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壳体强度有限元分析与试验验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incipal) 查看。 图 4 是壳体的位移变形图,从壳体后端向前看,整
个壳体有顺时针旋转变形的趋势,相对于离合器壳体 前端固定位置的最大位移为 0. 388 mm,发生在后盖的 右上部位的固定销销孔附近,位移较小。图 5 ~ 图 7 是壳体的应力云图,最大应力值为 198. 6 MPa,发生在 壳体副箱支撑第 2 轴后轴承孔的加强肋上,靠近后盖 一侧。支撑第 2 轴后轴承孔的加强肋共有 3 条,按顺 时针排列,其他 2 条应力依次减小,最大相差 90 MPa, 可以考虑在不增加加强肋数量的同时将这 3 条加强肋 绕逆时针旋 转 一 定 角 度,使 它 们 能 比 较 均 匀 地 受 力。 副箱中的第 2 轴后轴承孔最大应力值为 96. 1 MPa,主 要是由副箱常啮合主动齿轮的轴向力引起的,可以将 放置定位盘的凹槽填平,以增加该位置的强度和刚度。 后盖轴承孔最大应力值为 152. 3 MPa,发生在后盖的 右下轴承孔上,此轴承孔的变形较大,建议布置加强肋 增加刚度。壳体主箱中的常啮合齿轮传动速比较小及 离合器壳体对主箱前端面具有支撑作用,所以计算出 的一轴前轴承孔应力和中间轴前轴承孔的应力均比较 小。主箱中间主体部分有较大的抗扭截面模量,应力 值不大,可以将主箱中间主体部位进行减薄以减小质 量,同时要注意刚度变化。
22
机械设计
第 28 卷第 1 期
应选用修正 2 阶四面体单元 C3D10M[7]。 零部件的材料假设为各向同性的线弹性材料,变
速器壳体 和 离 合 器 壳 体 材 料 为 HT250,其 弹 性 模 量 1. 39 × 105 MPa,泊松比 0. 156; 轴承材料为 GCr15,其弹 性模量 2. 19 × 105 MPa,泊 松 比 0. 30; 齿 轮 轴 材 料 为 20CrMnTi,其弹性模量 2. 12 × 105 MPa,泊松比 0. 278。 1. 3 受力分析与工况确定
( 1) 由 仿 真 结 果 可 知,变 速 器 壳 体 满 足 强 度 要 求 ,壳 体 的 薄 弱 位 置 位 于 壳 体 副 箱 内 的 轴 承 孔 ,以 及 支撑轴承孔 的 加 强 肋 上,这 些 位 置 应 作 为 壳 体 强 度 设计的重 点 部 位。计 算 与 试 验 对 比,测 点 应 力 计 算 值 与 试 验 值 整 体 变 化 趋 势 一 致 ,数 值 基 本 吻 合 ,验 证 了壳体强度分析的正确性及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 表明以变速器总成为单位的壳体强度分析具有一定 的可靠性。
双中间轴变速器的结构特点是 2 个中间轴总成 关于第 1 轴和第 2 轴呈对称分布,这就使得第 1 轴和 第 2 轴上的齿轮径向力相等,使得这 2 个轴只承受转 矩不承受弯矩。图 3 是变速器处于一挡时的受力示 意图,图中的 齿 轮 传 动 力 移 到 了 相 应 的 齿 轮 节 点 外 侧显示。根 据 齿 轮 传 动 受 力 分 析 公 式[8],以 及 变 速 器最大输入转矩和齿轮啮合参数计算的齿轮传动力 如表 1 所示。
图 3 变速器一挡受力分析
表 1 齿轮传动力
N
主箱常啮 合齿轮对 主箱一挡
齿轮对 副箱常啮 合齿轮对 副箱减速
齿轮对
圆周力 Ft 16 449. 6 31 977. 5 50 449. 6 127 607. 9
径向力 Fr 6 177. 4 12 281. 6 19 455. 5 66 479. 5
通常分析变速器壳体强度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有限 元法。应用有限元法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有限元分 析模型。目前可查的箱体建模方法有 3 种,第 1 种是 利用结构单元模拟齿轮、轴承和齿轮轴建立载荷传递 路径,建立齿轮箱的有限元分析模型[1]; 第 2 种是将由 材料力学方法得到的轴承力以一定的分布方式加载到 轴承孔上,建立箱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2 - 6]; 第 3 种是 利用实体单元模拟齿轮、轴承和齿轮轴建立载荷传递 路径,建立变速器壳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7]。前 2 种 建模方法简单、方便,但都没有考虑齿轮轴和轴承刚度 对箱体强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箱体轴承孔强度的影 响。后一种建模方法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全,但轴承和 齿轮的建模比较复杂,有限元计算也比较耗时。
( 3) 基于文中模型施加单位转矩载荷,并结合道 路实车采集的变速器载荷谱,可进一步预测壳体在真 实工作环境下的疲劳损伤和寿命,为进行结构疲劳设 计提供参考。
24
机械设计
第 28 卷第 1 期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图 1 变速器总成有限元模型 图 2 轴承有限元模型
模型中力的传递主要依靠定义在零部件之间的接 触对实现,这些接触对包括: 轴承孔 - 轴承外圈接触对 ( 摩擦因数为 0. 002) 、轴承外圈 - 球 / 滚柱接触对( 摩 擦因数 为 0. 002 ) 、壳 体 - 后 盖 接 触 对 ( 摩 擦 因 数 为 0. 15) ,接触对之间不考虑过盈,按间隙为 0 处理。 1. 2 单元选取与材料定义
为使整个模型的网格疏密有致,既能捕捉到危险点,又 能节省计算资源,文中将壳体轴承孔处的网格大小定 义为 2 ~ 4,轴承孔附近的加强肋及试验贴片部位为 4 ~ 6,壳体其他部分为 6 ~ 8; 齿轮轴按实际外廓形状 建模,网格大小为 9 ~ 11; 轴承外圈同时与轴承孔和 球 / 滚柱接触,它的网格大小为 2 ~ 4,球 / 滚柱与其相 同。齿轮离壳体轴承孔较远,认为其刚度对壳体强度 影响较小,所以齿轮用刚体单元( RBE2) 模拟,其主点 选择在齿轮节点上,从点选择在齿轮与齿轮轴相交位 置的节点上。此外还建立了用于施加边界条件的离合 器壳体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变速器总成有限元模型如 图 1 所示,模型中的球轴承及圆柱滚子轴承的简化模 型如图 2 所示。
验值对比情况如图 11 所示。
图 11 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在图 11 中,应力相对误差位于 20. 0% 以内的测 点有 8 个,其中 9 号测点的误差最小,为 2. 6% ; 误差 位于 20. 0% ~ 30. 0% 的测点有 2 个,它们是 5 号和 10 号测点,其 误 差 分 别 为 27. 8% 和 20. 8% ,5 号 测
第 28 卷第 1 期 2011 年1 月
机械设计
JOURNAL OF MACHINE DESIGN
Vol. 28 No. 1 Jan. 2011
*
变速器壳体强度有限元分析与试验验证
康一坡,霍福祥,魏德永,王长明
(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技术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1)
摘要: 运用 Hypermesh 软件,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双中间轴变速器壳体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齿轮、轴承和齿 轮轴对壳体强度的影响,应用接触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分析了壳体的强度。分析表明,壳体强度较弱的位置位于副箱内的 轴承孔和加强肋上,强度满足要求; 轴承孔受力呈抛物线分布。同时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值与试验 值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数据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壳体强度分析正确,有限元建模方法合理。
抛物线分布,这种形式的载荷分布是由齿轮轴弯曲变
2011 年 1 月
康一坡,等: 变速器壳体强度有限元分析与试验验证
23
形、轴承径向wk.baidu.com翘曲变形共同引起的。当轴承孔的径 向刚度较小时,上面的抛物线载荷会消失,下面的仍将 继续存在。轴承孔受力与轴承外圈受力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
图 8 轴承受力分布形式
3 试验验证
关键词: 变速器壳体; 有限元; 强度; 轴承; 齿轮; 齿轮轴 中图分类号: U463.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2354( 2011) 01 - 0021 - 04
变速器壳体支撑着齿轮传动机构及其他附件,是 变速器的重要基础件。为了保护壳体内部的零部件, 保证齿轮传动机构的正常运转,变速器壳体应有足够 的强度抵抗发动机强力转矩引起的齿轮传动力和车体 剧烈振动引起的变速器惯性力等载荷。
按照 ABAQUS 软件的推荐,求解接触非线性问题
* 收稿日期: 2009 - 12 - 22; 修订日期: 2010 - 07 - 1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0305034)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Y104440) 作者简介: 康一坡( 1979—) ,男,河北新乐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 CAE 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基于上述文献的研究,文中利用刚体单元模拟齿 轮、实体单元模拟轴承和齿轮轴建立双中间轴变速器 的一挡总成有限元分析模型,应用接触非线性有限元 理论计算壳体的强度。同时对变速器进行静扭试验, 验证壳体强度分析的正确性和有限元建模方法的合理 性,为变速器壳体强度和刚度计算提供借鉴方法。
1 有限元模型
1. 1 网格划分 变速器壳体属于薄壁构件,结构复杂,小特征多。
图 4 壳体位移云图
图 5 壳体应力云图( 一)
图 6 壳体应力云图( 二)
图 7 后盖应力云图
以上计算的应力均未超过变速器壳体材料的抗拉
强度极限 250 MPa,所以在一挡工况下,壳体强度是安
全的。
通过计算还得到了轴承孔受力的分布形式。图 8
是轴承外圈受力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力在轴
承径向和轴向上不是呈现均匀线性分布的,而是呈现
( 2) 文中建模方法在提高壳体强度分析速度的同 时,还考虑了齿轮轴、轴承对壳体强度的影响,模拟出 更加真实的壳体受力,提高了分析结果的精度。分析 表明,壳体轴承孔受力在其径向和轴向上不是呈现均 匀线性分布,而是呈现抛物线分布。即使在没有轴向 力作用时,轴承孔也会由于齿轮圆周力、径向力引起的 轴承外圈翘曲变形和齿轮轴的弯曲变形而承受一定的 轴向载荷,这对分析壳体轴承孔的局部静强度、疲劳强 度和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选取壳体副箱外部区域粘贴应变片,贴片情 况如图 9 所示。图 10 是变速器台架试验情况,试验时 控制扭力机缓慢施加转矩,转矩从 0 N·m 开始,直至 2 000 N·m 稳定后再卸载回到 0 N·m,同样过程重复 2 次,同时测试应变片的数值变化。
点误差较大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该 点 应 力 值 较 低,试 验 时 引入的试验误差对误差分析影响较大; 10 号测点误 差较大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该 点 位 于 两 个 界 面 的 相 交 位 置 ,此 处 铸 造 圆 角 的 铸 造 精 度 对 误 差 分 析 影 响 较 大 。 由于误差较 大 的 测 点 所 占 比 例 较 小,所 以 它 们 对 数 据的整体对比情况影响不大。鉴于变速器系统结构 的复杂性,认 为 上 述 误 差 分 析 精 度 可 以 满 足 工 程 需 要。因此从总 体 上 看,测 点 应 力 的 计 算 值 与 试 验 值 变 化 趋 势 一 致 ,数 据 基 本 吻 合 ,文 中 采 用 的 分 析 方 法 能够较为真 实 的 反 映 壳 体 的 强 度 特 性,有 限 元 建 模 方法合理。数据不能完全吻合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 以下几点: ( 1) 有限元模型加载的齿轮传动力大小、 位置是由理 论 计 算 得 到 的,在 试 验 过 程 中 这 些 载 荷 会与理论值发生偏差; ( 2) 有限元模型与实物模型之 间会有一定的几何偏差; ( 3) 试验贴片及数据采集过 程均会引入试验误差。
轴向力 Fa 0. 0 0. 0
31 293. 8 31 192. 5
为了模拟壳体与后盖之间的装配过程,还需要在
拧紧螺栓上施加大小为 24 000 N 的预紧力。
边界条件施加在离合器壳体前端面的螺栓孔上,
固定螺栓孔不动; 同时还需约束齿轮轴的轴向旋转自
由度,以满足静力学求解条件。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计算用 ABAQUS 软件,强度用最大主应力( Max.
在变速器试验过程中,变速器壳体没有出现裂纹 或发生断裂,说明壳体有一定的强度储备,满足强度要 求,这与有限元分析结果也是一致的。
4 结论
图 9 应变片粘贴位置
图 10 变速器台架试验
对比用的测点试验应力值由每个测点两次测量的
最大应变值进行平均并应用虎克定律得到,测点计算
应力值可直接从有限元计算结果中读取,计算值与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