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吕梁山区位于山西省西部,是一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贫乏的地区。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为了解其发展情况并深入了解其特色,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调研活动。
一、项目背景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智能化设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产量的种植模式。
吕梁山区因地处偏远山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气候条件相对恶劣,传统的农业种植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成为了当地农业的新出路。
我们对这一新兴的农业模式进行了考察调研,旨在了解其发展现状、特点和前景。
二、调研过程1. 调研对象我们选择了吕梁山区的几家主要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企业,包括吕梁山区农业大数据研究院和几家大型种植企业作为调研对象。
这些企业在大数据技术应用、设施设备和产业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2. 调研内容我们主要围绕大数据技术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情况、种植模式、产品质量、产业链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展开调研。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地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状况。
3. 调研方法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企业在技术应用、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政府部门、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对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看法和展望;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对大棚种植的生产流程、设备设施和产品质量进行了全面了解。
三、调研结果1. 大数据技术应用情况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企业在技术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他们通过使用智能化设备对大棚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设施设备的远程管理,通过云计算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 种植模式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企业在种植模式上也有了新的探索。
吕梁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吕梁特色农业调研报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特色农业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吕梁作为山西省重要的农业大市,其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详细调研吕梁特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吕梁特色农业概述吕梁地处太行山腹地,是山西省最大的农村地区之一,具有广阔的耕地资源,山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70%以上,对于吕梁的特色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吕梁特色农业主要有苹果、板栗、花椒、花生、葱等。
其中,吕梁苹果是全国著名的品牌,被誉为“中国苹果之都”;吕梁板栗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有着非常优秀的口感和食用价值。
此外,吕梁花椒的辣味和芳香,成为了具备很高美食价值的调料之一,在全国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销售。
二、吕梁特色农业的现状1、种植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吕梁特色农业品种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各个特色农业品种的产量和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
以苹果为例,吕梁市红寺堡区涉及抱犊寨、文安、峨眉镇、龙家庄等地共计53个苹果种植村,从2004年的3.5万亩发展到了目前的20万亩以上。
2、品质逐步提高吕梁特色农业品种虽然已有一定的规模,但品质仍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吕梁特色农业的品质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
以吕梁苹果为例,通过国家级果品示范区、绿色果品示范区等专业示范项目,种苗技术、病虫害防治、营养管理等方面的提供与指导,使得吕梁苹果种植技术逐步成熟,并取得了优异的品质成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3、临近市场占比较大传统销售渠道对吕梁特色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锁定较小的地方市场并不能很好地推动吕梁特色农产品的增长,因此扩大外向型市场是吕梁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有大量的吕梁特色农产品,如苹果、板栗等,占比较大的是临近市场。
尽管如此,吕梁特色农产品作为新兴农产品,在新的市场中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三、吕梁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景1、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吕梁是山西省贫困地区,发展吕梁特色农业不仅仅是对该地区的一个产业发展而言,更是对当地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机会和契机,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吕梁山区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基地之一,为了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和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包括种植品种、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情况;2. 了解大数据技术在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中的应用情况;3. 分析大数据技术对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的影响;4. 提出建议,推动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的发展。
三、调研内容1. 调研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到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以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为主,还有部分水果和花卉种植。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部分大棚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2. 分析大数据技术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大棚开始应用大数据技术。
利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参数,实现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精准监控;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勘测,准确把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制定施肥、浇水等管理方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大数据技术对大棚种植业的影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带来了诸多益处。
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提高了种植管理的精准度,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大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决策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天气变化、病虫害防治等问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调研结论1. 大数据技术在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中的应用已经初步取得了成功,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大数据技术的普及率还比较低,部分农民对大数据技术的认知不足,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2. 针对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的实际情况,大数据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进一步深化应用,拓展应用领域,比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种植计划的智能化制定、市场需求的精准预测等;3.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政策和措施,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尝试新的种植模式,提高种植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摘要】本文是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发现,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具有独特的优势,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较高,大数据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如信息安全和数据管理等问题。
建议在政府支持下加强大数据技术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
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完善技术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重要性,也对吕梁山区的农业发展充满信心。
【关键词】调研目的、调研对象、调研背景、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种植技术、管理情况、大数据应用、优势、挑战、发展建议、总结、展望、感想、体会。
1. 引言1.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情况,探究大棚种植领域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大数据在种植业中的优势和挑战,为促进吕梁山区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希望可以全面了解大数据在大棚种植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掌握当前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吕梁山区大棚种植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支持。
通过调研工作,我们希望能够为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业的提升和创新提供参考,为当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2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是位于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业户。
这些种植业户大多是当地农民和农业企业,他们通过引进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这些种植业户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非常熟悉,能够灵活运用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工具,优化种植方案和管理策略。
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知识,能够深入讨论大数据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通过与这些种植业户的交流与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现状和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一、引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大数据应用在农业领域的典型案例之一就是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
为了深入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情况,特进行了考察和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情况;2. 分析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 探讨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发展优势。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参观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了解其种植技术和管理情况;2. 专家访谈:采访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的负责人和专家,了解他们对该种植模式的看法。
四、调研结果1. 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的发展情况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起步较早,在种植技术、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目前,该区域有20家规模较大的大数据特色大棚,涉及蔬菜、水果、花卉等多个品种。
这些大棚通过使用传感器和采集设备,测量和监控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指标,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准确的种植方案和管理建议。
2. 大数据特色大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数据特色大棚的推广应用,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更加科学、精准地相应环境要求进行管理,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的数据,可以为农民提供土壤水分调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施肥方案等方面的科学指导,并且大数据技术还能够准确预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市场决策的参考依据。
3. 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发展优势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大数据技术还能够提高农民的决策能力,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发展优势。
在推广过程中,需要加大科研力度,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指导,提高他们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摘要】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生物种植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化种植模式。
本次调研报告通过对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考察,阐述了其特点、优势和应用现状,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的建议。
一、概述吕梁山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地势高峻,气候条件较为苛刻,传统农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吕梁山区引入了大数据技术,并结合现代化种植技术,在大棚种植中应用,形成了独特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模式。
二、特点1.智能化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大棚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实现精准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个性化种植:利用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针对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市场需求,实施个性化种植方案,提高种植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3.节能减排:大数据技术可以优化能源利用,减少能源浪费,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市场导向: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优势1.提高产量:通过精确控制环境参数和个性化种植方案,可以为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提高生产产量。
2.优质产品:通过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
3.高效益: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模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和资源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高效益的农业生产。
4.推动农业现代化: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利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种植技术,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应用现状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模式已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吕梁山区已建设了多个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示范基地,涵盖了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多个品种。
吕梁山区的农民通过参与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项目,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
五、问题与建议尽管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目前吕梁地区专业人才缺乏。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调研目的为了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深度访谈、参观实地种植场地以及收集相关资料等方式。
调研结果一、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概述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是一种集智能化、信息化、节能减排等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种植方式,适用于土壤贫瘠、水资源紧缺等自然条件差的山区。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降低种植成本,实现精准农业,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在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和调控,保证了作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制定出更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方案,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包括市场信息、天气预报、物流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帮助农民更好地规划农业生产。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未来,这种方式将会更加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
预计到未来,大数据技术将会为吕梁山区农业的现代化腾飞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结论综合来看,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是一种非常有前景和现实意义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适用于山区、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建议为了推进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有以下建议:一、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提升其技能和意识,鼓励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大棚种植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三、加强政策支持,鼓励投资者进入大棚种植行业,提供更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推动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一. 背景介绍吕梁山区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因其地势高峻,气候干旱,土壤贫瘠,限制了农业发展。
近年来,吕梁山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其中包括推广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技术。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运作情况以及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 调研内容及方法1. 调研内容:- 大数据特色大棚的设计和技术特点-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运作模式-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及效益三. 调研结果与分析1. 大数据特色大棚的设计和技术特点:- 大棚设计结构合理,采用钢结构和玻璃等材料,提供良好的环境控制和光照条件。
- 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和调控,优化作物生长环境。
-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棚内温湿度、光照、土壤质量等多个指标数据,为农户提供作物生长预测和精准管理建议。
3.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影响及效益:-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技术提供了更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方法,能够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 大棚种植能够缓解吕梁山区的土地资源限制,提高土地利用率。
- 大数据技术帮助农户进行精准管理和决策,减少了生产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
- 大棚种植带动了农业供应链上游产业的发展,从事大棚设备制造、种苗培育等相关行业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订单和市场机会。
2. 建议:- 继续加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户参与大棚建设和种植计划。
- 加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公司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大棚种植的组织效能。
五. 参考文献- 陈淑婷, 钟道兴(2019). 大数据时代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瓶颈与对策探析. 安徽农业科学, 47(13), 120-122.- 孙晨, 张志刚(2020). 大数据技术在吕梁山区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41(3), 81-83.。
吕梁市“一村一品”进村调研报告
山西省农 牧 业应 急物 资储备 中心
村一品、 一 县 一业 ” 发 展作 为现 代农 业 和 农 民收入 翻
番 的重要 切入 点 和总抓 手 , 加强 领导 , 科学 规划 , 确定
试点。 狠 抓落 实 。 在省 农业 厅 的指 导下 。 迅速 开展 了调 研 工作 。现将 调研 情 况报告 如 下 :
地 县 涉及 汾 阳小 杂 粮 、 孝 义 设施 蔬 菜 、 岚 县 马 铃 薯 和
龙 头企业 。 ( 2 ) 专 业 村 产业 现 状 。全 市 1 7 8个 一村 一 品专 业 村, 除 蔬菜 专 业 村 相对 规 模 小 外 , 其 余 产 业所 定 专 业 村都 有很 好 有产业 基 础 。 从 业农 户 均在 全村 总 户数 的
、
基本 情况 与产 业现 状
今年 全 市 向省农业 厅 申报 一县一 业基 地 县 6个 ,
一
个, 1 0 0亩 以上 设 施蔬 菜 园 区 8个 。认 证 有 机绿 色 蔬 菜基 地 3个 , 无 公 害基 地 1 2个 。建 成蔬 菜育 苗 中心 4 个。 特 别是 威尔 仓储 企业 , 形 成育 苗 、 储藏 、 加工、 运 输 为 一体 的 大 型企 业 。文 水 县蛋 鸡 基 地 涉及 规 模 养 户
3 8 9 0元 。
县, 被农 业 部确定 为 全 国 6个 标准 化生 产综 合 示 范 区
之一 , 并 成 为北 京市 的蔬 菜生 产基 地 。 文 水县 围绕 粮 、
畜、 果、 菜 四大 主 导产 业 。 突 出畜 牧业 基地 县 、 优 质 晚 熟 葡 萄基 地 县 、 无 公 害蔬 菜基 地 县 、 农 副 产 品 加工 基 地 县 的建设 ,初步形 成 了现 代高 效农 业 经 营体 系 . 提 高 了农 业 的经 济效 益 和整体 竞争 力 。 汾 阳市 是驰 名 中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吕梁山区位于中国山西省西部,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物产富饶的地方。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问题,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吕梁山区借助大数据技术和特色大棚种植模式,实现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情况和特点,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调研过程1.访谈当地农户在吕梁山区选择了几个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示范基地,与当地的农户进行了深入交流。
他们介绍了大棚种植的种类、优势和利润情况。
2.观察大数据应用情况通过观察大棚中的环境监测设备、农作物生长监测系统等,了解大数据技术在种植过程中的应用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情况。
四、调研结果1.大数据技术应用广泛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对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为农户提供种植管理的决策支持,调整灌溉、施肥等措施,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2.多种农作物种植吕梁山区的大棚种植主要以蔬菜、瓜果为主,如西红柿、黄瓜、苹果等。
据统计,大棚种植的水果和蔬菜总产量占全区农作物总产量的50%以上,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3.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吕梁山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
政府提供贴息贷款、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
当地企业和高校也积极参与,投入资源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
五、调研总结通过对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调研,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具有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种植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各界的参与也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建议其他地区可以借鉴吕梁山区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引言吕梁山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中国贫困地区之一。
为了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吕梁山区政府引入了大数据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在山区推广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模式。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深入研究其对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效果,探讨大数据技术在山区农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前景。
二、背景介绍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是一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农业管理的现代农业种植方式。
通过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大棚内的环境参数和作物生长状况,采用自动喷灌、自动施肥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施肥、智能灌溉,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目标。
在吕梁山区,政府倡导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三、调研内容1.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推广现状在吕梁山区,政府加大对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扶持力度,通过设施改造、技术培训等措施,鼓励农民参与大棚种植。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近年来在山区逐渐得到推广,许多农户已经投入大棚种植。
政府还设立了大棚示范基地,组织农民参观学习,推广大数据技术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以其精准、智能的管理模式深受农民欢迎。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及时调整环境条件,提高作物生长的适宜度。
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进行作物生长模型预测,为农民提供种植决策参考。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使得大棚内的作物管理更加高效。
我们对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真正提高了大棚种植的效果。
通过与传统种植模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大棚内作物产量较传统种植模式有了明显提高。
作物的质量也得到了有效地保障,大棚内的作物形态鲜美,品质优良。
四、结论五、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广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模式,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对大棚改造的投入力度,提高大棚的智能化程度;2. 组织农民参加大数据技术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力;3. 加强大棚种植模式的宣传,更多的农民了解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模式的特点和优势;4. 政府加大对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模式的政策扶持,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吕梁山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太行山脉腹地,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气候多变,土地贫瘠,是一个不太适合种植作物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逐渐兴起。
这种种植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监测和分析气候、土壤、植物生长等数据,实现精准、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模式、优势和发展前景,为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调研内容1.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模式和特点2. 大数据技术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情况3.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4.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我们走访了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基地,了解了实际种植情况和经营模式。
我们对当地农民、农业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他们对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看法和意见。
我们进行了访谈,与一些从事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农户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观点。
四、调研结果1.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模式和特点在我们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是一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农业生产的模式,通过监测和分析土壤、气候等数据,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大棚内配备有传感器、监控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温湿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精准施肥、灌溉和温度控制,最大程度地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种植过程进行全程追溯和管理,实现了作物生产全程可视化。
2. 大数据技术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情况大数据技术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作物生长数据等多个方面。
通过监测气象数据,可以及时了解大棚内外的气候变化,根据需要调整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通过监测土壤数据,可以了解土壤养分情况,实现精准施肥;通过监测作物生长数据,可以了解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光照、水肥等管理措施。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吕梁山区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是一个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成为了当地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深入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情况,本调研报告对该地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察和调研。
一、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现状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与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相结合,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和应用,实现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以及实现种植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目前,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技术设备先进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利用了先进的温室大棚设施,配备了自动控制、智能感知和数据监测等设备,实现了对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
还应用了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对植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和处理,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精细化管理和服务。
2.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吕梁山区的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以果蔬类农产品为主,主要包括西红柿、黄瓜、草莓、甜椒等,同时也开始尝试种植一些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如大葱、莲子等。
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不仅在山区的一些集镇周边地区建设了大棚种植基地,还开始在山区内部一些适宜的地块开展试点示范。
3.产出效益显著在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引导下,吕梁山区的农业产出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控制了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提高了单株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种植成本。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支持,也有助于产品的品牌化和差异化,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值。
二、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趋势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一、背景简介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吕梁山区作为国家贫困县之一,因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传统农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吕梁山区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大力推进特色种植大棚农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发展之路。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具体情况,探索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为农业现代化、精准农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三、调研内容1. 大棚种植面积及植物种类2. 大数据技术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3. 生产效益和经济收入情况4. 市场推广与销售渠道5. 环保措施与生态效益四、调研结果1. 大棚种植面积及植物种类在吕梁山区,大棚种植占地面积约5000亩,主要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
以蔬菜种植为主,占比约80%,包括西红柿、黄瓜、辣椒等。
还有部分大棚用于种植水果,如西瓜、甜瓜等,以及花卉、瓜果之类的作物。
2. 大数据技术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大棚种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控制、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方面。
通过监测大棚内的环境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湿度等因素,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大数据还应用于农产品生产全程监控与管控,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养分、植物生长情况等数据,为农户提供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案,以及精准的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措施。
3. 生产效益和经济收入情况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吕梁山区的大棚种植不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西红柿为例,通过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管理,可实现每亩增产2000斤左右,相对传统种植方式可以节约成本20%以上。
在经济收入方面,大棚蔬菜的销售价格相对较高,加之产量较大,使得种植户收入明显增加。
据调研数据显示,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农户的年收入可提高20%以上。
吕梁农业农村汇报材料
吕梁农业农村汇报材料在吕梁农业农村的发展中,我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方向,充分发挥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和经验。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在传统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加入高效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二、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加大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建设了一批农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解决了农村交通不便和灌溉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加工业,提高农民收入。
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调研和开发,找到适合本地农业特色的产品,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生态发展的方向转变。
四、农村创业带动就业增加。
通过支持农民创业和发展农村小微企业,促进农村就业,减轻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
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帮助农民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转化为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充分利用我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
修建乡村旅游项目,丰富农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乡村振兴。
六、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通过举办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举办农民画展、农民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农民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
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保护和弘扬农村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通过不懈努力,将吕梁农业农村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
关于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考察的调研报告调研目的:了解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对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
调研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数据分析一、概述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是一种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传统农业种植中的新型农业模式。
通过传感器采集大量农田数据,结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施肥、灌溉等操作,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该模式在吕梁山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优势1. 精准施肥:根据土壤含水量、肥力等数据,自动调整施肥量,确保农田养分合理供给,提高农作物产量。
2. 智能灌溉: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土壤水分状况,实现智能灌溉,避免了传统农业中的过度灌溉问题,节约了水资源。
3. 害虫预警:通过农田环境监测,及时检测到害虫入侵情况,提前预警,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4. 优质农产品:由于精准管理和优化生产,农作物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加大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
5. 数据积累:大量农田数据被采集和存储,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农业技术提供了基础。
三、调研结果1.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已在吕梁山区得到广泛应用,覆盖面积逐年扩大。
目前已覆盖约2000亩。
2. 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与传统农业相比,种植者的收入增长了20%以上。
3. 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如高技术门槛、信息安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四、建议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2. 加强技术研发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3. 对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应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措施,保障数据安全。
4. 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与现代农业科技结合,提高农作物质量。
五、结论吕梁山区大数据特色大棚种植是一种创新的农业模式,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
山西吕梁调研报告
山西吕梁调研报告山西吕梁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山西吕梁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吕梁地区的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等。
同时,我们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居民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意见。
三、经济发展情况1.吕梁地区的经济以工业为主,特色产业主要有煤炭、化工、建材等。
煤炭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2.吕梁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农村农田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农业科技应用程度有限。
3.旅游业是吕梁地区的潜力产业之一,该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但开发利用不充分。
四、社会事业情况1.教育事业发展较为薄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乡教育差距较大,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问题。
2.医疗卫生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医生数量不足,医疗设备有限,导致群众就医难题突出。
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五、生态环境状况1.由于煤炭产业发达,吕梁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
2.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善,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缺少有效约束。
六、文化传承保护1.吕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2.民间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消失,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七、发展建议1.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环境污染。
2.优先发展农业,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3.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4.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加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6.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进行严格治理。
7.加大对文化传承保护的力度,组织文化节庆活动,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梁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认真组织实施“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较好发展。
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92亿元,比2010年的77.49亿元增加39.43亿元,增长50.9%;2013年粮食总产量115.85万吨,比2010年的104.27万吨增加11.58万吨。
2014年粮食产量预计121.51万吨,创造了2005-2014年粮食生产保持十年连续递增的新记录。
一、我市特色农业发展主要特点(一)特色产业优势凸显。
全市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实施“8+2”农业产业化三年振兴计划为抓手,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红枣、核桃、马铃薯、食用菌、畜牧、林下中药材、小杂粮、蔬菜八大特色主导产业格局。
红枣经济林达到2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核桃经济林300万亩,占全省的50%、全国的7%;马铃薯面积90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69万亩;我市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广、种类多的优势,人工开发种植中药材品种达32个,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1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杂粮面积的23.5%,享有“杂粮王国”之称;蔬菜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37万亩;食用菌作为新型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仅2013-2014年两年,我市共发展食用菌1976万棒,品种包括平菇、金针菇、香菇、杏鲍菇、双孢菇、白灵菇等十余种;畜牧养殖方面,狠抓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和品种优化,呈现出猪、牛、羊和禽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已建成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48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养殖总规模的30%左右。
2013年猪牛羊存栏达到132万头(只),特别是今年实施的黄牛改良和湖羊、藏香猪引进,使我市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农产品加工总量达到135万吨,销售收入完成100亿元左右。
基本形成文水、孝义禽类加工,文水牛肉加工,汾阳、孝义核桃加工,柳林、临县、兴县、交城红枣加工,兴县杂粮加工和汾阳、文水白酒生产等农产品加工格局。
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多个(国家级4户、省级45户、市级99户),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49户(省级梯次企业7户、市级13户、县级29户),“513”工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0亿元,占到农产品加工销售总收入的80%。
龙头企业从业人数4.5万人、带动农户42万户,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龙头企业对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
截止2014年10月底,发展种粮大户473户,使种植户生产和经营方式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503家(种植业1617家、林业436个、畜牧业3257、渔业9个、服务业358个、其他826个),入社农户数13.1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3.1%,带动非成员农户数18.98万户,带动率19%,其中示范社1162个(国家级64个,省级184个,市级258个,县级656个);发展各类家庭农场309个,经营土地54243亩,其中:耕地27668亩,四荒及其他面积30595亩。
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健康发展。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步伐加快。
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
获批“汾州核桃”、“柳林红枣”、“汾州香小米”、“冀村长山药”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临县“全国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枣业十强县”,汾阳市“全国核桃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山西省核桃基地”,柳林三交镇“中国红枣第一镇”等称号。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取得新进展。
目前,全市共认证“三品一标”标准化面积6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20个,面积40万亩;绿色食品10个,面积6万亩;有机农产品15个,面积2.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0万亩,地理标志产品12个。
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主要体现在:(一)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
我市大部分地区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比较效益低下,传统农业转型比较难。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
农民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6503户,但合作社成员平均23.4户,远低于全国80户的水平;加入合作社农户10.075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13%,低于全国17%和全省10.5%的农户入社率;我市合作社带动率为16.45%,低于全省25%的水平。
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加快,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目前,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基地面积约60万亩左右,不足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
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服务收益较低、科技人才缺乏、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薄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农机装备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2个、农贸市场32个、集贸市场68个,这些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环节多、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企业融资难。
农业企业要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
目前,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扶持力度不够大,资金困难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
农业企业融资难体现在:一是招商引资难。
农业项目属于微利项目,投资回收期长,回报低,对外商的吸引力小,招商效果不明显。
二是争取贷款难。
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且有效担保缺乏,金融信贷风险高,争取贷款难。
如:部分企业土地通过租赁、流转获得,无法做为抵押;即使有抵押能力的企业,由于抵押能力弱,单笔贷款数额很小。
三、对策建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
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
按照“集中扶持、重点突破”的思路,要在品牌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农产品流通和市场销售等薄弱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上寻突破;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突破;要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地方配套措施,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在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上寻突破。
根据我市实际,围绕“农民收入翻番这一目标,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快速增收三大突破”,今后特别是“十三五”期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
同时,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旅游等产业。
二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力度,并在土地、水电、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用好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市场建设、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启动实施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产品研发、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流通体系、企业品牌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市场信息、动植物疫病防控、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特色宣传、检疫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不断调整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并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