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合集下载

林木病理学名词解释

林木病理学名词解释

1、林木病害:林木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引起经济损失的现象。

举列说明:松材线虫病苗木茎腐病2、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3、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林木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

4、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5、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林木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林木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6、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内部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外部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

8、坏死(necrosis):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9、斑点(spot):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

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一。

包括角斑,轮斑,环斑,条斑等。

如玉米大、小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等。

10、枯死:芽、叶、花局部或大部分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11、穿孔和落叶落花落果: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发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12、疮痂(scab):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发病组织上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隆起,病部较浅。

13、溃疡(canker):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

如柑桔溃疡病等。

14、软腐:若胞壁中间层光受到破坏,出现细胞离析,后发生细胞消解,则称为软腐(soft rot)。

15、幼苗根或茎腐烂后,直立死亡的称为立枯(wilt)。

病理总论习题-11级.

病理总论习题-11级.

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习题、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20分)1. 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受寄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影响,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的过程,致使外部形态不正常,引起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2. 生理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是非侵染性的,这种不能传染的病害也叫非侵染性病害。

3. 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因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

4.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5. 病状:受病后植物本身的异常表现。

6. 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死亡,不再保持细胞水分。

7. 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死亡,并伴随有组织消解。

8. 萎蔫:由于寄主维管束组织受损或堵塞,导致水分和养分输送不畅,而使植物表现萎垂9. 病毒体外存活期:植株榨取液在室温下保持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10. 稀释限点:病株榨取液保持其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度。

11. 钝化温度:处理10min 能使病株榨取液失去传染力的最低温度。

12. 病程:从病原物接触寄主植物,到侵入、扩展,并使植物显示症状的过程。

13. 子实体: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与其周围的菌丝聚生成一个组织体,也就是真菌产生孢子的机构统称为子实体,类似于高等植物的果实。

14. 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15. 潜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

16. 发病期: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17. 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18. 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住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19. 局部侵染:病原物在植物体内扩展范围仅局限在侵染点附近的。

20. 系统侵染:病原物在植物体内扩展,从侵染位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感染。

21. 单主寄生:在一个寄主上寄生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林木病害基本概念一到六章

林木病害基本概念一到六章

林木病虫害防治1.何谓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有哪些。

非侵染性病害1、定义: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

2、特点: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2)不能够传染蔓延;3)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

3、病原种类:这些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或营养物质等因素。

侵染性病害:1、定义: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特点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2)能够传染蔓3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物,病毒,细菌,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

2.病原,寄主,环境条件三者与林木病害发生的关系是什么。

3.林木病害有哪些症状类型。

白粉病类,锈病类,煤污病类,发霉,斑点病类,炭疽病类,溃疡病类,腐烂病类,腐朽病类,变色,畸形,萎蔫。

4.林木病害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根据症状进行诊断,根据病原物进行诊断,人工诱发试验,病害治疗诊断。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菌物部分)1.菌物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类型有哪些。

无性繁殖: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粉孢子等有性生殖: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2.简述林木病原菌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特点以及其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菌物可通过体细胞的断裂,列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无性孢子。

大多数菌物的无性繁殖能力很强,完成一个无性繁殖的世代所需的时间短,产生的无性孢子数量大,一个生长季节中往往可重复多次,在林木病害的传播,蔓延,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三个阶段,质配,核配,减数分裂。

菌物的有性孢子细胞壁较厚或有休眠期,有助于植物病原菌度过不良环境,往往成为植物病害的初侵染源。

3.简述卵菌门及其代表目主要形态与习性。

菌丝体无隔,营养体为二倍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单元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在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持续刺激下,植物的正常生理和生物化学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生长发育异常,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症状的现象。

2、病因: 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

3、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4、病状:是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外表所出现的不正常状态;5、病征: 指在病状表面,尤其是病斑部分的表面着生或出现的病原生物的子实体。

例如真菌的菌核、菌丝体、细菌的菌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性植物等。

6、非侵染性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7、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因素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8、综合症:一种病害同一植株上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

9、并发症: 同一植物在受到两种或几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时,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症状,甚至出现不同于原有两种病菌单独引起的另一种症状。

10、隐症现象: 隐症现象:病原物侵染寄主后,病植物的症状在特定条件下(通常是高温),可以逐渐减退直至暂时消失而“复原”的现象。

二、填空题1、植物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非侵性病害由由外界不良环境因子引起。

2、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植物、线虫、原生动物、。

3、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和畸形。

4、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1.什么叫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指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2.什么叫病状和病征?各举几个病例说明。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

马铃薯干腐病和甘薯软腐病。

类型定义分类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

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病征是指寄主在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

由于病原物不同,植物病害病征常表现出不同的形状、颜色和特征。

其中常见的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

如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霜霉病,病部可见大量霜霉状物。

多种植物的白粉病和黑粉病等。

病征类型定义1.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1.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体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侵染性病原:指以植物为趋势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物,主要包括菌物,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螨类等。

4.病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以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5.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6.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7.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病症的总称。

8.腐生:是指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的生活方式。

9.寄生:是指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

10.共生:指植物与微生物形成共生体,二者均可从中得益的关系。

11.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型,能产生孢子的生物。

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

12.营养体:菌物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部分。

13.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菌丝体指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团。

14.菌丝组织:有些菌物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对菌物的繁殖,对于环境的抗性有重要作用。

15.菌物繁殖体: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菌物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孢子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

16.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7.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

18.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熊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也可叫做菌物的发育循环。

19.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非侵染病害与侵染病害的简易区别

非侵染病害与侵染病害的简易区别

生理性病害是由于非生物因素(即非侵染性病原)的作用造成食用菌的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叫生理性病害,也非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因素是指生长环境条件不良或栽培措施不当。

如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pH值过小或过大,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强或过弱,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农药、生长调节物质使用不当等。

非侵染性病害最常见的症状是畸形、变色。

例如缺素症。

生理病害往往有逆境引发的所以一般是大面积同时发生,没有传染扩散的现象。

这类病害不会传染,一旦环境改善,病害症状便不再继续,能恢复正常状态。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

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

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

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

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

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个侵染循环。

这类病害有传染的过程,病害有轻重之分,表面可以发现病原物及它们所变现的特征(白毛,脓状物等)。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思考题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思考题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思考题(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非侵染性病害是因环境条件不适宜而所致,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A.植物缺素症、冻拔、毛白杨破腹病B.杨树腐烂病、螨类病害C.动物咬伤、机械损伤、菟丝子D.害虫刺伤,风害2.病毒侵入寄主的途径为。

( )A 微伤口 B气孔 C 水孔 D直接侵入3.草坪害虫蝗虫类昆虫的前翅质地坚韧如皮革,其类型为()。

A.膜翅B.鳞翅C.半鞘翅D.复翅4.当病害明显显症后的时期称。

()A 接触期B 侵入期C 潜伏期D 发病期5.对于园林害虫的防治,灯光诱杀法属于()的范畴。

A.农业防治(园林技术措施)B.化学防治C.物理防治D.生物防治6.对于园林害虫的防治,利用寄生性天敌进行防治属于()的范畴。

A. .物理防治B.化学防治C农业防治(园林技术措施) D.生物防治7.对于园林害虫的树干涂白防治属于()的范畴。

A.农业防治(园林技术措施)B.化学防治C.物理防治D.生物防治8.对于园林植物害虫分类叙述错误的是()。

A.园林植物害虫的命名采用双名法。

B.鞘翅目、蜉蝣目、直翅目等目昆虫中有些种类是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

C.在园林害虫分类阶元中在目和科之间可以有亚目和总科这两个中间阶元。

D.昆虫纲各目的分类是根据翅的有无及其特征、变态类型、口器构造、触角形状、足跗节数目以及古昆虫特征等来进行的。

9对园林植物刺吸式口器害虫描述错误的是()。

A.多数刺吸式口器害虫可以传播园林植物病毒病害,加剧危害程度。

B.刺吸式口器害虫可以造成对叶片的直接损害,严重时可以将叶片全部吃光。

C.该类害虫多数可以分泌蜜露、蜡被等物质,遮盖园林植物叶片表面,影响园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D.对于该类害虫可以选择使用内吸剂进行化学防治。

10.对园林植物枝干害虫的危害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植物病理学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一、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不同?彼此关系如何?(15分)答:(1)病因(2)有无传播、蔓延(3)病症(4)其他田间表现(5)非侵染性病害为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提供条件(6)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会加重非侵染性病害,形成恶性循环。

评分:(1)(2)各4分,(3)(4)(5)各2分,(6)1分。

二、谈一谈你对“病害三要素”的熟悉。

(14分)(1)植物要生病必需具有三个条件,即: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和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2)植物本身是植物发病的内因。

植物的遗传特性、生理状况和发育阶段决定植物对于外界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反映能力。

(3)植物生长环境中存在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是病害发生的前题条件。

植物生什么病,由该因素决定。

(4)当感病的植物和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同时存在时,环境条件就是病害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而且病害严重与否也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3、不整囊菌的闭囊壳和白粉菌的闭囊壳(子囊壳)有何不同?(10分)答:(1)壳壁结构的不同(2)子囊排列方式的不同(3)子囊壁是不是消解评分:(1)(3)各3分,(2)4分。

4、简述鞭毛菌的分纲依据,并写出各纲的名称。

(15分)答:分纲依据:游动孢子鞭毛的数量、类型及着生位置。

(1)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 ):游动孢子前端有两根长短不等的尾鞭。

(2)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后端有一根尾鞭。

(3)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前端有一根茸鞭。

(4)卵菌纲(Oomycetes)游动孢子有两根等长的鞭毛,前端有一根茸鞭,后端有一根尾鞭。

评分:分纲依据给7分,各纲的名称每一个2分。

五、简述担子菌的分纲依据,并写出各纲的名称。

(15分)(1)分纲依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类型。

(2)冬孢菌纲(Teliomycetes):无担子果,在寄主上形成冬孢子;(3)层菌纲(Hymenomycetes):有担子果,裸果型或半被果型。

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2021/6/7
45
慢性药害:
植物的慢性药害并不很快表现明显的症状,而是逐 渐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
使植物生长缓慢、枝叶不繁茂,进而叶片变黄以 至脱落;
开花减少,结实延迟,果实变小,早期落果; 品质下降,色淡,味差,籽粒不饱满,种子发芽 率降低等。
2021/6/7
46
残留药害:
人们在施药时,总会有部分药剂落于地面,如果是 施毒土或药剂处理土壤,则全部药剂落在地面或表土中。
低温(冷害和冻害):当气温在0~10℃时,一些喜温作 物(黄瓜、水稻 亚热带地区的果树)易受到冷害。表现 为变色、坏死、表面斑点、芽枯。当气温在0℃以下时, 植物会受到冻害。表现为幼叶或幼茎出现水浸状暗褐色 病班,逐渐死亡;严重时整株干枯死亡。
剧烈变温:温差太大时,对植物的影响很大。
2021/6/7
叶片上出现麻斑点、穿孔、焦灼、枯萎、黄化、失绿、 畸形、厚叶、卷叶、落叶;
果实上出现斑点、畸形、变小、落果、不结实;花瓣 表现为枯焦、落花、落蕾、基部粗短肥大且缺少茸毛、表 面变厚发脆或变色腐烂;
植株生长迟缓,株体矮化,茎杆扭曲,甚至全株死亡。
植物的幼嫩组织或器官容易发生此类药害。施用无机 铜、硫杀菌剂和有机砷类杀菌剂容易引起急性药害。
2021/6/7
51
3、治疗性诊断
根据田间症状的表现,拟定最可能的非侵 染性病害治疗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施药处理, 或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病害的发展情况。通 常情况下,植物的缺素症在施肥后症状可以 很快减轻或消失。
2021/6/7
52
4、换位诊断
土壤——空气 土壤调换;作物调换; 土作同移:可以判断是否与空气有关。 土作互换:可以判断是否与土壤有关。

病害的主要种类介绍

病害的主要种类介绍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和浇水 ,保持田间通风良好。
化学防治
使用对细菌性病害有效的农药,如农用链霉素、 新植霉素等,注意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
生物防治
利用对细菌性病害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生物 防治,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等。
04
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的特点
由病毒引起
病毒性病害是由病毒引起的, 不同于其他由细菌或真菌引起
的病害。
传染性强
病毒可以通过昆虫、汁液、染 病植物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强 。
症状多样化
病毒性病害的症状多样化,常 见的有花叶、黄化、畸形、坏 死等。
防治困难
由于病毒结构简单,复制速度 快,防治病毒性病害较为困难

常见病毒性病害种类
烟草花叶病
感染烟草花叶病的烟草叶片出现花斑,严重 时叶片皱缩、畸形。
番茄病毒病
感染番茄病毒病的番茄植株出现花斑、坏死 等症状,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黄瓜绿斑病
感染黄瓜绿斑病的黄瓜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 斑纹,严重时叶片枯死。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病毒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是防治病毒性病害的有效方法。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病害 进行防治,具有安全、环保、高效的 优点。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对病害进行防治,但需 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 对环境和植物造成污染和伤害。
02
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的特点
形态多样
真菌性病害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叶斑、腐烂、坏死等。
侵染循环复杂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传染性病害。

2.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引起的一类病害。

3.病症: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出来的某种特征性的异常状态。

4病状:就是在病部所看到的状态,如褐色的斑点,透明的条纹,枝叶萎蔫或肿瘤。

5.变色: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大多数出现在病害症状的初期,尤其是病毒病最常见。

6.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症状。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和叶枯。

7.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特征性的异常状态。

8.隐症: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犹豫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施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的暂时现象。

9..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10.致病性:病原生物所具有的损害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11.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可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的四个时期。

12.侵染循环是指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3.吸器: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

14.附着孢: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膨大部分,可以牢固的附着在寄主体表面,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表层细胞壁。

15..菌核:由真菌菌丝或菌丝与寄主组织共同构成的一种较为坚硬的结构,大多数为黑褐色,其内部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核内储藏较多的养分,对高温、低温、干燥的抵抗能力很强16.子座:真菌组织形成的为产生孢子等繁殖器官的垫状或头状组织。

也是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有的子座是菌组织和寄主植物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假子座)。

植物病害种类及侵染性非侵染性病害识别判定

植物病害种类及侵染性非侵染性病害识别判定

植物病害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引起的营养元素缺乏、水分不足或过量,低温冻害和高温灼伤、肥害、药害及废水废气造成的毒害等。

侵染性病害真菌引起的病害:霜霉病、炭疽病、叶斑病、枯萎病、立枯病、猝倒病、白粉病、锈病、稻瘟病、纹枯病、疫病、灰霉病、稻曲病、黄萎病、菌核病、果树疮痂病等病状:黄叶、烂叶、坏死、萎蔫等病症:灰霉、白粉、黑粉、锈粉、根腐等霜霉病:主要在叶片正面形成黄色、多角形病斑,在病斑的背面产生白色或紫灰色霉层(黄瓜、菠菜),发展迅速时在短期内使叶片枯干以致植株枯死。

植物的花梗、果实等受害后,可引起组织膨大或畸形,如十字花科作物霜霉病。

禾谷类作物发生霜霉病可使花器变态呈小叶状,如谷子白发病;或引起植株矮化、萎黄,如水稻、小麦等的黄化萎缩病。

炭疽病:危害植物的茎、叶、果实等部位,病斑形状不规则,多为近圆形,稍凹陷,黄褐色至黑褐色,大多具黑色边缘,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密生黑褐色小点,湿度大时,会有橘红色或橘黄色的霉层枯萎病:维管束病害。

多发生于成株期。

发病初期顶部叶片似缺水萎蔫,后萎蔫加重,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叶脉变黄、枯萎而死。

病情严重时,整株叶片枯黄,黄枯的叶片不脱落。

有时症状多表现在1~2层分枝上,也有同一叶片仅半边变黄,另一半健全如常。

劈开病茎可见其维管束变深褐色。

黄萎病:维管束病害。

定植后开始发病,座果后发病严重。

一般病株多从下部叶片发病向上部叶片发展或从一边发病向全株发展。

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及叶脉间首先变黄,逐渐发展至叶片半边或整个叶片发黄。

天气干旱或晴天中午前后表现萎蔫,早晚可恢复正常。

后期病叶由黄变褐,有时叶缘向上卷曲、萎垂或脱落,严重时病株叶片脱光,仅剩茎秆。

劈开病根、茎、叶柄等部位,可见其维管束变褐色。

纵切重病株成熟果实,也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

猝倒病:幼苗的茎基部呈水渍状变软,使之迅速萎蔫,最后茎基部呈线状缢缩。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

第一章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广义的植物保护是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在农业上所说的植物保护一般是指狭义的栽培作物保护;2、农业有害生物: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着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及鸟兽等病、虫、草、鼠;3、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4、植物保护的对象:广义保护对象: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狭义保护对象:人类的栽培作物;5、有害生物pests:是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6、生物灾害: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或森林植被等,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7、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8、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而被寄生的生物成为寄主;9、植物保护的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第二章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病害四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人类干扰2、植物病害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3、病状有哪些: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病征有哪些: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4、5、植物病原物主要包括哪五大类群: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6、真菌fungus:是一类通常为丝状的营养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①菌丝体无隔多核,细胞壁为纤维素组成②无性繁殖产生有鞭毛的游动孢子③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接合菌的主要特征:①菌丝体发达,无隔多核,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②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③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①菌丝体发达有分隔和分枝,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②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③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担子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①菌丝体发达,分隔分枝,细胞一般双核,在双核细胞分裂以前,两个细胞之间可以产生钩状分枝,形成锁状联合,它有利于双核的并裂②无性繁殖除锈菌产生无性孢子外,其余很少产生无性孢子③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①菌丝发达,分隔、分枝②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③有性阶段尚未发现;7、真菌的无性孢子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是植物病害的再侵染源;8、真菌有性孢子的种类: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休眠孢子有性孢子具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是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9、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包括哪两大类:细菌和菌原体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G-10、喷菌现象: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成为喷菌现象;11、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具有侵染性的寄生物;典型的病毒粒体由核酸和蛋白外壳组成传播方式: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介体传播:昆虫、螨、线虫、真菌、菟丝子口针型病毒、循回型病毒、增殖型病毒12、线虫的一生经历几个时期:卵、幼虫、成虫13、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接触期侵入前期: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然后至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潜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14、真菌的侵入方式: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直接穿透侵入细菌的侵入方式: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病毒的侵入方式:伤口侵入15、病害循环: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季节再次发病的过程;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称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一个生长季节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称多循环病害;16、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或其他生物传播、人为因素传播17、转主寄生:指生活史中各阶段能在不同种的寄主上度过寄生生活的现象;18、柯赫法则:用来证实侵染性病害及其生物病原性的通则;是不是所有植物病害均可以运用该法则进行病原鉴定:不是,柯赫法则是建立在微生物学基础上的,因此它仅适应于侵染性病害;第三章1、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3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头部着生口器、触角、复眼和单眼; 是取食和感觉中心;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各节上着生有胸足1对,中、后胸一般各有1对翅;是运动中心;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所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各种内脏器官大部分位于腹内;是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2、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是马氏管3、昆虫的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单眼的构造比较简单,单眼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形成物像;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由许多的小眼组成4、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等3节组成;足是一种分节的构造,自基部向端部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5、口器的类型:咀嚼式、吸收式、刺吸式、虹吸式、舔吸式、锉吸式6、昆虫的内部器官按其功能主要分为:消化、排泄、呼吸、循环、生殖、神经和激素调控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包括纵贯体腔中央从口到肛门的一根消化道及与消化有关的腺体组成,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防治害虫的药剂有些是通过害虫的消化道起作用,如胃毒剂和拒食剂;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是马氏管,是一些浸浴在血液里的细长盲管,开口在消化道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马氏管的主要作用是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并将其送入后肠后随粪便一同排出体外,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肾;杀虫剂对马氏管的影响,主要是破坏其组织,使之不能行使正常的生理活动;昆虫的呼吸系统由许多富有弹性和一定排列方式的气管组成,由气门开口于身体两侧;当空气中混合有一定量的毒气时,随着昆虫的呼吸,毒气通过气门进入虫体内,使其中毒而死,这就是使用熏蒸杀虫剂的基本原理;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循环,血液充满整个体腔,内部器官浸浴在血液中;由背血管和心脏组成,背血管前段伸入头部,称大动脉,后段由一连串的心室组成,称为心脏;7、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不全变态:昆虫的一生只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完全变态昆虫蛹主要有几类:根据蛹的翅、触角、足等附肢是否紧贴于蛹体和能否活动等特征,可将蛹分为离蛹、被蛹和围蛹3类;8、滞育: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一定的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的现象,称为滞育;一年中光周期的变化是诱导滞育的主要因素;9、休眠:昆虫在其年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常引起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宜,则生长发育迅速恢复正常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休眠;10、假死性:是建立在神经反射活动基础上,昆虫对外来刺激作用所作的一种运动反应;11、趋性:是昆虫对外界环境刺激所表现的或趋或避的反应,是一种无条件的反射;12、趋光性:昆虫通过视觉器官,对光源刺激所产生的反应;13、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14、多型现象:有些昆虫同一性别分化成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这种现象称为多型现象;15、食性:昆虫由于种类繁多,通过自然选择,各自形成了特有的取食习惯和范围,这种对食物的选择性称为食性;通常按取食的食物类别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16、群集性:是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17、迁移:是指某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又称为迁飞,如粘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稻褐飞虱等;18、蝗虫是直翅目,前翅为复翅,后翅为膜翅;蚊子是双翅目,前翅为膜翅,后翅特化成平衡棒;19、鞘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体型大小差异甚大,体壁坚硬,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多样,10-11节,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为角质硬化的鞘翅,后翅膜质,幼虫为寡足型,少数为无足型等,完全变态;举例:蚕豆象、玉米象、星天牛、马铃薯瓢虫、叩头虫20、鳞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体、翅上密被鳞片和毛,触角线状、梳状、羽状、球杆状和末端钩状等,口器虹吸式或退化,下唇须发达,翅2对,鳞翅,膜质,翅面上常有很多花纹,完全变态;举例:棉铃虫、小菜蛾、二化螟、花粉蝶、麦蛾21、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世代重叠:多化性昆虫常由于成虫产卵期长,或越冬虫态出蛰不集中,而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年生活史:一年中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习惯上是指昆虫从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翌年越冬复苏前的全过程;22、多化性昆虫的4种季节消长类型:斜坡型、阶梯上升型、马鞍型、抛物线型23、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个部分组成;24、昆虫的趋性可分为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趋颜色性等25、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羽化后生殖腺尚未成熟,需要取食以获得卵巢发育所需的营养,这种取食称为补充营养;26、螨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螨类体呈卵圆形或蠕虫形;身体分节不明显,常以体段区分各部,一般分为颚体和躯体;第四章1、杂草:是能够在人类试图维持某种植被状态的生境中不断延续其种族,并影响到人工植被状态的一类植物;2、杂草按形态分类分为: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阔叶类杂草3、杂草的适应性强表现在抗逆性、可塑性、生长势、杂合性、拟态性上;4、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向环境释放出特定的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化感作用的机理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抑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抑制酶活性影响水分代谢和营养的吸收化感作用的意义利用化感作用,进行合理的轮作和套作,可抑制杂草的发生和危害利用化感作用可研制和开发新的除草剂品种5、杂草种子库:存留于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或营养繁殖体输入:结实、传播;输出:萌发出苗、传播、生物觅食、死亡;6、杂草与作物的竞争:地上部:光照、CO2;地下部:水、矿质营养元素7、伴生杂草:杂草具有较强的拟态性,如稗草和水稻,野燕麦和小麦、狗尾草与谷子,它们在形态、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很难将这些杂草与其伴生的作物分开或从中清除;这些杂草也被称之为伴生杂草;8、列举几种恶性杂草空心莲子草、牛繁缕、打碗花、大巢菜、千金子、马唐、看麦娘、香附子、牛筋草、水莎草、矮慈姑、播娘蒿、铁苋菜9、杂草群落的演替:指杂草群落在农业措施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作用下,一个杂草群落被另一个杂草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第六章1、1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小的病害;发生特点: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菌量的增长幅度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可能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又称为积年流行病害;防治策略:消灭初始菌源、抗病育种、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2多循环病害: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发生特点:•大多数是局部浸染,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越冬率低,越冬后存活的菌量不高;•在有利的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完成菌量的积累,造成当年病害的严重流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防治策略: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2、小麦上常见的单循环病害:小麦散黑穗病、小麦全蚀病小麦上常见的多循环病害:小麦锈病3、空间分布: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种类有害生物种群或被害作物在田间的聚集或分散的形式;4、种群特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配、性比、基因型、滞育百分率、数量动态、空间分布型、集聚与扩散;5、种群生长型:是在不考虑种群的迁入与迁出、以及环境因素对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的情况下,昆虫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类型;6、昆虫种群消长即种群的数量动态7、多化性昆虫的季节性消长类型:一般表现为斜坡型、阶梯上升型、马鞍型和抛物线型4种8、植物病害流行因素及主导因素如何确定9、害虫发育进度预测法类型及各类特点历期法、分龄分级法及期距法历期法是对前一虫态或虫期的田间发育进度如化蛹率、羽化率等进行系统调查,当调查到其百分率达到始盛期和高峰期时,分别加上当时气温下各虫期的历期,就能推导后面某一虫期的发生时期;分级分龄法是选择害虫幼虫期和蛹期作1到2次发育进度调查,记录幼虫各龄各级蛹的数量,分别计算百分率;然后根据各龄期到成虫所需的发育天数,预测成虫的始期、盛期和末期;此法方便可靠;期距法是根据期距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期距通常是指各虫期在田间出现的始盛、高峰和盛末期间隔的时间距离;历期是控制温度下观察昆虫发育进度而得到的平均值;期距是从多年调查的虫情资料中得出的经验值或历史平均值,代表田间害虫种群的平均进度,更符合实际;10、昆虫种群密度的季节性消长类型及其主导因素11、发生期预测:有效积温法害虫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速率与温度几乎呈直线关系,只要已知一种害虫全世代或某虫态的有效积温常数和发育起点温度,便可根据田间害虫的发育状态和近期内的气温预报,预测害虫未来时间的发育进度;N=K/t-t0N:发育历期 K:有效积温t:平均气温 t0:发育起点温度;12、病情指数:表示总的病情,由普遍率和严重度计算而得;病情指数=病级株数各级值/总株数最重级值100第七章1、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按防治措施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作物抗害品种的利用、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2、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区政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的人为引入和传播,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强制实施的保护性植物保护措施;3、农业防治:是通过适宜的栽培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或减少其侵染可能性,培育健壮植物,增强植物抗害、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或避免有害生物危害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农业防治的措施:1改进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土壤耕作和施肥;2使用无害种苗3调整播种方式4加强田间管理5安全收获4、生物防治的特点•优点:–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生物防治成本相对较低•局限性:–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较慢,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生物防治防治效果不稳定–可大批量生产使用的有益生物种类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有害生物数量有限–生物防治通常只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于防治要求高的有害生物,较难实施种群综合治理;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技术;主要通过开发适宜的农药品种,并加工成适当剂型,利用适当的机械和方法处理作物植株、种子、土壤等,来杀死有害生物或阻止其侵染危害;•优点:使用方法简便,效率高,见效快,可以用于各种有害生物的防治,特别是有害生物大发生时,能及时控制危害;•缺点:–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破坏生态–残留污染环境5、生物防治的途径:• 1 保护有益生物:直接保护、农业措施保护、用药保护• 2 引进有益生物• 3 有益生物的人工繁殖与释放• 4 生物产物的开发利用6、植物的抗害机制:抗选择性、抗生性、避害性、耐害性7、毒力: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毒杀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的指标,以LC50/EC50/LD50/ED50表示;毒性:指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有机体器质性和功能性损害的能力,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等;选择性:指农药对不同生物的毒性差异;药效:是农药在特定环境下对某种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它是化合物的毒力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化学农药的3R问题:Resistance:有害生物抗药性Resurgenc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idue:农药残留9、化学农药的剂型: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粒剂、可溶性粉剂、悬浮剂、缓释剂、超低容量喷雾剂、种衣剂、烟剂10、杀虫剂的作用方式:•触杀作用:指药剂与虫体接触后,通过穿透作用经体壁进入体内或封闭昆虫的气门,使昆虫中毒或窒息死亡;•胃毒作用:指害虫取食药剂后,随同食物进入害虫消化器官,被肠壁细胞吸收后进入虫体内引起中毒死亡;•内吸作用:指农药施到植物上或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并传导至植株各部分,害虫取食后引起中毒死亡;•熏蒸作用:指药剂由液体或固体气化为气体,以气体状态通过害虫呼吸系统进入虫体,使之中毒死亡;11、纳入综合防治体系IPM12、经济危害允许水平EIL:又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是农作物能够容忍有害生物危害的界限所对应的有害生物种群密度,此时防治收益等于防治成本;经济阈值ET:又称防治指标,是有害生物种群增加到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而必须防治时的种群密度临界值;13、水平抗性:指作物品种对病菌的生理小种或害虫的各种生物型均具有相似的抗性;抗性水平低,但不易丧失;垂直抗性:专化性抗性或特异抗性;是指作物品种只对一种或某几种病菌生理小种或害虫生物型表现抗性,对另一些则不表现抗性;抗性水平高,但易丧失;第八章1、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的种类水稻主要病害:1稻瘟病病原:灰梨孢越冬、初侵染源:病谷和病稻草上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传播、再侵染源:分生孢子适宜的发病条件:25~28°C 、RH>90%2水稻纹枯病病原:立枯丝核菌越冬和初侵染源:土中的菌核适宜的发病条件:28~32°C、RH>97%,矮秆品种,氮肥水平高;3水稻白叶枯病病原: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初侵染源:病种和病稻草传播、再侵染源:病株上的病菌适宜发病条件:25~30℃,雨湿,尤其是暴风雨4稻恶苗病病原:串珠镰孢菌初侵染源:带菌种子、病稻草传播:种传5稻曲病病原:绿核菌越冬、侵染源:土中或种子上的菌核、厚垣孢子适宜的发病条件:低温、多雨,氮肥用量大6稻粒黑粉病病原:稻粒腥黑粉菌初侵染源:病土、病种适宜的发病条件:多雨、高湿、氮肥多、花期长杂交制种田母本田最重要的病害7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南方稻区重要检疫性病害病原:水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初侵染源:病稻谷、病稻草侵入途径:伤口、气孔适宜的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氮肥过量8条纹叶枯病病原:水稻条纹叶枯病毒传毒介体: 灰飞虱病状: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9普通矮缩病病原:水稻矮缩病毒传毒介体:黑尾叶蝉2、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综合防治关键技术:抗性品种、栽培控害、生物防治、合理用药;不同生育期病虫害的防治:秧苗起以“防”为主;分蘖期“管”、“放”结合;穗期突出“药保”;水稻主要害虫:1飞虱类种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越冬与为害:分别为北纬21度、北纬26度以南灰飞虱为暖温带地区害虫刺吸、产卵和传毒为害越冬: 前两种为迁飞性害虫,后一种为本地虫源2水稻螟虫种类: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和夜蛾科分布:南方各稻区为害:钻蛀水稻茎秆3稻纵卷叶螟所属目科:鳞翅目、螟蛾科越冬:北纬30°以南迁飞性害虫4稻蓟马种类:稻蓟马、花蓟马和稻管蓟马属缨翅目的稻蓟马科和管蓟马科分布:全国各稻区为害:锉吸汁液5稻象甲稻根象甲所属目科: 鞘翅目、象甲科分布:南方稻区为害:成虫取食叶片,幼虫潜土取食根须6稻蝗种类:属直翅目蝗科,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是中华稻蝗发生:滨湖地区、低洼地区、水稻田埂沟边发生重为害:成若虫食叶、穗为害7稻小潜叶蝇种类: 稻小潜叶蝇麦水蝇、稻毛眼水蝇、属双翅目、水蝇科分布:东北稻区为害:秧田、本田前期危害;以幼虫叶片为害8稻瘿蚊所属目科:双翅目瘿蚊科分布:华南稻区为害:幼虫从叶鞘上部和叶舌缝隙潜入生长点为害虫源随水流扩散,远距离人为助迁主要杂草:1禾本科杂草一年生: 稗草、千金子多年生: 双穗雀稗、圆果雀稗、李氏禾、芦苇2莎草科杂草一年生: 异型杂草、碎米莎草、日照飘拂草、畦畔莎草等多年生: 扁秆藨草、水莎草、毛轴莎草、牛毛毡、萤蔺、针蔺、野荸荠、荆三棱等3阔叶杂草:多为双子叶植物,少数为单子叶植物一年生:鸭舌草、雨久花、节节菜、圆叶节节菜、鳢肠、赛谷精草、陌上菜、母菜、尖瓣花、狼巴草、丁香蓼、水蓼、水苋菜等;多年生:矮慈姑、眼子菜、水龙、泽泻、水芹、四叶萍等;第九章1、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是将植物保护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和新器材产品用于植物保护的过程;植物保护技术推广主要方式:服务式、行政式、教育式2、农药的生产与销售必须三证齐全:产品登记证、产品质量标准证、生产许可证;农药产品登记分三个阶段:一、田间试验阶段二、临时登记阶段三、正式登记阶段3、植物保护技术推广体系植物保护技术推广体系在中国主要由植保教育、植保科研、植保器材供应等服务保障体系和植保推广管理体系组成;。

《园艺植物保护技术》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园艺植物保护技术》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园艺植物保护技术复习题(课程代码392389)一、单项选择题1.梨黑星病在其症状部产生的黑色霉层为()。

A.子囊及子囊孢子 B.担子及担孢子C.孢子囊及孢囊孢子 D.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苹果白粉病可潜伏在冬芽的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其病原结构是()。

A.分生孢子 B.子囊孢子 C.菌丝 D.分生孢子器3.苹果炭疽病在果实上部的黑色小点是病菌的()。

A.分生孢子盘 B.分生孢子器 C.分生孢梗束 D.分生孢子座4.不同梨树种类对梨黑星病有抗病性差异,其最感病的是()。

A.中国梨 B.日本梨 C.西洋梨 D.香水梨5.苹果白粉病病部产生的黑色小点是病菌的()。

A.子囊壳 B.分生孢子器 C.闭囊壳 D.分生孢子盘6.诱发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是()。

A.树体营养不良和冻伤 B.高温多湿 C.低温高温 D.低温多雨7.柑桔溃疡病菌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如表现病征,应是()。

A.霉状物 B.点状物 C .锈状物 D.脓状物8.梨锈菌的转主寄主为()。

A.马尾松 B.柏属植物 C.十大功劳 D.小檗9.葡萄黑痘病为害果实病斑为()。

A.鸟眼状 B.同心轮纹状 C.圆形凹陷 D.霉斑10.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雌虫形态为()。

A.线形 B.柠檬形 C.蠕虫形 D.纺锤形11.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其呼吸和光合表现一般为()。

A. 呼吸减弱,光合增强B. 呼吸增强,光合减弱C. 二者均增强D. 二者均减弱12、()为坏死型症状。

A. 玉米大斑病B. 柑桔青霉病C. 烟草花叶病D. 西瓜枯萎病13、下列()是降低病害流行速度的措施。

A. 铲除转主寄主B. 种子消毒处理C. 田园清洁卫生D. 防治传病介体14、螳螂的前足是()A. 开掘足B.步行足C.捕捉足D.跳跃足15、病毒病害的症状一般不会出现( ) 。

A. 花叶B. 青枯C. 丛枝D. 叶脉肿突和耳突16、蝼蛄的前足是()A. 开掘足B.步行足C.捕捉足D.跳跃足(下面标黄的跟后面37、38、39、40和57、58、59、60重复)17、活体寄生物一般能够直接侵入寄主体内,但( )是从微伤口侵入的。

正确区分作物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

正确区分作物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

正确区分作物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摘要介绍了作物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和区别诊断方法。

关键词作物;侵染性;非侵染性;病害;诊断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常发生许多病害,且病害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有些多病混生,难以诊断。

但根据其病因类型,从植物病理学的原理来划分,可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入侵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温度、水分、土壤、肥料等外部环境与因素引起。

但是在防治病害的实践中,两类病害很容易混淆,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相当大的危害。

如大棚早西瓜的沤根萎焉,当作西瓜枯萎病防治,番茄日灼病当作炭疽病防治,油菜缺硼引起花而不实作病毒病来治疗,番茄脐腐病作烂果处理等等。

误诊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减收,还给农民朋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因此,正确诊断农作物病害,搞清其发病原因及其过程、演变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安全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基础。

笔者从事农资服务和植保技术推广工作近20年,对农作物病害的实践诊断略有心得,现将作物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1作物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1.1 侵染性病害由寄生性病菌引起的病害叫侵染性病害。

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

侵染性病害可相互传染发病,既有病状也有病症,而且有侵染过程,由病灶逐步扩大为害,全株发病或局部发病。

1.2 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由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病害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索,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又叫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有病状而无病症,发生范围比较大,均匀发病,病情可由轻到重,但无发病中心,不传染。

感病植株基本上都是全株发病。

2诊断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正确诊断作物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类不同性质的病害,应该从农作物单个个体和种植区整个群体两方面来观察和把握。

2.1 从作物个体方面诊断就是要深入田间,具体观察各个器官、组织不同部位发生的具体症状及其病变。

植物病害的诊断

植物病害的诊断
? (1)、侵染性病害:病害有 病变过程,有传染的迹象,多 数都有病征,有中心病株,向 四周蔓延。
? 例如:小麦锈病,我们看到小 麦地有一塘塘的枯黄现象(中 心病株),向四周蔓延,有的 发病重,有的发病轻。
(2)、非侵染性病害
? 多数病株在田间 分布比较均匀,成片 发生,无传染迹象, 无病征,无病变过程。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
? 复习旧课:什么叫症状? 主讲人: ? 植物受到病原生物(如真菌、细菌、
病毒等)的侵染后,经过一定的病变, 最后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的状态,病 部表面往往有病原物的特征,这种现象 总称为症状。它细分为病征和病状。 ? 1、病征,不是所有病害都有; ? 2、病状,所有病害都有。
非侵染性病害
? 植物受到气候、 土壤、栽培条件等的 影响,而导致植株得 病,这种病害叫非侵 染性病害。如图冻害 的麦穗。
非侵染性病害
? 如图干热风危害 的麦穗。
非侵染性病害
如图烟 草气候性斑 点病。
非侵染性病害
? 如图百草敌 药害的麦穗。
非侵染性病害
?
如图矮壮素药
害的烟株。
侵染性病害
? 植物受到病原物 的侵染,而导致发病 的,叫侵染性病害。 如稻曲病,水稻受真 菌的侵染。
病毒病的测定
? 许多病毒病的特征是韧皮部坏死, 常用间苯三酚测定:
? 幼茎横切(2毫米) 1分钟 1%的间苯
三酚
浓盐酸 健株只木质部呈红

?
病株木质部、韧皮部呈红色
镜检
? 当我们检查到的病原菌, 不能确定是否是真正的致病菌 (病原和症状不稳合时,还需 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接种 实验。
? 例如:稻胡麻叶斑病,症状: 主要在叶片上散生许多如芝麻 粒大小的病斑病斑的两端 无坏死线,严重时,病斑互相 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

植物病理超全考点及答案

植物病理超全考点及答案

植物病理超全考点及答案农业植物病理学重要概念和知识点植物病害1、什么是植物病害?什么是病程?①由于致病因⼦(包括⽣物和⾮⽣物因⼦)的作⽤,植物正常的⽣理⽣化功能受到⼲扰,⽣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在⽣理和组织结构上出现很多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②在植物病害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发⽣⼀系列病理变化。

⾸先是受害组织的⽣理机能发⽣变化,然后是细胞或组织结构发⽣改变,最后在植株外观形态上显现各种症状。

2、是否所有的植物病变对⼈类都是有害的?举例说明。

绝⼤多数病害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导致植物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给⼈们带来⼀定的经济损失。

但是,⾃然界中也存在某些植物病害,对⼈类来说不但⽆害反⽽有益。

例如,⼈们⾷⽤的茭⽩系其幼茎组织感染能促使植株分泌更多吲哚⼄酸累⽣长激素的⿊粉菌后形成的⼀个肥⼤的变态茎;郁⾦⾹感染郁⾦⾹碎⾊病毒后形成的各种杂⾊郁⾦⾹的观赏价值远⾼于单⾊花。

3、病害三⾓和病害四⾯体分别涉及哪些因素?病害三⾓:植物、病原和环境。

病害四⾯体:植物、病原、环境和⼈类。

4、什么是病害的症状?什么是病状?什么是病征?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影响后,显现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植物病部表⾯可见的病原物整体或其⼀部分或其产⽣的各种组织称为病症5、常见的病状分为哪五⼤类型?分别举例说明。

6、常见的病征类型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

①霉层并不形成的各种⽑绒状物,其颜⾊、质地和结构变化较⼤,如绵霉、霜霉,青霉、绿霉、⿊霉、灰霉、⾚霉等②粉层病部形成的⽩⾊或⿊⾊粉状物,分别是⽩粉病和⿊粉病的病症。

③锈粉病部表⾯⼩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的⽩⾊或铁锈⾊的粉状物,分别是⽩锈病和锈病的病症。

④颗粒病部产⽣的⼤⼩、形状及着⽣位置各异的颗粒状物。

有的是不易与寄主组织分离的针尖⼤的⿊⾊或褐⾊⼩粒点,如真菌的⼦囊果或分⽣孢⼦果;有的是可与寄主组织分离的较⼤的颗粒,如真菌的菌核、线⾍的包囊等。

⑤菌索植物根部表⾯产⽣的紫⾊或深⾊的索状物,即真菌的菌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简称病原。

病原生物生活在所依附的植物上,这种习性被称为寄生习性,它们依附的植物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

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可进一步分为:
1 、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
2 、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
3 、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
4 、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
5 、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包囊线虫: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非生物的致病因素能使植物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特性的症状,这些病害不能传染,没有侵染过程。

按病因不同,还可分为:
1 、植物本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 、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大气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遗传病害或生理病害:
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湿度的过多过少,如旱、涝等
3 、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肥料元素供应的或多或少,如缺素症;
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
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

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浸染,使病害不断扩展。

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

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

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个侵染循环。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出现不同病症。

这些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果树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故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这类病害主要包括缺镁症、缺锰症、缺锌症、缺铁症、缺钙症、缺钾症、缺铜症、缺硼症等。

区分
一是看有无病征,一般,侵染性病害有病征,即在病部或邻近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菌脓等,而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征。

二是从发病范围来看,侵染性病害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有从发病中心向周围扩散蔓延的明显迹象,而非侵染性病害无明显的发病中心,一般为大面积普遍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