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后诗歌鉴赏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朝代)诗人。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5、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①用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②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③通过“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明月”这一高洁的物象,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歌》作者是唐代(朝代)的李白(姓名)。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4、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6、“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什么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答:月影。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7、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总诗以月为线索。抒发了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8、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是从清溪出发,沿着平羌江行进,路过渝州,到三峡去。这首诗的第一句描写的是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的情景;第二局描写的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情景.俗语把上弦或下弦时的缺月叫月牙,诗中称作半轮。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意对即可。2、3两题是紧密相联的,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或“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二.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根据诗句,诗人是在向什么方向行进的途中逢入京使的
答案:诗人是在从京城向西行进的途中逢入京使的.此时作者东望故园,“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回望东面则表明作者面向西而行。
2、“凭君传语报平安”中的“传语”一词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答:传语:捎口信.因为诗中有证据表明是口信(马上相逢无纸笔,无纸无笔,只好向家里捎口信报平安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故园”和“龙钟”各是什么意思
答:故园:指长安,诗人曾住此。龙钟:湿漉漉,泪水很多的样子.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B.“独怜”句中的“怜”是可惜、可怜的意思,“涧边”就是河边、水边的意思。
C.“上有”句中的“深”,有树木茂盛、枝叶繁茂之意,写出了画意般的深邃。D.这首诗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2.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
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
3、这首诗写诗人春游时所见到的情景,前两句写的景象有:涧边幽草和深树黄鹂,后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
4、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答:情感: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