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学案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fef8b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3.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5ced73b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c.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 写作技巧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念刘和珍君》;2. 相关资料:刘和珍的生平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刘和珍的事迹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 鉴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和写作练习。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ae9cf5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2.png)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
设计好一个好教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是有很大作用,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供教师参考教学。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蹀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3、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5、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一、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及评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2866826bec0975f465e287.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相关知识、地位、主要作品、爱国情怀等。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
4、学习文章叙事写人技巧,掌握记叙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5、反复朗读课文,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高度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触摸主人公的形象,体会情感。
2、设问引导思考,并作一些提示。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21岁时吟唱出的对祖国无比热爱的诗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另外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
二、解题和背景介绍1、作家作品师: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请同学们回忆。
生: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已》《故乡》和《社戏》等。
师:回答得很好,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诗歌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彷徨》和《呐喊》等。
请同学们回去再查一查鲁迅的相关资料。
2、举着革命大旗的鲁迅先生他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又如何呢?请大家细读课文注解①。
3、请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对背景加以概述。
4、生:刘和珍君等一批青年学生为抗击侵略者而惨遭执政当局屠杀。
5、师:文章的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君”为尊称,“记念”是“纪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字,所以“记念”就是“纪念”,由此可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呢?生: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1、在自读课文时,同学们要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448328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18.png)
深入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体会其 含义和表达效果。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包括叙述、描 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比喻、象 征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讲解、讨 论等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 解,培养其批判性思 维和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等方法, 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 。
THANK YOU
重点讲解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如 时代背景、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刻画等,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
互动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 论或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
巩固练习
阅读理解
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 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 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参与度
0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
学生反馈
学习收获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后 的主要收获和感悟。
学习困难
询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 行教学改进。
教学建议
征求学生对教学方法、内容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优化教 学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等,提 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网络互动平台
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如班级博客、QQ群等,方便师生交 流、讨论和分享学习资源。
个性化学习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如在 线辅导、学习资源推荐等。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总结
教学目标明确
03
《记念刘和珍君》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b6d16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f.png)
《记念刘和珍君》解析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教学⽬标:1、在读懂原⽂的基础上理清⽂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章思路,深⼊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品味⽂中⼀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法。
教学⽅法:朗诵、品读、讨论课时安排:三课时⼀、导⼊:他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他的作品是⼀部记录着对⿊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录。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友⼈斯诺送对联以⽰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领呐喊?先⽣已经作古,痛忆旧⾬,⽂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复习旧知——作者介绍: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的⽂学家、思想家、⾰命家,中国⽆产阶级⽂学的奠基⼈。
原名周树⼈,字豫才,浙江绍兴⼈。
2、1918年5⽉,⾸次⽤“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篇⽩话⼩说《狂⼈⽇记》。
3、1921年12⽉发表的中篇⼩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
4、⼩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说〕5、散⽂集:《朝花⼣拾》6、散⽂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部记录着对⿊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录其中⼩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看鲁迅是怎样为⾰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三、解题:记念、君。
选⾃《华盖集续编》。
(华盖)鲁迅《⾃嘲》。
四、写作背景:(p27课下注解①)1、⼤沽⼝事件2、三·⼀⼋惨案惨案激起了全国⼈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反动军阀的⼀些⾛狗⽂⼈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发表⽂章,诬蔑爱国学⽣是“受⼈利⽤”,被“民众领袖”(指李⼤钊等⼈)盲⽬地引⼊“死地”。
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愤慨。
必修1学案: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
![必修1学案: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170c93f5335a8103d22028.png)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一、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1)徘徊·徜徉【辨析】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慢慢走”的意思,但二者侧重点不同。
作“慢慢走”讲时,“徘徊”侧重于有心事而长时间来回走;“徜徉”侧重于安闲自在地步行。
另外,“徘徊”还有比喻义,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则无比喻义。
(2)爆发·暴发【辨析】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
“爆发”指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疫情等具体事物。
(3)竟然·居然【辨析】“竟然”和“居然”都是副词,都表示由于事情的结果因与原来的预期相反而感到意外的语气。
“竟然” 侧重表示“不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
“居然”可以表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事实”,也可以表示“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用于前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轻,用于后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重。
“居然”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4)干练·熟练【辨析】两者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
但它们语义的侧重点不同。
“干练”指既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
“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
2.易错识记:(1)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4)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也说目不忍睹。
(5)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
二、词语运用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
(1)人生充满了得意与失意,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
得意时徜徉花间小道不可忘形,失意时徘徊犹豫不必自弃。
(徘徊·徜徉)(2)一位双眼视力1.0的选手参加了视力残疾人柔道项目,并且拿了金牌……如此令人汗颜的一幕居然就发生在雅加达亚残会上。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教案及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0c0fa3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8.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4教案及反思《记念刘和珍君》教案4教学目标: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
教学重难点: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个人的心情表现和思想性格的相互关系。
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好像认为她死得不值得。
他为什么反对请愿?他不但攻击段政府,憎恨散布流言的反动文人,甚至讽刺庸人的生活观,为什么会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进这样多的内容?需要让同学全面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研读法。
整体阅读,整体感知,了解的思想;抓关键语句,揣摩品尝,理清感情的进展。
教学设计:预习:1.预习课文,读两遍,选出你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语句背诵。
2.搜集关于资料文件资料,了解三一八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当年有哪些闻名人物与这一大事关于?教学过程():共用三课时一、介绍背景。
除课本说明外,简要叙述两点:1.这时期的“政体”,精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大事,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力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
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争论]问题: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这一天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评论这件事?方式:分组汇报搜集资料文件资料状况。
除了课本资料文件资料以外,还有: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大事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谈四则》《死法》等文,生气责备军阀政府的暴行;(介绍周作人挽刘和珍联)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同学的血还洒在他身上。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c48a40804d2b160a4ec00e.png)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通过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课前预习】一、知识呈现1.文学常识(1)关于鲁迅先生的挽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陈毅)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斯诺与姚莘农合挽鲁迅)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孙伏园)2.写作背景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
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及反思精品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及反思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297812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7.png)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及反思精品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感人至深、意义重大的作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珍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对崇高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珍先生的事迹及他的崇高品质,了解他的伟大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和解析文中的经典语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崇高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和解析文中的经典语句。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崇高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生命的真谛》一文,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学习新课:呈现文章,并带领学生读一读。
3.分析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5.观赏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和珍先生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6.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珍先生的崇高品质,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些品质对自己的影响。
7.个人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是否有像和珍先生一样崇高品质的人,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8.总结归纳:总结和珍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扬这些品质。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观看视频等,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和解析文章中的经典语句。
同时,通过让学生思考和珍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的意识。
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文章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他们没有完全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主旨。
初中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策略解析
![初中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策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4bb80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2.png)
初中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策略解析《纪念刘和珍君》是宋庆龄先生的一首悼念诗,赞美了烈士刘和珍的伟大事迹。
该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表达,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材之一。
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该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案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案策略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应该把握好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形象,感悟爱国主义情感,提升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分别进行阅读、分析、赏析和写作等环节,具体方案如下: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画面讲解、诗歌朗诵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阅读理解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讨论、概括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3、文化背景分析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刘和珍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形象,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赏析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形象比喻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素养。
5、写作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文笔水平和思维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写作题目,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学应从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两个方面入手,既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品质。
具体内容如下:1、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诗歌中历史事实的背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2、语言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解析和语言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反思211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反思211](https://img.taocdn.com/s3/m/0f3a5a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e.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反思21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反思【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了解本文写人记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结构特点2.通过品味关键语句和重点语段,体验、感受与理解鲁迅复杂的情感3.通过联读促写,感悟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刘和珍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略)二、问题筑任务(一)本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又将全文分为7个独立的小节,精读1~5节,思考:本文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她在鲁迅先生的眼里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段政府与流言家又将她说成一个怎样的人?并对相关内容作圈点批注明确:文章在1、3、5节分别记述了刘和珍的三件事:一是爱看“我”的文章,并且“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二是参加女师大学潮被开除,复课以后却对母校的前途担忧;三是“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而惨遭杀害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性格温和的、追求进步的、有强烈责任感与爱国热忱的青年鲁迅认为她是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是伟大的女子,而段政府说她是“暴徒”,流言家说她“没有审判力”,“受人利用”通过以下一些“子问题”,引导学生加深体验、感受与理解:1.“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程毅志的“正告”从侧面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刘和珍?鲁迅回忆:“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样一个在“生活艰难中”的“毅然”行动,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和珍?明确: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出来刘和珍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对进步思想的热烈追求2.学校同意给她们这些被开除的学生复课,连义务授课的老师都感到高兴,但鲁迅先生却看见(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一细节以及“黯然”一词,表现了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对学校的前途、对自己和同学的未来怀着深深的忧虑,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青年3.在鲁迅的印象里,“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当他第一次将刘和珍的“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想一想:鲁迅先生两次描写刘和珍的笑容和态度有什么用意?“暗自诧异”“也还是”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强调了刘和珍性格的温和,也反证了段政府称刘和珍为“暴徒”纯属污蔑4.“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欣然”一词有怎样的隐含信息?这句话连用三个逗号点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欣然”一词表现了刘和珍参加请愿活动是自觉、自愿的,这就戳穿了流言家(陈西滢等所谓的学者文人)的谎言同时,这句话连用三个逗号,通过停顿,既表达了刘和珍从容坚定的爱国热忱,又表达了作者对流言家阴险行径的深切痛恨5.第5节细致地描写了刘和珍、杨德群遇害的经过,细读她们中弹的细节,说说这样写有什么意味明确:刘和珍:“(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杨德群:“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表明段政府的卫队是在请愿青年的背后开枪,而且距离很近,可见开枪者射杀的不是正在闹事的“暴徒”,而是已经离开现场的民众,且手段残忍;“其一是手枪”表明开枪的不仅有士兵而且有军官,从“中了四弹”可以看出,军官与士兵开枪,不是警示而是屠杀(二)面对流言家的阴险与污蔑、段政府的凶狠与残暴、苟活者的淡漠与忘却,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纪念刘和珍的?精读1~5节中抒情议论的段落,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明确:面对流言家的阴险与污蔑、段政府的凶狠与残暴,鲁迅先生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愤怒;面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庸人”与“苟活者”的漠然与忘却,他进行了冷峻的嘲讽和谴责;面对刘和珍的从容和勇毅,他奉献了真挚的悲哀与尊敬通过以下子级问题筑任务,引导学生加深体验、感受与理解:1.在第1节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接着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在第2节作者又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第4节作者又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在第5节作者却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说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情?明确:第1节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明作者很想写一点东西,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接下来连用两个“只能如此而已”,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再次表明:虽然所写的东西无法表达自己的悲愤,但又只能用写一点东西来纪念死者,强调了自己的无奈与痛苦接着用“我实在无话可说”,对陈西滢等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表达了强烈的愤怒第2节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是针对那些“还在这样的世界上活着的”“庸人”来说的,目的是向他们揭露这是一个“似人非人”的世界,同时提醒他们不要忘记那些“真的猛士”;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明作者感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庸人快要忘记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了,也快要忘记那些为我们而流血的“真的猛士”了,所以再次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庸人”与“苟活者”进行了冷峻的嘲讽与谴责第4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指明反动军阀与反动文人的举动与中国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所使用的伎俩毫无二致,屠刀加钳口术,这正是民族衰亡的原因鲁迅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无限悲哀与强烈愤怒在第5节作者又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这表明作者不想沉默,要开口说话:揭露反动派的伎俩,歌颂以“三个女子”为代表的“真的猛士”的伟大总之,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将鲁迅先生在“沉默”与“说话”两者间痛苦的选择表现得更加真实而深沉2.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顺便让学生体会抒情议论段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同时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2、4两节(三)默读文章6、7两节,看看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这一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对“三一八事件”的意义如何认识请学生作简要的概括(四)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发表自己对本文的理解与感悟(五)作业:联读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结合本课的学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谈谈我们在今天纪念刘和珍的意义【教学反思】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应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主动阅读的核心就是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我们知道,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读者就不会深入思考,阅读也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因此,当学习目标与阅读内容确定之后,如何通过问题筑任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感受与理解就成为了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续编·小引》中坦言:我的杂文“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是借此来释愤抒情”据此,我认为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这位性格温和、追求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与爱国热忱的青年,其目的就是要表达他的那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面对流言家的污蔑与阴险、段政府的凶狠与残暴,他的悲哀和愤怒;面对“庸人”与“苟活者”的漠然与忘却,他的嘲讽和谴责;面对刘和珍的从容和勇毅,他的哀痛与尊敬同时,对“徒手请愿”的行为与“三一八事件”的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体验鲁迅先生心灵的“歌哭”确定为与学生“对话”的主题(主问题)当主问题确定之后,还应通过一些相互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子问题继续推动“对话”的深入那么,子问题如何设计呢?我们常说,语文教育是“言语”的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字是生命价值的物化,只有我在用我的情感、体验、经历去充实、唤醒沉潜在字里行间的生命,文字才能复活因此,我将子问题设计的支点放到了“品味语言”这个“语文教育”的“原点”上,通过那样一组问题(结构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完整而充分地品味课文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用预设的问题筑任务机械地牵引“对话”或“活动”,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困惑,多问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在真实生动的课堂上继续备课,提炼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ab3a76b4daa58da0114ae4.png)
7、纪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学习难点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第一课时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1、背景知识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724c7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a.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和平的珍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寓意;(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3)教师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和平的珍贵;(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写作练习:(1)以“纪念某位身边的人”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3)分享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以“纪念某位身边的人”为主题,完成一篇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能力;3. 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认识和体现;4. 学生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58f03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a.png)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借助课文背景,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思想感情。
2. 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预习分享】1.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___”字, 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 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刘和珍(1904~1926):2、知人论世(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作者】鲁迅(1881—1936), 原名________, 字______,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 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其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__________》、《伪自由书》、《花边文学》、《___________》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创作背景“_________”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 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徘徊..()()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2)重要词语解释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惊心动魄:殒身不恤:桀骜不驯:【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思路分析:1.读课文, 回答问题:(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题目思考)(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4)结合以上分析, 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627714a8114431b90dd878.png)
记念刘和珍君1.【解析】选B。
A项,“涤”应读dí;C项,“绯”应读fēi,“菲”应读fěi;D项,“缕”应读lǚ。
【穿针引线】●禅、蝉、掸●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注意:其后不能再跟宾语。
)2.【解析】选A。
B项,戳—戮;C项,碟—喋;D项,霭—蔼,魂—魄。
【穿针引线】●债、绩、啧●桀骜:倔强。
3.【解析】选C。
“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
用在此处合适。
A项,“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并非指唱歌,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有贬义,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
D项,“有始无终”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此处强调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否则,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应该用“前功尽弃”。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A项,“造成……遭到伤害”,句式杂糅,可将“造成对”改为“使”;B项,“成绩……得到了回报”,搭配不当,可删掉“和取得的成绩”;D项,结构混乱,应将“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5.【解析】用“罗网”是指反动派有目的去抓去杀,而学生们的惨状,充分证明反动派是布下“罗网”谋杀爱国学生,所以只要分条阐述出学生的惨状即可。
答案:①背部中枪,说明学生是在冲突中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②“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备的;③受伤后“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表明他们是以对待敌人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是蓄意谋杀。
6.【解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抓住两个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其含意;再次要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作者对三个女子的赞扬和崇敬之情,更揭露出反动派的无耻。
答案:(1)这句话把记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有力地赞扬了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令人感到惊心动魄,极其辛辣地批判了当局者的凶残无耻。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2ef666731126edb6e1a1039.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明确刘和珍是“谁”,理解文章内容。
2.体悟作者的写作缘起。
3.以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的入世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悟作者的写作缘起。
2.引导学生认同刘和珍的爱国行为,欣赏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的入世情怀。
教学设想《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文集――《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极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先生为在段政府于1926年制造的“三一八”惨案中殉难的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中国有为青年写的一篇经典的悼念性文章。
本单元是记人叙事的散文,所以教授者试图从简单的纪念导入,以“刘和珍是谁”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重点分析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缘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纪念缘于什么心理和鲁迅先生怀念过哪些人导入。
二、一读――粗读筛选问题:刘和珍是谁?请学生迅速浏览文章,找出不同的人对刘和珍不同的看法定义。
学生陈述。
明确:刘和珍是谁――鲁迅先生如是说:可爱的学生,忠实的读者,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段政府如是说:暴徒;有恶意的闲人如是说:受人利用者;无恶意的闲人如是说:饭后的谈资。
三、二读――细读质疑探究:刘和珍不是“谁”?1.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暴徒”?又是一个怎样的“受人利用者”?请学生读文章的第3、4、5节内容,找出赞成或是反对的理由。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刘和珍的殉难――她是被虐杀的。
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在执政府前中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刘和珍的请愿――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所以,刘和珍不是“受人利用者”,更不是“暴徒”。
2.问题:刘和珍又是一个怎样的无意义的只能作为“饭后谈资”的人?请学生阅读文章的第6、7节内容,找出赞成或是反对的理由。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刘和珍的证明――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中国女子的办事干练坚决,气概百折不回;中国女子的勇毅,临难的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事实没有消亡。
《记念刘和珍君》完整教案解析 共56页共58页文档
![《记念刘和珍君》完整教案解析 共56页共58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2f1b21c31b765ce04081440.png)
《记念刘和珍君》完整教案解析 共56 页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纪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学习难点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第一课时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1、背景知识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2、人物介绍——刘和珍烈士小传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
性情温厚;学业优良,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说明》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长歌当.哭()菲.薄()租赁.()不惮.()虐.杀()惩创.()绯.红()尸骸.()寥.落()黯.然()攒.射()浸渍.()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编辑洋溢桀骜不驯B、扉页屠戳百折不回C、气概徘徊陨身不恤D、销行喋血和霭可亲3、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_____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_______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A、即使但也倘使B、虽然相反也或许C、虽然但却倘使D、即使相反却或许3、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夸张)C、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反复)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4、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文末却说“我说不出话”,这是因为()A、在黑暗社会,作者没有言论自由。
B、作者认为当时的社会无是非可言,说了也没用。
C、作者特定的性格养成了这种习惯。
D、作者悲愤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
5、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①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 )②《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 )③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 )④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⑤“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⑥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 )⑦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 )课内探究质疑探究1、通读全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节的内容2、理清思路,为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当堂检测1、加点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A、寥.落(liào稀疏)黯.然(àn昏黑)攒.射(cuán聚,凑集)喋.血(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B、浸渍.(zì浸)噩.耗(è惊人的)不惮.(dàn怕)立仆.(pū倒下)C、菲.薄(fēi微、薄)踌躇..(choúchù犹豫)血痕.(héng痕迹)赁.屋(lìng买)D、长歌当.哭(dàng当作)殒身不恤.(xù畏惧)桀骜..(jié’áo性情暴烈)屠戮.(lù合力)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生杀予夺直接了当贻笑大方隐约其辞B自惭形秽莫可名状名列前矛轻手蹑脚C深沟陷壑影影绰绰满目疮痍暴戾恣睢D花团锦簇好高鹜远谬种流传贫瘠不堪第2课时自主学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浸渍.(zì)拖沓.(tà)油脂.(zhǐ)锲.(qì)而不舍B、睚眦.(zì)里弄.(lòng)泥淖.(nào)长歌当.(dàng)哭C、夯.(hāng)筑匹.(pǐ)配请贴.(tiě)力能扛.(káng)鼎D、璞.(pū)玉囹圄.(yǔ)漱.(shù)口殒.(yǔn)身不恤(xù)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廖落桎梏玷辱桀骜锋利B、愠色鼓泄惨淡陨身不恤C、黯然苍桑尸骸鄙陋没世D、罗网屠戮绯红长歌当哭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即便在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里,这儿的粮产量却扶摇直上....,岁岁增产。
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爱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树形影相吊....。
D、领导干部应该把握工作方向,制定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方针,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眼前的、局部的利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课内探究质疑探究1、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2、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3、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当堂检测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A、菲.薄fěi 洗涤.dí不惮.dàn 混淆.yáoB、虐.杀nüè攒.射zǎn 惩创.chuāng 谙.习ānC、绯.红fēi 山阿.ē干.练gàn 镌.刻juānD、尸骸.hái 浸渍.zé诧.异chà挑剔.tī2、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桀傲喋血屡次班门弄斧B、屠戳和蔼绯红扬长而去C、毅然租赁噩耗一愁莫展D、殒身羽翼踌躇安分守己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C、“古人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
”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
D、2008年的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以挟山超海....之势突袭四川汶川。
课内探究质疑探究1、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
(1)分析第四节,分别找出其中叙事、议论、抒情的句子,看看三者是如何和谐统一、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的?(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2、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1)第六部分用“煤”作比喻有什么作用?引用陶潜的诗应怎样理解?(2)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第2段的第2句话应怎样理解?。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