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说明书
潍坊市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说明书
潍坊市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说明书
潍坊市中心城市竖向专项规划
说明书
编制时间:2009 年 07 月 委托单位:潍坊市规划局 编制单位: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潍坊市规划局 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目录
1.总则
1.1 项目背景 1.2 工作技术思路 1.3 规划技术路线 1.4 规划依据 1.5 规划范围 1.6 规划高程系统
2.3.2 现状排水系统概况
河道承担城市雨水排放主要功能,是潍坊市城市排除雨水的总渠和蓄水库。
目前城市雨水排放规划基本上是排水管网按城市道路布置,采用分散就近排入河 道的方式。要求当发生一定强度的暴雨时,能及时地排除雨水,不出现积水现象。
(1)雨水量计算 雨水采用潍坊市暴雨强度公式,雨水流量公式为:
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5.1 城市用地竖向分区规划 5.1.1 大于河流域 5.1.2 白浪河流域
潍坊市规划局 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潍坊市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说明书
潍坊市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说明书
5.1.3 虞河流域 5.1.4 浞河流域 5.2 城市道路竖向控制规划 5.2.1 道路竖向控制原则 5.2.2 主次干道交叉口竖向控制 5.2.3 道路竖向控制 5.2.4 道路横断面规划 5.3 城市用地竖向控制规划 5.3.1 城市生命线系统设施用地竖向控制 5.3.2 城市大型广场、绿地用地竖向控制 5.3.3 城市桥梁及道路立体交叉等基础设施用地竖向控制 5.3.4 城市重要景观点、文物保护单位用地竖向控制 5.3.5 防洪(潮、浪)堤顶及堤内地面的控制标高 5.3.6 无洪水灾危害的河岸最低控制标高 5.4 竖向规划对排水规划的导向和排水规划对竖向规划的反馈
规划期限: 近期:2008——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公安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公安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说明书公安县城市建设局东莞市岭南景观及市政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六月第一章城市概况及绿地现状分析 (2)一、城市绿地建设条件分析 (2)二、环境状况 (3)三、经济社会条件 (4)四、绿地现状分析 (5)第二章规划总则 (9)一、规划依据 (9)二、规划范围 (9)三、规划期限 (9)四、规划指导思想 (9)五、规划原则 (10)六、规划目标 (10)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11)一、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11)二、城市绿地分区建设要点 (11)第四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13)一、公园绿地(G1)规划 (13)二、生产绿地(G2)规划 (17)三、防护绿地(G3)规划 (17)四、附属绿地(G4)规划 (19)五、其他绿地(G5)规划 (24)第五章树种规划 (26)一、现状树种资源分析 (26)二、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26)三、经济技术指标 (26)四、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选定 (27)五、各类绿地树种选择 (30)六、市花、市树推荐 (33)第六章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34)一、生物多样性概念 (34)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分析 (34)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原则与目标 (34)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35)五、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 (36)第七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37)一、古树名木保护的意义 (37)二、公安县城区古树名木现状 (37)三、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37)第八章分期建设规划 (40)一、规划原则 (40)二、近期建设规划 (40)三、远期建设规划 (41)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 (41)一、制定并完善城市园林绿地法规措施。
(41)二、完善绿地规划实施的管理程序和体系。
(41)三、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水平。
(42)四、制定经济管理对策,促进公众参与。
(42)公安县城市建设局•东莞岭南景观及市政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第 1 页第一章城市概况及绿地现状分析一、城市绿地建设条件分析(一)地理位置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东邻石首市,西接松滋市,南与湖南省安乡县、澧县接壤,北临长江,与荆州市隔江相望。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一、概况(一)区位条件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
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
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
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
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
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
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
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
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
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
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
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福建省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说明书
本次城市规划区内各乡镇也编制了总体规划,见表2-2。
表2-2 城市规划区内各乡镇总体规划
年代
规划名称
规划要点
2000
《赛江新城总体规划(1999-2020)》
城市性质:闽东地区物资集散地,以商贸、临海工业、轻加工业和港口为主的滨海小城市。
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5.0万人,远期(2020年)7.5万人。
(2)对电机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预测不足,导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缺乏拓展空间;
(3)对城市规划的实施、建设、管理等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城市建设不能统一规划管理;
(4)规划内容及深度已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和规划技术的发展。
(四)本次总体规划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
沿海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福温铁路相继从宁德、福安、霞浦、福鼎穿过,改变了福安老城区现有的地方交通枢纽区位条件,导致其交通地位急剧下降,原有交通优势逐渐丧失。
表2-1 福安历次城区总体规划
年代
规划名称
规划要点
实施评价
1985
《福安县韩阳镇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人口规模;规划区范围
确定了目前福安老城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1990
《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人口规模;规划区范围
此次规划未获通过和实施
1994
《福安市城区总体规划(1994-2005)》
见下文
见下文
布局结构:一市多区的布局形态,由城区、赛甘区、下白石区沿赛江呈带状分布。
2
该规划对老城区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阳头居住区、中兴路商业街等已建成,秦溪洋工业区初具规模。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外部宏观环境的改变,该规划也暴露出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第1章规划界定1.1 规划编制背景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保障。
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
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
构建“两型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4条城际铁路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
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
值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附件十五汉中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一、抗震防灾规划1、地震预测汉中市位于秦岭地槽汉中——安康——竹山地震断裂带上,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是陕西省重点设防城市。
根据其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记录等分析,估计汉中盆地不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但不排除发生5.5—6级地震的可能性。
汉中市区地质构造可能使地震波聚集放大,加之杂填土和淤泥质土在城区分布较多,这些因素都将加剧地震灾害程度。
2、指导思想坚持“预作准备,减少损失”和“以防为主,抗、防、避相结合”的原则,防突发地震,以工程抗震为主,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3、防御目标提高城市居民地震时的应变能力和领导机构的组织指挥能力,逐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保证地震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4、规划建设控制标准(1)建筑密度——30—35%(2)人口密度——8000—10000人/平方公里(3)公共绿地——不小于5—7平方米/人(4)房屋间距——不小于1.5倍两侧建筑物平均高度5、抗震防灾规划(1)工程抗震①凡新建工程必须严格按地震基本烈度6度设防,对于重要工程,如城市生命线工程可按本地区设烈度提高1度设防。
②按照“量力而行,区别对待。
确保重点,分期分批、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城市抗震加固,尤其对生命线工程的抗震加固放在首位。
(2)抗震分区根据场地土质、土层剪切波、地形地貌、地下水埋深等各因素,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抗震有利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抗震危险地段三类。
抗震有利地段——铁路线以北地区;铁路线以南北环西路到前进及汉白路以北地区。
抗震不利地段——汉江一级阶地中部和前缘地带以及汉江高漫滩地带。
抗震危险地段——汉江两岸的低漫滩地段。
(3)防止次生灾害根据汉中市实际情况,当遭受地震时,可能发生水灾、火灾、毒品扩散等次生灾害。
防止次生灾害的对策如下:①应采取“以防为主,根治隐患,防治、应急相结合”的原则,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②从规划角度,对不可变因素如水库设施进行加固措施;对于次生灾害源、毒口放射源,如油库、医院等单位进行合理布局,定期组织安全检查,确保震时安全。
城市设计说明书
城市设计说明书城市设计说明书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规划概述2.1 规划目标2.2 规划原则2.3 规划内容2.3.1 城市用地分区2.3.2 交通规划2.3.3 公共设施规划2.3.4 绿化规划2.3.5 建筑规范3、城市用地分区规划3.1 住宅区划3.1.1 高层住宅区 3.1.2 低层住宅区 3.1.3 混合住宅区 3.2 商业区划3.2.1 商业中心3.2.2 社区商业区 3.2.3 零售商业区 3.3 工业区划3.3.1 工业园区3.3.2 生产型工业区 3.3.3 研发型工业区 3.4 公共设施区划3.4.1 教育设施区 3.4.2 医疗设施区 3.4.3 文化设施区 3.5 混合用地区划3.5.2 市政服务区3.5.3 娱乐休闲区4、交通规划4.1 道路规划4.1.1 交通网络布局 4.1.2 道路等级划分 4.1.3 道路宽度标准 4.2 公共交通规划4.2.1 公交线路规划 4.2.2 地铁线路规划 4.2.3 自行车道规划 4.3 停车场规划4.3.1 停车位数量4.3.2 停车场布局5、公共设施规划5.1 学校设施规划5.1.2 小学规划5.1.3 中学规划5.1.4 大学规划5.2 医疗设施规划5.2.1 医院规划5.2.2 诊所规划5.2.3 卫生中心规划 5.3 文化设施规划5.3.1 博物馆规划 5.3.2 图书馆规划 5.3.3 社区中心规划 5.3.4 剧院规划5.3.5 体育馆规划6、绿化规划6.1 公园规划6.1.1 城市公园规划6.1.3 植物园规划6.2 绿化带规划6.2.1 河流绿化带规划6.2.2 道路绿化带规划6.2.3 周边环境绿化带规划 6.3 行道树规划6.3.1 树种选择6.3.2 行道树密度7、建筑规范7.1 建筑高度规范7.2 建筑外观规范7.2.1 材料选择7.2.2 颜色规范7.3 建筑面积规范7.3.1 占地面积规范7.3.2 建筑总面积规范附件:1、城市规划图纸集2、交通规划图纸集3、设施布局图纸集4、绿化规划图纸集5、建筑设计图纸集法律名词及注释:1、土地管理法:指土地的管理、使用和监督等相关法律法规。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附件一概述一、概况(一)市域汉中市下辖2区9县,即汉台、南郑区和城固、洋县、西乡、勉县、略阳、宁强、镇巴、留坝、佛坪县,总面积27246平方公里,2000年底人口3689306人。
1、自然条件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南与四川省广元市和达县地区为邻,西与甘肃省陇南地区接壤,东、北与本省安康地区和西安、宝鸡市相毗连。
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抱汉中、西乡盆地。
主要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和平坝,其中山地面积占75%以上,最高峰3071米。
汉中盆地东西长约116公里,南北宽5—30公里。
汉中为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天然分界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全年平均气温11℃—14℃,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在700—1800毫米,年日照1301—1784小时,为全省日照最少地区。
市域河流分属长江一级支流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占72.3%和27.7%。
汉江为长江最大支流,较大支流有沮水、玉带、褒河、胥水、酉水、牧马、泾洋等河流。
嘉陵江较大支流有毛坝河、碑坝河、后水、徐家河等。
2、建制沿革汉中市早在三十万年到七十万年前便有人类祖先在繁衍生息,夏朝时属梁州,殷商时属巴方,西周时并入雍州,春秋时又成为蜀国一部分。
战国时代,秦、楚、蜀、巴交错争夺,楚怀王和秦惠文王都曾设“汉中郡”。
秦统一中国后,袭之。
汉至明代,郡、府、路、道置废频繁,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改“兴元路”为“汉中府”,一直到民国2年方废府改道。
民国17年(1928年)废道而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设陕南行政公署,辖汉中、安康、商洛3个区,1951年撤销陕南行署,分设南郑(后改称汉中)专员公署,1968年改称汉中地区革委会,1978年设汉中地区行署,1996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
3、经济发展汉中市历史上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地区。
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只有1242万元,粮食总产45.8万斤,农业总产值13877万元。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前言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相应城市范围扩大,城市在市域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产也发生了变化。
省委、省政府对汉中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十分重视?1996年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在汉中考察时就明确提出汉中市要建设百公里“条带型”、“串珠式”城镇群的发展思路。
1997年程省长在听取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汇报时,提出建设陕西“明星城市”和大城市的规划构想,汉中市根据省领导批示精神,制定了《汉中市总体规划框架方案》,并于1997年3月正式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任务。
规划组于3月27日下现场踏勘、收集资料,5月外出调研。
在此基础上,规划组针对汉中市总体规划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14个专题研究报告。
7月25日汉中市邀请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陕西省内的著名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对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规划组编制了《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7年12月由汉中市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有建设部、重庆建大和省内部分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审查通过了《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依据审定的《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规划组于1998年初完成了《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998年4月由陕西省建设厅和汉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持,由中国规划院、重庆建大、西安建大、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总体规划成果进行了评审并获得通过。
规划组在进行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和深化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汉中市建委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并经省规划院技术委员会进行了技术审查。
在评审会之后,又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2002年10月根据2000年3月省长办公会议精神,对规划成果再次修改、完善形成最后成果。
从资料收集到各阶段方案意见交换以及规划成果完成,整个规划工作受到汉中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市建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关于胜芳镇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二、规划背景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指导思想第三章、规划重点问题研究一、城镇发展方向研究二、城镇功能布局结构研究三、道路交通系统网络的梳理四、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研究五、景观特色的营造六、镇域体系规划第四章、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一、规划期限二、规划范围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目标及策略一、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展望四、社会经济发展策略第六章、胜芳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一、经济协作区现状分析二、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三、区域土地资源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四、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七章、胜芳镇城镇发展战略一、城镇发展的区域分析二、城镇发展战略三、城镇发展规划目标与标志第八章、城镇性质与城市规模一、城镇职能二、城镇性质三、城镇规模第九章、镇区总体布局与发展方向一、概况二、城镇用地布局原则三、镇区空间布局四、用地发展方向第十章、居住用地规划一、概况二、规划原则三、布局结构四、用地规划分布第十一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一、概况二、规划原则三、布局结构四、公共设施规划第十二章、工业用地规划一、概况二、发展设想三、规划原则四、用地规划第十三章、仓储用地规划一、概况二、用地规划第十四章、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一、绿地系统规划二、景观系统规划第十五章、对外交通规划一、公路规划二、对外交通设施规划三、对外交通用地指标第十六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一、概况二、城市交通发展预测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四、广场规划五、静态交通设施规划六、规划道路广场用地指标第十七章、城镇基础设施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二、排水工程规划三、电力工程规划四、电信工程规划五、燃气工程规划六、环境卫生工程规划七、环境保护规划八、综合防灾规划第十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一、规划原则二、近期建设年限及发展规模三、近期建设目标与主要标志四、近期建设重点项目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措施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胜芳镇地处北京、天津、保定三角中心的东淀及其北岸,是河北省霸州市东部的建制镇。
曲阜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规划说明书
目 录一规划背景 (1)(一)区域概况 (1)(二)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1)(三)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总结与评价 (1)(四)规划修编动因 (2)(五)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2)二规划依据、原则和期限 (2)(一)规划依据 (2)(二)规划原则 (2)(三)规划期限 (3)三城市发展目标 (3)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一)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剖析 (3)(二)城镇发展条件评价 (4)(三)城市发展前景与区域功能定位 (6)(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9)(五)城市发展布局规划 (10)(六)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15)(七)都市区旅游规划 (18)五城市性质与规模 (18)(一)城市性质 (18)(二)城市规模 (19)六城市总体布局 (19)(一)城区概况 (19)(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20)(三)城市布局结构 (20)(四)城市用地布局 (21)(五)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4)(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5)(七)城市景观规划 (27)(八)环保环卫规划 (28)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30)(一)保护规划的依据与指导思想 (30)(二)保护规划的内容框架与保护范围的确定 (30)(三)曲阜名城保护规划 (31)八 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 (37)九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38)(一)、给水工程规划 (38)(二)、中水利用工程规划 (39)(三)、排水工程规划 (40)(四)、电力工程规划 (41)(五)、通信工程规划 (41)(六)、热力工程规划 (42)(七)、燃气工程规划 (43)(八)、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44)十旅游规划 (44)(一)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与开发战略 (44)(二)旅游主体形象设计 (45)(三)主要旅游区规划 (45)十一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46)十二 城市远景规划 (47)(一)规划期限 (47)(二)规模 (47)(三)布局要点 (47)(四)建设要求 (48)十三 规划区范围 (48)十四 城市建设管理控制规划 (48)(一)城市用地的控制 (48)(二) 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 (49)(三)主要用地控制要求 (49)十五 实施建议 (49)曲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规划说明书·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一、规划背景(一)区域概况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闻名的中国旅游城市,以礼义之邦、信义之乡著称。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内容与深度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采用条文形式。
文本格式和文字应规范、准确、肯定,利于具体操作。
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文本字数2000字左右。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强制性内容◆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和水系等生态敏感区以及基本农田,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等市域内必须严格控制的地域范围;◆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包括:—城市主干路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与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范围和界线等;◆城市防灾减灾。
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布局等内容;2.城市总体规划文本首页文本审批机关: XXX人民政府文本批准文号: XXXXXXXXX文本批准日期: XXXX.XX.XXX文本审查部门: XX规划局.建设厅等文本编制单位: XX规划设计院等文本编制日期: XXXX.XX.XXX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第三章市域城镇发展与建设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六章城市用地及布局第七章城市道路与交通第八章城市能源第九章城市给水与排水第十章城市邮政与电信第十一章城市绿地系统第十二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十三章城市风貌规划第十四章城市防灾第十五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分区建设第十七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第十八章近期建设第十九章规划实施管理第二十章附则第二十一章附录附录一: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览表附录二:XX市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一览表附录三:XX市城市规划区用地汇总表附录四:XX市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附录五:XX市区工业企业布局调整一览表附录六:XX市城市总体规划附件目录附录七:XX市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目录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1.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内容与深度文本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读,让读者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
城市设计规划说明书
城市设计规划说明书一、引言城市设计规划说明书是为了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而编制的一份重要文件。
本说明书旨在提供详细的城市设计规划方案,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背景本城市设计规划说明书是针对某个城市的发展需求而编制的,该城市位于某国某省,人口约为XX万人,面积约为XX平方公里。
该城市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不合理等,需要通过科学的城市设计规划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城市愿景本城市设计规划的愿景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交通系统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四、城市设计原则1.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设计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3. 经济发展原则:通过优化城市布局、提高交通效率等手段,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4. 生态保护原则: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五、城市设计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功能分区,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以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2. 交通系统规划:优化城市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桥梁、公交系统等,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3. 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废弃物处理效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4.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5. 城市景观规划:通过景观设计,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六、实施计划1. 阶段目标:制定城市设计规划的阶段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确保城市的有序发展。
2. 实施步骤: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规划的实施步骤,包括调研、方案设计、评估和监测等,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说明书一、城镇概况1.区位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县城大石口距景德镇市区6公里, 东邻休宁县、婺源县, 西毗波阳县, 南接乐平县和景德镇市昌江区, 北连祁门县和东至县。
古城为浮梁镇旧址, 处于新县城的东北方向, 整个古城面积为0.46平方公里, 规划总面积为2.27平方公里, 以古县衙为中心, 向四周扩展, 北至规划新平路, 西到白塔镇, 东南依昌江岸[1]。
2.自然条件与资源条件浮梁县以中低山、低山和丘陵为主, 总的趋势为东西北三面高, 三条山脉向西南低去, 地形起伏变化较大。
昌江、南河及东河流域有零星分布的山间盆地, 地势较为平缓, 平均海拔40~50米。
昌江为境域主要河流, 自东北向西南绕境而下, 横穿整个古城, 并在凤凰嘴处接纳主要支流东河水, 丘陵之间, 多条小溪也汇集昌江, 形成脉络状河系结构, 与茂密森林共谱”青山绿水”绿色生态。
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光照充分, 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7.1℃, 极端最低气温—10.9℃, 最高气温41.8℃, 年平均日照1968.5h, 年平均降水量1768.9mm, 年平均无霜期248天。
浮梁县陶瓷烧造源远流长, 孕育了瓷都景德镇。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主要矿产有沙金、白云岩、高岭土、瓷石、大理石等; 林业以茶叶为主。
矿产资源中高岭土最早开发, 质量最优, 其次瓷石、大理石、白云岩资源也极为丰富, 都为陶瓷的优质原料, 均有工业开发价值。
境内植被类型多样, 其中森林覆盖面积最大, 达到了总面积的58.4%, 还有自然草被和农田植被共同组成了绿色生态环境[1]。
3.社会经济条件根据各方面资料统计, 199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4578万元, 其中第一产业为921万元, 第二产业为1979万元, 第三产业为1678万元, 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1%、 43.2%、 32.7%。
当前在浮梁县城大石口建一茶厂, 年生产加工能力红茶2万担, 绿茶1万担, 为浮梁茶区中生产能力最大的精制厂, 已成为县城中龙头企业。
旧城内景德镇啤酒厂、花炮厂等企业效益良好。
4.人口构成现状到1999年末, 浮梁镇总人口为13868人, 集镇人口10036人( 其中古城1843人、县城8193人) , 从业人员数为2968人, 农业人员8093人, 外来人口650人, 大多从事农业、瓷业、商业、运输业和茶业。
5.城镇建设现状近些年来, 浮梁县的建设步伐加快,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它以林茶加工工业为特色, 服务于瓷都经济的景德镇市。
形成以新城区为中心, 南北两端的工业区、古城区为附翼的布局态势。
古城的文、教、卫等设施配套较完备。
据资料显示, 古城共有中学1所, 小学1所, 卫生院1所, 文化站1个, 邮电所1个, 其它公用设施较匮乏。
全县交通状况不断改进, 至各村都有干道相通, 其中从县城至古城的滨江路已经修建, 且古城南部不远处的景—婺—黄高速公路即将动工。
因其主干河流昌江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且铁路部门将桥墩建在航道上, 影响船只安全运行, 水运网络当前已基本衰退。
古城架设了临时送电进户的输电线路, 10千伏输变压器建设工程已完成, 当前城内尚无道路照明。
6.历史文化遗址源远流长的古城文化, 是浮梁文化精神的主体, 是其兴衰变迁的见证, 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强大的吸引力。
6.1 浮梁古县衙为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县衙, 县衙等收为五品, 至今有170年的历史, 占地64495平方米, 其规模非同一般, 已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2 宋代红塔( 江西第一塔) , 塔身形像简洁壮观, ”西塔夕照”为古昌江八景之一。
6.3 古城北部的宝积寺遗址。
6.4 一段长约六米的古城墙遗址及残存的洗心沟片段。
7. 建筑质量评价保护城市的特色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目标。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最主要的物质元素, 也是表现城市特色的最重要的要素, 而古城历经沧桑后, 已是多种建筑重叠、交叉和组合的结果。
因此, 对古城作建筑分类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视觉世界中理清城市的脉络和纹理, 从而在其中考虑需要保护的东西。
另外, 建筑分类分析的结果不但仅在于能够找到体现和保持城市特色的对象, 同时也将使保护规划的措施更易于理解和操作。
在保护规划中对建筑进行分类能够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 ( 1) 建筑价值: 建筑类型、建筑保存状况、建筑的景观区位和其对城市空间特色形成的重要性。
( 2) 建筑特征: 体现建筑特征的建筑构成要素、体现建筑特色的建筑环境要素。
本次古城保护规划中对建筑作出历史文物保护、一般性保护、非保护或拆除等几种分类标准, 是根据本次古城规划的需要来制定、实施的。
7.1 历史文物保护类建筑: 是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见证了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 能如实反映历史遗存的建筑, 是本次保护规划中保护的核心内容, 主要有古县衙、西塔和古城墙。
7.2 一般保护类建筑: 是具有地方特色, 能体现民俗风情的, 并达到一定年限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 主要有古民居、明代牌坊。
7.3 非保护类建筑: 是既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又不具备其它保护意义的一般商业和居住类建筑, 主要是老滨江路两旁的民房和商业建筑。
7.4 优先拆除类建筑: 是非保护类建筑的附加部分、难以修复的又不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在道路规划中需要剔除的建筑以及在保护规划中需要拆迁的建筑。
( 具体见建筑质量评价图)二、古城发展条件分析古城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为浮梁镇旧址, 现与新城区、工业区共同组合成浮梁县城, 为景德镇市卫星城。
古城的形成和发展与景德镇的演变密切相关, 从古至今, 尽管古城伴随着岁月的沧桑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它仍是集历史文化和田园风光于一体, 景致优雅的旅游区。
1.古城发展的不利条件:1.1 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活力衰退, 建筑年久失修, 质量普遍较差, 因此在古城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 使古城恢复活力。
1.2 古城内多处用地荒废, 周围环境水平较差, 绿地和开敞空间不足。
1.3 古城保护区内的建筑多为徽派建筑, 但多数居民住房条件较差, 需大量维修, 且许多建筑被搭建, 严重影响了古民居街区的保护。
1.4 啤酒厂虽给古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成为古城内环境污染的根源, 破坏了城内的自然生态环境, 因此在远期规划时应考虑将其迁移。
1.5 古城内现有的接待设施严重不足, 没有一家星级宾馆, 为了能使古城与现代旅游业发展接轨, 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6 古城现有的景区太少, 为游客开发的参与性项目几乎没有, 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不够。
2.古城发展的有利条件:2.1 古城南部不远处景—婺—黄( 景德镇—婺源—黄山) 高速公路的兴建给古城带来了便利的交通, 且古城到达各交通主干线都很便捷, 这极大的加强了古城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2.2 古城的城市传统格局尚在, 具体体现在街道、小巷等道路网络和水域体系上。
如北部的一条古民居街区保留有大部分的徽派建筑, 极具历史价值, 可进行保护, 供游人参观, 向人们展示历史建筑及文化。
2.3 有些重要标志性建筑尚在, 如:2.3.1 清代古县衙, 现保留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 基本保持了县衙原有风貌, 其建筑庄严和轻松并存, 厚重和俏雅生辉。
游历古县衙, 既可欣赏建筑的美妙, 又可领略古代衙府的风貌, 它的存在是人们考察和研究清末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可多得的历史证物, 极具游览价值。
2.3.2 宋代西塔, 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 是座具有融合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佛塔, 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 具有旅游开发的前景。
2.4 总体的空间尺度和城市肌理尚在;2.5 整体的城市色彩尚在。
2.6 浮梁为历代贡茶的生产地, 陶瓷文化的发源地, 因此可依靠现拥有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 注入瓷、茶文化, 开创出新意, 实现历史与现代的交流。
三、规划背景、依据、原则、目标及指导思想1.规划背景1.1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浮梁县在各个方面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但古城却在现代化的冲击下, 逐步失去古城风貌, 由于人为的和历史的原因, 许多历史文物都遭受到严重破坏: 城隍庙、夫子庙、宝积寺荡然无存, 按察院摇摇欲坠, ”洗心沟”踪迹难寻。
因此, 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文物及古城风貌, 县政府提出了对古城进行保护与控制规划。
1.2 自古以来, 浮梁人”摘叶为茗, 伐槠为纸, 坯土为器”, 以茶叶和陶瓷闻名于世, 孕育了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
浮梁古城始建于唐朝, 是整个古浮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为整个古城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1.3 受认识程度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古城旅游区多年来未得到全面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资源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因此, 结合形势, 抓住机遇,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设, 给古城注入新的活力, 带动经济的发展, 促进与全国各地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规划目标充分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开发旅游与改进居民生活,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保护传统风貌, 创造特色环境, 开发旅游景点, 振兴地方经济。
以古城为依托, 以生态文化为基调, 突出浮梁”瓷茶文化、县衙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 把曾经辉煌, 现已荒废的古城开发建设为一处历史与现代, 古典与文明相结合的文化旅游胜地[3]。
3.规划依据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3 《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96- ) , 1996;3.4 《景德镇总体规划》;3.5 《浮梁县城市总体规划》( -2020) ,3.6 《浮梁县国土总体规划》,3.7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3.8 《浮梁县志》;3.9 浮梁政府、国土局等有关部门的综合指导思想和意见;3.10 相关地形测绘图( 1: 1000) 等。
4.规划原则4.1 保护开发原则古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进, 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