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
中成药质量等级标准研究原则和方法的探讨
中成药质量等级标准研究原则和方法的探讨摘要: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中医药行业迎来了战略发展机遇的时期。
作为我国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专利医药行业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因此,这是因为它没有完全适应现代治理概念,或者不能完全满足卫生、医疗保险和药物监督等政策的要求。
本文分析了制约我国专利医学产业质量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供行业同行参考。
关键词:中成药;药品标准;模式;可控质量比引言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特定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的中药制剂'其生长因受到地域和季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中成药运输、储存以及生产工艺时的特殊要求,其价格形成机制与特征存在自身规律。
本研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同时考虑到企业的合理利润和技术创新的需求,科学评估药品价格水平的合理性。
1《中国药典》中成药药品标准的形成和现状《中国药典》1953年版(第一版)并未收载中药,从1963年版(第二版)开始收载中成药,并与中药材并设一卷(部),始有了现代中成药国家药品标准。
与化学药标准相比,中成药标准的特点是以【处方】和【制法】项来控制产品质量。
《中国药典》1977年版(第三版)的中成药标准中增加了【性状】、【鉴别】(显微特征为主、理化为辅)、【检查】(如制剂通则),个别品种则增加了【含量测定】,如“穿心莲苷酯片”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穿心莲甙”含量测定。
中成药标准的规范模式基本定型。
此后,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应用加快,《中国药典》1985年、1990年版则分别开始了薄层色谱法(鉴别、定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如六味地黄丸中的熊果酸的含量测定、护肝片中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测定。
在标准控制范围上,2010年版增加了安全性控制指标,2015年版进一步应用了能够体现中成药“多组分”的【指纹(特征)图谱】。
2制约中成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管理理念的改变整个政府系统的信息和证据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药材(饮片)鉴别及质量控制
中药材(饮片)鉴别及质量控制课程42中药材(饮片)鉴别及质量控制中药材(饮片)质量控制的目标1.全面提高和完善中药材(包括民族药)、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重点研究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野生与栽培药材品质的特异性和常用中药材专属性检测方法,深入研究并建立能有效控制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的方法。
2.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逐步由单一指标性成分定性定量向活性、有效成分及生物测定的综合检测过渡,向多成分及和指纹或特征图谱整体质量控制模式转化。
3.重点增加和完善中药安全性检测方法;增强检测方法的专属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
一、标准制定的原则与技术要求中药特点:功能主治广泛,物质基础复杂,易于掺杂、造假,质量控制难度大。
因此,中药质量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难点和热点。
中药材、饮片的质量标准是中药质量标准的基础,也是确保临床汤剂和中成药质量的关键。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1.对中药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很多中药药效物质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如人参、地黄。
2.化学成分与功效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如板蓝根、虫草3.专属性不强,如绿原酸、槲皮素、熊果酸、氨基酸4.指标成分含量很低,难以代表中药的整体疗效:1%, 0.1%, 0.01%,5.量效关系不清楚6.完全未知或基本不清楚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建立的基本要素科学性分析、检定方法达到辨别真伪、评价优劣的目的指标成分的有无或含量高低能够反映分析对象药物的内在品质测定值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值先进性反映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各国药典, 最新的文献)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高适用性简便快速经济安全普及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基本内容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基本内容: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贮藏样品的收集考证来源、产地、资源情况收集代表性样品对于容易区分的多来源品种,每种来源都要收集3~5批样品,单来源的品种至少应收集10批以上避免由同一供货渠道收集实际为一批样品的“多批样品”注意收集该品种的易混伪品供比较研究用收集的药材样品应标明产地、收集地、收集时间等。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1.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包括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阶段。
2. 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可以采用分离纯化中药有效成分、药效成分的筛选和鉴定、体内外药效学实验等方法,以确定中药新药的活性成分和药效机制。
3. 还可以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揭示中药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为中成药新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4. 在临床研究阶段,可以采用临床观察、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方法,评价中成药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5. 还可以利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代谢研究等方法,揭示中成药新药在体内的代谢、药效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6. 对于慢性病的中成药新药研究,还可以采用长期随访、队列研究等方法,评价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7. 对于急性病症的中成药新药研究,可以利用加速药代动力学试验、药效学实验等方法,快速评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8. 在中成药新药研究中,还可以采用系统药理学研究、分子影像学研究等方法,揭示中药的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机制。
9. 还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技术、表观遗传学研究等,改良中药活性成分,并进行药效学验证。
10. 对于疾病模型的中成药新药研究,可以采用细胞模型、动物模型等方法,评估其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11. 在中成药新药研究中,应重点关注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评价方法。
12. 对于中成药新药的药物质量标准研究,可以采用指纹图谱分析、化学成分分析、质量控制方法学等方法,确保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13. 在中成药新药的研究中,还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制剂工艺研究,包括中药提取工艺、纯化工艺、制剂工艺等。
14. 在中成药新药的研究中,应充分考虑中华药理学、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方法,探索中成药新药的研究路径。
15. 对于跨学科研究方法,在中成药新药的研究中还需要考虑到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医药疗法和西药治疗手段,寻找更有效的新药治疗方案。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复核技术要求
附件:《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复核技术要求国家药典委员会为编制好《中国药典》,保证增修订品种质量标准中检测方法的科学性、重现性和可行性,保证设定的方法与指标基本能控制药品质量,规范标准复核的试验工作,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一、实验室条件的要求1、从事药品标准复核检验的药品检验所,应当按照《药品检验所实验管理规范》和国家计量认证的要求,通过同级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或国家实验室认可。
2、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检验所基本仪器设备配置要求,具有完善的中药检验仪器设备和必要的设施,符合药品检验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技术要求。
3、能确保实验消耗品的来源,如各类试剂、试药、对照物质、色谱柱等。
4、如果个别项目不具备复核条件,应向国家药典委员会提出,转交其他省级药检所复核,不得到起草单位或由起草单位提供条件进行复核。
二、标准复核人员要求1、承担标准复核的药检所应指定标准复核负责人专门负责复核工作,应对复核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处理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审查和负责。
标准复核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以上(包括高级)技术职称,具有较丰富的标准研究和起草经验,能指导标准复核承担人员进行实验复核。
2、标准复核承担人员应具有中级以上(包括中级)技术职称,具有一定的标准研究和起草经验。
三、复核的资料和样品要求1、实验复核负责人和承担人员应首先审阅起草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请复核公文、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复核用样品检验报告书、复核用样品、复核用对照物质、项目任务书等),确认上述资料完整并基本符合起草技术要求后,安排实验复核工作。
否则,应向起草单位提出补充资料或退回的要求。
2、复核用样品,中药材、中药饮片每个品种至少包括3个不同产地或3个不同饮片生产企业的样品,多来源品种应尽可能包含不同基源的药材;中成药、中药提取物应为正式生产的3个批号样品,多生产企业的品种,应包括至少3个企业的3个批号样品。
样品量应为一次检验用量的三倍,一般,普通药材每份不少于100g,贵重药材不少于15g。
质量标准的书写和起草说明技术要求
药典会《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工作复核检验的技术
要求》(昆明会议)
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订“中成药国
家标准提高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
7
技术支撑
“广州市名优中成药质量标准提高示范性研 究”(已得到广州市科技局立项,得到20万 元资金资助)
“中药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系列项目示范性研 究”(即将申报广州市科技局立项)
3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化学药品质量控 制模式
问题:以单一化学成分分析的观点与中 医理论的整体观念不相符
眼前难题:品种繁多、成分复杂、研究 基础薄弱等
4
国家中药标准管理问题
最少有四个业务部门主管:
国家药典会 新药审评中心 中保办
各自对国家标准的要求不一致、不统一 ,造成不同类型的国家标准五花八门
5、传统的重金属、砷盐检查法应改为铅、镉、砷、
汞、铜测定法,并制定合理的限度。
23
修订说明
说明所列检查项目制订、方法选择或取 消制剂通则中规定的检查项目的理由, 确定限量检查的依据及方法学验证考察 情况;重金属、砷盐等考察结果及列入 质量标准的理由。
24
五、浸出物或提取物
中药固体制剂除了制订含量测定指标外还可 以选择测定浸出物含量的方法,以控制药品 质量。
第一篇 总论
第二篇 制订中成药质量标准的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 第一章 质量标准前部分 第二章 质量标准主要部分 第三章 质量标准后部分 第四章 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第三篇 常用检验方法与检测技术
第四篇 提高中成药国家质量标准实例
10
讲述技术要求
标准制订(及起草说明):肖、莫 标准验证:欧 复核受理:林 标准复核:赖
项目必须有针对性,确有控制质量的意义 ,尤其适用于有效成分尚不清楚或确实无法 建立含量测定和虽建立含量测定但所测含量 值甚微时,常用溶剂有水、乙醇、乙醚等( 溶剂的选择应有针对性)。
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要求
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要求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原料经过一定制剂工艺制成的成品药品,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治疗中。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成药承担了重要的临床治疗任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成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技术。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的要求。
1、合理评估中成药原料的药效和药物活性。
在进行中成药二次开发之前,首先需要对原料药材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活性评估。
包括原料的产地、质量、炮制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其药效以及可能存在的毒副作用,确保原料的质量安全性。
2、深入研究中成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
中成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药物相互作用是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中成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优化中成药的剂型和配伍,提高其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3、探索中成药的新剂型和新给药途径。
中成药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对其药效和安全性也有着很大影响。
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中成药剂型,如口服液、胶囊、颗粒剂等,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升药浓度。
尝试新的给药途径,如透皮给药、鼻腔给药等,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稳定性,提高治疗效果。
4、关注中成药的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中成药虽然源于天然植物或动物,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安全无毒。
某些中成药可能存在潜在的毒副作用,尤其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时。
在进行二次开发时,需要对中成药的毒副作用进行充分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以提高中成药的安全性。
5、开发中成药的多靶点药物组合。
中成药多成分的特点使其具有多靶点的药效,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病理靶点,从而更好地实现治疗效果。
在二次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中成药多个成分的作用机制,设计合理的多靶点药物组合,提高中成药的疗效和抗药性。
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的要求包括合理评估原料药材、研究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探索新剂型和给药途径、关注毒副作用和安全性,以及开发多靶点药物组合等方面。
中药新药研发知识大全
㈠. 申报资料项目。 ㈡. 申报注册不同类型药物所需的相关资料。 ㈢. 中药新药申报临床与生产的主要程序:
6
申报临床资料
省级药监局 (对资料完整性、规范性审查及现场考察)
CDE(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对申报资料进行技术审评)
申报生产资料
记载的;④目录由国家局协助有关部门制定与发布;⑤不发给新药证书。 ⑫.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要求: ①用于中医证候的方剂(包括治疗中医病证或症状); ②组方符合中医理论,有临床基础、功能主治、以及中医术语表达; ③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由国家
局组织中医专家审评。 ④疗效评价以中医证候为主。 ⑬.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要求: ①.“病”是指现代医学的疾病,“证”是指中医的证候。
5
市场认可情况。 ⑬.文献检索:该品种古代、现代、国内、国外文献检索及综述的撰写。 2.课题筛选:根据课题特点综合分析指标(疗效、毒性、剂型、组方、应用前
景、市场比较等),对初选的几个课题进行筛选,并可请专家论证或咨询。 3.新药研究方案的制订:常规的内容有: ⑪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⑫ 处方来源、组方及方义分析。 ⑬ 研究内容: ① 药学研究:原料药材、剂型、制备工艺、中试、质量标准、制剂稳定性。 ② 药理毒性的研究:药理研究(一般药理、药效学、药动学等);毒理研究(安
2
②.功能以中医专业术语表达,主治以现代医学疾病与中医证候相结合的方式表 达。
2.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达。如急支糖浆(组 方: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等),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功 能: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3.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包括 ⑪.中药和化学药品:如维 C 银翘片(银翘散、Vc、扑尔敏、扑热息痛)。 ⑫.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如咳特灵胶囊(小叶榕干浸膏,马来酸氯苯那敏)。 ⑬.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如复方枇杷糖浆
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的公告
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07.09•【文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告2024年第93号•【施行日期】2025.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的公告2024年第93号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管理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国家药监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现予发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附件: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国家药监局2024年7月9日附件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管理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标准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的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和省级中药标准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遵循中医药理论,尊重传统经验,体现中药特点,鼓励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标准中应用,支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持续提高中药质量可控性。
第四条坚持科学、严谨、实用、规范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制定中药标准,兼顾标准的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
第五条坚持以临床为导向,加强中药监管科学研究,科学设置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联的项目和指标。
第六条坚持对中药质量的整体评价,根据关键质量属性及产品特点,建立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控制项目、方法和指标,保障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可控。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中国药典》 2010年版中药制剂标准中, 采用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方法来解决 一些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问题, 如采用 DNA分子标记技术建立部分动物药的鉴 别方法;采用生物自显影技术、细胞膜 技术、生物活性测定等方法建立药材的 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方法等.
3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34
中药质量标准现状
1.中药质量标准不全面
质量标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评价疗 效 , 现阶段的中药质量控制并未能达到 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 对组成药物成分极其复杂的中药制剂 , 很难用其中一味药的一个或几个化学 成分的作用来阐述其疗效 , 同样也很难 用其中一个或几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来控 制中药制剂的质量.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测控有害杂质; 有毒中药的鉴定和安全性评价; 临床研究规范化;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质量评价数据库建立; 传统中成药品种质量标准的提高,以单成 分、单指标的质量控制向多成分、多指标 的质量控制发展.
43
中药及中药材质量控制发展趋势
3. 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多学科综合研究
从现代科学角度深入研究和揭示中药的 物质基础、作用机理, 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 引入到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如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等最新成果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 础、方剂配伍规律以及证侯理论、药性理 论等研究,探索其现代科学内涵.
27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小结
1.首先选定项目与药味,然后选定 测定成分.
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清楚的可针对 性定量;有效类别清楚的,对总成分进 行测定;所测成分应归属于某单味药; 对于同药材产地、等级不同但含量 差异较大的成分,需注意检测指标的选 定和产地的限定;含量过低成分不宜选 取;检测成分应尽可能与中医用药的功 能主治相近.
国家药品标准质技术规范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质量,规范药品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根据《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管理办法》,制定本技术规范。
第二条本技术规范适用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研究、制备、标定、审核、供应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第三条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供药品质量标准中理化测试及生物方法试验用,具有确定特性,用以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给供试药品定性或赋值的物质。
(一)理化检测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用于药品质量标准中物理和化学测试用,具有确定特性,用以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校准设备的对照品,按用途分为下列四类:1. 含量测定用化学对照品:系指具有确定的量值,用于测定药品中特定成分含量的标准物质。
2. 鉴别或杂质检查用化学对照品:系指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用于鉴别或确定药品某些特定成分的标准物质。
3. 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系指用于鉴别中药材或中成药中某一类成分或组分的对照物质。
4. 校正仪器/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对照品:系指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用于校正检测仪器或供系统适用性实验用的标准物质。
(二)生物检测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用于生物制品效价、活性、含量测定或其特性鉴别、检查的生物标准品或生物参考物质,可分为生物标准品和生物参考品。
1.生物标准品系指用国际生物标准品标定的,或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尚无国际生物标准品者)用于定量测定某一制品效价或毒性的标准物质,其生物学活性以国际单位(IU)或以单位(U)表示。
2.生物参考品系指用国际生物参考品标定的,或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尚无国际生物参考品者)用于微生物(或其产物)的定性鉴定或疾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生物材料或特异性抗血清;或指用于定量检测某些制品的生物效价的参考物质,如用于麻疹活疫苗滴度或类毒素絮状单位测定的参考品,其效价以特定活性单位表示,不以国际单位(IU)表示。
第二章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制备第四条在建立新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时,研制部门应提交研制申请,标准物质管理处负责评估研制的必要性。
中药新药研究与法规(药学部分)(沈阳药科大学) 第二章 中药新药的分类、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_OK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 部位及其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 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药材42种。 如黄檗、胡黄连、山茛菪、长果安息香、北 沙参、冬虫夏草、厚朴、喜树、金荞麦、山豆根、 银杏、红豆杉属(所有种)等
22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药用植物21 种
7
(二)药学研究资料(12项) 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8.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9.药材生态环境、生长特征、形态描述、栽培或 培植(培育)技术、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等。 10.药材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 物质及有关资料。 11.提供植、矿物标本,植物标本应当包括花、 果实、种子等。
8
8. 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药用菌槐耳17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与被替代药材进行药效学对比的试验资料进行人体耐受性试验以及通过相关制剂进行临床等效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如果代用品为单一成份尚应当提供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第二章 中药新药的分类、 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第一节 中药、天然药物的分类及申报项目
一、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 成分及其制剂。
25
Ⅱ.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要求2015药典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用于指导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研究和制备。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供国家法定药品标准中药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测试用,具有确定的特性或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给供试药品赋值或鉴别用的物质。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应具备稳定性、均匀性和准确性。
根据其类别,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分为标准品、对照品、对照提取物、对照药材和参考品。
对于不同类别的标准物质,其制备、标定和贮藏等均有不同的技术要求。
一、基本要求药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应具有稳定性、均匀性和准确性。
稳定性是指标准物质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和环境条件下,其特性量值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能力;均匀性是指标准物质的一种或几种特性具有相同组分或相同结构的状态;准确性是指标准物质具有准确计量的或严格定义的标准值(也称保证值或鉴定值),当用计量方法确定标准值时,标准值是被鉴定特性量之真值的最佳估计,标准值与真值的偏差不超过计量不确定度。
除了符合上述基本要求外,标准物质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可获得性:应有生产企业或研制机构能可持续提供原(材)料;(2)适用性: 应与相应国家药品标准的使用要求相一致。
二、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分级与分类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共分为两级:一级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具有很好的质量特性,其特性量值采用定义法或其他精准、可靠的方法进行计量。
二级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质量特性,其特性量值采用准确、可靠的方法或直接与一级标准物质相比较的方法进行计量。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共分为五类:标准品,系指含有单一成分或混合组分,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效价、毒性或含量测定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其生物学活性以国际单位(IU)、单位(U)或以重量单位(g,mg,μg)表示。
对照品,系指含有单一成分、组合成分或混合组分,用于化学药品、抗生素、部分生化药品、药用辅料、中药材(含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生物制品(理化测定)等检验及仪器校准用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标准是对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指标的规定。
中药作为传统药物,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保障中药安全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药质量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特征:对中药材的外观形态、颜色、气味等进行描述和评价。
例如,鉴别中药材是否有虫蛀、霉变、异物等现象。
2. 理化性质: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和评价,如含水量、挥发油含量、灰分含量等。
3. 药效成分:对中药材中主要药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中药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手段。
4. 杂质限量:对中药材中有害杂质、微生物、重金属等进行限制,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纯度。
5. 质量控制:对中药制剂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点等
进行规定,确保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或相关行业组织负责,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和更新。
中药质量标准的执行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
对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对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建议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的研究一直是国家和行业的热点话题,历来备受关注。
本文就当前国内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现状、科学性、方法和存在问题,以及个人的观点和建议,抛砖引玉,以期能对中成药质量标准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大量关于中成药质量标准的法规,但实施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历届政府都在重视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但因为技术上的限制,导致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受到极大的限制和障碍。
当前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试验标准的粗糙化,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缺失,科学的分析和定量的评价方法的缺乏,质量标准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准确,等等,都加重了对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困难。
二、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科学性要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科学性,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措施,如实施应用研究,结合实践中的实际经验,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明确质量标准的目标,科学研究中成药的组成,检测中成药的形态和特性,设定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完善对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管理等等。
另外,还需要为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开展基础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药物的特性,改进现有的检测技术,开发新的检测方法,推广检测技术,推动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等等,都是促进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方法。
三、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方法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方法要求在质量标准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综合信息化的实施。
首先,要搭建科学的质量标准信息系统,实现系统的科学管理及时的审查,及时的更新;其次,要结合实践问题,重视临床实验,及时开展质量标准的实施调查,不断建立可追溯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最后,要坚持协同研究,加强专家团队的建设,建立相应的评审机制,做好质量标准的审核工作。
四、存在问题尽管我国的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作为高级制药行业,中成药质量标准要求极高,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技术和经费上的困难。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要求2015药典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用于指导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研究和制备。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供国家法定药品标准中药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测试用,具有确定的特性或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给供试药品赋值或鉴别用的物质。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应具备稳定性、均匀性和准确性。
根据其类别,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分为标准品、对照品、对照提取物、对照药材和参考品。
对于不同类别的标准物质,其制备、标定和贮藏等均有不同的技术要求。
一、基本要求药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应具有稳定性、均匀性和准确性。
稳定性是指标准物质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和环境条件下,其特性量值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能力;均匀性是指标准物质的一种或几种特性具有相同组分或相同结构的状态;准确性是指标准物质具有准确计量的或严格定义的标准值(也称保证值或鉴定值),当用计量方法确定标准值时,标准值是被鉴定特性量之真值的最佳估计,标准值与真值的偏差不超过计量不确定度。
除了符合上述基本要求外,标准物质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可获得性:应有生产企业或研制机构能可持续提供原(材)料;(2)适用性: 应与相应国家药品标准的使用要求相一致。
二、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分级与分类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共分为两级:一级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具有很好的质量特性,其特性量值采用定义法或其他精准、可靠的方法进行计量。
二级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质量特性,其特性量值采用准确、可靠的方法或直接与一级标准物质相比较的方法进行计量。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共分为五类:标准品,系指含有单一成分或混合组分,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效价、毒性或含量测定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其生物学活性以国际单位(IU)、单位(U)或以重量单位(g,mg,μg)表示。
对照品,系指含有单一成分、组合成分或混合组分,用于化学药品、抗生素、部分生化药品、药用辅料、中药材(含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生物制品(理化测定)等检验及仪器校准用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中 药 注册技术要求及申报资料的整理(药学部分)
说明批号、类别
化学对照品
其他途径获得的对照品
原料及制备方法 结构确证的有关文献、参数、图谱 纯度检查 含量
(二)对照药材
品种鉴定
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和天然药物制剂 注册技术要求
处方、制法、制成总量、用法用量与被仿 药品一致
质量标准有所提高
9.功能与主治 用法与用量
注意
10、规格
重量 装量
11、贮藏
三、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
初步稳定性试验 稳定性试验 加速稳定性试验试验 高湿度试验 强光照射试验
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
四、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对照品
(八)制剂成型性研究
1、制剂处方设计
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计 辅料品种及用量的确定 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的确定
2、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九)中试研究
目的 规模 批次 需提供的数据
有效成分利用不当的 例子
例1 ****胶囊
【制法】取丹参提取物,加辅料适量,装入 胶囊,即得。
4、性状
剂型 药品色泽.形态.气味等
5、鉴别
常用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鉴别 其他方法鉴别
数量
6、检查
制剂通则规定的项目 毒性成分 重金属.砷盐 其他 新剂型
7、浸出物测定
应有针对性和质控意义
8、含量测定
测定对象 测定方法 方法学考察 含量限(幅)度的制定 含量限度低于万分之一 注射剂的含量限度
申报资料的整理
(一)综述资料
1、药品名称 2、证明性文件 3、立题目的与依据 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5、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参考文献 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0000
2 6
225000
200000 175000 150000
1 34 5
S
125000
100000
75000
50000
25000
0
0.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32.5 min
乌灵胶囊与近似产品指纹比较
(7:1:2) 1、缺黄连阴性 2、黄连对照药材 3-8、 庆余辟瘟丹样品
1 2 3 4 567 8
原点位置
照片11 鉴别(2)TLC薄层板比较 薄层板:MN硅胶G板 展开剂:甲苯-乙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水
(6:3:1.5:1.5:0.3) 1 缺黄连阴性 2 黄连对照药材 3-8 庆余辟瘟丹样品
薄层色谱鉴别 注意点
鉴别
(1)使用对照药材应保证药材的主斑点在样品中均有对 应的斑点(可参照制法对药材进行前处理),供试品色谱 中不能只有对照药材色谱中的1-2个次要斑点相对应。
(2)尽可能采取一个供试液多项多维鉴别使用的薄层色 谱方法,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简便实用的目的
(3)注意“过柱”的影响,不同品牌、不同批号的吸附剂 吸附能力有的不同
(3)所收载的特征应明显、易于检出
对镜检出现概率低于60%的(制片5张,可检出 规定特征的应不少于3张),或镜检难度大的, 且已有该药材TLC鉴别的,可不作正文规定。对 不易查见或无专属性的显微特征不要列入
显微鉴别
鉴别
(4)对于多来源的药材,应采用共有的组织、细胞或内 含物的特征
(5)药典成方制剂药材粉末通常以细粉(小于180μm) 投料,应注意显微鉴别项下的特征的大小与药材细度尽量 相一致 (6)对复方中含有原粉入药的成方制剂,应选择被检药材 特有的与其它药材区别大的特征
处方
(6)属于药典分列的品种或易混淆品种应注意核对 和明确所用药材品种,不同剂型的系列品种处方药 材品种应一致
五味子、南五味子 金银花、山银花 葛根、 粉葛 前胡、 紫花前胡 黄柏、 关黄柏
制法
(1)标准中的“制法”项作为一个法定的公共标准,对同 品种要有其普适性,应按实际生产情况简要表述工艺流程 中的主要步骤
(4)对原方法的验证注意原标准点样量按手铺板制定,现 用市售薄层板点样量过大分离度差,点样量可减少
气相色谱鉴别
鉴别
(1)处方中药味有多种含挥发性成分时,尽可能在同一 色谱条件下进行鉴别
应根据待测样品的性质,选用合适的色谱柱、检测 器等,进行系统适应性试验,考察分离度、专属性、 耐用性等
(2)用挥发油对照提取物对照,相关组分峰应达到良好分 离,保证结果的重现性
单一药材粉末的主要特征有时不一定能作为鉴别 依据,而某些较为次要的特征有时却能起到重要 的鉴别作用。因此在选取处方各药味显微特征时 要考虑到其特征性
理化鉴别
鉴别
(1)应选择专属性强、反应明显的显色反应、沉淀反应 等鉴别方法
(2)必要时写明化学反应式
(3)一般用于制剂中的矿物药或某一化学成分的鉴别
(4)尽量避免用于中药复方制剂中共性成分的鉴别,关注 阴性有无干扰
新增薄层色谱鉴别要求
鉴别
提取、纯化选择:提取方法回流、超声或溶剂提取,溶剂 选择,酸碱处理,溶剂萃取,柱子纯化
薄层板的选择:吸附剂的比较,选硅胶G板还是GF254板
点样量的选择:不同点样量比较
对照品选择:尽量采用以对照品和对照提取物或对照药材 同时进行对照。当对照品不易获得时,可采用对照提取物 或对照药材为对照
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
报告内容
1 中成药标准制定技术要求
2 中药提取纯化技术要求 3 中药分析方法验证内容
一、中成药标准制定技术要求
原则
保证用药安全 科学、先进、规范、实用
继承、发展、创新 促进标准国际化
一、中成药标准制定技术要求
中药标准制定 《国家药品标准》(第四版)中药质量标 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
新增薄层色谱鉴别要求
鉴别
展开剂选择:对三个以上的展开系统进行考察比较
显色条件选择:日光、紫外光、显色剂 点样量的选择:不同点样量比较 阴性空白试验:以证明其他药味无干扰 耐用性:不同厂牌的薄层板、相对温度、湿度等
庆余辟瘟丹
T:25℃ RH:51%
溶剂前沿
溶剂前沿
溶剂前沿
1 2 3 4 56 7 8 9
薄层色谱鉴别
鉴别
(1)薄层色谱具分离与鉴别特性,并具有直观、承载信 息大、专属性强、快速、经济、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中成 药鉴别的首选方法。
(2)新建立的薄层色谱应该图谱清晰,斑点明显,分离 度、专属性、重现性与耐用性符合要求,并需提供图谱。
(3)应尽量与该药材和饮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一致, 如因其他成分干扰或制剂的提取方法不同,可增加提取、 纯化处理或展开剂优化。
(2)根据各品种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项,如:炽灼残 渣、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量、有毒有害物质、 有机溶剂残留量、树脂降解产物检查等
(3)当药典附录中检查方法有多种并列时,应明确使用 第几法,并说明理由
检查
(4)药典未收载的剂型应根据其剂型特点和用药需要制定 相应的检查项目
(5)单一成分的制剂或中西合方制剂中的化学药必要时应 检查含量均匀度
对照品 对照提取物
HPLC/UV HPLC/ELSD
GC 洗脱方式比较 流动相系统 不同酸度比较
特征图谱 方法认证
特征图谱是否具有代表性
能否表征待测样品所含 成分的专属性
峰的确认
找出不同药材在 图中的特征峰
特征峰专属性 考察
类似产品的考察
特征峰的确认
金银花
5
茵陈
黄芩苷
S
1 2
34
栀子
67
9
10
8
(6)含有毒性药材的制剂,原则上应制订有关毒性成分的 检查项目,以确保用药安全
(7)使用含有矿物药、可能被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污染的中 药饮片(如地龙)生产的中药制剂,或生产过程可能造 成相应污染的中药制剂,原则上应采用铅、镉、砷、汞、 铜检查法检查并制定相应的限度
处方
(4)、《中国药典》成方制剂中原则上不再收载含有濒危 药材的品种。属于濒危物种或若需减去或替换的药材应按 相关要求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列入《中国药典》
(5)、处方药味以提取物(浸膏)表述的,其制法如与药典 已收载的提取物标准相同,则应使用药典提取物名称,执 行该提取物标准;若与药典标准不同或药典未收载,则应 将该提取物标准列于标准正文之下
mAU 248nm,4nm (1.00) 100
75
50
25
6 2
35 14
MPa A.Press.(Status) 11.75
11.50
S
11.25
11.00
10.75
专属性考察
0
5.0
10.0
6、金雀异黄素
15.0
20.0
25.0
30.0
S、5-甲基蜂蜜曲菌素
10.50 325000 min
300000
液相色谱鉴别
鉴别
处方中成分量低,薄层色谱有干扰时,可试研究用液相色 谱鉴别
应根据待测样品的性质选用适宜的色谱柱、流动相、 检测器等,考察分离度、重复性、专属性与耐用性, 选择最佳色谱条件
专属性
阴性空白试验,确证其他药味无干扰 峰纯度试验,确证无重叠峰
特征图谱鉴别
鉴别
特征图谱是能够体现中药整体特性的图谱或选取图谱中某 些重要的特征信息,作为控制中药质量的重要鉴别手段。
总体要求
鉴别
(1)鉴别试验应符合重现性、专属性和耐用性的验证 要求,首先应建立君药、贵重药、易混淆药的鉴别, 并对每味药材逐一进行鉴别研究。
(2)、制剂中各药味的鉴别方法除前处理外,原则上应 尽量与该药材和饮片的专属鉴别方法一致,如因其他 成分干扰或制剂的提取方法不同,不能采用与该药材 相同的鉴别方法时,可采用其他鉴别方法,并在起草 说明中予以阐明。
提取溶剂的名称、提取方法、分离、浓缩、干燥 等主要步骤并规定制成总量(除另有规定外,以 1000为单位),不列详细技术参数。但在起草说 明中应列出全部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详细技术参数。
(2)制法项内容应符合药典附录制剂通则各剂型有关规定
制法
(3)成型工艺中仅用于调整制成量的淀粉、糊精等辅料 可不固定用量
特征图谱鉴别 方法的建立
分析方法建立 方法认证
方法学验证
列于鉴别项下 供试品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峰,并 呈现与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保留时间相同的几个色谱峰
特征 图谱 方法 建立
样品的收集* 供试品的制备 参照物的选择
色谱条件的优化 检测方法选择 波长选择* 流动相选择
药材或饮片 中成药
供起草用样品的要求
注意
对于具有多种不同规格的品种,应收齐全部规格的样 品
试验用样品必须采用合格原辅料依法生产的样品,收 集的每批样品均要有该企业的原辅料和成品的自检报告 及详细生产工艺。
供起草用样品的要求
阴性对照样品
生产单位应尽可能提供 研究单位自制
阴性样品系指按处方除去被测定的药味,按制 法制备的样品,注意应包括所有的辅料和工艺步 骤,制成量应与原标准相符
中成药质量标准基本内容
➢中成药质量标准基本内容:
名称 处方 制法 性状 鉴别 特征图谱 检查 浸出物
指纹图谱 含量 功能与主治 用法与用量 注意 规格 贮藏
名称
(1)、名称应符合《中药及天然药物命名原则》。中国药 典已收载品种名称原则上不作更改
(2)、新增品种或原有品种名称若不符合要求确需修改的, 可提出申请,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经过查询后统一进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