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文学称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

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

5.文学的含义:

广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西方十八世纪前,中国魏晋前(3-6世纪))

狭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他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中国魏晋时期开始,宋文帝建立四学正式脱离,西方16到18世纪,1747年,查理斯巴托七种美的艺术,提出美的艺术才是文学。文学的审美含义脱颖而出)

文学审美艺术形态属性的表现: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双重缠绕状况。

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是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无功利性为阅读无功利性和审美(创作)无功利性。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

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文学必然地要表现为直觉方式,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理性而获得的瞬间领悟。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理性,通常被认为与形象相对,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普遍本质而形成观念的方式。理性以特殊方式存在:第一,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依赖于理性的力量。第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认识是人对世界的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方式。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话语五要素: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①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②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有两种情形:含蓄(小中蓄大)含混(一中生多)

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审美特征: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6.文学创造:

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即自然,客体即情感,客体即原始意象。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丑的有个

性,审丑批判);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模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和移情者,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没得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