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复习资料整理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复习资料整理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教育知识与能力(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特性,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等,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4)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要先行,需要超前于经济建设,这是由教育本身的规律决定的。

教育的发展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一是教育思想和内容落后于政经制度的发展;二是由于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政经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2017上】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018上】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012下】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2013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或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主观专项1-辨析题(讲义)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主观专项1-辨析题(讲义)

主观专项1-辨析题(讲义)各题型考试所占比重单选题(28%)21*2=42’辨析题(21%)4*8’=32’简答题(27%)4*10=40’材料分析题(24%)2*18=36’主观专项1——辨析题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三、习题演练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一)考查特点中学科目二中辨析题4道,每题8分,共32分前面2道为教育学,后面2道为心理学辨析题要求考生对题干所述做出正误判定并给出理由,考查考生对知识点识记的准确性以及理解性。

判断正误是这类题型的首要问题,一旦正误判定错误则该题不得分,而在准确判断题目正误之后给出有力的判断理由则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评分标准第一步:答正确得2分,答错得0分。

第二步:尽量不给8分,解释充分、字数多、且有条理性的得8分,其次的给6分,4分,解释一句的给2分,不解释不给分。

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判断正误①正确/错误②不能出现“✔”“✖”③不科学的、片面的2.分析理由①对错都要分析②不要过于口语化③答案不唯一,思路很重要主观专项1——辨析题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三、习题演练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作答思路总—分—总1.判断正确/错误2.分析思路:概念解释(关系陈述),抓住关键词;3.总结,回扣观点二、考察类型及作答方法考查类型概念混淆型概念释义型理论观点型因果关系型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二、考察类型及作答方法(一)概念混淆型(A就是B)总:表述错误(正确)。

分:A概念。

B概念。

A与B的关系。

总:故表述错误(正确)。

例: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

总:此说法错误。

分: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A概念)。

教师资格证高中科一科二必修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高中科一科二必修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高中科一科二必修知识点
科目一:语文
1. 词语运用:包括词义辨析、词语搭配、词语派生等。

2. 语句理解:主要考察语句的语法结构、修辞手法、逻辑推理等。

3. 文言文阅读: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常用句式,熟悉文言文的惯用法和表达方式。

4. 现代文阅读:要读懂现代文的主旨和观点,能理解文章的脉络和结构。

5. 写作能力:要能够进行作文写作,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科目二:数学
1. 数与代数:包括整数、有理数、代数式、方程等的运算和应用。

2. 几何与空间:要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了解空间几何的基本知识。

3. 数据与概率统计:要能够处理数据,包括图表的表示和分析,掌握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4. 函数与图像:要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够画出函数的图
像和进行简单的函数运算。

5. 证明与推理:要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推理思路,能够进行
简单的证明和推理。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高中科一科二必修知识点的简要概述,具体
的知识点还需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

希望对您有
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知识汇总(22张)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知识汇总(22张)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知识汇总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口诀(两生三没)1.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生活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没有专门的教师,固定的学生,没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场所4.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5.没有阶级性古代教育的特点:口诀(等升内地房租)1.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教育内容形式单一4.身份地位的象征性5.教学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是死记硬背6.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近代社会教育特征:口诀(公公义世法)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全民多现身)1.教育的全民化2.教育的民主化3.教育的多元化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的终身化各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的实施步骤通用模板:(可找设施分赚钱)1.课题选择2.查找文献资料3.设计研究,制订研究计划4.实施研究,收集资料5.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6.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选择原则:口诀(可教伦椅践行)1.教育性2.伦理性3.适宜性4.实践性5.可行性简述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口诀:(顺逆查文综)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找法4.综合查找法行动研究的特征:(一起遵循内幕)1.教学与研究合一2.研究的循环性3.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4.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口诀(青年科科老师生了一只外国人)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3.人口状况4.本国学制制度和外国学制制度的影响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子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7.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教师职业素养:口诀(身心能知道)1.身体素养2.心理素养3.能力素养4.知识素养5.思想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组成部分的关系:1.德育:灵魂和统计2.智育:前提和支持3.体育:物质基础4.劳动技术教育:综合作用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技教育2.通过社区的工厂、农村的劳动进行劳技教育3.通过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技教育劳技教育的意义1.劳技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劳技教育是促进学生优良传统的美德3.劳技教育是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4.劳技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5.劳技教育有利于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需要师德为先的内容1.热爱小学教师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治教2.关爱小学生,遵守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3.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力为重的内容1.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2.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3.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口诀(理念很智能)1.职业理念与师德2.专业知识3.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内容:口决(个人对待职业要有两个态度)1.个人修养与行为2.职业理解与认识3.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4.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专业能力的内容:口诀:(涉足集合饭)1.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2.组织与实施能力3.激励与评价能力4.合作与沟通能力5.反思与发展能力遗传对人的发展作用:口诀(差生成)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口诀(科技小猪)1.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对象和条件2.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口诀(归家寄腌菜)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是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1.课程目标2.社会的需求3.学科知识水平4.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品德的心里结构:1.道德认识是基础2.道德情感是动力3.道德意志是精神力量4.道德行为是行为影响态度与品德的条件:口诀(假设同学杜德知)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班群体4.态度定式5.道德认识6.认知失调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口诀(紫薇长的可正了)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3.可逆阶段4.公正阶段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口诀(福利可发乐理)1.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通伦理取向阶段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口诀(多反思往常)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思想的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口诀(颜值太动人)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态度的学习4.动作技能的学习5.认知策略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教学观:强调情境式学习:合作学习有效概括的方法:口诀(正反例变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使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口诀(厢房蒸熟了)1.定向阶段2.模仿阶段3.整合阶段4.熟练阶段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口诀(稀饭反动)1.合理安排练习2.准确讲解与示范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口腔期:此阶段的婴幼儿以吮吸等口腔活动来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2.肛门期:此阶段的儿童由排泄得到感官满足3.性器期:此阶段的儿童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获得原始欲望4.潜伏期:此阶段的儿童兴趣转向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中,喜欢与同伴玩5.此阶段的儿童的个体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异性恋开始出现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或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学习效果最佳2.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任务难度越低,最佳动机水平越高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形关系简述自我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口诀(肢体言情)1.直接经验2.替代性学习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口诀(一归二成三自)1.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2.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3.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4.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5.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6.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简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口诀(外表漂亮期待反复看)1.表达明确的期望2.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3.合理作用外部奖励4.有效运用表扬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口诀(教材编成册)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材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口诀(枪队变异需情智)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等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和兴趣;当时的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注意的品质有哪些?:口诀(注意移光分文)1.注意的转移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稳定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口诀(学数学中的长方形,需要时间和动机)1.识记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者的学习程度5.识记方法6.识记者的情绪和动机7.时间因素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口诀(编府册,目加意义)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作用组块的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遗忘: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口诀(感前具形)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如何培养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口诀(换个壳)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的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简述人格的特征:口诀(特工温和)1.人格的独特性2.人格的功能性3.人格的稳定性4.人格的整合性简述影响人格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家庭因素4.个人主观因素简述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塑造的主要途径:口诀(用集体中榜样三观,强化自我因材施教)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5.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6.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口诀(安分严选贵族瓶)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内容:口诀(研社信老)1.研究性学习2.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3.信息技术教育4.劳动技术教育:长善救失的贯彻要求:1.要一分为二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口诀(因势利导,表扬激励)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简述说服教育法的贯彻要求:口诀(木有诚意)1.明确目的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以诚待人4.注意时机心理健康的途径:口诀(调亲哥做接线工)1.自我调控能力2.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3.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4.自知自觉与自我接纳5.对现实的有效知觉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心理辅导的目标:1.学会调适2.寻求发展:班级管理的原则:口诀(主观方面全行)1.自主参与原则2.教管结合原则3.方向性原则4.全面管理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6.平行管理原则课外活动的特点:口诀(愿生活有主见)1.自愿性2.灵活性3.自主性4.实践性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的策略:口诀(制订多少及时调整)1.教室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2.内容少而精,多正面引导3.即时制订,引导与调整课堂规律: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1.忽略细微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4.言语提醒、反复提醒5.直接提问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口诀(有位客人叫可怜)1.有效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可接受性原则5.冷处理原则:班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口诀(积木准气)1.健全的组织机构2.明确的共同目标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口诀(初形成)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合作集体阶段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策略:(积木风干活动)1.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2.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家校联系的基本要求:口诀(目的多)1.目标一致2.地位平等3.方法多样操行评定的原则:口诀(面发鼓了真瘦)1.全面性2.发展性3.鼓励性4.针对性5.可接受性:课程的三项工作: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法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口诀(标点内方,表演热烈)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2.作业布置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口诀(思维少发出动静)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教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4.补充必要的乡土建材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导入、问题设计、课堂小结的要求的通用模板:1.教学要有针对性2.教学要有启发性3.教学要有趣味性4.教学要有语言艺术性。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第三章知识点讲解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第三章知识点讲解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知识体系及思维脉络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概述中学生的发展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环境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核心考点1人的发展的含义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3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试重点: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教育在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和条件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包括各个身体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心理的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的是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把握发展的概念,需要明白两点:1是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而是积极的变化或者说是是一种进步,不是消极地变化。

2是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教育不等于发展。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一、遗传物质1遗传物质的概念所谓遗传物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特点,如机体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2)遗传物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物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具有可塑性3“遗传决定论”这是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片面夸大遗传物质素质作用的错误思想,它否定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桑代克、霍尔等。

如“霍尔”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再如我国“生而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天才论”“血统论”等。

典型真题“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哪一理论()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儿童学理论典型真题(辨析题)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这个说法错误。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德育工作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品德概述1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实质品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社会现象;品德—个体现象01道德认识(核心)03道德意志02道德情感04道德行为(重要标志)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A. 直觉的道德情感B. 形象的道德情感C. 伦理的道德情感(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C.内化: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融为一体(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2017下】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B. 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C. 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D.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梳理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2017上】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作出判断。

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自我中心阶段B. 权威阶段C. 可逆阶段D. 公正阶段【2019下】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 社会契约B. 相对功利C. 遵守法规D. 普遍伦理梳理总结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基本内容2第三节 德育工作德育过程的概念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3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5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主体单边双边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与社会要求一致四、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教资科目二必看知识点

小学教资科目二必看知识点

小学教资科目二必看知识点一、语文知识点1. 词语辨析:如近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义词等。

2. 词语拼写:如常见的字音字形,易错字等。

3. 词语造句:学会运用词语造句,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4. 诗词鉴赏: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5. 理解阅读:通过阅读文章、短文,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6. 句子结构分析:学会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从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7. 古诗文翻译:学习古代诗文的翻译,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二、数学知识点1. 数字运算:加减乘除、整数运算、分数运算等基础运算。

2. 数字排列组合:排列、组合的概念和应用。

3. 空间几何:学会识别各种几何图形,了解其性质和特点。

4. 数据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学会制作表格和图表。

5. 数学应用: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6. 时间与计算:学会计算时间、日历的使用和时间单位的换算。

7. 模型应用:学会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英语知识点1. 基础单词记忆:学习英语基础单词,扩充词汇量。

2. 句型构造:学会构造简单的英语句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语法知识:学习英语基本语法知识,如时态、语态、名词等。

4. 日常对话:学会日常交流所需要的常用对话句子。

5.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短文,提高理解英语文章的能力。

6. 听力训练:通过听力练习,提高听懂英语对话的能力。

7. 写作能力:学会简单的英语写作,如书信、日记、小作文等。

四、综合能力训练1. 综合应用:将语文、数学、英语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逻辑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开拓思路,勇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法。

4. 学习方法:学会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5. 考试技巧:了解考试规则,学习应对考试的技巧和策略。

6.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学习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

7. 社交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要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要考点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要的知识点一、人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及其作用2、环境及作用3、学校教育及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五、教师的职业素养1.思想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4.心理素养5.身体素养六、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七、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八、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作业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十一、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十二、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课堂气氛热烈十三、班级授课制的评价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十四、教师成长的途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资料第一章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资料第一章

第一单元.教育基本知识与能力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一词最早来自于《孟子·尽心上》(PS: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书——《学记》)2.教育的定义:广义上: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a.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思想、技能、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b.受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为主要职责的活动主体,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儿童,少年,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c.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介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五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5.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区别于其他失误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

6.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自身质的规定性、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生产性、民族性、长期性)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历史性:⏹时代性:教育受到生产力水平制约,不同时代教育有不同特点。

同一时代,共同特点。

⏹阶级性: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

相对独立性:指教育有自身发展规律,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教资科一科二资料

教资科一科二资料

教资科一科二资料一、职业理念。

1. 教育观。

-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它强调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它要求教育者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教学。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 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规律进行教育教学。

-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即使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也能取得进步。

-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误,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基本规律》①基本定义: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内部、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一些本质性的关系。

比如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就是说教育如何影响人成长、发展的一些内在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则是阐述教育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关系。

②重要程度:这部分是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就相当于一栋房子的地基。

如果不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后面关于教学、德育等内容的理解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都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

③前置知识: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像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之类的基础知识。

例如,知道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助于理解教育规律中教育与人的关系。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可以知道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比如现在社会强调创新能力,那教育就应该增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活动。

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整个第二章知识体系的基干部分,其他章节像教学、德育等知识都是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等知识联系紧密。

例如,教学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制定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教学。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

因为这些规律比较抽象,需要深入理解社会、教育、人的复杂关系。

- 关键点:抓住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键点。

比如教育是如何促进社会文化传承的,又是怎样受社会经济制约的。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一般会以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辨析题的形式考查。

- 考查方式:选择题可能会出一个实例让选择体现了哪种教育规律;简答题就可能直接让阐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哪些。

三、详细讲解(以理论概念类为例)①概念辨析:- 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谈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2024教资科目二必背知识点

2024教资科目二必背知识点

2024教资科目二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的起源学说。

- 神话起源说:这是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没有科学依据。

-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但它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 心理起源说:孟禄提出,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虽然否定了生物起源说中动物本能的观点,但依然没有认识到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这是科学的教育起源学说。

- 古代教育的特点。

- 古代中国。

- 夏商: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庠”“序”“校”等是不同类型的学校。

- 西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育内容。

-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是最著名的私学创办者。

- 秦汉:推行文化教育政策,“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对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

- 隋唐:科举制度兴起,对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

- 宋元明清:程朱理学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书院盛行。

- 古代西方。

- 古希腊。

- 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 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 中世纪的欧洲:教育被教会控制,主要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萌芽阶段。

- 中国。

-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 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教育的“化性起伪”作用。

- 西方。

- 苏格拉底:以“产婆术”(问答法)著称,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网最详尽干货!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由来1、最早出现: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最早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的活动都是教育。

通俗的说广义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终身性、针对性、生活性的特点。

三结合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2、狭义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育人),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只要有人就有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存,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

2、教育的阶级性:不同阶级,不平等,教育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但并不是教育独有。

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政治阶级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 教育者2. 受教育3. 者教育影响四、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但不正式,教育是神创造的(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的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

口诀:本能生利息(三)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口诀:心理仿梦露(四)劳动起源说:起源于生产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口诀:米凯爱劳动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一)原始形态的教育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3. 没有专门的教师、固定的学生,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场所4. 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

教资科目二必背知识点电子版

教资科目二必背知识点电子版

教资科目二必背知识点电子版
教资科目二考试是国家统一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种,也是比较难考的一种,但是如果掌握了必备的知识点,就能更好地备考,下面我们来看看教资科目二必背的知识点,分别是:
一、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的确定性和普遍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学
1.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3.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4.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三、教育学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教育学的分类
3.教育思想史的主要内容
4.教育教学论的基本理论
四、课程与教学设计
1.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2.课程设计的目标
3.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4.教学策略的基本概念
五、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2.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3.教育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以上是教资科目二必备的知识点,如果您掌握了以上的知识点,并在
考前做好充分的复习和练习,相信您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理论精讲14-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理论精讲14-教育知识与能力

理论精讲14-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课前回顾P201四、人格发展理论(二)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单选】社会发展信任对不信任(0-1.5岁)建立信任感,克服怀疑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5岁-3岁)建立自主感,克服羞怯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建立主动感,克服内疚勤奋对自卑(6、7-12岁)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建立角色同一,克服混乱;忠实亲密对孤独(18-30岁)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爱情繁殖对停滞(30-60岁)建立繁殖感,克服停滞完美对绝望(60岁以后)建立完善感,克服绝望;P201练一练1.(2018下)韩波进入中学后,经常独自思考“我是谁”、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问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韩波的人格发展处于()。

A.主动对内疚阶段B.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C.自我整合对绝望阶段D.自主对羞耻和疑虑阶段2.(2017下)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强化自我主动性B.培养勤奋感C.建立自我同一性D.获得亲密感P201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单选、简答】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教养方式(1)权威型—孩子退缩、服从、胆怯、不诚实(2)放纵型—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3)民主型—孩子人格健全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梳理总结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第二节中学生情绪与意志的发展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四节中学生的能力发展第五节中学生的异性交往第四节中学生能力发展一、能力的定义二、能力的分类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四、能力的培养P203一、能力的定义【了解】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单选】构造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发展趋势流体能力晶体能力P204练一练(2015上)【辨析题】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中学教资科二coco讲义

中学教资科二coco讲义

中学教资科二coco讲义【实用版】目录1.科二 coco 讲义概述2.教资科二 coco 讲义的主要内容3.教资科二 coco 讲义的学习方法与技巧4.教资科二 coco 讲义的价值与意义正文科二 coco 讲义是针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的一份辅导资料,主要涵盖了中学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教育方法。

这份讲义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能力,从而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教资科二 coco 讲义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与教学论、德育、班级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

其中,教育学部分涉及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等内容;心理学部分主要探讨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特点;教育法律法规部分则包括了教育法律法规的体系、教育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教资科二 coco 讲义的方法与技巧如下:1.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系统地学习讲义中的各个部分。

2.结合实际案例,深入理解教育理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场景。

3.做好笔记与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4.参加模拟考试,检验学习效果,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复习。

教资科二 coco 讲义对于备考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它系统地梳理了教育理论知识,帮助考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通过学习讲义,考生可以了解教育法律法规,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最后,讲义中提供的实际案例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考生的教学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教资科二 coco 讲义是备考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辅导资料,对于提高考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2)信息的基本特征①普遍性与客观性;②载体依附性;③价值性;④时效性;⑤共享性;⑥真伪性。

2.信息技术的含义(1)信息技术的概念就技术的本质意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具体而言,信息技术被定义为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2)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①感测技术;②通信技术;③计算机和智能技术;④控制技术。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①为集体、祖国与人类社社会造福。

②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③抵制不良信息。

④批评与抵制不道德的信息行为。

⑤不损害他人利益。

⑥不随意发布信息。

⑦培养合作精神。

⑧倡导道德自律。

2.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质(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2)培养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3)树立信息化社会中健康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如下: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标准及要求1.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2.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5.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6.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8.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2.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1)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①身体方面的发展,即身体要健康;②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③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及性格等。

(3)教育调查的一般步骤选定调查对象——编写调查提纲——设计调查工具——实施调查活动——处理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反馈←↓↓↓↓↑学习者教学学习→特征分析教学教学教学设计需要→目标→策略→媒体→成果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选择选择评价分析↑↓←←反馈←←(二)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思维能力方面①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相对优势,但思维过程中需要直观形象或经验的支持,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

②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有时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辩证思维还有待发展。

2.观察能力方面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有所增强,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仍然容易受到新奇事物刺激的干扰。

3.记忆力方面①形象记忆仍起作用,但逐步向抽象逻辑记忆发展。

学生记忆的目的性已得到加强,但有时仍受情绪的影响,感兴趣的事物会记得更牢。

②记忆的方法比较灵活多样,能够根据事物内部联系、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

(三)测定学习风格的方法1.观察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观察来确定。

2.问卷法按照学习风格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个调查量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填写。

3.征答法让学生自己来陈述自己的学习风格。

一般情况下,在一门课程中,各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序有三种形式。

1.并列型结构各单元相对独立,各单元在顺序上可以互换位置,先学习哪一单元或后学习哪一单元都可以。

2.顺序型结构各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序是固定的,前一单元的学习将构成后一单元的基础。

3.综合型结构兼有并列型和顺序型特点。

(一)广义的知识分类广义的知识分类可将知识分为两大类和三亚类,两大类即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三亚类是将陈述性知识划为一类,另外在程序性知识中再划分出一类特殊的,即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①定义:陈述性知识又称语义性知识或言语信息,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

②本质:陈述性知识的本质是外界输入的信息在人脑中形成命题(或意义)的网络。

命题及命题网络被认为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最主要形式。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一套操作程序,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

通过完成各种操作步骤来表现,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

3.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即有关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1)识记(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2.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辛普森等人提出了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层次。

(1)感知(2)准备(3)有指导的反应(4)机械动作(5)复杂的外显反应(6)适应(7)创新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1)接受或注意(2)反应(3)评价(4)组织(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二)三维目标体系1.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一维)(1)知识目标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2)技能目标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

技能目标可为分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维)(1)过程目标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2)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三维)(1)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和道德体验及美的体验。

(2)态度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3)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①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②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③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二维层次模型共有15种关系,每一个小格均为内容和目标的结合体,说明了每一类内容应达到的目标层次:1.事实类内容应达到知道的目标层次;2.概念类内容应达到理解的层次;3.技能类内容则要达到应用的层次;4.原理类内容应达到分析的层次;5.问题解决类内容应达到综合评价的层次。

(三)二维层次模型是阶梯式的递进关系,说明学习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维层次模型直观地显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

(三)教学过程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各要素分析和设计的外化成果,通常包括课程标题、计划学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要素。

2.如何促进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1)异质分组是实现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基础实现学生之间有效互动就是要把学生分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若干个小组,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组内明确分工、各自承担角色并互相依赖(3)通过交往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4)教师积极参与合作过程,重建师生关系,促进有效互动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积极参与合作,深入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和特点,及时对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使合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进行恰当的合作评价,注重以评价促合作、促发展2.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1)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2)按照师生交往的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和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

(3)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网上课堂、课外活动等。

3.常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①定义班级授课是指把学生按照年龄或在某科目上的大体程度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及采用的教学行为都是一样的。

②优点可使教师同时为许多学生提供教育,不必将同样的内容和问题重复若干遍,从而提高了效率,而且增加了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机会。

③缺点班级授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2)小组教学①定义小组教学是指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②优点及局限性这种组织形式更加个别化,又不重复共同的问题,还可能增强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互相激励的能力。

同时,由于小组中各个学生的情况依然不完全相同,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不一定适合个别人需要的局限性。

(3)个别教学①定义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

个别教学不等于个别辅导。

②优点这种形式允许学生有比班级授课和小组教学形式更灵活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安排。

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需要或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范围和进度,并提供各种材料,给予反馈和评定。

4.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1)对于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可以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2)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3)对于一些优秀学生,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和条件,给予专门指导。

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优势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