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的⼈⽂性是什么语⽂课程标准提出,“⼯具性与⼈⽂性的统⼀,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性?笔者认为,⼈⽂性不是⽂学性,不是⽂化性,也不是⼈的⾃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折射出的⼈之为⼈的东西,是⼀切有利于⼈“健康”(⾝⼼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就语⽂教育⽽⾔,谈⼈⽂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
语⽂⼈⽂性的内涵之⼀:提供⾃由的⽂本,关注⽣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是⼀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学⽣认知发展、⽣活学习、⼈格建构的“⽂化中介”--语⽂教材,它必须具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学性,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
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把语⽂学科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性的⼀种践踏,是对⽣命个体的⼀种漠视、扼杀;同样,教材也不单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不单是学科知识的载体。
“教材即知识”的“学科中⼼”或“学术中⼼”的教材观,也势必会让教育远离⽣命个体,蚕⾷学⽣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因此,语⽂教材的建设应⽴⾜于学⽣⽣命个体的发展,选⽂⽣动形象,“要具有典范性,⽂质兼美,富有⽂化内涵”,“应让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保守性、单⼀性⽽⾔。
语⽂教材不是什么“长官意志”,不是部分⼈的利益体现,它是具有重⼤社会意义的精神产品,是培养与造就⼀代甚⾄⼏代⼈的⽂化⾷量。
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实施,着眼于学⽣⾃主发展的长远需求,传统的中⼩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纲多本”乃⼤势所趋,教材多样已是社会必然。
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学⽣拥有了⾃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使⽤教材时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具体保障;同样,教材的灵活多样(诸如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教材、⽣活教材等),也更具⼈性化,更接近了学⽣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人文性知识为内容,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通过人文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人文精神,感受人文情怀,培养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人。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作品的学习文学作品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默写、背诵等方式学习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散文等文学作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通过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诗意情怀;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经典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是人文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知识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古代历史典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感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名人故事的传承名人故事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人生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名人传记、名人故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名家等人物,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通过名人故事的讲解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人格塑造。
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可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孟子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生活性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生活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
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 ,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 ,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
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陛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
本人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课程情景设置,展现人文关怀,体现生活滋味。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让语文活动课发挥真正的功效小学语文活动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能力与特长为目的的一门课程。
与语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相比,活动课更是为学生及教。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关于小学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关于小学语文“人文性”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重在指明: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人文性”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写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三个维度是实现总目标的支柱。
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中,三个维度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但在用理论指导备课时,我发现,为了使自己的思维更清晰,理论更明确,可以将三个维度分开来理解。
即,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指导了、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知识就会得到积累、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会得到实现。
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注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我们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性在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教语文,以人为本学语文。
注重人的本性,使人在适合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成长,尽可能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最适合的环境,从广义来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营造,从狭义来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营造。
所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础。
在此,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意识的放下自己作为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那种和谐宽松的气氛。
更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和制造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如:有这样一个课例,《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给动画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
老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面对配音的孩子这样说到:“刚才他们对你狂轰乱炸,我真为你捏了一把汗,怕你受不了。
没想到你的心理这样健康。
”然后面对全体同学说到:“这样难堪的事我们谁都经历过,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先看他的———”学生这时候明白过来,齐声说到:“优点。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doc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
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重在指明: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重在指明》的设计思路中写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三个维度是实现总目标的支柱。
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中,三个维度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人文性在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教语文,以人为本学语文。
注重人的本性,使人在适合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成长,尽可能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最适合的环境,从广义来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营造,从狭义来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营造。
所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础。
在此,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意识的放下自己作为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那种和谐宽松的气氛。
更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和制造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如:有这样一个课例,《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给动画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
老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面对配音的孩子这样说到: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给动画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引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而在实施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
1.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悟人生真谛,了解道德准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而人文性教学注重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了解文化传统,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精神的魅力。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组织文学活动、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工具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
例如,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呈现有声有色的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阅读材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摘要:语文课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学科,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树立新的理念,发展学生个性,并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我们的语文课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学科,那些精选的文章无一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的个性,负载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并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们是作者富有激情的思考,是生命喜怒哀乐的深刻体验。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却往往在实践中被忽略的问题。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略有感悟。
一、首先,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我们要有一种“求真精神”,认真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当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向善”、“爱美”。
从而使学生时刻洋溢着一种人性、人道的光辉。
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回忆自己十一岁那年和父亲一起去钓鱼,而这次钓鱼的经历却给他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他们在一个美丽的夜晚在一个美丽的湖边钓到了一条又大(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又美(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的鲈鱼,可父亲却要他把鲈鱼放回湖里,理由是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而此时周围空无一人,当他再次乞求父亲让我留下鲈鱼时,父亲仍然坚持让他把鲈鱼放了。
是啊!多么诱人的鱼啊!当我们面对这种道德诀择的时候,它虽然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真正实践起来去很难,作者就是在父亲这样的教育下获得了道德实践中的勇气和力量。
而此时再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相似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学生面对生活中诱惑时,应该坚定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其次,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课程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教学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具有同样价值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认识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其实,这种偏向于人文性的开掘,抛开语言文字的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今有之,中西有之。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阐述,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二要突出文化性;三要突出生命的价值。
即:第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第二是体现在文化观上。
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
规定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课程目标上,则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探索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语文本身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功用决定的,可以帮助学习其他学科。
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语文课的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动的过程。
如此,在具体的教学中,二者如何统一呢?这不仅仅是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种共识,也不仅仅是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而且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操作问题。
一、现实中的困惑《语文课程标准》只是给语文学科性质做了一个准确定位,提出了一个宏观的要求,并没有为一线的教学实践给出如何具体操作的微观策略。
结果,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立即转移到了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的一面,极力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过于强化“人文的感悟”。
自古以来,“统一”就是个沉重的话题。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失当,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似乎显得异常艰难,或是将人文性转移,离开课文这一母体,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或是将人文性从文本中机械地剥离开来,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变成了空洞的无病呻吟。
看似课堂气氛热闹,实则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既没有达到对“工具”的掌握与提高,也没有实现对“人文”的感染与熏陶。
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二、实践中的思考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思想的磨砺和情感的熏陶。
人文情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是学生感受之后体验的结果,学生对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及其由此产生的疑问与感受应成为我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教育资源。
我们来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教学《船长》一课时,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阅读:1、“诺曼底”号客轮即将沉没的关键时刻,船长哈尔威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打开课文,认真研读船长的一言一行,去和船长一起经历这生死存亡的20分钟。
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人文性”的解读
圈
生 3 华 美 的 衣 服 、 亮 的 项 链 最 终 都 会 过 时 , 变 难 : 漂 会 看 , 乐 曲却是 永 恒 的 。 而 生 4 这 是 爱 德 华 ・ 里 格 信 守 了 十年 的 诺 言 , 以 意 : 格 所 义非凡。 师 : 啊 , 德 华 ・ 里格 信 守诺 言 , 真 诚 的 心 灵 比 是 爱 格 他 任何 别 的礼 物 都 珍 贵 。 所 以 , 格妮 听 完 乐 曲后 … … ? 达 生 : 泪流 满 了双 颊 。她 竭 力 抑 制 住 呜 咽 , 下 身 子 , 眼 弯 把脸埋在双手里。
・教 育 研 究 与 讨 论 ・
2 0. 1断课 瓠 尊 学 01 1
例 谈 小 学 语 文 教 “ 文 性 " 解 读 材 人 的
四川 省 乐 至 县希 望 小 学 熊素 兰
新 的 《 文 课 程 标 准 》 施 以 后 , 们 的 语 文 老师 在 教 语 实 我 学 中基 本都 能关 注 “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统 一 ” 工 这个 语 文 教 学 的基 本 特 点 , 教 学 的设 计 和 实 施 中 关 注 文 本 对 学 生 人 文 在 情感的熏陶。
【 : 评 在这个短短 的环节 中, 师通过 三个 连环 的设 问 教 引导孩子在文本 的阅读 中感受爱德华 ・ 格里格信 守诺言 的 美好品质 , 感受人 物高 大的形象 , 从而对 学生进行人 文情感 的熏陶。 】
但 是 , 我们 日常 的教 学 中 , 的 老 师 对 教 材 人 文 性 的 在 有 解读 往 往 不 够 深 入 , 的甚 至 于 出 现 了偏 差 。 因 此 , 者 以 有 笔 为 , 教 材 人 文性 的解 读 必 须 做 到 以 下两 点 。 对 深 入 深入 , 即是 我 们 教 师 必 须 认 真 反 复 阅 读 文 本 , 入 挖 掘 深 文本 的人文内涵 , 寻找到能够与学生精 神世界契合 的 , 动 打 学 生 心 灵 的 一 处 或 多 处 文 字 , 学 生 接 近 文 本 并 从 文 本 中 使 得到情感的熏陶、 心灵 的震 撼 。 以前 , 们 的 语 文 教 学 总 是 喜 欢 从 一 文 章 中 总 结 出 我 一篇 个 中心 思想 。 以为 这 样 就 达 到 了 人 文 教 育 的 目标 。甚 至 于 有 些教 学 参 考 书 也 只 是 提 供 了某 一 个 方 面 的 思 考 。殊 不 知 , 们 的作 家 在 文 本 创 作 的 时 候 可 能 往 往 并 不 仅 仅 涉 及 我 个 思想 、 种情 感 。 一 就拿 《 年后 的礼 物 》 篇 文 章 来 说 吧 , 师 和 学 生 都 十 这 教 最容 易发 现 “ 德 华 ・ 里 格 信 守诺 言 ” 一 人 文 精 神 。 但 爱 格 这 是 , 这 篇短 短 的文 章 中 , 们 还 能 发 现 许 许 多 多 人 性 的 闪 在 我 光 和生 活 的美 好 。 比如 达 格妮 期 待 的幸 福 ( 当她 渐 渐 长 大 的 时 候 , 时 候 有 会 微 笑 着 想 起 这 次相 遇 , 待着 那 件 礼 物 ) 期 。 比如 爱 德 华 ・ 里 格 的 和 蔼 亲 切 ( 人 虽 然 是 城 里 人 格 那 却 异 常 和气 ) 热 情 善 良( 帮 她 提 着 装 满 野 果 的篮 子 , 边 、 他 一 送 她 回家 , 边 微 笑 着 说 : 咳 , 糟 , 没 有 什 么 礼 物 可 以 一 ‘ 真 我 送 给 你 , 口袋里 连 一 个 丝 带 也 没 有 , 不 要 说 会 唱歌 的 洋 我 更 娃娃了。 ) ’ 和音乐家的浪漫 ( 他答应送她一件很好 的礼 物 , “ ‘ 是 现 在— — 大 约 十 年 以 后 。 “ 信 守 了 十 年前 的诺 言 , 不 … 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语文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作用。
语文教学应该既重视其工具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而人文性指的是要以学生为本,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纲要》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即情感态度。
刘京海在《成功教育》中指出:“过去的教育不是对学生的内在的动力系统不承认,就是抽象地承认,其外压式教育教学就是证明”。
这里指出了过去的教育教学所存在的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的问题。
而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就是要切实做到:一是精心创设有效的语文生活教学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与兴趣,帮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自主性和体验性的学习。
二是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安排足够的时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学习。
三是注重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把发展语文学习能力渗透在“引导—自主—探究—交流”的教学方式和过程之中。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的《峨眉道上》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体验峨眉道上铺石阶工,背石板铺路那艰辛生活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理解课义,发展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我设计并组织了以下的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读全文;二是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无负重和负重的两次爬楼梯活动,并对照课文品味铺路工人背石板爬石阶上山的生活;三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爬楼梯的感受;四是设计问题:(1)峨眉道上的石板是谁、是怎样搬运上来的?(2)铺峨眉道容易吗?为什么?(3)结合刚才爬楼梯的体验,联系课文内容,想想铺峨眉道工人工作怎样? (4)为什么说铺路工人是真正的英雄?启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品味铺路工人工作的艰辛和课文中赞颂铺路工人是真正的英雄句子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情感朗读课文,联系课文交流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五是让学生反思交流“通过以上的学习活动,自己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活动读懂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或以往的经验,你认为怎样学习课文比较容易学会?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富有生活性的教学活动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足够的教学时间和开放的教学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学习活动,从而真正地学会了课文。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人文性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人文性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从人文性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人文性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人文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文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人文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一些经典诗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和道德修养,使学生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是一门涉及到情感、思维、品味等综合素养的学科,通过诗词歌赋、名篇散记等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内容在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讲授传统经典作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经典的诗词和名篇散记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进行诗文鉴赏与创作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诗文鉴赏与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欣赏诗歌和散文的能够通过模仿和创作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文学创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性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摘要:作文一项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性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主体以及创新能力提升。
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各项情感、能力发展仍处于基础阶段,对于语文知识的感知、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此时更需要教师注重语文科目的人文性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进步而不断努力。
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简要谈一下我对小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性发展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策略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作为一项人文教学科目,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对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发展、综合能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知识教育,从教学的备课、授课以及教学总结等角度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也要从教师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作为课堂的开端,让学生在浓浓的母爱中来感受小蝌蚪一定要找到妈妈的决心,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此外,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小蝌蚪找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到妈妈,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依然去找,最终找到了妈妈,来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突破自己的能力。
另外还有小蝌蚪在找错妈妈后向“金鱼妈妈”说“谢谢”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要懂礼貌、用礼貌,在生活中给自己帮助的人要说“谢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
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
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学生可以认识和理解人类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情世故、生活智慧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学习文化知识:通过介绍和学习各个时期的文化知识,如历史、传统节日、名人事迹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和人文背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识。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曲、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增强情感共鸣和情感交流的能力。
培养人文情怀: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他人,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感恩的态度,使他们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使他们具备批判思维、人际交往、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判断的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投身社会
并做出有益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发表时间:2013-02-06T17:26:33.88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12月供稿作者:周蕾[导读] 另外,我们教材中的课文里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文化,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熏陶。
河北省正定县教师进修学校(050800)周蕾《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重在指明: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人文性”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写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三个
维度是实现总目标的支柱。
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中,三个维度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但在用理论指导备课时,我发现,为了使自己的思维更清晰,理论更明确,可以将三个维度分开来理解。
即,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指导了、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知识就会得到积累、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会得到实现。
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注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我们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性在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教语文,以人为本学语文。
注重人的本性,使人在适合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成长,尽可能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最适合的环境,从广义来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营造,从狭义来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营造。
所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础。
在此,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意识的放下自己作为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那种和谐宽松的气氛。
更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和制造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如:有这样一个课例,《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给动画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
老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面对配音的孩子这样说到:“刚才他们对你狂轰乱炸,我真为你捏了一把汗,怕你受不了。
没想到你的心理这样健康。
”然后面对全体同学说到:“这样难堪的事我们谁都经历过,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先看他的———”学生这时候明白过来,齐声说到:“优点。
”随后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说优点,还有的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在这一小环节中,老师首先注意到了那位配音同学的心理感受,并及时给予安慰,帮他调整心理状态。
同时,她虽然没有批评其他同学,但却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要尊重他人、体会他人心理感受的教育效果,是一场非常生动的心理教育课,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1 激发学习兴趣,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较系统的阐述了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
2 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课标”中写到:“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对写话有兴趣。
”“能简要讲述感兴趣的见闻。
”“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这些要求体现了现代语文教育提倡有个性的学习,提倡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
3 培养爱美情趣,打下提高与发展人文素养的基础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这都是第一学段学习目标中的小目标。
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教学实现人文性的航标。
我们一年级现在使用的教材对上述要求有着很好的体现。
教材的编写思路就是:“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
”它把激发兴趣放在了第一位。
首先,课文图文并茂,那些新鲜的插图另孩子百看不厌,那些优美的儿歌和短文让学生百读不厌。
其次,教材引入了丁丁和冬冬两个可爱的人物,让他们和孩子们一同学习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学伴,孩子们很喜欢这两个人物。
第三,教材一改以前练习一、二、三题的模式,而是引入许多小图标,如:小铅笔,表示要写一写;小话筒,表示要说一说。
第四,金钥匙系列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而且他以丁丁和冬冬的语气说出,让学生容易接受。
如:15 页“看图讲故事”中的金钥匙,丁丁说到:“讲故事时,我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去想、去说、去做,所以大家都爱听我讲故事。
”这样学生很容易学丁丁的样子去做。
第五,教材中安排了“自检系列”,自检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他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
如:教材55 页:“5~10 单元的字都认识了吗?课文会背了吗?如果做到了,就奖给自己两朵大红花。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另外,我们教材中的课文里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文化,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熏陶。
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的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人文情感、人文情操、人文情趣、人文情理等,合理的加以阐发、有效的加以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合理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