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2c88b402e3f5727a4e9620f.png)
此书既有文采,作者谭元亨老师博采众长,所学甚广,对建筑美学之见地独到,可当成一本文学作品细细品读。
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就像作者所说,该书注重一时的思想火花而非系统性。
为考博之故,能无意间阅得此书,也算是一件幸事,故摘录一些内容,以为笔记:如果说文字的历史都可以被篡改和怀疑,那么唯一余下的信使就是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所倾诉所记录的历史。
建筑是有生命的,是灵动的,倾注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
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学院是由一位建筑师开创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凝固的历史。
建筑学首先是一门艺术。
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美学性并不矛盾。
建筑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既要理性,也需要激情。
诗意的栖居。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永远是建筑和景观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阅读建筑,可以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可以深刻的理解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我们敬重德国的庄严肃穆,欣赏法国的罗曼蒂克,喜欢意大利人的自由不羁。
这是他们民族的个性,也是他们的建筑的个性。
德国的建筑将功能美发挥到了极致,严谨、合理、精细、功能优越,这便是功能之美。
所有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而且具有艺术感。
功能美是德国建筑的主线。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天人合一,尺幅乾坤,表现的是天地的和谐。
现代科技解决了建筑中的力学和材料问题,使建筑的艺术特征越来越凸显。
好的建筑,当是不知艺术从何处终止也不知在何处开始。
西方的古典建筑重视对垂线的运用,典型的是哥特式建筑,其尖顶,是在向天际线表示亲近,也就是向上帝表示亲近,垂线条给人以上升的感觉。
而在东方,平行线有着它独特的建筑语境。
同西方建筑的“个体”不一样,中国讲究建筑的群体化,著名建筑与伴生建筑联系在一起,作为群体,平行线是不可少的,它所呈现的张力真是群体结合所需要的。
这不仅与群体有关,还与中国人的伦理观有关,平行线之横,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沉重的屋顶给人以皇权的压力。
而中国的园林不似西方那样讲究对称、均衡、几何图案式的,而是运用了极其丰富的曲线,包括园墙、小径、亭阁在内。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59172e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0.png)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一、城市建筑学综述
1.1 城市建筑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对建筑空间结构、风貌、功能分布、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实现城市的科学化、自然化及社会化管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城市建筑学是一门研究城市及其环境质量的学科,它研究城市建筑、景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并从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
1.2 主要方法
城市建筑学主要方法有经济方法、社会方法、空间方法和艺术方法,其中经济方法包括投资分析、经济评估和税收分析;社会方法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和社会政治学;空间方法包括空间结构分析、空间形态分析和街区研究;艺术方法包括艺术理论、建筑艺术及景观艺术。
二、城市建筑学历史
2.1 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城市建筑学主要集中于中国、希腊和罗马三个伟大文明国家,他们的建筑以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为代表,把爱好美的情怀融入建筑设计,注重景观,崇尚简洁,主张精致,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古典时期的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是一种艺术形式,古典建筑的代表作有希腊的雅典娜神庙、罗马的凯旋门等。
2.2 现代时期
在现代时期,城市建筑学的发展也变得更加迅速,现代建筑的风格更加现代化,以简洁的线条、清晰的轮廓、准确的外形和精确的比例来组成,强调科学与实用。
现代建筑以功能为主,以节约为目的,以经济为要求,并利用自然资源、机械设备、新型原料和新型技术来构建建筑。
现代建筑的代表作有新加坡新加坡国会大厦、美国纽约帝国大厦。
城市建筑美学
![城市建筑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58c7168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3.png)
城市建筑美学现代的城市建筑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领域,它不仅仅是提供人们日常居住和工作场所的地方,更是一个传达文化、表达创造力以及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城市建筑美学旨在通过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来创造美感和独特性。
本文将探讨城市建筑美学的几个关键方面。
一、城市建筑的历史与地域背景城市建筑美学需要考虑城市的历史和地域背景。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对城市建筑的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和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通过合理使用传统元素和材料,可以为城市赋予独特的魅力并传承文化遗产。
二、城市建筑的功能与实用性城市建筑美学还需要与功能和实用性相结合。
建筑物不仅应该能够提供人们所需的基本功能,还应该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和期望。
例如,办公楼应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商业中心应该方便人们购物和休闲,住宅区应该提供安全和宜居的环境。
同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建筑物的外观和空间布局也应该具备美感和艺术性。
三、城市建筑的创新与可持续性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也越来越需要具备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可以为城市建筑带来新的面貌和功能。
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更健康和可持续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在城市建筑美学中,创新和可持续性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城市建筑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城市建筑美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更是通过建筑与人们的互动和关联来表达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城市建筑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环境。
设计师应该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利益,为他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此外,城市建筑也应该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承担起责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城市建筑美学还需要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相结合。
建筑物应该能够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自然元素的利用和保护,如景观绿化、雨水收集系统和日照利用等。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a96c35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d.png)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范⽂ 当品味完⼀本著作后,⼤家对⼈⽣或者事物⼀定产⽣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篇读书笔记了!是不是⽆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编整理的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范⽂,欢迎阅读与收藏。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1 城市建筑包含两种不同的意义:⼀⽅⾯,它表明城市是⼀个巨型的⼈造物体,⼀种庞⼤⽽复杂且历时增长的⼯程和建筑作品;另⼀⽅⾯,它指城市某些⾄关重要的⽅⾯即城市建筑体,其特征和城市本⾝⼀样,是由它们⾃⾝的历史和历史来决定的。
罗西认为,城市的建筑可以简约到⼏种基本类型,⽽建筑的形式语⾔也可以简约到⼏个简单、最典型的集合元素。
这些基本类型和典型元素存在于历史形成的传统城市建筑中,传统的城市建筑潜藏着⼀些历史积淀形成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决定着这个城市所有建筑的形式特征。
对于罗西来说,类型研究的⼀个关键就是去解释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建筑应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中。
城市是历史的场所,⼈们记忆中、历史性的以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反映社会及⽂化习俗的集体的表征,他们形成了⼀种“建筑构成的场所”。
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和建筑是紧密相连的,在他的类型学世界⾥,城市被当作元素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式产⽣的根本。
城市本⾝就是⼀个类,⼀个建筑类型层次的终端形式。
城市构成了建筑存在的场所,⽽建筑则构成了城市的⽚断。
城市建筑体 城市建筑体概括了城市形式。
罗西认为,城市建筑体包含两个不同的意义:⼀⽅⾯,它表明城市是⼀个巨⼤的⼈造物体,⼀种庞⼤⽽复杂且历时增长的⼯程和建筑作品;另⼀⽅⾯,它指城市某些⾄关重要的⽅⾯即城市的建筑,其特征和城市本⾝⼀样,是由他们⾃⾝的历史和形式来决定的。
在这两种意义中,虽然建筑只能反映复杂和庞⼤的实体或结构的某⼀⽅⾯,但作为这种实体或结构的基础,建筑却构成了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属性,其⼀是历史的内涵,其⼆是抽象特征。
建筑美学读后感
![建筑美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147644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5.png)
我通过这本书同样也了解到建造一个优秀的.建筑,有时候来源于灵感,有时候又来源于智慧。
就像圆和方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如何把这二者调整使人们视觉感官上更舒适。
对于这些智慧,我们现在了解的不够,都要靠看书来取得。
如果我们本末倒置,把百分之七十的时间花在磨练手上功夫,只把百分之三十的时间花在阅读优秀建筑作品和寻找设计灵感上,那我们十年之后只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绘图员,而非一名建筑师。
当然对于我们城乡规划这个专业,我们学习的不仅仅只是建筑,更是对一个区域内宏观的规划设计,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学习任务之重,如果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不好好把握时光、潜心研究,那么以后走上社会将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所以,加油吧!。
《建筑美学》读后感
![《建筑美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9b42a175727a5e9846a6125.png)
《建筑美学》读后感省略关于美学的阐述,直接进入罗杰?斯克鲁顿对各种理论的吐槽部分。
首先中枪的是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理论已具有自己的概念,并用其来分析这些事物,这种概念已证明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修辞作用,它把现代建筑说成是人类“需要”的概念。
正是这种概念导致柯布西耶为了消灭所有文明的城市,它不仅在规划中热衷于空气和足球场地,甚至他最基本的思想原则也是这样。
按照柯布西耶的观点,人类需要的是空气、阳光、开场的空间、运动等等,而不是建筑本身。
架空在公园上高耸的玻璃塔楼好像是完全遵循对人性“问题”解释的推断……这种方案的荒谬,以及由于应用他的“解决方法”而得出的不合理的声明,导致提出这种需要的概念。
需要的概念是和繁荣的概念相联系的。
植物需要水,因为没有水,它就不能生长。
但是人的生存至少取决于两个方面,既可以向动物一样生存,也可以像有理智的人那样生存,但是前者需要的东西,食物和居所,对于后者来说是很不够的(即使对于苦行僧来说也是不够的)。
而“人性需要的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经常把世界似乎构想成这样一种环境:其中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动物的需要——新鲜空气、健康、锻炼、食物。
一个有理性的人的满足称之为幸福,只有当人得到有价值的东西,而不只是他需要的东西时,这种幸福才能到来。
紧接着人情化建筑的理论也和子弹擦身而过:理性的设计被设想为最能满足已定的偏爱的需要。
它是这样一种思想,如果认为构成主义者的建筑不能满足我们,那是因为他们的机器不够完善,它们不能满足我们多种不同的爱好,所以我们必须回过头来研究我们的需要,以探索一种更令人满意的设计。
机器绝不是人类异化的原因,而正是其主要的补救方法。
人情化建筑唯一要做的事是要完全说明机器必须能够解决人类需要的问题。
然后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追随功能”思想的躺枪:在最有影响的功能主义的形式中,它不是否认在建筑中美学价值的优先地位,而是把美学和建筑本质的综合性理论同样对待。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614a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f.png)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建筑美学笔记
![建筑美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5f2a4848762caaedd33d479.png)
《建筑美学笔记》读书笔记书名:《建筑美学笔记》作者:王振复出版社:白花文艺出版社摘要:朱光潜《谈美书简》指出“Art艺术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
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
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如此说来,广义的“艺术”,实即“本义”的“艺术”,指“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人为”或“人工造作”,及所创造的“第二自然”,也就是一切社会生产劳动的技艺及其成果,具有技术与技巧之义。
因而,凡经过一定的技巧、技艺与技术“人工造作”的“第二自然”,均可统称为“艺术”,难怪有所谓烹调艺术、裁剪艺术、栽培艺术甚或军事艺术等等的习惯说法。
这些说法的来由,正是基于对“艺术”的广义理解。
在中国古代,有时就连巫术,也被称为一门知然否、判凶吉的“艺术”。
显然,建筑首先是一种技艺、工艺,西文Architecture建筑的本义,指“巨大的工艺”。
此词源自希腊文Archi与tekt两词的复合,Archi有“巨大的”、“首要的”之含义,tekt 意为“技艺”、“工艺”。
任何建筑物,从史前最原始的茅屋到现代感十分强烈、结构非常复杂的摩天大楼,都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体现出一定的技术与技巧,因而,说建筑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是合乎逻辑的。
意大利的布鲁诺.赛维在评论建筑美的时代精神时简略地指出:“埃及式=敬畏的时代,那时的人致力于保存尸体,不然就不能求得复活;希腊式=优美的时代,象征热情激荡中的沉思安息;罗马式=武力与豪华的时代;早期基督教式=虔诚的与爱的时代;哥特式=渴慕的时代;文艺复兴式=雅致的时代;各种复兴式=回忆的时代。
”立普斯指出,所谓审美移情,乃是当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时,将人的一定情感“投射”到一定“对象”的“空间意想”之中,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
审美移情,必关乎审美“对象”与“自我”两方面。
城市建筑美学漫谈
![城市建筑美学漫谈](https://img.taocdn.com/s3/m/5451f63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9.png)
城市建筑美学漫谈城市建筑美学是指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原则。
它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建筑美学的定义、城市建筑美学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建筑美学的具体表现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城市建筑美学的定义城市建筑美学是指城市建筑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原则。
它强调城市建筑的美感与功能性相互融合,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材料选择,创造出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形式。
城市建筑美学追求的是美与实用的统一,注重艺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二、城市建筑美学的重要性城市建筑美学对于城市的形象和品质至关重要。
首先,城市建筑美学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强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美观的建筑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市民的关注和游客的兴趣,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其次,城市建筑美学能够塑造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个性。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历史、风俗和文化传统,城市建筑应该体现当地特色,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城市建筑可以成为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传承,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同时,城市建筑美学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美观的建筑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和情绪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优美的城市建筑可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增加社区互动的机会,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城市建筑美学的具体表现城市建筑美学的具体表现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外观的美感。
建筑的外观应该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融合时尚与传统的元素,创造独特的建筑形象。
其次是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建筑的空间布局应该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活动需求和流线,确保空间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另外,城市建筑美学还表现在建筑内部的设计和装饰上。
建筑的室内设计应该注重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结合,采用合适的色彩、材质和灯光等元素,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此外,城市建筑美学也体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上。
建筑美学读后感
![建筑美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156527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c.png)
建筑美学读后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建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人类文明和艺术的结晶。
建筑美学作为建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建筑的美的原理和规律,探讨的是建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
《建筑美学》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让我对建筑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读完《建筑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建筑美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建筑的外在美感,更是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建筑美学的核心是要通过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和色彩等方面的设计,来实现对人们情感、思想和精神的感染和启发。
建筑美学是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所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达一种文化、一种理念和一种精神。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建筑美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建筑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建筑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建筑的形式美、结构美、色彩美、材料美等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原理。
例如,建筑的形式美要求建筑的形态要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要求建筑的比例、对称、节奏等要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建筑的结构美要求建筑的结构要符合力学原理,要求结构的布局和构造要符合美学的要求;建筑的色彩美要求建筑的色彩要符合环境的氛围和文化的内涵,要求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要符合美学的规律。
通过对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我对建筑美学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实践应用。
建筑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环境的特点,来运用建筑美学的原理和规律,来实现建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
建筑美学的实践应用包括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
例如,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要考虑建筑的形式、结构、色彩和材料等方面的美学要求,要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环境的特点来设计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要实现建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来进行施工,要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要保证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美学要求;在建筑的维护过程中,建筑的业主要做好建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要保证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美学要求。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4483ea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b.png)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建筑美学读书笔记篇1建筑美学读书笔记在探索建筑美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实践案例所吸引。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引领我走进了这个深奥而引人入胜的领域。
建筑美学主要研究的是建筑和美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细致的描绘,将建筑美学的核心理念传递给我。
其中,建筑的和谐、统一、对比和节奏,以及这些元素在空间中的展现,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美学观念。
我尤其喜欢他对古代雅典卫城和现代摩天大楼的分析。
这些例子既让我欣赏到历史的沉淀,又感叹到现代的创新。
书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深入研究,让我意识到美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筑的一部分,甚至是其核心。
建筑的每一部分,无论大小,都反映着设计者的理念和审美。
这种理念和审美的融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建筑的美。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到既兴奋又困惑。
兴奋的是,建筑美学让我看到了建筑的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困惑的是,我也意识到建筑美学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然而,这并未打消我对建筑美学的热爱。
相反,它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书。
我强烈推荐对建筑和美学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像我一样,深深地被建筑美学所吸引,并对它的实践和应用有更深的理解。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篇2建筑美学读书笔记:探寻建筑与美的融合我刚刚阅读了一本名为《建筑美学》的书,这本书由一位知名的建筑学教授撰写,主要探讨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简要总结和我的个人观点。
首先,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形式、功能、材料、空间、光线、色彩等方面。
作者认为,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关于美的追求,更是关于如何平衡建筑的功能、技术和美学价值。
这种平衡需要深入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环境因素。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建筑与美的紧密联系。
建筑美学读后感
![建筑美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4c0e32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1.png)
建筑美学读后感建筑美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富有魅力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对建筑形式、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更是对建筑艺术和审美的探讨。
在读完《建筑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被建筑美学所吸引,对建筑的理解和欣赏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首先,建筑美学让我重新审视了建筑的定义和意义。
在书中,作者对建筑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建筑通过形式、结构、材料和空间的组合,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传达出建筑师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这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表达,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其次,建筑美学让我对建筑的审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建筑的形式、比例、对称、色彩和材料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建筑美学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
建筑的美学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和造型,更是内在的结构和功能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建筑的美学是建筑师对生活、自然和人类精神追求的理解和表达,是建筑与环境、社会和历史的和谐统一。
这让我对建筑的美感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不仅仅是对建筑外观的欣赏,更是对建筑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感悟。
最后,建筑美学让我对建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展望。
在书中,作者对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建筑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建筑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和谐统一,建筑将更加注重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
这让我对建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建筑将不断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追求,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和精神。
总之,建筑美学是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建筑的定义和意义,对建筑的审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建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展望。
通过学习建筑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建筑,更好地参与和推动建筑的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和精神。
建筑美学是一门值得深入学习和探讨的学科,它将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美和智慧。
《城市建筑学》读书报告
![《城市建筑学》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ed4acc28bd63186bcebbc1c.png)
对“未来建筑”形态的类型学思考
•
一 概念的界定 与执着地信奉现代主义的那些年代相比较,上个世纪最后的20年至今的建筑设计理念
尚未得到归纳整理,而是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二
仿生的自然形态建筑
“自然”是很多建筑师倡导的 设计要素。但在这里所说的自然形 态建筑并非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种 像赖特的流水别墅那样与自然融为 一体的建筑;也不是密斯的范斯沃 斯住宅那样通体透明,把周围的景 色劲揽怀中的建筑;更不是那些隐 身于覆土之下返朴归真的建筑。
从阿尔多· 罗西的类型学认识城市纪念物
•
• •
•
以阿尔多· 罗西著写的《城市建筑学》中对“类型学”的定义为理论基础,类比中 国城市的发展现象,将城市类比建筑体,将历史建筑剥离为功能和形式进行分析, 以期从类型学的角度理解城市发展现状。 作为城市中的经久和首要元素,纪念物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对城市有更好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分析城市中的建筑,因此罗西提出了一个城市概 念的类比物———构架,把城市和历史联结起来,他作了这样一个比喻: 城市是一 间巨大的房屋,是单体住房的宏观世界。 纪念物与城市发展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它们被定义为“城市中那些既可阻碍也能 加速城市化过程的元素”。
城市建筑体的结构
1
2 3
——本书很重要的一章,罗西阐述了 类型学的观点.并且罗西指出了与城市 建筑体相关的主要问题。
此外,罗西指出了城市和建筑的元素 类型,并区分了原形有别于类型,对 建筑的功能做出了新的认识。
罗西还阐述了城市建筑包还的两种 不同含义,并且说明了建筑的两个 永恒特征。
Contents
• 抽象性
“类型并非模型”。罗西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象抽象的几何形体那样表达出他的思 想———一种回归自然的超现实主义思想。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87868a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6.png)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第一篇:《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一)生平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
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
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
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 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
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三)地位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
“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二、历史背景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
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
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
城市建筑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7fbb29569dc5022aaea0023.png)
城市建筑读书笔记【篇一:《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66年发表,到1982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
1982年译成英语,1987年由艾森曼主持再版。
《城市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是建筑,其实是城市。
这里的建筑不仅包括城市中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视觉形象,还包括城市的建造过程。
这本书包括3版的序言、绪论与四个章节。
阅读过程中感觉此书的内容略显晦涩,不太好理解,读完整本书以后再看序言比较有帮助。
作者简介:阿尔多?罗西,理论家、创作者、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声望。
199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代表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威尼斯水上剧院,圣卡罗公墓等。
《城市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只是建筑,其实说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发展本身,城市中的建筑的自主性问题,城市中的建筑学自身的发展。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由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
一、城市建筑体的结构主要内容摘录:、因为,城市建筑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能使人们会到下面的重要议题上来:个性、场所、设计和记忆。
——《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1节城市作为人造的产品由自身的建筑构成,由所有那些真正转变了自然的作品构成。
——《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3节第一部分中强调形式感染我们,同时又赋予城市以结构,想象力和几何几亿是城市建筑物的典型特征,强调类型对于城市的意义,但试想如果城市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具有各自的类型都具有一种纪念性,那城市真的还有意思吗?这时的城市是否又回归平庸呢?罗西指出与城市建筑体相关的主要问题: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否真的去评价城市的时候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虽然在时间的向度里,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ca94e2c3169a4517723a3fb.png)
阿尔多· 罗西(Aldo Rossi)主要作品
• • • • • • • • • • • • • • •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建筑作品: 卡洛.菲利斯剧院 博戈里科市政厅 卡洛•卡塔尼奥大学 林奈机场 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 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 加拉拉特西公寓 维亚尔巴住宅 巴西集合住宅 现代艺术中心 拉维莱特公寓 博尼苏丹博物馆 迪斯尼办公建筑群 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
漂浮性:建筑从建造地沿水路漂游到威尼斯, 与沿途的景观结合起来。 形成一系列暂时的景观。
威尼斯世界剧场
尽管在最为衰败的时期,城市也并没有真正死亡,而只是出于一种惊恐状态
尽管海水的高度因为全球变暖,北极冰 块的融化不断上升,威尼斯面临着被淹没的 危险,罗西在设计时还是认为即使被淹没, 城市也没有死亡。因为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 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 和场所相联。即使建筑不复存在,人们的记 忆还存在,人们记忆里的那个威尼斯还存在 ,它永远的存在于在此生活、游览过的人们 的记忆之中,不会消失、不会死亡。 相反的,罗西不是在设计一个剧院,而 是在设计着城市的复活,他设计的威尼斯世 界剧场以漂浮的姿态存活在海上。这不仅仅 是对威尼斯海上文化的一种再体现,也是对 城市死亡论的一种抗争。
著作论述
• 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 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本书是 他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 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 著。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 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 和形式。罗西并不着重于评论乏味的建筑 形式,或是摒弃现代建筑中的标准形象, 而是如其书名那样,突出讨论了作为“人 们集合记忆”宝库的城市所遭受的忽视和 破坏。他一方面抨击了功能主义和现代建 筑运动,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建筑工艺自身 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建筑研究的惟一正确 的研究对象。 本书将为我国城市规划师、 建筑师等专业人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提 供许多启发和教益,是城市规划、建设、 管理、开发等专业很实用和具有极好参考 借鉴价值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92b595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5.png)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建筑美学读书笔记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
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建筑美学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1摘要:建筑美学自兴起以来发展迅速,东西方建筑美学在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氛围中,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各自的特点。
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值得每一位水利人不断地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美学;水利水电工程;价值;发展前景1建筑美学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建筑美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反映一个时期、某个区域、某种文化氛围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建筑之美的独特见解和对建筑物的特殊要求。
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一般艺术作品的美学规律,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美学法则。
但是,建筑美学法则不能完全反映具体的建筑创作,建筑艺术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并不是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进行判断”的纯粹美。
2东西文化中的建筑美学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具有深厚的哲学根源,同时又偏于追求道和伦理,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和多民族的特点。
而西方传统美学,则更多的追求规则和简单。
对于现代建筑美学而言,西方建筑更偏重于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地基的稳定性、建筑材料的强度等,同时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在建筑中运用新材料、开发新技术,从而彰显民族和时代的个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建筑美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大批框架结构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大体积钢结构建筑物,很多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欧式建筑,忽略了建筑物民族化、地域化的重要性。
建筑美学读后感
![建筑美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7c9e98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c.png)
建筑美学读后感在建筑美学这本书中,作者对建筑美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让我对建筑的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形式,更是建筑所传达的文化、历史和情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传达。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
然后,作者通过具体的建筑案例,分析了不同建筑风格和流派的美学特点,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通过这些案例,我对建筑美学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不同建筑风格的美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建筑美学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它需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文化的传承和环境的保护。
通过这些内容,我对建筑美学的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建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建筑美学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为了传达文化、表达情感、展现艺术的魅力。
通过建筑美学的学习,我对建筑的审美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建筑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关注建筑美学的研究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建筑审美能力,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建筑美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筑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研究,更是一种实践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总的来说,建筑美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富有魅力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建筑的外在美感,更是建筑所传达的文化、历史和情感。
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学习,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建筑的美感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建筑美学素养,也能够为建筑美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筑美学是一门永恒的学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建筑美学的观后感
![建筑美学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47cb05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6.png)
建筑美学的观后感哇塞,看了建筑美学相关的东西之后,我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一样。
以前吧,我看那些建筑就觉得,哦,房子嘛,不就是遮风挡雨的地方。
可现在我才知道,建筑那简直就是凝固的艺术啊!就好比埃菲尔铁塔,以前就只知道它是巴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很高大上,世界各地的人都跑去跟它合影。
现在我再看它,就像看到一个优雅的巨人,它的那些钢铁结构,可不是随便搭搭的,每一根线条都像是精心绘制的笔画,既有着机械的冷峻美感,又带着一种独特的浪漫。
站在它下面往上看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同时又被人类能造出这样宏伟建筑的智慧给震撼到了。
还有咱们中国的故宫。
以前看故宫就觉得是一堆大房子,红墙黄瓦的,看起来很威严。
现在再看,这故宫的建筑布局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
那些宫殿对称分布,就像排着整齐队伍的士兵一样。
从午门一路进去,就像是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而且那些屋顶的造型,什么庑殿顶、歇山顶,精致得不像话,上面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感觉每一片瓦都有自己的小秘密似的。
现代建筑也特别有意思。
有些建筑的造型那叫一个奇特,像那个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就像一艘外星来的大飞船落在了陆地上。
它那扭曲的外形,不规则的线条,一开始看着觉得有点怪,但是多看几眼就觉得特别酷。
感觉设计师就像是在跟传统建筑做一个大胆的挑战,告诉大家建筑不一定要规规矩矩的,也可以这么随心所欲地表达艺术感。
我还发现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好看。
那些建筑里面的空间设计也很有门道。
有的建筑走进去,就感觉很开阔,空间利用得恰到好处,光线从窗户或者特殊的采光结构透进来,就像给整个空间注入了灵魂一样。
而有些建筑则是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曲径通幽的走廊,突然出现的小庭院,就像是在玩一场空间的捉迷藏游戏。
看了建筑美学之后,我走在路上看那些建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就像突然有了一双透视眼,能透过那些砖头水泥看到背后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
感觉建筑就像一本本打开的书,每一本都写满了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梦想、文化和技术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书既有文采,作者谭元亨老师博采众长,所学甚广,对建筑美学之见地独到,可当成一本文学作品细细品读。
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就像作者所说,该书注重一时的思想火花而非系统性。
为考博之故,能无意间阅得此书,也算是一件幸事,故摘录一些内容,以为笔记:如果说文字的历史都可以被篡改和怀疑,那么唯一余下的信使就是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所倾诉所记录的历史。
建筑是有生命的,是灵动的,倾注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
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学院是由一位建筑师开创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凝固的历史。
建筑学首先是一门艺术。
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美学性并不矛盾。
建筑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既要理性,也需要激情。
诗意的栖居。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永远是建筑和景观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阅读建筑,可以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可以深刻的理解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我们敬重德国的庄严肃穆,欣赏法国的罗曼蒂克,喜欢意大利人的自由不羁。
这是他们民族的个性,也是他们的建筑的个性。
德国的建筑将功能美发挥到了极致,严谨、合理、精细、功能优越,这便是功能之美。
所有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而且具有艺术感。
功能美是德国建筑的主线。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天人合一,尺幅乾坤,表现的是天地的和谐。
现代科技解决了建筑中的力学和材料问题,使建筑的艺术特征越来越凸显。
好的建筑,当是不知艺术从何处终止也不知在何处开始。
西方的古典建筑重视对垂线的运用,典型的是哥特式建筑,其尖顶,是在向天际线表示亲近,也就是向上帝表示亲近,垂线条给人以上升的感觉。
而在东方,平行线有着它独特的建筑语境。
同西方建筑的“个体”不一样,中国讲究建筑的群体化,著名建筑与伴生建筑联系在一起,作为群体,平行线是不可少的,它所呈现的张力真是群体结合所需要的。
这不仅与群体有关,还与中国人的伦理观有关,平行线之横,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沉重的屋顶给人以皇权的压力。
而中国的园林不似西方那样讲究对称、均衡、几何图案式的,而是运用了极其丰富的曲线,包括园墙、小径、亭阁在内。
现代的建筑,对于曲线的运用愈来愈多姿多彩了。
如今解构主义盛行,意义消解了,平面失去了,所谓理想主义人道主义敬业精神都不存在了,剩下只是“图像”,这是很可悲的,被视为只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技术,却成了创造的艺术,高技派就这么闯进艺术殿堂,他手段(技术)当成了目的(艺术),玩技巧和结构,对外在形式表现之刻意,一致与建筑中的实用性毫不相干,只是为“图像”而出彩。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对于建筑,同样是至理,有乃建筑实体,无乃建筑空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体。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
中国的古典园林仅仅是表面的无序,骨子里充满了老庄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隐藏的和谐。
这是西方的结构主义所不能理解的。
森严的宫阙体现的是儒家的正统观念,园林构筑则是道家的玄想所寓。
如今,由于急功近利,相同的房屋建筑比比皆是,不少楼盘一味得模仿样式建筑,千篇一律,与当地人文传统不合,就是一种矫情了。
中国园林中,北方园林,那是皇家园林,雄伟壮观,大有帝王之气,江南园林,那是私家园林,婉约秀丽,颇有书卷之味,还有岭南园林,中西合璧,布局精巧,幽深广阔。
中国园林追求隐蔽而和谐,乍一看杂乱无章,细细品读却又无穷意境。
西方园林,讲究整齐、对称、划一与和谐,布局上十分规范,成几何构图,几乎是图案式的,以对称为美,以规矩为美。
西方园林讲究一览无余和均衡,在视觉的开放中祈求心灵的宁静,并不让人感到紧张和局促。
中文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直观思维,英文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
包豪斯风格:简洁无华后现代建筑以非理性主义为理论支撑点,夸大人的直觉、无意识、本能等非理性在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强调建筑的个人情感性,忽视建筑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制约因素。
它摈弃了和谐统一的经典美学法则,借助于解构主义等美学思想,在建筑中掺杂了非理性的情感因素,追求冲突、破碎、含混、复杂、怪诞、极端新颖、感性的美学效果,给人一种不稳定、不规则、无序、压迫、紧张、焦虑、恐怖的审美感受。
道家美学从理性和谐走向感性和谐。
广州的那种“玻璃屋”是非常不合适的,建筑师将欧美的风格搬过来,玻璃屋是为了采光日照,但广州的实际情况表明,这种建筑会使屋内的温度太高,光照太过强烈。
绿化也是一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大连属温带地区,适宜草地,而广州则以树荫为好。
岭南客家围建筑很有特色,“文化记忆的历史定格”。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包含了对后现代主义时代的一个铭记,客家民居是我国5大民居之一,是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建筑样式。
外表造型别致,奇伟壮观,内力也别有乾坤,可以圆中有圆,方中有圆,体现了客家人大胆奔放、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体悟。
是客家人外圆内方的人格化的体现。
圆的文化、哲学、智慧,包含着说不尽的宇宙至理:天地玄黄、春秋代序、日月往来、生死轮回。
既有中原民族的聚族而居,也有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
玻璃幕墙不仅有隔热采光的实用功能,可以产生比较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从外看,是不透光的,起到墙的作用,从里往外看,楼外的风景与室内交融到一起,空间不曾被切割,让人胸臆开阔。
膜结构轻灵、明快。
但这些新材料的应用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人文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相协调,不能一味的赶时髦。
建筑师在设计时需要倾注自己的情感。
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是相关的,不可滥用。
建筑是最可靠的历史记录,堪称信史,石头写成的史诗。
从这部信史中我们可以读到真实的历史信息,各朝各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社会构成和经济格局、艺术情趣与价值观念。
我国的民居建筑,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营构与大自然环境相结合,和谐共处,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世界著名建筑物,大都是由于创意之新而赢得了历史的名望与地位。
伍重说他的悉尼歌剧院是“掰开的橘子”,贝垏铭说他的香港中银大厦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卢浮宫改造工程则是“玻璃金字塔”。
创意就是泥水匠与建筑师之分。
我国四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真武阁。
中银大厦:三角形是这座大厦的主体语言,由递减的三角形向上组成的,蕴含着未来不断向上的美好情景。
贝垏铭是建筑中玩三角的魔术师。
盖里,代表作是古根海姆博物馆,从早期的对材料的关注、多对角的几何形体的对抗组合发展到后期更为流畅的具有曲线美的蠕虫状建筑体系。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盖里的曲线建筑的登峰造极之作。
即适应这个城市,又具有强烈的生命力。
它提供的不是逻辑的连续的明晰的,而是更直接的近于想象与幻想的梦幻式的“时空”。
文艺品是不能够没有思想的。
高迪的代表作:圣家族大教堂,他将建筑手工艺技术的发展推向了极致,他对各种曲线的运用精妙妙熟。
圣家族大教堂受到了新哥特式风格的影响,他对立面的处理新颖独特,建筑外表面充满了生命力,相互渗透,体现了对建筑作为有机结构的深刻理解,表现了自然界潜在的生长和不断演进的特征。
表现了建筑中“生长”的内涵。
垂直线意味着崇高,平行线意味着开阔,曲线则激发了人们的丰富的想象力。
对建筑隐喻的诠释是见仁见智的。
建筑是一部史诗,而史诗阐述的是人性。
西方建筑讲究个体的营构,东方建筑则重视群体的氛围。
建筑不能脱离实用的要求,因此建筑具有区别于音乐美术雕塑等其他艺术文类的独特的审美的特性,也是建筑成为与人最接近,与所有人共处的艺术。
建筑是一门空间的静态的视觉表现艺术。
建筑是一门空间艺术,是要对空间进行分割和标识。
空间意识是建筑的重中之重。
建筑师如果缺乏空间意识就只能是泥水匠。
空间意识一方面包括了建筑物本身的空间营造,一方面需要把建筑物纳入到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中。
建筑的本质是要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实用功能对审美价值的制约,导致大部分建筑不能称之为艺术。
建筑艺术体现在一些纪念性、园林宗教等建筑上,因为这些建筑摆脱了实用要求,更多的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审美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和艺术特性。
建筑审美具有三个层面:首先是建筑物的自身,也就是建筑物本身的造型,第二个层面,就是建筑物的空间视角,也就是环境了。
第三个层面,是意境的产生——也就是由实走虚的过程。
东方的悟性和西方的解构主义不能划等号,东方的悟性讲究的领悟的是意境,而解构主义解构到最后,则什么都不是了。
建筑营造的意境就是建筑中萦回不已的神韵与灵气。
建筑艺术对人的影响不可低估,他们以巨大的体积迫使人们接受它所体现的精神内容的影响。
做城市规划之前,需要吃透这个地方的文化、环境和形势。
不要贪大求洋和搞大杂烩。
城市建筑要体现城市的精神气质——城市所在时代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城市。
要营造生活富裕、情感丰富,即与自然环境合一,又注重历史定位和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
西方的园林讲究规则,即规整、对称、平衡,无处不在的立体和平面的几何图形。
因为西方美学的历史传统是起源于“数理诸学”,即建筑物服从数理的原则,科学之真与园林之美浑然一体。
中国的园林则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勉强自然。
我们要继承和传播我们的美学传统。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有着非常浓重的伦理色彩。
城市建筑与皇宫都强调中轴线的刻意营造,以显示皇权和威严。
岭南建筑的特色:1、生态群落:显示出明显的生态文化特征2、聚水特征:即海洋文化和聚水特征3、重商色彩:商业文明,缺少政治文化的象征4、兼容并蓄岭南建筑:山区丘陵——客家土楼、围龙屋聚族而居、风水林、适应自然、防御、天人合一、大气三角洲、平原——广府竹筒屋、西关大屋折衷中西、商业特征、三重门、实用、审美沿海地带——碉楼中西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