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资料讲解
患者身份识别(优秀)PPT资料
![患者身份识别(优秀)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75f5a0f4afe04a1b071def2.png)
二、特殊人群身份与部位的识别
❖ 特殊人群:
❖
指意识/精神障碍、感觉器官功能不全、婴幼儿、
痴呆者。
❖ 1、患者就诊时,护士应通过陪伴者获得患者真实身份。
❖ 2、患者入院时,应填写手腕识别带,并与陪伴者核对 无误后,系手腕带于患者手腕。
❖ 3、无陪伴的患者,按身份不明患者进行识别。
❖ 4、对感觉器官功能不全〔失聪、视力差、语言沟通障 碍等〕患者,护士可借助笔纸、卡片、手语等工具, 确认患者身份。
❖ ◆转出科护士: ❖ 1、完善病历记录,全面评估患者,检查腕带信息是否准确清楚。 ❖ 2、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腕带特殊标示,医务人员
专人护送。 ❖ 3、填写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记录患者身份信息及病情变化。 ❖ ◆转入科护士: ❖ 1、详细交接患者,反向查对,由患者〔或家属〕自述姓名。 ❖ 2、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
使用腕带的必要性? 5、对于那些费用无法落实且当时病情相对稳定的身份不明者,报告行政总值班/医务部并与政府部门联系后,按政府规定送指定医院。
* 3、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无名+日期—数字、住院号、性别等,并在必要时报告行政总值班/医务部。 患者转交接时的身份识别
患者腕式识别带〔以下简称信息腕带〕是患者标识的一种,是对在医院接受诊疗患者的一种信息识别,是整个医疗活动的根本组成局 部。 环境 身份 ID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 3、填写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记录患者身份信息及病情变化。 3、无陪伴的患者,按身份不明患者进行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标准操作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标准操作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2c057a4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0.png)
患者身份识别标准操作程序患者身份识别标准操作程序(SOP)是医疗护理安全的基础性工作。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评估、核实、确认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确保患者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的目的是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活动,保证患者安全,并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为了规范医务人员正确识别患者的工作程序,需要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流程。
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二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依据。
住院患者统一佩戴腕带,特别是在1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以及对意温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腕带可以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识别标记。
同时,建立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对无法有效沟通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采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并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
同时,鼓励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院护理安全小组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制定改进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规程应确定识别患者身份的时机,包括患者入院时、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前、中、后、病房与手术室交接患者时、手术前、后、患者转科交接时、患者转床时、患者出院时、为新生儿洗澡、更衣、各项检查和治疗前、中、后等。
确定识别患者身份的内容,对成人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前,核对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内容;新生儿身份识别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及住院号、婴儿性别、身长、体重、出生日期与时间。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PPT课件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389bd89e3143323968937d.png)
患者转接时身份识别与交接登记制度
• 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因手术或因治疗需要科室间转接时(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之 间),双方应认真查对交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转出科护士: 1、完善病历记录,全面评估患者,检查腕带信息是否准确清楚。 2、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腕带特殊标示,医务人员专人 护送。 3、填写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记录患者身份信息及病情变化。 ◆转入科护士: 1、详细交接患者,反向查对,由患者(或家属)自述姓名。 2、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 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核对腕带信息。 3、无名氏患者,护送人员详细交代,核对腕带信息。 4、核实无误后签写转科交接记录,挂床头牌, 修改腕带信息:科室 和 床号。
(3)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
• 手术后,手术室工作 人员与病房护士做好 病情、药品及物品的 交接,填写手术室与 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无误后方可离开
例: 用药治疗、输血前患者身份识别
• 1、查对用药、输血医嘱,保证给准确的患者实施治疗。 • 2、用药治疗、输血前必须严格查对,核对床头牌信息, 使用反向查对,让患者和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 姓名,核对正确无误后执行。核对患者姓名的标准用语: 应使用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的标准问句,以患者或 患者家属的回答为准。不得采用“你是xxx病人吗?”等 含患者姓名的问句。 • 3、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核对“腕带”信息。 • 4、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 龄、出生年月、床号、性别等。不可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 识别的唯一依据。 • 5、查对患者身份信息与输液卡、输血单上信息查对完全 一致后,方可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222ee055a58da0116c174995.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c377a7f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b.png)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
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流程图中展示了患者身份识别的详细流程,包括门诊病人和急诊病人的挂号流程以及住院病人的入院手续办理和责任护士的核对流程。
对于无名身份的患者,医院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和护士长进行抢救和治疗,并逐级上报护理部、医务处和上级领导主管部门。
同时,通知公安和民政部门协助核实患者身份,并设定“醒目颜色腕带”作为标记。
对于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医院要特别注意身份识别和信息更新。
而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则需要佩戴腕带,并由主班护士填写并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转科时要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由转送、接诊护士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通过这些流程和措施,医院可以有效识别患者身份,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和纠纷。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77dd79adfe4733687f21aaa0.png)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和核对程序1. 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 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看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 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 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和核对程序1. 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 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的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1)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 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的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 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d44f91cb69dc5022abea0035.png)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