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合集下载

月是故乡明完整的诗句

月是故乡明完整的诗句

月是故乡明完整的诗句
【诗句】: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原文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原文

季羡林的《⽉是故乡明》原⽂季羡林的《⽉是故乡明》原⽂ 每个⼈都有个故乡,⼈⼈的故乡都有个⽉亮,⼈⼈都爱⾃⼰故乡的⽉亮,事情⼤概就是这个样⼦。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个⽉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诗⽂中,⽉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和⽔,什么“⼭⾼⽉⼩”、“三潭印⽉”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东西北部⼤平原上。

我⼩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为何物。

我曾幻想,⼭⼤概是⼀个圆⽽粗的柱⼦吧,顶天⽴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恍然⼤悟:原来⼭是这个样⼦呀!因此,我在故乡⾥望⽉,从来不同⼭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出于东⼭之上,徘徊于⽃⽜之间”,完全是我⽆法想象的。

⾄于⽔,我的故乡⼩村却⼤⼤地有,⼏个⼩苇坑占了⼩村⼀多半。

在我这个⼩孩⼦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湖⽔”那样有⽓派,但也颇有⼀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点起篝⽕,然后上树⼀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天⽤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轮明⽉,清光四溢,与⽔⾥的那个⽉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乐之,⼼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亮叠在⼀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天⼀早起来,到坑边苇⼦丛⾥去捡鸭⼦下的蛋,⽩⽩地闪光,⼿伸向⽔中,⼀摸就是⼀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回到济南呆了⼀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年,重⼜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莱芒湖上,在平沙⽆垠的⾮洲⼤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海中,在巍峨雄奇的⾼⼭上,我都看到过⽉亮。

这些⽉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原文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原文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原文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原文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

月是故乡圆全文诗句

月是故乡圆全文诗句

“月是故乡圆”应是“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经典之作,原文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解释:1.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声。

断人行:断绝了人行。

2. 边秋:边塞的秋天。

一雁声:孤雁哀鸣。

3. 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4. 月是故乡明: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5. 有弟皆分散: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

6. 无家问死生: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 寄书长不达: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

8. 况乃未休兵: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深具个人情感色彩,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诗篇。

它以边塞的秋天为背景,借月夜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情感深沉,触动人心,其中“月是故乡明”一句更是广为传颂,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名句。

“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更是一种对家乡美好记忆的怀念和珍视。

诗人把月亮比作故乡的明灯,照亮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也折射出他对家乡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战乱频繁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此外,“月是故乡明”这句诗还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和感染力。

月亮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杜甫在这一句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传统意象,通过比喻的手法把月亮比作故乡的明灯,形象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怀恋之情。

整首诗中,杜甫通过对边塞秋天的描写和对家乡月夜的回忆,构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中。

同时,通过对比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这种情感的真实和强烈,使得这首诗成为杜甫个人情感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学中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思: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赏析原文:我的家乡在农村,那儿美丽的风景星罗棋布,美不胜收。

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更是美轮美奂,目不暇接。

成熟的气息弥漫着在园子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丰收在望,庄稼人一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梨儿黄橙橙的,泛着金光,闪闪发亮,在青绿间露出一张张笑脸。

绿油油的白菜,这儿一丛,那儿一丛,翠色欲滴,如同给园子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

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是站在园外望园子:满园一片金黄,偶尔点缀着一点绿色,分外和谐。

赏心悦目。

树披金装,一阵阵微风吹过,片片黄叶飘飘扬扬,如同一只只彩蝶,随风翩翩起舞。

漫步在花园里,整个花园尽态极妍,美不胜收。

看,黄色换得淡雅、白色花的高洁,紫红色花的热烈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烂漫争艳。

当然,故乡的秋天,雾是最迷人的,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

每到早晨,云雾弥漫了世界,雾山雾海,连绵起伏的群山,时隐时现,如同蓬莱仙岛一般,令人心旌神驰。

偶尔在云雾中露出一座农舍,炊烟周围缭绕着,早餐散发的阵阵香气,和着略带含义的晨雾构成了和谐迷人的画卷。

每当起雾的时候,故乡的秀丽山川和心中的海市蜃楼就融为一体了。

不论何年何月,离得多远,身处何地何方,故乡的秋景永远朦胧在我的生命中。

故乡的秋天,也是风的世界,雨的天堂。

秋日的早晨,微风丝丝的歌唱着。

送来了珍珠般的露珠。

送来了秋日的凉爽,吸取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雪白的云雾,擦去了酷暑的残迹。

雨是最寻常的,细如牛毛,密密的斜织着,有如花针,闪闪发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得多好呀。

家乡的秋雨来临之前,。

总是先有秋风的征兆。

秋雨落在地面上,毫无半点声响。

秋雨是和谐的,它带走了夏日长久的干旱,送来了期待已久的湿润清凉,我喜欢秋天的雨。

故乡的秋天啊!每当您到来,我心中的欢愉总是无法言表的,只能用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诗“漫卷诗书喜欲狂”来概括了。

我爱我的故乡,我更爱故乡醉人的秋天。

赏析一:季老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细心的写了出来,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弦的神话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赤字对家乡的爱恋。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内容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内容

月是故乡明的全诗内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译文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注释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赏析“露从今夜白”一句既写景,也点明节候,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一句又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原文
杜甫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是故乡明全文解析

月是故乡明全文解析

月是故乡明全文解析《月是故乡明》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诗歌作品,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的开头,杜甫写道:“月是故乡明,我是故乡人。

”这两句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亮是故乡的象征,它在远方照耀着,让诗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而诗人自己则是故乡的一员,他身处异乡,思念之情更加浓烈。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贯穿了整首诗,成为了诗人内心的主旋律。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的“兄弟”指的是诗人的故乡朋友,他们也在远方,同样思念着故乡。

茱萸是中秋节的象征,插茱萸是故乡的习俗,而“少一人”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之情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他写道:“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里的“小儿女”指的是诗人的子女,他们也在远方,与诗人分隔两地。

诗人怜惜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快乐成长。

而“未解忆长安”则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怀念之情。

长安是唐朝的都城,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这种对故乡美好回忆的思念,使诗人更加思念故乡。

最后,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期盼之情。

他写道:“玉京群帝宅,千乘万骑翻。

”这里的“玉京群帝宅”指的是故乡的皇宫,而“千乘万骑翻”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盼。

诗人希望故乡能够繁荣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种对故乡的期盼之情,使诗人更加思念故乡。

《月是故乡明》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朋友的思念、对故乡美好回忆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繁荣的期盼。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年代: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赏析: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

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

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

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

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

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

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

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

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背后的故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背后的故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外游历时,想念故乡的情景。

露从今夜白,指的是露水从今夜开始凝结成露珠,月是故乡明,指的是在异地,看到的月亮与故乡一样明亮。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也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和对家国的思念。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很多诗人以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故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乡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

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正是对这种情感最好的诠释。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特殊的地方。

这个地方可能是一个村庄、一个城市,甚至一个乡愁。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历经多少风雨,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永远存在。

就像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的那样,看到了今夜的露水和月光,就仿佛看见了故乡一般明亮的那一片天地。

对于我个人而言,故乡是家的所在。

家,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是情感的栖居地。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故乡始终是心灵的寄托。

每一次远行,每一次在外闯荡,都会催人回望故乡,就像杜甫的诗句中那样,对故乡的思念如同夜晚的露水,清冷而饱满。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许多人出于工作、学习等因素选择了离开故乡,在外他乡生活。

然而,无论身在何处,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永远不会减少。

有人说,只有离开了故乡,才会更加珍惜故乡,因为故乡才是心灵的栖息地。

这句话道出了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对故乡的感情。

回顾这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体现了古代诗人对故乡深深眷恋的情感。

故乡情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

而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故乡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是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故乡,就像月是故乡明一样,永远璀璨在心中。

故乡情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情感,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每个人都无法抹去的记忆和情感。

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通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对于故乡情感的表达。

《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

《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抒情,思乡,节⽓,⽩露 名句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出处 唐·杜甫《⽉夜忆舍弟》 戍⿎断⼈⾏,边秋⼀雁声。

(“边秋”⼀作“秋边”)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注 1.从今夜就进⼊了⽩露节⽓,⽉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2.露⽔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说明 《⽉夜忆舍弟》是唐代诗⼈杜甫创作的⼀⾸五⾔律诗,这⾸诗是759年(乾元⼆年)秋作于秦州。

这年九⽉,安史之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个弟弟正分散在这⼀带,由于战事阻隔,⾳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离散,杳⽆⾳信。

在异乡的戍⿎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杜甫,看到⼭河破碎,思念不知⽣死的兄弟,更为国家⽽悲痛。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语句精⼯,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

赏析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这两句点题,同时也点明时令。

夜⾊莽莽苍苍,⽩露漙漙,秋的寒⽓阵阵袭来,在这样⼀个⽩露零零的夜晚,本来就容易⼼⽣思乡情绪,更何况⼜是⾝处战乱之中,兄弟离散,⽣死难料呢。

“露从今夜⽩”,从今夜就进⼊了⽩露节⽓,露⽔就显得越发洁⽩;“⽉是故乡明”,天底下只有⼀个⽉亮,可是哪⾥的⽉亮都⽐不过家乡的明亮。

上句描写的应是实景,下句则融⼊了⾃⼰的主观感情,偏说家乡的⽉才是最明亮的,可见诗⼈是⽤⽆理之笔来写深切之情。

这样来写并不使⼈觉得于理不合,读者反⽽被诗⼈同化,觉得就是这样。

⽆论你⾝处何地,当你抬头望见议论明⽉的时候,再回想故乡的⽉亮,毫⽆疑问,“⽉是故乡明”。

这两句表达的不过是“今夜⽩露”、“故乡⽉明”,经诗⼈调整语序,语⽓就显得⼗分有⼒。

《诗⼈⽟屑》:“杜⼦美善于⽤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之,盖如此则语崚⽽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

月是故乡明句子

月是故乡明句子

月是故乡明句子
1. 月是故乡明,那挂在故乡天空的月亮啊,咋就比其他地方的亮那么多呢?就像母亲的怀抱,总是特别温暖。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月光下追逐嬉戏,那情景真让人怀念啊!
2. 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不就像我们心中的那盏明灯吗?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每次回到故乡,看到那熟悉的月亮,就好像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

有次我给外地的朋友打电话说:“你可不知道咱故乡的月亮有多美!”
3. 月是故乡明,这不是一句空话呀!难道他乡的月能有故乡的那么让人牵挂?犹记得奶奶坐在院子里,指着月亮给我讲故事的画面。

4. 月是故乡明,可不就是这样嘛!其他地方的月哪有故乡的有味道呢?以前离开故乡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回头看看那空中的月亮。

5. 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难道不是最独特的存在吗?仿佛它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思念。

老人们总爱说:“看到月亮就像看到家了。

”可不是嘛!
6. 月是故乡明,这真的太对了!哪里的月能像故乡的带来那么多温暖呢?每当我在外受委屈了,就会想想故乡的月亮。

7. 月是故乡明,可不是开玩笑的啊!就好比那故乡的炊烟,让人眷恋。

那次和发小聊天,我俩都感叹还是故乡的月最美。

8. 月是故乡明,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呀!他乡再好,也比不上故乡的那一抹月光。

小时候和家人一起赏月的场景,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所以啊,月是故乡的明,这是永远都不会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专题测试卷一、基础知识积累(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耄耋.(dié)迁徙.(xǐ)方兴未艾.(ài)B.惆.怅(chóu)桑梓.(zhǐ) 安土重.迁(zhòng)C.旖旎.(yǐ)濡.染(rú)雨.雪菲菲(yù)D.静谧.(mì)粘.合(zhān)幽深奇诡.(guǐ)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亦莫.止(同“暮”)载.饥载渴(又)B.忧心孔.疚(很,甚)今我来思.(思念)C.君子所依.(乘)一月三捷.(胜)D.桑梓..(比喻故乡)靡使归聘.(问候)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肴馔矫饰上苍环宇不可思义B.想象温馨沧海桑田出人头地C.瘸腿焦躁美妙绝伦无精打采D.喧嚣宣泄靡室靡家迥然不同4.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可是目前医学界对它爱莫能助....。

B.为了弘扬社会正气,最近的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刊登了十大杰出青年的先进事迹。

C.骇人听闻....的“9·11”恐怖事件发生以后,国际社会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加强了合作。

D.韩国的服务行业也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餐馆门庭冷落,惨淡经营....。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

B.那种失望不同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C.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D.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战国时期的古代生活,它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B.奥德修斯是希腊神话传说中最著名的英雄之一,特洛亚战争的参加者,史诗《奥德赛》的中心人物。

C.季羡林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品有《印度简史》等。

D.小说《马桥词典》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韩少功。

小说《四世同堂》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老舍。

二、文言文阅读(20分)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习辞:熟悉外交事务的人B.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坐:停下来C.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集中注意力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王曰,何为者也?A.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9.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叶徒相似,其实..异也。

..味不同。

B.所以然者何?水土C.今齐地方..子之门,则殆矣。

..千里 D.吾非至于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B.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擅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D.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为人严肃,楚王反自取其辱。

11. 翻译(每句2分,共8分)(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译文:。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译文:。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

三、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12—15题。

(18分)乡土情结柯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薄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

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

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12.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1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4分)14.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分)1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阅读下面的课外语段,完成16—19题。

(18分)溯源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

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

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

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

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

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

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

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

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

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

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

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

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

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