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__社会生活的变化 (2)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七单元社会生活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七单元社会生活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
(1)主要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居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用: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旧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

改革开放后,(新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2)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
①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

②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③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3、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发展;
●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医疗费由统筹基金、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

第21课 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1课   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学习目标(一)课标要求: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学习重点:近代新式教育、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新式教育的开端1.鸦片战争前后,教会学校将西方的教育方式引入中国。

2.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办了京师同文馆等30多所新式学堂。

这些学堂重视外语、科技和军事人才的培养。

3.1898年,作为维新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

学堂以“中西并用”为办学方针,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培养宗旨。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1912年,它改名为北京大学。

4.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的学制,标志着我国新型学校制度正式确立。

它将整个学校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

5.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三、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1)西方近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入,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习俗。

(2)辛亥革命的影响。

2.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1)剪辫子: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子成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的标志。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剪辫令”。

(2)服饰的变化: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舒适等方向发展。

西服、中山装、旗袍等新式服装开始流行起来。

(3)称呼的变化:民国初年,“大人”“老爷”等旧称呼改为“先生”“君”,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

(4)交往礼节的变化:跪拜、作揖等清朝通行的礼节也被废除,代之以鞠躬、脱帽和握手。

(5)婚礼仪式的变化:交换戒指、宣读证书、行鞠躬礼等新式婚礼仪式开始在大中城市出现。

3、旧社会的陋习:缠足。

它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

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第六七单元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教育文化成就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第六七单元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教育文化成就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第六七单元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教育文化成就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科学技术成就(一)“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第17课)1、原子弹:(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①时间:1964年10月6日。

②作用(意义):第一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因为帝国主义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

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安宁的生活。

▲列举史实说明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为了捍卫世界和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两弹元勋”(原子弹和氢弹):邓稼先(他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2、导弹:①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的上空实现了核爆炸。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3、人造地球卫星:①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②此后,我国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将三颗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

又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将卫星收回地面。

我国还用自己的运载火箭为外国发射卫星。

4、航天事业其他成就:从1999年开始,我国先后发射了“神舟一号”“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航天飞船。

还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

实现了我国人民千年的“飞天”梦想。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填空)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填空)

第1课:鸦片战争1、19世纪上半期,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向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年6月3日,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3、年,国政府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842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

(关天培——虎门海战)4、《南京条约》的内容:割给英国;赔款万银元;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社会。

鸦片战争是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年至年,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战争。

2、1860年,联军占领了北京城,并抢劫、火烧我国的建筑艺术精品——。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让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共平方公里的土地。

4、年,洪秀全领导的运动爆发,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组成“队”镇压太平军。

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天平军击毙“洋枪队”统领,严惩了洋枪队。

第3课:收复新疆1、19世纪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国和与新疆接壤的国,都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

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率兵入侵新疆。

英俄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国还直接出兵占领。

3、1875~1878年,率兵收复新疆(除伊犁外)。

19世纪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复伊犁。

4、年,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在新疆设立。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1894年,日本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1895年,签订了《条约》。

2、在黄海大战中,以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英雄。

3、《马关条约》的内容:割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增辟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大大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课标要求】1、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一)、衣食住行的变迁(快速阅读,解答问题)1.“新旧四大件”指的是什么?2.我国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是在什么时间?3.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什么变化?(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快速阅读,提炼重点)1. 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从前的“ ”逐渐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就业。

也要求人们提高适应的能力。

2.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也改革传统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建立了保障制度,保险制度,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取得初步成效。

三、小组合作1、在减缓城市交通阻塞方面,你有什么高招?2、阅读(115页自由阅读卡及活动与探究)请回答:(1)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票才能买东西?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现在不要这些票证了?三、质疑问难四、畅谈收获五、巩固练习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2、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始于何时()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3、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A.实行“公交优先”B.加强交通管理C.减少汽车数量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4、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B.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C.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D.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5、读史感悟:改革开放前,人们要得到一份工作只能等待国家分配。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包括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近代教育改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掌握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收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相关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历史】岳麓版必修2精美课件:第4单元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历史】岳麓版必修2精美课件:第4单元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②建立校园网,在网上实现同步教学、答疑解难,并且
配合网下的定期面授。
③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不仅
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空间,而且还为他们 实践所学的知识提供机会。 ④以技术手段控制青少年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设立 网站安全规则,将青少年保护在不良影响之外。
⑤加强立法,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5.“粉丝”是现在年轻人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 的fans。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B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改 革开放后,人们的流行语发生了很大变化,外来语 言的影响是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6.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
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个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
的所有知识。”他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 C ) 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
特别应从影响社会生活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和科技进 步方面总结经验。
答案
(1)原因
①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②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民经 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进步。
这是推动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面影响。网上信息量大,虚拟空间幻真幻假,而各种信 息更是良莠并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 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 理都正处于发育期,而对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年级: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自主学习】一.衣食住行的变迁(阅读第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到,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变化?衣:食:住:行:二.就业和社会保障(阅读第二目,完成下列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表现有哪些?【合作探究】1.“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巩固训练】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B.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C.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D.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2.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C.国有企业的“铁饭碗”D.医疗保险制度3.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体表现在()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加强②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加强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衣柜中不会出现的是()A.蓝布褂B.黄军装C.牛仔裤D.连衣裙5.对改革开放前人们在服装方面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数量有限B.发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C.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兰色解放装D.时装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6.1972年,有一位外国人来到中国,那么他不可能看到的是()A.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B.人们用来招待他的主食是玉米饭C.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只有灰色和兰色两种D.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7.我国正在实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者是()A.社会统筹B.职工单位C.个人D.以上三方各承担一部分9.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其中对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的是()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D.联产承包责任制10.绿色食品这一概念,其内涵主要是()A.营养均衡B.粗细搭配C.科学卫生D.吃饱吃好11.中国由“东亚病夫”一跃成为世界体育强国。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其次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老师过渡:XX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许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的确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妙。

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奇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学问与力量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现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加同学的感性熟悉;2、采纳历史情景法,使同学参加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究。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1、中国社会消失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时间:19xx年,上海召开世博会地点:上海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有情景教学: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由于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

(老师:哦,那这个馆内究竟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毕竟!)老师利用幻灯片展现图片,图片的内容是:(1)轮船的进展(2)火车的进展(3)汽车在中国的消失问题:1、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它们在中国的消失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同学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长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消失,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进展的必定)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消失的?(从西方传入)场景二: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您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生活的变化必考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1.科技改变生活(1)轮船、火车的传入: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XXX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XXX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XXX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XXX八年级历史上册复提纲第1课中英鸦片战争1、1839年6月,XXX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XXX禁烟。

(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XXX《南京条约》。

(3)内容:①(割地)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赔款2100万元;③(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XXX;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3、1862年,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XXX。

4、第二次雅片战役前后,沙俄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第3课XXX收复新疆1、1871年,沙俄发兵占领伊犁地区。

2、XXX收复新疆①1878年,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②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③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

3、意义:XXX收复新疆,挫败了外国侵略者分割中国领土的阴谋,而且对巩固边疆、开发西北都有重大意义。

第4课甲午中日战役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主要战役:①黄海海战:XXX壮烈牺牲;②威海卫战役:XXX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1)内容: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

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

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危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XXX侵华战役1、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由XXX带领。

2、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国签订《辛丑条约》(1)内容:①赔款白银 4.5亿两。

②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精选4篇)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精选4篇)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精选4篇)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精选4篇)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篇1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认识:这些变化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3、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二、学习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衣买衣服要凭,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服饰成为人们、的方式。

食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

住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

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和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交通工具比较紧张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增长都很快,开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

就业制度国有企业是“铁饭碗”“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自主选择职业。

、、、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社会保障城镇职工享受“公费医疗”城县全部建立了________制度。

________制度改革取得重大发展,________制度改革全面展开。

(二)合作探究: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2、在减缓城市交通堵塞方面,你有什么高招?(三)当堂训练:1、下列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前出现的现象的是()a、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吃绿色食品b、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c、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占了一定的比重d、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2、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 人们上网浏览、发e-mail ② 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③ 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④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3、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a、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c、减少汽车数量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4、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就业制度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c、医疗保险制度d、再就业制度5、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①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长期把重点放在工业化建设,人民物质经济发展水平低②改革开放后,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们物质经济文化水平,人们经济条件好转③改革开放后,中西思想文化观念碰撞激烈,形成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④改革开放后,“打破铁饭碗”,建立新的经济文化体制,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待遇,通过人才竞争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
装束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礼节变化:用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称谓变化:取消“老爷、大人”代以平等的“先生、君” 。
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特点:呈现由表及里、由 物质生活领域向上层建筑领域扩展的趋势。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丰 南区),长9.7公里。现为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一段。于1881年5 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轨距为1435毫米,采用每米重15公 斤的钢轨。唐胥铁路建成伊始,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 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次年(1882年)改用 机车牵引。这条铁路有利于当时开平煤矿的煤运。1887年唐 胥铁路延修至芦台,1888年展筑至天津,全长130公里,命名 为“津唐铁路”。
初步发展 黄金时代 再度受挫
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 出现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海外华侨竞相投资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 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
2.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日 本的侵略
1.一战后帝国主义 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3.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 第20课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的民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
第20课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主张: 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
(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结局: 许多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吞并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时期短暂且艰难曲折,在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 图发展,总的来说比较困难,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极其 相似,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拓展提升:有谁能说出造成以上变化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联系改革开放,增强对改革开放成就的体会。)
(二)、衣食住行的变迁——食(板书)
1.同学们现在喜欢吃什么食物?(根据下面图文资料,学生也同时展示自己课前关于“食物”5033=%CF%D6%B4%FA%B5%C4%D6%F7%B2%CD&in=32122&cl=&lm=-1&st=&pn=52&rn=1&di=103408497165&ln=1165&fr=&fm=&fmq=1330164432781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三)、衣食住行的变迁——住:(板书)
1.谁能来描述或者展示一下你的家?
(学生竞相展示预习成果,同时相互学习和t=5033=70%C4%EA%B4%FA%C5%A9%B4%E5%D7%A1%B7%BF&in=8892&cl=2&lm=-1&st=-1&pn=25&rn=1&di=54335109135&ln=1986&fr=&fm=result&fmq=1329893133484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ct=5033=%D0%C2%CA%C0%BC%CD%CB%C4%B4%F3%BC%FE&in=6810&cl=2&lm=-1&st=-1&pn=16&rn=1&di=86676715575&ln=1999&fr=&fm=result&fmq=1329872286390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w/957ad73887c24028905fc307.html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习目标:1、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学习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A. 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B. 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

)教师讲授:从旧的“四大件”发展到新的“四大件”,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象俗话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安排学生阅读,自主学习,要求作出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情况。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3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三)拓展延伸: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

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

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

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

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课件下载)吉林省吉林市汇文中学周旭东邮编 132001点击下载:本课课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查找相关书籍,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图片、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制成多媒体课件,演示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式方法课前开展合作实践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四、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五、板书设计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风俗 的变迁
剪辫
服饰 不缠足 礼仪称谓
断发
•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发 出《剪辫通 令》,结辫 陋习至此革 除。
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子成 了革命的一种标志,所谓 “不剪发不算革命”,人们 抵制的现象也不断发生, 革命军和青年学生就给他们 强行剪辫。蓄辫的旧习渐渐
地被革除。
想一想:
这些礼节和称呼的改变有哪些重要意 义?
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 明精神。孙中山废除这些有着强烈的 等级色彩的旧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 追求平等的愿望。这些变化也说明了 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观念逐渐被人们 接受。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改革社会陋习的政令

会 装束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不缠足有利于提高中国妇女的 地位并改变生活。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跟我国古代妇女裹足的陋习有关。 裹足的陋习始于隋,在宋朝广为流传, 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是美的标准, 而妇女们则将裹足当成一种美德,不惜忍受剧痛裹起小脚。 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 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 三寸金莲是当时人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

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变化结果: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解放, 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掰掰~
近代男子发式
剪辫有利于个人卫生,也 方便工作,为什么还会遭 到很多人的反对?联系有 关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返回
喜欢长辫子的大有人在,这其实也是传统 的美扎根在人们心中的缘故。再者,古人 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甚 至把爱护头发变成孝道的一种延伸,这里 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留长发在古代习以 为常,一旦要剪掉,就必然变成为一种革 命。这甚至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也就不足为 奇了。特别是清代,辫子就是国格人格, 辫子就是性命一样,让他把辫子剪掉就是 奇耻大辱,会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风 俗 礼节变革: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作揖
的 变 称谓变化:平等称呼代替等级观念的称呼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C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变化原因: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服饰
民国初年,服饰由过去的 拘谨保守逐渐向美观开放、 舒适方便方向发展。 当时,中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 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
满族旗袍
现代古风旗袍
返回
不缠足
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成立了“不 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 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 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 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 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 足的妇女逐渐减少。
礼仪
•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 民主共和精神,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 山宣布废除跪拜、作 揖等礼节,代之以鞠 躬、握手。礼仪的简 化,显示出平等、自 由等文明精神。中外 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 方的握手礼节。
称谓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一重 大变化是改称呼。清朝官场中 的“老爷”“大人”的称呼是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1912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 除清朝官场上的“大人”“老 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 职相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