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
天台县坦头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摘要] 通过统计 1985—2011年间我国学者在思维导图研究方面所发表的论文,归纳思维导图在我国研究的现状,指出国内思维导图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以及在读图时代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思维导图;本体研究;教育;教学
思维导图(MindMap)是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学者托尼·布赞(Tony Buzan)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的研究,类比自然万物放射性性状,在分析了人们的笔迹习惯,以及在训练“学习障碍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研究成果。1971年,这些成果被结集成书,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学习、商业决策等领域。如今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我国,思维导图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图”的使用使我们能大量快速地汲取信息,但同时它的魅影也遮蔽了我们对本真世界的深度认知,对“读书”还是“读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思维导图的出现,不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或认识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知识和对象的新的存在方式,它衍生于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形象解读,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再认识,弥合了文与图各自表达上的不足,使阅读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书”与“图”的对立统一于“思维导图”,体现了语言、文字、图像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内容。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关乎逻辑,文字关乎语言,而图画则关乎意义,对“图”的过度推崇会削弱对语言文字的观照,进而削弱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的出现却说明,“图”不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倒退,而是对人类逻辑思维的有力补充,有效地利用图形,可以系统、深化人类知识,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前进。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相关的文献,对思维导图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1985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期刊论文 1 2 1 2 1 3 5 2 6 5 6 4 9 11 14 30 41 28 21 42 46 69 58 67 98 29 硕士论文 6 17 29 16 11 14 16 12 4 6 3 1 博士论文 5 7 6 3 3 3 2 2 3 5 1 会议论文 1 3 2 1 2 1
1985-2011年论文数量图
20
40
60
80
100
1201985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年份数量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会议论文
一、国内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
本文利用Noteexpress 中文文献编辑工具对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和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了搜索,在主题词为”思维导图”的搜索条件下,共搜索到600篇期刊论文, 170篇学位论文和10篇会议论文,共780篇相关论文(如图1)。我们发现,国内思维导图的研究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是,1999年以前搜索到的论文,思维导图被理解为一种“导读图鉴”[1],一种“导游图”[2],一种教学“板图”[3],是通过相关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能力的教学手段。[4]这个时期的论文不能算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思维导图”,而是一种在“纲要信号学教学法”
(1)指导下进行的[5]以图解文的教学方法。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思维导图,最早应出现在《学习革命》一书中,而后1999年“BBC 托尼·巴赞智力丛书”[6]的出版,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制作与应用。同年,中国也引进了诺瓦克教授的概念图理论,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国人对思维导图的认知,抑制了对思维导图研究的热情,而转投概念图研究,但这并不能阻止思维导图在中国的发展。2000年王功玲第一次在《黑龙江科技信息》上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和制作程序,并将导图的笔记方法应用于教案编写,以及课堂教学。[7]2001年徐亮第一次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对思维导图的创造原则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指出“思维的放射性结构打破了语言信息逻辑的线性化模式,更为直观自然地反映了关键概念间的合适联系,通过刺激平衡的手段来达到功能平衡的效果,从而成为语言习得者内部信息加工程序的鲜明、重要的外化形式。”[8]2004年,赵国庆和陆志坚从产生渊源、应用领域、整合的可能性等角度对思维导图与概念图进行了对比分析[9],进一步明确了思维导图的概念意义,标志着中国思维导图研究的真正开始。
从2005开始到2011年,我们从中精选了99篇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通过分析,我们根据研究范畴的不同将这些论文分为:思维导图的本体研究,教学应用研究和软件研究三类论文(如表1)。
表1 2005—2010思维导图研究范畴及其论文数目
本体研究教学应用研究软件研究
期刊论文17 47 16
硕士论文 4 13 2
总计21 60 18
1.思维导图的本体研究
思维导图的本体研究主要是指对其性质,定义,分类,理论研究基础等方面的研究。本体研究中,导图的性质有“图形”和“工具”两种界定,即将思维导图看作是一种可视“图”和一种表达“工具”的说法。齐伟、裴光刚认为,思维导图首先是一种“图形”,一种带有回放功能的直观形象“图”[10],是一种相对于抽象逻辑语言的直观形象思维“图”[11],而其他人则都将思维导图视作一种“工具”,一种“笔记工具”、“思维工具”。在思维导图的定义上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认为“思维导图是人类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要求将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各个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12]而赵国庆和陆志坚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思维导图有广狭之分:狭义的导图不展现作者创作导图的逻辑顺序,而广义的导图则通过顺序编号,展示作者思维过程,具有对话性[9],从而对导图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对于思维导图的分类,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介绍,只是将导图的用途———笔记,温习,小组学习,创作,选择,展示,计划等七个方面[10]做了总结。因为导图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具有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10]能静态呈现认知内容和层次,[9]所以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从认知语言学图式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可视化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8, 13-16]
2.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方面的论文最多,尤其是近几年,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方面的论文所占的比例更高,涉及学科教学设计,教学法探索和知识管理领域等各个方面。
在教学设计领域,利用思维导图会促成师生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和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教学生成的实际需要即时做出具体的合理的调整,但在学科教学设计的论文表述中可以看出一种共同的研究思路:先介绍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渊源、特点、制作方法,然后放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并给出相关导图事例,然后得出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的结论,从而证明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在知识管理领域,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管理信息知识的工具,能有效地组织个人、企业信息,建立形象的知识信息网络,[17]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在知识获取阶段,如阅读书籍、课堂学习、课前预习等,只要需要接受信息,都可以用思维导图做笔记。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把杂乱的信息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存储在人脑中,同时也使得抽象的知识以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变得可视化。
[18-22]在教学法的探索上,由于思维导图主观性强,构图随意,对知识系统的表述能力弱于概念图,加之应用领域广泛,表达丰富等特点,[23]使得它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以与其它教学手段整合,互通有无,于是出现了思维概念图[24],KM教学法(2) [25]等新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更是致力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既采取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又能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