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精)
新中国的工业化
新中国的工业化作者:徐佳宾来源:《中印对话》2019年第03期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工业探索和建设,一直持续了30年,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以后,工业化成为了几乎所有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
而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才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工业探索和建设,一直持续成立后的前30年,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工业优先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几乎为空白。
为此,新中国在成立后的前3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这种工业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一五”计划(1953-1957年)时期开始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以及限额694个项目组成的大规模建设工程,为新中国奠定了初步的工业体系;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三线”建设,最初是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到70年代扩大到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
这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原有工业集中布局在沿海一带发展,积极开发内地老、少、边、穷地区经济而提出的战略决策,为新中国不断优化工业布局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陆续跟多个欧洲国家建交,从西方发达国家成套引进一批先进技术设备,之后又追加了一批工业项目。
这些项目的投产,为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是中国的“一五”计划。
“一五”期间,中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规定的任务。
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儀表、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中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在经济实力薄弱、百废待兴的成立初期,新中国决定把重工业的发展放在工业化发展甚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是经过了慎重考虑,也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自19世纪末,西方强国侵略中国后,尤其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虽然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一、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方面,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历程。
如果说,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那么直到1952年机械工业统计年报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迈上较为规范的轨道。
不难看出,在这一百余年中,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步履维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包括由于国内统治者的腐败和失职,以及国际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导致的工业化缓慢和停滞。
然而,尽管在近代工业化方面的起步、发展和进程都较为困难,但是中国还是在这一领域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第一”。
例如,1907年,沈阳烟草制造厂是中国第一个已知的连续生产商业品的机械化工厂。
1916年,天津发电厂是今“电力二十厂”的前身,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大规模的电厂。
1927年,汉阳轻轨车辆厂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轻轨车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厂。
另外,在20世纪初叶,中国有一支由商帮所组成的强大民间工业队伍,他们重视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创办了一批集机器制造、矿山、轻纺、印刷、造船、造枪等行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例如,创办于1903年的“三百工”的代表之一浏阳机器制造所,创造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两台“横式外转子涡轮发电机”。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的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工业化的方向和途径。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化学肥料、航天等大规模投资以及大搞人才培养等工作,这给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推进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如中国自主发明了第一架无人机(1974年),第一架飞毯式飞机(1983年)和第一架游弋式导弹鱼雷(1985年)等等。
当前,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逐渐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能够在技术、产业和市场等多方面强势施展,从而在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珠江三角洲
3、主要特点: 由单纯的计划手段转向计划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由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 (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时期(90年代—今) 主要特点: (1)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房地产和汽车消费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2)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图一
图二
图 三
图 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图一
一、 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历程:
工业化的最初设想:七届二中全会(1949)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 段 建成飞机、汽车等项目;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交通运输业成就巨大 2、主要原因:国内: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总路线提出;生产
有所发展原因: 周邓工作努力; 广大干群对“左”的抵制。
1978-1999年工业建设 部分工程示意图
图 四
(四)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调整时期(1978年-90年代) 1、工业化主要成就:
A.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重大发展,建成一批 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的思考
工业化的基本概念: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
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
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
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
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 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 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2、主要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 B.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下面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1.西方殖民时期(1840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
压迫。
西方国家通过推动工业革命将中国变成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市场,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被遏制。
2.新政运动(1912年-1927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推动工业
化进程。
此时期建立了许多国有企业和工业园区,并引入外国资本和技术。
3.抗日战争与内战时期(1937年-1949年):抗日战争与内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经
济崩溃,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巨大挑战。
然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全国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4.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1949年-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了一
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通过集中资源和国家投资来推动工业化。
这个时期建立了大量的重工业基地、冶金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等。
5.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采取了市场经济的方
式推动工业化进程,并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特别是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对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也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工业化经历了从西方殖民时期到新政运动、抗战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最终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连菂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是其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工业化的显著表现为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与工业化起步早、范围广、程度深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走得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发展:民国时期
1. 辛亥革命促进工业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障碍。
一时间,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出现“短暂的春。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一、工业化初期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的转变阶段,经济相对薄弱。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大量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三、第一次五年计划1953年,中国制定了第一次五年计划,明确了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重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等。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四、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至1961年,中国实施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旨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
然而,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政策和措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的混乱。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然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工业工人。
五、改革开放以及后续发展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工业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市场化改革、外商投资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六、现代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绿色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挑战。
七、未来展望中国的工业化历程还在继续,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挑战。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验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验工业化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工业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工业化进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大跃进”时期(1958-1961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工业化政策,重点发展冶金、煤炭、石油等传统工业领域。
然而,由于规划和实际情况的脱节,这一阶段的工业化进程并不顺利,甚至出现了许多问题。
接下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这一时期社会混乱,工业化进程几乎停滞不前。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的工业化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转向以工业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发展了轻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各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工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许多世界知名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工业化经验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首先,中国坚持了政府引导的工业化模式。
在中国,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等手段来引导和推动工业化。
政府的引导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有序和高效。
其次,中国注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科技突破,为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另外,中国注重产业升级和优化。
中国不满足于成为低端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而是加快了向中高端产业链的转变。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的质量和效益。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课件
03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强化工业 基础,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创
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 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
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产业结构 优化和转型升级。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 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学 研用深度融合。
未来工业发展的展望与挑战
01
工业4.0时代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工业发展将进
入工业4.0时代,实现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
02
绿色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政策的不断加强,未来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目录
•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 工业化的战略转变 •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 工业转型升级与未来展望 • 案例分析
01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建国初期的工业基础
总结词:基础薄弱
详细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主要依靠农业支撑国家经济。 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资金和人才,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 发达国家。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
新型工业化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 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社会责任担当
新型工业化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 注员工福利和社会稳定。
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
新型工业化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 变,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指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发展方向。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化战略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和实施工业化战略。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如“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战略,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等。
这些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二是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的转型。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技术创新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三是技术创新。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
济的深度融合。
这些措施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开放合作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四是开放合作。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业化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开放合作等方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摘要:从我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本文简述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同时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简析了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1 引言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①为此,研究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1950~1978年)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另一种是苏联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但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一选择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
通过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消费,并以农补工、以轻补重,从而使我国从一个工业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步入工业化国家行列,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发展突出地表现出以下特征:重工业优先。
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早期。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
1. 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初的近代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进入工业化的道路。
但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种种原因,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顺利。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加快工业化的步伐,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的体制,大规模推动工业化进程。
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农田水利工程到重工业的发展,中国建立起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特别是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3. 对外开放与经济改革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开始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这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快速和稳定。
4. 工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伴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的重工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变。
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升级和转型。
5.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互动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是相互关联的。
工业化为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现代化则为工业化提供了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指引。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还面临一些挑战。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然而,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等。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影响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其工业化进程也是全球最著名的成功故事之一。
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工业基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成就令人瞩目。
本文将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程和对中国社会、环境和国际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市场化改革时期和现代化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发展是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增长方式。
然而,这种方式难以应对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压力,发展速度也缓慢。
1980年代后期,中国的经济改革加速,市场化改革为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在发展中提供了机会。
1990年代,中国大幅度开放经济,吸引了海外的投资和技术,这使得中国工业化进程得以极大加速。
2000年至今,中国以建设现代化城市和现代制造业为目标,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加生产力,迎来了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新时代。
二、中国工业化带来的影响1. 经济发展中国工业化的推进使得中国的GDP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新的增长点,如电子商务、物流等服务业。
经济的稳步发展为中国带来了政治、科技等多方面的影响。
2. 社会转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催生出了更加多元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城市化带来了工作和生活的便利,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则让人们展现自己的特色。
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劳动力流失、社会不公、污染和环境破坏等。
但是,中国政府会不断寻求本土化的解决方案,帮助社会平衡发展。
3. 环境问题中国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也给国家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但是,中国政府已经着手加大环保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并在投资项目上设定环保标准。
近年来,中国恢复生态退耕,尝试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开展能源开发等。
显然,中国需要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4. 对于国际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新机会,同时也导致了全球制造业的转移。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与演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本文将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阶段性特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动荡。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迫使中国开放市场,中国工业迅速衰落。
在此背景下,中国工业的落后状态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障碍。
二、阶段性特征1. 第一阶段:工业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几乎从零开始。
国民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工业化水平非常低下。
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工业进行了重要的干预和引导,发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如苏维埃运动、抗战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尽管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和国内外环境的不利因素,中国工业化进程仍然步履艰难。
2.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工业化的控制达到了顶峰。
计划经济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消费品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
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将市场机制引入工业化进程中。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吸引外商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增长:中国的工业化带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就业机会: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纷纷转移到城镇就业,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2010-04-08 21:47:57| 分类:历史文章|举报|字号订阅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1、近代工业化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实业救国的推动3、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一战期间4、凋谢萎缩——一战后至解放前5、改造——1956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1、1953-1957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现代工业化起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3、1978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就举世瞩目4、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约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②三座大山的压迫③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④科技教育落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稳定的社会环境③重视科技教育④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⑤恰当的经济政策等▲启示: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发展民族经济②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③重视科技和教育④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⑤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在农业方面,开始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和大规模的水 利基本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
c.发展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
d.高度集权计划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对国营企业和公私合 营企业实行直接计划,对农业、手工业、私营企业实行间 接计划,建立一系列计划管理体制。
②1958-1965,前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后五年实施 二五计划,工业化和经济遭受第一次重大挫折;
第二阶段:1953-1957,一五 全面启动工业化进 程;
第三阶段:1958-1978,工业发展动荡曲折的过 程; 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 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工业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 发展。
4、中国工业化特定历史阶段
①1953-1957,制定一五计划,全面启动工业化建设进程; a.建立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体系(156个项目694个建 设单位为基础的工业化建设),主要包括:电力、煤炭、 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并建立机床、发电设备、 冶金设备、采矿设备、汽车、拖拉机、飞机等制造工业;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钢 生铁 水泥 硫酸 纯碱 烧碱 金属切削机 床 纱 布 火柴 盐 糖 卷烟
亿吨 万吨 亿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亿米 万件 万吨 万吨 万箱
13.6 274.3 80.3 447.7 199.3 54.5 259.3 40.3 134.7 7.3 5.2 4.1 4.73 9.9 4.8
③1966-1977,全球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中国发动十年文化大 革命,工业和经济濒临瘫痪;
a.文化大革命成了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成了可有可 无的事情; b.正常的工作秩序、生产秩序、社会秩序完全被打乱,经济指 挥和管理机构基本瘫痪;
c.经济效益明显下滑,甚至连续出现负增长;
d.工农业生产出现多次起落; e.工业继续以重工业为发展方向,内地工业和交通设施得到加 强; f.农业强调计划性,强调“以粮为纲”取消多种经营和家庭副 业、农副市场,核算单位由生产队转变为大队或公社。
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美国、印度之比较
产品名称 中国 单位 产量 0.32 12.0 43.0 15.8 25.0 66.0 4.0 8.8 1.5 0.16 32.7 18.9 672.0 299.0 20.0 160.0 产量 4.36 24892.0 3451.0 7074.0 4982.0 3594.0 1037.0 355.0 202.0 11.6 171.5 76.8 1413.0 199.0 770.0 美国 为中国的 倍数 产量 0.32 25 49 137 164 186 10 1.8 0.6 61.5 34.6 202 118 44 印度 为中国的 倍数 1 2.08 1.1 8.7 6.6 2.9 2.5 0.2 0.4 1.89 1.83 0.7 5.9 0.28
④从生产方式变换看:建设项目的技术水平是当代先进的,工艺、 设备、生产规模等充分体现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特征。开 始对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 ⑤“一五”初步在经济政策、发展规划、战略措施上体现了发展 工业经济的愿望和行动。
3、中国工业化基本历程
中国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 复,工业化奠基(准备)阶段;
4/24
第三章 中国பைடு நூலகம்业化
旧中国工业发展状况 中国工业化起点 中国工业化基本历程 中国工业化的特定历史阶段
1、旧中国工业发展状况
①中国近代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 民性质和特征; ②在所有制结构上,先是帝国主义在华资本的控制,后是官 僚资本占统治地位,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导力量; ③从工业部门结构看,消费资料工业比重极高(70%以上),生 产资料工业比重极低,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及其脆弱; 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无论工业、农业产值与美国、印度 等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⑤生产方式极为落后:建国前,机器大工业产值比重不足17%, 农业手工业占主要地位; ⑥人民生活水平极低:收入水平很低;就业压力巨大,居民 储蓄极少;受教育程度极低; ⑦工业基础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 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
b.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加快发展轻工业;
c.调整农村政策,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加快农业发 展;
2、中国工业化起点 ——“一五”计划的开始(1953)
理由:
①从工作重点看:1949-1952年间,主要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 生产、建立经济体系(国营经济)、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
②从政府的愿望与目标看:1953年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从“一五”计划内容看:集中主要力量建设苏联援建的156个项 目,形成工业建设体系,基础建设投资巨大,占总支出55.8%;
④1978-1980,解决文革遗留的经济困难,进行经济 调整;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中国工业化已经 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a.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生产力、生产关系以至于上层建筑间 的关系,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