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2、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欢的东西,能够使用文明语言向别人借。
1、讨论:幼儿园的玩具能不能带回家?
2、定期让幼儿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图书与同伴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回答:“生病了,迟到了------”
师:“也许小朋友们的猜都有可能,那到底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小朋友们知道吗?”“原来呀,机器猫被丁丁偷偷的带回了他的家,到了晚上,机器猫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找妈妈了,想回自己的家,所以它就哭了。唉!有小朋友也许要问老师,机器猫为什么会被丁丁偷偷的带回家了呢?原来呀------”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教学反思等内容,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社会活动课,快来看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吧。
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刚入园,自我意识较强,随意性也很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容易拿别人的东西,还有个别幼儿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为此设计本课教育幼儿,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并且通过学习,知道如何借东西。
(引导教幼儿借玩具,可以叫借到玩具的小朋友上台来说说,他是怎么借到的)
四、玩玩具,结束课堂
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开心吗?小朋友不仅知道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还借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呀!你们是在太棒了,又学到了一个本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好,你们现在尽情的玩玩具吧!”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

3. 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如何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

2. 分享和讨论身边发生过的相关案例。

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图画来向学生介绍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

2. 准备一些相关案例或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准备学生小组讨论的题目和学生小组分工表。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图画或幻灯片,给学生介绍什么是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2. 学习案例(1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案例或故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行为是否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要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②你身边有没有发生过别人不尊重他人财产权和隐私权的案例?请分享一下。

③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④你觉得你自己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吗?4. 展示和总结(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总结出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的重要性和可行方法。

5. 反思(5分钟)让学生通过回答一些问题来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①你对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有了更深的理解吗?②你觉得自己是否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们了解到这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做到。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含义,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玩具、贴纸等。

2.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拿别人东西的经历。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拿别人东西的不对之处。

2. 主体部分:(1)教师通过PPT展示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拿别人东西的经历,以及这样做的后果。

(3)情景模拟:设置一些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

(4)教师引导:通过讨论和情景模拟,让幼儿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要学会尊重他人。

四、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认识。

2. 关注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分析他们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五、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里的一些公共物品,了解公共物品的用途,培养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设置“爱心角”,让幼儿把自己的玩具和书籍放在这里,供大家分享。

3. 课程延伸: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让幼儿参与到班级的整理和清洁工作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六、活动步骤:1. 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是否有过拿别人东西的经历,以及这样做的感受。

3. 情景扮演:分组让幼儿进行情景扮演,体验拿别人东西的不适感。

4. 教师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明白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要学会尊重他人。

七、教学策略:1. 故事法:通过故事引发幼儿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

3. 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拿取别人的东西来满足。

4. 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2. 玩具、图书等物品3. 贴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三、活动过程:1. 主题导入: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取别人东西后的情感变化。

3.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表自己对拿取别人东西的看法,讨论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4.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东西的喜爱,如绘画、制作礼物等。

5. 总结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作品。

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里不必要的物品,进行捐赠或分享给需要的人。

2. 环境创设:在班级设置“分享角”,让幼儿将自己的玩具、图书等物品放置在分享角,供大家共同使用。

3. 主题班会:定期开展“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班会,巩固幼儿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东西的态度。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3. 班级氛围:观察班级中幼儿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是否形成了尊重他人财产的良好氛围。

六、活动资源:1. 参考书籍:《幼儿社会行为发展指南》、《幼儿道德教育手册》等。

2. 网络资源:相关幼儿社会教育视频、教案分享等。

3. 社区资源:邀请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为幼儿讲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七、活动步骤:1. 主题导入:通过故事课件讲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取别人东西后的情感变化。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3篇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3篇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精选3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遵守班级社会规则;2. 能够理解并遵守物品的归属权,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3. 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分享物品的问题;4. 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学习班级社会规则,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2. 学习与他人分享物品的方法和技巧;3.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分享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班级社会规则,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班级规则的理解。

2. 提问引导:你觉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第二步:学习(15分钟)1. 引入故事:以《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为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一个小孩在学校拿了别人的文具袋,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2. 学生讨论:请学生就这个故事进行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3. 解释故事中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具袋是他人的,拿着别人的物品是不正确的行为,即使是临时借用也要经过对方同意。

第三步:活动(15分钟)1.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两个角色,一个是需要分享的人,一个是提供帮助的人。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体验分享物品的乐趣。

2.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受,并由全班进行总结,总结出正确分享和处理物品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步:巩固(10分钟)1. 提问:通过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如果有人来向你借文具,你该怎么做?你的朋友生日你会送他什么礼物?2.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是教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物品和分享的问题。

通过故事引入,让学生产生共鸣,明白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行为。

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分享物品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良好,学生对班级规则和与他人分享的规则有了更好的理解。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习与他人和谐相处。

3.通过情境模拟,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意识。

二、教学准备1.话题:《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2.道具:玩具或者假钞数张。

3.环境:教室内摆放桌椅以及其他相关教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老师可以在幼儿眼前放置数张假钞,让幼儿观察并询问。

然后,向幼儿提问:“这些钞票是谁的?”“你们想要拿到这些钞票吗?” “如果不是你的,你会怎样做呢?”等问题。

2. 阐释知识,理解主题(10分钟)老师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什么是个人权利?什么是公共利益?”,并通过实际案例向幼儿展示“如果我们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3. 合作活动,加强互动(20分钟)老师布置小组活动,要求幼儿按照组内角色分工,模拟场景“小明把自己的玩具放在一旁,外面的小朋友想玩小明的玩具,你们会怎样做?”小组内逐一表述,组织全体幼儿共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巩固反思,引导思考(5分钟)老师让幼儿在小结环节,通过反思自己参加活动的表现,总结出自己学到的新知识,让幼儿再次思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我会尊重别人的选择”。

四、教学评价幼儿的合作表现和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理解程度将是教学评价的重要角度。

五、教学反思这次教学,老师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生动的场景创设,引导幼儿理解“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和协作意识,同时也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和自卫意识。

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将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语言表达和基础能力,继续探索出适合幼儿的多样化教学策略,帮助幼儿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认识外部世界。

小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课题:《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学目标:1. 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学生了解不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2. 培养学生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3. 培养学生的友善和分享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不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2. 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

教学准备:1. 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图片或PPT;2. 学生的手工制作材料(如纸、剪刀、胶水等);3. 手工制作指导书。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问题导入,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拿别人东西不归还的经历呢?你们觉得这样是对的吗?”2. 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故事讲解:1. 向学生展示故事的图片或PPT,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2. 以适当的语速和语调讲解故事,注重情感的表达,让学生能够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思想。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讨论主要人物在面对诱惑时做出的选择和行为。

2. 引导学生总结“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个道理的含义和重要性。

活动与实践:1. 提供学生一些与故事主题相关的手工制作材料,例如纸、剪刀、胶水等。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制作一些与分享、友善等主题相关的手工艺品。

3.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交流、合作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友善和分享意识。

评价与反思: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和作品质量,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成果。

2.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总结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的讲述和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了解到不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培养了他们的公共道德意识和友善分享意识。

故事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手工制作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故事的道理理解不深,因此我在讲解故事时应适当加入一些情感和逻辑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故事中的意义。

小班社会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

2. 难点:帮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1. 故事讲述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主题。

2.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学习。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故事图片或 PPT:《小熊的玩具》。

2. 一些小道具,如玩具、文具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与幼儿互动,询问他们是否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呀?那你们知道这些玩具都是属于谁的吗?(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果看到别人有好玩的东西,自己能不能随便拿。

师:如果你们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很好玩的玩具,你们能不能直接拿过来玩呢?为什么呢?2. 故事讲述(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的玩具》。

故事内容:小熊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一天,小兔子看到小熊的玩具很羡慕,就偷偷地拿了一个回家。

小熊发现自己的玩具少了一个,很伤心。

后来,小兔子知道自己做错了,把玩具还给了小熊,小熊也原谅了小兔子。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兔子为什么要拿小熊的玩具?小熊发现玩具少了之后心情怎么样?小兔子最后怎么做了?3. 讨论交流(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呢?如果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会有什么后果呢?(2)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倾听并给予肯定和引导。

幼儿可能会回答:“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别人会伤心。

”“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我们不能拿。

”等。

4. 情景模拟(1)教师创设情景,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情景一:在教室里,一个小朋友看到另一个小朋友的文具很漂亮,就想拿过来用。

小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正确的道德观念,教育他们明辨是非,懂得尊重和爱护他人的财物。

2.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垃圾不乱扔,不随意拿取他人物品。

3.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地图、玩具、义工卡片、幼儿手工制作材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老师利用相关地图教具,引出话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对别人的东西我们应该怎么样吗?”2.与幼儿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

第二步:呈现情境1.通过玩具和教具,创设一个场景:故事中的小猴子拿走了小兔子的胡萝卜,小兔子感到很生气。

2.观察幼儿的反应,引导他们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和思考。

第三步:讲故事1.讲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相关的故事。

2.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和行为的对错。

第四步:引导讨论1.运用提问引导幼儿讨论:小兔子的胡萝卜被小猴子拿走了,你们觉得小猴子的行为对吗?为什么?2.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集体讨论。

第五步:指导活动1.结合幼儿关心的事实和情境,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2.制作义工卡片并玩偶连环画,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加深对故事中道德行为的理解。

第六步:小结1.教师对幼儿的发言和行为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2.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幼儿总结和记忆。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情境导入、讲故事、讨论、活动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能够全面接触和理解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通过故事的讲述和角色扮演的活动,培养了幼儿的道德意识和合作意识。

然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故事的讲述中,可以加入一些细节和情感描写,提高幼儿的听故事的兴趣和注意力;其次,在小结部分,可以更加明确地概括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让幼儿更直观地记住重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合理,能够使幼儿在活动中理解并运用道德行为,但仍需改进教学细节,提高教学效果。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社会行为规范,知道拿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别人的允许。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尊重他人。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理解并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2. 活动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玩具、图书等物品若干,小筐若干个。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玩具、图书等物品摆放整齐。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室里的物品,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的兴趣。

2. 主题讲解:教师讲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因,让幼儿理解这一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3. 情景模拟: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4. 小组讨论: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情景模拟中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强化“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并在家庭中予以配合。

2. 环境创设: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室内摆放物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3. 区域活动:教师设置相关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遵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2. 关注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够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知道拿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别人的允许。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物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难点:培养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并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设置情景,让幼儿参与其中,体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2. 游戏互动:通过游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3.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情景道具、游戏道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让幼儿理解并掌握。

3.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参与其中,体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4.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5.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幼儿在课后向家长讲述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并记录幼儿的表现。

2. 社区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行为表现。

2. 课后反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情况。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别人的财产。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二、活动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的学习氛围。

三、活动过程1. 引入话题:邀请幼儿讨论,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讲解故事:通过故事课件,讲述一个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并引导幼儿自己认识到错误。

4. 讨论交流: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财产。

四、活动延伸1. 区角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自己决定是否拿别人的东西,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 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观察幼儿在家的行为,及时引导幼儿改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 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4. 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案编写过程中,需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游戏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注重家园合作,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活动实施1. 开展“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主题活动,通过PPT、故事视频等形式,向幼儿展示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

2.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遇到别人的东西诱惑时,如何自觉抵制诱惑,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3. 设立“分享角”,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物品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4. 开展“道德小故事”演讲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在家庭、幼儿园中,如何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树立榜样。

七、活动评价1. 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观念的认同程度。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正确的道德观念,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财物。

2. 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学会拒绝拿取他人的物品。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财物,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愿。

2. 技能点:学会拒绝拿取他人的物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图片、卡片等。

2. 教学环境:幼儿园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教师准备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名幼儿正在拿取另一名幼儿的玩具。

(2)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王是在做什么?他拿取了谁的东西?”(3)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平时有没有拿取别人的东西?”“这样做对吗?”2. 课堂讨论:(1)教师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不能拿取别人的东西?”(2)鼓励幼儿分享自己曾经遇到类似情况的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3. 游戏活动:(1)游戏一:“找东西”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小物品,并放在教室各处。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幼儿们分成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指定物品,但不能拿取别人组的物品。

(2)游戏二:“猜物品”教师将一些物品放在一个袋子里,每次从袋子中取出一件物品,展示给幼儿们看,并让幼儿们猜这个物品是谁的。

鼓励幼儿们通过观察推测,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4. 教学小结:引导幼儿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拿取别人的东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并与幼儿一起总结出几点行动准则,如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与财物,学会拒绝拿取他人的物品等。

五、拓展延伸: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份道德守则,写明不拿取别人东西的原因以及表达自己不拿取的方法。

并让孩子将守则贴在自己的床头柜上,每天读一遍,提醒自己要遵守守则。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游戏活动、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和表达不拿取别人东西的道德观念。

通过互动游戏的形式,锻炼幼儿观察力和判断力。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

2. 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使幼儿具备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自我控制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讲解活动的主题,引导幼儿关注和思考别人的东西是否可以随意拿取。

2. 主体故事: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故事内容。

3. 情景模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和感受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否正确。

4.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中行为的看法,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做。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知识点,强调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要尊重他人。

四、活动拓展: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布置相关主题的环境,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接受和践行礼仪知识。

五、活动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家长反馈: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3. 课后实践报告:教师收集幼儿的课后实践报告,评价幼儿在实践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故事课件:用于展示活动主题的故事内容。

2. 图片: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3. 玩具:用于情景模拟环节,让幼儿亲身体验。

4. 讨论卡片:用于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

5. 家园联系册:用于与家长沟通交流幼儿在园的表现。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关注别人的东西是否可以随意拿取。

2. 主体故事:讲述一个关于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让幼儿观察和理解故事内容。

3. 情景模拟:组织幼儿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和感受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否正确。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走。

2. 培养幼儿物权意识,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

3. 引导幼儿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4. 培养幼儿与人分享、帮助他人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1. 教具:玩具、图片等。

2. 环境: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引出主题《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2.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角色的行为,让幼儿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3. 情景模拟:教师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

4.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经验,明确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共同培养幼儿的正确价值观。

2. 区域活动:设置“分享角”,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实践分享、助人等品质。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主题的认识。

2. 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幼儿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家园共育效果。

六、活动内容1. 故事分享:《小兔子找尾巴》通过讲述小兔子丢失尾巴的故事,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2. 讨论话题: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让幼儿理解物权概念,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

3. 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

4. 分享与助人:引导幼儿学会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物品,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

七、活动步骤1.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故事图片,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好奇心。

2. 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角色的行为。

3. 教师组织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4. 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幼儿参与互动体验。

5. 教师总结活动内容,强化幼儿对主题的认识。

八、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环境安全、舒适,让幼儿放松参与活动。

2. 教师应以引导者、协助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尊重幼儿的观点。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反思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反思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教 学 目 标 达 成 情 况 03 教 学 内 容 和 方 法 04 教 学 过 程 和 效 果 05 学 生 表 现 和 问 题 06 改 进 措 施 和 建 议
幼儿能够理解“别人的东西我 不拿”的含义
幼儿能够掌握区分自己的东西 和别人的东西
强化实践操作: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
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 教学效果。
及时反馈与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案进 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教学目标达成 情况:是否达 到预期的教学 目标,学生是 否理解和掌握 相关知识点。
学质量
导入环节: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解环节:详细讲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 总结环节: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 重要性
学生对他人财物的尊重程度 学生对社会规则的理解程度
学生是否能够做到不拿别人 的东西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 兴趣度
容的选取和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 到复杂,逐步引导幼儿掌握社会规则 教学内容
的选取和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游戏、互动等多种形式,激发 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 种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选取的教学内容: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 取适合的教学内容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要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3.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学会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环境布置:模拟情景、教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玩具的名称。

2.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玩具是谁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玩这个玩具?”(二)故事讲解1.教师讲解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明为什么不能拿小华的玩具?我们应该怎么做?”(三)讨论交流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类似情况及解决办法。

(四)实践活动1.教师设置模拟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过程。

2.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教师提出希望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五、教学反思1.故事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幼儿能够直观地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道理。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讨论交流:在小组讨论环节,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通过讨论,他们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所有权,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3.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情景,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自律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原则。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幼儿深刻理解并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主动遵守规则,友好解决冲突。

教学过程补充:(二)故事讲解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适时插入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初步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3. 教育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2. 玩具、图书等物品3. 贴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三、活动过程1. 导入: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引起兴趣。

2. 讨论:故事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为什么别人的东西要还给别人?3. 实践: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scenarios,让幼儿体验到拿别人东西的不合适和还别人东西的喜悦。

4. 总结: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要学会尊重他人。

四、活动延伸1. 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选择玩具、书籍等物品,引导幼儿学会分享、轮流使用。

2. 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观察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不拿别人的东西。

3. 绘画活动:让幼儿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并粘贴在纸上,制作成手工作品,进行展示。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2.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

3. 通过对幼儿的个别访谈,了解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观念的认同程度。

六、活动资源1. 故事视频:《别人的东西我不拿》2. 角色扮演道具:衣物、道具等3. 学习卡片:印有各种物品的图片七、活动步骤1. 观看故事视频,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2.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情景,培养幼儿的亲身体验能力。

3. 学习卡片游戏:通过看图说话,让幼儿认识各种物品,引导幼儿学会分辨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

八、活动重点与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活动难点:教育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九、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3.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懂得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1.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2. 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3.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4. 与同伴分享和合作5.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并懂得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2.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故事《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基本环节:a. 教师展示图片,让幼儿辨别哪些行为是拿别人东西,哪些行为是分享和合作。

b. 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参与进来,体验拿别人东西和分享合作的不同结果。

c.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明白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应该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拓展环节:a.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合作的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b.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让幼儿确认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懂得分享和合作。

4. 总结环节:教师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懂得分享和合作。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分享所学内容,加强家庭教育。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通过情景模拟和游戏,评估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能否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

八、教学延伸:1. 开展类似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知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教学反思等内容,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社会活动课,快来看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吧。

设计背景小班幼儿刚入园,自我意识较强,随意性也很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容易拿别人的东西,还有个别幼儿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

为此设计本课教育幼儿,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并且通过学习,知道如何借东西。

活动目标1、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2、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看到喜欢的东西,能够使用文明语言向别人借。

活动准备1、玩具“机器猫”一个。

2、故事图片《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3、幼儿自带一件喜欢的玩具。

活动过程一、以玩具“机器猫“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要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出示玩具“机器猫”)师:“它是谁呀?听!它怎么了?”“呜------,机器猫哭了?为什么会哭呢?谁来猜一猜?”幼儿回答:“生病了,迟到了------”师:“也许小朋友们的猜都有可能,那到底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小朋友们知道吗?”“原来呀,机器猫被丁丁偷偷的带回了他的家,到了晚上,机器猫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找妈妈了,想回自己的家,所以它就哭了。

唉!有小朋友也许要问老师,机器猫为什么会被丁丁偷偷的带回家了呢?原来呀------”二、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一边出示教学图片,一边和小朋友讲述故事内容)2、提问:(1)现在小朋友明白了没有,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2)丁丁把机器猫还给毛毛了吗?丁丁是怎么对毛毛说的?(3)如果你是毛毛,你会对丁丁怎么说?3、讨论:小朋友,刚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丁丁是因为太喜欢机器猫了,才会把它带回家,可是他这样做对不对呀?那如果是你的话,你非常喜欢别人的
玩具或者东西的话,你会怎么办?幼儿回答:“不能抢,要借------”师:“借的时候怎么说?”“那好,咱们现在就来做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借玩具。

好了,现在小朋友们都把玩具请出来吧!”三、出示幼儿自带的玩具,学习向别人借玩具。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玩具名称和玩法。

师:“哇!这么多漂亮的玩具呀!老师都想玩一玩呢?可是,你们带来这么多的玩具,有些老师认识,有些老师还不认识呢?也许有的玩具还很能干呢?可是老师都不知道他们的本领,谁能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认识,让更多的小朋友也喜欢它,好不好?”(引导幼儿大声介绍自己的玩具)。

过渡语:呀!小朋友的玩具都很漂亮,老师也想玩呢?你们愿意借给老师吗?好,那我就来试试看。

2、教师示范向小朋友借玩具:xxx,你的玩具真好玩,我也想试一试,你能借给我玩玩吗?
3、幼儿互相向同伴借玩具。

过渡语:你们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吗?那你们也去试试看,能不能像老师一样借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千万要记住,要有礼貌,声音要响亮,这样别人小朋友才会喜欢你,才会把玩具借给你。

好,那我们就行动吧!想借谁的,就走到谁跟前去,快点,小心你喜欢的玩具被别人借走了。

(引导教幼儿借玩具,可以叫借到玩具的小朋友上台来说说,他是怎么借到的)四、玩玩具,结束课堂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开心吗?小朋友不仅知道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还借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

呀!你们是在太棒了,又学到了一个本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好,你们现在尽情的玩玩具吧!”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玩具。

活动延伸:1、讨论:幼儿园的玩具能不能带回家?2、定期让幼儿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图书与同伴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幼儿知道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并且学会了借别人东西的技巧。

效果很好,幼儿课堂兴趣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但是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局限于本节课,我认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重点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做起。

所以,我们应该把行为习惯的培养用游戏或集体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