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d09fc8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1.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手工艺等非物质形式的传统文化表达。
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和实践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遵循,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因此,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1.国家政策与法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
这些政策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地方政策与实践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以保护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实践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实践研究1.保护措施研究有关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建议和措施,如加强非遗名录的申报与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等。
2.传承与发展研究学者们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如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传播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如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开发问题、非遗制作者的权益保护等。
2.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如非遗项目的传统表达与现代创新的结合问题、年轻一代对非遗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问题等。
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
![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db2afd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5.png)
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地方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旨在探究一个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和地域文化。
地方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本地区历史的了解,还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地方史研究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从历史沿革、人文景观和社会交流等角度来探讨。
首先,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可以通过对历史沿革的研究来实现。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例如,在中国的地方史研究中,可以从一个城市或一个村落的建立和发展始终来了解地方文化的演变。
这种对历史沿革的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所处地域的独特性和历史意义。
其次,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也可以通过对人文景观的研究来实现。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人文景观的研究和保护,可以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我国的地方史研究中,可以通过对古建筑、古村落和自然景观的研究来了解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种对人文景观的研究和保护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使人们更加珍视和保护自己所处地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最后,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还可以通过对社会交流的研究来实现。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社会交流和文化互动,这些交流和互动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通过对社会交流的研究,可以了解地方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的渗透与融合,了解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例如,在地方史研究中,可以通过对地方特色产业、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的研究来了解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对社会交流的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使地方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它可以通过对历史沿革的研究、对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对社会交流的研究来实现。
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955035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0.png)
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瑰宝。
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和城市化的压力,地域文化面临着深刻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应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任务。
I. 地域文化的定义以及地域文化的本质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内,受到历史、地理、民族、语言、宗教、生态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现象。
体现了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和心理状态等。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地域文化具有本质上的特征,首先是本土性,即特定的地域、人群、历史背景、文化习惯的独特性;其次是普适性,即具有整合、辐射、影响、对话的跨越性,为多元和谐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最后是变革性,即文化是个体与群体交往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演变的结果,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更新发展。
II. 地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地域文化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之一,重视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1.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各种地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可以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好地传递文化自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2.促进经济发展,强化地域特色文化产业。
地域文化保护有助于加强旅游和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激发地方较为悠久的文化多元化生产力。
近年来,各地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3.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地域文化保护涉及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尊严、道德品质、心灵寄托以及自我认同感。
特别是对年轻群体,借着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形式,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爱护自己生活的土地,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积极分子。
III. 地域文化传承的方法地域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借助于文物、文献等有形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人、语、事、节等无形文化遗产来传承。
如何有效地传承地域文化?以下是一些主要方法:1.重视教育,加强人才培养。
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
![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8def25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f.png)
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型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特色,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形象塑造。
研究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 研究目标:深入探究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研究内容:(1)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和评价指标研究;(2)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研究;(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和法规研究;(4)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发展方式研究。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和最新研究成果;2. 实地调研:选择数个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3. 数据采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态度和需求;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5. 比较研究:对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共性,并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方案实施】1. 文献研究: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和评价指标,归纳总结各种评价指标的优缺点,并选定适用于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实地调研: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实地考察,包括但不限于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城墙、厦门的鼓浪屿等。
对不同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包括城市设计规划、文物保护措施、旅游开发模式等,探索实际问题和存在的困境。
3. 数据采集:制定问卷调查、访谈指南,从、居民、游客等多个群体收集关于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意见和建议。
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8093a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4.png)
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研究【摘要】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途径,传承和发扬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
通过概述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点,为后续探讨打下基础。
详细分析了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保护措施和创新性发展路径,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探讨了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并提出了展望未来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启示,推动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关键词: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案例分析、策略探讨、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创新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将从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和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希望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通过对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和案例分析,可以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对保护和发展策略的探讨将有助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动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开展关于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对于促进地方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路径,旨在寻找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之道,为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总结概括部分地区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方面的成功做法
![总结概括部分地区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方面的成功做法](https://img.taocdn.com/s3/m/4a019c3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f.png)
总结概括部分地区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方面的成功做法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方面,一些地区采取了以下成功做法:1. 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许多地区通过设立保护机构、修缮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
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通过严格的城市规划和修复工程,成功保护了其历史建筑和独特的运河景观。
2. 文化教育和传承:一些地区注重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他们开设文化课程、举办传统节日和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以传承地方文化。
中国的台湾地区通过推动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的教育,成功保护和传承了台湾的传统文化。
3.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些地区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设计、手工艺品、旅游等领域中,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的结合。
例如,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的潜力,成功将其打造成一个独特而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4. 保护语言和民俗文化:一些地区采取措施保护本地的语言和民俗文化。
他们设立语言学校、设立语言学习项目,并在公共场所和媒体上推广使用本地语言。
挪威的萨米人地区通过推广和保护萨米人的语言和文化,成功保护和发展了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
5. 民众参与和社区合作:一些地区鼓励民众参与文化保护和发展,并促进社区合作。
他们组织社区活动、成立志愿者组织,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波兰的克拉科夫通过建立多个文化组织和活动,使当地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和发展中。
这些地区的成功做法表明,注重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教育传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保护语言和民俗文化,以及鼓励民众参与和社区合作,可以有效地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0398d1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d.png)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安徽地域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眼界。
为了保护和传承安徽优秀文化,需要从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其文化创新与发展路径。
首先,从传统文化创新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
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让传统文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比如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建筑、美术等领域中,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选择。
此外,对于一些传统文化,如果要想让其能够继续发展,必须要让它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文化带来新的生机。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挖掘文化代表性人物、故事、场景等元素,将其转化成为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产品,比如进行历史人文游、文化演出、主题展览等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将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娱乐中。
其次,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需要注重品牌塑造和文化创意,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
安徽地域文化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艺术、建筑、文学、历史等方面,可以通过深化文化产业的开发,选取重要元素进行产品开发,建立文化品牌。
此外,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优秀文化企业进驻,建立完善的服务平台和产业链条,带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同时,应该注重文化创意的引入,挖掘历史文化、传统手艺、民俗风情等资源,打造文化特色产品。
在此基础上,推行“文化+旅游”模式,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让广大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享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快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最后,需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文化传承。
安徽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但是这些传统需要有专业人才去研究和传承。
因此,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注重培育文化专业人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撑。
建立文化交流和传承机制,让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通过举办全民文化素质课、展览、讲座和推广活动,推动文化的意识形态传承,强化安徽地域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创新热情。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研与案例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研与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409d14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d.png)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研与案例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各个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
因此,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研以及案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目标文化遗产保护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共同财富,维护历史的连续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一座古建筑、一幅名画或者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保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力量源泉。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文化遗产本身的原貌和历史性;二是通过开展科学的修复、整理和研究等工作,提升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知名度;三是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手段,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研1. 地方政府与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举足轻重。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例如,在古建筑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并积极引入专业人才参与保护工作。
此外,地方政府也通过政策扶持、宣传推广等手段,鼓励和支持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 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除了政府的努力,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组织通常由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组成,他们通过自发行动,筹集资金,组织志愿者等方式,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
他们的行动不仅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力量,更提醒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
三、文化遗产传承的案例研究1. 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传承敦煌壁画是世界上重要的艺术瑰宝之一,但面临着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举措,包括定期修复、环境保护以及数字化保存等。
赣发绣传承保护及其发展研究
![赣发绣传承保护及其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82529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13.png)
赣发绣传承保护及其发展研究赣发绣作为一种具有古老传统赣鄱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手工绣法、工艺流程、文化内涵都值得传承。
本文在探寻南昌市东湖区赣发绣历史文化,研究赣发绣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赣发绣传承与保护问题进行了探究。
标签:赣发绣;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发扬价值。
赣发绣作为赣鄱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刺绣艺术,从赣绣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以发丝为线,将民众对未来的期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入一幅幅作品中。
作为江西财大一名学生,我们查阅许多关于刺绣、发绣的文章,专访了赣发绣第十七代传人,对赣发绣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探索赣发绣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赣发绣传承发展中的困境,引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责任感,让有关部门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的紧迫性。
同时,给其他刺绣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范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机制;为现代美学提供新的可能性,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美。
赣发绣植根于浓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扬弃了传统赣绣的材质和技法,其生物本源性的艺术表达,具有极其丰富的研究价值。
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对民俗文化进行探究发扬,可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吸引投资,有利于地方旅游业资源的开发。
开发赣发绣文化旅游,打造赣发绣文化产品,有利于推动江西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探索赣发绣的刺绣技艺,可以为其他种类刺绣的技术发展创新提供思路,赣发绣的素材纹样对研究赣鄱地域的历史有积极意义,这些传统文化方面的设计素材又可以推动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此外,现代学生由于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对传统美学的接触较少,研究赣发绣可以为现代的美术艺术教育注入传统的灵魂,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艺术之美,可以营造更好的美学氛围,拓宽现代设计的道路。
二.赣发绣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如今,赣发绣的艺术传承人缺乏,发展赣发绣艺术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2ed3e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7.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等,是人类创造力的独特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非遗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的是各种传统和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其形式多样,涵盖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文化智慧。
这些非遗资源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还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此外,非遗的保存与传承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民族和谐共处,具有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三、非遗面临的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使得部分非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是社会变迁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兴趣和热情。
最后是资源匮乏的问题。
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因缺乏资金、人力等资源而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应采取以下策略:1. 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非遗保护的目标和原则,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2. 教育推广:通过教育机构、社区组织等途径推广非遗知识,培养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尊重,提高人们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
3. 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4. 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专家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5.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传承人提供合法权益的保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五、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为了验证上述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32b3d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b.png)
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遗产,其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内容、艺术技法和学术价值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等因素,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龙门石窟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保护和修缮龙门石窟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修缮工作十分重要。
目前,中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对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大力支持和投入。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修缮工作,采用科学的保护和修复方法,使其保持原有的艺术质量和文化魅力。
二、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关注、爱护和继承龙门石窟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首先,应该加强对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其历史与文化内涵。
同时,应该加强对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教育,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了解其艺术价值、文化意义以及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注重可持续发展,这是基于其长期的历史传承和未来的社会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保护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遗产的保护与发扬。
四、注重技术革新与现代支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技术革新和现代支持,尝试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效率。
比如,我们可以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使得人们在不接触到文物的情况下也可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
综上所述,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为了实现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加强保护和修缮、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注重技术革新与现代支持等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2a6b834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0.png)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胶州市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作为胶东半岛的重要城市,胶州在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胶州的传统特色文化具有多元化和独特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胶州传统戏曲,如胶东大鼓、山东皮影戏等。
这些戏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胶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戏曲,胶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
他们对戏曲教育进行了加强,开设了特色课程,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戏曲演员。
通过组织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提升了人们对传统戏曲的认识和兴趣。
胶州还在保护传统戏曲演员的权益方面做出了努力,提高了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戏曲的传承中来。
除了传统戏曲,胶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
胶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如木雕、泥塑、绣花等技艺独特,作品精美,已经成为胶州独特的文化符号。
胶州市政府重视对这些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并积极推动相关的保护工作。
他们组织了培训班和工作坊,传授传统手工艺品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一领域。
胶州市政府还开展了展览和销售活动,提升了传统手工艺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
胶州的传统节日也是保护与传承的重点。
胶州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元旦节、中秋节、春节等。
胶州市政府通过组织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节日的认识和参与。
他们注重节日的传统仪式和习俗的保留,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胶州还积极开展非遗项目传承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传统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胶州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承的难度都增加了。
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甚至有些传统文化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支持,这对一个地方政府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责任。
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4e8590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d.png)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地方戏曲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保护地方戏曲、传承地方戏曲、发展地方戏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保护地方戏曲地方戏曲的保护是指保护其独特的戏曲形式、表演技法、音乐、服饰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地方戏曲的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和文化机构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地方戏曲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戏曲文化的保护力度,鼓励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关注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组织相关活动和演出,推动地方戏曲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文化机构要积极参与地方戏曲的保护工作,加强对地方戏曲艺术家的培训和指导,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触和喜爱地方戏曲。
地方戏曲的传承是指传承其丰富的艺术内涵、戏曲技艺和表演传统。
传承地方戏曲需要青年戏曲人的积极参与,他们应当深入研究、学习和传承地方戏曲的传统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老艺术家也应该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后辈,为地方戏曲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级戏曲学校和艺术团体也应结合实际,加强对戏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为地方戏曲的传承扎实基础。
地方戏曲的发展是指不断创新地方戏曲的艺术形式,丰富戏曲题材和内容,提升地方戏曲的艺术水平。
为了推动地方戏曲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地方戏曲的市场开发,培育观众市场,提升地方戏曲的市场价值。
要鼓励戏曲创作和演出,不断推陈出新,为地方戏曲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要加强地方戏曲的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地方戏曲。
保护地方戏曲、传承地方戏曲、发展地方戏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地方戏曲才能得到最好的保护,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传承发展下去。
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e18347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f.pn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华阴老腔》是陕西华阴市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曲调和唱腔形式。
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纯朴的曲调和深情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2006年,华阴市的老腔形式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阴老腔的传承起源于明代,起初仅为华阴乡下农民在田间劳作间休息时的自娱自乐的一种乐曲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宗教音乐形式,用于表达农民的感情和期望。
后来,随着文化的传播和演艺技巧的提高,华阴老腔逐渐成为华阴地区主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华阴老腔的基本表演形式是由一对演员进行表演,其中一人扮演男性角色,另一人扮演女性角色。
表演时,演员之间通过唱腔和对话来表达情感,情节和主题主要来自于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华阴老腔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年轻人不再对华阴老腔感兴趣,而且受到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娱乐形式的影响,传统艺术形式正在失去吸引力。
为了推动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华阴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华阴市政府加大了对华阴老腔的保护力度。
他们投入资金建设了一批室内和室外的演出场所,以便为华阴老腔的传承提供舞台。
他们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华阴老腔的管理和推广。
华阴市鼓励年轻人参与华阴老腔的学习和演出。
他们在学校和社区开设了华阴老腔的培训班,为对此感兴趣的人提供学习和练习的机会。
并邀请一些老艺人来给年轻人示范和传授华阴老腔的技艺。
华阴市还积极开展了华阴老腔的推广活动。
他们组织演出团队进入其他地区,向更多的观众展示华阴老腔的魅力。
他们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其他新的传媒手段来推广华阴老腔,提高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需要指出的是,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娱乐形式的竞争,年轻人对华阴老腔的兴趣逐渐减少。
华阴老腔的人才培养和传授也面临困难,因为学习华阴老腔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而且传统技艺很难用书本或课堂教学来传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华阴老腔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邯郸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 发展调查研究
![邯郸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 发展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cbc11f5c8d376eeaeaa3197.png)
邯郸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邯郸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那么即使他的人民依旧存在,这个民族的存在和消亡实际上是没什么区别的。
而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半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半是民俗文化。
两部分同等重要,互相间不能替代。
但是就像冯骥才曾经说的一样,“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了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
”关键词:传统文化、消亡、保护(一)邯郸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正在消失和很多民间文化一样,邯郸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正在消失。
邯郸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包括戏剧、武术、杂技、舞蹈等等,例如扇古赛戏、永年吹歌,它们历史悠久是一笔很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这些传承着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形式在各式各样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市场、生存发展的空间以至于走向消亡。
(二)邯郸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逐渐消失的原因1、农耕时代已经结束,进入工业时代,这直接导致了原来民间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习惯以及精神的变化。
导致现在民俗艺术文化与生活逐渐脱轨。
2、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以至于我们对传统民俗文化认识不足,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来保护它们的传承。
3、传统民间文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的传承一般都是口耳相传,并且还有很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禁忌,传承的范围也很窄,大都是师傅传给徒弟、父亲传给儿子这样的形式,一旦出像断线,这种形式很快就可能消亡。
4、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民间文化还没有来的及做好细致的整理,西方的各种文化就来到中国,这种带有商业行为的文化形式拥有强大的资本,对中国的各种民间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d6906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a.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备受重视。
本文将对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背景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民间文化成果的总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民族精神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一定的法规和政策出台。
其中,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非遗保护法》,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监管和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
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地方法规,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与案例研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传统表演、传统医药等各种项目。
这些项目在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之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实践研究中,国内各地都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路,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开展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组织非遗表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例如,丽江古城对纳西族的传统节庆进行了深入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成为了纳西族文化的窗口;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也进行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观众。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困境。
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特色研讨
![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特色研讨](https://img.taocdn.com/s3/m/89646fb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9.png)
| 文化建设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特色研讨□王筱莲/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至2023年3月,中国录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已达43项,数量居全球之冠。
然而,随着全球化程度日趋深入,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重重危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濒临失传。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继承、利用和发展,是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
为此,本文以颍上县为例,阐述了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及其特色成效,并探讨了其构建策略,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颍上县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全县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颍上花鼓灯),省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6个,县级项目25个。
此外,还有2个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
建立了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拥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8名,市级传承人30名,县级传承人192名。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颍上县在2016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项目申报、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发展和传承工作。
颍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县文化馆合署办公,由县文旅体育局管理,共有3人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在管理体制方面,颍上县构建了一个以县级行政为主体,联合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共同协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机制。
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行政审批工作由县级部门负责,而各乡镇文化站则承担各自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任务。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尤其是县文化馆,积极履行职能,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a74ed69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1.png)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胶州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源远流长,包括胶州刺绣、胶州纸扇、胶州传统木雕等。
保护和传承胶州传统特色文化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城市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胶州刺绣是胶州的传统特色之一,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
随着时代的变迁,胶州刺绣的传承面临一些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胶州刺绣,政府应加大对刺绣工艺师傅的培训和扶持力度,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刺绣技艺,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刺绣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新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
还可以通过举办刺绣展览、推广刺绣文化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胶州刺绣的认知度和兴趣。
胶州纸扇也是胶州的传统特色之一,制作精美,手感细腻,因此备受喜爱。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制造的塑料扇逐渐代替了纸扇。
为了保护和传承胶州纸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应加强对纸扇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可以挖掘纸扇的文化内涵,推出具有胶州特色的纸扇产品,比如以胶州历史名人等为题材的纸扇。
通过举办纸扇制作比赛、举办纸扇文化节等活动,推广纸扇文化,提高公众对纸扇的认知度和欣赏水平。
保护和传承胶州传统特色文化不仅涉及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文化机构、学校等应加强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企业可以参与胶州传统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通过市场化运作,增加传统特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社会组织、媒体等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de3d6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5.png)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摘要】本文围绕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展开讨论。
在探讨了地方戏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接着,通过地方戏曲的历史渊源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分析了保护地方戏曲的紧迫性。
然后对保护地方戏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传承与发展地方戏曲的措施。
展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前景,并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地方戏曲发展的建议。
通过全文的阐述,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发展、历史、困境、现状、措施、前景、重要性、建议1. 引言1.1 地方戏曲的重要性地方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是我国每个地方都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通过其特有的音乐、舞蹈、表演等元素,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情感表达。
地方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是民族的精神家园。
地方戏曲在传承中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同时也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曲剧种。
这些地方戏曲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戏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文化传统的延续,更在于其对当地文化和民风民俗的生动展现。
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继承,更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
只有让地方戏曲得到充分保护和传承,我们才能让这一文化瑰宝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1.2 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意义保护传承与发展地方戏曲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前人智慧,传递价值观念,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
保护传承地方戏曲不仅可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也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淄博琉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路径探究
![淄博琉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路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128248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c.png)
淄博琉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路径探究淄博作为中国古代琉璃之乡,自古就有“琉璃古城”之称。
琉璃工艺是淄博的传统特色之一,它不仅是淄博的文化符号,更是淄博人民的民族文化底蕴。
如何传承和发展琉璃文化,是淄博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淄博琉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路径进行探究。
一、琉璃文化的传承淄博自古就是琉璃之乡,琉璃文化的传承始终贯穿于淄博的历史发展之中。
在宋代,淄博琉璃名列“国之精品”,贯穿文人雅士诗篇画卷。
其间,淄博琉璃因受地域、自然、社会的制约而无法大规模发展,但却悠久历史久远,传承不断。
近年来,淄博市政府加大了对琉璃文化传承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琉璃文化的传承。
特别是通过开展琉璃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活动,加强琉璃文化人才培养,促进琉璃文化的发展。
二、琉璃文化的发展1. 传统琉璃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淄博琉璃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是传统琉璃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制作要求熔点高,晶莹透亮,质地坚硬,色泽鲜明,釉面不流不泡,仿佛宝石,工艺复杂,成形困难。
目前淄博琉璃以特色工艺、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化为突破口,突出了传统工艺和时尚设计相结合,提升了琉璃生产制作技艺。
2. 文化创意的融入琉璃文化的发展路径之二是文化创意的融入。
琉璃文化是源自于中国的千年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传统技艺基础上,注入创新理念和设计元素,将琉璃与当代生活、时尚艺术相结合,丰富产品形式,延伸产业链,打造琉璃文化的创意产业。
3. 产业化发展琉璃文化的发展路径之三是产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是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淄博琉璃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保护和传承琉璃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淄博琉璃文化的产业品牌。
三、淄博琉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路径1. 加强琉璃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琉璃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淄博琉璃文化发展的基础。
应该制定并完善琉璃文化保护政策法规,加大对琉璃文化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鼓励开展琉璃文化的非遗保护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戏曲的简要介绍和北桥街道地方特色的锡剧的发展史和艺术特点的具体介绍,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戏曲文化,了解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特色戏曲文化,并对当今中国戏曲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借以对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特色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解决方案。
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特色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第1章中国戏曲的简介及锡剧的具体介绍1.1 中国戏曲的简介中国戏曲,在中华民族文艺艺术史及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戏曲的曲调,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像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均被广泛吸收。
宫调音律不拘一格,民间词曲、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相互协调,便可联缀起来。
演出时,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其演唱形式亦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念白既有韵文式的朗诵,也有口语化的散白,它与歌唱相互搭配,彼此穿插,形成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锡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1.2 锡剧的具体介绍1.1.1 锡剧的简述锡剧,俗称”无锡滩簧”,(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
)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
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
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
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目前,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
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1.1.2锡剧的发展演变锡剧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
在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的。
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盛行。
在常、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来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
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
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
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
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
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等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
“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越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珠花记》等。
在原单一的[簧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长三调]、[行路调]等曲调。
在吸收民间小调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等。
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的增多,故事情节的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中的“小同场”。
同场戏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而“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小同场”大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
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政府有关当局,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淫秽”,也多次下令取缔。
滩簧艺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动,大多数艺人流落在乡土僻壤,送艺卖唱,养家糊口。
由于沪宁铁路通车,这为滩簧进入大城市创造了条件。
—大同场1914年滩簧艺人袁仁义、孙玉彩、李庭秀、过昭容、周甫艺、王嘉大等先后进入大上海,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进茶馆、酒楼演唱。
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在年底进入“天外天”游艺场演出,之后又转入“大世界”三楼,另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于1919年进入小世界(劝业场)等地演出,1921年常州班改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改为“无锡文戏”。
同年,常帮艺人周甫艺和锡帮艺人过昭容合议,两帮合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
从此两帮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
锡剧进入上海和苏、锡、常等大城市后。
一方面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先后出现了一批较稳定的长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动于沪宁一线的班社,著名的有:袁(仁义)家班、孙(玉彩)家班、周(甫艺)家班、李(庭秀)家班、刘(荣炳)家班等。
另一方面也得以与兄弟剧种接触、交流和竞争,首先在剧目上获得显著发展。
先后从“宣卷”和“弹词”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孟丽君》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蔡金莲》等;由京剧移植了《贩马记》、《樊梨花》等。
在十里洋场商业文化的影响下,为竞尚新奇,招徕观众,从30年代中期开始演出了一大批机关布景、灯光彩台的连台本戏和公案戏:《狸猫换太子》、《封神榜》、《彭公案》。
同时也上演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山东马永贞》、《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一批时装、清装戏。
由此,常锡文戏已进入了大同场戏时期。
新生期抗战爆发后,江南沦陷,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有的被逼解散。
一批演员枉遭毒打、关押和迫害。
解放后,锡剧终于走上了健康兴旺的道路。
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民间艺人讲习班,同时将流落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并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挖掘整理传统戏《宝莲灯》、《翠娘盗令》,移植改编了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等十个剧目。
1953年4月由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部分人员组建成江苏省锡剧团。
此后,常锡剧便简称为“锡剧”。
以后,各剧团废除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先后参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7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走上新路》、《水泼大红袍》、《江阴血战记》、《白马告状》等获一、二等奖和剧本奖、演出奖;多名演员如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王彬彬、梅兰珍等获一、二等奖。
这些剧目和演员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荣誉。
除整理改编剧目和戏曲音乐创新外还不断编演现代戏,如《红色种子》、《白丹山》、《红花曲》等。
其中《双推磨》、《庵堂认母》、《孟丽君》、《农家宝》、《姑嫂比武》、《三亲家》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这更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
1.1.3 锡剧的艺术特点锡剧音乐富有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柔和抒情,清快悦耳,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这种板腔体式,可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清板”(近似朗诵),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1)曲调种类剧的主要曲调为〔簧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
此外,锡剧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等。
簧调是江南山歌融合苏州弹词曲调发展而成的,旋律优美流畅,长于抒情。
有老簧调、簧调慢板、老旦反弓调等十多种板式。
大陆调是锡剧第二主要唱腔,源于武林班的“大锣板”(也称”大陆板”),开始仅上下两句,后仿簧调曲式结构,创造了“清板”。
南方调原为“南方歌剧”的主要唱腔。
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现多种类型的“南方歌剧”,主要在游乐场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如“簧调”腔类新创了新簧调、芥菜花调、簧调流水板、反宫簧调等;“大陆调”新创了紧拉慢唱、大陆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陆调、弦上调(大陆反宫调)等板式,使它从单一的曲调发展为仅次于“簧调”的另一腔类;“玲玲调”除新创男腔外,也发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
此外又吸收江南的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洪发调)、(乱鸡啼)等曲调。
(2)伴奏乐器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第2章特色文化乡镇“戏曲之乡”的创建形成2.1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北桥街道位于苏州相城区西北部,地处苏、锡、虞交界处,是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经济圈腹地,东与相城区渭塘镇、常熟市辛庄镇交界,南与相城区黄埭镇为邻,西与无锡市甘露镇、荡口镇相接,北与常熟市杨园镇毗邻,面积43.84平方公里,辖11个村(社区),常住人口3.87万人。
北桥土肥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才辈出,尤其是戏曲历史底蕴厚深,代代相传,是誉满苏、锡、虞地区的“戏曲之乡”。
北桥街道地理位置独特,环境宜人,充满了文化气息。
北桥人民自古受着戏曲文化的熏陶,能够演唱锡剧、沪剧、越剧、京剧、黄梅戏等不同种类的戏曲。
北桥人民特别喜欢锡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录音机开始普及,几乎每家每户的录音机里都播放着充满地方特色的锡剧唱段。
在北桥,有不少爱好戏曲的家庭,平日里,他们经常自行组织家庭式的小型的戏曲活动,几个戏曲爱好者聚集在某人家中,摆出二胡、扬琴、笛子等乐器,他们吹拉弹唱好不热闹,常常吸引众多的村民朋友来观赏,成为北桥乡间一道亮丽和谐的风景。
邻近北桥的一些乡镇也有不少戏曲爱好者,如斜塘、阳澄湖、太平、渭塘、后桥、荡口、甘露、安镇、杨园等。
这些戏曲爱好者经常来到北桥聚会,探讨和交流戏曲文化(以锡剧为主),还不忘即兴来段表演。
北桥有些戏曲爱好者甚至和无锡锡剧团、苏州锡剧团、江苏省戏锡剧团等专业剧团保持着联系,小王彬彬、袁梦娅、周东亮等锡剧名家都曾来北桥观光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