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近视的分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屈光参数
屈光度 视功能
眼底改变
并发症
单纯性近视与病理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
遗传与环境(近距离工作) 眼轴延长,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较低,一般在-6.00D以下 矫正视力正常
正常,可有窄弧形斑及豹纹眼底
无
病理性近视
遗传,较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眼轴明显延长,超出正常范围
较高,一般-6.00D以上,也有人以-8.00D为准
二、后天性近视:指出生时并非近视,而在以后才发生近视者,近视人群绝大多数属于本类。
(一)婴幼儿性近似:指在出生后至6岁时发生的近视,非常少见。在本阶段内发生的近视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因吸入高浓度氧,在停止吸氧后发生。形成的近视是永久性的。 (二)早发性近视:指7~18岁时期内发生的近视。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单纯性近视,多数在这一阶段内 发生。由遗传决定的病理性近视,绝大多数也是在儿童期起病,不断加重发展至高度近视。
(三)按屈光度分类法与按调节变化分类法的关系
低度近视大多有调节因素,用调节松弛药物后,多数的屈光度降低为 -0.50D或更多,部分且可呈现为正视 或远视,即假性近视。
中度近视有调节因素者较低度近视为少。用调节松弛药物后屈光度减低达 -0.50D者已不到半数,也就是说 ,多数已成为真性近视,基本上已无假性近视。
(三)特殊类型性近视
(1)夜间近视:光线减弱,调节刺激缺乏或降低时,存在张力性调节,也可能与像差、晶体移位及瞳孔散大有 关。产生轻度近视,一般-0.50D~-2.00D,回到明亮环境中即可消失。 (2)虚空性近视:空间近视,高空中,视野空虚,由于缺乏正常环境中的视觉刺激,失去对照物,产生轻度近 视,出现主视目标后即可消失。 (3)器械性近视:由于长时间近距离操作仪器或设备而诱发的近视 (4)早产儿近视:早产儿性视网膜病引起的近视,多为永久性的。 (5)药物性近视:① 全身性用药:很多种药物全身应用可引起暂时性近视,包括砷制剂、磺胺药、碳酸酐酶抑 制剂、利尿剂、中枢神经镇静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四环素、降血压药等。一般在用药后1~2天起病,在停药后 2~8日逐渐恢复。 ② 局部用药:最多见的是缩瞳药引起的近视,如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新斯的明等,都可 因睫状肌收缩而造成低度至中度近视。对青少年该副作用更为明显,停药后即可恢复。 (6)睫状肌痉挛性假性近视:指的是较少见的因睫状肌强烈痉挛引起的屈光度较高的近视,可伴有眼痛头痛。
(三)迟发性近视:指在19~64岁时期发生的近视,又指成年期发生的近视。一般见于由高度视近作业的人群。 迟发性近视基本均为单纯性近视,绝少有在成年期起病的病理性近视。 (四)老年性近视:主要原因为晶体核硬化即核性白内障。两者都可能与老年性改变和长期紫外线照射积累有关
第六节 根据屈光要素改变分类
眼的屈光要素包括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晶状体曲率、前房深度即各屈光介质的折射率,以上 各个要素的改变均可引起近视。
第五节 根据近视起病时期分类
一、先天性近视:指出生时既有近视。其病因可以是遗传,但也有很多是其他原因(感染、外 伤)引起的。
新生儿在刚出生时,多数为远视;仅少数为近视,大多见于早产儿。足月新生儿中,近视极为少见。 早产儿近视是先天性近视中最常见的一类,通常能自行消失;只有少数是遗传决定的,出生时已是高度近视,可 有眼底改变与眼轴延长,年长后可静止不变或逐渐加重。
近视眼学
近视分类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6月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版 主编 胡诞宁 褚仁远 吕帆 瞿佳
近视的分类
近视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整理,有以下各种分类法:
1、根据病理变化的分类:病理性近视、单纯性近视 2、根据近视的屈光度分类:低、中、高度近视 3、根据有无调节因素参与的分类:假性、真性、半真性近视 4、根据近视病因分类:原发性、继发性、特殊性近视 5、根据近视起病时期的分类:先天性近视、后天性近视(婴幼儿、早发性、迟发性、老年性) 6、根据屈光要素改变分类:轴性近视、屈光性近视(曲率性、屈光指数性近视) 7、根据近视的可恢复性分类:暂时性、永久性近视
第四节 根据近视病因分类
(一)原发性近视
指近视并非由已知的眼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通常又可分为病理性近视与单纯性近视两大类。
(二)继发性近视
指近视继发于已知的眼病或全身性疾病。 (1)继发于全身性疾病:马凡综合征、Stickler综合征、弹力性皮肤、白化病、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糖尿病等 (2)继发于眼病(外伤):原发性夜盲、杆细胞性单色视、先天性小眼球、小球形晶状体、圆锥形晶状体、先 天性小角膜、晶状体异位、脉络膜缺损、回旋状脉络膜萎缩、脉络膜缺失症、视网膜色素变性、黄色斑点状眼底 、家族性渗液性视网膜病,早产儿性视网膜并、先天性小瞳孔、形觉剥夺性近视、晶体核硬化即核性白内障、虹 膜睫状体炎、巩膜炎、浅层巩膜炎、脉络膜环状脱离、继发于眼部手术之近视等。
由于眼底变化受年龄的影响,病理性近视与单纯性近视之间在眼轴长度上有意义重叠,很难用单个数值作为病 理性近视的分类标准,如果要用数字表达的话,27mm以上可能为病理性近视,29mm以上较肯定为病理性近视
【屈光度】由于病理性近视与单纯性近视的屈光度有交叉重叠,因此很难定出一个确切的屈光指标,一般可以 -6.00D以上作为可能病理性近视,-8.00D以上较为肯定的病理性近视。
(二)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又称调节性近视或功能性近视,指在常态下为近视,使用调节麻痹药后近视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远视。 由于睫状肌收缩引起的近视有两种,绝大多数的睫状肌收缩是经常性的,调节张力的度数较低,即假性近视;极 个别的是由于暂时性的睫状肌痉挛所致,为一过性的,屈光度较高,称为痉挛性近视。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调节张力所致,也就是说调节因素是造成本类近视的主要机制。 【发病率】在我国,假性近视约占5%~10%的青少年近视。主要见于病程在一年以内,屈光度在 -1.00D以下的近 视,在此类早期低度近视中,约15%~20%为假性近视。病程3年以上的中度近视中,基本已不见假性近视。 【临床表现】假性近视表现为低度近视,一般并无眼疲劳症状,主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症状为视力减退,但近视 力正常。诊断要点是常态验光为近视,使用调节麻痹药后近视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远视。在调节麻痹药作用后又 很快恢复为近视。 【防治】0.1%阿托品,副作用较轻,但只能消除部分调节张力与近视。0.01%阿托品基本上无副作用,但消除调 节张力和减轻近视的作用也有限。
原发性近视不论屈光度的高低,通常与角膜屈光力无关,只有很少数的近视,角膜屈光力较高;晶状体屈光 力在低中度近视可能较高度近视为高,但也在正常范围之内。
第三节 根据有无调节因素参与的分类法
根据调节因素的近视分类法(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1985)
名称
使用调节麻痹 药前
屈光状态 使用调节麻痹药后
单纯性近视的矫正视力一般可达1.0或更佳,较高度的单纯性近视,由于眼轴长可能造成的视网膜感光细胞 间距拉大以及框架眼镜的视物变小作用,个别患者的矫正视力常低于1.0,但用接触镜的矫正视力通常可为1.0或 更佳。
【眼底改变】 (1)弧形斑:单纯性近视可无眼底变化,也可能有较窄的颞侧弧形斑,一般不会超过1/2视乳头直径。病理性近 视的弧形斑常为1个视乳头直径或更大,切可为环绕整个视乳头的环形弧形斑。 (2)后葡萄肿:Curtin认为是诊断病理性近视最主要的标准,且具有特征性。 (3)其他眼底变化:近视出现眼后极漆裂纹,黄斑出血与Fuchs斑时,常为病理性近视。 【并发症】病理性近视可有穿孔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和白内障(核性或后囊下白内障),而单纯性近视者很少 有此类并发症。
矫正视力可低于正常,并可有视野,暗适应及电生理异常
明显眼底改变:① 眼后段:后葡萄肿(最主要的特征性改 变),环形及大弧形斑,漆裂纹、黄斑出血、Fuchs斑及脉 络膜视网膜变性;② 周边部:加压白(早期)、格子样变性、 铺路石及色素变性(较晚期)
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白内障
(二)名称
文献上对这两种近视有过种种不同名称。 (1)病理性近视与生理性近视:“生理性近视”的名称,国内都较少使用 (2)变性近视与单纯性近视 (3)恶性近视与良性近视 (4)进行性近视与静止性近视 (5)高度近视与中低度近视
高度近视与超高度近视中很少在用调节松弛药物后屈光度降低可达 -0.50D,一般均为真性近视。
(四)按屈光度分类法与眼轴长度的关系
原发性近视中,低度近视的眼轴已开始延长,平均眼轴长度已高于正视,但约有半数仍在正常范围以内。中 度近视的眼轴长度,则大多数已超出正常范围。高度近视与超高度近视的眼轴长度基本上均已超出正常范围。
(三)病理性近视与单纯性近视的病因、眼屈光参数及临床表现
【病因】Curtin认为病理性近视与单纯性近视都具有遗传因素,但环境因素(过低视近)则仅见于单纯性近视。 【眼轴长度】根据龙沛之等的资料,国人正常眼轴长度的上限在男性与女性分别为27mm与26.5mm。 Curtin根据临床眼底变化与眼轴关系的分析,认为病理性近视与单纯性近视的分解应在26~27mm处。 据顾杨顺等调查,有眼底病理性改变者,占26~27.9mm者的50%;28~29.9mm者的87%;眼轴在30mm以上时, 则均有眼底变化。 袁南菱调查26~27mm、28~29.9mm和30mm以上的三组近视,后葡萄肿的发生率分别为52%、86%与100%
假性近视
近视
近视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远视
半真性近视 真性近视
近视 近视
近视屈光度降低(指降低为0.50D或更 多,但仍为近视)
近视屈光度无明显降低(指未降低或降 低的度数‹0.50D)
调节因素
起主导作用 存在 不存在
(一)影响真性、假性、半真性近视患病率的因素
影响真假近视比例最主要的因素是近视屈光度、病程与年龄。 (1)屈光度:屈光度低的,假性近视比例较高;屈光度高的,真性近视比例较高。 (2)病程:病程越短,调节起的作用越大,假性也越少。 (3)年龄:年龄越小,调节起的作用越大,假性近视也越多。 近视初起时,调节因素起的作用较大,大多为假性近视,以后随着病程的进展和屈光度的加深,调节因素起的作 用渐小,器质性因素(主要是眼轴延长)起到作用渐大,假性近视随之减少。
第二节 根据近视屈光度的分类法
(一)分类标准
较完整的分类方法可将近视根据其屈光度高低分为以下四类:
低度近视:- 0.25D ~ - 3.00D 中度近视:- 3.25D ~ - 6.00D 高度近视:-6.25D ~ -9.00DD 超高度近视:- 9.00D以上
(二)按屈光度分类法与年龄的关系
所敬(1988)提出,用屈光度做病理性近视的分类标准,需视年龄而定,即5岁以下儿童屈光度已达 -4.00D者或 6~8岁儿童屈光度已达 -6.00D者都可认为是病理性近视。在9岁以上者,则以 -8.00D为病理性近视的分界线。
第一节 根据病理变化的分类法
根据近视是否有眼部变性及视功能损害,可将原发性近视分为病理性近视和单纯性近视。 (一)定义
病理性近视是指有眼底变性的近视(如后葡萄肿、漆裂纹、黄斑出血、Fuchs班、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灶及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可发 生各种并发症(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白内障等)及明显视功能损害。 常见于高度近视,有明显的眼轴延长。 病理性近视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通常为单基因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次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有 性连锁隐性遗传。 单纯性近视指不伴有眼部明显病理变化的近视,矫正视力一般可达正常,通常为低-中度近视,眼轴延长较轻,一 般不超过正常范围,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过度视近)共同决定的,一般认为是多因子遗传。
病理性近视一般起病于6~13岁,以后逐渐加重,因此在儿童期病理性近视的屈光度一般低于成年人,所敬提 出的病理性近视指标为:5岁以下的 -4.00以上近视,矫正视力低于0.4;6~8岁的 -6.00D以上,矫正视力低于0.6 ;9岁及以上者, -8.00D以上近视,矫正视力低于0.6 【视功能】病理性近视由于眼底变化,矫正视力常低于1.0。如袁南菱统计,有后葡萄肿者,矫正视力仅为0.3, 所敬(1988)统计,矫正视力的损害主要与黄斑出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