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公开课)
定风波优秀课件(公开课)
04
归去——意向的隐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
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
跋涉在荒野古道上
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
他,才华横溢,诗、词、文、画、书法名冠一时
当我们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 苏轼 《定风波》
定 风 波
01
苏 轼
0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诵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01
02
研 读 小 序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天气:雨,晴。
地点:沙湖道中。
故,交代写作缘由。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品读上片
1、相对于众人的“狼狈”,苏轼在风雨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2、哪些词能表现苏轼抵抗狂风暴雨的心态和精神?从每一句找出一个词加以说明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01
沉 着 豪 迈 随遇而安 旷 达
02
上片: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品读下片
苏轼人生中有没有风雨?结束了。“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1
品读下片
“
3
“风雨”“晴”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苏轼的“闲”
不是消极遁世,不是归园田居,更不是逃避 现实。 而是以一种理性寻找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中的困境。 在动荡之中笑傲风雨,在波澜起伏之中从容 淡定,在坎坷不公之中旷达洒脱。
10
走出词境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 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 我也。——《答李端叔书》
请你结合序和词的内容,第三人称的 视角讲述故事。
3
故事里的诗词
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大雨的呢?
4
诗词里的“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
诗词里的“风雨”
资料链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的第三个春天。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坐牢 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当初宋 太祖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 劫。在黄州,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则要 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 郁闷,苏轼在住地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自 号东坡居士。他常常到那里漫步吟唱,或与朋 友把酒闲话。
6
结合背景,我们进一步阐述苏轼的人生态度。
示例:所谓“直面风雨”就是直面人生中的苦难和 仕途上所受的坎坷遭遇。
7
且做个闲人
——读苏轼《定风波》
8
苏轼的“闲”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 调歌头》(1076年被贬密州)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082年被贬黄 州)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苏轼《定风波》(1082年被贬黄州)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83年被 贬黄州)
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料峭春风:
• 人生旳逆境 政治旳风雨
• 山头斜照:
• 人生旳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 看到曙光,不让这临时旳挫折和逆境 左右自己旳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旳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可能正当我们感到绝望旳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诗词背景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 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旳几年 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旳一 面,但他却一直能以超人旳旷达心态 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体现了 苏轼当初“泰然处之”旳心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弟兄,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斥乐观和 希望。
回眸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回头望望刚刚遇雨旳地 方,真是晴雨无常!回 去吧,不论风吹雨打也 好,阳光四照也好。
• 萧瑟处:指遇雨旳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旳 声音。
手法揭示
以 “小” 事: 苏轼遇雨(实) 一“雨”双关
对
竹杖芒鞋轻胜马 (虚)
比
同行皆狼狈
见 “大”
生”
情: 旷达超越 寓情于景“一蓑烟雨任平
纵横奔放旳报国豪情 人生如梦旳感伤 宠辱皆忘、超乎物外旳旷达乐观
苏轼旳人生态度
主动、进取 乐观、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毕了自己旳一种人 物,挫折磨练了他旳顽强意志,面对风 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 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旳 人格光芒。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精品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03
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 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 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
04
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 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 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02
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 、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读来亲切自然。
清新脱俗
这首词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 ,语言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含蓄蕴藉
苏轼的词往往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耐人寻味。
05
《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不畏 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VS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定风波 》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 通过这首词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02
03
意境深远
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04
03
《定风波》诗词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总结词
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
详细描述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 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 神境界。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苏轼在《定风波》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
问题三
从《定风波》中,你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定风波》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对《定 风波》的独特理解,探讨苏轼在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人生
观念。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 体会,交流彼此对这首词的不同
解读。
写作特点
详细分析了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对比等,展现了苏轼 高超的文学造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课件通过具体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和 感受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 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审美体验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引导学生体会《定风波》中的审 美意境,感受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 自然的崇敬和敬畏,认为自然是宇宙 间最高法则。
借景抒情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应当顺应自 然规律。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 心情感,如山水诗、田园诗等。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及特点
客观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客观 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
03
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多 写离情别绪和个人身世之慨,
风格清新婉丽。
04
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 的情感、景象等具象化, 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感染力。
苏轼《定风波》26006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4/27
14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愿栖,寂寞沙洲冷。
15/27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作者为何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这里“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故,交代写作缘由。
10/27
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
(一)疏通词意 上片:无须去理会那穿林打叶雨声,不妨一边吟 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穿着草鞋、拄着竹 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 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春风将我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风 雨萧瑟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 所谓天晴。
25/27
❖心似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 生再多风雨,经过东坡过滤, 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 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 晴朗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 样明亮,一样豁达。
26/27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 苏轼旷达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 写一篇课后随笔《东坡先生,我对你
说…》
27/27
定风波
苏轼
1/27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胸 怀;
2.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 含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表现手法。
2/27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 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 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高二语文必修4《苏轼 定风波》公开课(20张ppt)课件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高低不平的样子。
①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4分)
“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 营造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写出“清”字的意思得1分;“清”字的效果3点,每点得1分。)
小结
•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 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 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 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 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 崭新的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②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不畏艰险、自得其乐 的诗人自我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①元封五年三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游此地得此词。 ②白发、黄鸡,即“黄鸡催晓”、“白日催年”,语出白居易 《醉歌》诗。 (1)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兰溪的雨后景色。“松间”句脱胎于白 居易的“沙路润无泥”。本词换“润”为“净”。请结合上下句,从 景艺术角度赏析这一“净” 字的表达作用。(4 分)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 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 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萧瑟”指什么?诗 人要“归去”何处?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优秀课件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 是潇洒超俗、乐观开朗、旷达恣肆 的。
“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 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2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 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 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身在闲散江湖胜过在官场奔波劳碌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 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 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 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 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 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 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 “水漂东坡诗(尸)。”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选取苏轼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与《定风波》
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苏轼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变
化。
02
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比较
选取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代表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与
《定风波》进行比较分析,展现不同词人的创作特色和时代背景对作品
的影响。
03
与后世词人的作品比较
选取后世词人的代表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与《定风波》进
行比较分析,探讨宋词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
当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定风波》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文学艺术在传承和 创新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欣赏和分析《定风波》等优秀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关注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和现象,提 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
拓展阅读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了解 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通过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文学 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 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世
界。
分组讨论与分享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围绕《定风波》的主 题和意象进行分组讨 论。
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 分享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的智慧和创意。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 极发言、交流看法, 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创意写作与展示
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以《定 风波》为蓝本进行创意写作, 如续写、改写、扩写等。
和精神境界。
课程意义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拓“学”
30/40
认识东坡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 抒情主人公形象?
(用“四字词语” 概括词中人物形象特 点)
31/40
从这首词中, 能够看出 一个 拄着拐杖、穿着草鞋、 吟啸徐行、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静从容、 旷达乐观
词人形象。
32/40
33/40
考查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 形象? 请结合诗句分 析。
【课外积累】 变通利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看“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 明月。面对如江水般深沉失意, 他看见风在山顶咆哮盘旋, 带 着撕身裂骨阵痛穿过漆黑荆棘 林。他逍遥红尘, 最终名垂千 古。
——四川考生《风, 能够穿越 25/40
26/40
归纳总结
《定风波》表达词人在自然 风雨中镇静自若、在仕途风 险中泰然处之、在失意中豁 达自解旷达情怀。
20/40
回首人生风 风雨雨, 苏轼悟 出了“也无风雨 也无晴”人生真 谛。
21/40
第三步
赏“情”
22/40
【课外积累】 变通利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 在那条 崎岖难行泥泞道路上, 有这么一位老者, 他脚着芒鞋, 手持竹杖, 阵阵凉风吹过他 苍白发梢, 冰凉雨滴打落在他瘦弱身躯上, 而他却浑然不觉, 依然悠然吟啸, 缓步徐 行
9/40
第二步
析“意”
10/40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 ~平~~生~。
~~~~~~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雨声,不妨一边吟诗 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 有什么可怕! 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我也不在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定风波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中的一首,苏轼。
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
通过学习从中汲取古人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在诵读中把握诗词的意蕴,领悟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可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当然,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杂糅融通,为他所用。
本课情感就比较复杂,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情怀。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走近,了解背景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师提问题词中三父子是指谁?明确:苏洵苏轼苏辙2、《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诗中所说的黄州惠州儋[dān]州乃苏轼被贬谪之地。
这位备受后人景仰的文学巨匠,在其从政为官期间竟三次遭贬谪,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甜苦辣情,历尽排挤、打击和屈辱。
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写下这样的诗句:)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一切都归于平静。
风雨和晴有没有深层含义呢?写出 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 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们。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
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 幻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总结人物形象
雨中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读下片并思考
雨停了,苏轼人生中的最大一场雨 也结束了,那么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 人生有了一种怎样的认识呢?
偶 然 客 观 „„ 选 择 主 观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12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
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 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吗?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身在闲散江湖胜过在官场奔波劳碌
“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 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 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攸忽而过, 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 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 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 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 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
要问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乐观开朗、旷达恣 肆的。
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的内容
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已而遂晴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吹酒醒
思考:诗人为什么喝酒?
提示:1、苏轼以前的作品为何喝酒?
2、结合写作日期(注释)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柏台霜气夜凄凄, 风动琅珰月向低。
定风波
苏轼
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意:语速快慢、语气轻重、语调升降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 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不觉
命悬一线
梦绕云山心似鹿,
魂惊汤火命如鸡。
九死一生
《狱中寄子由二首》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
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日炙风吹面如墨。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此雨难道仅仅指眼前的雨吗?
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苏轼如何面对眼前的风雨? 雨 淋or躲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 隐”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 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 人说苏轼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 不管是哪种“归去” ,苏轼的心态 是旷达、是淡然、是宁静。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
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 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 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 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 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 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 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 “水漂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 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 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 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