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概念: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

系的科学。

二、中国历史地理发展时期的著作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

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胜记》等

边疆地理著述:《大唐西域记》、《蛮书》、《岭表录异》等

地方志:《徐霞客游记》、《五岳游草》、《海国图志》等

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文献逻辑推证法。

2、统计计量法。

3、数理模型法。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在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历史时期黄河、长江、湖泊、地震、海岸变迁、沙漠、滑坡提供借鉴。

(二)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中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的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三)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中的文化地理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个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这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五、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上的两大特点。

六、四个温暖期:1、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3、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4、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

七、四个寒冷期: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2、从公元初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3、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4、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

八、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的寒冷时期

1、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九、亚洲象的分布状况:

一)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亚洲象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分布开始大量减少。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存状况。

(二)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域广泛。春秋时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北界曾到南阳一带。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的足迹。据研究表明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三)岭南地区亚洲象的分布

岭南地区因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于亚洲象的生存,历史时期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明代都有亚洲象的踪迹和文献记载。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变趋于灭绝。

目前云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野生大象残存地区。

历史时期亚洲象的最北界是北纬40.1度的北京、河北阳元一带,目前只在北纬24.6度的滇西南,南退17个纬度。

退缩的主要原因:

1、气候变化

2、人类的滥捕滥猎

3、野生象的生理因素。

十、黄河的变迁:

(一)黄河基本情况

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约古列宗渠,干流长5464公里,经过青、川、陕、甘、宁、蒙、陕、山、豫、鲁等九个省区,于山东垦利县如渤海。因水量小而变率大含沙量大出现善淤、善决、善徙,下游河床不断抬升。

(二)黄河下游改道

黄河中之所以会有大量泥沙,是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和接近沙漠的缘故。每年流入黄河中的泥沙大约为16亿吨,可以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绕地球27周。据史书记载,黄河在历史上共发生泛滥改道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有26次,最大的改道有6次。宋代以后最为频繁。黄河改道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人为的原因。历史时期黄河在近3000年内决口1500次,较大改道二十三次,重大改道有六次左右,我们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1.先秦北流为主期。历史上的寇水、滹沱河、漳水等东汇为河,北流多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海。由于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修筑堤防,河道相对稳定,形成春秋至西汉大河,在沧州南入渤海

2.汉唐北宋东流为主期。东汉王景治河,从西汉故道别出经范县南,在阳谷分流经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利津入海,相对安流600年。七世纪中叶以后下游频繁改道,1048年黄河改道第三次大改道。

3.南宋南流期。南宋为了阻止金兵入侵,人为决河,大河由泗入淮。这段时期改变了传统的北流河东流进入了南流时期。此时,河道越来越向南流,决口地点西移;岔道汇流汇淮河入海。

4.近代东流时期: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分三支后汇合大清河在利津入海,结束了700多年的夺淮入海的历史,东流由渤海入海,形成今天的局面。

总体评价:黄河在东流、北流、南流上往往是反复的

十一、黄河洪灾和改道原因

(一)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

黄土高原流经区,土壤侵蚀严重,如壶口瀑布的迁移。

(二)气候环境因素

气候的干燥寒冷,降雨变率大,雨季集中。

(三)人类活动:开垦、采伐、战争等因素

十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1、洞庭湖的变迁:据《山海经》、《庄子》载,湘、沅、澧诸水灾洞庭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是一片和网交错的平原,后

形成一个大湖泊,即洞庭湖。

(1)秦汉时期:洞庭湖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以上。

(2)东晋、南朝之际:形成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面积达4900平方公里

(3)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有所扩大,逐渐有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形成。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道光年间,为历史的全盛时期。清咸丰及同治以来,湖面越来越小。

(4)20世纪60年代:湖面更见缩小。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现已退居第二。

2、鄱阳湖的变迁:彭蠡——称彭泽、彭湖。全新世以来,古彭蠡泽与长江水面相连,但是彭蠡在西汉以后逐步脱离长

江水道,因泥沙淤积而逐渐萎缩

(1)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高温多雨时期,造成彭蠡湖的扩展。

(2)唐末五代到北宋时期: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

(3)元明时期:鄱阳湖逐渐向西南方扩展

(4)清代后期:湖底日益抬高,湖面萎缩

(5)20世纪60至70年代前期:加速了湖面的萎缩

3、震泽(太湖)的变迁:太湖,古称震,又名具区、笠泽,位于长江、钱塘江下游三角洲上,面积2420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