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苏轼的政治观念与诗词创作风格分析

苏轼的政治观念与诗词创作风格分析

苏轼的政治观念与诗词创作风格分析引言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化大家、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和理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一。

苏轼的诗词创作活动是他政治观念的反映,也是他对社会现象和政治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的表现。

本文将从苏轼的政治观念和诗词创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他对政治的态度和对社会的思考。

苏轼的政治观念爱国主义苏轼深爱国家和人民,他的政治观念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爱国主义。

苏轼在《送别卫时中序》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表达了他对国家荣辱的关切和忧虑,以及他对祖国兴衰的思考。

他还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中流露出对祖国的深情,他借长江东逝水暗喻时代的变迁,有感于时光荏苒,祖国的沧桑变化。

政治改革苏轼对政治改革持积极的态度。

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写道:“月明星淡看相伴,风旋霜飞,豪客凋零处,壮士捐生时。

”这一诗歌展示了苏轼对时局的忧虑,同时表达了他希望政治能更加清明和公正的期望。

他还多次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尤其是针对官僚腐败、贪污浪费等现象,他提出了大量的批评和反思,表达了他的政治改革愿望。

文人治国苏轼提倡文人治国,他认为,文人应该参与国家政治,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适可而止。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政治的态度,他认为,政治者应该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以避免权力腐败和国家的混乱。

他也呼吁文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通过自己的文字和行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温润婉约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以温润婉约为主,他注重语言的优美和形象的描绘,使得他的诗词行云流水,琅琅上口。

他的诗词中常常运用婉约的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

例如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北宋苏轼诗词的艺术成就

北宋苏轼诗词的艺术成就

北宋苏轼诗词的艺术成就(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北宋苏轼诗词的艺术成就苏轼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郭瑞娜内容摘要:本文对苏轼的词风作了粗浅的探讨。

从苏词的豪放词、婉约词、农村词、戏谑词等几种类型对其特点作了分析,明确了苏词豪放与婉约并举,多种风格并存的特点。

|第一部份说了苏轼的青年与晚年两时期,青年时风格能够说是“少小时气象峥嵘”,晚年诗的平淡美更为典型,平淡却不平庸。

第二部份是主体,具体谈论苏轼词的几种风格类型。

主要讨论了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农村词和写景词,还有戏谑词。

苏轼的豪放词气势雄浑、风格超拔,旷达潇洒,豪迈不羁,蕴涵着人生深深的无奈与孤寂,垫定了他在词上的高尚地位苏轼以抒情和咏物为主的婉约词冲破了传统的“婉约词”的香艳侬软的词风,表现出刚柔相济、刚健婀娜、高远典雅、婉约蕴藉等特点,所抒之情远远超出了男女之情的范围。

苏轼的农村词质朴自然,描画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基层百姓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酷爱之情。

其戏谑词多为嬉笑怒骂、风趣讥讽之语,或是作者玩笑娱乐之词。

在这些词的背后是他特殊心态的外在反映。

关键词:苏轼;词风;前期;后期;多样性苏轼词从来颇受尊崇。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①中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被骗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人们对苏词的推崇,又以其豪放词为盛。

在豪放词的进展史上,苏轼确有创制之功,也铸就了他“豪放词人”这一佳誉,公亦以此为豪。

事实上,综观苏词,豪放词所占比例并非大。

相反,作为词的固有风格,他的婉约词却占到了词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婉约也是其词不可轻忽的另一重要风格。

豪放与婉约作为苏词最为鲜明的两个风格特征,双峰对峙。

除此之外,苏轼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表现农村生活的农村词,和少量的戏谑词、回文词和集句词,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特点,极大地开拓了词心词境,苏轼也成为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苏轼仕宦数十载,是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

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

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著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

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

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

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

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

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

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

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

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 , 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 是公认的豪 放派 的代表 。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 豪放词作的数量。 从而展现出苏轼 词风的婉约凄美 的一面 , , 从而使人们 可以 更 清楚 的认 识 苏轼 词 风 格 的 多样 化 。 婉 约一 词 , 委婉 含 蓄 之 意 。婉 约 词 不仅 是 一 种文 学 题 材 , 是 一 种 即 也 创 作 手 法 。闺 怨 、 相思 、 情 别 绪 、 花 秋 月 是 婉 约 词 的 主 要 题 材 。婉 约 离 春 词上承花问词 , 与花间词一脉相承 , 但是与在 花间词相比, 约词内容上 婉 去其浮艳 , 形式上 以蕴藉 雅正见 长, 言秀丽而清新 , 思衄折而 真切。 语 情 在苏 轼 以前 的北 宋 词 坛 仍是 以婉 约 词 为主 流 , 主要 是 一些 男 女 相 思 、 阁 闺 幽怨的艳情之作 , 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的题材范围 , 使婉约词从 世俗 生活 进 入 到 正宗 高 雅 的 文学 殿 堂 。 在言情方面 , 苏轼描写的至情 至性的爱情词 , 给人以凄美 、 委婉的高 雅享受和清新纯正的思想趣味。比如《 蝶恋花》 记得花屏初会遇 ) 记得 ( : 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 回 , 望断高唐 路, 燕子双飞来 又去。纱窗几 度春光 暮。那 E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 行, l 笑整香云缕。敛尽春 山羞不语。人前 深 意难 轻 诉 。 [5 ] 词 以高 雅 的 笔触 勾 勒 了 一个 男 子 对 心 上 人 无 尽 的 44 全 缠绵 相 思 和甜 美 的回 忆 , 感 真 实 而 又充 满 张 力 , 现 出 了男 子 内 心 的 深 情 表 刻 的矛 盾 冲 突 。这 是一 首 柔 情 似 水 的 纯 爱 情 词 , 用 工 笔 刻 画 了一 个 男 它 子的痛苦而又充满期 待的单相思 。作 者这 里描写 的单相 思之情是健康 的 , 朴 素 的 , 有 一点 前 人 词 作 的艳 情 粗 俗成 份 , 人凄 婉 , 绵 的无 奈 是 没 给 缠 之 感 。这 首 词 显示 出 了苏 轼 对 以 言情 题 材 为主 的 婉约 词 的 内容 思 想 的革

苏轼词之风格

苏轼词之风格

3.特性:独创性 稳定性 多样性 4.风格形态:简约——繁丰 刚健——柔婉 平淡——绚烂 谨严——疏放 5.成因: 在主观上,艺术家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 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徵、 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在艺术创作中形成 不同的风格,即“风格即其人”。 在客观上,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必然要 受到其所隶属的时代、社会、民族、阶级等 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其次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词之风格
一、风格解读
1.概念:是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个作家在艺术 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是通过艺术品所表现 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 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 2.本质:是艺术美成熟的最高而集中表现,既是一 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 艺术造诣的标志。
这是他写来悼念原配妻子王弗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风”抒发出作者深挚、凄恻、哀婉、缠 绵的情感。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 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 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阕记 实,下阕记梦,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 本词的悲伤基调。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 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 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 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 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三)婉约词风 婉约即委婉含蓄,文辞的柔美简约, 悠扬婉转,表现 细腻,格调高远典雅,意境清新蕴藉。在取材上,多 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 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苏轼打破了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 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 形式蕴藉雅正,需要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如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浅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浅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浅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作者:靳清叶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7期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著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49-0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

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

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

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

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

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内容提要:“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

本文通过对苏轼以诗为词实践的论述,认识到苏轼“诗词一体”尝试虽然改变了词的原有的审美特征,但却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能并见于词,又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在词中承载与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士大夫主体精神前人论及苏轼的词,不论褒贬扬抑,无不视他为开宋词一代新风气的词坛巨擘。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所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以上的引文把苏轼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与韩愈在诗史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且不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允当,就韩愈生涩奇险的诗而言,在诗史中的确是不能不谓之别格的,这是有定论的。

而苏轼的词在词史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别格呢?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言明的,下文还要详述。

以下先引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1)陈师道的看法与以上引文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他进一步指出苏词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所言的“以诗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他没有明言,不过他对苏词的评价倒是交代得清楚,大体的意思是认为苏词是词中的别格、另类,而非当行本色,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

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以诗为词”就会“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苏轼诗词艺术特色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词的内容: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苏轼词的风格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特点: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创作了不少诗词并流芳百世。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你能结合他的诗词作品说说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苏轼词作风格特点引言:苏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小编整理了苏轼词风风格,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词风风格苏轼词风大约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那么苏轼创作的诗歌都是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从艺术精神看苏轼词的艺术魅力

从艺术精神看苏轼词的艺术魅力

从艺术精神看苏轼词的艺术魅力解婷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摘 要:苏轼在文学艺术很多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与艺术家。

苏轼的一生都离不开文学创作,而苏轼词的创作的成就尤为突出,在苏轼的词作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其个人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渗透到创作的方方面面,成为苏轼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本文将试从苏轼艺术精神的情理、雅俗、虚实、神形方面来看苏轼词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艺术精神;情理;雅俗;虚实;神形苏轼是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文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北宋文坛的领袖。

苏轼在很多领域都有涉足,在诗、文、词、书画、音律等等许多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国学大师林语堂对其有着高度的评价,认为苏轼是个“本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①[1]”对于苏轼我们可从很多方面去探寻。

苏轼的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尤其重要,其贡献超过了苏文与苏诗。

在词的方面, 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宋词的最高成就。

现存的苏词有三百四十五首,其笔调或清新旷达,或婉约缠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其词的创作又与其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精神紧密相关。

故本文将从苏轼的艺术精神层面来分析苏轼的词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一、词中有情,情理交融苏轼的绘画艺术创作理论来看,其中一条主线就是重视创作的主体精神,苏轼认为绘画的评判不能仅仅依靠形似, 更应该注重画面所体现的精神、意旨。

在南朝时期,初步形成我国的山水画, 文人和士大夫从事画者日渐增多,,绘画从重视物之神韵开始转向重视创作者之主观情怀。

苏轼的绘画理论正契合了这种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 展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 因而呼应者云集,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演讲稿

苏轼的诗词演讲稿

苏轼的诗词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学家——苏轼先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苏轼的诗歌创作。

苏轼的诗歌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其次,苏轼的词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的词作大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词作大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词作大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词作大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最后,苏轼的散文作品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散文以清新、率直、豁达、豪放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以清新、率直、豁达、豪放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以清新、率直、豁达、豪放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以清新、率直、豁达、豪放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而言之,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和欣赏苏轼的诗词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风格,是一个作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区别于他人的鲜明创作个性或特色的充分展现,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综合的独特艺术特征与风貌。

苏轼诗词创作之所以能垂传千古、脍炙人口,都是因为其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使然。

同时,苏轼结合自己创作实践的经验,在诗歌艺术风格理论方面也提出了诸如“自成一家说”、“天工论”、“清新论”、“枯淡论”等许多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对当时及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结合其诗歌创作的实践,对苏轼关于诗歌风格的诗歌理论作深入而充分的研究,无疑对新时期诗歌的创作与繁荣是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指导与启迪意义的。

“自成一家”说风格是作家艺术成熟的标志,是作家鲜明创作个性和特色的反映和表现。

因此,风格也是诗人们努力追求的创作目标和大胆创造的强大动力。

一般说来,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文学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或曰创作的鲜明特色,即独特性。

要使创作具有独创性,唯此才能在创作上独树一帜,使作品独具特色。

苏轼在《答张嘉父书》中说:“凡人为文,至老多有所悔,仆尝悔其少矣,然著成一家之言,则不容有所悔,当且博观而约取。

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材用既足,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

”诗人在具有丰富创作经验且创作臻至炉火纯青的晚年,为自己一生的“成一家之言”的艺术追求与努力而颇感得意、欣慰、骄傲和自豪。

显然,这种“一家之言”并非轻而易举所能形成的,没有诗人对前人的广泛学习、继承借鉴、变化生新及创造发展,没有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是无法在创作上取得“著成一家之言”的杰出创作成就的。

创新、创造是苏轼创作的重要目标。

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这种对“自是一家”的不懈追求,使其在诗词文赋的创作上都能独出机杼,自树一帜,最终形成创作上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艺术个性,确立起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

正因为此,苏轼在诗的创作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成为当时诗坛的盟主;在词的创作上,于婉约词风之外,形成新的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使豪放词与婉约词双峰并峙,共同促进了宋词创作的繁荣局面;在散文创作上,和父苏洵、弟苏辙一起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赋的创作方面,前、后《赤壁赋》更成为历史名篇;在书法、绘画方面他也是创新在前,并取得超越前人的杰出成就。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_苏轼的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_苏轼的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_苏轼的诗词代表作有哪些苏轼是北宋著名诗人之一,在诗词文赋、绘画、书法方面都具有着很高的造诣和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风格独立,特点鲜明,为后世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轼既开创了豪放派诗词的先河,也擅长写婉约诗词,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苏轼的远大理想与抱负,也能够感受到他笔下凄美的爱情,超脱世俗的闲逸与豁达.苏轼的一生十分精彩,经历了宦海的沉浮,也受过被流放之苦,他的诗词也是有感而发,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与特点。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宋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

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

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2020-11-06 苏轼作为中国⽂学史上最具影响⼒的⽂学家之⼀,以其⾼超的艺术⽔平和渊博的学识积累,加之以⽂⼈⾃觉的创新意识,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特点,开创了⼀派诗风。

以下是⼩编整理的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欢迎阅读参考! 宋代是中国古典⽂学发展的⼀个转折期,⽆论是传统的诗、⽂,还是新起的词、⼩说、戏曲等,都得到了全⾯的发展。

在这其中,宋诗在经历了唐诗繁荣的难以逾越的巅峰之后并未停滞不前,⽽是在学习唐诗的基础上,进⾏开拓、创新,开辟了诗歌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有的特点。

在对宋诗进⾏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宋代诗坛上的许多⼤家都在做着努⼒。

⽽在两宋诗坛上,影响最⼤、成就最⾼的当属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陆游。

其中,苏轼作为中国⽂学史上最具影响⼒的⽂学家之⼀,以其⾼超的艺术⽔平和渊博的学识积累,加之以⽂⼈⾃觉的创新意识,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特点,开创了⼀派诗风。

他的诗歌创作既体现了宋诗的特点,⼜少有宋诗所存在的缺陷和流弊,使得作为不同于唐⾳的具有时代特⾊的宋调得以正式确⽴,建⽴了不同于唐诗的诗学规范,变唐⽴宋,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辉煌。

可以说,苏轼是宋调形成的集⼤成者,苏轼诗称得上是宋诗的典范,他的诗歌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寓物托讽,借古讽今 苏轼⽐较重视诗歌的社会作⽤,主张诗歌能够“寓物托讽,庶⼏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乞郡札⼦》)[1]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轼也写了⼀些政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极富有现实性,鲜明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盾,表达了⼀个⽂⼈对⼈民疾苦的关注和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暗政治的揭露与批判。

如《荔枝叹》这⾸诗,苏轼借杨贵妃爱吃荔枝所引发的劳民伤财的史实来讽刺当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该诗前⼋句以唐贵妃杨⽟环因爱吃荔枝⽽劳师动众,导致“惊尘贱⾎流千载”,借此来揭露上层统治者的骄奢享受是建⽴在对百姓的压迫和奴役之上的。

“⾄今欲⾷林甫⾁”道出了百姓对上层统治者的极其愤怒之情;“⽆⼈举觞酹伯游”暗指现实社会敢于讲真话的⼈太少,因此苏轼⾼呼祈求天宫能够怜惜百姓,上层统治者莫再骄奢淫逸,希望⽼百姓能够风调⾬顺、不受疾苦,表现了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美好社会的愿景。

豪放·冲淡·自然·意境

豪放·冲淡·自然·意境

豪放·冲淡·自然·意境一、苏轼诗词艺术特点(一)题材—反映现实主义苏轼作品在前期主要反映其在政治方面的忧患,其本身是一位有志于经世济民的诗人,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始终抱有针砭和嘲讽的态度,诗词中将批判现实作为诗歌主题。

其入仕后勤于政务,在多次遭贬谪期间通过接触下层社会,将政治方面忧患以及民间疾苦写于诗词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主要展现江浙人民水灾后的艰难生活,《吴中田妇叹》则反映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社会现状,而其后期作品则将重点放于人生忧患上,展现了其疾恶如仇的思想。

(二)风格—豪放旷达婉约苏轼诗词风格多变,其中,豪放风格诗词较为多见,这是其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通过在诗词中融入充沛、激昂甚至含带悲凉的情感,可展现出其慷慨豪迈精神。

旷达风格诗词是苏轼诗词中最能体现其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展现了其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美好期许。

婉约风格诗词在苏轼诗词中数量最多,主要体现其思想意志。

(三)内容—极具美学价值在唐朝之前,诗歌格局较小、内容较窄,至杜甫词作后稍显开阔,至北宋苏轼时期,经过多年发展,展现出了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蕴深厚的特征,而苏轼诗词作品更是独树一帜,颇具特色。

黄庭坚在《跋子瞻和陶诗》中通过“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阐述了苏轼诗词与陶诗,即便在用韵、句数、格调等风格方面相似,但内容却存在较大差异,苏轼诗词内容广泛,包含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人世沧桑等,并用实践展示了其“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理念,其内容包容万象,同时通过推动诗词渗透融合使得题画诗中有画,传达出了画中神韵,达到了自然真率、信笔挥洒境界,展现出了极高美学价值。

二、苏轼诗词美学方面表现(一)美学思想与主张著名教育家曹慕樊通过对苏轼诗词进行研究,从主观方面认为苏轼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诗词作家需要将自身主观思想融入到客体中;二是,最重兴会;三是,抓住意象或灵感;四是,追寻常理;五是,重视神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着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49-0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譹?讹。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譺?讹指出了两者风格的相似。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苏轼的和陶诗虽在用韵、句数、格调等方面与陶诗相近,但内容却不为其所限,举凡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以及人世沧桑都被苏轼纳入诗中。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苏轼诗词中美学价值最高的是那些写景抒怀的作品。苏轼喜欢登山临水,“身行万里半天下”,“行遍天下意未阑”,可以说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苏轼写山水往往注入自己深厚的情致,如《游金山寺》先由万里征程、半生宦游导人写景,然后写江景之奇丽,并以“望乡国”照应开端,结尾处借江神见怪、自誓归田收束全篇。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曾评论此诗说:“通篇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有些诗则由写景抒怀升华到对社会生活及现象的深刻思辨,使之带有浓厚的哲思意味。《题西林壁》一诗说明拘囿于事物之中就难以看清其庐山真面目,想要认识复杂的事物就必须能从中跳出来,不能因循守旧,局限于条条框框。这样诗词就由纯粹客观的描摹写景变成有主体感情的造景,所以他的山水诗往往物我交融,情与景密不可分。苏轼的这类诗作不在于具有多么鲜明的意象,而在于在日常情景中生发出弦外之音,说出人人心中皆有而笔下却无的道理。苏轼在其词的创作中则更多的是表现自我。他的词或表现“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或流露仕途挫折和复杂的人生感慨;或表现其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反映人生如梦的怅惘的思绪等等。这些词作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三、兼收并蓄的同时自觉革新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能够自觉革新,对诗歌风格的主张是兼收并蓄。他对《诗经》、《楚辞》等古典诗歌都做过精深的研读,诗词创作深受李白、杜甫、陶渊明、柳宗元等大家的影响。他能够欣赏多种文学风格,说明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苏轼诗词的风格基调是清雄奔放,有简淡绝俗之美感,他在创作时特别注意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调和,互相渗透,所以苏轼诗词中的佳作常常是表现出刚柔并济的风貌。在诗歌创作方面,苏轼古今各体兼善,而以七古为最优。施补华说:“东坡最长于七古,沉雄不如杜,而奔放过之;秀逸不如李,而超旷似之。”?譻?讹“以才学为诗”是苏轼诗作的特点之一。苏轼学识广博,精熟典实,所以信手拈来,随意驱使,使其作品尽呈古雅之貌。一般而言,苏诗的用典平稳妥贴,浑然天成,如水中着盐,不露痕迹。但有时用典过多,也招致了后人的批评。王夫之也曾经说:“人讥西昆体为獭祭鱼,苏子瞻、黄鲁直亦獭耳。……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譼?讹这话虽有过激之处,但也指出了苏诗的缺陷。苏诗常可见到“以文为诗”之处,这有助于苏诗自然奔放风格的形成,尤其是古诗更是如此。由此可见,在宋诗革新的过程中,苏轼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宋诗新面貌的创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北宋诗坛的第一大家。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是提出了“词的诗化”理论。这在他的词论中反映了出来,其词论散见于有关的题跋、序引、书简及宋人所作的一些诗话,词话、笔记之中,约有十余则,见解新颖独到,时常体现出变革的思想。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一直被视为“小道”,在宋初文人的心目中是“方之曲艺,尤不逮焉”,其地位与诗文无法同日而语。但苏轼大胆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诗尊词卑的偏见。他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认为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形式上的差别,但在艺术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从文体的角度将词提高到与诗相同的地位,就为其革新词体、词风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苏轼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对词体的革新在文学史上更具有特殊意义。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誉?讹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和作用。四、倡导词之诗化,开创豪放词风苏轼倡导词之诗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改变了人们于词独重女音、偏尚婉媚的观念。宋朝以前词的创作被称为“艳科”,自唐五代以来就多写艳情,风格上主要是婉约柔曼,最具代表性的柳永的词就是如此。苏轼作词时正是柳词风靡一时之际,其词“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苏轼对这种词风很是反感,所以他的词作是从力辟柳永开始的。据《高斋诗话》记载,秦少游自会稽入京师拜见东坡,东坡说:“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则回答说:“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又说:“销魂当此际,非柳七吾乎?”苏轼对秦观的批评毫不留情,可见他对浮靡词风的强烈不满。后人认为苏轼革新词风的一大成果就是创立了豪放词风。这种说法可以从曾慥跋《东坡词拾遗》中看到:“豪放风流,不可及也。”随后陆游《老学庵笔记》也说:“……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明朝的《诗余图谱》更是以豪放论定苏词:“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所谓豪放,是指苏词劲拔雄健、磊落恢弘、放笔挥洒、不受拘束的一种创作个性。以这种标准来衡量,苏词中如流传甚广的《赤壁怀古》,早期为送陈述古而写的,为和杨元素而作的《七夕》,送陈令举作的,后期守徐州时所写的《安石在东海》,贬黄州时所作的,知颖州时所写的等,都是笔力矫健、词锋凌厉之作。但是,苏轼革新词风的功绩与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开创豪放词风。从《东坡乐府》看,豪放词约占七分之一左右,而其他词作或清峻秀丽,或空灵蕴藉,风格多种多样。即使与豪放词分庭抗礼的婉约词,苏词中也有不少,历来被人交口称誉。冯煦为朱孝臧注《东坡乐府》作序,就提出:“东坡之于北宋,稼轩之于南宋,并独树一帜,不域于世,亦与他家绝殊。世第以豪放日之,非知苏、辛者也。”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表明,他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地反对婉约一派,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苏轼在诗化理论的指导下开拓了词体堂庑。苏轼的词在风花雪月之外,把怀古感怀、思亲念远、言志抒情、咏物记游、酬唱应答、叙事绘景、赠别悼亡,甚至谈禅说理、滑稽戏谑等等都纳入了其词之中。尤其是其词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对士大夫情怀的抒发,对人世沧桑的思索,比起对男女情思、花间樽前等传统的词的题材选取而言,有一种较大的变化。苏词不仅内容开阔,而且表现重点有所转移。词本多写男女情思、离愁别恨,而苏轼则把词作为文人言志抒怀的工具,更多的表现自我的内心情感。如《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和少年时代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稍后在密州写的《密州出猎》,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夜饮东坡醒复醉》则反映出作者感到人生如梦的怅惘的思绪。这些词作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元好问曾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譾?讹苏轼将词作为陶写性情之具,其意义首先在于开拓了词的抒情功用,使词在合乐歌唱之外,还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其次在于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很好地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提高了词的品位,增强了词的生命活力。第三,他注重以词陶写情性,与传统诗教偏重社会政治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又有所不同,而是比较贴近于歌词创作的实际,是对传统诗教作了合乎情理的修正。刘辰翁曾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譿?讹所言甚是。苏轼在词律上也有创新之处。他在创作时着重引进了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如、、、等词调,有的是自度腔,有的是他最先使用,有的是他运用之后得以在世上流传与推广。这些词牌后来这所以成为词人常用的熟调,往往就是通过苏轼之词作为媒介的。苏轼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了北宋一代诗歌新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风的创始者。读苏轼,苏轼诗中有理性的思考,有超然入化的神韵;读苏轼,苏轼词中有人生的感悟,有天地奇观和滚滚思潮。苏轼是个特别的人,在别人认为他最应该哭的时候,乐观的苏轼却坦然微笑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注释:①李东阳.麓堂诗话.丛书集成.中华书局,1955:152.②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豫章黄先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