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法律制度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一、本章知识点(一)明代立法概况1.立法思想:(1)“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立法指导原则。
从“德主刑辅”到“明刑弼教”,这看来小小的变通之义,却意味着中国封建法制指导原则沿着德主刑辅——礼法合一——明刑弼教的发展轨道,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明清两代法律实施的方法、发展方向和发挥的社会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代立法之初,便以“刑乱国用重典”作为指导思想。
(2)“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结合原则。
2.主要立法:(1)《大明律》。
《大明律》共30卷,460条。
它一改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为构架的格局。
这一变化,是与明代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的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表明了法律与政治制度戚戚相关的联系。
(2)明《大诰》。
明《大诰》的主要内容为惩治臣民各种犯罪的典型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词诫令,是明代具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和案例,充分体现了“重典治世”的思想。
(3)编例与《问刑条例》。
至万历年间,始将律、例合编为一书,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解附例》,从而开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先例,并影响了清代。
(4)《明会典》。
《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
对封建社会最后一部行政法典《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二)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1.明代刑事立法:(1)“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法原则。
清人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编》中说:“贼盗及有关币帑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为重。
”“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
”(2)严法整饬吏治与重典惩治贪官,表现在:首先,严惩官吏失职、渎职的行为;其次,创设“奸党”罪,严禁臣下朋党;最后,重典惩治贪官污吏。
(3)刑罚制度的变化及残酷:明代除继续适用封建制五刑外,增设了充军刑、枷号刑,并将廷杖制度化。
(4)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文字狱”。
2 . 明代强化对传统商业的法律调控:(1)颁行茶法、盐法等单行特别法,确保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第一节明代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学习重点:1、明代的立法思想;2、明代的立法概况和法律形式。
一、立法思想(一)“明刑弼教”的思想“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尚书·大禹谟》)五教:指五品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而其深切叮咛之意,未尝不在乎此也。
”(朱熹:《朱文公文集》)(二)“重典治国”立法思想的确立1、元朝灭亡的教训2、“刑罚世轻世重”的传统法律思想影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二、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一)《大明律》的制定与颁行明朝最主要的法典,洪武年间更定颁行。
1、其篇目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
2、《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
(二)《御制大诰》大诰之名源于儒家经典《尚书·大诰》,本为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的训诫。
《明大诰》的问世,是明初推行重典政策的产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导编纂的一部严刑惩治吏民的特别刑法,《大诰》中颁布的重刑法令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大诰”有以下几个特点:1、列举种种以酷刑惩治吏民的案例,公开肯定律外用刑的必要性、合理性。
2、同一犯罪,“大诰”较明律大大加重,3、强调重典治吏。
“大诰”的打击矛头总的说来是针对全体吏民,但侧重点是惩治贪官污吏,其条目80%以上是属于治吏的。
(三)“例”的编撰判例或事例。
明朝有多部条例,如:1、《〈钦定律诰〉条例》2、《问刑条例》、3、《真犯杂犯死罪条例》4、《充军条例》条例是明律之外最重要的单位法规,一般常简称“例”。
为补充律的不足,防止“法外遗奸”,明朝继续采用宋、元以来以例断案的传统,并将例附于律文之后。
明太祖时已有例,不过不是法律之主要形式。
但历朝积累,例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演变为通行的条例。
明朝的法律制度

明朝的法律制度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法律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明朝的法律制度包括了刑法、宪法、民法等多个方面,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从明朝的法律体系、刑法和宪法等方面,来探讨明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法律体系明朝的法律体系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明朝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基本法律制度,但也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明朝的法律体系包括了宪法、刑法、民法、仪制法等多个方面,其中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明朝还设立了专门的法律机构,如刑部、大理寺等,来负责制定和执行法律。
明朝的刑法是整个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涉及到了社会秩序的维护、犯罪的惩治等方面。
刑法主要包括了刑律和刑科两个方面。
刑律是制定刑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代的刑律主要有《太宗统一刑法》、《洪武正法》等。
刑科则是具体的刑法条文,其中包括了不同的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
明代的刑科内容相对丰富,包括了盗窃、伤害、杀人等各类犯罪行为。
在明朝的刑法中,死刑是一种常见的刑罚。
明代的刑法将犯罪分为轻重两个层次,其中重罪者多会被判处死刑。
但明朝对于刑罚的执行相对谨慎,一般会经历多个层级的审查和确认,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明朝虽然没有像现代国家那样明确的宪法文件,但也存在一些类似宪法的规范和原则。
明朝的宪法主要包括了皇权和官员权力的分立、君权与民权的制衡等方面。
明朝的皇权是非常强大的,皇帝是法律的最高制定者和执行者。
但皇帝的权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例如需要依靠文武官员来行使实际的政治和行政职能。
明朝的法律还规定了皇帝在制定法律时需要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能滥用职权。
另外,明朝的官员权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明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相对较为严格,官员需要经过考试和评选才能上任。
明代的法律还规定了官员在行使职权时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不能滥用职权和侵害民众利益。
明朝的民法主要涉及到民间纠纷、财产权利和婚姻制度等方面。
明朝法律制度

明朝法律制度立法思想:一、刑乱国用重典。
原因:1、吸取元朝“宽纵”亡国的历史教训;2、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3、惩治贪官污吏、奸猾豪民的需要二、礼法结合,明刑弼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设置了极具礼教特点的“申明亭”制度,指全国各地建立名为“申明亭”的基层司法组织,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的里甲老人主持,亭内树立板榜,定期张榜公布本地有过错人的姓名及其过错的行为,并由老人主持轻微诉讼的调解,以此“申明教化”。
立法活动:一、《大明律》的制定明代律法意义:1、律法经历了逐步完善、前后相继的制定过程。
2、明律的编制体例展示了立法者高超的立法技术。
(1)仿《元典章》,篇目以中央行政六部分类(2)仿《宋刑统》篇下分门的体例,便于寻检条文。
(3)条文简、凝练(4)图文并茂,极具实用性(5)律例并举,创一代形式法典编制体例之河二、《大明令》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三、大诰和榜文:朱元璋采辑官名犯罪的重要案例,编成《大诰》四编。
《大诰》由典型案例、重刑法令、明太祖对臣民的“训诫”组成,《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
《大诰》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大诰》对比《大明律》的特点:1、规定了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2、设置了许多新的罪名和禁令3、同一犯罪,量刑较重4、“重典治吏”的色彩鲜明为处理民间细微纷争以及减少诉讼,朱元璋命令颁布了《教民榜文》四、条例编篡和修订:1、第一阶段:明中期前的单行法规时期。
条例是司法机关根据案例拟定条文,由皇帝批准颁布,性质上接近于宋代的“敕”。
2、第二阶段:明中期后的条例汇编时期。
明神宗时期,刑部尚书舒华等重新辑修《问刑条例》将其附于《大明律》,称为《大明律集解附例》。
刑罚制度:1、充军:原指军人犯徒、流罪发往环境恶劣之卫所充当军户、参加屯种的刑罚,并附加杖。
分为(1)“终身”,只及于犯罪者本人一生(2)“永远”则罚及子孙,犯罪者死亡后官府可至其家乡拘子孙一名来代替。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一,《大诰》的效力在律之上,对于律中原有的
罪名,大诰一般都加重处罚。 第二,《大诰》中规定了《大明律》中所没有的许 多严酷的刑罚。 第三,“重典治吏”是《大诰》的一个重要内容, 据统计,《大诰》中警告、惩治贪官污吏的内容 占全部条文的80%左右。 第四,《大诰》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四)《问刑条例》的出现
二、厂卫干预司法
第一,厂卫从事侦缉、监视活动。
第二,厂卫直接参与司法审判。 第三,厂卫代行(代替皇帝)最终裁决权。
第四,厂卫使用法外之刑。
三、会审制度
(一)三司会审
(二)圆审 (三)朝审
(四)大审
(五)热审
明朝的会审制度
种类 时间 参加人 审理案件 程序 最后由 皇帝定 夺
朝审
每年霜降后
三法司、贵族
(二)《大明令》的制定
《大明令》按照朝廷六部分篇,有《吏令》20条, 《户令》24条,《礼令》17条,《兵令》11条, 《刑令》71条,《工令》2条等,共145条。
《大明令》是唯一一部完整保存到今天的古代令 典,也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 法典。
(三)明《大诰》的编纂
《御制大诰》74条、《御制大诰续编》87条、 《御制大诰三编》43条、《大诰武臣》32条,共 236条。
第三节 明代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 刑部:中央审判机关 “三法司” 大理寺:中央复核机关 都察院:中央监察机关
如果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时,由以上中央三法 司联合审判,称为“三司会审” ,会审后作出的 判决,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
(二)地方司法机关
省级政权机关由“三司”共同组成:
承宣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和财政 司法 军政
明朝的法律制度刑罚与司法改革

明朝的法律制度刑罚与司法改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和刑罚体系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明朝,法律制度和刑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在司法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明代法律制度明代法律制度主要以律令为基础,律令是明朝的立法、司法和刑罚依据。
明代律令体系具有一定的统一和完备性,主要包括《大明律》、《大明鞫法式例》和《大明刑统》等。
《大明律》是明代刑法基本法典,分为刑则、刑名、刑罚等内容,其中规定了各种犯罪的罪名和刑罚。
《大明鞫法式例》是明代的司法程序规范,明确了审理案件的程序和规则。
《大明刑统》是刑法的细则,对于刑罚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方式进行了规定。
明朝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律令起到了很好的法律约束和规范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官的权力过大、法律执行不公等,这些问题成为了后来司法改革的重点。
二、明朝的刑罚体系明代的刑罚体系相对严格,刑罚主要分为三类:死刑、杖刑和流刑。
死刑是最严重的刑罚,包括斩首、车裂、腰斩等方式。
杖刑是常见的体罚方式,包括笞、杖责等,常用于轻罪的处罚。
流刑是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作为一种间接的刑罚。
明代刑罚的严厉程度使得法律的执行和司法的公正性备受质疑。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刑罚也可能过于苛刻,造成了一些不公和滥用的现象。
三、明代的司法改革明朝的司法改革主要包括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对刑罚的改革。
在法律制度上,明代实行了严格的法官选拔和考核制度,以确保司法公正和专业性。
此外,还建立了科举制度,选拔出精通法律知识和具备司法能力的人才。
这些举措使得明代的司法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在刑罚改革方面,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和改革刑罚。
明朝加强了刑罚的限制和规范,明确了刑罚的执行标准和程序。
此外,还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逐渐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减轻了对犯罪分子的处罚。
明朝的司法改革为后来封建社会的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的法制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也反映出了明朝重视司法公正和法律精神的追求。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改革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改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法律制度和司法改革对于中国的历史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明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改革进行论述。
一、明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明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首先,明朝的法律制度以《大明律》为核心。
《大明律》是明朝建立后颁布的法典,有严密的结构和详细的条文,对几乎所有方面的刑法和诉讼程序进行了规定。
其次,明朝的法律制度注重刑讯的限制和刑罚的适度。
根据《大明律》,严刑拷打只用于严重的案件,而对于轻微的罪行则采取温和的刑罚。
此外,明朝法律制度注重惩治贪污腐败和保护人民权益,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司法提供了保障。
二、明朝司法改革的动机和意义明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司法改革成为必然的趋势。
明代官员的职责除了管理地方和负责治理外,也包括审判案件和维持社会秩序。
因此,建立高效公正的司法制度对于明朝的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的司法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设立专门的地方巡抚和巡按使监督地方官员的司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对于重要案件和官员的刑讯审问进行限制,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并加强了对刑讯逼供等不法行为的打击。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专门负责监察官员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衙门,进一步增加了司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三、明朝司法改革的效果和影响明朝的司法改革对于明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司法改革减少了地方官员的权力,限制了他们的不当行为,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制约,提高了政府的执行效率。
其次,明朝的司法改革加强了对刑讯逼供等不法行为的打击,保护了公民的人权,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司法改革也促进了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为后来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明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改革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通过《大明律》等法典,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注重司法公正和人权保护,为后代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明代的法律制度

明代的法律制度特点:高度专制主义1、立法思想明刑弼教注重礼法结合对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坚持重典治世的同时,也对礼的教化作用给于高度重视。
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朱元璋《御制大明律序》)刑乱世用重典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初立法指导思想的核心,强化了法律的镇压作用,重典治世的主要内容是重典治吏。
法贵简当使人知晓,语言简明。
例:法条简要,《大明律》,语言通俗易懂,《明大诰》。
2、《大明律》基本法典,经30年几次修改而成。
朱元璋于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颁行天下。
一改唐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的格局。
强化六部,取消宰相制度。
律文简于唐律,其精神严于宋律。
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其体例和条文被清律所继承。
3、《明大诰》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间,亲手订立《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御制大诰武臣》等四编《大诰》。
效力:具有同《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内容:采辑惩治臣民过犯的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令等。
内容80%以上针对官吏。
主要目的:法制宣传教育,树立善恶标准,趋吉避凶,预防减少犯罪,比大明律加重量刑。
4、榜文教民榜文,效力高于律典其内容是皇帝谕旨或经皇帝批准的官府告示、法令或案例,悬挂于各级官府和各地的申明亭中,主要出现于明太祖、成祖时期。
5、条例由典型判例发展而成为单行成例,例经过汇编后成为通行法律。
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合编为《大明律集解附例》,创律例合编先例,并影响清代。
6、《大明会典》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大明会典》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87年)成书,但未及颁行武宗、世宗、神宗重加校刊增补,相继编有《正德会典》、《嘉靖续纂会典》、《万历会典》等《大明会典》基本仿照《唐六典》7、刑法一、刑法原则1轻其轻罪,重其重罪(重其所重,轻其所轻)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律为重。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刑罚的执行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刑罚的执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和刑罚执行对于当时社会的秩序维护和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明代的法律体系、法官制度和刑罚的种类与执行等方面阐述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刑罚的执行情况。
一、明代的法律体系明代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大明律”和“大明鞫案”两部法律,其中,大明律是基础性的法典,是明代法律制度的核心;而大明鞫案则记录了明代的判案经验,成为指导法官办案的依据。
此外,明代还设立了地方性的“州律”、“州牧律”等法典,以适应地方实际情况。
这样的法律体系为明代的法律实施提供了依据,并确保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二、法官制度明代的法官制度相对完善,主要分为刑部官员和地方官员两类。
刑部官员负责中央司法事务,包括审理重大案件和监察地方官员的司法活动;地方官员则负责地方的司法管理,包括审理一般案件和制定地方法规等。
这一双层的法官制度使得明代的刑罚执行更加规范和有效。
三、刑罚的种类与执行明代的刑罚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鞭刑、杖刑、剐刑、斩刑、流刑等。
具体执行的刑罚种类和程度,取决于犯罪的严重程度。
在执行刑罚时,明代注重公正与规范,法官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确保刑罚的公正性。
同时,明代还注重刑罚的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尽量避免对犯罪者的过度伤害。
四、刑罚的改革与影响明代的法律制度和刑罚执行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明朝高度重视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法官的廉洁和司法公正成为治国理念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明代也有一些创新性的刑罚改革,比如推行重刑和输送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加强对刑罚执行过程的监督等,这些改革也对中国刑罚制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结起来,明代的法律制度与刑罚执行主要体现在其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双层法官制度以及严格规范的刑罚种类与执行程序等方面。
这些制度和实践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国家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的法律发展和刑罚改革产生了影响。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刑罚执行的研究和借鉴,对于今天的法律体制建设和司法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明清的法律制度范文

明清的法律制度范文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
明代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以大明律为基础,而清代则主要以大清律为基础,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以下将详细介绍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明代法律制度1.大明律的建立与特点:明代初年,明太祖朱棣(后改名为明成祖)制定了《大明律》,明成祖的儿子朱棣继位后进行了完善。
《大明律》主要由600多篇组成,总计50余万字,包括罪状、罚则等内容,是明代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基石。
《大明律》体现了明代法治思想,强调“惩恶劝善”的原则。
2.明代的刑法制度:明代的刑法制度比较严厉。
首先,对于重要的刑案,由皇帝亲自下达判决,以示威严。
其次,重刑如斩、砍、剁、鞭、锁等处罚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明代还实行了牢狱制度,设立了地方监狱,对各级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打击。
3.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明代对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政策较为重要。
明成祖颁布了《大明戢妖状》,该状对男性暴力行为进行处罚,并规定女性受害者可以去官府告状。
此外,明代的法律规定了婚姻、离婚、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保护妇女合法权益。
4.土地制度和农民保护:明代实行了农民保护政策。
有关土地制度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保护农民世袭土地、限制地主的买卖土地行为等。
此外,明代的法律划分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规定农民可以有自己的佃农权、耕作权等,加强对农民的保护。
二、清代法律制度1.大清律的建立与特点:清代的法律制度以康熙皇帝为首的康熙帝制定的《大清律例》为基础。
康熙帝继承了明代法治思想,强调“惩恶劝善”,并进行了一系列完善和修订。
清代的法律制度以统一的刑法和土地制度为主要内容。
2.清代的刑法制度:清代的刑法制度相对温和。
清朝继续施行了斩、砍、剁、鞭、锁等严厉的刑罚方式,但相对于明朝有所减少。
加强了司法审判的程序公正性,特别是对镇压政治犯的打击力度较大。
3.对少数民族的法律保护:清代注重对少数民族的法律保护。
清朝颁布了《关内外族人入都案状》,规定准确地区分了汉族和蒙古、回、藏、回等少数民族的婚姻、继承等法律规定,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法律权益。
明代的法律制度

2、审判制度的变化:会官审录制度 、审判制度的变化:
种类 朝审 时间 每年霜降后 参加人 三法司、贵族 审理案件 重囚 程序 最后由 皇帝 定夺
热审
京师:司礼太监、锦衣 卫会同三法司 每年暑热来临前 地方:布政使司、按察 使、都指挥使与巡按 御史 京师:三法司 地方:上级机关代表会 同巡案御史
在押未决囚 犯 在押囚犯中 累诉冤枉 或死罪可 疑可矜的 待决囚犯
3、罪名的变化 、
a. 奸党罪:交结朋党 奸党罪: b. 其他:大臣专擅选官、 其他: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近侍官员、 交结近侍官员、 上言大臣德政等 4、“文字狱” 、 文字狱”
三、法律内容的变化
(二)民事法制的变化 1、所有权: 、所有权:
a. 先占原则(遗失物、埋藏物、荒地) 先占原则(遗失物、埋藏物、荒地) b. 典卖分离
(三)《问刑条例》,《大明律集解附例》 问刑条例》 大明律集解附例》 (四)《明会典》:行政法规汇编 明会典》
三、法律内容的变化
(一)刑事立法的变化 1. “轻其轻罪,重其重罪 ”的刑法原则 轻其轻罪, 轻其轻罪 2、刑罚制度的变化: 、刑罚制度的变化:
1)充军 是明代的创设。将犯罪人发往蛮荒之地做苦役。 )
大审
每隔五年
明朝的充军分为五等: 极边(四千里外) 烟瘴(四 极边 烟瘴 千里外) 边远(三千里外) 沿海(二千五百里外) 边远 沿海 附近(二千里外) 附近 明朝“充军”又分“终身 终身”和“永远 永远”两种类型。被 终身 永远 “永远”充军者,世代延续被充军,非奉皇帝特旨,不得开 释。
2)枷号 ) 3)廷杖 ) 4)凌迟刑的广泛使用 )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变化 1、诉讼制度: 、诉讼制度: (1)诉讼管辖制度: )诉讼管辖制度: 干名犯义” (2)诉讼权利之限制:①“干名犯义” ; )诉讼权利之限制:①“干名犯义 年龄、性别之限制; 现禁囚犯之限制; ②年龄、性别之限制;③现禁囚犯之限制; 官吏民事诉讼之限制。 ④官吏民事诉讼之限制。 (3)禁止越诉; )禁止越诉; (4)诬告加等反坐 )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 明刑弼教” 重典治国” 1、“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原则 “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 中“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后人简称 “明刑弼教”。 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礼法合一角度对“明刑 弼教”进一步说明:“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 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 缓或急,而其叮咛深切之意,未尝不在乎此 也。”
为革除此弊,遂有内阁的设立,作为皇帝的秘 书处,协助皇帝处理大量的公文奏章。洪武十 五年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成祖以后改称“内 阁大学士”,又因其办事地点在皇宫内,故称 “内阁”。 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以后,六部的职权和 地位大大提高,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最 高一级行政机关,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二品, 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置各司设郎中一 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
2、通政使司和廷议制度 通政使司始设于太祖洪武十年,朱元璋说: 置通政使司是为了“有喉舌之司,以通上下之 情”,“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 名官”。明代的通政使司实际上是朝廷负责收 管内外奏章的机构。 廷议即廷臣会议,是明朝朝廷的议事制度。 明代廷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须 廷臣集议。廷议的具体方式多为按部门以商讨 问题的形式进行。廷议的结果须上奏皇帝,廷 议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作裁决。明 代除廷议外,还有“朝议”和“部议”制度。
“奸党罪”是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时 奸党罪” 新增加的政治性罪名,目的是打击臣下“朋 比结党”的行为,消除对皇权的威胁。《大 明律》“吏律”中“奸党”条规定:“凡奸 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若犯罪律该处死, 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 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 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 不执法律,听从主司主,刑部尚书 舒化等编辑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以 后诏令及《捕盗条格》等中与刑名相关部分, 共计382条,分类附于律文之后,作为明律 正文的附注。至此,明代以律为主,以条例 为附注补充的律例合编体制确定下来。采用 律例合编体例编纂的《大明律集解附例》最 终改变了唐宋以来法典编纂的惯例,并且对 后来建立的清王朝带来直接的影响。
第十二讲明朝法律制度介绍

编纂体例采用以官职为纲,分别规定 各行政机关的职掌、沿革、事例、章程、 法令、典礼,形成宗人府1卷、吏部12卷、 户部29卷、礼部75卷、兵部41卷、刑部22 卷、工部28卷、都察院3卷、武职衙门2卷 以及通政使司、六科、大理寺、大常寺、 詹事府、光禄寺、大仆寺、鸿胪寺、国子 监、翰林院、尚宝司、钦天监、太医院、 上林苑监、僧司各一卷。
(4)重典惩治贪官污吏
《大明律》专设官吏“受赃”专章,用刑 也严,官吏有受财而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 受财达八十贯者处以绞刑。洪武十八年(1385) 郭桓贪墨案发后,明太祖以重典治之,“自六部 左右侍郎下皆死”,“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 数万人”;查出遍及全国的借用、寄存赃粮,凡 中等的富民家庭都被抄查破产;还将审判不力的 大理寺审刑司长官吴庸等司法官处以死刑。
从《大明律》的内容看,它脱胎于唐 律,又不同于唐律。它总结了唐、宋以来, 特别是明朝建国三十处封建统治和司法镇 压的经验,增加和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 展、比《宋刑统》更加周密的封建法典。
朱元璋曾下诏“令子孙守之。群臣有 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因此 除明神宗万历十三年( 1585 )将《问刑条 例》附其后面而形成《大明律附例》外, 终明一代,《大明律》的律条通行无改。
朱元璋深知治吏在治国中的极其重要 性,也熟谙历史上法家“明主治吏不治民” 的深刻道理。因此,他在治吏上坚言“故 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蠹害吾民者,罪之不 恕”。“胡党之狱”、“郭桓贪污 案”“蓝玉案”等足以说明重典治吏的思 想和决心。
(二)“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 结合原则 朱元璋深知礼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 用。建国之初,就鼓吹“纪纳法度为治之 本”,“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 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 治国重礼、礼法结合又是朱元璋一以贯之 的立法指导思想。
《明朝的法律制度》课件

2
地方法律修订和实施
由地方政府与中央协调,尽力维护地方利益和中央权威。
3
地方法律与官制法律的关系
地方法律和官制法律的关系既有协调和较量,又有影响和超越,是一种动态的权 力版本,对中国法律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朝法律实践与社会生活
明朝法律实践的特点
治安压力大而复杂,警务高度发达,民众对法律 的重视程度也超乎过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司法 治理体系。
官制法律制定与实施
针对各类问题制定了详细的官制法律,并在实施中 不断调整和修订。
明代司法制度
从官员选拔到案件决定,经过苛刻的程序与层层审 核,尽量避免误判与冤案,有其独特的特点。
明朝地方法律制度
1
地方法律种类和特点
综合了官制法律和地方惯例,以地方具体情况为基础,为全国法律制度提供了丰 富的思想和经验资源。
《明朝的法律制度》PPT 课件
# 明朝的法律制度 了解明朝法律制度,探索中华文明的法制发展历程。
明朝法律制度概述
明朝法律原则
法律思想以尚法治、惩恶扬善为核心,注重职守、权责相当,向人文主义靠拢。
经典法律文献
大明律、大明会典、太宗肃宗实录、祖训等法律文献代表了明朝法律的最高规范。
明朝官制法律与司法制度
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和处理
对于家庭、财产等方面的维权和治理,明朝法律 也提供了比较丰富和全面的思路和方案。
明朝法律制度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影响
明代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明代法律制度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后世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明代法律思想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展
明代法律思想和文化价值,则为中国法律制度文化 赋予了深刻的历史观哲学价值。
明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明朝时期的法律制度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法律制度也是如此。
在明朝时期,法律制度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融合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朝时期法律制度的起源明朝时期的法律制度源于先前的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法律制度。
明朝建立初期,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
至洪武二年,设立了司法部门和法院,明朝的法律制度开始逐渐成型。
二、明朝时期的刑法明朝时期的刑法主要包括死刑、流刑、徒刑、笞刑和罚款等。
其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是死刑,而最为轻微的刑罚是罚款。
明朝时期的刑法比较严格,而且对于一些重大罪行,如杀人、强奸、盗窃等,判刑往往会比较重。
同时,明朝时期还实行了“十恶不赦”的刑罚,即杀人、放火、盗窃、抢掠、强奸、贩毒、投毒、收买盗窃、结党捣乱和谋反。
如果犯了这样的罪行,就会被判处死刑。
明朝时期的流刑主要是流放到边疆、岛屿或沙漠等差异较大的地方,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流刑地方,如盛京、台湾等。
明朝流放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罪犯在本地继续犯罪,同时扩张明朝的疆域。
三、明朝时期的律法明朝的律法分为三个层次,即《大明律》、《常例》和《总例》。
其中,《大明律》是明朝的刑律典籍,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法律问题;《常例》是明朝的行政法律与刑法的补充材料;《总例》是明朝八旗军族遵循的刑律。
《大明律》是明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典,它采用的是“六法”、“王度”等古代法律制度。
《大明律》的主命犯法条数达到了240多条,基本涵盖了当时的各种刑事罪行。
四、明朝时期的司法制度明朝时期的司法制度相对完备,大体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
中央的司法机构是六部和三法司,六部主管文职、三法司主管刑事、审判和监狱。
地方的司法机构由省级、州级和县级三个层次组成,而县级以下的也称为司法小组或差官。
这样的层级结构,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司法制度。
除了六部和三法司以外,明朝还建立了一些特殊的司法机构,如边检、囚徒管辖和专门的贡、霆署等。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因其独特的特点而备受研究和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明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进行详细探讨。
一、法律制度明朝的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律为主,兼采刑、御、行、仪等法。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正义,明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明律》。
《大明律》是当时最为严格和完善的法典,总计六千多条,分为九卷九十九门,包含刑名、财产、礼制、度量衡等各个方面。
在明朝法律制度中,刑法严明、刑罚重厉。
《大明律》对犯罪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涉及盗窃、杀人、伤害等各类犯罪,同时也规定了对不同犯罪的处罚措施,包括杖刑、鞭刑、流放、死刑等。
此外,《大明律》还重视保护农民和平民的利益,规定了对官员的贪污、征收苛捐杂税等行为的严惩。
明朝的法律制度也注重举证和审讯的程序规范。
司法的过程中,明朝法官严格依据法律程序,进行正当合法的调查取证和审理,确保公正和公平。
同时,明朝还颁布了《刑律施行赈恤章程》,用以规定对于刑律的施行和赈恤,体现了当时法律制度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司法体系明朝的司法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构成。
中央司法机构主要是刑部和吏部,分别负责刑法和官员任免的事务。
刑部设有六部主事官,分别管理各地的监狱和司法机构,其权力较为集中。
吏部则负责监督官员的任免、考核和能力评价,以确保官员廉洁公正。
地方司法机构以知府为首,负责各地的司法事务。
知府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监察和管理一地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各级巡按、都察院等机构,以加强对地方政治和司法的监督。
明朝的司法体系注重官员的廉洁和执法的公正。
明代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那就是“民诉官制”,一定比例的民众可以把案子自己告上法庭,极大地保护了人民的权益。
三、评价与启示明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在当时被认为是相对完善的,其特点也为历史学家和学者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然而,明朝的法律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刑法过于严苛,法官的腐败等问题。
明朝的法律制度

公元1368年正月,原红巾军重要领袖朱元璋在 南京即皇帝位,国号明。
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在封建经济继续
开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另一方面 由于内外矛盾交织,不断爆发人民的对抗斗争, 又长期面临外来的威胁和侵扰,统治者为了维护 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极度开展的国家制度,法制也明显 反映出维护这种高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 特点。
所以,在中国封建法律开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⑵ 加重对盗窃罪的处分。
有凌迟,充军和带枷发遣及廷杖刑等等残酷的刑 明代的会审制主要表现为“三司会审〞和“圆审〞。
吴元年(公元1367年),即夺取全国政权的前一年,朱元璋即着手立法活动,在平定武昌以后,由右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本着
罚。 “法贵当简,使人知晓〞的原那么。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重修大明律,又将名例律冠于篇首。下带六篇,并正式 以?大明律?为名颁行天下。至此,明律已正式修订整齐。
至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大明律?经屡次修订,历三十年,最后编撰完成,颁行全 国。?大明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在体例上,为适应强化六部,集中皇权的政治需要,
按六部官制分门,置“名例〞于律者,合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 律七篇,使自?法经?沿袭已久的法建法典结构体系为之一变。
?大明律?是明统治者总结了自唐宋以来,特 别是明初三十年的统治经验而精心制定的, 确实如?明史.刑法志?而言表达了“日久而虑 精,一代法使定。〞而且其条文简于唐律, 精神严于宋律,是唐以后法典编修体例上的 一大变革,为清律所继承。所以,在中国封 建法律开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与明朝极端专制的君主集权制度相适应,明朝 厂即东厂、西厂、内行厂、是由宦官一手掌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法律制度》1.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一)重典治国立法思想的确立第一,元朝覆灭的深刻教训。
第二,“刑罚世轻世重”是中国的传统法律思想。
第三,明初复杂的社会形势迫使朱元璋以“重典治国”。
明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年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二)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三)强调“法贵简当,诗人易晓”,重视以封建礼教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动。
在这些立法思想的指导下,明朝的法律制度在唐宋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2.立法概况及《大明律》的立法成就(1)立法概况。
《大明律》、《明大诰》、《问刑条例》、《明会典》等的制定和编纂。
(2)立法成就:首先,《大明律》突破了隋唐以来律典依十二篇分编的传统,首创按朝廷六部的政务范围分目的的新体例,具有分类贴切、内容集中、条理清晰、文字简明的特点。
其次,在内容上,《大明律》充分吸取了民初三十年及以前朝代的统治经验,是一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条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的封建法典。
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表现。
(1)“轻其轻罪”是指明律相对唐律,在有违伦常教化犯罪处刑上明显偏轻。
(2)“重其重罪”明律对危害封建国家行为的犯罪处刑普遍比唐律加重。
一、重其所重(1)加大打击谋反大逆凡谋反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2)加重打击反逆盗贼明律的惩罚重在:①对犯罪人本人及亲属处刑更重。
②株连范围广。
③明律的处罚不分情节。
④还扩大了“十恶”重罪的范围。
二、轻其所轻(一)事关礼教之罪减轻(1)告祖父母、父母者。
(2)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
(二)轻其所轻并非绝对(1).关于强奸罪:唐律规定徒二年或二年半;明律规定:已成者绞监侯,未成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2).关于亲属间强奸罪之罪。
强奸同宗无服亲属或同宗无服亲属之妻,唐律仅视为一般强奸罪,徒二年或二年半;明律则加重至斩监侯。
强奸缌麻以上及缌麻以上亲之妻,唐律规定流二千里(折伤者绞),明律规定为斩监侯。
4.明朝刑罚的变化答。
明代除继续适用封建五刑----笞、杖、徒、流、死刑以外,又设置充军刑、枷号刑,实行廷杖制度。
(1.)充军刑增设充军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充实边防,并设有里程规定,后逐渐规定不等的里程。
至明末分为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五种,又叫“五军”,最远四千里,最近一千里。
充军期限分为“终身”(即本人死之为止)和永远(即犯罪者本人死亡,子孙亲属须继续充军,直到丁尽户绝为止)。
可见充军刑远比流刑重得多。
明代为了规范充军刑,专定法条和几次颁行《充军条例》。
(2.)枷号明代的枷号有断趾枷令,常枷号令、枷项游历之分。
刑期为一月、二月、三月、六月、永远五种。
枷号重量按规定应该是二三十斤,但明代皇帝和宦官为了滥施淫威,常把枷号作为羞辱大臣的惩罚,用重达百斤的大枷枷刑犯人,往往几天内便置犯人于死地。
(3).廷杖所谓廷杖,就是在午门前对大臣施用杖刑,以暴力强迫臣下完全顺从皇帝意志的制度。
它是明朝皇帝处罚大臣的一种特殊刑罚。
明律中并无廷杖的规定,但从朱元璋开始,经常于殿廷之上,由太监监督刑,锦衣卫施杖,对冒犯皇帝的大臣施以笞杖。
廷杖可以施加于任何一个大臣,从而表现了前所未有的专制皇帝的淫威。
如此以极其残忍的刑责羞辱朝臣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闻。
5.严法治吏的措施答:一、创设“奸党”罪,严禁臣下结党朱元璋鉴于历史结党造成皇权削弱,内部矛盾,导致国之民乱的教训,在中国法制史上,首立“奸党”罪。
明律还严禁宦官与后妃、外戚干预朝政,严禁内外官交结。
二、重典惩治官吏渎职和贪赃犯罪为了强化吏治,明通过一系列行政法规明确官吏的职责权限,对于不能尽职尽责的官吏则给与行政处罚、刑罚制裁。
明代重惩贪官治吏的法律规定,集中表现在《大明律》和《明大浩》中。
《大明律》中设置有“贡举非其人”、“举用有过官吏”、“擅离职役”、“官员赴任过限”、“无故不超参公座”、“擅勾属官”、“事应奏不奏”、“官文书稽程”等罪名。
严厉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是明朝立法的重点。
朱元璋诏令:“犯赃者无贷”;所有枉法赃者,不分南北,一律发往北方边卫充军;通贿之人也同样受到徒家于边的惩罚。
《大明律》沿用唐律原有的“六赃”罪名——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与坐赃,于律首置“六赃图”,依照“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的原则,将各种赃罪的具体量刑详细的加以罗列。
另外,《大明律·刑律》还专设官吏“受赃”专章,用刑也严,下列各种赃罪十一条及其具体刑罚。
此外,在其他篇目中也有处罚赃罪的条文。
和唐律比较,整个明律条文数量减少了四十条,但赃罪的条文却比唐律大大增加。
明律对赃罪的量刑也明显重于唐宋。
明律对负有监察职责的御使等“风宪官”犯赃,更是加重惩罚:“凡风宪官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买卖多取价利及首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
”朱元璋在世时,曾亲手制定了以惩治官吏赃罪为主要内容的刑事特别法规——《明大诰》,以大量的严刑峻法打击贪官污吏。
6.明朝司法机关(一)中央司法机关设置的发展变化明代中央司法机关为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1).刑部明代刑部的组织机构扩大,地位提高,成为中央主审机关。
设尚书和左、右侍郎为正副长官,其下设司务厅和十三清吏司,具体掌管中央与各省审判,审核地方徒刑以上重案。
同时,代表皇帝去各地录囚,审理大狱。
(2).大理寺大理寺是复核机关,一般不掌管审判,主要负责案件的复核。
凡刑部、都察院审判的案件,都必须将案卷和人犯移送大理寺复核。
如大理寺认为审判得当,则允许具奏行刑,如认为不妥,可驳回刑部重审。
(3).都察院都察院,即原来的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称为风宪衙门,有权监督刑部与大理寺的审判与复核。
洪武十七年为了加强司法镇压,还成立了三法司的联合审判组织。
三法司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机关组成。
刑部为中央主审机关,“受天下刑名”。
设尚书和左右侍郎为正副长官。
下设司务厅和十三清吏司,具体掌管京师与各省案件审判。
即审理京师地区徒刑以上(一审)案件,审地方流刑以上案件,又代表皇帝到各地录囚,审理大狱。
凡遇有大狱重囚,均由三法司审理,叫做“三司会审”。
会审后作出的判决,必须经皇帝批大理寺为慎刑机关,掌驳正、审谳(复查)、平凡,一般不掌审判。
设大理卿一人为长官;设左右二寺分掌京师及各省案件的复核和平反工作。
对于刑部和都察院审理的案件加以“驳正”,然后告成于天子而听之。
都察院。
风宪衙门,职掌纠察。
具体负责监察弹劾百官,并参与或监督重大案件及怀疑有冤情的案件的审理。
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音签)都御史及百余监察御史。
7.明朝的会审制度答: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凡遇到疑难案件,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院在都御史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
第三篇。
定婚先更正一字,是“定婚”而不是“订婚”。
“订”只表示双方事先有所约定,并不管约定能否保证确定不变,强调的是过程;“定”表示事情已经确定下来了,不会轻易更改,侧重的是结果。
用通俗的话讲,这道程序是“确定了要和对方结婚”,而不是“虽答应却不一定和对方结婚”。
“定婚”即古代“六礼”之一的纳采,俗称作“定亲”,由媒人为男女两家通言,女家已许,男家才纳采(取)女之礼。
“定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
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
榆次的定婚也称“定盟”,由男方携“四饰礼”(四样饰物)前往女家,女方接受礼品,并宴请男方来人。
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要互送“四色礼”。
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
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祁县、平遥一带,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
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
xxx 鞠躬”。
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
姻愚弟(兄)鞠躬”。
”。
“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各县的风俗不一,还是尊从当地习惯为好。
娅魅儿11:15:27,以活动的形式抢先推出“求婚行动”及“订婚仪式”,让你们可以提前穿上婚纱和礼服,订下相爱一生的誓约——1、无论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都可以向你心爱的人发出求婚的告白,用你的真心感动她(他)戴上你送出的定情戒指。
2、如果你们是已经定情的情侣,自然可以跳过求婚的步骤,直接进入订婚礼堂,在长乐城老国王的见证下,定下终生相爱的誓约。
老国王会在你们的身上刻下“未婚夫妻”的印记,接受正式结婚前的感情考验。
在订婚仪式上,美丽的准新娘可以披上洁白的婚纱,戴上头巾,捧着象征幸福的花球;帅气的准新郎则可以身穿黑色的燕尾服,金色的短发上戴着一副酷酷的墨镜,手持高贵的绅士杖。
你们将和众多亲友一起,感受爱情的甜蜜和喜悦。
除了以上众多内容之外,我们还会订婚仪式准备了一些“派对环节”,让每一位参加订婚仪式的宾客都可以开心的参与,甚至还有意外的惊喜哦。
娅魅儿11:16:13让我们共同许下未来爱的誓言,约定在那一天为你带上爱的戒指……订婚,也称结婚前的彩排,说的传统点就是“会亲”。
亲眼见证过几个亲朋好友的订婚仪式,下面把流程详细的解说一番。
留做以后的参考。
1.出发,赴女方家。
一般由男方家年长亲友担任;父.母,准新郎+2人(6人或8人),去的车应为双数,但应避免4和8。
男方父母带去礼品和定婚戒指(婚戒的价格按照国际习惯,一般为准新郎年收入的30%)。
2.赴宴,仪式正式开始。
女方媒人居中作,以左为上,依次为女方父母及其亲友,新郎居末座。
人数应为双数,且避免4或8。
小饮片刻,媒人开始主持仪式。
媒人人先介绍男方亲友给女方,男方将聘礼(红包)送与女方、(前几年有万里挑一,10100,女方返回聘金1000到3000不等,时下流行的是万无一失15010,女方回聘3000到6000不等,据说下一步流行的是四平八稳了,48000,呵呵,男孩子要说划算的话,还是早定为妙。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订婚钱还不是给新娘暖和暖和手,结婚时不都成倍的做嫁妆回来了,所以,还是有个儿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