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君臣佐使和以法统方的关系
中医药类方剂学期末考试考点
【P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
【P7】宋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明清时期: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的《医方考》。
【P1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法统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P14】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制方理论。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对方剂以治法分类。
【p17】(多选)方剂药物配伍的作用: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p20】1、药味增减,2、药量增减,3、剂型更换。
【p30【p32姜枣合用调和营卫;’【p35】九味羌活汤:体现‘分经论治’思想代表方。
【p38】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p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甘草=1:2【p5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p58】大承气汤: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p61】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p67】麻子仁丸: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症。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p70】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
【p75】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者。
【p77】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p82】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
【p84】逍遥散: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肝脾同治,气血并调)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p94】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血分证。
【p96】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剂学教学笔记.doc
方剂的组成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羌活――太阳经柴胡――少阳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厥阴经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6、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7、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方剂的分类北齐徐之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后又有“十二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
方剂与治法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畅通其血,调和营卫。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
“其高者,因而越之”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
“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中医看病开处方,药物居然还要分君、臣、佐、使,都是啥意思?
中医看病开处方,药物居然还要分君、臣、佐、使,都是啥意思?文/郭炜方剂不是药物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辩证和治法,有原则、有目的地将药物配合在一起。
1.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方法是君药: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1)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
(2)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佐助药①配合君、臣起治疗作用。
②对次要兼证起治疗作用。
(2)佐制药①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的毒性。
②制约君、臣药物的峻烈之性。
(3)反佐药与君药药性相反,但能起到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1)引经药,引方中诸药达到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1)方剂组成方法,除了君臣佐使配伍之外,还有气味配伍、升降开阖配伍等。
(2)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
(3)组方时,既不是臣、佐、使药都必须具备,也不是每味药只任一职。
(4)组方时,君药不可缺少,一般药味少,药量比其他药物要大。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2)药量增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习题1.1下列哪项属于“臣药”的范畴()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D.制约君药峻烈之性的药物E.能引导方中诸药达到病所的药物答案:B1.2下列哪项不属于“佐药”的范畴()A.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B. 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C.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D.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E.能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答案:E1.3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方剂组成方法不仅仅只有君臣佐使配伍B.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C.每一首方剂,君、臣、佐、使都应该齐备D.君药不可缺少,一般药味少,药量比其他药物要大E.方剂中的每一味药,并不是只任一职答案:C1.4决定方剂功用、主治的主要因素是()A.配伍B.用量C.剂型D.药物E.用法答案:D1.5决定药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的()A.配伍B.用量C.剂型D.药物E.用法答案:B1.6下列各项中属于“反佐”范畴的是()A.热因热用B.壮水制火C.以泻代清D.火郁发之E.寒药热服答案:E(作者郭炜,中医学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讲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鲁医院主治医师,北京同仁堂大药房中医馆济南文化东路店主治医师)。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是见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提出了“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何伯斋他提出来:“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君药,这条标准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作为臣药来讲,它就有两个涵义。
第一个涵义,臣是辅助君药的,加强治疗主病、主证作用的药物。
臣药的第二个涵义,是针对重要的兼病和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第一类叫佐助药。
这个佐助药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这种药物。
佐助药还有一个涵义(是)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第三类,反佐药。
第一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拒药就是临床出现这个现象了,高热情况热极,吃的药吐出来;或者里寒很甚,寒极,吃了药,药病格拒,拒绝接受,吐出来。
这个时候配用少量,这里要注意量是少的,与君药性味相反,和君药性味相反,那就和病证性质相同。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那治疗当中它起作用,什么作用?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
使药一般涵义有两个,第一个是引经,又叫引经报使。
引经报使这个理论直接提出应该说是张元素,他在归经理论的运用方面有很大贡献。
这引经药是引领、带领,引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的药物。
太阳经的羌活、藁本;阳明经的白芷、葛根;少阳经的柴胡、黄芩;太阴经的苍术;少阴经的细辛;厥阴经的川芎、青皮。
这是一般比较公认的。
使药里边还有一类药是调和药。
调和药(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应该说矫味剂、赋型剂都是属于使药,都是属于次一等的使药的地位。
这样,君药是一个定义,臣药是两个定义,佐药(是)三个定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使药,现在这里一般是分两个:调和药、引经药,如果加上矫味药、赋型药,赋那就四个了,那就一、二、三、四,君、臣、佐、使。
在君、臣、佐、使的运用上,有哪些注意问题?第一个,君药不可缺。
中医组方原则之“君臣佐使”
中医组方原则之“君臣佐使”一、什么是“君臣佐使”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发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经过组合可以达到提高疗效及减轻不良反应或毒性等作用。
组合过程中涉及到药物的选择、配合和调剂。
经过总结得出:“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的组方理论。
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剂,这种组方原则称为“君臣佐使”。
二、“君臣佐使”的两派之争君臣佐使具体含义分为两大学派,一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固定论。
该学派认为主养命,无毒、久服不伤人的中药为君药,主养性、轻毒药为臣药,佐使药多为预防或治疗相应的疾病症状。
其中君药不一定是治疗疾病的药。
用更为通俗的语言来说的话,就是一个公司里老板最大,负责制定公司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具体工作任务由员工去完成,从而实现盈利。
二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随证论。
是根据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主次作用及相互关系来划定君臣佐使的。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负责干大部分的活,其他人帮查个文献、法规、打印材料等杂活支持项目负责人工作。
对于固定论,采用滋补中药调养为君,增强调养功能为臣,佐使药用于治疗影响机体功能的症状。
以常见组方-“桃红四物汤”为例,以藏红花活血为君,桃花、当归辅助活血为臣,苦参、白芍、黄芪、甘草为佐使,防止机体燥热造成气血不足等;以达到调养、补益、滋润皮肤,使皮肤展现素颜好气质的目的。
那关于随证论,目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即起主要治病作用的即为君药,臣药增强君药药效,佐助药治疗主病可能带来的其他不良情况,使药能降低各药毒性或调节各药到达病灶。
如开发一款去除口腔异味的植物提取液,首先要考虑的是以除异味药为君药,其次用臣药掩盖异味或增强君药除味功能,再者用佐药清楚口腔异味可能带来的发炎、敏感问题,最后使药调和诸药口感或毒性。
方剂学之 方剂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
方剂学之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方剂学之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二节方剂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一、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组成原则。
组方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所用药物与其病证的病机丝丝入扣,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
所以,方剂组成的原则可概括为“依法选药,主次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遣药组方既要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还应重视药物配伍与病证的针对性,做到以法统方,方中有法,药证相应二、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来组合。
中医将方剂的组成原则归纳为“君、臣、佐、使”,借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和各药之间的主次关系。
“以法统方”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关系,前者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者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只有正确把握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之熟练的用药配伍技巧,才能组织好理想的有效方剂。
北医说最早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方剂学笔记整理 (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 (终极版)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涉及方剂的组成、功效、配伍等方面。
在总论部分,我们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方书,如《伤寒杂病论》、《五十二病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以及方剂的基本结构和方剂变化形式。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常用的治法和方剂比较。
解表剂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方剂,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
其中,麻黄汤是一种常用的辛温解表剂,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其组成包括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
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在方剂学中,君臣佐使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君药是治疗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则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
使药则是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或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也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方剂的分类和比较。
例如,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的用法,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量加减变化,以及理中丸和理中汤的剂型更换等。
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方剂学。
方剂学重点整理考试时间:2011-01-05 9:00-11:00,中药081班1210.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属于肺、膀胱经,善于开腠发汗,祛除表面的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作君药。
然而,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不能透营达卫,因此需要配合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以解除。
杏仁则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中药处方君臣佐使的含意
中药处方君臣佐使的含意中药处方所谓君臣佐使,是指中药组方中的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君为主药,臣为副药,佐为辅药,使为配伍药。
这种组合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选择,以达到药性互补、缓急相宜的目的。
君臣佐使的含意涉及到中药的八荟、五性、归经、用量、贴数、炮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君:主药,起到治疗病症、达到治疗目的的作用。
君药必须要选择正确,质量高,且用量适当、用法妥当,确保其治疗疾病的主要作用,是中药处方的核心所在。
臣:副药,起到增强或降低主药作用、协同配合君药治疗,清除产生副作用的垃圾,调节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臣药必须配合君药,起到辅助和调节的作用。
佐:辅药,是辅助药物,起到增强和改变其他药物的特性和功能,增加君、臣药的药效,或者减轻其他药物的毒性。
佐药必须合理选择,是处方中非常关键要素之一。
使:配伍药,是一个调节剂,可以协调处方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起到平衡且提高整方的作用。
使药的用量较少,但作用很大,在中药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君臣佐使,是一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不同的药物组合,起到不同的调节和治疗作用。
各种药物之间要明确自己的作用、达到协作的目的,以达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配伍原则,从而提高处方的疗效,确保中药治疗成效。
在日常的中药处方中,可以通过君臣佐使的合理运用,来达到一些诸如促进新陈代谢、调整人体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等的作用。
因此,合理的药物组合是中药处方治疗成效的关键之一,而君、臣、佐、使的合理组合也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医方剂配伍按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
中医方剂配伍按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处方用药是中医临床治病的重要环节,既具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临证处方是中医临床医生经过辨证之后,出具方药的最后环节。
医生处方的来源,一般包括选择前人成方、化裁变化成方和因证遣药组方三种基本形式。
三种形式虽有区别,但更有联系,且多以运用古方为基础。
当今在临床上,不经任何变化的直接使用成方的机会不多,但无任何方药背景经验、完全意义上的自己选药组方也较为少见,较多的是化裁变化运用成方。
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所陈列之症皆合,更验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
”(《医学源流论》)因为古方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往往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可重复性强,疗效比较好,所以很多中医医生应用前人的方药,往往会“得心应手”,遇有病情变化,只要加减原方的药味就可以了。
这个加减变化,也是有原则的,不能随心所欲。
复方中药配伍之后的互相作用,被前人概括为药物的“七情”。
也就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除“单行”是指单味药物的应用外,其余六方面都是指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说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中药配伍理论,今天依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药物配伍的“七情”说起来复杂,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组合一样。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脾气秉性,不同的人组合起来,有的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是相加的协同作用;也有的组合是“不共戴天”、“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互相制约的关系。
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前人总结出来“七情”,可以供我们参考。
这不是不变的,人们的认识将会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相须”是指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配伍在一起应用可以加强治疗的作用。
“相使”的意义有两项:一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使整个方剂治疗作用包容的范围更全面;二是使药有的时候可以抵消、减轻君药的毒副作用,使中药方剂的治疗更安全,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
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导读]凡病有名有症、有机有理,找着病根,合理用药,自然药到病除。
中医治病,开方必不可少,而西医治病是开药。
至于何为“开方”,何为“开药”,且看本文作何说。
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著的《医学源流论》中,有一篇“用药如用兵论”,说的是治病和用兵是一样的道理。
“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者,必有奇殃。
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病邪好比是敌人,药物好比是士兵,治病如同打仗。
治病如同打仗战胜敌人为要务在“知己知彼”思想指导下辩证用药首先我们要知道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也就是辨证的过程,兵法上叫“知彼”;同时还要知道每味药的药性,就像将军了解自己的士兵一样,兵法上叫“知己”;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用药,就能获得良效,兵法上叫“百战不殆”。
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的信息就是症状,症状只是表象,如果我们只根据症状来用药,而不辨证,就无法了解疾病的病位、病性,就如用兵不知敌之确切所在,敌之数量多少,敌之勇怯如何等,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
辨证就像破案,症状只是线索,线索有真有假,有全有略,好的侦探只要找到一些片断,就能把线索一个个串联起来,整个案件就可以告破。
辨证也一样,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好的医生能够从中抓住几个要点,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谴方用药,故能效如桴鼓。
“君臣佐使”是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方剂是中医治病的最主要手段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调兵遣将、排兵布阵。
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
许多人知道学中医要背汤头歌诀,但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方剂是中医治病的最主要手段,尽管一张处方中的药物可能有多有少,但大多数是以“方”的形式出现的,所以,中医把处方的过程称为“开方”而不叫做“开药”。
方剂学问答题
《方剂学》题解(问答题)问答题1 试述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方剂从属于治法,但也体现治法,治法则是用方的依据,方可以不定,而治法必须确定。
在辨证治疗过程中,往往有一定之法而无一定之方,法定之后,才可拟方。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由此可见,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2 方剂组成原则中佐药有何涵义?方剂组成原则,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的药物。
其中佐药在方剂中涵义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方中治疗次要症状,配合君、臣之品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即佐助药;二是指方中监制君、臣药的烈性或毒性的药物即佐制药;三是指方中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即反佐药。
3 小青龙汤中配伍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的意义是什么?小青龙汤主治表寒内饮证。
外有风寒,法当解表散寒,故用麻黄、桂枝之辈。
内有水饮,法当温化饮邪,故取干姜、半夏温中化痰,祛里饮而平喘咳;细辛温肺化饮,既可助麻、桂以解表,又可协干姜、半夏以除饮;五味子酸敛肺气之逆,与干姜、细辛合用,敛中有散,散中有收,相反相成,更有利于平喘止咳。
4 试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在组成、功用、主治上的异同点?银翘散与桑菊饮均属辛凉解表剂。
其同点是:二方组成均有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五药,功效上均具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的作用,都治风热外袭的表证。
不同点是:银翘散配辛温之荆芥、豆豉与清热解毒的金银花等药,加强了清热解毒、透表散邪之功,为“辛凉平剂”,主治风热犯卫之风热表证;桑菊饮主以桑叶、菊花、杏仁等药,而不用荆芥、豆豉,解表作用较弱,而肃肺止咳之功较强,为“辛凉轻剂”,主治风温咳嗽证。
5 试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意义及主治?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用药四味,其中麻黄辛温,能宣肺平喘,且与石膏相伍又可发散郁热;石膏寒凉,且因其用量倍于麻黄,寒胜于温,清强于散,变辛温而为辛凉,二味配伍,宣、清结合,以清为主;杏仁苦降,化痰平喘,与麻黄并用,宣降结合,肃肺气而止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中医常识-方剂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中医常识-方剂,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20个知识点如下:
1 . 方剂中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臣药。
2. 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3. 君药的涵义正确的说法为: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4. 一个方剂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为君药。
5. 方剂组成的目的是综合多药效。
6. 临床使用最广的中药剂型是汤剂。
7. 剂量准确,药效迅速,给药方便,能进行穴位注射的是注射剂的特点。
8. 片剂的特点是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携带及服用方便。
9. 可掩盖药物的不适气味,适宜于儿童服用的是糖浆剂。
10. 既具有丸剂、片剂的剂量准确,质量稳定,贮存及携带方便的特点,也具有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的是颗粒剂。
11. 具有宣肺散寒,止咳祛痰功效的中成药是杏苏止咳颗粒。
12. 双黄连口服液的功效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13. 逍遥丸的功效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14. 患者,女,47岁,时有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根据以上症状判断可予以药物:逍遥丸。
15. 用于中焦虚寒,胃脘凉痛,受寒痛甚的中成药是藿香正气口服液。
16. 属于补气剂的是:四君子丸,参苓白术颗粒,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
17. 可用于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夜间遗尿的是缩泉胶囊。
18. 多用于治疗心火偏亢,夜寐不安,口舌生疮的中成药是:交泰丸。
19. 小青龙合剂的功效是: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20. 复方丹参片多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
中医的用药原则:君、臣、佐、使
中医的用药原则: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方剂的组方原则。
最早见于《内经》。
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在《神农本草经》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清代张志聪加以集注: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剂量相对其作臣、佐、使药时较大。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分为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
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烈之性。
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分为引经药和调和药。
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往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黄帝内经》将处方用药的基本结构形式概括为君、臣、佐、使4大方面。
所谓君药,就是在处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君药在处方中起决定性治疗作用,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臣药主要是协助君药发挥治疗作用。
选用臣药性能最好与君药主治病证一致,同时还能治疗君药尚未兼顾到的病证表现。
佐药含义有3个,一是协助君药、臣药发挥治疗作用,旨在提高君药、臣药治疗效果;二是根据处方用药适当配伍消除毒性药的药。
假如处方用药有毒性的药,就必须配伍纠正毒性药的药,以使有毒性药尽量发挥治疗作用而不出现毒性反应。
三是根据病情需要配伍与君药、臣药性能相反的药,以制约君药、臣药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的偏性。
如病是大寒证,治疗必须选用散寒药,因散寒药常常是温燥药,而温燥药则有温燥伤阴之弊,所以要酌情配伍寒凉药,防止温燥药伤阴。
使药含义有2个,一是引经药,如治疗心病证应当配伍入于心经药,治疗肝病证应当配伍入于肝经药。
所谓引经药,就是为了使处方用药更好地更快地发挥治疗作用。
二是调和药。
所谓调和药,主要是配伍甘味药,如甘草、大枣、蜂蜜等,使药性和缓而易于服用。
处方用药基本结构形式主要有4大方面,而从4大方面中则又涉及到7个方面。
每个处方用药是否都要涉及到7个方面,那是不一定的。
如君药、臣药既是治疗中的主药,又具有引经作用,所以就不需要再配伍引经药;再如君药、臣药没有毒性,那就不必要再配伍消除毒性的药。
处方用药结构形式是可变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方剂组方的二个原则
方剂组方的二个原则一、治疗原则:君、臣、佐、使;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
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二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组成变化精要:1)、“医不执方,医必有方”:意思是医生心中有个方,有不一定照方开药,我们要根据病情,灵活化裁,加减运用,所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举例:治疗一般性的咳嗽,没有其它症状,可以用止嗽散治则:宣肺止咳化痰。
汤头歌:止嗽荆甘桔,陈苑白前部。
组成:桔梗6克,荆芥6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
加减:表证初起,加苏叶6克、防风6克、桑叶10克;咳嗽痰多且白,加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痰多色黄,加浙贝10克、瓜蒌10克。
这就是所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2)、“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是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但是,再背诵《伤寒论》、《脉经》,还不如多多应诊与临证。
3)、药味增减的变化:注意药物是可以随证加减的。
4)、药量增减的变化:增减药量,可以改变药力。
方剂基本结构
方剂基本结构方剂基本结构2010年08月04日星期三上午 11:03每一方剂,要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而成。
但在组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时,还应符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
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提高疗效。
“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其后,金人张元素有“力大者为君”之说;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又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君臣有序,相与宜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明代何伯斋更进一步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
主治者,君也。
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可见,无论是《内经》,还是张元素、李东垣、何伯斋,虽对君、臣、佐、使的涵义作了一定的阐发,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
今据各家论述及历代名方的组成规律,进一步分析归纳如下: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
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综上所述,一个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地位为依据。
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具两种以上的意义。
遣药组方时没有固定的模式,既不是每一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必须具备,也不是每味药只任一职。
每一方剂的具体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全视具体病情及治疗要求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能来决定。
方剂简答问答补充
簡答題简述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先方后法”治法是方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以法统方”:治法是方剂分类的重要依据;(3)“方从法出”:治法指导临证选用成方与遣药组方,方剂是完成治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简述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主要方法,指出现代教科书中所采用的方剂分类方法(1)方剂学发展史上有过多种方剂分类方法,其中主要按病症分类、按治法分类、按功用分类、按病因分类、按祖方分类、按剂型分类、按临床科别分类与以治法为主的综合分类等。
(2)现代教科书主要采用治法分类或治法与临床科别相结合的综合分类方法。
请简述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其含义(1)方剂的组成原则是指组方应遵循的原则。
(2)方剂的组成原则一般可概括为:①据法选药;②主次有序;③辅反成制;④方证对应简述君药的含义与临证组方时选定君药的注意点(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2)临证组方选定君药时应注意:君药的药力应较大,药味不宜多,用量应较大。
请叙述君药在方中不可或缺的理由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分)。
方中没有君药则主次不分,主旨不明,更无针对性可言,用以治病,则药力分散,不能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疗效难以保证。
所以说“君药是方中不可缺少的主药”(3分)。
请叙述你对“君药用量大”的理解(1)“君药分量大”的确切含义是:君药用量大一般指方中君药的用量较方中臣药、佐药、使药的用量大。
(2)“量大”是指相对用量而言,应结合方中药物的质地、性质与常用量范围等综合考虑,(3)当君药与其他药物的常用量范围接近时,其用量大则与其他药物的用量比较而言;当君药与其他用量范围有较大跨度时,用量大则宜与自身常用量比较而言。
简述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1)方以药成,药物是方剂功用的物质基础,因此方中药味和药量是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
(2)此外,①剂型和服用方法与②治疗病证等对方剂的功用也有重要影响。
简述汤剂的概念和汤剂的性能特点(1)汤剂是药物经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渍、煎煮后,去滓取汁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中药处方中如何知道,君、臣、佐、使的药物?它们之间各起什么作用?
中药处方中如何知道,君、臣、佐、使的药物?它们之间各起
什么作用?
特作回答。
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组方的基本原则。
它早在《内经》中已经提出,如:“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元代李东垣说:“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别之,此制方之要也”。
这又进一步指出主病兼病用药的配伍方法。
君、臣、佐、使现又称“主、辅、佐、使”。
说明药方中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也是方剂结构的重要环节,既又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配合,进而发挥应有的治疗效果。
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多而不杂,少而精要,丝丝入扣,直捣病所,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君(主)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辅)药——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治疗兼证或次要证候的药物。
2、用于因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
3、反佐作用,用于因病势拒肖须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加入少量寒凉药或寒凉剂加入少量的温热药,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象。
使药——为引经药,或调和药性之药物。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在临床上还要根据辨证立法的需要而定,这样才适合病情,发挥更好的疗效,一般主药少,而辅佐药较多。
明白了吗?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一叶轻舟85将为你解答,感谢阅读和热心点赞。
未经允许,不得搬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君臣佐使和以法统方的关系
以法统方是指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以法统方全面内容包括以法释方,以法类方,以法遣方这些方面。
所以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结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是个原则问题。
君臣佐使理论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形式,它是为了落实治法,保障疗效所采取的手段。
要临证看病的时候,首先我的治法正确不正确,那就是说病机,我辨证当中捕捉病机正确不正确,这是第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辨证立法正确了,那我有没有运用比较熟练的配伍技巧?药物之间的配伍,配伍有那么多作用,考虑了没有。
第三个,怎么样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这种基本结构?这三个方面如果把握好了,用方才能够恰到好处,保证疗效。
从君臣佐使这个基本结构来看,这个组成一个方剂就像是一支军队,这个实际上是受古代哲学道家思想分化出来的兵家的影响,所以中医学过去很多医家说用药如用兵。
君臣佐使的这个结构相当于一支有组织的军队,像君药,那它就相当于主帅、元帅了,那这个元帅左右总要有协助的,相当于臣药,分别协助它打正面部队的,或者打重要的侧面部队的。
像佐药它包含了意思里头有,比如说佐助药,就相当于地方部队或者地方游击队这类的。
那或者这个佐制药,那一支军
队里有从事军法工作的,纪律工作的。
反佐药,它有要在外面要做策反工作的,也就是古代兵法上的反奸计这一类。
那调和药就相当于作统战工作的,整个就是调和整个方子,遇寒缓其寒,遇热缓其热,调和诸药。
引经报使,相当于是军队里面的工兵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带路的,作向导的。
所以这个整个我们后面还有些方这个设计上就相当于一支军队,主次分明,各方面照顾到,所以这样君臣佐使这种结构才能保证了这种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这样充分发挥这个疗效。
我们所讲方剂变化是指的,你在确定了病因病机、选择了方剂以后,对它进行变化,这种变化不应该变成另组新方,这个概念要搞清的。
老中医叫斢(tiao)手,斢手就是变化,守方和变化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那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第一个,它是由于这个我们中医学整个指导思想来的,整体观,整体观的意思就是说你在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情况下,要照顾到复杂联系,不同的地域环境对人体影响的联系,不同的季节气候,时间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这对(方的)影响,按你这张方来说它是照顾到,再具体的方它要照顾到这病机的一些共性。
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它有它的个性,所以必须在辨证论治把握这共性基础上,你仍然要落实到它的个性。
张仲景强调“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所谓“知犯何逆,随证治
之”,那就是说你在辨证,整体辨证基础上,它病情是动态的。
随着这个证的变化,你要加减,所以他有很多基础方,都有加减方法,那加减方法就是一个变化。
同时在服用方法上,选用药物的剂量上,选择药物的剂型上,它都有变化。
第二个,同病异治,说这两个临床科的同病异治和我们方剂学的异病同治两个结合,就反应了临床上中医学的一些临床的特点,病治异同啊,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结合。
第三个,异病同治是它一个,它抓病机了,病机相同,证同治亦同,这中医学很集中一个特色的方面,所以这个学科集中反映了中医学整体动态,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结合,这种的一个特色,集中反映在方剂学里边。
方剂变化有哪些主要形式:有三个。
一个是药味加减的变化。
常用加减,那个常用加减实际上是随证加减。
第二个是药量增减变化。
要注意药量变化会改变配伍关系,改变配伍关系,就是指的改变这个药物在整个方中的地位,从而也改变了对方剂主病、主证会有影响。
第三个是剂型更换的变化。
剂型和它药效的发挥直接有联系。
汤剂发挥作用最快;丸者,缓也,发挥作用比较缓慢。
在传统剂型用得较多的汤剂、散剂、丸剂。
汤剂。
汤者荡也,所谓荡,形容它发挥作用快,为什么疗效发挥得快?汤剂容易吸收,吸收快,所以疗效发挥比较迅速,这是它的优
点,所以对于病情较紧急的是比较适应的。
同时运用汤剂,可以灵活加减、全面照顾,灵活加减、全面照顾是一个整体动态的,符合整体动态的要求。
缺点耗费药材,的确对于药材的消耗量来讲,汤剂消耗得多。
散剂。
李东垣说,散者,散也。
散剂,散也,第二个散字动词,发散。
散剂一般分为内服、外用两类,内服又分为两种。
从制作上,传统制作上算比较简便的。
携带还是比较方便,因为它数量小了,携带比较方便。
它的缺点,口感比较差,特别是那口服细末,那个散剂吃得满嘴都是。
这个加减起来比较难,加还可以,你在那些细末里和匀啊,减就拿不出来了,这是相对汤剂来讲。
所以它的成分的煎熬出来和吸收来说,包括口服散剂,它从它这个药力发挥来说比丸剂快。
整体上散剂药物功效发挥和吸收比汤剂要慢,比丸剂快,介于两者之间。
它改变了汤剂当中的一些缺点,比如便于携带、节省药材这些。
但也有它的缺点,口感,有些吃起来比汤剂还难吃;加减不方便,这是散剂。
丸剂。
丸者缓也。
包括水丸、蜜丸、浓缩丸、糊丸这四类,这是指的传统治法里的,这四种。
它共同的特点比如优点方面来说,丸剂比较节省药材,药效吸收、发挥较慢,但是持久。
在服用方面比较方便,便于保存、携带。
保存当然还是有一定条件,现在很多做了丸药,
放在冰箱里,相对保存时间长一些。
还有一些药,只适合于做丸剂,你比如有些挥发性,芳香、挥发性强的一些药物。
还有一些药性比较峻烈,甚至于有一些毒副作用的这些药物,这些药物也是作成丸剂,缓慢的发挥作用,不至于由于发挥作用过快造成副作用。
另外非常贵重的一些药物,像麝香、牛黄啊,很多较贵的都做成丸剂,这是有些药物使用上的适应。
还有一种病情适合久服缓治的,都用丸药。
当然在有些很多滋补类的,选择丸药也较多,滋补类的它都是缓治,不可能速效,这类虚证,所以适合丸剂。
丸剂很大的一个缺点是不便于加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