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论文
论古典文学_初二议论文1000字

论古典文学_初二议论文1000字古典文学是一种永恒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典文学作品不仅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情感的寄托。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论述古典文学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
古典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通过语言和文字记录了无数个人和社会的历史。
古典文学作为其中的精华,汇集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不仅传承了文化,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在古代中国,文心雕龙这本书对于后世的文化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古典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典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想的沉淀。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既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又融入了对人性的思考,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
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许多经典的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并在各个国家流传。
古典文学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学术领域,它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人文素养。
古典文学作品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的描写,使我们更加真实地了解人性和社会,培养了我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红楼梦》这部作品通过对贾府的生活和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启发了读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古典文学作品也教会了我们审美的眼光和文学的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美学意味,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观和人文素养,提升我们的艺术修养和情感享受。
读过杜甫的诗歌之后,我们能够更加敏感地感受到诗歌的美,体验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古典文学作品也是塑造个人品格和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不仅能给我们提供人生的启示和教训,还能够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通过与古典文学作品的互动,我们能够培养良好的品格和情感素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情商。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古代文学参考论文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已经具备一定的范畴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篇1试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桥意象“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是跨越障碍的工具,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言不尽意”的遗憾,明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成功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含蓄、凝练、朦胧的意境美。
“桥”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各种文学体式中经常出现,运用非常广泛。
《诗经·大雅·大明》写周武王之母太姒来归的情景:周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周文王对太姒的真挚感情和遇事果断的魄力。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1](P100)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最早的咏桥诗句,开中国古代文学桥意象的先河。
桥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情况进行解析。
一、构成画境的元件桥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首要内涵就是通过展现桥的实用性和外在美,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以桥为点睛之笔的优美画面,给读者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刘禹锡《竹枝》:“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2](P108)就很好的写出了桥的实用价值。
桥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桥上春雨、桥下江水、桥边新柳、桥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共同构成一幅以桥为中心充满生机的小村初春图,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乔吉《(双调)水仙子·吴江垂虹桥》:“飞来千丈玉蜈蚣,横驾三天白螮蝀,凿开万窍黄云洞。
看星低落镜中,月华明秋影玲珑。
赑屭金环重,狻猊石柱雄,铁锁囚龙。
”[3](P620)写出垂虹桥的雏高大长、装饰精美,反映了当时桥梁建筑的水平之高,让读者于千百年后仍然可以在想象中领略此桥的壮美。
古代文学论文(共10篇)

古代文学论文(共10篇)古代文学论文(一): 我的论文是古代汉语,不是古代文学.是具体的字,结构的分析.字体结构中,最原始的是“形”,象形,如甲骨文与金文(钟鼎文);其次是“音”,象声,后世所创的篆隶楷行草大都有其影子,隋唐之时才有“平上去入”的音声变化划分,之前能用而不能分,是一个难点;还有,“义”,古文学中讲的是本有义和象征义,不像现代文学里明朗区分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但又几乎随处可见其应用之处……希望能帮到你!古代文学论文(二): 什么叫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到了现当代,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古代文学论文(三): 中国古代文学家文集.像《唐宋八大家文集》之类的.具有收藏意义的.附1:1.《楚辞学论文集》姜亮夫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2.《唐诗论文集续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3.《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4.《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北京:中华书局,1961.65.《楚辞论文集》游国恩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6.《乐府诗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1957.6,7.楚辞论文集游国恩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8.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莫砺锋编 2023.7,9.两小山斋论文集罗〓烈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710.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11.楚辞论文集蒋天枢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712.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13.诗经研究丛刊: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十三辑中国诗经学会,河北师范大学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23.1014.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经学会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23.15.切问切.1981-2023:复旦诗派理论文集许德民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916.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北京:中华书局,17.东坡词论丛素轼研究论文集第一辑苏轼研究学会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8.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济南市社科研究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519.词学研究论文集 (1949-1979)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古典文学研究室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20.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新1版北京:中华书局,2023.921.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编.-1 中华书局/1964.4附2:1、《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2、《中国文学论丛》钱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83、《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54、《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45、《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6、《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127、《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陈岱孙,季羡林,张岱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8、《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古代文学论文(四):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有哪些【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在四卷本基础上精选编辑而成,共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批评论文(含论诗诗)66种,其中先秦5种,两汉4种,魏晋南北朝5种,唐8种,宋10种,金1种,元2种,明9种,清11种,近代11种.书中按作者时代编次选录,入选各篇,其与文学理论无关部分,采取节录方式,并有注明.凡入选文字,均兼采各种版本加以校勘,正文以一本为主,于篇末注明版本出处.在每篇正文之后,有注释与说明文字.全书选目精审得体,注释重字词训释,浅易明晰;说明既能阐发文本大意,又能明其渊源流变,于初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者,最为便利.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书,全书分上下两编,各包括25篇.上编前5篇带有导论性质,后20篇分述各文体特征与流变;下篇25篇主要讨论文学创作风格与批评的原则、方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末篇《序志》为全书序言.范注以清人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为底本,参以孙仲容手录顾千里、黄荛圃合校本,谭复堂校本,日本铃木虎雄校勘记和赵万里校唐人残写本,并吸收了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等研究成果,进行校勘与注释.范注不限于疏通文句,凡与理解文本有关的文献,均详细引录,故与各种注本比较,最为详赡.书前附有铃木虎雄《黄叔琳文心雕龙校勘记》的“绪言”和“校勘所用书目”亦便于学者参考.诗品注 (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钟嵘《诗品》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及其诗人的文学批评著作,作者选择从汉到齐梁间诗人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评第,并在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钟嵘提倡“自然”与“真美”的诗歌理论批评风格.陈注参照多种版本,进行整理,并作注释,清通简要,便于初学.书后附录“诗选”,系注者所辑录钟嵘《诗品》论及的作品,尤便于读者检核、参考.书末缀有注者跋语,对钟嵘选诗、评第略有论及,亦具启发意义.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探讨诗歌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郭氏此书以明嘉靖本为底本,参考《诗人玉屑》所引加以校订,注释于胡鉴《沧浪诗话注》、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颇多节取,并兼采陶明《诗说杂记》中有关解释沧浪的论点.书前有“校释说明”,于沧浪之版本、观点作出简要的梳理与评价.书中依据原著《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顺序,分作“校”“注”“释”,校文多为考异,有纠谬之功;注文重在词语典故的出处,简要清明;释文在渊源探究与理论发明,兼具导读作用.书后附录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有助读者对严氏诗学观的了解.该书为目前和研究《沧浪诗话》最为详明的著述.原诗(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叶燮《原诗》是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文学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其中关于“正”与“变”、“识”“才”“胆”与“理”“事”“情”诸端探讨,均多真知灼见.霍氏校注,以《清诗话》为底本,用叶燮《已畦集》本校勘,对《原诗》进行校正、分段、标点、笺注.书前冠有“前言”,对《原诗》理论思想与风格作简要介绍与评价,书中笺注着重于引语的出处和有参考意义的材料,词语一般未作解析.艺概 (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刘熙载《艺概》是一部谈文论艺的理论批评著作.作者讨论文艺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刘氏在《叙》中自谓其评论方法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即用简炼的语言,作突出重点的评论,通过“触类引伸”,来显示复杂的内容.综观全书,尤其是论文、诗、词、赋的部分,其对作家作品的评定,对文学形式的流变,对艺术特征的阐发等,时有卓见确论.该版《艺概》,系王国安依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原刊本整理,加以标点,对原本个别错字,亦予纠正.书前有王国安所撰“前言”,对原书有条分缕析的介绍.人间词话新注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齐鲁书社1982年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人间词话”,下卷为“人间词话附录”.上卷系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本整理而成;下卷系辑录《人间词话》以外的王氏零星论词言论.全书有“校”“注”两部分.“校”说明与其它版本(特别是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本作比较)文字重要不同之处,可见作者对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对文献的精审态度.“注”是参照旧注加以补充修订而成.其引文亦能注明出处,使人一目了然.书前有周振甫《序》和滕咸惠自撰的论文《略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其中滕文于《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以及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论述较详,可供读者参考. 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 1984年《谈艺录》系钱钟书的一部以探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思想为主的说诗谈艺著作.本书为1984 年开明书店初版的修订本,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原书旧貌,仅稍有删改润色,计91条;下编乃对旧作进行逐处修订与增益,是为“补遗”,计18条.作者在新版《引言》中说:“上下编册之相辅,即早晚心力之相形”,可见此书堪称集作者一生谈艺之精髓.钱著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本事、考据、风格、理论多有涉及,然综观其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因小见大,如作者采用古代诗论评点方法,从细微入手,却能于中阐发诸如唐、宋诗之分类的重要理论问题.二是博中取精,亦即作者立条极为博杂,然对所及问题的认识,如“诗乐离合”“桐城诗派”等,皆极为深透.三是中西合壁,这于书中引录文献与理论思想,均可见作者融会中西文化艺术的学养.该书知识丰厚,论析精辟,是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必读佳作.古代文学论文(五): 国学经典读后感论文500字以内《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古代文学论文(六): 古典文学有哪些?(加作者)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整理。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不少人认为,如果站在今天的“国际化”学术视角来看,“中国古代文论”不过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审美趣味的话语表征而已,其价值与意义早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隐没于历史深处了。
因此对于古代文论的研究无需追问当下意义,更不要说什么意义的“现代转换”,正如考古一样,纯粹是为研究而研究。
在我看来,这种研究立场是可以商榷的。
我甚至更愿意相信:就像西哲眼中的古希腊神话与艺术一样,中国古代文论也具有“永久魅力”,至少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依然具有重要启发性。
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讨论:近百年来,我们的现代学术研究是以现代学科划分为依托的,而现代学科划分基本上是西方近现代学术演变的产物,体现着西方人的思考方式与言说方式,故而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对西方的效法与模仿。
这种效法与模仿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就是所谓“新学语”的形成。
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系统是一系列来自西方(往往是通过日本)的“新学语”支撑起来的。
就其能指而言这些学术语言依然是汉语(或者是被日本人重新组合了的汉语语词),但其所指却是中国传统学术中很陌生的思想。
诸如哲学、理论、抽象、本质、表象、参照、承认、否认、动机、对象、法则、肯定、否定、审美、身份、社会等等在我们的学术言说中不可须臾离开的基本词语都是来自日语,可以说,离开了从日语转借来的西方学术话语,我们甚至无法展开有效的学术思考和言说。
在这些“新学语”的基础上,我们现代以来的学术研究在运思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基本上也主要是接受了西方人的东西。
中国传统固有的学术方法与价值诉求大都被我们遗忘或抛弃了。
这一点,在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古代文论研究中尤为突出。
看看古人留下的经史子集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古代形之于文字的言说无非是下列几项:立言类、释言类、记事类、抒情类、鉴赏类、考辨类。
立言就是表达一种思想观念,子书大抵属于此类;释言类主要是对前人立言的解说与阐发。
记事就是记载实际发生过或者传说中发生过的事情;抒情类就是抒发怀抱的;鉴赏就是对于诗文书画以及人和事予以评说;考辨类就是对文献典籍或名物制度推敲事实、纠谬辨伪的。
论古典文学_初二议论文1000字

论古典文学_初二议论文1000字古典文学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它历经千年岁月,经历了许多风雨,却依然保留着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世界文学史上,古典文学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文化和思想,也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典文学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古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著作,不仅塑造了一批代表性的文学形象,更揭示了人性的百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现实的重要途径。
其次,古典文学有着深远的思想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思想,都被广泛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例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和《红楼梦》中“得者最铭心,失者最不舍”都是体现各自思想观点的经典语句。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古代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具有启示作用。
最后,古典文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种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护航。
古典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体现了我们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然而,现代社会中,受电视、网络等娱乐方式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于古典文学的热爱和认知度越来越低,这是一件令人忧虑的事情。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古典文学的宣传和推广。
学校可以通过选修古典文学课程,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同时,还可以在媒体上推出一些文学节目,宣传古典文学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中来。
总之,古典文学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而且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文化传承的根基和基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弘扬古典文学,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光彩。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试论中国帝王文学》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
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
不过,主要从经济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理论认识评价。
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发展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规律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
《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
在我国第一部政治议论散文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文章,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
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自然也不例外。
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
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
古代文学文字论文1500字_古代文学文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文字论文1500字_古代文学文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文字论文1500字(一):古代文学的文字特点1、汉字的形象性特征汉字由于是象形文字,在形态和意义上形成了有效的联系,而且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就导致了汉字非常良好的表现力,甚至拥有非常良好的视觉感受,汉字的这些特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特质集中反映在古代诗词中,例如:在唐诗宋词中出现过非常多的对仗、排比句式——这些创作手法增添了整个辞赋的色彩和魅力,带有极强的渲染力。
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著名诗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寓情于景的生动描写,非常有力地表现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对联”也是汉语言文字特质的集中体现,对联注重词汇词语的对应和对仗,甚至一些对联中要求偏旁部首相同。
例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两句对联中偏旁部首都属五行中的一种,作者巧妙地运用中华文字,创造出了更多的不朽篇章。
中华文字具有表意性,然而以他们作为载体而形成的古代文学却表现出一种模糊性,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性与不定性,才使更多的后人在分析前人的不朽篇章时,得出了不同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汉语言文字神秘性的体现。
2、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并行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思想的不断发展与开阔,中国文学文化也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到了近代时期,伟大的学者胡适提出了使用白话文,最初白话文与文言文并行使用,在五四运动以前,文学系统以白话文占据先导,很多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意思被代代相传,例如:先秦时期的很多句式、词汇都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很多的词汇活用现象甚至在文言文中稳定使用。
由此可见,文言文保留了自身的词语特征与语法系统。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异常繁多,甚多不朽篇章依然被现代人所传颂,在文字表达上的意思也相对浅显,多数能被现代人读懂,例如:孔子的不休之作《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中的意思很容易被后人读懂。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她历史悠长,光彩夺目,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学经典形象和故事,因此我国古代文学经典是我们当代人值得不断学习、探索、挖掘的富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模式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是所有高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
但是现在,由于课时的减少、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古代文学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
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活动中,将情感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中国古代文学这门学科是各大高校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它是中文系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基本知识、古代文学作品分析方法以及鉴赏技巧的基础。
学好这门学科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然而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上看,这门课程其实质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两门课程的结合体。
在各大高校中,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科书一般有两种,即《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本。
可见这门课程的内容之丰富,但是现在,随着我国教育不断进行深化改革,许多高校都侧重于设置时效性较强的课程,从而导致一些传统课程的课时大大减少,特别是古代文学这门课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大致地简单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的分析,甚至有些教材内容被一笔带过。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繁荣,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
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上,教师依然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模式的落后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本身的价值认同。
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离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太过遥远,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没有多大的用处。
有关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有关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是一个古代文学发展相当兴盛的国度,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我国对于古代文学的重视程度,造就了古代文学教学的高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们能够掌握到足够的古代文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中教育思想论文摘要:孔子在《为政》一书中曾这样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这句话也充分讲述了他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育思想一、温故而知新在孔子的名言中,我想大家都应该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很熟悉,对于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首先,温故而知新中的“故”通“古”,也就是暗指过去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等;“新”也就是指今,通俗地讲就是指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想让他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过去的文化知识,更要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知识,这种文化要求来自各个方面。
孔子在《季氏》中还提到了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更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得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大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果;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到。
孔子主张他的学生们要善于创新。
创新就是做别人所没有做的,想别人所没有想的。
孔子曾非常谦虚地说自己无所作为,但实际上他对我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编写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和《春秋》,都是非常宝贵的著作,为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学而优则仕孔子一直认为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的这种观点也在《子路》中这样写道:“一言可以兴邦。
”他曾在《阳货》中这样写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古典文学_初二议论文1000字

论古典文学_初二议论文1000字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古典文学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留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古代文人墨客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文学是培养人们高尚情操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良好途径。
古代文人们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教育人们有道德操守、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古文诗词深沉含蓄,意境丰富,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激发读者对于人生、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思考,提高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能力。
古典文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古文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引领人们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文人笔耕不辍,用文字描绘出美好的景色和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感受。
人们通过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培养了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水平。
古典文学还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和人生智慧。
古代文人们通过对人生、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知,创作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智慧和启发力。
通过阅读古典文学,人们可以学习到先贤们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遇到人生困惑时能够得到启迪,使自己思考和面对问题时更加明智和理智。
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阅读古典文学,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特征和文化传统,培养高尚情操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启迪人生智慧和人生智慧。
我们应该重视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传承,让古典文学的烛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论古典文学_初二议论文1000字

论古典文学_初二议论文1000字古典文学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藏,其在塑造我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典文学既是我们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思维的指南,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内涵而被后世所赞颂,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典文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古人的智慧。
古代文学作品记录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痕迹,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比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都是对明清社会的真实描绘,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从而更好地珍惜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古典文学可以启迪我们的思考,帮助我们成为更加独立和自主的人。
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艺术,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古典文学作品中通常有一些人物形象和行为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在我们面临困难的时候,可以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阅读古典文学作品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操和审美能力,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古典文学可以提供我们精神的寄托和安慰。
在繁忙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压力和焦虑。
而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典的诗词和故事常常可以给我们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从而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古代文人通过描绘美丽的大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美丽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在压力中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和舒适。
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创作而深受人们喜爱。
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供我们精神的寄托和安慰。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传承古典文学,让其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光芒。
关于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是一门充满前贤智慧,集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程。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古代文学领域中武则天故事研究一、武则天的个人生活相关文献研究《禁毁小说夜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武则天事,中国小说重要素材之一,凡描述唐宫之事,都与武则天之事迹。
”事实确实如此,我国古代文学对于武则天在宫中的个人生活描写颇多,甚至多过描述她的政治生涯。
比如在明代小说《如意君传》中,就描述了武则天与她的男宠薛敖曹之间的故事,不过由于涉及过多性事描写而被社会所争议。
如今能找到关于武则天个人生活最早的记载就是《如意君传》一书的评价作品《读如意君传》了。
在此书中,作者黄训对《如意君传》予以了全面的否定,他认为该书为“言之污口舌,书之污坊册”的淫秽之物,可焚也罢。
从那以后,该书就没有为多少人所知。
直到,该书却被文学界再次提起,并与此研究出了一些成果,认为它在小说的体式、成书年代等方面都有研究价值。
王汝梅就在他的《明代艳情传奇小说名篇的历史价值》中指出,《如意君传》虽然推崇性事,描述了国君与平民爱欲的不雅之事,让性超越了伦理等级,但不能因此而掩盖了真实,所以他也在客观上对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批判,鼓励人们正视两性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正是描述武则天个人生活的《如意君传》,把性与国家的政治联系了起来,让描述性的场面变得复杂多面,为之后经典著作《金瓶梅》中的性描写拓展了自由的艺术描述空间。
另外像《隋唐演义》与《浓情快史》也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武则天政治背后的个人生活,显露出了在宫廷之下一位才能卓越的女性。
但是无论在哪部作品中,生活中的武则天都留给了读者一种心计多端,甚至有些可怕,且生命力极为旺盛的印象。
正是凭借她的卓越才智,才能玩弄几朝皇帝于股掌之间,独领风骚数十年。
从这些描绘武则天个人生活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众多作者对武则天的爱恨交加的评断,一位野心欲望不见底的政治家,一个放荡不羁的淫妇,让人唏嘘的同时也不得不让人佩服她超凡的个人能力,小说作品中交织着对她的丑化与美化,正是这样一个表现出非凡气质与才能的女人让我国文学对她的研究时至今日还不能休止。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以下是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史论文篇一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近年来,“国学热逐渐升温,不仅反映出当今时代改革创新的精神,也预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民族文化自信力逐渐增强,因此支撑国学发展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框架也就必然引起了学者们深深的思考。
从目前来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发展思路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语境和研究视角也在趋向多元。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共同回望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状况,不难发现,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学样式、文学功能越来越多样化,而西方理论与话语的大量涌入看似使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形成了短暂的春天,但事实上却造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中国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在于把中国文化同现代化对立起来,进行文化上的‘自我否定、自我矮化、自我丑化’。
这正是文学理论界忽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继承,不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论的后果,而且照抄照搬西方文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引发了学者们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民族文化的寻根思考。
长期“失语的中国文论研究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虽然也做了一些调整和适应,但总是有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的感觉。
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实现东西方文论的平等交流对话,使中国古代文论能有一个更好更新的发展平台,使我们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精髓能够得以传承变得格外重要,这也是中国学者们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实现中西方文论对话, 首先应该了解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状和困境,才能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现状首先我们得立足于本民族文论的立场, 建立完善自身理论话语的体系同时吸收、借鉴西方文论的长处,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与交流。
我们都知道中西方的宗教文明是两种不同质的且有着很大差异的文明,这就直接影响到中西方文论的发展特点,比如“中国传统的文论特点更多地表现为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猜测、感悟和体验, 因而必然表现出模糊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 论文

“于今思古,以古看今”---浅谈庄子“道、天、命”三论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0802班万凯玲学号200808580216内容摘要:读庄子之作,晓庄子之思,感吾怀之意。
本文通过将庄子的“道”、“天”、“命”思想观点与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相关联,由古及今,以一名大学生的角度来浅谈个人之见解。
关键词:庄子“道、天、命”当今社会人为正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言论荒唐悠谬,故不为当世王公所用,只有楚威王很赏识他,曾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但庄子“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故不应聘,而且终身隐居不仕。
由此可见,庄子生来便非一般人也,那么,他的思想观念又是如何?众所周知,庄子主张“道”、“天”、“命”等说法,并以其文辞行动来佐证之,这可从《庄子》一书中见晓。
一、道论读过《庄子》的人都知道,《庄子》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那就是“道”和“天”。
对于道,一直倍受人们的重视。
但是,许多学者忽视了天这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有些学者虽然注意到了天的哲学价值,但对天是否在庄子的本体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却语焉不详,如刘笑敢先生说:“真正把天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来使用的是庄子。
……庄子所谓天有两个新义,一是指自然,一是指自然而然的情况。
”也有些学者虽然已经把天摆到本体论的高度,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天只不过是道的替代,如徐复观先生说:“从使用名词上说,庄子与老子显著不同之点,则是庄子常使用‘天’字以代替原有‘道’字的意义。
”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庄子的“道”、“天”和庄子的形上学呢?我们知道,内篇屡言老子和孔子,可见他们对庄子影响之深。
老聃形上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孔子早期形上学的最高范畴是“天”。
事实上,庄子在建立自己的形上学理论时,将这两个范畴一起吸收进来了。
当然,庄子在吸收的过程中,也将它们加以改造,赋予了一些新义。
古代文学论论文范文

古代文学论论文范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论文范文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传承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在华夏民族内部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中国现代文学利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阐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推动现代文学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前言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
文学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文化产品,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文学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使得文学市场欣欣向荣。
现代文学面临如此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资源,提高现代文协的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因此,笔者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一题的研究谈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
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文学界开始觉醒,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
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
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
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
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
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
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
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
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
《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
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题目:古代文学论文——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摘要: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刻石铭文、吟诵歌谣到逐渐形成成熟的文学体裁和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论文旨在探讨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分析文学作品的形成及其与社会、政治、宗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古代文学,演变,影响因素,社会,政治,宗教
引言:古代文学是一座浩瀚而丰富的宝库,与我国自古以来的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密不可分。
它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程,反映了人类的文化进程。
本论文将通过分析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揭示古代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第一部分: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
1. 文字产生与古代文学的起源
2. 古代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3. 文学创作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第二部分:古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描写
2. 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表达
3. 文学作品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和塑造
第三部分:古代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1. 古代宗教信仰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主题和表达
3. 文学作品对宗教信仰的宣传和传承
结论:古代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演变和变迁,受到社会、政治、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探寻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中国古代文论 论文

“于今思古,以古看今”---浅谈庄子“道、天、命”三论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0802班万凯玲学号200808580216内容摘要:读庄子之作,晓庄子之思,感吾怀之意。
本文通过将庄子的“道”、“天”、“命”思想观点与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相关联,由古及今,以一名大学生的角度来浅谈个人之见解。
关键词:庄子“道、天、命”当今社会人为正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言论荒唐悠谬,故不为当世王公所用,只有楚威王很赏识他,曾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但庄子“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故不应聘,而且终身隐居不仕。
由此可见,庄子生来便非一般人也,那么,他的思想观念又是如何?众所周知,庄子主张“道”、“天”、“命”等说法,并以其文辞行动来佐证之,这可从《庄子》一书中见晓。
一、道论读过《庄子》的人都知道,《庄子》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那就是“道”和“天”。
对于道,一直倍受人们的重视。
但是,许多学者忽视了天这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有些学者虽然注意到了天的哲学价值,但对天是否在庄子的本体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却语焉不详,如刘笑敢先生说:“真正把天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来使用的是庄子。
……庄子所谓天有两个新义,一是指自然,一是指自然而然的情况。
”也有些学者虽然已经把天摆到本体论的高度,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天只不过是道的替代,如徐复观先生说:“从使用名词上说,庄子与老子显著不同之点,则是庄子常使用‘天’字以代替原有‘道’字的意义。
”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庄子的“道”、“天”和庄子的形上学呢?我们知道,内篇屡言老子和孔子,可见他们对庄子影响之深。
老聃形上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孔子早期形上学的最高范畴是“天”。
事实上,庄子在建立自己的形上学理论时,将这两个范畴一起吸收进来了。
当然,庄子在吸收的过程中,也将它们加以改造,赋予了一些新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今古文之争及对许慎的影响
摘要:本文记述了汉代历时二、三百年的今古文之争的发展过程,主要是自董仲舒起的三次高潮,最终以今古文经合流宣告结束。
在此过程中,许慎在坚持师从贾逵学习古文经学的同时,也受今文经学的一定影响,对此,其采取了博采通人、兼顾今古文经的治经方法。
关键词:古今文经:许慎:三次高潮:影响
汉代今古文之争开始于西汉后期,直至白虎观会议,双方藩篱渐撤,开始合流,这一斗争对当时和后世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秦朝一统天下之时,实行“焚书坑儒”,望以此钳制思想,巩固极权政治。
虽然熊熊大火燃烧,却未能烧尽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天下之书虽烧,而博士官所职, 与二相府所藏, 固未焚矣,经口口相传得以延续。
由于西汉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黔百家, 独尊儒术”。
自此儒家的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西汉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也空前尖锐复杂, 反映在学术思想上,公开爆发了今古文经学的斗争。
今古文之争的序曲有董仲舒奏响之后,持续了二、三百年,直至东汉末年。
在此期间共掀起了三次高潮。
西汉末年,为了适应王莽篡政的需要,刘歆掀起了今古文经之争的第一次高潮。
起初,刘歆继其父业,校正秘书,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大好之,且以传文释经,转相发明。
建议哀帝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为官学。
哀帝遂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经义,诸博士皆不肯置对。
为此刘歆因移太常博士书责让之。
在书中,刘歆首先历述了周代至西汉武帝时经学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当世传经的弊端。
对于刘歆的指责,今文经师纷纷表示不满。
光禄大夫龚胜和师丹上奏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因此哀帝转为严厉责备,第一次高潮就以刘歆的失败告终了。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东汉光武初年,韩歆提议《费氏易》、《左氏春秋》为官学。
光武帝诏在朝公卿大夫论议此事。
范升提
出了反对意见,双方便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在此之后又先后上书凡十余次,最后光武帝将《左氏春秋》立为官学.并以司隶从事李封为《春秋左氏》博士。
至此今古文经之争的第二次高潮才有所平息。
今古文经之争的第三次高潮起于肃宗建初年问。
肃宗即位,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
贾逵《左氏传》与李育《公羊传》之争,后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于是古文经遂大行于世。
今古文经开始合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代今古文经之争不仅是学术之争,而且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反映。
武帝为了加强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故崇尚《公羊》,立今文经为官学。
刘歆为了替王莽夺权制造理论根据,不惜改经篡道 , 极力主张立古文经为官学。
哀帝时,刘歆虽遭惨败,然王莽当政之后 , 便又卷土重来。
东汉光武善,宣布图谶于天下,今古文经师皆引谶解经, 以投光武之所好.章帝特好古文,故多次诏令古文经师入讲白虎观、云台,且选《公羊》高才生受《左氏春秋》。
总而言之,汉代今古文经之争的潮流自始至终都是在随着汉代最高统治者的需要而起伏的。
许慎在面对今古文学派之争,不甘于随意理解传承历史的经书。
他不愿随大流凭自己的学说走上仕途,而是潜心于钻研学问,要从本源上来清理文字,从而为正确释读经书打下基础。
博采通人是他对待古今圣者观点的治学态度。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 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1“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2这两句话是王充对“通人”的解释,简而言之,通人就是指那些能够融通古今观点,学识渊博的人。
许慎所学达三十多家如孔子、司马相如、贾逵等。
其中有早于他的,也有与他同一时代的,他皆采取不计名位博问之。
先从中整理观点,然后进一步提取出自己所需。
许慎虽然坚持恪守师承,但是,在继承了老师已有的成果和治学方法之外,取各家之长,不受师承家法和学派门户之限,择善而从之。
这种可贵的治学态度成为东汉时期经学发展的一大亮点,被后人乃至同一时期的学者所效仿。
许慎不仅在向古今人学习的时候,采用了博采通人的方法,在古今文经学的观点上也进行了广泛吸收,也是张老师所谓融合的另一种体现。
许慎不满当时今文学者根据隶书随意解释经典的做法:“诸生竞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
1王充《论衡》
2王充《论衡》
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3他自己的研究都是“信而有征”,“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这足以体现许慎在做学问时孜孜不倦、求实务本的态度。
虽然今古文经学看似水火不容,但是事实上都是为了传承儒家经典,许慎在坚持古文经学的同时,也受今文经学的一定影响。
首先,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学术目的是一样的。
《说文解字•叙》:“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蹟而不可乱也。
”可见许慎著《说文解字》主要目的在于正文字、明经义、达王道。
这与今文经学派是一致的。
我国古代之学术,尤其是经学,基本都与政治同构,阐明政道,为政治提供理论依据是经学的终极目的。
在这里,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可谓殊途同归。
其次,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学派。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经典解释方式的不同,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依据经典的不同。
古今文之争,更多的是在争夺政治地位。
郑玄、许慎等“通学”在东汉一代辈出,使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走向了融合。
再者,许慎接受今文经学一些观点,也是当时形势使然。
由于汉代的君主普遍重视今文经学而轻视古文经学,先后为之立学官、设博士, 今文经学也成为当时的官方经学。
促使今文经学的发展走向繁复,但学术品位却在下降,“因陋就寡,分文析字,学者罢老不能究其一艺。
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
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莫知其原。
”4鉴于这种情况,汉宣帝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主持召了白虎观会议,目的在于“使诸儒共证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
”5《说文解字》作于白虎观会议之后,势必会受到其观点的影响。
许慎的《五经异义》一书,一般是许慎先引述各种今古文经说,然后再以“谨案”的形式表明自己的看法。
其中绝大多数是站在古文经学派立场上肯定古文经学说的, 但也有一些是肯定今文经学说的,充分显示了许慎兼顾今古文经的博大胸怀。
作为一个甲骨文方向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要将许慎先生作为一代宗师终身效仿。
首先,要学习许慎的文化担当精神。
在古今文大争论的东汉,许慎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我们现在书法界对甲骨的认识仅限于画其形、描其骨,我们应该最大化吸取文字学届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成果,作用于甲骨书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4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
5范晔《后汉书》
法创作。
其次,学习许慎博采通人、兼顾今古文经的治经方法。
不能闭门造车或拘泥于一家之说,应广泛吸取前人、时人的研究成果,不墨守成规,打破狭隘的门户之见,兼采众长。
【参考文献】
1 王充《论衡》,中华书局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3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
4 范晔《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