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公开课
核舟记公开课ppt课件
教学辅助工具
01
核舟记可以作为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辅助工具,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培养文化素养
02 通过核舟记,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传统工艺和历史背景,有助于培养其文化素养。
突出主题的构思
核舟记的布局设计也突出了主题思想,通过突出 表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使观众更容易理 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核舟记的细节表现
细腻入微的细节表现
核舟记的细节表现非常细腻,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非常到 位,让人感受到艺术家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
核舟记的细节表现也非常生动,通过雕刻手法和色彩的运 用,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呈现得非常生动形象。
核舟记公开课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1-30
目录
• 核舟记的历史背景 • 核舟记的艺术特点 • 核舟记的文化内涵 • 核舟记的传承与发展 • 核舟记的保护与收藏 • 核舟记的应用价值
01
核舟记的历史背景
核舟记的作者介绍
作者
魏学洢,明朝著名散文作家和诗 人。
字号
无字号,因其作品被后人称为“ 魏学洢体”。
教育推广
加强核舟记的教育推广,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核舟记的 技艺和知识。
05
核舟记的保护与收藏
核舟记的保护措施
预防性保护
为防止核舟记的物理性损坏、化学腐蚀等,应采取预防性保护措 施,如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业的保护设备等。
修复性保护
对于已经遭受损坏的核舟记,应进行修复性保护,包括清洗、加固 、修复等。
思想价值
02
核舟记反映了古代文化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优秀教案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敬意。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 领会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敬意。
3.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核舟记》中的一些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题。
3.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核舟记》原文、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艺术价值。
(2)简介《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成就。
(3)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核舟吗?它有什么特点和价值?2. 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一些难点词语和句子。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核舟的艺术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合作探讨,深入分析(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核舟记》的文章结构和思路。
(2)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敬意。
(3)学生汇报探讨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完整版)《核舟记》公开课课件
(完整版)《核舟记》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核舟所表现的主题。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核舟所表现的主题;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核舟所表现的主题;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句、长句,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看过核舟吗?核舟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核舟的课文——《核舟记》。
”2.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找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重点。
5. 练习巩固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核舟记制作过程:描述核舟的制作过程。
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描绘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
核舟所表现的主题:阐述核舟所表现的主题。
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核舟的图片,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3.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景物或人物,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技巧及艺术价值。
能够分析并评价核舟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比较研究法,让学生了解核舟与其他工艺品的异同。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兴趣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2.2 课文讲解分析核舟的制作技术、工艺流程及步骤。
解读核舟上的图案、寓意和文化内涵。
讲解核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核舟的细节,进行描述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核舟的看法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活动3.1 观察核舟图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观和细节。
让学生描述核舟的制作材料、形状和装饰特点。
3.2 制作核舟模型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核舟模型。
引导学生探讨制作过程中的技巧和困难,并进行交流和合作。
3.3 展示和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核舟模型。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标准制定评估标准,包括核舟模型的制作质量、观察描述的准确性和小组讨论的参与度。
4.2 学生自评和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鼓励积极、客观的评价。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工艺品展览或实地考察传统工艺作坊。
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增加对核舟的理解和欣赏。
5.2 创作展示邀请其他艺术领域的老师进行讲座或示范。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创作与核舟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
5.3 研究性学习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深入研究核舟或其他相关工艺品的历史、文化和技术。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核舟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了解我国古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2)学会欣赏古代核舟艺术,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质量;(3)学会珍惜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核舟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了解我国古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古代核舟艺术的价值和审美特点;(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简介核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介绍作者魏学洢及其作品《核舟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核舟工艺的特点和审美价值;(2)分析文中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美之情;(3)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2)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3)教师根据观察和评价,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核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3)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五、课后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回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后续教学计划和辅导措施。
《核舟记》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修辞手法运用举例说明
比喻
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用 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核舟上人物的神态 。
夸张
对偶
如“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运用对偶使句子更加整齐美观 ,富有节奏感。
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 许”,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核舟的精巧 。
典故引用及其内涵阐释
文中描述的核舟上的人物、景物 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
作者通过核舟表达了哪些思想感 情,对读者有何启示?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见解
小组内成员轮流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理 解,包括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 。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 疑问,并寻求其他成员的帮助和解答 。
讨论核舟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结合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
通过讨论核舟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标和价
值追求。
强调诚信、责任、尊重等传统美 德在核舟制作中的体现,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05 课堂互动与思考题讨论
提问环节: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学生思考如何保 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 遗产,培养文化自觉 。
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强调传统技艺的珍贵 性。
倡导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通过核舟制作过程的讲解,展 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尝试 在核舟制作中加入自己的创意 。
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 意义,培养追求卓越的品质。
思考题解答:提供参考答案并讲解思路
解答针对文本内容提出的问题,如核舟的制作过程、人物景物的特点等。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优秀教案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2)能够分析并评价核舟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核舟艺术的特点及其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2)核舟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对《核舟记》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核舟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艺术。
(2)简要介绍核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核舟记》,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核舟制作过程、技艺和艺术的描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核舟艺术的特点及其价值。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核舟记》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核舟记》的内容,分析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和价值。
2. 参观当地博物馆或工艺品展览,了解核舟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
3. 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种传统工艺美术进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舟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地位。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增强学生对核舟艺术的直观感受。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优秀教案PPT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背景和作者魏学洢。
1.2 引发学生对核舟艺术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文本解析2.1 学生自读《核舟记》,理解文章大意。
2.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3 学生讨论核舟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鉴赏角度。
三、图像欣赏3.1 展示核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核舟的艺术魅力。
3.2 学生描述核舟的形态和细节,锻炼表达能力。
3.3 教师分析核舟的工艺技术和文化价值。
四、创作实践4.1 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小舟。
4.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核舟的艺术特点。
5.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5.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核舟艺术的理解。
教学资源:1. 课文《核舟记》文本。
2. 核舟图片和相关资料。
3. 制作小舟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核舟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六、案例分析6.1 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核舟作品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
6.2 学生讨论案例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
6.3 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为下一步的创作实践做好准备。
七、艺术鉴赏7.1 教师为学生讲解核舟艺术的历史发展和流派特点。
7.2 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核舟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7.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艺术鉴赏方面的感悟。
八、创作展示8.1 学生完成自己的核舟作品,进行班级内部展示。
8.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8.3 优秀作品可以参加校内外展览,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九、拓展延伸9.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核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1 核舟记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 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
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ǎ ng) 贻.(y )í有.奇.(y òu j ī箬).篷(ru ò) 髯.(r án) 衣褶.(zh ě)罔.(w袒.胸(t ǎn) 黍.(sh ǔ) 矫.首(ji ǎ o) 篆.章(zhu àn) 壬.戌.(r én x 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 通假字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2) 一词多义①奇: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A. 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指雕刻)B.中轩敞者为舱(是)③而: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B.启窗而观( 表承接,不译)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④之:A. 径寸之木(助词,的)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B.其人视端容寂(那)(3) 词类活用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④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理解并欣赏《核舟记》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
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文学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学生讨论与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核舟记》的主要内容与主题。
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文学意境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朗读与翻译。
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文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段分析,深入理解文本。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文学作品朗读: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扩展阅读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核舟记》的背景和作者。
课文朗读与翻译:分段朗读课文,进行翻译和解析。
词汇和句式讲解: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文学意境和艺术特色分析:解读文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学生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思考。
4.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课文朗读与翻译:20分钟词汇和句式讲解:15分钟文学意境和艺术特色分析:20分钟学生讨论与思考:10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思考与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学生作业与写作: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写作评估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自我反思: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提升教学质量。
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案准备:编写详细的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步骤。
11《核舟记》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核舟记》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反思《核舟记》是我本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因此我的国培作业也就选择了它。
核舟属于我国的微雕艺术作品,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借此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核舟的形象设计来解读我国传统美学的部分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外本文作为说明文学习更是一篇佳作,无论是它的说明顺序的安排,还是说明语言的运用都极具特点,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为我构建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想法。
事实证明,我的目标确立是正确的,教学也达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的展示导入成为我本节课最大亮点,几乎所有人在屏气凝神的观看,学生对微雕艺术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课文疏通与实词掌握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合作探究,登台展示,集体纠错,把整节课的知识目标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事后我觉得,唯一欠缺之处在于,我没有及时的对文中的实词,活用词,通假字,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进行总结,并在媒体上呈现,缺失了巩固这一环节。
在自习上,我及时做好了补救。
在实施第二板块的环节中,我的讲析似乎少了点。
学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顺序安排,但对核舟本身的艺术形象构建的美学特质,并不能自我获得,这一点,我没有进行放开的态度去处理,更没有把类似的艺术作品带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学生获得的印象比较肤浅,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设计讲究意趣美,对比美,色彩美,和谐美。
但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后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课文的美学知识渗透,我处理的时候淡化了,这也是从全局出发的一种考虑。
相对来说,第三版块的教学罗列的内容较多,提问思考较为充分,学生对核舟艺术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细小的问题有了触及,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个存在的问题在于,媒体的使用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我没有在第二课时使用。
我的想法是:媒体的使用不需要重复,更要讲究成本。
(完整版)《核舟记》优秀课件
人物形象
核舟内还雕刻有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或坐或立, 形态各异,表情生动。
14
核舟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精湛工艺
核舟的雕刻技艺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匠心独运的精神。
2024/1/26
深厚文化底蕴
核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审美情趣。
寓意象征
核舟寓意着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勇往直 前、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
2024/1/26
28
小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雕刻艺术?
2024/1/26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雕刻 艺术展开讨论,探讨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和提 出的建议。
班级交流
鼓励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 法,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微型雕刻中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而西方则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
的表现。
23
06
CATALOGUE
课文延伸:现代微型雕刻艺术 欣赏
2024/1/26
24
现代微型雕刻艺术概述
1 2 3
起源与发展
现代微型雕刻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 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 的艺术形式。
2024/1/26
17
雕刻技法运用
线条处理
运用各种线条表现形体的轮廓、质感和动态,如 直线、曲线、虚线等。
层次处理
通过雕刻的深浅、宽窄、疏密等表现形体的空间 和立体感。
细节处理
精细雕刻局部细节,如人物的面部表情、衣物的 纹理等,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核舟记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船背 其船背稍夷
局部
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 不同的体现?
鲁直居左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
苏、黄共阅一手
卷。东坡右手执卷
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 语。东坡现右足, 鲁直现左足,各微 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
勒,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神情 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 支船,而竖其左 膝,左臂挂念珠 倚之,珠可历历 数也。
核舟
如何具体阐明奇巧:
体积:长、高 船舱: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
船头: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 衣 褶 ;念珠
船尾:舟子的神情和姿态
船背: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晰
阐明次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整体
中间 中轩敞者
逻辑次序
主——次
空间次序
两边
船头坐三人 舟尾横卧一楫
一,盖大苏泛赤壁 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 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 篷覆(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
鲁直居左
请你细读课文、掌握构造
总 (1段) 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核 分(2—5段)详写核舟的大小、构造、舟上
舟
的人物和题名。
用事实阐明雕
记
刻者技艺精湛
总 (6段)小 数结 目总 ,计 赞全 叹核 核舟 舟的 的人雕、刻物技、艺文。字的
《核舟记》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三个人 戴着高高的帽子 ……的人 是
位于
船头坐三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
居右, 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船头坐着三个人, 中间 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 密的是苏东坡, 佛印位于右 边, 黄鲁直位于左边。苏东 坡, 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 画长卷。
拿
轻按
好像 说什么
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 情态。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 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 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 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 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 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 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了了。
黑
王叔远的别号
译: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 刻上名字,文字是: “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 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 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的。
鲁直居左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 箬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 观, 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 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译: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 大约有两厘米高。中间高起 而敞开的部分是船舱, 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 小窗, 左边右边各有四扇, 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 雕刻着花 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 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 水 落石出”八个字,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八个字, 用 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名称:《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学语文课堂的一堂优秀公开课,主要围绕中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展开。
通过对《核舟记》这篇文学作品的精读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通过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核舟记》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提问:你们了解核能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2. 阅读与分析(25分钟)- 学生阅读《核舟记》,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 分组讨论:就文中的主题、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手法,如比喻、意象等。
3. 主题探究(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中的主题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情感表达来体现;-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4. 写作任务(20分钟)- 教师提供写作任务:请你以《核舟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反馈。
5. 作品分享(15分钟)- 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提高;2. 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是否得到提升;3.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所进步;4.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否得到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核舟记》文本;2. 阅读指导材料;3. 学生写作材料。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对《核舟记》这篇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写作任务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八下《核舟记》课件公开课精品
contents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核舟形象与技艺传承 • 跨学科拓展:科技与艺术融合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互动环节: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明代文学背景
明代文学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 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 流派,如明清小说、唐宋派、公安派 等。
追求卓越
鼓励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 中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 己的能力和素质。
勇于创新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 尝试、勇于创新,为未来 的发展奠定基础。
06
互动环节:学生作品展 示与评价
学生雕刻作品展示
1 2 3
雕刻技艺展示 学生们在雕刻过程中运用了各种雕刻工具,如刻 刀、砂纸等,展示了他们精细的雕刻技艺。
情感真挚
作者在赞美王叔远技艺的同时, 也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才干的敬佩之情,情感真挚动
人。
03
核舟形象与技艺传承
核舟形象描述
核舟的外观特征
核舟是一种微型的雕刻艺术品,以桃核为材料,外形小巧玲珑,呈船形。其细 节精致,船身线条流畅,雕刻有船篷、船桨、人物等,栩栩如生。
核舟的文化内涵
核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古 代工匠精湛雕刻技艺的见证,也是古代文人雅士寄托情感、表达意境的载体。
创作过程描述
学生们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步骤和技巧,如如何选材、如何构图、如何运用雕刻 工具等。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如不 断调整雕刻方案、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等。
《核舟记》公开课课件
本课程融合了文学、历史、艺术等多 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核舟记作为一篇经典的古文,既具有 文学价值,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 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领略 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课程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核舟记的文学特点、 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背景 。
06
课堂互动与讨论
课堂提问与回答
总结词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互动。
详细描述
在《核舟记》公开课中,教师可以在讲解课 文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 回答。例如,可以问学生关于核舟的构造、 雕刻技艺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 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分组讨论与分享
要点一
总结词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 力。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核舟记》公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探讨课文的主题、意义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 内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和讨论,形成小组内部 的共识。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让全班 学生了解不同小组的看法和见解。
《核舟记》公开课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 • 《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 • 《核舟记》的内容分析 • 《核舟记》的艺术特色 • 《核舟记》的现代意义 • 课堂互动与讨论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跨学科的综合性
核舟作为一种独特的微型雕刻艺术, 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峰,本 课程将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 涵。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优秀教案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推理和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2. 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寓意以及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直观演示法:展示核舟的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实践活动法:学生动手制作核舟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3. 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详细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料、设计、雕刻等步骤。
4.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艺术手法,分析其表现效果。
5.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直观演示:展示核舟的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7.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核舟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8.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强化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核舟记》公开课课件
课堂讨论
总结词
激发学生思考
详细描述
在《核舟记》的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 的主题和意义。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他们积 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讨论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
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分享
总结词
锻炼学生表达
详细描述
在学生的分享和讨论之后,教师需要进行点评和总结 ,对学生的观点和表现给予反馈和评价。教师的点评 应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 不足和偏差,并给出正确的引导和建议。通过教师的 点评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舟记》的 主题和意义,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引导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促进他们的自我成 长和发展。
特点
核雕以果核为原材料,雕刻精细 ,形态各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 力和收藏价值。
《核舟记》核雕的艺术表现
01
02
03
主题
《核舟记》以“大苏泛赤 壁”为主题,表现了苏轼 、黄庭坚、佛印等人在赤 壁泛舟的场景。
艺术特色
雕刻细腻,人物形象栩栩 如生,场景布局紧凑合理 ,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 美感。
技艺
采用了浮雕、镂雕等多种 雕刻技艺,使作品层次丰 富,立体感强。
06
课后作业与延伸阅读
课后作业
01
02
03
04
完成《核舟记》的课文背诵。
写一篇关于《核舟记》的读后 感,谈谈你对该篇文章的理解
和感悟。
收集并整理关于核雕艺术的资 料,了解核雕的历史、特点和
价值。
结合《核舟记》的内容,创作 一篇以“微雕艺术”为主题的 短文,描述微雕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