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热管研究现状及进展_刘腾霄
热管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热管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热管原理最早是由于194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通用发动机公司提出并一次取得专利[4]。
该公司最初提出一种设想也即最早期的热管装置,这种装置只是由封闭的管子组成,当管内充装某种液体时,管子的一侧吸热蒸发后,另一侧的某一装置可以达到冷凝放热的效果,不附加任何外加动力的基础上,仅依靠管子内部的吸液芯所产生的毛细吸力,使得冷凝后的液体可以流回至原来那侧,从而继续蒸发吸热,像这样循环往复,就可以实现使热量从端传动到另一端的目的。
但的很可惜的是,他的想法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306041963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科学家在国家实验室再次研制出了类似于最初设想的传热装置,并赋予这种传热装置一个学术的内涵,正式将这一传热元件命名为热管一一,当时实验中采用钠作为工质,壳体采用不锈钢材料,内部装有丝网吸液芯[5]。
论文网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关于热管的研究并没有停下脚步。
1965年,首次给出了较为完整的热管理论,也正是他建立了热管中各个过程的基本方程,并建立了如何计算热管毛细极限的较为标准规范的数学模型,由此,为以后的热管理论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6]。
1966年,发明了一种拥有独特通道设计的热管[7]。
他所完成的设计是为工作液体从放热段回流至吸热段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压力降比较小的通道,这样就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热管的传热能力。
1967年,美国宇航局将一根不锈钢一水热管送入地球卫星轨道并且运行成功[8]。
这一壮举之后,更是几近引发了科学界的沸腾,吸引了更多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投身于热管的研究中来,不论是荷兰、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前西德、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均展开了相关的大量研究工作,至此热管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得到发展。
源自1969年,前苏联和日本的有关书籍和杂志几乎同时发表了有关热管研究方面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对于带有翅片的热管式空气加热器加以详细的描述。
在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的现况中,这种空气加热器可以应用于回收工业废气中潜热;同时,和提出了利用可变导热热管来实现恒温控制[9];另外,科学家也发明出了一种新的旋转式热管,它是依靠转动从而产生离心力,使得工作液体能够从冷凝段流回蒸发段。
热管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传热元件
热管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传热元件世界上最早的一项热管专利是1944年由美国俄亥俄通用发动机公司的高格勒(R.S. Gaugler)以不太引人注目的“传热器件”的名称提出来的(美国专利№2350348)‘t.I】。
这项专利首次提出了有吸液芯的标准热管,或称现代热管的原理,首次提出可以将热量由上而下(依靠吸液芯克服重力回流冷凝液)进行相变传热。
但是尚未提出“热管”的名称。
由于当时的战争形势,这项专利的先进思想被埋没了20年之久。
直至1963年美国格罗弗( G.M.Grover)独立发明了高效导热装置,采用丝网式吸液芯,用不锈钢作外壳,、钠作为工质:正式提出以热管为名,并申请了美国专利( N032297s9)。
格罗弗因而被称为现代热管之父。
在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下,这项发明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 Los Alamos)实验室完成了从设想到实验的全过程,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次年,在美国《应用物理》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论文及实验结果‘t.2],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及重视,热管的研究与应用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
由于从它命名至今才30年,所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传热元件。
为什么说热管是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呢?1964年格罗弗在《应用物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在某些应用范围内,热管可以看成为一种最佳组合的工程结构,它相当于导热系数大大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一种物体。
”以后的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九.,,可以达到已知金属的l03~l04倍,有人将它称之为。
超导热体”。
所以说热管是一种高效传热元件。
这种新型、高效的换热元件——热管,由于其先进巧妙的构思和良好的换热性能,在应用中已崭露头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科技界的极大兴趣及研究热情。
所以使从事热工及能源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这一新技术很有必要。
第一节热管发展简史热管从它正式命名至今还只有30年,但它的前身——热虹吸管却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
螺旋管换热技术的研究现状综述
1 螺旋管管 内流体 的流 动特性
对 于单 相流 体而 言 , 管 内流 体 的流 型主 要就 可
以分为层流和紊流; 但对于多相流而言, 管内流型 的划分有很多种 。 层流定义状态表现为流体质点的 摩擦 和变 形 , 而 紊 流状 态表 现为 液体 质 点的互 相撞
文章编号:1 6 7 1 . 6 6 1 2( 2 0 1 4 )0 1 . 0 7 5 . 0 6
螺旋 管换热技 术 的研 究现状综述
张小艳 姜芳芳
西安 7 1 0 0 5 4 ) ( 西安科技 大学能源学院
【 摘
要】 螺旋管换热器在 制冷空调 、热泵 、化 工等许多领域 内得到 了广泛 应用 。对螺旋管 内换热流体 的流 动特 性 ,螺旋管 内流体 的传热及其强化技术 与流 阻特 性 ,新型螺旋管换热 器以及螺旋管外部介质
Z h a n g Xi a o y a n J i a n g F a n g f a n g
( X i ’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nd a T e c h n o l o g y , Xi ’ a n , 7 1 0 0 5 4)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S p i r a l - t u b e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r i s wi d e l y u s e d i n 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nd a a i r c o n d i t i o n i n g ,h e a t p u mp ,c h e mi c a l
的传热特 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 了分析 ,为螺 旋管换热器的相关 问题研究提供 了参考 。
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散热方式如风扇、散热片等存在着效率低、散热不均匀、噪音大等问题,而高效热管散热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散热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可靠性高等优点。
对于电子电器设备中的热管理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研究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虽然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在电子电器设备中应用广泛,但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功率密度和散热需求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对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设备性能和稳定性:随着电子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设备产生的热量也在加剧,如何有效散热成为制约设备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
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设备温度,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2. 延长设备寿命: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受到高温影响,长时间高温会导致设备寿命缩短甚至故障。
通过采用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设备温度,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3. 节能减排:传统的冷却方法往往存在能耗较高和碳排放较大的问题。
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研究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的意义重大,可以提升设备性能和稳定性,延长设备寿命,同时实现能源节约与减排。
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应当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入,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
2. 正文2.1 高效热管散热技术概述高效热管散热技术是一种在电子电器设备中广泛应用的散热技术,通过利用热管在导热和传热方面的优势,有效地将设备产生的热量传导和分散。
热管是一种无动力传热装置,由吸湿剂、蒸发器、冷凝器和毛细管四部分组成。
在热管中,工作流质受热蒸发成气体,气态流质在管内形成高压,从而在负压作用下对散热对象进行传热。
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热传导效率高、操作稳定、能耗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设备中。
空间热管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空间热管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实用版】目录1.空间热管技术的定义与原理2.空间热管技术的发展现状3.空间热管技术的应用领域4.空间热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5.我国在空间热管技术方面的发展及成就正文【空间热管技术的定义与原理】空间热管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热传输技术,主要通过热管在真空环境下的相变传热过程实现热量的高速传输。
热管是一种封闭的金属管,内部充满工质,当热源加热热管的一端时,工质在管内蒸发,吸收热量,然后在另一端冷凝放热,从而实现热量的传输。
空间热管技术具有传热效率高、质量轻、体积小、寿命长等优点。
【空间热管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空间热管技术在卫星、飞船、空间站等航天器热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研发出多种类型的空间热管,包括金属热管、复合热管、毛细热管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空间热管技术还在太阳能发电、深空探测、军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空间热管技术的应用领域】空间热管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卫星热控:用于卫星平台的热控系统,保证卫星在空间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2.航天器热控:用于飞船、空间站等航天器的热控系统,确保航天员在空间环境中的舒适生活和工作。
3.太阳能发电:空间热管技术可用于空间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热传输,提高发电效率。
4.深空探测:空间热管技术在深空探测器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探测器提供可靠的热控制手段。
5.军用航天:空间热管技术在军用航天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各类军用航天器提供高效的热控制方案。
【空间热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高效化:未来空间热管技术将朝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提高传热效率,降低传热阻力,以满足航天器不断升级的热控需求。
2.轻量化:航天器轻量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空间热管技术将向更轻、更薄的方向发展,以适应航天器轻量化的要求。
3.复合化:空间热管技术将向复合化发展,结合各种热管的优点,研发出具有更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热管。
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1. 研究现状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管型式热管可以根据其工质和结构形式进行分类。
根据工质的不同,可分为传统的单相热管和新型的双相热管;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粗热管、微热管、超微热管等。
不同型式的热管在散热性能上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2)工艺制备制备高效热管的方法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传统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冷压焊接、热胀冷收、化学气相传送等方法;新型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喷射制备、微纳米加工制备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效热管的制备技术也将愈加先进和精确。
(3)热传输特性高效热管的热传输特性是其散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人们主要围绕热管的热阻、热传导系数、传热效率等方面进行研究。
各种参数的调节和优化,有助于提高热管的散热性能。
(4)应用领域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讯设备、光电子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等领域。
在各个领域内,高效热管散热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2. 发展趋势从以上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发展趋势,可以总结如下:(1)多场耦合研究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热管的热传输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热管的散热效果,需要继续采用多种手段,如流动场优化、结构形式优化、材料替换等。
这些手段之间相互耦合,需要进行多场耦合研究,以获得更精确和实用的结果。
(2)复合材料应用传统的热管材料主要以纯金属为主,散热性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新领域的应用中,为了满足特殊要求,需要采用复合材料来替代单一的金属材料。
复合材料具有多种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提高热管的散热效能。
(3)微纳设备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电子电器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小型化和微型化。
这就对高效热管散热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将主要集中在微纳设备的应用上,以满足现代电子电器设备中对散热要求的特殊需求。
空间热管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空间热管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实用版】目录1.空间热管技术的定义与原理2.空间热管技术的发展现状3.空间热管技术的应用领域4.空间热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1.空间热管技术的定义与原理】空间热管技术是一种高效热传输技术,主要通过热管内的工质相变过程实现热量的高效传输。
热管由蒸发器、绝热段和冷凝器三部分组成,当蒸发器端吸热时,工质蒸发并通过绝热段传递到冷凝器端,工质在冷凝器端释放热量并液化,随后液态工质在毛细力作用下返回蒸发器,完成一个循环。
【2.空间热管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年来,空间热管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材料研究方面,已经研发出多种具有高导热性能、低热阻和抗微重力性能的热管材料。
在制备工艺方面,采用了多种工艺方法,如钎焊、烧结、化学气相沉积等,提高了热管的传热性能和可靠性。
在热管性能研究方面,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热管在空间环境下的传热特性和性能极限。
【3.空间热管技术的应用领域】空间热管技术在空间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航天器热控:空间热管技术可为航天器提供高效的热传输手段,保证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2)太阳能电池板热管理:空间热管技术可实现太阳能电池板的有效热管理,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
(3)空间辐射制冷:空间热管技术可实现空间辐射制冷,为空间站等航天器提供低温环境。
(4)深空探测:空间热管技术可为深空探测器提供可靠的热保护系统,保证探测器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4.空间热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未来,空间热管技术将继续向高效、轻质、可靠和低成本方向发展。
同时,空间热管技术还需克服以下挑战:(1)提高热管的传热性能和可靠性:通过研究新型热管材料和优化制备工艺,提高热管的传热性能和可靠性。
(2)研究热管在空间环境下的传热特性:深入研究空间热管在不同环境下的传热特性,为热管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一、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1. 传统热管散热技术热管是一种利用液态工质在内部循环传热并将热量从热源传递至散热器的设备。
传统热管一般采用铜、铝等金属材料制作,其散热效果受到材料导热系数以及结构设计等因素的影响。
虽然传统热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设备散热问题,但由于其传热效率有限,无法满足高功率、高密度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
为了提高散热效率,研究者们通过改进热管材料、优化结构设计等手段,提出了高效热管散热技术。
相比传统热管,高效热管在传热效率、散热能力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采用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热管、优化热管内部结构以及添加表面增强传热结构等技术手段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 电子通讯设备随着5G技术的发展,电子通讯设备对散热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在5G基站、光通信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设备的稳定运行性能。
汽车电子设备因空间狭小,工作条件苛刻而对散热要求极高。
高效热管散热技术通过提高传热效率和减小体积,为汽车电子设备提供了可靠的散热解决方案。
3. 家用电器随着家用电器功能愈发复杂,散热难题也成为了制约其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
高效热管散热技术使得家用电器在不增加体积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寿命。
1. 功能集成化未来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将更加注重与电子设备的功能集成化。
结合热管散热结构与电子芯片,实现散热和散热组件的功能融合,减小设备体积,提高散热效率。
2. 多尺度结构优化研究者开始关注热管内部的微观结构,通过设计微米级别的热传导通道,提高传热效率。
多尺度结构优化还将应用于优化热管外壳的结构设计,提高设备散热效果。
3. 生物仿生设计生物界中存在着许多高效的传热结构,如蚂蚁的集体散热行为和蓖麻叶表面的传热特性。
未来的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将借鉴生物的传热结构与机制,设计出更加高效的散热设备。
热管技术最新研究报告
热管技术最新研究报告
热管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热传导和热控制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热管技术在热管理、热能转换和热交换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首先,在热管理方面,热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光学仪器等高温环境下的热控制。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热管内壁材料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了热管的传热性能和抗高温性能。
这使得热管技术能够更好地应对高温环境下的热管理需求,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其次,在热能转换方面,热管技术被应用于热电转换系统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热电材料和热源的集热方式,提高了热电转换效率。
同时,热管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太阳能利用系统能够更好地捕获太阳辐射热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可利用的能源。
此外,在热交换方面,热管技术被应用于散热器、换热器等领域。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热管内部流体和优化传热结构,提高了热管的传热效率和换热能力。
这使得热管技术在电力、化工、航天等行业的热交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最后,研究报告还指出,当前热管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热管的传热性能和抗高温性能,以满足高温环境下的热控制需求;二是提高热管的换热效率和热能转换效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研究新型材料和新型结构,以实现热管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拓展。
总的来说,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热管技术在热管理、热能转换和热交换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在相应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热管技术将会在未来的应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热管工作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热管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项重要的节能技术,热管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年度,我单位在热管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现将本年度热管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热管技术研发(1)本年度,我单位在热管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发出新型高效热管。
该热管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耐腐蚀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等领域。
(2)针对现有热管技术存在的问题,我单位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热管泄漏、热管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提高了热管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2. 热管应用(1)在工业领域,我单位与多家企业合作,将热管技术应用于余热回收、制冷、加热等领域,实现了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
(2)在建筑领域,我单位积极推广热管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等,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做出了贡献。
(3)在交通领域,我单位将热管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提高了电池的充放电效率,降低了能耗。
3. 热管推广(1)本年度,我单位积极参加各类行业展会和论坛,宣传热管技术,提高社会对热管技术的认知度。
(2)我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热管技术培训,提高行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3)我单位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热管技术的规范化发展。
三、工作成效1. 本年度,我单位研发的新型高效热管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为客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 我单位在热管技术领域的研发成果,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3. 我单位在热管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行业对热管技术的认知度和应用水平。
四、存在问题1. 热管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2. 热管应用领域相对单一,市场拓展空间有限。
3. 热管技术人才匮乏,影响了热管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大热管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研发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热管产品。
空间热管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空间热管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热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航天器、卫星等空间设备中。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热管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目前,空间热管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热管的热传导性能:通过改进热管的材料、结构和工艺等方面,提高热管的热传导性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温、低温等极端环境。
2. 提高热管的可靠性:通过改进热管的制造工艺、加强热管的结构设计等方面,提高热管的可靠性,减少热管在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率。
3. 开发新型热管:除了传统的蒸发器-冷凝器热管外,还有许多新型热管被开发出来,如毛细管热管、旋转热管、超导热管等,这些新型热管具有更高的热传导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未来,空间热管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功能化:将热管与其他功能模块集成,实现多种功能的
集成化设计,如热管与电池、太阳能电池板等集成,实现能量管理和热管理的一体化。
2. 微型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热管也将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实现更小、更轻、更高效的热管理。
3. 智能化:通过集成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化设备,实现热管的自动控制和优化管理,提高热管的效率和可靠性。
总之,空间热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航天器、卫星等空间设备提供更加高效、可靠的热管理解决方案。
热管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和生活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热管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和生活余热回收中的应用0.概述热管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传热元件。
热管技术近年来在工程中的应用日益普及,不仅在余热回收、节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而且在传统的传热传质设备更新及电子元器件冷却等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余能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
热管作为高效传热技术之一,在节能降耗、余热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在对热管的发展及其原理进行简要阐述后,将就热管技术在工业和生活余热回收中的应用进行深一步的讨论。
1.热管技术概述1.1热管技术的产生及发展热管的原理首先是由美国俄亥俄州通用发动机公司的R.S.Gaugler于1944年发表的专利中提出的[1]。
由于没有实践效果的支持,以及当时处于战争历史背景下,这个设计并没有被通用发动机公司所采纳应用。
到六十年代初,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向传热传质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热管又应时而生。
1964年,美国Los Alamos科学实验室的G.M.Grover等人重新独立发明了类似于Gaugler所提出的传热装置,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正式将此传热元件命名为“Heat Pipe”。
热管技术从此开始得到快速发展。
1965年,Cotter首次提出了较完整的热管理论[2],为以后的热管理论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1967年,一根不锈钢-水热管首次被送入地球卫星轨道并运行成功[3]。
1984年,Cotter较完整的题材出了微型热管的理论及展望[4],为微型热管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七十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对热管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
至八十年代,我国的热管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开发研究发展迅速,学术交流活动也十分活跃。
2006年,我国将该技术[5]成功应用于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的加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热管研究和应用的领域也将不断拓展。
1.2热管技术的传热方式和机理[6]热管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如图1-1所示。
热管换热器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热管换热器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发布时间:2021-04-20T09:27:57.79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9期作者:王玉坤[导读] 摘要:中国的能源消耗在逐年增长。
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 102200摘要:中国的能源消耗在逐年增长。
2019年,中国能源消耗48.6亿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3%。
虽然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但能源消费依然巨大,节能任务依然艰巨。
节能一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因此,节能技术已成为降低能源消耗的关键。
近年来,热管因其较高的导热能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热管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微电子、能源等一系列工业领域,以提高换热器的热性能。
热管换热器作为热管技术的优秀代表产品,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热管换热器的性能也因其突出的优势在空调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在快速发展,不仅应用在空调领域的热管换热器结构紧凑,热效率高,尽管早期的应用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与传统换热器相比偏高,但其节能效益巨大,综合指标较高,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热管换热器的仿真研究不断推进。
仿真研究更有效、方便地辅助实验研究。
两者的结合使得热管换热器的发展更加顺利。
关键词:热管换热器;研究现状;应用1热管换热器系统的介绍热管是一种高效导热的两相传热装置。
热管可以嵌入金属板进行传热,也可以与散热器组装在一起进行流体传热。
带热管的热交换器由于具有较高的导热能力,在处理高热流密度时,其体积比传统的热交换器小很多。
热回收设备用热管换热器是为了回收显热而设计的。
使用热管换热器的优点比传统方法,大量的热量可以转移在一个相对长的距离在一个较小的截面没有任何额外的电源输入到系统(除了风扇用于驱动气流),设计简单,易于制造。
基于热管换热器的优点,热管换热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目前热管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热管换热器的尺寸及参数设计、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热管换热器的仿真研究等。
低温热管的现状分析和展望
低温热管的现状分析和展望
低温热管,也称低温多股热管,是一种通过控制多股热缆的芯数、结构和其他设计参数,使多股热缆整体的拉伸温度达到-45℃,从而控制热缆的拉伸温度,实现低温控制的多股热缆。
本文对目前低温热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低温热管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低温热管在国内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市场上,低温热管分为多股热管、绝缘热管和耐高压低温热管等多种。
能够满足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各种拉力热管及附件的需求,在行业领域开拓新的应用前景。
此外,随着行业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生产工艺也日趋成熟,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低温热管行业也正在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
在航空航天、船舶、船舶和轨道工程等行业,新型低温热管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还可以将低温热管应用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从而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低温热管行业已经发展至今,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并且正在持续改进产品,以满足不同行业领域的需求。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低温热管将能够在新能源、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前景。
热管的发展及现状
北京德天节能设备有限公司1.1热管的发展及现状影在众多的传热元件中,热管是人们所知的最有效的传热元件之攀,它可将大量热量通过其很小的截面积远距离地传输而无需外加动器。
热管的原理首先是由美国俄亥俄州通用发动机公司(Th General ~iiotors Corporation,Ohio,u.s.A)的R.s.Gaugler于1944年在美国籍利(No.2350348)中提出的【l】。
他当时正在研究冷冻问题,他设想一装置由封闭的管子组成,在管内液体吸热蒸发后于该下方的某一位置}热冷凝,在无任何外加动力的前提下,冷凝液体借助管内的毛细吸鞭芯所产生的毛细力回到上方继续吸热蒸发,如此循环,达到热量从蠹处传输到另一处的目的。
然而他的想法当时并没有被通用发动机公司所采纳应用。
1962年L. Trefethen【2]再次提出类似于Gaugler的传热元件用于字宙飞船,但因这种建议并未经过实验证明,亦未能付诸实施。
1963 年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G.M. Grover'31重新独立发明了类似于Gaugler提出的传热元件,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在美国《应用物理》杂志上公开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并正式将此传热元件命名为热管“Heat Pipe”,指出它的热导率已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已知的金属,给出了以钠为工作液体,不锈钢为壳体,内部装有丝网吸液芯的热管的实验结果。
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在热管理论以及热管在空间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965年Cotter首次提出了较完整的热管理论【4】,为以后的热管理论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1967年一根不锈钢.水热管首次被送入地球卫星轨道并运行成功‘习,从此吸引了很多科学技术工作人员从事热管研究,前西德、意大利、荷兰、英国、前苏联、法国及日本等国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2得热管技术得以很快发展。
Katzofft6]于1966年发明了有干道的热管。
2024年螺旋管式换热器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螺旋管式换热器市场分析现状简介螺旋管式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换热设备,具有高效率、节能、紧凑等优点。
本文将对螺旋管式换热器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其市场规模、发展趋势以及竞争态势。
市场规模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螺旋管式换热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2019年全球螺旋管式换热器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美元。
发展趋势1. 节能需求推动市场增长近年来,全球对能源消耗的关注不断增加,对节能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螺旋管式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换热设备,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因此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预计未来几年内,螺旋管式换热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
2. 新材料的应用提升产品性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推进。
在螺旋管式换热器领域,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提升产品的耐腐蚀性、导热性等性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未来,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将成为市场的重要驱动力。
3.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促进市场增长智能化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螺旋管式换热器作为工业设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控制精度、节能效果等方面的性能,满足市场需求。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智能化技术将成为螺旋管式换热器市场的发展方向。
竞争态势螺旋管式换热器市场竞争激烈,存在多个主要厂商。
这些厂商包括XX公司、XX 公司等。
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
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厂商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结论螺旋管式换热器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几年内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
市场发展的趋势包括节能需求推动、新材料的应用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然而,市场竞争也将加剧,厂商需要不断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
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热管技术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的应用和研究目的与意义。
然后对热管散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高效散热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接着分析了当前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通过应用案例进行了实际分析。
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总结现有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为电子电器设备中的热管散热技术提供参考和指导,并为未来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电子电器设备、热管散热技术、高效、研究现状、发展历程、应用案例分析、未来发展方向、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热管技术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的应用热管技术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散热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设备产生的热量传输和分散。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由于芯片集成度增加、功耗增加等因素导致设备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散热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热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热管技术通过液态工质在内部循环传热,高效地将热量从热源部件传输到散热器,然后通过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的方式将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
这种热传递方式能够实现大范围的热量传输,且传热效率高,传热速度快。
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热管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需要散热的地方,比如CPU、GPU、服务器、LED灯、激光器等。
通过热管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散热性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热管技术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设备性能和降低故障率都具有重要作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 研究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基本原理,深入了解其热传导机制及优势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 探讨高效热管散热技术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其效果和经济性,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3. 系统总结目前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旋转热管工作原理图 旋转热 管 绕 其 轴 线旋 转 产 生 离 心 加 速 度 2 r, 沿热管壁面的加速度分量为 2 rsin , 相应产 生的力推动冷凝段工质沿 热管壁面回流 到蒸发 段。 旋转热管的工质选择主要是以热管的工作温 度为依据。每一种工质都有特定的温度范围: 下 限为其凝固点; 上限为其热力学临界点 [ 2] 。
2 国外旋转热管的研究与发展 2. 1 理论研究与发展
与普通热管相比, 旋转热管的液体回流是利 用旋转液体在管内产生离心力而驱动的, 只要有 足够的旋转速度, 就能保证足够的液体回流, 因此 它不需要像普通热管那样安装毛细材料, 而且能 在不同角度下回流, 达到连续运行的目的。自旋 转热管问世后, 立即吸引了很多科学工作者对其 进行研究, 使得旋转热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学 者们主要围绕着旋转热管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条主 线展开研究、实践,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旋转热 管理论和其研究成果的应用体系。但是, 这些基 于不同理论视角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都还存在 着不少的问题, 与此同时, 有关旋转热管研究的理 论也就在这些问题中得到完善、充实, 其实际应用 的范围也逐步拓宽。
这个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像之前的模型那样
将每个部分分别考虑, 而是将旋转热管作为一个 整 体 来 计 算。 1993 年, Schm a lhofer J 和 Faghri A [ 6 ] 发展了轴向旋转热管的三维模型, 自此热管
的传热问题寻求数字化的解决办法得以发现。在
模型中, 他们假设吸液芯部分的传热是靠热传导,
在工业领域, 1994年, Judd R L 和 A ftab K [ 19] 采用旋转热管技术冷却铣床的主轴, 铣床在精度 加工中, 由于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占零件制造 总误差的 50% ~ 70% , 使用旋转热管后, 可以移 走 200W 的热量, 同时轴承的温度可降低 50% , 而 且能均衡主轴部件的温度场, 提高机床主轴轴线 的热稳定 性, 从 而改 善机 床的 加 工精 度。 2000 年, L ing Jian和 G ao Y rding [ 20] 将小型高温旋转热 管应用到工程实际中, 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4年, Cao Y 和 Faghri A [ 13 ] 给出了沸腾极 限时蒸气的临界过热度以及临界热流量。即随着 微型热管尺寸的减少, 蒸气在热管芯内失去其连 续流动特性, 并认识到热管的这个极限, 针对不同 的工质计算了最小蒸气核直径, 给出了连续流动 极限发生的临界温度。 Longtin J 等 [ 14] 对微型热 管在稳定运行条件下建立了一维模型, 分析了压 力、速度、液膜厚度的轴向分布以及热管的最大传 热能力, 模型中考虑了界面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的影响, 得到了最大传热量与热管长度和水力学
图 2 利用旋转热管冷却复合轴承的 热输送模型
1 内 散热片; 2 冷 却水; 3 蒸 汽; 4 工 作液体; 5 进 水阀门; 6 连 通孔; 7 出 水阀; 8 导 轴承; 9 旋 转热管; 10 封水阀门; 11 水轮机轴轮
在航空航天方面, 航天器在宇宙空间环绕地 球或太阳运行时, 向着太阳的面受到强烈的热辐 射, 温度会升得很高, 而背着太阳的一面, 不仅不 能吸收到太阳热量, 还要向温度更低的宇宙空间 辐射出热量, 因此航空器正、背面的大温差, 使其 不能正常的工作, 甚至损坏。针对这种情况, 科学 家利用热管技术, 解决了这个难题。采用了热管 技术的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 ( SD ) 已成为长寿 命、低轨道及高功率空间站电源系统的首选对象。 美国的 W r igh t航空动力实验室 利用旋转热管密 封性好、不需要特别的维护以及不需任何冷冻剂 就能使回转轴等温旋转等优点, 将旋转热管应用 于航空器的 IPU ( integrated pow er un it) 部分。该 实验室分别对旋转热管在低速 ( 3 500r/m in) 、中 速 ( 7 000r /m in) 及高速 ( 40 000 r/m in) 进行测试, 具体方法是将旋转热管安装在油雾润滑的高转速 的陶瓷球轴承上, 蒸发段的加热是通过射频感应 加热器直接作用在旋转热管的金属表面, 冷凝段 的冷凝水的流量测量是通过测量旋转热管的进口 及出口温度的方法完成的。此项测试结果令人满 意。
第 35卷 第 3期
化工机械
183
旋转热管研究现状及进展
刘腾霄* 江 楠
(华南理工大学 )
摘 要 对国内外旋转热管的理论研究、应用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旋转热管的 研究工作 已呈现
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的趋势, 未来的研究重点宜立足于工业新产品的开发。
关键词 旋转热管 热管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TQ051 5
合。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凝结模型还是复 合式膜状凝结 /蒸发模型, 都只能被用于蒸发段热
阻被忽略不计的情况下。
针对这种情况, 2002年, Song F 等 [ 9] 研究了 新的模型用来预测离心加速度高于 104g 的高速
旋转热管的性能, 将试验中冷凝段蒸发率用下式
计算:
式中 m
Q = m cp ( T o - T i ) 水流的质量流量, kg / s;
发现热管的冷凝段用改进 Nu 数型膜状凝结模型 的传热性能 的理论值大于 试验测定值。同时发
现, 冷凝段的传热性能随着转速的下降 而降低。
这一点也与模型理论值相反。因此得出结论, 冷
凝段模型不适合高速旋转热管。学者们注意到这
个情况, 通过理论与实验分析, 建立了新的复合式
膜状凝结 /蒸发模型, 该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吻
究和实验分析, 研究结果认为温降主要发生在蒸 发段, 输出功率增加、温差增加; 为增加传热能力, 需增加热管内的薄液膜区。
2. 2 应用研究与发展 近六十多年来, 世界各国对旋转热管的理论
和应用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使热管技术得到 了飞速的发展。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 从宇航到地 面, 从军工到民用, 已有数以百万计的旋转热管在 发挥作用。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4-6094( 2008) 03-0183-06
热管于 1964年诞生在美国的 Los A lamos国 家科学实验室, G rover及其合作者 Cotter与 E rikson[ 1] 发明了这种高效传热元件。旋转热管 ( R otating H eat P ipe, RH P ) 是热管中的一种, 自 1969 年以来, 旋转热管的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进展, 其产品在航空航天、核工业、石 油化工及建筑等领域都得到广泛使用。 1 旋转热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液固接触角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并通过理论计 算证实微热管的蒸气连续流动极限, 并给出蒸气 连续流动极限公式和沸腾极限公式。
1997年, M a H B 和 Peterson G P[ 17] 在常弯月 面的假设下, 利用控制容积法通过压力平衡对微 型旋转热管的毛细极限以及最大传热能力进行了 分析, 在蒸发段始端的控制体内通过蒸发量和液 体流量的平衡得到了最小弯月半径, 并且通过对 热管内液体流动的二维分析得到了摩擦因数 f R a 的计算方法, 比较精确地考虑了气液界面作用 的影响。同年, L in L 和 FaghriA [ 18] 对稳定状态下 的微型旋转热管的最大传热量作了详细的理论研
1979年, H o lm F W 和 G op len S P[ 10] 推导出 微型旋转热管蒸发段传热的一维分析模型。 1990 年, Bab in B R 等 [ 11] 通过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进 一步研究了微型热管的传热极限以及工作特性, 导出了微型热管的毛细传热极限, 分析了稳态工 作时微型热管中气液两相工质的压力变化以及传 热极限 和工 作温 度、倾斜 角 之间 的关 系。 1992 年, Stephan P C 和 Busse C A[ 12] 通过对微型旋转 热管壁面和槽中流体的综合分析, 推导出蒸发段 薄膜传热和二维传热模型, 对声速极限理论作出 了较大的贡献, 还提出了适用于液态金属热管启 动过程的粘性极限理论。
cp 常压下的比热容, J / ( kg K ) ; T i 冷却水套的进口水温度, K; T o 冷却水套的出口水温度, K。
试验结果表明, 以上模型的理论值与试验结 果十分吻合。 Song F 等发现, 对于圆柱形旋转热 管, 旋转时离心加速度的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正 交, 并且流体依靠流动方向液膜厚度的减少以产 生足够的梯度压力驱使液体回流到蒸发段。这一 现象造成冷凝段的液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增大, 降低了流体蒸 发过程的效率。
旋转热管的发展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 段, 在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论发现和实用化的 成果。旋转热管发展的第 1个阶段, 主要集中于 环状流型的研究, 即对热管在高转速下工作特性 的研究; 第 2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低速旋转 热管工作特性, 发现热管内流型不仅是环状流, 还 存在着其他流型, 各流型的管内传热情况也不一 样。在中低转速下, 由于重力场与离心力的交互 作用, 使旋转热管内部工质流动与传热复杂化了。 这阶段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
在水利电力方面, 日本在中小型水电站采用 的较多卧轴混流式机组中, 应用了先进的旋转热 管冷却技术, 其利用旋转热管冷却复合轴承的热 输送模型如图 2所示。这种新技术是利用旋转热 管的特性, 结合利用推力环泵作用的粘性泵无油
技术, 不用配置冷却水装置和润滑油装置, 适用于 5MW 以下的中小卧轴混流式机组, 提高了发电站 整体效率, 节省占地, 缩小了电站规模。同时, 维 修保养简便, 节约了大量劳力。
在以后旋转热管的研究中, 众多学者都从不 同的角度, 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不同用途的旋转热 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理论的研究, 其中这一阶 段研究较为完善的是旋转热管微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