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的艺术手法—虚构的真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记》的艺术手法—虚构的真实

摘要:《史记》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和文学两方面给予其高度评价。《史记》气势磅礴,情真意切,深广宏富,醇厚典雅在中国文坛上熠熠生辉,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但历来对《史记》中详细记述的史料真伪有所争议,本文认为虚构正是《史记》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史记》真实虚构艺术特色

以现代学术眼光衡量,史学特质对于《史记》来说尚在浅层,其更深层的特质当属于文学。《史记》取材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还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其史学成就突出表现为“真”。

《汉书.司马迁传》云:“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史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实录。”司马迁这种实录精神,真实的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前期历史,展现了那个历史时期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慷慨悲壮的历史人物;特别是他能够突破自己的个人感情,不因自己个人感情歪曲历史,表现不怕杀身之祸的英勇无畏的批判精神、求实精神,真实反映历史真实面目。

然而《史记》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其文学特色又突出在“假”。假,即虚构,非历史真实的。“虽假仍真”是《史记》的特色。虽是虚构,它却比真实更真实。这里的虚构,即是艺术虚构;前一个真实,是生活的真实,后一个真实,是艺术的真实。世界上任何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都是编造的。但艺术的真实却比生活的真实更真实。生活的真实往往是琐碎的、无实际意义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则是内在的本质真实,是超越现实真实上的真实,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和象征的真实。《史记》的非历史真实,具有某种浪

漫主义因素在内。

司马迁《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大都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来记录历史。但《史记》叙述的故事,很多司马迁本人并未在场。很多人物,司马迁也未睹其人。可在这部巨著中记述的故事、人物读来却依旧栩栩如生。其由虚构达到的真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补充细节,丰满人物形象

以史传文学中运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司马迁的《史记》并非首例。早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运用。司马迁的突出之处在于,使细节更加符合人物的性格,更能体现人物个性。比如司马迁描写霸王别姬这段文字时,听闻四面楚歌,项羽“大惊”、“夜起”、“悲歌慷慨”、“泣数行下”,这一系列细节将项羽这个末路英雄的悲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此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该卷记录了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并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略弱于秦国。本篇合传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等故事。司马迁塑造出勇敢而富有智慧的蔺相如形象以及知错能改勇于承认错误的廉颇形象。蔺相如奉壁与秦王的场景,司马迁一定没有见过。但他根据史料记载重新描绘了这个画面。为了丰富情节和增强真实性,他在该合传中补充了大量细节,给予人物大量特写镜头,着眼于人物的每一个举动。比如写到秦王无意予赵国城池时,描绘蔺相如此时靠在柱子上,头发因生气似乎都竖了起来,“王授壁,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冲冠”。由此将蔺相如当时的表情用虚构的手法都一一的补全了,读者读来仿佛那个怒发冲冠的蔺相如就在眼前。又如写到蔺相如跪请秦王击打乐器时,详细的描写了他的表情,“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这些细节使得《史记》更富有画面感,虽然真实的历史中,未必《史记》中的人物真有此表情、动作,但这样的细节添加让读者并不觉得虚假。这些细节都是在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添加的。故司马迁所著《史记》每篇几乎都非常精炼,但详略得当,细节的添加让《史记》中的历史更加真实。

二、直录口语,逼真表现人物性格

陆机在《文赋》中总结写作经验提到,“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一些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对话,可以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史记》中记录了大量人物语言,司马迁通过记述这些语言得以推进情节发展,反之得体的人物语言又充分的表现人物的性格,使读者觉得人物更加逼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所言“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人物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此句也是司马迁提炼出来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的语言,也成为其一切行为思想的基础。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年少时读书不成,学剑术又不成,其季父项梁非常生气,司马迁在此直录口语,“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又或是描写项羽在会稽见到秦始皇出游,说道“彼可取而代也。”此时项羽并未成名,也非将相帝王,自然不可能有史官替其记录这样的口语。这番话气魄非凡也正像是项羽所言,不同于刘邦抒发的羡慕之词,“大丈夫当如是也。”司马迁在掌握史料人物性格后,悉心模仿人物口吻,虚构对话口语才将人物性格更逼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又如该本纪中记录项羽为虞姬所做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古代没有随军记者,且不论是否有史官记录,当时军情如此紧急,一军之首的项羽此时恐怕也没有再多闲情余时,现场来作一首令人感慨万分的歌曲了。这几乎可以肯定该歌是司马迁的补充之作。虽是虚构,可是这一首歌曲万分真切的表达了项羽此时的无奈和痛苦。这首歌更加丰满项羽的悲壮人生,也使读者读到此处不由得真情流露为霸王感慨万分。

司马迁十分擅长模拟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其虚构的对话语言与人物性格、环境、地位、心理状态密切关联。

三、正文中隐藏叙事者,淡化叙述痕迹,仅在每篇末尾缀以太史公议论。

《史记》中除却末尾的太史公曰,正文中几乎难匿叙事者的痕迹。司马迁在叙事过程中有意的将自己隐藏起来,却又赋予《史记》感情浓烈的语言。《史记》不同于《汉书》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兆,而是疏荡往复。通过隐藏叙事者,隐喻自己的态度,《史记》被刻画得愈发真实。作者不在正文中对人物大加评价,而是让读者于人物的活动与矛盾中自行体会。

虽然《史记》中虚构的成分使其不能称为严格的史学著作,但却成就了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