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14王弼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13王充共23页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13王充共23页](https://img.taocdn.com/s3/m/ee3083f9ccbff121dc368371.png)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王弼(魏晋玄学家)
![王弼(魏晋玄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d35de0a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0.png)
王弼(魏晋玄学家)王弼“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王弼奉《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又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用名辨析理的方法和许多抽象议题论辩,反复论证“无”和“有”的关系,论证自然和名教皆“以无为本”的道理,从而创建了他的玄学理论体系。
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释疑·述而》邢眝疏引)但又认为,“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是“无”。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
注曰:“责其字定所由,则系于‘大’。
‘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
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根,只是宇宙本根的一个特性———万物遵循的规律。
但是又说:无形的宇宙本根,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
王弼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
王弼的“无”,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无”,相反是本质的“全有”。
他对“无”所取的多种称谓,反映了这个“混成无形”的“无”的丰富内涵。
如“本”指事物的本质;“道”指规律,无物而不由;“玄”指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求之乎无妙而不出”(《老子指略》);“一”指主要矛盾,“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周易略例》)。
北大哲学系精品课程历史沿革第十讲韩非子PPT课件
![北大哲学系精品课程历史沿革第十讲韩非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f89e77aa00b52acfc7caed.png)
15
2.缘道理
▪ “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妄)意度也。” (《解老》)
▪ “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 (《扬权》)
▪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 ▪ “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备内》)
10
Have A Break!
11
3. 势 慎到重势
▪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 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 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敬重也。(《韩非子·难势》)
12
《 史 記
已韓以而非之使。游憤說者,法韓卿非諸 死非為歸終曰秦」,、難得反制王,為公 矣欲然之為:。秦死五十失舉,,斯人子 。自,,韓「秦因不蠹餘之浮執韓自口也
·
老 子 韓 非 列 傳 》
陳下此不韓王急恨之萬變淫勢王以吃。
,吏自為非悅攻矣書言,之以不為,喜
不治遺秦,之韓!,。故蠹御能不不刑
……
得非患,韓,。」曰 作而其用如能名
6
▪ 2. ▪ ▪ ▪ ▪ ▪
韓慎申商李
非到不鞅悝
害
法
家
代
表
人
物
7
▪法 ▪术 ▪势 ▪ 二柄
二. 法、术、势
8
1. 法
二. 法、术、势
商鞅重法
▪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 必于民心,赏存于慎法,而罚 加乎奸令者也。”(《韩非
子·定法》)
9
2. 术
申不害重术
▪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 之能者也。”(《定法》)
第一讲王弼老子注(共36张PPT)
![第一讲王弼老子注(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84c80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7.png)
• 3、实存意义的“道”。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视 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 ‘微’。此三者,不可知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道之为物,惟恍 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老子曰”或“老聃曰”,这也可以证明是老聃自著。无论从文体或思想 内容一贯性来看,这本书很可能出自于一人的手笔,当然,有些字句为其 弟子或后学所附加,亦所不免。
“道”的多重意蕴
• “道”是《老子》一书的最高范畴,“道”既是宇宙最初的发动者,又是世间 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和将它们统一起来的东西。
• 1、道路。
何晏是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则是真正玄学理论奠定基础的人。
罗耀拉大学•哲学老系王子蓉讲蓉教“授:天世下界语万境物下的生老于庄解有读,有生于无”,启示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 是言谓道无 以状无之形状无,名应无始物成该之,将象万,物“是以谓始有惚以”恍成。,与而“不知无其”所以、,“玄之虚又”玄也与。“实”、“藏”与“露”、在场与不 (西有方无 哲相学生家:罗有素在、在无《场指中结现国象之合界问事题起物》来的中存对,在道既或家不在应存把关在握而人注言生已,目跟标经本方显体面论的露上大出的智慧“有来极”与为的“无佩现”服意,象义罗不,素同佩更(服“无要的,是顾名道天及家地基那之于始些对;人没生有境界显的深露刻领悟而形 成” 所的谓飘“一逸”气,度是、说却道无家定起对质决自(然“定混与成和作”)谐用、的无极的定度“形崇(拜无“、寂”老寥子”。)提若倡有的若不无宰的之“道宰”、,不收恃摄之凝恃聚、而不生为成而为为元的气人;生理想。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ppt课件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dbac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7.png)
“明斯理也,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 不待乎外。……若……忘其自尔,宗物于外, 丧主于内,而爱尚生矣。虽欲推而齐之,然 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 齐物论注》)
《人物志·九征》: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庸之德,其质无名。”
“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 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 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皇侃《论语 义疏》述而章篇“子温而厉”引《论语释疑》)
4
人物才性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人物志·九征 》)
12
3.一与多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 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 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 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 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老子注》42 章)
《周易略例·明彖》: “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
32
A.性、命
“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自然耳,故 曰性。”(《山木注》)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养生主注》)
“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 也。……罔两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 形非无之所化也。……莫不自尔,吾安知其 所以哉。”(《齐物论注》)
33
批评外在模仿
“孔子曰‘性相近也’。若全同也,相近之辞不生;若 全异也,相近之辞亦不得立。今云近者,有同有异, 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 异而未远,故曰近也。”(皇侃《义疏》阳货引)
《王弼教学课件》课件
![《王弼教学课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38995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a.png)
王弼对于心性的探讨对宋明理学家如程颐、朱熹等产生了深 远影响,推动了心性论的发展。
对现代的启示
回归经典
王弼对于经典的解读方式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智慧。
关注个体
王弼思想强调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对于现代人追求个性解放和内心平静具 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05
04
王弼思想的影响
对魏晋玄学的影响
开创性影响
王弼的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具有 开创性,他首次将老庄哲学与儒 家经学相结合,为后来的玄学发 展奠定了基础。
思想转变
王弼的玄学思想促使了魏晋士人 从两汉经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开始关注个体生命和情感,推动 了思想界的变革。
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儒道融合
王弼的玄学思想启发了宋明理学家将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 新的理学体系,丰富了儒家哲学的内涵。
《王弼教学课件》 ppt大纲
目 录
• 王弼简介 • 王弼的主要思想 • 王弼的著作 • 王弼思想的影响 • 王弼思想研究现状
01
王弼简介
生平简介
01
02
03
出生背景
王弼出生于三国时期魏国 的官僚家庭,从小受到良 好的教育。
教育经历
他先后拜多位大儒为师, 刻苦攻读,博通诸经。
短暂人生
王弼年仅24岁就去世了, 但他的才华和思想却影响 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政治主张
总结词
王弼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其对于社会秩 序和治理的思考,强调君主的道德修 养和以德治国。
详细描述
王弼认为君主应以道德修养为根本, 通过自身的道德榜样来影响和治理国 家。他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只有道德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哲学观点
附录 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_《周易注》附录 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_小学_儒部
![附录 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_《周易注》附录 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_小学_儒部](https://img.taocdn.com/s3/m/922028ac6f1aff00bed51eac.png)
附录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_《周易注》附录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_小学_儒部摘要:本文探讨王弼在注易及注老之作中所显现的方法论观点,文中指出,王弼注老发挥了对于老子哲学中的抽象思辨的认识进路,将本体论哲学问题中的本体与事务间关系的抽象特征予以推进,极有贡献于中国哲学史的义理进程,但是对于价值哲学的本体论根据的探讨,却仍不能有效地从其抽象思辨的本体论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王弼以万物宗主的概念称说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范畴,取代了道与玄等概念,又以崇本息末的观念称说老子哲学的功夫主旨,扩充了无为哲学的观念义涵,但是两者的结合有着方法论上的鸿沟,王弼并未注意,此亦为中国哲学史中被持续探究之主题,后由心性说取代。
王弼注易只为一对于周易体例的观点表述,并未有方法论上的创新,亦并未有将玄学思维背景下的价值心灵强行转嫁,只有若干思维形式特征上的借用,其以人事情境为卦爻辞之主旨,以儒门义理的价值心灵适为注解,理论上并不预设六十四卦为一宇宙论的图式,而只为人心情伪变诈的场合,是为一人性论中心的周易诠解进路,亦为一本体论哲学型态的思维进路。
总之,王弼哲学的方法论使用,得以见出魏晋时人哲学构作的方法论倾向,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即为如何将形上学与价值哲学进行义理结合,魏晋之尝试是为型态之一,王弼之作即为重要指标,足以发为深论之处多矣。
关键辞:王弼、周易、老子、方法论、本体论一、前言本文将针对王弼注<老>及注<易>之作中所显现具有哲理创造的思想部份进行方法论的探究,就王弼所阐发的哲学观点而言,主要表现在独立作品<周易略例>及<老子指略>二文中,其余<老子注>及<周易注>之作品中关于方法论思维的部份亦不超出于该二专文之上。
所谓方法论之探究即为在我们所提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1]〕的研究进路上从事分析王弼哲学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理论活动的特质,务使王弼哲学的基本性格予以显明化,王弼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多年来已为学界明确指出,亦已广泛研究,然而基于我们所提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的探索之下,我们仍有若干新的观点得以表述,是以为文,本文之写作进程,将先进行表现在王弼注<老>及注<易>中所开发出来的方法论观点之解明,然后再进行对于此些观点之方法论探究,我们企图对王弼于注<老>中所开发的“贵无论”思维的义理脉络进行疏通,指出其在方法论思维上的理论意义,进而以此为基础而探视其于注<易>之作中的方法论运用,检视其玄学思维与易学思维的两路义理活动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王弼与魏晋玄学
![王弼与魏晋玄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cd3e14fad6195f312ba646.png)
49
• 阮籍曰:
•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 体,成万物之性。故定天地八方之 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 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 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 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 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奏之圆丘 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祗上。天 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 用而民自安也。
33
• 夫素朴之道不著,而好欲之美不 隐,虽极圣明以察之,竭智虑以 攻之,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 之弥甚,避之弥勤。则乃智愚相 欺,六亲相疑,朴散真离,事有 其奸。盖舍本而攻末,虽然极圣 智,愈致斯灾,况术之下此者乎! 夫镇之以素朴,则无为而自正, 攻之以圣智,则民穷而攻殷。故 素朴可抱,而圣智可弃。
53
(二)裴頠的崇有论
• 裴頠
• (267-300),疾世俗“尚虚无之 理,故著《崇有》二论以折之”, 其立场与阮嵇对立。 • 裴頠字逸民,河东闻喜人。其父裴 秀为晋开国元勋,封为巨鹿郡公。 裴頠在当时年少知名,“雅有远 识”、“时人谓頠为言谈之林薮”。
54
• 《晋书· 裴頠传》说: •
‚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 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 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 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 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 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 以释其蔽。‛
24
• 从这段记载可知:王弼颇有思辩才 力,为何晏所赞叹。 • 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何晏为吏 部尚书时,王弼尚未弱冠,即往而 见之。 • 何晏提出一些问题,请王弼作难, 弼即刻难之,“一坐人便以为屈。 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 不及”。
25
(二)王弼著述及其主要思想
• 王弼著作 • 主要有《周易注》《论语释疑》 《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周 易大演论》《 老子指略例》等。 • 近人王维等作了许多辑录整理。北 京大学楼宇烈所撰之《王弼集校释》 是目前关于王弼著述搜罗最为全面 和精确的读本。
王弼的教育思想
![王弼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aefcda51a37f111f1855ba5.png)
王弼的玄学教育思想讲课大纲一、王弼及其时代背景的简介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魏黄初七年),卒于249年(魏正始十年),死时年仅24岁(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山阳人(今河南焦作),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正始年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正始玄学首先从道家发掘思想资源,援道入儒,儒道兼综,以老庄之“道”作为儒家名教体系的终极依据,以调和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矛盾,挽救社会危机。
二、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教育哲学思想(一)名教与自然名教就是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以之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即是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内容表现为儒家的仁义礼教,三纲五常等一系列具体的封建道德规范和礼法制度。
王弼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意无著”,“自然”就是一种本体的德性。
“自然”在本体意义上同“无”“道”。
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目的是为名教寻找本体上的依据,以重建新时期的“名教”价值观。
(二)“有”与“无”“以有为末,以无为本”。
“无”是宇宙产生之源,自然万物由无而来。
“有”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即是现象。
三、王弼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一)自然教育的终极目标:“达自然之性”的圣人理想人格(二)教学方法:“用夫自然”的教育方法(三)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1.教育要淡化功利性色彩,尊重人性,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2.教育要看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顺应个体的自然本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教育要善于创设适合个体发展的良好环境,不以既定的条条框框束缚个体的发展。
四、王弼的“得意忘言”的教育途径(一)“言、意、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言,即语言文字;意,即义理;象,即符号。
言是表达象的,象是表现意的,言与象就如蹄与筌一样都是“得意”工具与手段。
(二)“得意忘言”的教育思想价值1.学习者要在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本意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其言内与言外之意2.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是“本”,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中国哲学史之王弼
![中国哲学史之王弼](https://img.taocdn.com/s3/m/01e091d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1.png)
中国哲学史之《魏晋玄学》篇讲义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却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从此开始了地方势力武装割据。
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试图在汉的旗号下重新实现全国政治统一,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人为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汉帝国的废墟上出现魏(公元220—265年)、蜀(公元221—264年)、吴(公元222—280年)三个鼎立对峙的政权。
公元280年,继承魏的西晋(公元265—317年)统一全国,但西晋仅稳定统治了20余年便在各种矛盾的影响下土崩瓦解。
西晋灭亡后,江南相继出现东晋(公元317—420 年)、宋(公元420—479年)、齐(公元479—502年)、梁(公元502—557年)、陈(公元557—589年)等五个前后相承的政权,北方则经历了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燕、南凉、北凉、西凉、夏和北燕等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公寿04—439年)、北魏(公元386—534年)、东魏北齐(公元534—577年)及西魏北周(公元535—581年)等政权的统治。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江南的宋、齐、梁、陈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年,隋取代已统一北方的北周政权,并于公元589年灭陈,重又统一全国,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结束。
上接秦汉,下启隋唐的魏晋南北朝,是介于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分裂动荡时期,同时也是继承秦汉的历史遗产,孕育隋唐新的统一帝国的时期。
在思想史上,两汉学术主流为经学;魏晋学术主流为“玄学”。
任何一种学问,都和他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反映。
魏晋玄学反映出它的时代的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传统的儒家价值的重估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魏晋玄学家们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他们当初也是儒学中人,由于社会现实的剧烈变动,他们过去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
一、玄学的兴起(一)经学的衰微汉代的社会思想,主要是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接着先秦的孔孟来讲的,但是又和孔孟不同。
贵无论
![贵无论](https://img.taocdn.com/s3/m/a2350bc508a1284ac85043e0.png)
22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方法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 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 神。”(《系辞上》) 《庄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 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12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 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 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 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形无名者,万物之贵无的概念
首先,“无”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本体含义。(这与 老 子的宇宙生成论不同,其学说属于本体论玄学) 其次,对于本体的无,其具有无任何规定性的特点。 再次,通过阐述贵无,是为了全有,将贵无与全有 做了有机沟通
23
1.天地之心靠无言体会来把握
“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 也。夫立言垂教,将以通性,而弊至于湮;寄旨传 辞,将以正邪,而势至于繁。既求道中,不可胜御, 是以修本废言,则天而行化。以淳而观,则天地之 心见于不言;寒暑代序,则不言之令行乎四时,天 岂谆谆者哉!”(皇侃《义疏》阳货章引) ”
贵无论
1
王弼其人: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山阳(即今之河 南焦作市)人。 概括其一生:王弼其人,世代书香,幼儿察慧; 才识卓出,英年早逝,著述虽少,体系健全 影响颇大。
2
王弼其人:
世代书香: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
为荆州牧的刘表。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其六世 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 员),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 “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 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 “三公) 曾任尚 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 消谈风气,竞事清谈。(援引《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3老子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3老子](https://img.taocdn.com/s3/m/ee6176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4.png)
3.无为而无不为
遵守“自然”的法则,在处己、待人、 应物上定能做到因道而动、循道而行。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第57章) “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49章)
2.对儒家社会结构的批评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 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 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80章)
六.思考
列出几家《道德经》的注本,比较至少 两个以上注本之间的不同。 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关于老子其人和《道德经》文本本身的 争议。
Next Time:墨子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道之为(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无‘为’字)物,惟恍惟忽。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这里说“道”是一种恍忽不定,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东西。 在恍恍忽忽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形象,又好像有某种实物;在 幽远深遂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细微的东西,而且还很实在。但是, 这一切都是“道”恍忽幽深的情况。
Have A Break!
三.反与弱
1.反者道之动
(1)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2章) (2)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的
另一面的特点。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41章》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5章)
北大中国哲学史课件
![北大中国哲学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e5b2f32cc58bd63186bdc6.png)
一. 气化即道☐气与道☐形上与形下☐生与息1. 气与道☐“道言乎化之不已也”。
(《原善》上)☐“道犹行也。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洪范五行,……行亦道之通称。
”(《孟子字义疏证》卷中)☐“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同上)2. 形上与形下☐气就是”形而上”的,不应以”形而上”为理。
他说:”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
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
……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为道而已。
”(《孟子字义疏证》卷中)☐《易传》所谓”形而上”,即指”形以前”;所谓”形而下”,即指”形以后”。
不但”阴阳之未成形质”是形而上的,就是”五行之气”,也是形而上的,那”有质可见”的五行才是形而下的。
3.生与息☐“气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尽也,生生之谓与!”(《原善》上)☐“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同上)☐“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
”(同上)二. 血气心知☐血气心知☐理与意见☐私与蔽1. 血气心知☐“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原善》上))。
☐“盈天地之间,有声也,有色也,有臭也,有味也,举声色臭味则盈天地之间者无或遗矣。
外内相通,其开窍也,是为耳目鼻口。
”(《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心之精爽,驯而至于神明也,所以主乎耳目百体者也。
”(《原善》中)2. 理与意见☐“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孟子字义疏证》卷下)☐“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
则未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见,非理也,非义也。
”(《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吾惧求理义者之以意见当之,孰知民受其祸之所终极也哉!”(同上)3. 私与蔽☐“凡出于欲,无非以生以养之事。
欲之失为私,不为蔽。
自以为得理,而所执之实谬,乃蔽而不明。
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与蔽二端而已。
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
”(《孟子字义疏证》卷上)三. 理存于欲☐欲、情、知☐理存于欲☐体情遂欲1. 欲、情、知☐“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王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
![王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720524d2b160b4e767fcf85.png)
1999年第6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 o.61999第39卷 JOURNA L OF S UN Y ATSE N UNI VERSITY V ol.39 (总162期) (S OCI A L SCIE NCE E DITI ON)G eneral N o.162王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Ξ冯达文〔摘 要〕 从王弼重新诠释老子哲学的个案说明:在中国传统哲学形上学中,有本源论与本体论之区分。
本源论的特点,是通过揭示由终极本源到万物的生成过程,来说明万物的现存状况与变化规则。
本源与万物的关系,为实存物之间的关系,本源之化生万物,是在时间中进行的。
本体论则是追寻万物得以存在与发生作用的终极性统一依据的理论。
本体与末用的区分,是借逻辑认知得以成立的。
末用被视为可以认知的相对有限的经验世界,本体则是被逻辑置定的具有超越意义的绝对无限存在。
至于王弼哲学本体论之强调“以无为本”,则表现了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和对现存社会政治文化的批判取向。
〔关键词〕 王弼哲学 形上学 本源论 本体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论(本源论)与本体论的区分,上一辈思想家如汤用彤先生、冯友兰先生多有论释,然而后来由于用得太泛,却弄得含混不清了。
本文之意图,在于通过对王弼哲学本体论如何形成的个案考察,揭示早期中国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宇宙论或本源论的基本区别。
这里所谓“早期中国哲学”,当指魏晋以前之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是关切“存在”问题而非“心性”问题。
所以本文涉及的形上学本体论特征,亦主要是指在“存在”问题上的本体论特征而不是在“心性”问题上的本体论特征。
“心性”本体论问题或当有另文陈述。
一之所以选取王弼哲学作个案考察,是因为王弼哲学是从老子哲学延伸出来的,老子之哲学形上学属本源论(或宇宙论),而王弼却将本源论转换为本体论。
故分析王弼如何借重新解读《老子》而成就自己的哲学,无疑更有助于弄清本源论与本体论在理论建构与哲学功能上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玄学 以无为本 名教与自然 得意忘言
一. 所谓玄学
玄学与孔子 玄学之演变 玄学之方法
1. 玄学与孔子
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 公問齊由何字,答曰:字齊由。 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 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 欲何齊?曰:齊莊周。公曰:何 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聖人 生知,故難企慕。庾公大喜小兒 對。
2. 圣人有情无累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锺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 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 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於物者也。今以其 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何劭《王弼传》)
四. 得意忘言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 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 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 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 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 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 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 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周易略例·明象》)
4. 一与多
王弼认为,万有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须有一个“至寡” 的东西来统率它们,世界才有秩序。他说:“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 “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周易略例·明彖》)又说:“统 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同上)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 (《老子》四十二章注)“一”也就是“无”,用“一”来统“众”, 也就是用“无”来统“万有”。
第十四讲:王弼
The Philosophy of Wangbi
王弼(226--249), 王弼(226--249),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 (226--249) 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 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消谈风气,竞事清谈。 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万物皆由道而生”。强调“贵无”而“贱 有”,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上来论证“以无为本”。认 识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从“凡有皆始于无”, 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用“援老入儒”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 护,即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 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 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Have A Break!
2. 本与末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 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老子略例》)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五十二章 注》)
3. 动与静
“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 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 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 世界万物是千变万化的,但对不变来说,变化是相对的, 世界万物是千变万化的,但对不变来说,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才是 绝对的,所谓“ 不过是“ 的变态, 绝对的,所谓“动”、“语”不过是“静”、“默”的变态,终究要归 于静默。因此,人们应在“ 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 于静默。因此,人们应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 这叫做“反本” 这叫做“反本”。
——《世说新语·言语》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 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 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
玄学虽宗奉道家,然其一部分仍以孔子为最大圣人。 玄学虽宗奉道家,然其一部分仍以孔子为最大圣人。不过其所讲孔 子之学说,已为道家化的孔子了。 子之学说,已为道家化的孔子了。
三. 名教与自然
名教本于自然 圣人有情无累
1. 名教本于自然
王弼认为,“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 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说:“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 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老子》三十八 章注) 他认为,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会真正地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 会真正地发挥出来。“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 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如何理解“得意忘言”?
Next Time:阮籍与嵇康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
The End
2. 玄学之演变
正始玄学
竹林玄学
元康玄学
东晋玄学
3. 玄学之方法
冯友兰:辩名析理 汤用彤:得意忘言
二. 以无为本
有与无 本与末 动与静 一与多
1. 有与无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老子》四十章注) 在王弼看来,任何具体的东西(有),都不能作为另外一个具体东西的 本体,更不能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因为具体的东西总有其规定性,是方 的就不能又是圆的,是温的就不能又是凉的。因为有其规定性,就不能 成为万有共同存在的依据,所以万有的本体只能是无形无象的“无”。 王弼所讲的“无”并不是空无,而是世界万物的无形无象的本体。他曾 这样来说明这个本体:“欲言无邪?而万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 形。”(《老子》十四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