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真题及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亚述帝国
答:亚述帝国是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末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是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势力日趋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亚述帝国时期,由于战争带来了大量战俘,奴隶制有了很大发展,奴隶主包括王室家族、军队和行政官吏、祭司等,巴比伦尼亚的工商业奴隶主经过斗争,还从亚述帝国手中争得了自治权。除奴隶外,还有一些人身自由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2.希波战争
答:希波战争是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3.十二铜表法
答:《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得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4.文艺复兴
答: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l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不单单是古典文化艺术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5.《旧制度与大革命》
答:《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作家托克维尔的著作,主要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亲身经历法国大革命,并在第二共和国时期出任外交部长。他看到在法国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化公开。托克维尔的著作1870年后被冷落了七八十年后,近几十年来在西方突然走红,随着保守的自由主
义思想的抬头,托克维尔的政治观点重新受到了重视。《托克维尔全集》在1952年出版第一版后,至今已印行第三版。1979年在美国成立了托克维尔学会,出版《托克维尔评论》。
6.年鉴学派
答:年鉴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界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主要由法国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1946年后改称《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的历史学家组成。《年鉴》于1929年由法国历史学家M.布洛克和L.费弗尔创办,其宗旨是提倡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反对受实证主义影响的、以政治和外交史为中心的19世纪传统史学。布洛克和费弗尔在拓宽历史研究领域,开阔史学研究视野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出版了一批著作。在史学的比较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的探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得到法国学术界承认,被誉为年鉴学派的第一代史学家。二战后,费尔南·布罗代尔、夏尔·莫拉泽全面发展了年俭学派,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论。70年代,由芒得鲁、伏费尔等人开创的“年鉴-新史学派”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翻新了研究方法,广泛开展对“日常生活”的研究。
7.两伊战争
答:两伊战争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大规模战争。l980年9月,伊拉克向伊朗发动突然进攻。两伊战争爆发。l981年9月以后,伊朗不断发动反攻,收复大部失地。1982年7月以后,伊朗攻人伊拉克境内,战争主要在两国边境地区进行。1988年8月,最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战。两伊战争双方人员物质损失惨重;阿拉伯世界严重分裂。
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一部书,
普遍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事务方面最重要的一部书。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二、简答
1.介绍《汉谟拉比法典》中自由民等级的情况
答: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着等级制度。人们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阿维鲁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阿维鲁等级中有大奴隶主、中小奴隶主,占多数的则是受压迫的下层自由民。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大概来源于破产失地的公民或原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与穆什根努同一等级的还有“纳贡人”。纳贡人成分比较复杂。至少包括伊沙库、牧民和另一种劳动者(不知其职业名称)。伊沙库主要是指以缴纳贡赋为条件从王室地产领取份地的佃耕农民。他们的身份大概不能随意改变。穆什根努等级中有的上升为奴隶主,多数则是下层自由民。
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和举措
答:(1)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
反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中叶的天主教会为对抗宗教改革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故又有对立的宗教改革之称。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用“天主教改革”一词更能反映其实质。15世纪,以D.伊拉斯谟为代表的基督教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