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为](https://img.taocdn.com/s3/m/52f9590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2.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在医学领域中,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关键药物之一。
正确的抗菌药物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治疗疾病,还可以减少药物滥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些基本原则是医疗人员需要遵循的,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1.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首先需要明确病原体类型,是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对于不同类型的病原体,选择的抗菌药物不同,因此必须根据病原体的特性来合理选择药物。
2. 根据药物对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对于已经确定的病原体,必须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确定病原体对哪种抗菌药物敏感。
只有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才能有效治疗感染。
3.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抗菌药物不同部位的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
例如,泌尿系统感染需要选择能够浓集于尿液的抗菌药物,而呼吸道感染需要选择能够穿透肺部的药物。
此外,病情的轻重、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也是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4. 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和剂量为了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必须控制药物使用的时间和剂量。
不可因为病情稍有好转就随意停药,也不可将药物使用时间延长或剂量增加,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或抗药性的产生。
5.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医疗人员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选择不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抗菌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6.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在一些复杂感染病例中,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
但是,联合用药也要慎重,需根据具体病情、病原体类型和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选择。
结语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原则来选择和使用,以减少抗药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药物的疗效。
医疗人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抗菌药物应用知识,以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与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58aa9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8.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与管理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病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过度或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加重药物副作用,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临床疗效和防控耐药菌株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与管理:1. 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征应基于临床感染的确诊和病原微生物学的证据。
治疗应根据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合理选择。
对于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
2. 抗菌药物的选择选择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的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来合理选用。
对于感染严重的患者,首选应是敏感的静脉给药抗菌药物。
在具体用药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动态调整,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剂量选择应遵循药物说明书中的推荐剂量,并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不应随意减少或增加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原菌的类型等因素来确定,应严格按照医嘱规定完成疗程,避免中途停药或过早停药。
4. 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评价治疗效果。
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等,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对于病原菌类型未明确或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情况,应避免不合理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防止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结语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和防控耐药菌株传播的关键。
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共同维护公众健康。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88cbed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3.png)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用药、合理使用、选择敏感药物、限制使用时机和减少耐药性风险等。
1. 个体化用药: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细菌致病特点,合理确定适当的抗菌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及疗程。
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病原体信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或药物说明书的推荐用药途径和疗程使用。
遵循最低有效剂量及最短治疗时间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误用。
3. 选择敏感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应优先选择对目标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合理选择。
这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4. 限制使用时机:抗菌药物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合理使用时机的选择。
不应在没有确诊或怀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5. 减少耐药性风险:为减少耐药性发展,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遵守规范的给药剂量和时间表,并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另外,对潜在的交叉感染源做好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消毒等,以减少细菌传播和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
这些基本原则能够帮助医生和临床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发展。
此外,也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监测、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的意识和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健康临床实践。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aae1ca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a.png)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1.准确定位感染部位:在开始抗菌治疗之前,需要明确感染的部位和病原微生物,以便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通常可以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细菌培养等手段来确定感染部位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2.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了解病原微生物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通常可以通过药敏试验来确定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同时,要注意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情况,避免使用对耐药菌株无效的抗菌药物。
3.根据患者状况调整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途径: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孕妇或哺乳期,以及其他合并症等因素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代谢和清除。
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4.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有时候,单一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抑制感染,或者可能会出现耐药性。
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增加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联合使用也可能增加毒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5.设置合理的治疗时限: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限应该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部位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确定。
一般来说,治疗时限一般为7-14天。
但对于复杂的感染或严重感染,治疗时限可能需要延长。
6.监测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以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如果发现疗效不理想或者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定位感染部位,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状况调整用药方案,合理选用联合用药,设置合理的治疗时限,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感染,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2710ac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d.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最主要的手段。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留取相关标本送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尽早明确感染病原菌及获知药敏试验结果)。
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场所、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经验治疗;在获知病原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后,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应依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以及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点,按照其临床适应证选择用药;同时按照患者的生理情况(如老年、新生儿、孕妇、乳妇)、病理情况(如肝功能减退、肾功能减退、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的各种基础疾病)选择用药,并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
通常按各种抗菌药物的常用治疗剂量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到达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时,可选用组织通透性药物,或加大药物剂量(用最大治疗剂量)。
如剂量过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增多。
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抗菌药物的尿药浓度远高于其血药浓度,可应用较小剂量。
轻症感染并可接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不需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如有脓性感染应先行外科治疗(切开引流),再使用抗菌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的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时改为口服给药。
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一日给药次数,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B内酰胺类)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如氨基糖昔类、喳诺酮类)可一日剂量1次给药,但重症感染者例外。
抗菌药物的疗程因不同感染而异,通常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血流感染、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等以及结核病、布鲁菌病等的疗程需较长。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ad679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e.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症,还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不必要的药物消耗和不良反应。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根据致病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不同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在进行抗菌治疗时,要根据患者感染的致病菌种类以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细致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 个体化用药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个体化用药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浪费。
3. 严格执行用药原则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遵守医嘱,按照规定的用药剂量、频次和疗程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提前停药,以免影响疗效或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4. 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相关实验室指标,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5.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确保药物能够有效达到感染部位。
6. 防止药物相互作用
在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造成不良反应或影响疗效。
应谨慎选择药物组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
通过以上基本原则的遵守,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在抗菌药物治疗中进行决策,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展,保护公众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4e2863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a.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其临床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的病原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对病原菌具有良好杀菌作用的药物。
同时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2. 根据病原菌的分布和病情选择给药途径根据病原菌的感染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输注、肌肉注射等。
在给药途径的选择上要兼顾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和患者的耐受性。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感染的部位、严重程度、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等因素进行合理使用,避免滥用或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
同时要遵循规范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严格掌握给药频次和疗程。
4. 联合用药原则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以增强杀菌作用、防止耐药性发生或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原则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并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5. 谨慎应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是一类能够覆盖多种病原菌的抗生素,但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谨慎使用,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耐药性情况,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结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给药途径、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和谨慎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临床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这些原则,以提高治疗效果,预防耐药性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包括哪些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61816a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e.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但其合理应用至关
重要。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染病原的明确
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需要尽可能明确病原体种类及其对抗菌药敏感性。
通过
病原学检测可以帮助确定病原体,并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的选择
根据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合患者的病情、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需要考虑到药物的杀菌谱、药物的毒性、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途径等方面。
3.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案。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
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4.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避免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应尽量遵循抗
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防止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5. 药物疗程控制
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疗程。
避免过早停药或过长
使用,以免造成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或药物的副作用。
结语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的遵循对于治疗感染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明确感染
病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个体化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药物疗程等方面的措施,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的耐药性。
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指导,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哪些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2cddd2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13.png)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哪些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预防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病原菌种类、药敏检测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不同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2. 个体化用药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对于存在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注意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期不当使用易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
4. 使用足量足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确保使用足量足疗程的药物。
提前停药或减量使用容易导致病原体的复发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5. 定期评估疗效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必要时应重新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保治疗效果。
结论总的来说,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主要包括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个体化用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足量足疗程和定期评估疗效。
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治疗,减少抗药性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该始终牢记以上原则,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c708e5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6.png)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症的重要工具,然而其应用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减少耐药性的发展,以及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根据病原菌与药物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避免盲目、过度或不足使用抗菌药物。
2. 个体化用药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给药剂量、频次和疗
程上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用药过量或过少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
3. 严格控制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不应过早或过晚使用,而应在确诊感染症后尽早给予有效的抗菌治疗,但同时需注意避免无效使用,防止药物滥用引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 防止交叉感染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交叉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医护人员应遵守严格的洗手和消毒制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在患者之间传播耐药细菌。
5. 不应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特殊的抗菌药物,其滥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加剧,临床上应该根据
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
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以上基本原则,确保抗菌药物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
同时,公众也应增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避免盲目使用或自行中止抗菌药物治疗,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名师编辑PPT课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名师编辑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bd3ee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5.png)
抗菌药物在内科领域中的应用(一)
预防对象或目的 抗菌药物
给药方案
风湿热复发
苄星青霉素或红 前者60万-120万U肌注,每月1次,数年,
(儿童风心) 霉素
后者每日0.25g数年
流行性脑脊髓膜 SD或利福平或 每日2次,每次成人0.5-1g,儿童0.25g-05g.
炎
环丙沙星(成人)疗程3d
或头孢曲松
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 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 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 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编写指导原则中需解释的几点
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 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 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 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青霉素类: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
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以及复方磺胺甲恶唑、多西 环素等, 其中以氟喹酮类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但氟喹酮类 目前尚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
口服抗菌药的投药法
药物剂量宜较大 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应用较小剂量 途径: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中枢剂量宜较大 胸腔包裹性脓胸、眼科。青、头孢不可 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不可滴耳
给药方案的制订
次数:青、头孢和B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一日 多次,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可一日一次 (重症除外)
疗程:一般体温正常症状消失72-96小时 败血症、心内膜炎、中枢感染、伤寒、布鲁 菌、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 深部真菌、结核需较长的疗程防止复发
术前2h及2h内预防用药,术后感染率最低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30fe875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d.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疾病,还可以减少药物滥用,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1. 确定感染病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病原学诊断,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对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
2. 个体化用药抗菌药物的选择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以及既往用药史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在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以及老年人中的用药需要更具谨慎和个体化。
3. 综合评估疗效治疗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患者的临床疗效变化,包括体温、症状好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等。
根据症状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提高治疗效果。
4.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对于某些重特殊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多重病原混合感染的患者,合理使用联合用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但联合用药也需要谨慎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与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发生改变。
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相互作用的发生。
结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明确病原微生物,评估疗效变化,合理选择联合用药,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什么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bdc3c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5.png)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什么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抗性及副作用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1.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不同的感染部位和病原体可能需要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感
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2. 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药物代谢能力有所不同,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个
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剂量和给药途径等。
3. 合理使用联合疗法
对于复杂感染或存在多种耐药菌株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联合疗法,但需要注
意避免过度使用联合疗法,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抗性的发生。
4. 严格控制使用时机和疗程
抗菌药物不宜过度使用,应在确诊感染后尽早使用,并且在疗程结束后应根据
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避免长期使用或频繁使用抗菌药物。
5. 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根据监
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疗效和安全性。
6. 预防性应用的限制
对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该严格控制使用指征和疗程,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导致药物抗性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选择适当药物、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使用联合疗法、严格控制使用时机和疗程、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限制预防性应用。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症。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fe4ee4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2.png)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指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特点、临床表现和患者特殊情况等因素,科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感染,并且合理使用该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护细菌敏感性。
基本原则如下:1.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应尽可能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通过病原体的检测、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等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以确保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2.考虑细菌的敏感性:选用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细菌的敏感性及抗菌谱,选择对感染菌株敏感的药物。
通常动态监测当地常见的耐药菌株,确保选择药物对当地的菌株敏感。
3.选择最窄谱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的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最窄谱的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影响,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4.按照“击中靶点”原则: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能够“击中”病原体的靶点,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5.根据患者特征选择药物: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特征,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6.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使用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既要注意达到有效治疗的剂量,又要避免过度用药引起的毒副作用。
7.药物配伍应用合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选择联合用药,但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兼容性和相应的给药途径。
8.严格执行治疗方案: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患者自行停药或使用不规范的剂量。
9.合理评估疗效:在用药期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10.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培训: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患者教育,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原则,并告知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自身的合理用药意识。
详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详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ec076d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1.png)
详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原则一:正确诊断
抗菌药物应用的第一步是确诊感染类型及病原体种类,因为不同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种类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2. 原则二: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应考虑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病原体敏感性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等因素,选择药物的时候需要考虑药效、副作用、合理用药及经济性等方面。
3. 原则三: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病情、病原体敏感性、病人的生理状况等因素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规定和限制。
因此,用药量、用药时间、用药途径都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4. 原则四:调整用药方案
治疗过程中,应适时调整用药方案,如当初使用的抗菌药物效果不佳时,可通过对药物再次敏感性检测等方法,选择更合适的抗菌药物或更换药物来提高治疗效
果。
5. 原则五:预防和控制耐药性
耐药性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问题,为预防和控制耐药性,需要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如不滥用、乱用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治疗不必要的病情,限制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等。
6. 原则六:监测和报告
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情和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报告,如果发现不良反应或超限用药等现象,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32869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0.png)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药物的敏感性和患者的情况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应以最短的时期,选择最适宜的抗生素。
2. 选择药物敏感性强的抗菌药物: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明确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此菌株敏感的抗生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抗药性产生的风险。
3.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对于不同患者,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以及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根据其身体特点和生理需求来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4. 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是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选择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5. 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不断监测患者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有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来制定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740a27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6.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由于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加,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也在不断演变。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的患者。
不应盲目使用,也不应滥用。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治疗区域的局部抗药性和患者的个体特征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重点应考虑药物的广谱性、细菌的抗药性和患者的耐药性。
3.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剂量过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严格控制使用时机和疗程:应根据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开始抗菌治疗,并在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
不应过早使用或过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5.注意联合用药的准则: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以增加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应基于严格的科学依据,避免无必要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6.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有所不同。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肾功能、肝功能和遗传因素等个体化特征,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7.应用定义:应用抗菌药物前,应确定细菌感染的诊断,并尽可能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确定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
8.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耐药性的发展是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潜在风险。
应通过合理使用和防控传播细菌的措施,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这包括推广手卫生、合理使用消毒剂和疫苗、减少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综合考虑病原体的敏感性、患者的个体特征和临床情况。
遵循合理使用、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注意剂量和疗程、个体化治疗、联合用药的准则、应用定义以及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发展等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减缓细菌抗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要求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bac5da6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b.png)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要求
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正确应用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关键。
遵循一定的原则,有助于避免药物滥用、抗药性产生等问题的发生。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的一些要求:
1.明确感染定位: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准确判断感染的类型、部
位、病原体及其敏感性,以便选择合适的药物。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的药敏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治疗期限等。
3.注意抗药性问题:避免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产生耐药
性。
选择敏感性强、耐药性低的药物进行治疗。
4.合理选择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敏感性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
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和强效抗生素。
5.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
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6.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在需要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但必
须谨慎选择,避免交叉耐药性的发生。
7.遵守用药原则:严格执行医嘱,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频率服药,
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
8.关注特殊人群:对于孕妇、儿童、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慎重选
择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其健康造成影响的药物。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病原体情况、患者特点等因素,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仅在严格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抗菌药物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疗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26c7cd0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6.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生素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医学的治疗水平,但随之而来的是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为增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认识,我们在此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首先,使用抗菌药物应结合病原体的性质和药物的药理特性,选择具有广谱、抗菌、低毒副作用的药物。
不同药物对不同细菌群体有着不同的滴度和作用机制。
以极长限制度的最小抑菌浓度为边界,合理选择药物。
对于平时使用的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由于其广谱性和毒性较大,小剂量不一定有效,故应用时应谨慎,防止不必要的使用。
其次,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必须确诊并确定病原体所属的菌种和敏感性药物,即执行“敏感性测定”,切勿轻率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对于复杂疑难感染患者,还需根据其疑难情况和身体状况,综合判断药品的组合使用方案。
进一步来说,应考虑抗生素的剂量、间隔和给药途径。
一般而言,传统抗菌药物要求常规用量和时间间隔采用特定的口服和静脉注射方式,个别药物需要进行血液浓度平衡、保持药物在有效浓度中循环时间。
但一定要避免过度滥用,要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方案。
同时,定期检查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如出现于安全剂量范围内的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
最后,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减少抗菌药使用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如联合用药或序贯使用。
为加强治疗效果,加强病人的营养和自身免疫能力也应成为完善治疗的一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涉及到诸多问题,其基本原则可以有效地引导和指导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应用行为,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推进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步。
总之,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必不可少的措施,但面对复杂多变的药物病原微生物系统,提高自我抵抗能力和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上海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吴菊芳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
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4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5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4)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3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
手术时间较短(<2h)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h,必要时延长至48h。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1基本原则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而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
(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2)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3)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2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
(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治程中并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
表1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或按内生肌酐清除率(也可自血肌酐值计算获得)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期。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
2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
3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
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
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
4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
表2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活动性肝病时避免应用多数抗菌药物经肾脏排出,如果出现了肾功能减退,无疑给抗菌药物的选择增加了难度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1/2~2/3。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