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pptx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资源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现状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 需求持续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 快。
问题
资源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环境 污染。
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政策
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推广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 济。
政策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生态 补偿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资源环境经济学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01
02
03
资源节约利用
企业应合理利用资源,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 产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环保技术创新
企业应积极投入环保技术 研发,推动绿色生产技术 的创新和应用,提高企业 的环保竞争力。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 理体系,确保企业生产过 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得到 有效执行。
资源环境经济学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 资源配置和环保政策,实现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经济学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和 环境的有限性,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与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 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 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
06 结论与建议
对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的建议
对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认识与理解
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 性学科,旨在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 护之间的经济关系和规律。
资源环境经济学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 资源配置和环保政策,实现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经济学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和 环境的有限性,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与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04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应用与 实践
资源环境经济学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1
源的获取和收益
自然资源的治理体系包括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和政府内部关系
• 治理机制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之间所明确的权力和义务的分配 • 治理结构是指从“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资源利用的组织方式 • 政府内部关系主要是从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属性出发,强调“整体性政府”的重要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社会失灵的具体表现:
① 社会理性的缺失,由于缺乏公共权威,单纯依靠自然法则形成的社会共识,社会自我运行无法维持良好的秩序与规则;② 社会组织力量的合 法性不足,现行法律制度并未授予相关的权利与责任,导致对社会权威的认可与服从程度降低;③ 社会价值失范,社会组织自身的缺陷,带来 目标的扭曲、自主性的丧失以及导致的行为失范,尤其是志愿精神的价值弱化(胡祥,2005)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10.1.2 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
4. 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
(1)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与市场 自然资源治理中的政府与市场,是对自然资源要素进行配置的混合治理体系。从不同用途的自然资源要素纳入到市场化的过程来看, 需要经过计划、环境影响评价、经济评估、司法审查和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复杂的行政和管理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 政府进行管控的同时,也会采用市场机制。而市场发挥作用则又需要明晰资源的使用权和建立市场规则(徐嵩龄,1995;王凤春, 1999)。这里的使用权一般是由经国家有关行政机关确权登记,被公权力认可和保护,然后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出售或出租给各类使用者。 市场规则主要是价格机制、市场的准入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等。实践中,合理的市场价值一般由竞标等方式确定,也可以通过专业机构 评估确定。 对于实践中如何选择政府与市场,一般需要根据自然资源的使用目的和自然资源的可使用量等来确定。自然资源的使用目的一般遵 循多功能利用的原则,包括经济开发、娱乐、或者严格保护等。其中,可供私人进行经济开发利用及娱乐的,则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盒 子里;倘若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目的,则通过政府的方式实行严格的管控。 自然资源的可使用量,是指资源赋存量减去资源的必需存在量。资源必需存在量是根据资源存在价值的下限进行存在量的确认。当 资源赋存量小于或等于资源的必需存在量时,可使用量为零。此时意味自然资源必须由政府管控以保障资源的存续。因此,自然资源进 入市场的条件是自然资源的可使用量应当大于零。 当然,市场机制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仍可能面临市场规则缺失或不足的情况。因此,市场规则的建设成为自然资源治理中的重要行 动,此时政府的角色就非常必要,提供包括创建和保障市场运行的公共服务。比如,明晰资源的财产权,或者建立可交易许可证和配额 制度等。许多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努力在建立健全本国的市场规则,同时避免政府的不当干预,包 括减少和取消资源利用中的补贴等造成的价格扭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进入交换。 四、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在环境经济系统中十分重要表现: 1.信息传递是环境经济系统的重要特征 2.人类的经济活动实际上业是信息活动
20
五、物流、能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关系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值和信息传
递是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系统的四大功能,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资 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发展。其中物流、能量 流是物质基础,价值流体现了物质与能量 流动的有效性,并使系统变化和发展。人 们通过信息流控制和调节速度、流量和方 式。
4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 经济学的拓展
传统经济学
资源
无限供给
经济系统 外部性
仅含作为劳动对象 的环境资源
个体行为对社会其 他人的影响
经济增长模式 速度型经济
经济人
自身经济利益最优
帕累托
现在最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稀缺 整个环境系统
环境资源无偿性 环境影响时空差 可持续经济 后代及社会利益 长期最优
15
第三节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
• 一、物质循环 (一)自然物流向经济物流的转化
1.在采掘业和捕捞业中的转化:从自然界直 接获取生活资料的转化方法 2.在农业中的转化 (基础产业) 3.在工业和采掘业中的转化 (二)经济物流向自然物流的回归
16
• 1.农业经济物流向自然物流的回归 • (1)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善转化为自然物质
6
• 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一)重视经济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融合
• (二)重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双重 属性特征

1、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

2、人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形成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PPT1 Tietenberg_8e_ppt06_final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PPT1 Tietenberg_8e_ppt06_final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6-13
M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P
AP MP
Summary:
Labor
(1) If MP is above AP AP is rising.
(2) If MP is below AP AP is falling.
6-8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followed a declining pattern primarily due to declines in the birthrate.
• Average rates of population have declined in most countries except for on the continent of Africa.
• Both fertility rates and birthrates have exhibited downward trends recently.
6-15
FIGURE 6.3 Age Structure of Two Populations for the Year 2000
• Age structure effect is the most direct effect of population
growth on the percentage of people employed.
•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externalities associated with childbearing.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讲义(ppt 17页)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讲义(ppt 17页)
庇古提出征收排污费和排污税的方式纠正外部性,费用等于造成 的损害。但现实中难以确定具体损害的货币衡量水平。而且,管 理者也更关心一个环境可承受的排放量,而非税收多少,毕竟环 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完全不允许排放一方面 不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效率,浪费自然资源本身的消化污染物的 能力。
•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 两个基本的经济主体∶企业和家庭 相互之间的关系∶两种市场 其中没有环境。
家庭
劳动力市场
提供劳动力
企业
提供产品
产品市场
•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有限资源的配置∶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怎样 生产
环境经济大系统
生活废弃物
生产废弃物
劳动力市场
环 境
提供劳动力
家庭
企业
环 境
提供产品
产品市场
非使用价值: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相当于遗产的福 利。存在价值。与物种存在必要性,伦理道德相关。
克鲁蒂拉《自然保护的再认识》:之前的自然资源研究多集中于开采 型资源(可耗竭资源的最佳开采速度和规模),提出舒适型资源。
三、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命令控制型(行政手段)——环境标准和强制规章 市场激励(经济手段)——环境税费和可交易许可证。
第七节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 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把环 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 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2方法 定位于经济学科,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 科学的发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实现总体效益最大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 学是不是科学,看不见的手原理)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环境问题的分类
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而引起,如地震、火 山爆发、海啸、泥石流、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人类不适 当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乱砍滥伐森林加剧了 洪涝灾害的发生。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国家公园,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最东 端的复活节岛上。岛上矗立的石雕人像沉默地凝视着太平洋 已有数个世纪之久。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复活节岛 国家公园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目巨 深石 陷像 ,几 浓乎 眉都 突是 嘴长 ,脸 鼻, 子长 高耳 而朵 翘,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复活节岛的神秘
复活节岛上所有的石雕人像,不论是完工的还是半 成品,你绝对找不到一尊带有喜悦神态的石像,他们或 忧郁,或沉思,或冷漠,或严肃得叫人心情压抑。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 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 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 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 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第一章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导论
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 发展。 二、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其社会活动来改造 和利用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和发展。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

价值和影响
环境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自然风景、休闲 旅游、新兴产业等。
环境影响
污染、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物 种灭绝等。
可持续发展
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平衡发 展,是未来可持续生存必要条件。
基本原理
1
供给与需求
市场价格反映了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关系。
外部性和公共产品
2
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高效配置。
环境问题是外部性问题,市场不能实现
社会效益最大化。政府干预可以改善市 场失灵。
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使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可通过法规、税收、补贴等手 段强制或引导市场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应用
污染控制
政府通过排污许可证和污染交 易制度等手段控制污染。企业 内部通过环境管理体系和清洁 生产等手段减少污染。
自然资源管理
政府管理自然资源的方法包括 产权制度、招标授权、区域管 理、生态保护等。
可持续发展
推广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绿 色消费等,实现经济环境社会 协调发展。
挑战
1 数据收集和分析
长期可靠数据的缺失,数据统计方法的不完善,使得研究受限。
2 政策制定和实施
环境和资源的管理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避免政策冲突。
3 公众意识与参与
公众了解、支持和参与环境和资源的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Βιβλιοθήκη 未来发展新的研究领域
可再生能源、碳排放市场、生态 补偿等,将推动资源与环境经济 学领域发展。
技术创新
解决全球性问题
智能城市、信息技术、大数据等, 将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提供技术 支持。
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 性保护等,需要国际合作和技术 创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5.3 协调性( 协调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改善的 关系)
¬ (1)协调人类与生物圈; ¬ (2)协调经济、生态、技术、社会关系; ¬ (3)协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 (4)资源需求与资源供给; ¬ (5)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与生态需求; ¬ (6)物质资料、人口与生态环境再生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020/12/18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1.经济学的含义 2.生态经济学的含义 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学科性质 5.学科特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经济学的含义
¬ 1.1 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实现 效益最大 化
¬ 1.2 如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 1.3 如何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 1.4根据范围分为: ¬ (1)微观经济 ¬ (2)宏观经济 ¬ (3)世界经济(国际经济)
¬ (2)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撕利(A.G.Tansley)提 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 (3)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onnes Bowerdin)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明 确提出了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的概 念。
¬ (4)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 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1 生态经济系统
(1)客观的实体;
(2)生态与经济系统 的统一体;
(3)具有原来系统不 存在的新矛盾(生态 经济基本矛盾)。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2 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只能在 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上通过对其结 构重新优化设计来实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
12
5.3 协调性( 协调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改善的 关系)
(1)协调人类与生物圈; (2)协调经济、生态、技术、社会关系; (3)协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4)资源需求与资源供给; (5)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与生态需求; (6)物质资料、人口与生态环境再生产
的关系。
13
6.学科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
价值增值包括:人造资本增值和环境资本的 增值。
(3) 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之间 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
7
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1 生态经济系统 (1)客观的实体; (2)生态与经济系统
的统一体; (3)具有原来系统不
存在的新矛盾(生态 经济基本矛盾)。
8
3.2 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只能在 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上通过对其结 构重新优化设计来实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资源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含生态经济学) 3.资源与环境政策
1
生态经济学
2
第一章 导论
1.经济学的含义
2.生态经济学的含义
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学科性质
5.学科特点
3
1.经济学的含义
1.1 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实现 效益最大 化
1.2 如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1.3 如何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1.4根据范围分为: (1)微观经济 (2)宏观经济 (3)世界经济(国际经济)
16
7.学科任务
7.1 总任务 揭示生态经济系统矛盾运动的的规律性,指
导人们遵循和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实现社会经 济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7.2 具体任务 (1)为制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正 确的理论指导; (2)为设计和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 统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农场、生态渔场、生态畜牧场、生态 工业园区、生态尔德•史密斯(Guard Smith) 发表了《生存的蓝图》(SUBSISTING BLUEPRINT)(1972);同一时期还发表了《增长 的极限》(Growing Limit)《只有一个地球》 (Only One Earth)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 65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 65张)

选择确定变量数值的一些实际变量; 决策者主体并不对受影响者进行补偿或收费, 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费用被强加给没有参加 这一决策的人。
外部性与帕累托效率



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广义的外 部性概念说明了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一种 不满足帕累托效率情况下的一种低效率状态。 当受影响的一方希望行动的一方改变经济活动数量或水平 时就存在着相关外部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可以通过市场 来调节。只有当以这样一种方式改变经济活动水平或数量, 即使得受影响的一方得到好处,同时又不让行动一方受损 失时才可以说存在帕累托相关外部性,也即存在没有实现 的潜在帕累托效率改进。 外部不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都是一种低效率资源配置状态, 而且游离于市场之外。
外部性类型-2


依据物品性质 公共外部性(不可减少) 供给的普遍性、消费的非排他性 私人外部性(可减少) 竞争的外部性 可转移的外部性 受害者有机会向第三方“转移”外部性,以避免 外部性对自己损害的现象。
外部性类型-3

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货币外部性:在纯粹竞争的条件下,当一个人 的活动水平影响另一个人的财务状况时,不一 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货币外部性产生于经济 活动中一些投入和产出的价格变化,但不会改 变生产函数,假外部性 技术外部性:作为一个自变量改变生产者的生 产函数或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作为一个因变量, 改变了生产者的产出水平或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市场失效

外部性计量:外部费用和外部效益
外部费用和环境费用
社会费用与私人费用之差 社会费用是该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真正承担的全部 费用。 当外部费用表现形式主要是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或 其它环境问题恶化现象时,这种外部费用就是环境 费用。 边际私人费用和边际社会费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 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 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 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 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26
课程介绍
资源与环境问题 合理利用资源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巨石像几乎都是长脸,长耳朵,双 目深陷,浓眉突嘴,鼻子高而翘
复活节岛的神秘
复活节岛上所有的石雕人像,不论是完工的还是半 成品,你绝对找不到一尊带有喜悦神态的石像,他们或 忧郁,或沉思,或冷漠,或严肃得叫人心情压抑。
复活节岛的终结
1770年,统治拉丁美洲的西班牙人派西班牙船长 唐·菲力普·冈萨雷斯率领舰船登上该岛,宣布该岛归西班 牙所有。当岛上的首领在归属文件上签字时,他在协议 书上郑重地画了一只鸟的图案——这是岛上的一种象形 文字。
复活节岛的发现
1722年4月6日,荷兰西印度公司一支由3艘航船组成的船 队,首次踏上了这座以前不为人知的小岛。当时,船队正在 接近复活节岛,船长雅各布·罗格维恩突然发现许多高大的巨 人正守卫着他们将要踏上的岛屿,原来,那些巨人只是些石 像。第二天,罗格维恩船长登陆上岸。这天正是复活节,罗 格维恩把这个岛命名为“复活节岛”。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国家公园,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最东 端的复活节岛上。岛上矗立的石雕人像沉默地凝视着太平洋 已有数个世纪之久。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复活节岛 国家公园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复活节岛雕像2
复活节岛石像表情严肃凝重,长久以来任海风吹 拂,沉默无语
4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1)人类活动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由于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大超过其补 给和再生增殖的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
5
目前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淡水资源危机 ➢能源短缺
➢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 ➢物种加速灭绝 ➢垃圾成灾 ➢有毒化学品污染
33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建立
分为三个阶段
一、产生阶段:20世纪50年代
二、早期的环境经济学(60~70年代):争对公害事 件的定性研究
三、近代的环境经济学: 方向:宏观 方法:定性 手段:描述
微观 定量 模型
34
环境问题实际是一个经济问题
(1)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而产生的,它是 经济发展的副产品; (2)环境问题使人类社会遭受巨大的损失,且限制了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环境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
耕地资源危机:1997到2003年减少1亿亩耕地(18亿亩) 水资源危机………(上百个城市缺水!)
28
资源与环境问题 合理利用资源
人们的理性思考 现实的迫切要求 “增长的极限”(米都斯) “世界无末日” (西蒙)
29
资源与环境问题 合理利用资源 如何合理利用资源
经济学的研究,如产权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如社会规范、意识 法律制度的构建 可持续发展(全面)
2
环境问题的分类
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而引起,如地震、火 山爆发、海啸、泥石流、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人类不适 当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乱砍滥伐森林加剧了 洪涝灾害的发生。
3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 发展。 二、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其社会活动来改造 和利用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和发展。
24
石雕人像散布于全岛
复活节岛的兴衰留给我们的警示与思索
地球就像是一个大复活节岛,千百万年来,人类为了获 取更多的食物,开发更多的资源,创造了一个高度发达 的社会。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消耗 殆尽,厄运将降临,人类也将无路可逃。今天的生活方 式会不会引起资源的衰竭,会不会对生命支持系统造成 不可逆转的损害?地球的公民会不会重蹈复活节岛的覆 辙?这是每一位现代人应当认真思索的问题。
30
➢ 掌握基本的原理 ➢ 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 理解政策工具 ➢ 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思路
31
第二节 对几个传统观念的再认识
一、消费
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 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 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我 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
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二、稀缺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由 于社会需求的迅速增长和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一些本来十分 丰富的自认资源(土地、森林和矿石、石油等),就变得是不 足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即使是清洁的空气和水体也变成稀 缺资源。
32
三、市场
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①充分竞争的;②信息完备 的;③不存在外部性。但是环境恶化和资源的低效率 使用;现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 使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或者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佳状 态,而出现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有竞争不充 分、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27
资源与环境问题
资源与环境是稀缺的
能源危机(中国、世界范围内的)
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国家环保局局长潘岳介绍说:中国的能源消耗 问题,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 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 几十分之一。(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19日A7版)
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 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 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以 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 有害影响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