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ydrology课程编码:203207课程类型:通修课程学时:32 学分:2适用对象:工科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概率论、水力学、供水水文地质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水文学》中国建工出版社,2006;《水文学习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印;《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水文学的概率统计基础》水利电力出版社,1981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的性质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工程上应用的科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课程的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掌握水文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为学习给水排水专业课程及培养在给水排水工程领域从事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本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专业需要,应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学会水文分析计算的方法,熟悉水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以完成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有关基本业务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专业工作解决水文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内容及要求:理解并掌握水文现象及水分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分类;了解水文学的分类及与本课程的内容;了解水文学与给水排水工程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水文现象的特点与研究方法.重点:水文现象及水分循环的概念,水文现象的四种运动形式。

难点:水文现象的特性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水文学一般概念与水文测验内容及要求:1.理解并掌握河流与流域的概念;了解河网、干流及支流的概念与分级;了解河床基本特征(包括各种断面的划分与特性,及了解各断面、各参数的作用);理解河流的分段及每段的河流特性;理解并掌握流域和分水线的概念、分类,并能够通过练习独立绘制流域的分水线、计算流域的面积;2.掌握河川径流的概念及表示河川径流特征表示参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05课程名称:地理水文学英文名称:Geographical Hydrology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36课时学分:2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地图学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理水文学是地理学、水文学的分支,在地理科学中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

作为师范类地理科学来说,是一门基础课,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采取室内理论学习与室外野外实践相结合的办法。

室内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理论;地球水圈内、各水体的性质、组成、分布、运动状态;人与水环境的关系。

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水文学的各种图表;运用公式计算水文学数据;能够进行地理水文学野外调查、测算与分析。

教学实践需要野外典型的观察点;水文站;水利工程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之以直观法和练习法手段:传统手段(四)实践环节属于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践课,共14天。

课程野外实践主要内容:在水文观测站的河流断面上进行河流水情要素的测定与计算;野外地理水文调查;水利工程的水文学原理分析。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主要内容讲授习题野外小计绪论水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等2 2 采用传统板书形式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4 4 第二章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性质、分布、运动14 14 第三章海洋水的性质、组成与运动8 8 第四章地下水的性质、类型及运动 6 6 第五章人类活动与水环境 2 2合计36 14天36课时+14天备注:若遇法定假日可作相应的调整。

(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地理水文学与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土壤学有很多的联系。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水文学》黄锡荃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主要参考书:《自然地理学》刘南威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2.《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二、教学内容纲要(注:以下“△”表示重点内容,“○”表示难点内容,“△○”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水文现象、水文学的基本概念;水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水文学体系;水文学的发展史等。

《水文学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水文学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水文学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水文学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本科生,其中《水文学原理与应用》(I)在大三的上学期开设,《水文学原理与应用》(II)在大三的下学期开设,《工程水文设计》在大四的上学期开设。

课程内容设置面向水文学与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从水文循环出发,对水文学原理、水文分析和水文设计进行系统讲解,突出基本理论、结合生产实践、体现水文科学的发展前沿。

新世纪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合格水利工作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流域水文循环的基本原理、流域水文计算和工程水文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工程水文设计和计算;掌握有关土壤水和地下水循环的基本知识及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水资源规划和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水文学原理与应用》课程的重点是:系统介绍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原理、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及工程水文设计。

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使原理、方法和应用有机结合,体现知识体系逻辑性和系统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解决办法:加强对水文循环过程中的现象和原理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客观自然界的认知能力。

在介绍水文学基本原理时,十分注意从原理到方法的自然过渡,注重科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I)中主要从降水、蒸发、下渗、产流和汇流等过程来介绍流域中的水文现象及水文过程中的原理;从探讨流域水文过程的规律性,来讲解流域产汇流的分析及计算方法;从水文现象的随机性及其统计规律出发来讲解工程水文设计方法。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II)中则着重介绍降雨下渗以后的土壤水分运动和地下水运动的现象和原理,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相联系,全面反映出流域中的水循环过程。

通过认识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分运动规律,介绍农田水资源管理中的基本原理;通过认识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介绍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的基本原理。

《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工程水文学二、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Hydrology三、课程编码:ZB0610320四、课程性质: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基础必修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48学时、3学分、第五学期六、课程目的与要求:《水文学》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水文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水文测验技术和工程水文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具有不同资料条件下进行水文分析和计算的方法,为学习后续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概率论、水力学后续课程:水利计算八、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九、考核方法:闭卷考试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教材:任树梅、朱仲元:《工程水文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1、叶守泽:《水文水利计算》,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詹道江、徐向阳、陈元芳:《工程水文学》,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序号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1.第一章绪论 2 22.第二章水循环和径流形成 4 43.第三章水文测验及水文资料收集 6 4 104.第四章水文统计的基本方法 6 65.第五章设计年径流分析计算8 66.第六章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6 87.第七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6 88.第八章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 6 4合计44 4 48十二、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工程水文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了解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

本章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1-1 水文计算的研究内容了解水文学、工程水文学的基本概念。

1-2 水文计算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任务了解水文计算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用不同阶段的任务。

1—3 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了解水文现象的3个特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重点:水文计算的任务。

四、思考与练习无第二章水循环和径流形成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方程,掌握河流降水、蒸发、下渗及径流等过程的特点。

(完整版)水文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水文学教学大纲

《水文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地理科学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水文学是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的特征、形成、运动变化及地理分布的规律。

掌握研究与考察水文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得到水文野外考察的初步训练。

使学生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

此外水文学还要为后续课及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工农业生产,联系城市发展及中学教学等方面的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获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绪论(一)水文学的研究对象(二)水文学的体系(三)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四)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基本要求:掌握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水的分布情况与水资源状况。

第一节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一)水的温度(二)水的密度(三)水的颜色与透明度第二节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一)天然水的分类(二)水体的化学性质第三节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源(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水资源特性(三)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基本要求: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会推求水量平衡方程式,了解二者的关系。

第一节水循环概述(一)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二)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三)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第二节水量平衡(一)水量平衡概述(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三)全球水量平衡方程第三节蒸发(一)蒸发的物理机制(二)影响蒸发的因素(三)蒸发量的计算第四节水汽扩散与输送(一)水汽扩散(二)水汽输送第五节降水(一)降水要素(二)面降水计算(三)影响降水的因素(四)可能最大降水第六节下渗(一)下渗的物理过程(二)下渗理论与经验公式(三)影响下渗的因素第七节径流(一)径流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二)径流的形成过程(三)影响径流的因素第三章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运动基本要求:重点掌握河流的水情要素及河水的运动,掌握冰川类型与运动,知道湖泊、水库的运动状况,能够说出湖泊、水库的平衡与体积作用以及湖泊的演化过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教学大纲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教学大纲

《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水文与水资源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水文监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发展概况。

为专业课的学习、水土保持规划及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编制、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水资源管理等打下初步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讲课2学时)1.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水文学分类。

2.水文与水资源学与本专业的关系。

3.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4.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水文与水资源学地发展现状。

第一章、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讲课3学时)1.自然界的水分循环: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循环概念及模式、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的周期、我国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水循环的影响因素。

2.水量平衡:水量平衡的概念、水量平衡的原理、水量平衡方程本章重点:水循环模式和类型、水量平衡方程的建立第二章、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讲课3学时)1.统计参数:均值、中值、众值、离差系数、偏差系数。

2.经验频率曲线:重现期、经验频率、经验频率曲线的绘制与使用。

3.理论频率曲线:皮尔逊III型曲线、克里茨基――闵凯里曲线。

4.频率的计算方法:适线法。

本章重点:重现期的计算方法,频率的计算方法――适线法第三章、降水(讲课2学时)1.降水类型及特征: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基本要素、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表示方法。

2.流域平均降水的计算: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客观运行法、降水资料的分析与插补。

3.影响降水的因素及我国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本章重点:流域平均降水的计算、降水的基本要素第四章、下渗(讲课2学时)1.下渗的物理过程: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下渗水的垂直分布特征、下渗的基本要素。

2.下渗理论和经验公式:饱和下渗理论、非饱和下渗理论、霍顿经验方程、霍尔坦经验方程、考斯加科夫经验方程。

水文学原理B教学大纲

水文学原理B教学大纲

水文学原理B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0703.课程名称:水文学原理B04.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Hydro I ogy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选修07.课程学时:48学时08.课程学分:309.授课对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开课学期:5学期(秋季)10.选用教材:缪纫主编:《水文学原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芮孝芳主编:《水文学原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13.大纲执笔人:14.课程中文简介:水文学原理是关于地球上水的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河流和流域特征、降水、植物截留与填洼、土壤水、下渗、蒸发与散发、产流机制研究、流域产流、流域汇流等内容。

15.课程英文简介:Principle of Hydrology describes the existence, distribution, migr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water in na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on hydrologic cycle.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Ground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hich enables the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and catchment, and the processes of rainfall, plant interception, depression detention, infiltration, evaporation, runoff and confluence.16.课程包含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该课程以水量平衡为理论基础,讲述水文循环的物理过程、水文循环各要素形成的物理机制、各种水文现象及特征、水文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数学物理模拟方法,为水旱灾害的模拟及预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等应用和研究做好知识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ydrology
课程编码:203207
课程类型:通修课程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工科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概率论、水力学、供水水文地质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水文学》中国建工出版社,2006;《水文学习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印;《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水文学的概率统计基础》水利电力出版社,1981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本课程的性质
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工程上应用的科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课程的目的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掌握水文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为学习给水排水专业课程及培养在给水排水工程领域从事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专业需要,应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学会水文分析计算的方法,熟悉水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以完成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有关基本业务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专业工作解决水文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内容及要求:理解并掌握水文现象及水分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分类;了解水文学的分类及与本课程的内容;了解水文学与给水排水工程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水文现象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重点:水文现象及水分循环的概念,水文现象的四种运动形式。

难点:水文现象的特性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水文学一般概念与水文测验
内容及要求:
1.理解并掌握河流与流域的概念;了解河网、干流及支流的概念与分级;了解河床基本特征(包括各种断面的划分与特性,及了解各断面、各参数的作用);理解河流的分段及每
段的河流特性;理解并掌握流域和分水线的概念、分类,并能够通过练习独立绘制流域的分水线、计算流域的面积;
2.掌握河川径流的概念及表示河川径流特征表示参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3.理解并掌握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时期,了解影响河川径流的主要因素,了解地下径流和过程线的概念;
4.掌握闭合流域概念,会区分闭合流域和非闭合流域,理解并掌握闭合流域的平衡方程式;
5.了解河川水文资料的观测方法:水位观测、流量测算、泥沙测算;
6.理解并掌握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和延长,了解其应用。

重点:河川径流河床的基本特性;河川径流特征参数的表示方法;闭合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式;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与延长。

难点:流量的测算和泥沙的测算;用断面特性系数法进行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延长(高水延长部分)。

第三章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内容及要求:
1.理解并掌握机率与频率的定义、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有关机率定理,掌握累积频率与重现期的概念和计算;
2.掌握均值、均方差、离差系数、偏差系数的定义和计算;
3.能够绘制频率曲线与累积频率曲线,掌握常用经验累积频率计算公式,了解设计频率标准,理解并掌握频率曲线的绘制与延长;
4.了解皮尔逊Ⅲ型曲线,理解并掌握统计参数对累积频率曲线和频率密度曲线的形状影响;
5.了解误差来源和误差的计算;
6.了解现行的频率分析方法,熟悉适线法的频率分析过程;
7.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理解并掌握直线相关的回归方程的解法,如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掌握是否直线相关的判断条件。

重点:累积频率和重现期的定义和计算;皮尔逊Ⅲ型曲线;统计参数的表示及对累积频率曲线和频率密度曲线的形状影响;试错适线法的频率分析;相关分析。

难点:皮尔逊Ⅲ型曲线的理解;统计参数对累积频率曲线和频率密度曲线的形状影响;相关分析。

第四章年径流及洪、枯径流
内容及要求:
1.了解设计年径流量与径流年内分配;
2.了解设计洪水的意义及推算方法,掌握选样方法和特大洪水资料的处理。

3.了解影响枯水径流的因素及不同条件下的枯水径流推算;
4.了解洪、枯水的调查。

重点:洪水的意义及推算方法;对特大洪水资料如何处理;枯水径流的推算。

难点:特大洪水资料的处理。

第五章降水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及要求:
1.了解并掌握降水的概念、观测方法、降水三要素;
2.理解并掌握流域平均降水量及不同条件的三种计算方法;
3.了解点雨量资料的整理方法及步骤;
4.了解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方法,对图解法及最小二乘法要求理解并掌握。

重点:降水三要素;面雨量的计算;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

难点: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

第六章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
内容及要求:
1.了解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的特点及计算公式;
2.了解暴雨的损失、暴雨洪水形成过程,能够分析一次暴雨过程的下渗曲线与降水曲线的关系,掌握等流时线原理和暴雨洪峰流量的推理公式;
3.了解水科院水文所公式中洪峰流量参数的定量方法;
4.了解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组公式中洪峰流量参数的定量方法;
5.了解地区性经验公式及水文手册的应用。

重点:暴雨损失的分类;净雨量的概念;暴雨洪水的形成过程;等流时线原理;暴雨洪峰流量的推算公式。

难点:分析一次暴雨过程的下渗曲线、降水强度曲线和暴雨洪峰流量过程线的关系;等流时线原理分析不同历时情况的暴雨洪水过程。

第七章城市降雨径流
内容及要求:
1.了解城市化与城市水文过程;
2.理解并掌握城市暴雨径流的特点;
3.了解城市不同水文资料的收集;
4.了解城市设计暴雨意义及类型;
5.理解并熟悉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

重点:城市暴雨径流的特点;城市不同水文资料的收集;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

难点: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水文学的基本理论是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基本知识包括水文现象及影响因素、水文统计的基本原理、河川水文资料和降雨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一般方法;基本技能是水文分析与计算,其中包括适线法、相关法、小流域暴雨径流的计算等。

1.课堂讲授
本课程为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安排有1~2次的讨论课,如有条件,可参观水文站,观看流量测量和泥沙测量的演示,并了解水文站的日常工作;如条件许可,还可参观气象站。

讲课与讨论、实践相结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作业方面
为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强化计算方法,安排了九~十一次大习题,认真批改每次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向学生讲解、纠正错误。

3.考核形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以笔试为主,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或简答题和计算题,重心为计算题,约占50%以上,以考查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

学生最终的本门课程的结业成绩为考试成绩(70%~100%)加平时成绩(30%~0,包括考勤、作业、课堂问答等)。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实践教学
1.水文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因此应排在专业课之前,又因要用到一些水力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必须排在水力学课程之后。

2.有关河谷、河流的形成等概念,已在供水水文地质课中讲授,本课程只讲这些因素对径流的影响。

3. 如有条件,可参观水文站,观看流量测量和泥沙测量的演示,并了解水文站的日常工作;如条件许可,还可参观气象站。

六、教学内容更新说明
随着水文学领域的发展,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需要,水文学的教学内容有所更新,如一些专业术语和符号的规范统一化、一些新的水文分析的计算方法的介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