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管理

合集下载

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条例

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或者生态破坏,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

第三条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二章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

第五条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四)应急与恢复相结合;(五)以人为本,保障安全。

第六条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特点、危害及可能发生的范围;(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三)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四)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五)应急培训和演练;(六)应急信息报告和发布;(七)应急恢复和重建措施。

第七条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由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参与。

第三章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施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提高公众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第九条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条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队伍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危害。

第十一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需要采取限制或者禁止有关活动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公告,并依法采取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确保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和备案。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编制单位将应急预案报送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二)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三)备案的应急预案应当向社会公布。

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我国环境安全,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是指为预防和应对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的环境安全应急预案。

第三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组织机构。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国家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组织制定国家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二)指导、监督全国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实施;(三)组织开展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四)协调解决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安全应急预案;(二)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实施;(三)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四)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第六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二)全面覆盖,突出重点;(三)权责明确,操作性强;(四)注重实效,持续改进。

第七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一)环境安全风险分析;(二)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三)应急响应措施;(四)应急物资储备;(五)应急队伍组建;(六)应急信息报送;(七)应急恢复与重建。

第八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应当定期修订,修订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第四章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的实施第九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组织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确保预案的实施。

第十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的实施应当遵循以下程序:(一)启动预案;(二)应急处置;(三)应急恢复;(四)总结评估。

第十一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强信息报送和沟通协调,确保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环境应急管理

环境应急管理

环境应急管理环境应急管理是指在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保护环境、减少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增加,因此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环境应急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是指在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前,根据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事件,制定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应急措施和应急流程,以指导应急行动。

应急预案体系应包括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应急预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

预案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环境突发事件,明确责任分工和应对措施,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响应和处置。

环境应急管理需要加强监测预警能力。

环境监测预警是环境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警环境突发事件的可能发生。

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应覆盖全国各地,监测范围应包括空气、水、土壤等各个环境介质,监测手段应多样化,包括传感器、遥感、卫星等技术手段。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共享,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第三,环境应急管理需要加强应急救援能力。

应急救援是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重要环节,需要迅速组织力量进行事故现场的处置和救援工作。

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水平。

同时,应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防护装备、急救药品、紧急救援设备等,以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环境应急管理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

社会参与是环境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应急意识。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公布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应对。

环境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本(六篇)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本(六篇)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环境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做出应急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环境事件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章应急管理原则第三条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因素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第四条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

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第五条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第四章应急管理机构第六条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公司应急机构由指挥管理系统、救援队伍、技术支持系统和相关保障系统组成。

第七条公司相关部门依据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职责,1负责相关类别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章运行机制第八条公司积极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做到环境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第九条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分为两级:地区级(i级)、公司级(Ⅱ级)。

第十条当公司内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影响)破坏的突发事件时,无论事发原因如何、事故影响程度大小,也无须等待事故等级认定结果,都要及时进行汇报。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和应急人员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第十二条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重大环境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根据事故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

环境应急管理应急预案

环境应急管理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环境应急管理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事件: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2. 生态破坏事件;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 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环境应急管理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 指挥部组成人员总指挥: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总指挥:由相关部门领导担任;成员:环保、公安、消防、卫生、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3. 指挥部职责(1)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2)制定和调整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3)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及应急处置情况;(4)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评估和总结。

四、应急处置措施1. 信息报告(1)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向环保部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2)环保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响应(1)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2)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应急处置(1)采取隔离、封锁、转移等措施,防止污染物扩散;(2)开展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3)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4)开展生态修复,恢复受损生态环境;(5)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4. 应急恢复(1)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评估;(2)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恢复重建方案;(3)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五、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2.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3. 资金保障:设立应急专项资金,用于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4. 技术保障: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提高应急处置技术水平。

环境应急管理年度总结(3篇)

环境应急管理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工作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突发事件频发。

为有效应对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积极开展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将201X年度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目标与任务1. 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环境应急响应能力,确保环境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2. 工作任务: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强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做好环境应急信息报送工作。

二、工作措施与成效1.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修订完善了《XX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和责任分工。

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了环境应急知识培训,提高了应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环境应急联动机制。

3. 开展应急演练。

组织开展了各类环境应急演练,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提高了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

4. 提高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环境监测站建设,提高了环境监测能力。

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环境风险隐患。

5. 强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了应急物资,确保了应急物资的供应。

6. 做好环境应急信息报送工作。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环境应急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 部分基层单位环境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 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应急物资的更新和维护工作需加强。

3. 环境应急演练的频率和覆盖面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2. 提高基层单位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开展环境应急知识培训。

3. 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是指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套具体操作规范和制度体系。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包括了以下内容:
1. 应急预案制定: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确定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和方法。

2. 应急机构建立:设立环境应急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应急人员,负责协调、组织和指导应急工作,包括应急演练、资源调度等。

3. 应急物资储备:建立环境应急物资的储备体系,包括急救药品、防护设备、救援工具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提供必要的援助。

4. 信息报告和信息通报:建立环境事件信息搜集、报告和通报机制,建立环境事件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递环境事件的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及时。

5. 应急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人员的培训,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6. 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应急意识。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够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灾害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五篇)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五篇)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做出应急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1.2本程序适用于煤矿生产经营事件或事故(灾害)等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2.应急管理原则2.1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应急和应急管理工作实行一领导,分组负责。

在矿企业领导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各级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应急响应的指挥作用。

2.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3预防为主,强化基础,快速反应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抓不懈,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水平的同时,加强现场应急基础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强化一线人员的紧急处置和逃生的能力,“早发现、早报告、迅捷处置”。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2.4科学实用应急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进行编制;应急对策简练实用,通过演练不断完善改进。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____分级响应应急工作按照事故的应急程度、波及和影响范围,实施分级应急响应。

矿长办公室是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邻导机构。

在矿长领导下,由矿里相关突发事故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

3.2办事机构矿里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3.3工作机构矿里相关科室依据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职责权限,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

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故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矿里有关决定事项。

各科室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环境保护应急预案管理

环境保护应急预案管理

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应急能力,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评估和修订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编制环境保护应急预案1. 编制依据环境保护应急预案的编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案。

2. 编制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编制预案过程中,注重预防工作,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确保环境安全。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环境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格局。

(3)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件影响。

3. 编制内容(1)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评估: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

(2)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应急职责和应急组织机构。

(3)应急响应程序:规定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应急响应的组织、协调、指挥和处置流程。

(4)应急物资储备:明确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存放地点和调拨程序。

(5)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实施环境保护应急预案1. 应急响应(1)信息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处置:按照预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发展,减轻损失。

(3)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 应急保障(1)物资保障: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满足应急处置需求。

(2)人员保障:组织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技术保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应急处置效果。

三、评估和修订环境保护应急预案1. 评估(1)应急响应能力评估:检查应急组织、物资、人员等方面是否满足应急处置需求。

(2)应急处置效果评估:评估应急处置措施是否有效,损失是否得到减轻。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是指由国家、政府或组织制定并实施的应对自然灾害、环境事故或突发环境事件的管理措施和机制。

该制度旨在预防和化解环境紧急事件的发生,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灾害对人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法律法规制度: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立依法治理的基本原则,规范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2. 组织体系和机构设置:建立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和部门,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职责和权限。

同时,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各方合作和协同应对。

3. 应急准备和预警系统:构建完善的环境应急预警系统,通过监测、评估和预测,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安全风险,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4. 应急处置和救援措施: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和物资,进行现场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工作。

5. 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意识和能力。

同时,及时向公众发布环境应急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通过完善和落实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可以提高预防和应对环境灾害的能力,降低环境风险和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本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旨在为组织内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员工安全、减少环境损害、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规范。

二、应急管理机构及职责1. 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立(1)本组织应急管理委员会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2)由专业组织负责制定应急方案,并落实预订应急救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2. 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1)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2)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3)负责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审定和修订三、应急预案的制定1. 应急预案编写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预案应具有科学性,能够在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中发挥应急救援作用(2)可行性原则:预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组织内部人员实施(3)实用性原则:预案应具有实用性,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损害、保障员工安全2. 应急预案的内容(1)组织机构及职责:明确各部门在应急事件中的责任和任务(2)应急响应流程:规定应急事件发生后的响应流程和协调机制(3)应急资源管理:明确应急救援资源的调度和使用方式(4)信息报告与沟通:规定应急事件信息的收集、报告和传递方式(5)应急演练与评估: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并进行演练评估3. 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1)定期修订: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2)紧急修订:对于出现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紧急修订,以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应急培训和演练1. 应急培训(1)组织全员的环境应急培训,提高员工对应急救援的认识和应对能力(2)定期开展应急培训,提高认识和应急救援技能水平2. 应急演练(1)制定详细的应急演练计划,包括演练目标、演练形式和演练内容(2)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以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员工应急处置能力五、应急资源管理1. 应急资源的明确与调度(1)明确各类应急资源的类型、数量以及储备情况(2)制定应急资源调度和使用流程,确保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调度和使用2. 应急物资的储备与更新(1)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性和保质期(2)定期检查和更新应急物资,确保物资的完好性和实用性六、应急信息管理1. 应急事件信息的报告和收集(1)建立应急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确保应急事件的及时报告和收集(2)建立应急事件信息数据库,便于查阅和分析2. 应急信息的传递和沟通(1)建立应急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2)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互动和沟通,提高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能力七、应急演练与评估1. 应急演练计划的制定(1)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并明确演练目标和内容(2)确保应急演练覆盖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提高员工应急救援能力2. 应急演练的实施与评估(1)按计划组织应急演练,确保演练的实施效果(2)对应急演练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八、风险评估与预警1. 应急风险评估(1)对组织内部各类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级(2)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2. 环境预警与监测(1)建立环境预警与监测机制,确保对环境风险的及时发现和预警(2)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便于对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和判断九、应急事件的处置和整改1. 应急事件的处置措施(1)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采取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2)组织相关部门迅速响应,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工作2. 应急事件的整改措施(1)对应急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制定整改方案(2)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实施和监督,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十、应急管理的监督与检查1. 应急管理的监督(1)建立应急管理的监督机制,对应急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2)对应急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纠正2. 应急管理的检查(1)制定应急管理工作的检查计划和评估标准(2)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连续性结语:本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对于组织内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员工安全、减少环境损害、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环境应急工作,提高环境应急处置效率,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单位及相关人员,包括环境应急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评估等所有环节。

第三条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应急救援和事故事态监控工作。

第四条各级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单位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做好环境应急工作。

第五条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处置机构,完善环境应急工作预案,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六条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单位应当建立环境应急处置指挥部,明确处置指挥部的职责、组成人员和工作任务。

第七条环境应急处置指挥部由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配备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分设应急处置组、信息通报组、物资保障组、事故分析组等工作组,明确各工作组的职责。

第八条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单位应当建立环境应急值班制度,保障24小时值班,确保应急处置能够做到随时响应、快速处置。

第九条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单位应当建立环境应急工作专家库,积极开展环境应急处置专业培训,提高专家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条环境应急工作管理单位应当定期组织环境应急演练,检验环境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十一条发生环境应急事件后,环境应急处置指挥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二条环境应急处置指挥部在接到应急事件通报后,应当第一时间派遣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和评估,掌握事件全貌和危害程度。

第十三条环境应急处置指挥部应当根据事件的特点和情况,组织应急救援人员进行物资调配和装备使用,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第十四条环境应急处置指挥部应当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通报事件情况,协调资源和人力支持,加强协作,共同应对应急事件。

第十五条环境应急处置指挥部应当对应急处置过程进行及时跟踪和监督,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文(4篇)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文(4篇)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切实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应对和化解环境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其下属机构和相关人员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行为和责任。

第三条本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全面、科学、规范、高效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确保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条本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开、成本内外分担原则,综合防控、主动治理,分类施策、保障措施落实,有利于管理、便利于操作的原则。

第二章预案及组织机构第五条本单位应采取编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措施。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编制,并报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明确预案名称、预案范围、预案级别、预案性质、预案审批、预案更新等内容,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细分类别。

第七条本单位应设立环境应急管理办公室或者委托专门的机构负责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该机构应配备一支具备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技术的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同时还应制定组织机构、权责分工和工作纪律等制度。

第三章应急响应第八条在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本单位应按照相应的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九条在应急响应过程中,本单位应明确不同应急响应级别,及时组织人员、设备、物资和资金投入,并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的统领和协调。

第十条应急响应应包括应急情况评估、应急控制、资源调配、责任督导、信息发布等环节。

本单位应对每一个应急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四章应急演练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定期组织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应按照预案的要求进行,全面评估我单位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二条应急演练应包括演练计划制定、演练前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四个阶段。

本单位应当认真组织和指导演练,确保演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十三条应急演练应重视实战化,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和降低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必须建立健全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是指一套完善的措施和法规,旨在保障环境安全、响应突发事件、减轻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二、应急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

通过提前预防、控制风险,减少环境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快速应对。

一旦发生环境突发事件,及时响应、积极处置,减少损失。

3. 综合协调。

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整体应对能力。

4. 严格责任追究。

对于环境突发事件,明确责任、追究责任,保障公平公正。

三、环境应急管理体系1. 环境应急预案制定。

各级政府、企业单位建立环境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响应程序、应急资源调配、信息发布、责任分工等,实现预案全覆盖。

2. 环境应急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的环境应急队伍,包括环境监测人员、应急处置人员、危险品处理人员等,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保障。

3. 环境应急物资储备。

储备应急物资,包括应急救援设备、防护用品、药品等,保障应急处置需要。

4. 环境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环境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熟悉应急预案流程。

5. 环境应急通讯网络建设。

建立应急通讯网络,保证信息快速传递和沟通,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管理措施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环境事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快速响应、积极处置,减少损失。

2. 紧急疏散和避难。

在环境危险事件中,组织人员疏散和避难,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3. 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

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及时掌握环境变化,向公众通报情况。

4. 应急处置和恢复。

针对环境事件,组织应急处置和后续恢复工作,尽快恢复环境正常。

5. 环境影响评估和预警。

对环境突发事件进行影响评估和预警,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失扩大。

6. 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

环保应急管理

环保应急管理
4
环境应急管理
2)环境应急管理的方法 (1)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经常性地做好应对环境风 险和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 备,坚持防患于未然。 (2)坚持快速判断、果断处理。要求立足本职、依靠员工、 信息先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主导、全员参与。 (3)坚持整合资源、协同应对。合理组织和调动各种资源, 同心协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6
环境应急管理
4)环境应急管理的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要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在处置突发事件的全过 程,一定要坚持救人第一,注意救援人员的安全,避免发生次生事故。坚持 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保护的主体,也是应急管理依靠 的主体,要依靠和发动群众,注意发挥社会公众和民主的力量。坚持以人为 本,就是要加强应急培训教育,提高应急管理中人的综合素质。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突发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 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的各项准备工作。
12
环境应急管理
“一案三”制内容 (1)建立健全和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 就是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所谓“ 纵”,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集团到公司、部门和岗位都 要制订应急预案,不可断层;所谓“横”,就是所有种类的突 发环境事件都要有部门管,都要制订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 不可或缺。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预案的 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
9
环境应急管理
5)环境应急管理的特点 (1)环境应急管理是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的有机结合 环境应急管理的基础建立在常态管理上,常态管理做好了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减轻非常态管理的 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过程直接检验的 是非常态管理的能力,体现的却是常态时的管理水平。

环境应急管理应急预案

环境应急管理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时,进行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一)环境应急管理指挥部1. 指挥部组成:由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专家组成。

2. 指挥部职责:(1)组织、协调、指挥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2)制定、调整、发布应急响应等级;(3)调度应急资源,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4)监督、检查、评估应急管理工作。

(二)应急管理部门1. 职责:(1)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完善环境应急管理预案;(2)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3)负责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等工作。

(三)企事业单位1. 职责:(1)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制定企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2)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急能力;(3)落实环境应急措施,及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4)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四、应急响应等级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应急响应等级分为四个等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五、应急响应措施(一)Ⅰ级、Ⅱ级应急响应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机制;2. 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开展应急工作;3. 调集应急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4. 加强现场监测,及时掌握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态势;5. 采取隔离、疏散、救援等措施,减轻事件影响;6. 开展应急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通报事件进展。

(二)Ⅲ级、Ⅳ级应急响应1. 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2. 加强现场监测,及时掌握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态势;3. 采取隔离、疏散、救援等措施,减轻事件影响;4. 开展应急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通报事件进展。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四个阶段。

1. 预防阶段:
- 制定和修订应急管理预案,明确责任分工、组织机构、工作流程等,确保应急工作的有序进行。

-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 加强环境污染源监管,完善环境保护设施和设备的维修保养,确保运行正常。

- 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应急意识,培养应急技能。

2. 准备阶段:
- 建设和维护应急物资储备,包括救援装备、应急药品、环境监测设备等,并定期检查和更新。

- 建立应急通信网络,确保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交流畅通。

- 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

- 准备应急指挥中心,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确保应急指挥和协调工作的正常进行。

3. 应对阶段:
- 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撤离、隔离、停产等应急措施,控制事故扩大范围。

- 调度应急资源,包括救援队伍、装备和物资等,进行救援和灾后处置工作。

- 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环境污染,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加强事故信息发布和应急指挥,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向公众传达有关信息,增强社会信任和支持。

4. 恢复阶段:
- 进行环境修复和污染物处理,恢复受污染的环境,降低环境风险。

- 进行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查明事故原因,借鉴教训,加强管理和监管措施。

- 进行事故后评估和总结经验,改进应急预案和工作方式,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 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灾后重建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应急管理预案办法

环境应急管理预案办法

一、总则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

三、突发环境事件定义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四、应急管理工作原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4. 科学处置、持续改进。

五、应急管理工作内容1. 风险评估: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明确突发环境事件的潜在风险和应对措施。

2. 应急准备: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包括预警机制、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处置措施等。

3. 应急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减轻和消除危害。

4. 事后恢复: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控制后,应开展环境监测和评估,修复受损环境,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六、应急预案管理1. 编制: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物资储备等。

2. 评审: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组织评审小组进行评审,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3. 发布:评审通过的应急预案,应予以发布,并报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4. 实施与修订:应急预案应定期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环保应急管控措施

环保应急管控措施

环保应急管控措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断出现环境污染事故。

如何有效进行应急管理,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管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环保应急管控措施,以期加强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效率。

环境应急管理概述环境应急管理是指对环境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紧急应对,减少环境损失的管理和控制。

它主要体现在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应急队伍、应急演练等方面。

应急管理体系应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急处置为辅的原则。

环保应急管控措施1.落实环保应急预案环保应急预案是指为了应对环境突发事件而制定的程序、工作方案和应急措施等内容。

在应急情况下,预案是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统一管理、协调分工的基础,落实环保应急预案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预案有利于应急救援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可根据应急情况的不同灵活应变。

2.确保应急物资和环保设备齐备环保应急救援需要相关设备,对应的物资包括空气检测仪器、燃气检测仪器以及药品等。

这些应急物资的准备要充分,保证数量充足,类型齐全,技术先进,以备不时之需。

3.建立有效的应急队伍和资源环保应急队伍是应急救援的核心,其速度和效率直接影响救援工作的成功。

应急队伍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包括快速反应能力、动作敏捷性、心理素质稳定等。

应急资源是指救援工作时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也应提前准备。

4.加强应急演练和人员培训应急演练是检验环保应急预案和环保救援队伍的重要手段。

应急演练可有效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同时,应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培训,充分提升技术水平。

人力资源部门或从事应急工作的专业团体应该开展紧急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增强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环境应急管理的意义1.有效防止环境损害,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2.增强环保意识,引导社会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强化环境保护法制意识,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3.提高应急管理和策略规划的水平,最大限度减轻环境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部门联动联防。省、市(州)、县(市、区)环保部门应加 强与安全生产监管、公安消防和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应急联 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工作。 二是区域联动联防。毗邻地区环保部门间要建立定期会商、 联合预警、联合防控、联合执法、联合监测、信息共享等 机制,充分发挥流域管理作用,有效利用各类应急资源, 切实增强风险防范的协同性。
(三)环境危害大、破坏性强 突发环境事件破坏性强,不仅会严重影响一定区域内人群 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还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国家财产的 巨大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虽然事件是瞬间发生,但其影响和危害大,有些危害所造成 的破坏是不可逆转和恢复。 (四)处臵难度大 突发环境事件涉及的污染因素较多。因此,事件发生后的监 测、处理难度大、情况复杂。 (五)地域、流域分布不均性 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引发的,地域、流域的 制约影响只是一个方面,其发生不是各地均衡出现,往往在某 一地区同样事件有时会接连发生。
2、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Ⅱ级):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 以下中毒的; (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重金属污染或危险化学品生产、贮运、使用过程中发生爆 炸、泄漏等事件,或因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等造成 的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国家重点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或居民聚集区、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 (7) 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环境影响,或核设施 和铀矿冶炼设施发生的达到进入场区应急状态标准的,或进口货 物严重辐射超标的事件; (8)跨省(区、市)界突发环境事件。
局部有改善 总体未遏制 形势很严峻 压力在增大
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的部分环境指标有所改善; 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未来的环境压力仍将继续加大。
(一)水环境呈现复杂的流域性污染态势
(二)大气环境质量退化 河流水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传统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依然存在; (三)土壤环境质量恶化
环境应急响应:是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以后,各级人民 政府及各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保护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根据各自的法定职责和义务,按照科学的技术规范,实 施一切旨在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的紧急应对 活动。 环保部门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就是在得到突发环境 事件信息后,对应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按照“五个第一 时间”开展应对工作。 第一时间准确研判、及时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控 制事态;第一时间开展监测、辅助决策;第一时间展开 调查、追究责任;第一时间引导舆论、维护稳定 。
各级环保部门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实战演 练与桌面推演、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区域性演练和全局 性演练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和存在环境风险 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环境应急演练,针对演练存在的问题, 及时修订相关预案,全面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水平。
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各地以县为基础,结合本地特 征污染物的特性,建立市(州)、县(市、区)环境应急 物资储备信息库,掌握社会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动态信息。 市(州)、县(市、区)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事业单位作为 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的主体,要对照预案要求储备应急物资, 并及时更新,使用后和过期失效的环境应急物资必须按规 定进行处臵。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动态信息要及 时报当地环保部门备案;各级环保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环境 应急物资的储备、更新及更新淘汰后的失效物资处臵进行 监督管理,保障环境应急所需物资的及时调配和有效处臵。
拓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收集渠道,构建全方位信息收 集系统,及时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 一是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分析。通过对环境质量监测数 据、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和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适时 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实网络、报纸、 电视等媒体报道的事件信息。 三是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热线,及时获取突发环 境事件信息。 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突发事件信息的互通共享,及时获 取相关综合性突发事件信息。
1 2 3 4 5 6
环境安全形势 环境应急日常管理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概述 突发环境事件概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法定职责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法定职责 环境应急应对程序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
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与城镇化; 粗放的产业结构; 布局不合理加大了环境风险危害; 片面追求GDP; 管理与操作人员能力和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 30多年的区域超环境负荷发展的结果正逐步显现; 群众环境诉求正处在敏感时期; 政府监管能力与水平不适应群众诉求和领导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压力将继续加大。
四、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亟待加强
各级环保部门虽然成立了环境应急指挥机构,编制 (修订)了环境应急预案,明确了内部处(科)室和直 属单位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但相 关处(科)室之间协调配合力度仍有待加强。毗邻地区 环境应急联动机制不完善,上下游地区间日常配合不够 紧密,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较低。
二、环境应急处臵技术保障未充分显现
目前,虽然不断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应急培训和演 练、应急防范知识宣传等工作,但应急处臵技术保障能 力仍然十分薄弱。应急专家队伍和应急技术资源在应急 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专家队伍参与事件总 结评估、损害评估等工作较少。
三、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不到位
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掌握不全, 环境应急物资调度渠道不够畅通。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应 急物资储备第一责任人责任未落实,未按要求做好物资 储备工作,环境应急物资消耗、失效、过期后补充不及 时,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应急物资筹措十分困难。
日常管理工作
风险 排查
平台 建设
信息 收集
应急 联动
预案 管理
应急 演练
物资 储备
技术 资源
环 境 监 测
网 络 舆 情
投 诉 信 息
相 关 部 门 信 息
外 部 联 动
区 域 联 动
部 门 预 案
企 业 预 案
公共 物资 储备 信息
企业 物资 储备 信息
应 急 通 信
应 急 专 家
监 测 资 源
省、市(州)环保部门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和污染源在 线监控平台,尽快建设省、市(州)两级突发环境事件应 急预警平台,及时掌握全省危险化学品、重点风险源、环 境敏感点基本信息和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现状以及各类污染 物质的基本处臵方法等信息,实现“四个清楚”,即“环 境风险点源清楚、环境应急处臵方式清楚、环境应急物资 储备情况清楚、流域和区域环境敏感点位清楚”。
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城市和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日益严重; 地下水过度超采、污染严重; 酸沉降污染远未解决。 (四)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农业活动、废水排放、大气沉降和垃圾堆放都对 海洋环境污染凸显。 有毒有害废气污染不断加重 土壤环境质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土壤污染 (五)受噪音影响的暴露人口增加,环境噪声扰民问题突出 生态退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表现出源多、量大、面广、持久、毒害性大等特征, 生物资源濒危问题日益突出; 并从局部蔓延到区域。 (六)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城市生态系统呈过度人工化趋势;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和蔬菜种植影响最为突出。 从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退化转变。
完善预案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 操作性。省、市(州)、县(市、区)环保部门按照“属 地化管理”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 工作,编制环境应急预案,报厅(局)长等主要负责人或 授权的分管领导批准后发布实施,并报上一级环保部门备 案;按照规定做好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 案、实施、修订、宣教和培训工作。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事 业单位应当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按要求报当地环保部门 备案。应急预案至少每三年修订一次,遇有工艺、原料、 污染防治设施等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补充修订,并重新备案。 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中应按照危险品的种类储备相 应的应急物资,规范各类应急设施的设臵。
(一)发生的突然性 一般的环境污染是一种正常的排污,有其固定的排污 方式和排污途径,并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排放污染物 质。突发环境事件没有固定的排污方式,事件发生突然, 污染物排放量大、浓度高、危害大,且具有偶然性和不 可预见性。 (二)形式的多样性 突发环境事件涉及众多行业与领域。就某一类污染事 故而言,所包含的污染因素较多、较复杂,其表现形式 也是多样化的。如化学危险品在生产、运输、贮使用和 处臵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引发污染事故。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是指通过现场调查处理和应急 监测,以查清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污染范围及其 可能造成的危害作出预测判断的基础上,为使污染能够 得到及时控制,防止污染的蔓延和扩散,将污染危害减 少到最小程度,所采取的减轻和消除污染危害的一切措 施。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要求科学妥善处臵,应遵循积极 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的方针,坚持政府领导、部 门负责、分级处臵、反应快速、科学规范、统一协调的 原则。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 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应 对法》)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 污染或生态破坏,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公共秩 序,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环境应急管 理概论,环保部应急办)
省、市(州)、县(市、区)环保部门要制定辖区内 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制度,定期对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事 业单位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发现环境安全隐患并要求 整改,全面预防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一厂一册”的标准 建立并定期更新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形成环境风险隐患排 查工作长效机制。
环境风险排查的基本要点: 1、是否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相应环保 部门备案; 2、是否备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所要求的应急 物资; 3、原料及产品罐区的围堰是否能正常运行; 4、原料及产品罐区喷淋设施及报警装臵能否正常 运行; 5、事故应急池是否保持应急状态; 6、应急阀门是否能正常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