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01
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
阐述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
2024/1/26
02 03
气血津液辨证的原理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输布和代谢与 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可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代谢,导致相关病证的发生。
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包括脏腑气虚、脏腑气滞、脏腑血虚 、脏腑阴虚、脏腑阳虚等证候的临床 表现。
确定病变的性质,如寒证、热证、湿 证、燥证、风证等。
脏腑病变的定位诊断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病变所在的脏腑 部位,如心病、肝病、脾病、肺病、 肾病等。
2024/1/26
17
经络腧穴在诊断中应用
2024/1/26
经络诊察
01
通过观察经络的色泽、形态、温度、压痛等变化,判断经络的
燥邪证候
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易伤 人体津液。
湿邪证候
头重、胸闷、口腻等,易阻遏气 机,损伤阳气。
27
内伤七情证候类型及特点
胁痛、易怒、脉弦等 ,因大怒而致肝气上 逆。
咳嗽、气短、声低等 ,因过度悲伤而致肺 气消沉。
喜伤心证
怒伤肝证
忧思伤脾证
悲忧伤肺证
惊恐伤肾证
心悸、失眠、多梦等 ,因过喜而致心气涣 散。
虚实、寒热、气血运行状况。
腧穴诊察
02
通过按压、叩击等手法刺激腧穴,观察患者的反应,判断脏腑
经络的病变情况。
经络腧穴与证候关联
03
分析经络腧穴的异常变化与脏腑病变证候之间的关系,为辨证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病,是指在病因的影响下,人体内正气邪气发生争斗,从而使阴阳失调,并表现出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同一个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和若干不同的症状,所以,清代徐灵胎说: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四诊 是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病情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诊断出真实的病情病因。
(1)望诊:是指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只要仔细观察人体的外表,看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变。具体地说,望诊又可分望神、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颈、望五官、望舌象、望脉络、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
(2)闻诊:是指通过听觉观察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喷嚏等声音变化和嗅闻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问诊又可分为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朋友,来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具体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表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症状,且内部脏腑无明显的证候,通常会出现头痛\身痛\鼻塞\喷嚏等症状,多为浮脉,而舌象表现较少.
中医诊断学
人与自然是相应的,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
Ø
按五行理论,春应稍青,夏应稍红,
长夏应黄,秋应稍白,冬应稍黑,
四季皆黄,这些变化不十分明显,
要细心观察,才能发挥领会。
2.病色:
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可以认为除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色泽都属于病色。
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瘀血。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等情况。
人体体质分为:
阳脏人:形体瘦长
阴脏人:形体矮胖
阴阳和平:无偏盛偏衰
Ø
红舌:主热证。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四)舌诊的内容
1.望舌质
(1)舌神:荣枯和灵动
(2)舌色:
Ø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若淡白湿润,舌体淡嫩,多为阳虚证,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虚。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滞。
Ø
青舌:主寒凝阳郁和瘀血。全舌青者
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舌边
青者或口燥漱水不欲咽者,是内有瘀血。
(3)舌形
老嫩:老舌属实证;嫩舌属虚证。
胖大:多由水湿痰饮阻滞所致。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法:脉象学、舌诊学、面诊学、问诊学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以了解病情、分析证型、确定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学:探讨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以及病变与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3. 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法和病因学的分析,确定证型,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饮食调养等。
4. 望闻问切: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手段来了解患者的体征、表现和症状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5.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脉诊、舌诊、面诊等。
6. 诊断思路:强调以辩证为核心,唯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即抓住证候、辨明病因,选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医诊疗有效性的关键,他们通过对身体的各个方面观察并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综合而详尽的中医诊断体系,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 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寒 证
不 渴
白
冷
踡卧 清稀 大便稀溏 少动 色白 小便清长
舌淡苔 白而润 滑
迟或 紧
阳虚或 阴盛
热 证
渴 喜 冷 饮
红 赤
热
仰卧 稠浊 大便干结 躁动 色黄 小便短赤
舌红苔 黄而干
数
阳盛或 阴虚
虚证、实证的鉴别
病 因 病 程 体 质 精 神 声 息 声 底 息 微 声 高 息 粗 胀 满 疼 痛 二便 小便 清长 大便 稀溏 小便 不利 大便 秘结 舌象 舌质 娇嫩 苔少 或无 舌质 苍老 舌苔 厚腻 脉 象 虚 而 无 力 实 而 有 力 病 机 精 气 夺
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辨析: 均有出血与气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气随血脱证,必以大出血在先, 发病急 ,出血量多而迅速,并有气脱亡阳的危重之证;而气不摄血证则发 病缓,出血量较少。从病机而论,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气无依托而气脱。 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血行无权所致。
病色 ——晦暗暴露
面白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正常面色 面黑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青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 瘀、惊风。
病色
阳 黄
鼻柱青 面 赤
(小儿惊风) 主热证
面 黄
萎 黄
阴 黄
两颧红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诊断技术及其原理的学科,是指中医在诊断病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病因及体征形态,通过查法,治法,和诊断进行病因鉴别辨治,其目的是为了找出病因,判断病情,以指导治疗的一门学科。
二、诊断技术
1、观察法
观察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技术,是根据病人外观及形态,挊摩病处及体征,仔细观察病人外貌、听诊等,以求掌握病情,作出诊断的一种技术方法。
2、问诊法
问诊法是诊断时,中医通过对病人的问诊,提出问题,获取关于病人的报告,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因及体征形态,以便于判断病因,并作出诊断的一种技术方法。
3、妊娠诊断
妊娠诊断是指通过几种方式,如乳汁的检查、症状的观察、B超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怀孕的一种技术方法。
4、查法
查法是指在中医诊断中,根据病人的体征形态,结合病因,使用一些查法来判断病情,主要包括痰查、脉查、舌诊、按摩病处及诊断释义等。
五、临床应用
中医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的判断病情,以指导治疗,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增进医患双方的信任。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概述•望诊技巧与案例分析•闻诊技巧与案例分析•问诊内容与方法探讨•切诊技巧与实践操作演示•八纲辨证理论与应用举例•病因辨证理论与应用举例目录01中医诊断学概述定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定义与特点01020304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如何辨识病证、分析病因病机和确定治则治法的一门学科。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诊断时需全面考虑。
中医通过辨识证候来确定治疗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需综合运用。
中医诊断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古代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诊断学不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近现代目前中医诊断学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在临床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科研、教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现状发展历程及现状整体审查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因素。
诊法合参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病证结合:既要辨识病名,又要分析证候。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判断病情。
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了解病情。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
切诊通过脉诊和按诊了解患者的脉象和体表状况。
02望诊技巧与案例分析望神、色、形、态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和机体反应情况,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和光泽,推断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了解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势的轻重缓急。
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要点头面五官观察头颅大小、形态,眼睛的神采、颜色、形态,口唇的颜色、润燥,以及牙齿、咽喉等情况。
躯体四肢观察胸廓形态、呼吸运动、乳房部位及发育情况,皮肤的色泽、润燥、肿胀等情况,以及四肢的形态、活动情况等。
排出物观察痰、涎、涕、唾、二便、月经、带下等排出物的颜色、质地、气味等,以了解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情况。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就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就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电子书,共62页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盛衰、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目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3.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咳嗽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呼吸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4.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它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医特有的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诊察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病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和辨证用药。
四诊合参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四个环节来获取病情信息,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脉诊、舌诊、嗅诊)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辨证用药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结果,因此在诊断时要从整体层面进行分析。
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它强调病因与病机的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诊断学还注重临床经验和观察技巧的积累,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来获取病情信息,从而指导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和诊断学。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体内的因素,如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是指体外的因素,如气候、环境、疫情等。
病机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病位、病机和病势三个方面。
病位是指疾病的发生部位,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势是指疾病的变化趋势和预后情况。
诊断学是根据病因学和病机学的理论,通过临床观察和辨证施治的方法,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
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脉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疾病的起病时间、病情变化、症状表现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舌、面部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局部组织等来了解病情。
这些诊察手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病情。
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
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人体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内容。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指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综合分析,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表现。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面色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变化,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是气血旺盛。
舌质和舌苔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如舌质红可能是火热症状,舌苔厚腻可能是湿热症状。
脉象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脉象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象滑数可能是湿热症状。
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用听觉来判断患者病情的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声音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声音低沉可能是气血不足,声音高亢可能是肝火旺盛。
呼吸可以反映患者的气机运行情况和病情变化,如呼吸急促可能是气滞不畅,呼吸困难可能是痰湿阻塞。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询问患者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如症状、病程、饮食习惯等。
问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问诊的问题应该具体、有针对性,避免模糊不清或重复。
医生在问诊时需要细心倾听患者的回答,并结合患者的望诊、闻诊和切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功能分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脉搏特点。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脏腑功能以及病情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医诊断学
单元细目要点
第一单元绪论绪论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
一、望神义
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望面色
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望形态 2.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
其意义
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单元望诊 2.面肿、腮肿及口眼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四、望头面五官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五、望皮肤
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六、望排出物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七、望小儿食指络脉
1.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
2.小儿食指络脉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一、舌诊原理与方法
1.舌诊原理
2.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
与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望舌三、望舌质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
四、望舌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