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类分析
国际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国际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33e9a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9.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并购,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本文以我国一家知名企业收购欧洲某科技公司为例,分析国际并购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简介2019年,我国一家知名企业(以下简称“我国企业”)与欧洲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欧洲公司”)达成收购协议。
欧洲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高科技产品的企业,拥有多项国际专利和先进技术。
我国企业计划通过收购欧洲公司,进入欧洲市场,拓展国际业务。
三、法律问题分析1. 反垄断审查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反垄断审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我国企业收购欧洲公司可能面临以下法律问题:(1)我国反垄断审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我国企业收购欧洲公司可能需要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申报反垄断审查。
(2)欧洲反垄断审查:欧洲公司所在国可能对跨国并购进行反垄断审查,如欧盟委员会、德国联邦卡特尔局等。
2. 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跨国并购中的关键因素。
我国企业收购欧洲公司可能面临以下法律问题:(1)知识产权归属:在收购过程中,需要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避免后续纠纷。
(2)知识产权许可:若欧洲公司拥有多项专利,我国企业需要了解专利许可情况,确保自身在市场中的合法权益。
3. 劳动法问题跨国并购涉及大量员工,劳动法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企业收购欧洲公司可能面临以下法律问题:(1)员工安置:收购完成后,我国企业需要妥善安置欧洲公司员工,避免引发劳动纠纷。
(2)劳动合同:了解欧洲公司劳动合同制度,确保收购后员工的合法权益。
4. 数据保护与隐私在全球化背景下,数据保护与隐私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企业收购欧洲公司可能面临以下法律问题:(1)数据跨境传输:了解欧洲公司数据跨境传输情况,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隐私保护:了解欧洲公司隐私保护措施,确保收购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四、应对策略1. 反垄断审查(1)提前准备:在收购协议签订前,评估收购行为可能涉及的反垄断风险,并提前与专业律师沟通。
T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T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a4c756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6.png)
T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TCL集团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在跨国并购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对于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围绕TCL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并购的动因、过程、绩效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实施跨国并购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T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TCL集团跨国并购历程TCL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电子消费产品制造商,其跨国并购的历程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从2002年开始,TCL集团便踏上了国际化的征程,其并购策略主要以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实现品牌国际化为主要目标。
2002年,TCL集团首次尝试跨国并购,以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为起点,这一举动标志着TCL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施耐德电器在欧洲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此次并购为TCL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跳板。
随后的几年中,TCL集团继续深化其国际化战略,相继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
这两次并购对于TCL来说意义重大。
并购汤姆逊使得TCL获得了欧洲彩电市场的份额,并借此机会提升了自身在全球彩电市场的地位。
而并购阿尔卡特则让TCL快速进入了手机市场,并获得了阿尔卡特在研发、品牌和渠道方面的优势资源。
然而,跨国并购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TCL集团面临着文化差异、管理冲突、技术融合等多重挑战。
尤其是在手机业务方面,由于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和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TCL在整合阿尔卡特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尽管如此,TCL集团并未放弃其国际化战略。
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TCL逐渐适应了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并在跨国并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法律跨境并购案例研究(3篇)
![法律跨境并购案例研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72dc7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8.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境并购已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企业参与跨境并购的案例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成功的典范。
本文将以中国T集团收购美国A公司为例,从法律角度对跨境并购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跨境并购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背景1. T集团简介T集团是一家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民营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酒店管理、金融投资等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T集团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2. A公司简介A公司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家美国知名的科技公司,主要从事高端通信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A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专利技术,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
3. 收购背景2016年,T集团决定收购A公司,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经过长达一年的谈判,T集团最终以约100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A公司。
三、案例分析1. 法律问题(1)反垄断审查在跨境并购过程中,反垄断审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T集团收购A公司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在收购过程中必须遵守各国的反垄断法律法规。
(2)税收筹划跨境并购涉及跨国税收问题,企业需要合理筹划税收,以降低税负。
T集团在收购过程中,如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3)知识产权保护A公司拥有众多专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跨境并购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T集团需要确保收购后,A公司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4)劳动合同法A公司员工众多,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劳动合同法成为跨境并购过程中的又一重要问题。
T集团需要确保收购后,A公司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 应对策略(1)反垄断审查T集团在收购过程中,积极与各国反垄断监管部门沟通,充分了解各国的反垄断法律法规,确保收购符合各国要求。
同时,T集团对A公司业务进行拆分,降低并购规模,以减少反垄断审查的风险。
(2)税收筹划T集团在收购过程中,与税务专家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各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
跨国并购成功案例分析_跨国并购经典案例
![跨国并购成功案例分析_跨国并购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cfcebd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2.png)
跨国并购成功案例分析_跨国并购经典案例跨国并购是当代企业国际拓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的新策略。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企业跨国成功并购案例分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中国企业跨国成功并购案例分析篇12014年11月12日,锦江国际和美国喜达屋集团联合公布:双方就喜达屋资本出售卢浮集团和子公司卢浮酒店集团100%股权签署相关协议。
经此一役,锦江国际旗下酒店将超过2800家,34万间客房分布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并由此跻身全球酒店排名前8位。
卢浮酒店集团成立于1976年,是欧洲和法国第二大连锁酒店集团,其100%股权由喜达屋资本通过旗下私募股权基金持有,截至2014年6月,卢浮酒店集团布局全球46个国家,拥有、管理和特许经营1115家酒店,91154间客房。
6大酒店品牌覆盖1—5星级,在欧洲的核心市场具高知名度,位于全球领先地位。
锦江国际与其谈判完成后,向旗下经营酒店的上市公司锦江股份发函征询是否作为收购方参与该项目。
锦江股份决定收购并在上市公司履行完成法定程序后即与喜达屋签署了《股份购买协议》。
2015年1月14日,停牌两个多月的锦江股份发布公告,拟以百亿人民币巨资收购卢浮集团100%股权,以期拓展国际化战略。
这是国内酒店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也是中国证监会于2014年四季度放开上市公司现金并购政策以来,交易金额最大的一起并购案例。
1月30日,锦江股份股东大会以高达99%的赞成率高票通过此项并购案。
锦江股份的战略投资者弘毅投资当日表示,基于对有限服务型酒店行业的看好以及对锦江股份和收购标的管理团队的高度肯定,弘毅投资认可本次收购,并将在未来发展中积极履行股东职责。
“品牌管理协同和客源优势带来看点,通过跨国收购分享出境游市场蛋糕。
预计此次收购有望增厚锦江股份2015年净利润1350万—3800万欧元,按照最新汇率计算,可以增厚公司净利润0.96亿—2.71亿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bbe972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b.png)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战略。
其中,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并购美国跨国公司通用电气(GE)的案例备受瞩目。
本文以海尔并购GE为例,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因、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的收益。
一、案例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起初只是一家小型冰箱厂,通过长期的转型和发展,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业的巨头。
而通用电气(GE)则是一个拥有多元化业务的全球性电气设备制造和综合服务提供商。
在2016年,海尔集团以5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收购,成为GE家电的控股股东。
二、动因分析1. 打开全球市场:海尔通过并购GE,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通过收购GE家电,实现了在北美市场的快速扩张,加快全球布局的步伐。
2. 构建全球供应链:GE具有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海尔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此次并购使得海尔能够借鉴GE的供应链经验,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3. 强化创新能力:GE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在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优势。
通过并购GE,海尔可以借鉴其创新理念和技术优势,提升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面临挑战1.文化差异:海尔和GE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企业整合中出现冲突和摩擦。
如何在并购过程中解决文化差异,保持员工的稳定和积极性是一个重要挑战。
2.风险控制: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市场风险、融资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
如何科学评估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是企业并购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应对的挑战。
四、实现的收益1. 市场份额扩大:通过并购GE,海尔在北美市场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可以借助GE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网络,加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和销售。
2. 技术优势提升:GE在创新技术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海尔通过并购GE,获得了GE的技术知识和专利,能够更快速地推动自身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济绩效分析——联想、TCL、上汽的跨国并购案例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济绩效分析——联想、TCL、上汽的跨国并购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5b944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b.png)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济绩效分析——联想、TCL、上汽的跨国并购案例探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行,中国企业纷纷踏足国际市场,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快速扩张与进步。
在这一过程中,联想、TCL和上汽等中国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了跨国并购,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绩效。
本文将以这三家企业为案例进行深度探究和分析,以探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济绩效。
一、联想的跨国并购联想集团是中国著名的电脑与IT设备制造企业,自1990时期末开始进行跨国并购。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在2005年收购了美国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此次并购不仅使联想成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还带来了其他重要业务领域的机会。
起首,该并购扩大了联想的市场份额和规模。
通过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联想迅速增加了产品线和全球市场份额,使得联想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之一。
此外,该并购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了联想在全球的技术竞争力。
其次,该并购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通过整合并优化资源,联想实现了生产成本和销售额的双重增长,有效提升了盈利能力。
同时,联想还借助美国市场的稳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IT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实现了品牌的国际化。
然而,该并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文化差异和管理理念的融合问题,以及合规与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挑战。
联想需要克服这些问题,不息调整和改进经营策略,确保跨国并购的经济绩效可持续进步。
二、TCL的跨国并购TCL是中国著名的家电和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也是中国跨国并购的早期实践者之一。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在2003年收购法国汤姆逊电视机业务。
此次并购不仅使TCL进入了欧洲市场,还获得了世界著名的汤姆逊品牌和技术。
起首,该并购提供了TCL进军国际市场的机会。
通过收购汤姆逊电视机业务,TCL马上扩大了欧洲市场份额,并通过使用汤姆逊品牌进行产品销售。
这大大提升了TCL在国际市场的品牌著名度和竞争力。
跨国并购法律分析案例(2篇)
![跨国并购法律分析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3f642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12.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中国某家电企业收购美国某知名品牌为例,对其跨国并购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例概述中国某家电企业(以下简称“中国企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
为拓展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决定收购美国某知名品牌(以下简称“美国品牌”)。
美国品牌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全球家电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三、法律分析1. 反垄断审查跨国并购可能涉及反垄断法规的审查。
在中国,涉及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审查主要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
在美国,反垄断审查则由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反垄断司共同负责。
(1)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是否触发反垄断审查?根据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的规模,以及两家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此次收购可能触发反垄断审查。
(2)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依据在中国,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在美国,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依据为《克莱顿法案》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2. 跨境投资审批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可能涉及跨境投资审批。
在中国,跨境投资审批由商务部负责;在美国,则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负责。
(1)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是否需要跨境投资审批?根据美国《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可能需要CFIUS的审批。
(2)跨境投资审批的法律依据在中国,跨境投资审批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投资管理办法》。
在美国,跨境投资审批的法律依据为《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
3. 劳动法问题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后,可能面临劳动法问题。
在美国,劳动法体系较为完善,涉及工资、工时、福利、劳动争议等方面。
(1)中国企业是否需要遵守美国劳动法?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后,需要遵守美国劳动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2)劳动法问题的法律依据美国劳动法体系主要包括《美国法典》第29卷、第30卷、第40卷等。
T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T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4461ec172ded630b1cb68e.png)
T 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TCL集团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1年,是中国最大的、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2009年TCL品牌价值达417.38亿元人民币(61.1亿美元),蝉联中国彩电业第一品牌。
汤姆逊公司汤姆逊是法国最大的国家企业集团,位居全球第四大的消费类电子生产商。
汤姆逊的业务范围集中在视讯产品系列和数码处理等领域,是一家工业和科技并重的世界级集团。
在媒体内容的制作与传输领域,汤姆逊占有整个欧洲解码设备60%~70%的市场份额,并垄断了好莱坞几乎所有主要的内容传输与后期制作设备及其服务。
在欧美的DVD碟片软件市场,汤姆逊下属的碟片公司更有市场份额高达85%的垄断性占有率。
并购情况简介2004年7月29日,TCL与法国汤姆逊共同出资4.7亿欧元,其中TCL出资3.149亿欧元占67%的股份,Thomson出资1.551亿欧元持有另外33%的股份,合资组建的全球最大彩电企业TTE CORPORATION(简称TTE)在深圳隆重开业。
然而,并购背后却显出了资本隐患。
当时的Thomson彩电业务一年亏损1.3亿欧元。
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一年亏损0.8亿欧元,而2003年TCL一年的净利润才约为0.57亿欧元。
并购的前期是要用现金填补并购窟窿的,这就容易把资金链拉长,造成现金流风险。
“造血”能力的不足,“输血”过量,便会引发资本黑洞——资金连断裂,导致企业“休克”或“死亡”。
由于TTE欧洲的销售渠道是以销售CRT显示器见长的欧洲业务模式。
落后的产品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的转变,以及新产品研发上市缓慢,TTE欧洲的市场就成了“闭路”。
而这时,TCL 在国内所擅长的促销战,因资金链吃紧及业务模式不同,在欧洲市场也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直到2005年7月,TCL以1亿港元接手Thomson在欧美400多人的销售团队。
本打算从生产、研发到销售整个环节都可以更有效的驾驭这个“巨无霸”企业。
但是接手后,却发现文化不相容、供应链整合缓慢,研发落后、新品上市缓慢、产品售价没有竞争力,到最后不得不对TTE欧洲进行业务重组。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精华版)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03d9fd19e8b8f67c1cb999.png)
• 在整合方案的设计上,中联重科充分考虑到利用共同投资 方的国际化背景以及对中意两国文化制度的深刻认识。中 联重科的共同投资方中,弘毅投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 本土基金,高盛公司是具有全球投资管理经验的纯国际化 基金,而曼达林基金的股东之一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联合 圣保罗,它的管理团队是相对了解中国国情的意大利本土 团队,这一组合可以在融合前期有效地缓冲文化和理念的 冲突,保证重组整合的顺利进行。收购完成后,弘毅将利 用中联股东和 CIFA 股东的双重身份、国际化背景、行业 整合经验,协调双方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整合目标; 高盛将利用其全球的资源在公司的全球化进程中提供经验 支持;曼达林将利用其在意大利的背景,在融合两个公司 文化理念过程中进行积极协调。
• 与其他中 国企业海外并购通 常只能选择已陷入 亏损或破 产的资产 不同,CIFA 的质地堪称优良。这家成立于 1928 年的家族企业主要从事设计、生产并销售预拌混凝 土的搅拌、运输和输送设备,包括混凝土搅拌站、运输车 和混凝土泵等,2007 年的营业收入达 4.7 亿美元。 • 2002 年,持有 CIFA 的两个家族的股东就有意将公司出 售,曾经向中联重科询问是否有购买意向,但彼时实力不 足的中联主动放弃了这一机会。4 年后,CIFA 遭遇资金 困境,被意大利一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Ma-genta 收购, 经过后者的一番整合,CIFA 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 2007 年 10 月,需要现金偿还债务的 Ma-genta 和两个 持股家族均对外表示希望出售 CIFA。詹纯新当机立断, 拍板出手。这个决策的作出并不容易。标的企业经过了 4 年的发展,实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自己企业虽然在这 4 年的时间里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有能力完成并购并实现 并购后的整合吗?詹纯新当时也问过自己:现在有没有能 力来完成这项收购?答案是:三年以后有能力完成。
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92439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16.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并购成为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
本案例以某跨国公司收购国内企业为例,分析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 跨国公司: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跨国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总部位于美国,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2. 国内企业:国内企业(以下简称“国内企业”)成立于2000年,位于我国某沿海城市,主要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二)并购原因1.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希望通过并购国内企业,拓展我国市场,提高其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市场份额,并获取国内企业的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
2. 国内企业:国内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拓展国际市场。
二、并购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一)反垄断审查风险1. 法律风险:根据我国《反垄断法》,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若跨国公司收购国内企业未履行申报义务,可能面临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处罚。
2. 应对措施:在并购前,跨国公司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了解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业务范围、竞争优势等,确保并购行为符合反垄断法的规定。
同时,在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应积极配合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审查,提供必要的文件和资料。
(二)知识产权风险1. 法律风险:并购过程中,若国内企业存在知识产权侵权、技术泄密等问题,可能导致跨国公司遭受经济损失。
2. 应对措施:在并购前,跨国公司应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确保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合法合规。
并购完成后,跨国公司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94587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0.png)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寻找国际并购机会,尤其是在美国市场。
本篇文章将分析几个中国企业赴美并购的案例,探讨其中的原因、利益和挑战。
第一个案例是中国保险集团公司(China Insurance Group)和美国远洋保险公司(Ocean Insurance)的并购案。
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保险集团公司通过收购美国远洋保险公司,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
中国保险集团公司希望通过这一并购案进一步扩大其国际业务,提高品牌知名度,并加强其在全球保险市场的话语权。
该并购案还有助于中国保险行业获得更多的投资渠道和运作机会。
这个案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文化差异、监管制度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另一个案例是中国移动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合作。
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而通用电气是美国一家知名的多元化公司。
双方在2015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主要涉及智能能源、智能家居、智能城市等领域。
这个合作案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共同开发智能化技术和产品,并共享市场资源。
中国移动希望通过与通用电气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其智能化转型战略,并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通用电气而言,这个合作协议也能够帮助其进一步渗透中国市场,并获得更多的商机。
最后一个案例是美团和Uber中国的合并。
美团是中国最大的外卖平台之一,而Uber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网约车服务提供商。
双方在中国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通过合并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共同抵御竞争对手。
对于美团而言,这个合并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其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提高运营效率。
对于Uber而言,这个合并则是在面临中国市场困境之后的一个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与美团合并来减少损失,并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展。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的分析表明,中国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并获得更多的商机和资源。
并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文化差异、监管制度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中外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与对比
![中外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f706c93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6.png)
中外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与对比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外企业的并购日益频繁。
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还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然而,中外企业的文化、管理方式、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并购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外企业在并购中的案例,来探讨中外企业并购的特点与不同之处。
一、中国企业的并购案例1.万达集团收购AMC影业2012年,万达集团以24亿美元收购美国AMC影业,成为当时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规模最大的案例。
万达集团通过收购AMC影业,不仅夯实了自身文化产业的定位,还成功扩大了自身在全球社会影响力。
2.海航集团收购美国酒店业先锋集团2016年,海航集团以62亿美元收购美国酒店业先锋集团,成为另一项大型海外并购案例。
海航集团此次收购案例的意义在于,拓宽了中资企业在全球酒店业的市场渠道,进一步提升了中资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外国企业的并购案例1.苹果公司收购Beats2014年,苹果公司以30亿美元收购音乐耳机制造商Beats Electronics,开启了其在娱乐领域的探索之旅。
苹果公司此次并购案例的巨额金额体现了其在固有产业立足稳健的同时,也表明了其在相关及新兴领域的探索和投资计划。
2.雅培公司收购新加坡Hummingbird Bioscience2021年3月,雅培公司宣布收购新加坡代表性生物科技初创公司Hummingbird Bioscience。
此次收购旨在扩展雅培公司的生命科学业务,提升其在新型治疗领域的实力,也体现了雅培公司在广泛领域中寻求增长机会的战略方向。
三、中外企业并购的不同之处1.文化差异中外企业的文化差异是对并购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经营理念、员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
在并购中,如何处理好这些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企业家常将企业视作自己的事业,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fa0c2158fb770bf78a55bc.png)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案例分析2009-4-29 全球品牌网《法人》在走出国门的大旗下,境外并购一直是中国企业热衷的模式。
相对于缓慢的产品(含服务)出口模式,并购具有见效快、影响大的特点。
而且,并购可以利用股权的杠杆效应,达到以小搏大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
然而,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成果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个案例吧:案例一:平安并购富通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9501万股股份,约合富通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后增持至4.99%。
中国平安第一次买进富通为每股19欧元,初始总投资成本约为238.38亿元人民币。
从2008年5月份开始,富通股价从17欧元左右一路下滑:到7月初,股价已经跌落至10欧元;到10月3日富通股价为5.41欧元,已经跌去约70%;后曾一度成为“仙股”,股价跌至0.88欧元。
这导致平安的投资几乎损失殆尽,浮亏额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富通集团在欧洲遭到数千名客户集体起诉,索赔总额高达40亿欧元。
而且从2008年9月末开始,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政府未经股东大会表决,分别对富通实行了国有化措施。
平安这个最大单一股东的权益遭到全盘漠视和侵害。
尽管当地时间12月12日,比利时上诉法院暂停国有化的方案并要求进行股东大会表决,但平安的投资巨亏,已是不争的事实。
案例二:上汽并购双龙2004年10月28日,中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签署了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买卖协议。
上汽集团成功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的股权(目前已达到51.3%),双龙汽车公司股权以每股1万韩元(约1130韩元合1美元)成交,总收购价格约为5亿美元。
本轮金融危机令本已受伤的双龙汽车更加伤痕累累,据统计,2008年11月份,双龙汽车公司仅销售3835辆汽车,同比下降63%。
跨国并购案例及详细分析
![跨国并购案例及详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24647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d.png)
跨国并购案例及详细分析
一个经典的跨国并购案例是2022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化学品公司先正达(Syngenta)的案例。
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之一。
首先,中国化工集团是一家国有企业,致力于化工和农业领域的发展。
而先正达是全球率先的农业科技公司,拥有广泛的农药和种子产品。
这次并购案的目标是为中国化工集团提供更多的农业科技和产品,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农业需求。
此外,该并购还为中国化工集团提供了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和技术专长。
然而,这个案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先正达的股东们对中国化工集团的收购表示耽忧,耽心其会削弱先正达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其次,由于农业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领域,涉及到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因此该并购案还面临着监管审批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化工集团在并购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承诺保持先正达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他们与先正达的股东们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商议,以解决其耽忧。
最后,他们与相关监管机构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以确保并购案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这个案例展示了跨国并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积极的沟通,中国化工集团成功地完成为了这次并购,为其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机会。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46167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a.png)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跨国并购的案例逐渐增多。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联想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之一,于2005年以18.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并获得了ThinkPad品牌的所有权。
该交易使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和技术,实现快速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 联想成功的关键在于对IBM个人电脑业务具有战略性的认知,并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了产能和市场份额。
2. 海尔收购高斯贝尔电器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于2016年以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高斯贝尔电器公司。
这次收购对于海尔来说是一次全球布局的重要举措,加强了其在高端家电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显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声誉的战略意义。
- 海尔通过与高斯贝尔电器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高端家电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3. 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普拉斯堡中国化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于2018年以7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领先的轮胎橡胶生产商普拉斯堡集团。
这次收购使得中国化工在全球轮胎橡胶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突显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和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 中国化工通过与普拉斯堡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其在轮胎橡胶行业中的综合实力和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以上案例展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取得了诸多成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些案例的参考内容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的战略思考和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和国际化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法律跨境并购案例分析(3篇)
![法律跨境并购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d4c86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0.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并购,在全球并购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中化集团收购瑞士先正达为例,分析跨境并购中的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概述中化集团(Sinochem Group)成立于1950年,是一家集化工、能源、农业、金融、地产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瑞士先正达(Syngenta)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主要从事农药、种子和作物保护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6年2月,中化集团宣布以44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农业并购案。
2017年6月,双方完成交割,中化集团正式成为先正达的控股股东。
三、跨境并购中的法律问题1. 合规审查在跨境并购过程中,合规审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化集团在收购先正达的过程中,面临以下合规审查问题:(1)反垄断审查:由于中化集团和先正达在全球农业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需要接受反垄断审查。
在收购过程中,中化集团积极与各国反垄断机构沟通,最终获得批准。
(2)国家安全审查:部分国家在跨境并购中会对国家安全进行审查。
中化集团在收购先正达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国家安全审查的风险。
为应对这一风险,中化集团提前做好预案,确保收购符合各国国家安全法规。
2. 法律文件审查跨境并购涉及大量法律文件,包括但不限于:(1)股权转让协议:中化集团与先正达股东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明确了股权转让的条件、价格、支付方式等内容。
(2)合并协议:中化集团与先正达签订的合并协议,规定了合并的方式、程序、时间表等内容。
(3)尽职调查报告:在收购过程中,中化集团对先正达进行了尽职调查,形成了尽职调查报告。
报告详细披露了先正达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业务风险等。
(4)员工安置协议:在收购完成后,中化集团需要与先正达的员工签订安置协议,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
3. 文化融合与整合中化集团和先正达在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法律跨境并购案例分析(3篇)
![法律跨境并购案例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689fe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2.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A公司收购B公司为例,分析法律跨境并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应对策略。
A公司是一家中国知名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B公司是一家欧洲知名企业,主要从事精密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
为了拓展欧洲市场,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
二、并购过程1.前期准备(1)市场调研:A公司对欧洲市场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了B公司的市场地位、竞争优势、潜在风险等因素。
(2)法律尽职调查:A公司聘请了专业律师团队,对B公司的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审查。
(3)谈判:A公司与B公司就收购价格、股权比例、员工安置等问题进行了谈判。
2.签订协议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就收购事宜达成一致,签订了收购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收购价格、股权比例、员工安置、知识产权归属等。
3.审批程序(1)国内审批:A公司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并购申请,并获得了批准。
(2)国外审批:A公司根据欧洲相关法律法规,向当地监管机构提交了并购申请,并获得了批准。
4.交割在获得国内外审批后,A公司向B公司支付了收购款项,完成了收购交割。
三、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1.反垄断审查(1)问题:A公司收购B公司可能涉及反垄断审查,因为两家企业在欧洲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2)应对策略:A公司在并购前,积极与欧洲监管机构沟通,提供详细的市场分析、竞争格局等信息,争取获得审批。
2.员工安置(1)问题:并购过程中,员工安置问题可能引发争议,尤其是涉及裁员、薪酬调整等方面。
(2)应对策略:A公司在收购协议中明确员工安置方案,包括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确保员工权益得到保障。
3.知识产权归属(1)问题:并购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可能引发争议,尤其是涉及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方面。
(2)应对策略:A公司在收购协议中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确保自身在并购后享有相应的知识产权。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27ec3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0.png)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1. 酒鬼酒收购法国马爹利集团:酒鬼酒是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于2013年成功收购了法国马爹利集团。
这笔交易使得酒鬼酒成为全球最大的白酒生产商之一,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酒业市场的地位。
2. 宝能集团收购荷兰银行ING:宝能集团是中国一家综合性投资集团,于2011年收购了荷兰银行ING的一部分业务。
这次并购让宝能集团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并且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3. 海航集团收购希尔顿酒店集团:2016年,中国海航集团完成了对全球知名酒店集团希尔顿的收购。
这次并购使得海航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运营商之一,并在全球酒店行业有着重要的话语权。
4. 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2016年,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成功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这笔交易使得美的集团成为全球机器人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并且加速了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
5. 蒙牛乳业收购澳大利亚贝拉米公司:蒙牛乳业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2015年收购了澳大利亚贝拉米公司的一部分业务。
这次并购让蒙牛乳业进一步拓展了其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并且提升了其在全球乳制品行业的品牌知名度。
这些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的积极性和实力,同时也加速了中国企
业的全球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石油、中海油不断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全面进 军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等石油储备丰富的地区的 案例,都体现了中国企业的能源和资源战略,并为中国企 业“走出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技术驱动
事实表明,如果没有核心技术,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即便是中 国国内一流的企业也会遭遇生存问题。而技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 和人力的投入,并且要承但很大的风险。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以及发达国家对中国高技术输出的严格控制,很多国内企业往往将 国外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作为收购目标,认为海外并购是获取核心 技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希望以此获取专利技术与技术人才,迅 速提高技术实力,占领相关产业制造和研发等核心竞争能力的制高 点。
活跃阶段跨国并购的特点
2、并购区域集中化,被收购企业在欧美国家聚集。 为了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规避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开
始将并购延伸到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其他区域,欧美国家的优势明显,中国企业并购欧美 企业的案例越来越多,2010 年有52 宗,到2011年增加 到了57 宗,在欧洲发生的并购数量也增长迅速,从 2010年的25 宗,增加到了2011年的44 宗。
再看最近的一次跨国收购大事件,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 司2月26日宣布,中海油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 收购尼克森的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
此次并购给中海油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储备,据了解,截 至2011年12月31日,中海油拥有约31.9亿桶油当量的净探明储 量,全年平均日净产量为90.9万桶油当量,据估算,中海油 当年储量仅够开采9年。尼克森拥有9亿桶油当量的证实储量 及11.22亿桶油当量的概算储量,此次的收购让中海油增加 30%的石油储量。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阶段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距今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解其 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研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 基础。下边就来介绍一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沿 革,从而让我们了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轨迹与特点。
阶段划分
1
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6年
2
发展阶段:1997年至2007年
(一)资源驱动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及能源支撑,而我国自然资源相 对贫乏,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不断 增加,进入21 世纪以来,资源及能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 约问题凸显。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 油、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供给缺口。类似地,到2020年, 中国经济发展必需的45 种大宗矿产资源中只有6种能够自给 自足。因此,获取资源及能源成为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 个重要动力。
3
活跃阶段:2008年至今
早期阶段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了我国 经济发展的一项国策,对外开放就要求我们既要引进 来,又要走出去。随着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 往日渐紧密,出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 之间的跨国合并也在慢慢的开始发生。
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了香港最大的 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
发展阶段跨国并购的特点
四、并购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成为了跨国并购的新生力量。万
向并购美国UAI。但是民营企业并购案例的规模还很小, 并购金额比较少。
活跃阶段
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并购投资只有63亿美 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3.8%,而2008年,并 购投资增到280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50%。 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共完成 110起出海收购交易,与2010年相比增长93%;披露交 易金额达280.9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12.9%。另据普 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 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07宗,同比增长10%,交易总金 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
再比如,2005年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 布撤回其对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走过了半年多的历程,最后以失败告 终。
中海油为什么要收购优尼科?中海油正是看中了优 尼科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该公司还向泰国提供天然 气进行发电,并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拥有热 电厂。
2004年12月,联想集团出资6.5亿美元现金,价值6亿 美元的股票,以及承担5亿美元的债务,收购IBM 的PC 业务。
2005年10月,中石油的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出资41.8 亿美元,100%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发展阶段跨国并购的特点
一、跨国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速度迅速加快。中石 油41.8亿美元收购哈沙克斯坦石油公司。
例如, 2003年1月,京东方科技集团通过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 株式会社(HYD IS)的TFT - LCD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 获得第五代液晶生产技术,取得了直接进入显示器高端领域的通道;
2004 年12月,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目的是获得IBM在 PC及笔记本电脑制造和研发上全球领先的技术及其在全球注册的 4000 多项专利,拥有其美国罗利、日本大和与中国北京三个研发中 心,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诸多数据表明,这段期间,无论是并购数量还是交易 金额,我国海外并购均屡创历史新高。
活跃阶段
2008年9月,中联重科联合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 三家私募基金,以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企 业CIFA的100%股权。CIFA是全球三大混凝土机械设 备制造商之一,与国内企业相比,在产品技术性能、 制造工艺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色彩的行业。 四、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
发展阶段
自1997年开始,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迎来了一次热潮。 当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区位是邻国,目标集中在 石油、电信和交通等国家资源与基础设施行业。
2001年我国加入WTO,第二次海外并购热潮兴起,在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海外并购事件。 例如:
再比如,2007年TCL并购汤姆逊,真正打动李东生 进行并购的原因就是汤姆逊花了上千万美元开发出的数 字光显电视技术,DLP(数字光显)是一种能做大屏幕 而保持亮度的技术。而CRP(背投电视)的屏幕很大, 但是光线不亮,图案比较暗,有了DLP,就有了光源, 这会发散光,所以不管屏幕多大,都能有高亮度。
按并购主体分类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以大型国有企业及国有 控股企业为主,民营企业较少。
1992年首钢收购了美国加州钢厂和秘鲁铁矿等海外企 业。
1996年4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以2.46亿美元并购了香 港龙航公司38.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早期阶段并购的特征
一、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并购数量少,规模小。 二、并购目标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印度、
香港等地区。 三、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航空、矿产资源等带有垄断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地区在扩大,从美国、 加拿大、印度和香港扩大到了欧洲。海尔收购意大利 迈尼盖蒂。
三、海外并购的行业有逐步集中和以横向为主的趋势。 从并购案中看,规模大的并购多集中在石油、矿产资 源、家电、汽车和电子高科技行业。而且几乎所有的 并购案例都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高度相关。
(三)市场驱动
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盈利水平下降,而 要拓展海外市场,受自身人才、营销渠道、供应链、品牌认可度等 的限制,进入成本高昂,时间和实力都不允许,贴牌生产又只能赚取低 廉的加工费,海外并购便成为国内企业获取国际化经营所需各种资 源的重要途径。因为通过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可以获得被并购企业 的优质资产、国际品牌及成熟的国外市场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绕 过进口配额限制、反倾销调查、知识产权保护等贸易壁垒,迅速抢 占国际市场。
比如, 2002年9月, TCL国际控股公司收购德国施奈德 电气集团的主要资产,旨在绕过欧洲对中国彩电的贸易壁 垒,并借助施耐德的品牌效应、遍布世界的销售渠道和强 大的技术力量,开拓欧洲乃至世界市场。
类似地, 2003 年11 月,三九集团通过收购东亚制药,在 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了进军日本市场的目标,并且获得了 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一个跳板。
2001年6月,海尔集团出资2亿港元,收购意大利迈尼 盖蒂公司一家冰箱厂。
2001年8月,万向集团出资280万美元,正式收购美国 上市公司“UAI”(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ies,INC),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并购进军美国 的民营企业。
发展阶段
2002年7月,中海油出资78亿港元,收购英国石油(BP) 持有的印尼Tangguh气田的股份。
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一国企业” 是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被并购企业,也叫目标企 业。
并购的“渠道”包括两种,一种是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 业投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 购。
并购的“支付手段”包括现金支付,从金融机构贷款,以 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
品的供给,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已成为我国对外直 接投资的新亮点。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导致农产品的 价格浮动过大,国外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压力,这为我 国农业企业以较低成本并购海外公司提供了契机。再 者,中国很多农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资本实力雄厚, 具备开展大规模跨国并购的条件。
跨国并购按动因分类
从全球视角来看,企业之所以进行海外并购,主要是成 长导向、利用进口、拓展独特优势、防御、满足客户需 求、把握时机等战略或策略上的需要 。根据对中国企业 海外并购的案例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的动机比较复杂,有时甚至不完全遵照价值分析和商业规 律,但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资源驱动、技术驱动和市场驱 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是不同企业有所侧重而已。
2010年3月,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署收购沃 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2011年12月,海航集团斥资10.5亿美元收购全球第5大集 装箱租赁公司GESEA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