一个单元,单元号冠于大格编号的千位,每幅1∶5万图幅的大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为a、b、c、d,每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1,第二个样品标为2(如1001a1),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臵按上述规定进行编号。
采样点位预先按设计采样点位布臵在地形图上,在野外采样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臵标注在图上。
211大学课件应用地球化学4水系沉积物测量
我国以找矿为主要目的的全国扫面
计划,主要采样介质也是水系沉积物。
第三章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概述
水系沉积物异常
勘
在表生带内的一切地球化学异常,
查
在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冲刷与溶解下
地
;使原来集中的元素沿水系发生分
球
散,在水系沉积物分布的狭长地带
化
内形成的异常,叫做水系沉积物异
学
常,前苏联称其为分散流。
勘 系统地调查水系沉积物的成
查 地
分,己远远超出单纯找矿的
球 范围,勘查地球化学家把它
化 学
当成整个地球物质迁移的重 要环节来看待。
水系沉积物地球 化学异常
第三章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第一节 水系沉积物异常形成
勘 分散流的概念
查 地
由于水系沉积物异常沿水系的狭
球
长地带内展布,异常前苏联学者将
化
水系沉积物异常称之为分散流。为
第三章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概述
水系沉积物测量
勘
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共同特点是沿着
查
搬运方向呈拉长的形式展布。
地
由于其与异常源的空间关系疏远,
球
再加上搬运过程中指示元素含量的稀
化 学
释,使异常的衬度降低,但它的范围 却较大,因此这类异常特别适用于概
略普查阶段,用于圈定成矿远景区。
第三章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HCO3-等可以大量存在。大多数有色及稀有金 属的离子在地表水中的浓度是非常低的,但
学
在地下水中则可能有相当高的浓度。当地下
水出露到地表时,由于pH、Eh、温度、压
力等因素的突变使其中的元素迅速沉淀(沉
淀障)。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调查区的地球化学景观特征,野外工作方法主要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011―1991,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技术要点:①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取样密度为4-5个点/km2,采样物质为基本代表基岩成份的较粗粒级岩屑物质,截取–10目―+60目粒级段;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样品采自残坡积层,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调查区采样物质以水系沉积物样品为主,局部山顶和山坡水系不发育地段以岩屑样品代替。
i.采样布局原则①采样布局以合理为原则并兼顾均匀性。
②水系沉积物样品主要布设于一级水系和二级水系上,以及三级水系的上游。
③平均采样密度确定为4-5个点/km2。
ii.样品采集①采样点的布设使用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以1km2的方格为采样大格,再将大格分成0.25 km2的四个小格作采样单元,编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标号为A、B、C、D,如002A1。
采样点要在保证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均匀分布,并使可采面积内不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不合理的空白小格,保证每个采样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小格子中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采样点主要布设在二级水系的上游区段和一级水系沟口,当一级水系较长时,在水系中间可再布置采样点,使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25-0.125 km2之间。
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山坡或山脊上,无法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时,可在采样格内沿同一等高线3-5处采集残坡积层岩屑样品,采样深度视残坡积层发育程度而定。
②样品的采集a、采样点位的确定野外定点采用GPS结合1∶5万地形图定点,并采用连续航迹监控。
GPS在使用前,利用图幅内国家等级三角点坐标或当地GPS偏差校正值对GPS进行坐标校准,使GPS坐标与1∶5万地形图坐标偏差≤15米。
校正后,对所有GPS 进行一致性试验,使GPS间系统偏差小于5米。
定点时要使GPS坐标达到稳定后再读取坐标,野外定点误差小于30米。
1比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知识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本原理在水系中取其中的冲击物作为样品,对样品的分许结果进行各种统计,之后圈定异常、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建立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研究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找矿指示元素(直接和间接)及其伴生元素等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圈定异常,并对异常(同生异常)溯源追踪,最终发现异常源(矿体或矿化体),以达到找矿的目的。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比例尺为1:200000及其以下的部分称为区域化探,工作比例尺为1:50000的称为地球化学普查,目前最大比例尺的水系沉积物测量为1:25000。
在地球化学普查或1:25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之后的溯源追踪工作通常是各种方式(1:1万、1:2万或1:2.5万的土壤剖面或土壤测量工作)的土壤测量工作,在黑龙江省最常用的是1:1万土壤剖面(点距20米,线距视异常和地质情况而定)、1:2万(网度200×40—线距200米、点距40米)土壤测量工作。
本次设计的追踪异常源的工作主要是1:2万土壤测量工作(面积是18km2),其次是1:2万土壤剖面工作(长度是18km)。
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知识1、本次矿调按文件要求的采样密度为4~8个/km2,实际工作中的采样密度大多在4~5个/km2,大部分是4个/km2。
按规范要求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在0.125~0.25Km2之间,并且主要布置在一级水系上,二、三级水系视具体情况只布设少量的控制性采样点。
2、关于水系级别:按规范规定在地形图上超过300米的沟谷无论有无水流都为一级水系,两个一级水系会合处的下游为二级水系,同理两个二级水系会合处的下游为三级水系,以此类推可划分出4、5、6级水系。
3、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取样物质是未受污染的冲击物,而不是采样点两侧及周围的塌积物。
为避免于水系不发育的局部地段出现连续的空白区目前的作法是:采用水系沉积物与网格法土壤采样相结合的方法,以避免空白区域的出现。
土壤样品采集残坡积层中物质,具体是残积物还是坡积物根据现场确定,不好确定的可定为残破积物。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2.记录内容:第一:顺序号(从1依次类推)
第二:袋号 第三:采样部位(水流变缓处、大转石背 后、河 道转弯 内侧或河床底部) 第四:采样位置(该点坐标) 第五:采样方法(多点采样) 第六:样品特征(细沙或粗 砂等) 第七:矿化蚀变(比如孔雀蚀变,褐 铁矿化等) 第八:地质地貌特征(观察样点周围地质 地貌现象)
1.土壤测量法:是根据土壤中的元素次生异常
追索原生矿体的一种找矿方法。 该法特别适用于在以物理风化为主,土层发 育但又不太厚的丘陵地区采用。采样对象为正 常残、坡积层中的砂质土、粘土、细砂土、粉 砂土等(不包括岩石碎块)。土壤层位不同其 元素含量也不同。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可以分 为有机层(A层)、淋积层(B层)、母质层 (C层),在确认定位准确的情况下,土壤测 量法采样对象一般在B层内采集,也就是说可 从地表以下15~20cm处采集。
王廷栋
2010年3月10日
一:化探测量基本流程 二: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要求 三:土壤测量基本要求 四:岩屑测量基本要求 五:注意事项
野外工作第一步:地形图读点,存入GPS 第二步:GPS导航到点位 第三步:定点,保存点位 第四步:采样,过筛,装袋,编 号,标记 第五步:记录 依次完成全天取样工作,并保存航迹。
室内基本工作第一步:样品交接 第二步:晾晒,过筛,过称 (检查样品重量) 第三步:航迹检查 第四步:自检,互检 第五步:项目组抽检(总样品 的10%)
1.基本采样方法:在确认定位准确的情况下,
选择有利于细粒级物质聚集的水流变缓处、 大石头背后、河道转弯内侧河床底部作为 采样部位。为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在每个 采样点沿水系或冲沟上下20至30米范围内 多点采样,并混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原 则上,点位误差应在100米(以5万测量为 参照)范围内,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减小误差。
水系沉积物测量精品PPT课件
(五)数据处理与图件编制 1、数据处理 (1)基本参数计算 平均值 离差S 变异系数
浓集系数
迭加强度系数
衬度=
面金金属
异常下限 倍)。
(K值:测区试验确定,一般1.65—3
异常浓度分带异常下限T的2、4、6倍(4、16、32)划 分外、中、内浓度带。
多元素强度 元素衬度值)
2、地球化学普查(或称普查化探) 主要目的是在区域化探阶段已圈出的各类区域
的或局部的地球化学异常范围内,以及根据化探 、物探、地质资料所圈定的找矿远景区内,进一 步缩小找矿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 的地球化学特征等。工作面积数十平方公里或更 小—数百平方公里之间,常用工作比例尺为 1:2.5万、1:5万,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 为例)4—8点/km2。
采样点位应按野外采样的实际位置于现场标绘在工作用 图上。
年 月日
检查人
年 月日
6、样品加工与管理
从采样到加工全过程均应防止样品污染 ,丢失、错乱等。样品加工流程:干燥( 日温晒干或恒温箱低温烘干)→揉碎(在 日晒时用手揉碎或用木锤轻轻敲打)→过 筛(不锈钢筛,60目)→混匀(对角线折 迭混匀)→称重(≥120g或≥150g)→装 瓶→装入木箱送实验室 (送样单一式三份 、办交接手续)。
b、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室内检查的工 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记录卡 (本)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应占总工作量 的5%,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记录 内容等。
上述室内、野外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记载下
来供资料验收时参考。关于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的 质量评定标准可参阅。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质量评 定标准。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
三、地球化学勘查(一)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根据《1∶5万地球化学普查规范》的规定,确定本次工作技术要求如下:1、水系级别划分水系级别划分原则。
以在1∶5万地形图上可辨认的最小水系(300~500 m)为1级水系,两条1级水系汇成2级水系……依次类推。
2、布样原则(1)采用正方形格子布样系统,在1∶5万地形图上以1 km2为一采样大格,每大格平分为a、b、c、d四个0.25 km2的采样小格,每小格大致按1~2个样品布置。
(2)95%以上的样点布于1、2级水系中,其余布于3级水系,3级以上水系不采样。
长度大于300 m的水系均应有样点控制,长度大于500 m的水系视具体长度加密1~2个样,每个样点控制汇水面积0.125~0.25 km2。
(3)采样点应分布均匀,减少重复控制和无样单元。
小格空格率小于5%。
(4)样品主要分布于1、2级水系口上,尽量布于易通行处。
(5)若采样格内无1、2级水系,为避免出现连续5个采样空格,可在部分采样格布设短剖面采土壤样品。
其它采样空格暂不布样。
(6)在1∶5万地形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500 m的水系,根据前述布样原则在图上初步布置设计点位。
3、野外工作用图及点位精度要求野外工作用图采用1∶5万地形图。
采样之前先将采样点位标注在地形图上,编好号码。
野外采样用GPS卫星定位仪结合地形图定点,定点误差在图上平面误差不大于2 mm。
所有采样点均应有明显的标记,以备野外质量检查和进一步的查证工作。
采样时对地形图上未标出的,长度大于300 m的水系进行取样,并将水系及所采样品标绘于手图上。
4、采样位置及采样物质(1)采样位置:应选择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采样。
个别地段也可在河漫滩上采样。
在间歇性流水的河道中,应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应尽量在水流变缓停滞处采样(如河谷由窄变宽、河流急转弯的内侧、障碍物的背后、河谷横断面变平处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处)。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1
工作范围确定后,应进行现场踏勘,确定测区的
有效范围、考察通行、通视和生活条件等,与救护 部门取得联系,初步选定野外营地位臵,用GPS测定 区内3-5个典型特征地貌点坐标,为GPS校正参数的 确定作准备。
地球化学测量设计主要内容有:
工作目的任务、工作区概况、位臵交通、地貌景
观、已有工作基础、本次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及技术 要求、质量管理措施、样品加工与管理、分析测试及
工作面积常为数平方公里至数百平方公里之间,常用 的工作比例尺为1:25000-1:50000,采样密度为4-8 点/km2。
采样点位布设
• 正确的采样点布设和采样介质地选择,是水系沉积物地球 化学测量进行矿产普查有无效果的关键。一般应在进行大 面积测量前,选择区内已知矿床或矿点进行采样密度、样 品介质、粒度等实验研究,并以实验研究成果为工作设计 的依据进行方案编写和确定野外工作方法。 • 中大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点应尽量布置在图上可辨 认的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的末端和分水 系口上,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还应在水系的中间增 加采样点,汇水面积大于0.25km2的水系均应有样品控制。 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 超过2件。
采样信息库建设
• 1、样品位置与航迹 • 作业组长应在当天对样、卡、点进行校对 检查,并于当日或次日将GPS及记录卡交 工区技术负责人,有工区技术负责抽查后 交数据录入人员将采样数据信息录入计算 机,并保留航迹备查。 • 2、数据管理 • 项目组设专人负责采样信息录入和数据管 理,数据信息录入按院统一规范进行。
取样位臵及介质
• 对于有大量风积物干扰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等地,采样介 质应根据实验研究结果选择,一般应为-10-+60目(张华 等)采样方法:在采样点附近多点采集组合样。 • 采样部位:在现代流水线上,大小颗粒混杂,砾石成份复 杂部位。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一、取样基本流程1、野外工作第一步:地形图读点,存入GPS第二步:GPS导航到点位第三步:定点,保存点位第四步:采样,过筛,装袋,编号,标记第五步:记录依次完成全天取样工作,并保存航迹。
2、室内基本工作第一步:样品交接第二步:晾晒,过筛,过称(检查样品重量)第三步:航迹检查第四步:自检,互检第五步:项目组抽检(总样品的10%)二、水系沉积物测量基本要求1、基本采样方法:在确认定位准确的情况下,选择有利于细粒级物质聚集的水流变缓处、大石头背后、河道转弯内侧河床底部作为采样部位。
为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在每个采样点沿水系或冲沟上下20至30米范围内多点采样,并混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
原则上,点位误差应在100米(以5万测量为参照)范围内,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小误差。
2、记录内容:第一:顺序号(从1依次类推)第二:袋号第三:采样部位(水流变缓处、大转石背后、河道转弯内侧或河床底部)第四:采样位置(该点坐标)第五:采样方法(多点采样)第六:样品特征(细沙或粗砂等)第七:矿化蚀变(比如孔雀蚀变,褐铁矿化等)第八:地质地貌特征(观察样点周围地质地貌现象)3、点位变更及补采样品:野外实际采样过程中,对设计中的布置欠合理的样点,在改变其控制汇水域的前提下,为了采集满足质量要求的样品,可依据实地情况作适当修改。
在当前位置设计中没有布置样品的可酌情补采样品。
实际采样点要及时标注在手图上,划去原不合理布样点。
确因各种因素无法实现采样的采样点,要记录说明。
4、野外现场能过筛的样品要直接现场过筛,将-10目— +80目的物质缩分装入样品袋,其重量大于150g。
现场不能过筛的潮湿样装入布袋,布袋外套上塑料袋带回驻地加工,水中采集的样品要挤干水份,防止水份流出导致样品相互污染,其重量应依据所采样品成份,能确保过筛后-10目—+80目物质重量大于150g。
重复样由不同人、不同时间采用与一般样相同的方法采集,每次采样重量大于300g。
1:50000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
1:50000地球化学⽔系沉积物测量⼯作细则1:50000⽔系沉积物测量⼯作细则⼆○○三年三⽉1:50000⽔系沉积物测量⼯作细则⼀、⽬的根据在区域化探阶段已圈出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以及根据化探、物探、地质资料所划定的找矿远景区,优选1:50000化探测量图幅,通过1:50000化探测量⼯作,进⼀步缩⼩寻找⾦、铜、镍成矿带找矿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进⼀步开展地、物、化⼯作的详查地区。
⼆、⽅法的选择依据北⼭地区地球化学景观特征和前⼈1:200000化探⼯作⽅法,⼯区选择1:50000⽔系沉积物测量⼯作⽅法。
⼯作区为为⼲旱荒漠丘陵区,基岩裸露、⽔系较发育,因此⼯作中采⽤与该景观区相适宜的⽔系沉积物测量⽅法。
采样粒度采⽤-4—+20⽬粒级,⽤“套筛取样法”取样。
三、测⽹的布设在1:50000地形图上框出⼯作范围,在此范围内以公⾥⽹为基准,划出长宽各为0.5千⽶的⽅格,在每⼀平⽅千⽶⼤格⼦中划成四个0.25平⽅千⽶的⼩格。
四、编码原则1、样品编码⾸先在1:5万地形图上框出⼯作范围,在范围内划出长宽各0.5千⽶的⽅格⽹,以四个⽅格(1平⽅千⽶)作为1个采样⼤格编号,各⼤格编号顺序⾃左⽽右再⾃上⽽下。
每个⼤格中有四个为0.25平⽅千⽶的⼩格,编号顺序⾃左⽽右,⾃上⽽下标号a、b、c、d,在每⼀⼩格中采集的第⼀号样品右下⾓标注1,第⼆号样品标注2。
采样点预先标在地形图上,在采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修改,并将实际采样点标在图上,定点误差在图上不⼤于 2.0mm。
每个采样点留有标志。
2、监控样、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号编码监控样、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号的编码以采样⼩格为基础,每50个分析号码为⼀批,在其中任取⼀个号码为重复采样⼩格,并进⾏重复分析,取3个号码作为此⼤格内重复取样及重复分析编号,另任取4个号码,作为插⼊监控样(⼀级标样)编号之⽤,并在图上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号码。
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样的编码右下⾓标注为3,监控样的编码右下⾓标注为4。
水系沉积物测量
(七)提交成果报告 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序言:目的任务及工作概况, 1、序言:目的任务及工作概况,位置交 自然地理概况,以往地质、 通、自然地理概况,以往地质、物化探工 作程度,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作程度,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工作方法:野外工作及质量评述, 2、工作方法:野外工作及质量评述,样 品加工,样品分析及质量评述, 品加工,样品分析及质量评述,数据处理 与图件编制; 与图件编制; 3、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2)大组(或工区)检查。大组(或工区)技术负责人 (或质量检查员)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 技术和质量检查。 a、方法技术检查:技术负责人或质理检查员应随同采样 小组深入工作现场,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检查其是否 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还应深入样品加工组,全面考查样 品加工过程,了解样品有无沾污和编号混乱现象; b、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室内检查的工 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记录卡 (本)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应占总工作量 的5%,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记录 内容等。 上述室内、野外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记载下 来供资料验收时参考。关于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的 质量评定标准可参阅。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质量评 定标准。
化探方法主要有:水系沉积物测量、 土壤测量、岩石测量、水地球化学没 量、气体测量、生物地球化学测量等。 常用的工作方法有水系沉积物测量、 土壤测量,有时也用岩石测量。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 (一)测区选择 (二)编写设计书、设计书内容 1、前言 (1)目标任务 (2)工作区范围及自然地球景观条件 2、工作区以往地质工作概况、地质及地球 化学特征 3、野外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及质量管理 4、样品分析 5、重要异常查证 6、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 7、生产技术管理措施、施工安排 8、经费预算 9、预期提交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数据处理与图件编制 1、数据处理 (1)基本参数计算 平均值 离差S 变异系数
浓集系数
迭加强度系数
衬度=
面金金属
异常下限 (K值:测区试验确定,一般1.65—3 倍)。 异常浓度分带异常下限T的2、4、6倍(4、16、32)划 分外、中、内浓度带。
多元素强度 元素衬度值) (X1、X2……Xn为某一
(七)提交成果报告 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1、序言:目的任务及工作概况,位置交 通、自然地理概况,以往地质、物化探工 作程度,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2、工作方法:野外工作及质量评述,样 品加工,样品分析及质量评述,数据处理 与图件编制; 3、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
地质概况 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的背景分布,元素 的时空上的变化趋势,地球化学分区; 4、异常的解释推断:异常的圈定、分 类及评序,主要异常的解释推断; 5、找矿远景区划分及找矿方向; 6、其他地球化学问题、地球化学环境 特征(有关元素含量与疾病的关系),农 业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其他生态环境的地 球化学特征等; 7、结论与建议。
四○四地质队岗位培训材料
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
工作方法及要点
主讲 吕仲坤
四川省地矿局四○四地质队 二○一○年二月
勘查地球化学(化探)是运用地球化学原理 指导找矿等的应用科学。 以地质、找矿为目的的化探,根据面积大小 和详细程度,大致可分为三类性质的工作: 1、区域化探(战略踏勘性化探) 主要目的是发现由成矿远景区(带)、矿田 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山岩的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所引起的区域的或局部的地球 化学异常。工作面积几千平方公里或更大,常用 比例尺1:10万、1:20万或1:50万,相应的采样密 度(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2点/km2、1点/km2、 1点/16km2。
2、地球化学普查(或称普查化探) 主要目的是在区域化探阶段已圈出的各类区域 的或局部的地球化学异常范围内,以及根据化探、 物探、地质资料所圈定的找矿远景区内,进一步 缩小找矿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 地球化学特征等。工作面积数十平方公里或更 小—数百平方公里之间,常用工作比例尺为 1:2.5万、1:5万,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 为例)4—8点/km2。
(2)大组(或工区)检查。大组(或工区)技术负责人 (或质量检查员)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 技术和质量检查。 a、方法技术检查:技术负责人或质理检查员应随同采样 小组深入工作现场,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检查其是否 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还应深入样品加工组,全面考查样 品加工过程,了解样品有无沾污和编号混乱现象; b、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室内检查的工 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记录卡 (本)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应占总工作量 的5%,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记录 内容等。 上述室内、野外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记载下 来供资料验收时参考。关于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的 质量评定标准可参阅。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质量评 定标准。
3、异常查证 (1)异常查证划分三个阶段: a、踏勘检查(三级查证) b、详细检查(二级查证) c、工程验证(一级查证) (2)异常优选及设计编写 根据不同异常查证阶段优选出相应的异常进 行查证,并编写异常查证设计或异常查证工作安 排。 (3)异常查证方法:采用化探、地质、物探、 极少量地表工程、快速分析等综合方法。 (4)编写查证简报及相应的图件。
8、野外工作质量检查与验收 为确保工作的高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 施建立健全野外采样工作质量检查制度和 室内资料验收制度。 (1)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小组长应对 当天所有的样品、采样记录卡(本)和采 样点位图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应作阶段性检 查,全面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 点位图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三)野外工作方法 1、采样密度 2、采样布局原则 3、定点与造标 4、采样 采样部位、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注意特 殊地形地貌的样品采集。避开污染区。 采样方法:“一点多坑”法 采样物质: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集积的淤泥、粉砂和细 砂。 样品重量:过60目筛后样品重150—200g。 5、采样编录 采样记录用标准化的采样记录卡、要求在野外填写的项 目,必须在现场填写,不允许在室内追记补写,更不能随 意编造。 填写内容必须正确无误、真实齐全、不准重抄或涂改。 采样点位应按野外采样的实际位置于现场标绘在工作用 图上。
年
月
日
检查人
年
月
日
6、样品加工与管理
从采样到加工全过程均应防止样品污染, 丢失、错乱等。样品加工流程:干燥(日 温晒干或恒温箱低温烘干)→揉碎(在日 晒时用手揉碎或用木锤轻轻敲打)→过筛 (不锈钢筛,60目)→混匀(对角线折迭 混匀)→称重(≥120g或≥150g)→装瓶 →装入木箱送实验室 (送样单一式三份、 办交接手续)。
• •
2、采样 采样必须到位,并准确标注在图上。采样时应特别注意采样层位和粒度, 在残、坡积土壤分布区,一般在距地表20—50cm深处的B层(淋积层)或C 层(母质层)中采样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土壤剖面由上而下可分为A、B、C、 D四层,不同类型的土壤剖面模式见图1。
A层:腐殖层。含腐殖质多,风化作用产生的 一些可溶性元素多已流失,或淋滤到B层中,避 免在A层中取样。 B层:淋积层或堆积层。该层是元素的堆积层, 这里的粘土矿物及铁、锰氧化物具有不同程度的 吸附金属的能力,而风化作用又没有A层那样强 烈,尚有部分原生矿物残留原地,表生过程中形 成的次生矿物也大部分滞留。因此,B层是土壤 测量取样对象。 C层:母质层。由受到部分分解的原岩组成, 它的化学成分基本上反映了原岩成分,也是土壤 测量取样对象之一。 D层:基岩。
2、异常分类 按异常所处的地质环境、找矿意义 和工作研究程度进行分类。 (1)甲类异常:为矿异常,又可分 为两个亚类。 甲1类异常:据以发现了矿或扩大已 知矿床规模者。 甲2类异常:仅反映已知矿床者。
(2)乙类异常:推断的矿异常或对解决其他地 质问题有意义的异常,可分为三个亚类。 乙1类异常:反映了已知矿化或对成矿有直接 控制作用的地质体、地质构造,但从异常特征分 析还可能有新的重要发现者。 乙2类异常:反映可能含矿、控矿或对找矿有其 他指示作用的地质体、地质构造,经进一步开展 地质、物化探工作可能找到矿的异常。 乙3类异常:推断的矿致异常。 (3)丙类异常:性质不明的异常。 (4)丁类异常:现阶段无找矿意义的异常。
综合异常多元素异常规模=MAV· S
(2)多元统计:一般用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
(3)建立数据库。 2、图件编制 (1)位置类图件:交通位置、研究程度图、实 际材料图。
(2)基本图件:网格数据图、单元素地球化学
图。 (3)解释推断图类:单元素异常图、组合异常 图、综合异常图、找矿远景区划图。
(六)异常评价与查证 1、异常评价 以找矿为目的异常评价,除了从化探异常本身的特征进行评价 外,还需要研究异常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相关的物探等资料。 异常特征主要包括异常面积、异常强度及规模、元素组分等。 异常出现的环境: (1)异常是否处在一个区域高背景或地球化学省的范围内。 (2)是否处在一个有利成矿的地质环境内。 (3)异常处及附近有无相关的物探异常出现。 在异常评价的基础上,对单元素异常和综合异常进行评序。单元素 异常评序通常选用面积、平均值、极大值、离差、衬值、规模、 浓度分带等参数和相关的地质因素。 综合异常(分类)评序:一般选用综合异常的强度、规模、元 素间的套和程度(元素组合)等指标及相关的地质因素。
(3)分队要定期抽查大组(或工区) 的野外工作质量,其中包括对大组检查 的内容作适量(10%)的抽查。检查的 内容同(2)。 (4)大队负责技术质量的核实性检查 和原始资料的审查验收。 原始资料验收文据的编写要求,按有 关化探生产技术管理制度执行。
(四)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 1、分析样品的送交与验收 2、分析样品的加工 3、样品分析 分析元素根据不同工作目的选择分 析元素。 4、质量监控 5、分析质量评审
二、土壤测量
地质预查和普查阶段常用1:10000— 1:5000比例尺的土壤测量。其工作方法包 括资料搜集、工作前的踏勘与试验研究、 设计、野外取样、样品加工及分析,异常 检查、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除野外取样 与水系沉积物取样不同外,其他工作程序 基本一致。
•
1、采样布局 1:5万、1:2.5万土壤测量,一般配合相同 比例的地质填图。其目的是进一步发现新的 矿产和新的找矿线索,圈定找矿远景地段, 指出异常二级查证范围。 1:1万、1:5千、1:2千土壤测量,是在三 级查证提出的找矿远景地段,或有意义的物 化探异常地段、或已知矿区的外围进行。其 主要目的是指出矿化带、成矿构造带、矿 (化)体群或单个矿体在地表可能出露的位 置,圈定含矿面积,指导工程的布置。
化探方法主要有:水系沉积物测量、 土壤测量、岩石测量、水地球化学没 量、气体测量、生物地球化学测量等。 常用的工作方法有水系沉积物测量区选择 (二)编写设计书、设计书内容 1、前言 (1)目标任务 (2)工作区范围及自然地球景观条件 2、工作区以往地质工作概况、地质及地球 化学特征 3、野外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及质量管理 4、样品分析 5、重要异常查证 6、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 7、生产技术管理措施、施工安排 8、经费预算 9、预期提交成果
3、地球化学详查或异常检查(或称详查化 探) 主要是在区域化探和普查化探阶段获 得的有意义的局部异常范围内查明异常和 矿(化)体的空间关系,以便为山地工程 的定位提供依据。工作面积在0.nkm2或更 小—数十km2之间,常用比例尺1:5千—1:1 万,采样密度(以土壤测量为例)50×2 0—100×40(或20)。
土壤测量的采样粒度要求过60目 (0.216mm)筛孔。每一样品过筛 后(干燥)的重量不少于120g,如 果样品需作Au的测定时,重量不少 于150g。 化探在目前的地质勘查中运用广 泛,了解其地球化学原理、工作流程, 对地质找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请 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学一点这方面 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