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分析报告7号
南广铁路NGZQ-7标路基沉降评估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南广铁路NGZQ-7标路基沉降评估监理工作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c29705bb68a98271fefa4b.png)
南广铁路NGJL-3标段南广铁路NGZQ-7标路基沉降评估监理工作总结报告编制:复核:审核:上海天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南广铁路NGJL-3项目部二0一三年七月根据南广公司《南广铁路路基变形观测及评估管理办法(暂行)》(南广工管〔2012〕11号)要求,南广铁路NGJL-3标一般路基地段的基础工程施工完成至目前沉降观测期超过6个月,并形成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报告。
一.工程概况NGJL-3标段路基起讫里程为IDK258+583(花培岭隧道出口)~D3K331+350,全长71.491公里。
本标段路基共78段(工点:南广桂肇施路141~218),有砟轨道路基段全长17.27km;其中26段软土特殊路基段沉降变形观测单独评估(详见特殊路基地段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报告),本次沉降观测评估范围为一般路基地段。
地基采用清表、挖台阶、挖除换填处理。
路堤基床表层填筑0.7米厚级配碎石;基床底层填筑2.3米厚改良土或A、B 组填料,路堤本体填筑A、B 组填料。
过渡段采用倒梯形填筑,基床表层填筑掺5%水泥的级配碎石,表层以下填筑掺3%水泥的级配碎石,两侧包边土填料同相邻路基填筑材料,基坑采用混凝土回填。
土质、极软岩和膨胀性岩土路堑,基床底层顶部换填1.0米厚度改良土,并于基床顶部铺设一层0.1m厚砂夹不透水两布一膜土工布,表层填筑0.6m厚级配碎石。
一般路基地段施工于2009年11月1日开工建设,2013年1月14日完成。
路基变形观测共设置160个A型断面,27个B型断面,最早初测日期为2010年7月6日,沉降观测最迟截止日期为2013年7月27日(该地段铺轨日期为8月16日)。
二.设计要求1.观测断面布设1.1全线路堤地段、基床位于土质及全风化岩石路堑地段采用路基面沉降监测,间距100m;路涵过渡段布置1个监测断面;堤堑过渡段布置1个监测断面;路隧过渡段布置1个监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布置2个断面。
A型断面是在路基面埋设沉降观测桩3个,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B型断面,路堤中心基底地面埋设沉降板1个,分别于路肩两侧各设1个沉降观测桩。
7#地SDDC检测方案设计
![7#地SDDC检测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74de42a98271fe910ef9ac.png)
7#地SDDC检测方案设计西安市长安区郭南郭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7号地SDDC桩试验、检测方案陕西中电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二○一四年九月一日目录1 工程概况2 检测试验内容及目的3 检测试验依据4 检测试验工作量5 检测方法6 施工准备7 检测组织机构及人员投入安排8 拟投入的机械、机具设备计划及试验、检测工期9 质量保证措施10 安全保证措施11 现场文明施工措施12 应急措施13 试验提交成果1 工程概况本工程采用SDDC桩进行地基处理以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
SDDC桩设计参数为:采用直径为1.5m的圆形锤冲击成孔,后用重锤分层夯实填料(塔楼填料为素土,裙房及车库填料为素土、渣土加灰土)成桩,成桩直径1.80m,等边三角形布桩,桩距2.500m,排距2.165m;要求桩体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不小于0.93,裙房及车库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50kPa。
各建筑物桩长及桩数详见表1。
表1 设计参数表2 检测试验内容及目的2.1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检验SDDC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2探井取样及土工试验:检验SDDC素土桩体压实系数及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是否满足要求;桩间土及桩间土以下2.0m范围的湿陷性是否消除。
2.3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检验桩身上部2m渣土的密实度。
3 检测试验依据3.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3.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3.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3.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修订版);3.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3.7《陕西省建设工程人工地基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规程》(试行)[陕建监总发(2003)056号]。
4 试验检测工作量说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数量为总桩数的0.5%,桩身密实度检测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5%,且单体建筑不少于9根。
浙水科〔〕7号附件5《浙江省堤防工程管理手册编制指南》
![浙水科〔〕7号附件5《浙江省堤防工程管理手册编制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87cce96650e52ea551898c0.png)
浙江省堤防工程管理手册编制指南(试行)浙江省水利厅二〇一六年五月前言根据浙江省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要求,为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指导河道堤防工程管理手册编制工作,特编制本指南。
本指南共有5章3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管理事项、操作手册、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体系等。
试行中如有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修订时完善。
本本指南起草单位:浙江省河道管理总站浙江水利河口研究院杭州市余杭区苕溪堤防河道管理所本本指南解释单位:浙江省河道管理总站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周素芳金玉沈宇翔应聪惠诸建宾张红江张勤仲卫芳孙政轩目录 1 总则............................................................ 1 2 管理事项.......................................................... 1 3 操作手册.......................................................... 2 4 管理制度.......................................................... 2 5 管理组织体系...................................................... 2 附录A 管理事项划分表 ............................................... 4 附录B 工作流程图 ................................................... 8 附录C 岗位-工作事项对应表 .. (12)浙江省堤防工程管理手册编制指南(试行) 1 总则1.1 为指导各堤防工程管理手册的编制工作,保障管理手册的适用性、可操作性,特编制本指南。
xxx工程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参考模板
![xxx工程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参考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03a589801f69e3142329422.png)
xxxxxxxxxx工程沉降观测成果报告xxxxxxxxxx年xx月xx日工程名称:xxxxxxx二期工程沉降观测委托单位:xxxx委托单位地址:xxx委托日期:xxxx设计单位:xxxx检测单位:xxxx检测单位地址:xxxx检测日期:xxxx批准/审定:审核:校核:编写:主要观测人员:目录一.工程概况 (5)二.观测目的 (5)三.沉降观测的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5)四.观测仪器及设备 (5)五.观测依据 (6)六.基准点及观测点布置 (6)七.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6)八.观测成果 (7)九.结论 (8)图1 xxxx二期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9)表2—表23 沉降观测成果表 ...........................................................................................................10—32图2—图23 观测点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33—63一.工程概况xxxx 住宅小区位于xx 市xxx 路,二期工程共22栋楼,分四个标段施工,其中三标段为9#、10#、17#、18#、19#楼,四标段为11#、12#、13#、14#、15#、16#、23#、24#楼,五标段为20#、21#、22#、26#、27#、28#、29#、30#楼,六标段为青年公寓楼,其中9#、10#、12#、13#、14#、15#、16#、23#、24#、26#、27#、28#楼和青年公寓楼楼层数为地面11层,地下1层;17#、18#、19#、20#、21#、22#、29#、30#楼楼层数地面为17层,地下1层。
各栋建筑主体均采用框剪结构,基础结构除26#、27#楼采用独立基础外,其余各栋均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
沉降观测计划表
![沉降观测计划表](https://img.taocdn.com/s3/m/a909f4eec281e53a5902ff4e.png)
观测时间 2017/5/10 2017/5/31 2017/6/15 2017/6/29 2017/7/13 2017/8/4 2017/11/30 2018/3/2 2018/9/21 2019/3/12 2019/8/9 2020/3/31 2021/3/31 2023/3/31 2016/12/2 2016/12/15 2016/12/29 2017/1/7 2017/1/15 2017/1/20 2017/2/20 2017/4/7 2017/5/10 2017/5/31 2017/6/29 2017/8/4 2017/11/30 2018/3/2 2018/9/21 2019/3/12 2019/8/9 2020/3/31 2021/3/31 2023/3/31 2017/9/20 2017/10/13 2017/10/26 2017/11/10 2017/11/27 2017/12/14 2018/1/8 2018/3/8 2018/5/17 2018/10/25 2019/3/28 2019/8/9 2019/10/17 2020/3/31 2021/3/31 2023/3/31 2017/7/15 2017/7/20 2017/8/9 2017/9/6 2017/9/20 2017/10/24 2017/11/13 2017/12/2 2017/12/21 2018/1/22 2018/3/2 2018/3/25 2018/5/15 2018/5/20 2018/6/27 2018/9/28 2019/3/11 2019/8/9 2020/9/10 2022/9/10 2017/5/10 2017/5/16 2017/6/2 2017/6/19 2017/7/20 2017/8/9 2017/9/6 2017/9/20 2017/10/24 2017/11/13 2017/12/2 2017/12/21 2018/1/22 2018/3/2 2018/3/25 2018/5/15 2018/5/20 2018/6/27 2018/9/28 2019/3/11 2019/8/9 2020/9/10 2022/9/20 2018/5/15 2018/6/21 2018/7/23 2018/8/24 2018/9/21 2018/12/19 2019/3/18 2019/6/17 2019/8/9 2019/12/19 2020/6/19 2020/12/18 2021/12/17 2022/12/17 2017/7/27 2017/8/10 2017/8/24 2017/9/11 2017/9/28 2017/10/24 2017/11/30 2018/3/2 2018/6/14 2018/8/22 2018/11/27 2019/8/5 2019/12/19 2020/12/18 2022/12/19 2017/5/10 2017/5/31 2017/6/15 2017/6/29 2017/7/13 2017/8/4 2017/11/30 2018/3/2 2018/9/21 2019/3/12 2019/8/9 2020/3/31 2021/3/31 2017/5/10 2017/5/31 2017/6/15 2017/6/29 2017/7/13 2017/8/4 2017/11/30 2018/3/2 2018/9/21 2019/3/12 2019/8/9 2020/3/31 2021/3/31 2017/9/5 2017/9/12 2017/9/28 2017/10/12 2017/10/24 2018/2/5 2018/3/6 2018/4/3 2018/5/23 2018/6/27 2018/7/11 2018/10/23 2018/12/20 2019/3/12 2019/8/9 2019/12/14 2020/5/20 2020/10/18 2021/3/12 2022/3/31 2018/7/1 2018/7/16 2018/7/28 2018/8/12 2018/9/16 2018/9/28 2018/10/22 2018/11/18 2018/12/20 2019/1/13 2019/3/11 2019/8/9 2019/12/18 2020/4/20 2020/9/18 2021/1/17 2021/7/17 2022/1/17 2018/5/6 2018/5/21 2018/6/7 2018/6/26 2018/7/18 2018/8/12 2018/9/6 2018/9/28 2018/10/22 2018/11/18 2018/12/20 2019/1/13 2019/3/11 2019/8/9 2020/3/31 2020/9/30 2021/9/30 2018/8/12 2018/9/6 2018/9/28 2018/10/22 2018/11/18 2018/12/20 2019/1/13 2019/3/11 2019/8/9 2019/12/20 2020/12/20 2022/12/20 2017/12/3 2017/12/13 2017/12/25 2018/1/8 2018/1/20 2018/2/1 2018/5/14 2018/8/16 2018/11/22 2019/2/21 2019/5/16 2019/8/9 2019/12/11 2020/5/18 2020/10/16 2021/3/12 2022/3/12 2018/11/18 2018/12/4 2018/12/20 2019/1/13 2019/2/12 2019/3/11 2019/4/29 2019/6/13 2019/8/9 2019/10/30 2020/3/31 2020/9/30 2021/9/30 2023/9/30 2019/11/8 2019/11/15 2019/11/22 2019/12/2 2019/12/12 2019/12/23 2020/1/1 2020/3/19 2020/6/19 2020/9/19 2020/12/19 2021/3/19 2019/8/12 2019/8/20 2019/8/28 2019/9/5 2019/9/12 2019/9/19 2019/9/26 2019/10/8 2019/10/15 2019/10/30 2019/11/14 2019/11/29 2019/12/14 2019/12/30 2020/1/13 2020/2/1 2020/2/12 2020/2/27 2020/3/13 2020/3/31 2020/4/30 2020/5/31 2020/6/30 2020/7/31 2020/8/31 2020/9/30 2019/8/12 2019/8/20 2019/8/28 2019/9/5 2019/9/8 2019/9/9 2019/9/9 2019/9/11 2019/9/12 2019/9/19 2019/10/8 2019/10/30 2019/11/29 2019/12/30 2020/2/1 2020/2/27 2020/3/31 2020/4/30 2020/5/31 2020/6/30 2020/7/31 2020/8/31 2020/9/30 2020/10/31 2020/11/30 2019/8/12 2019/8/20 2019/9/5 2019/9/19 2019/10/8 2019/10/30 2019/11/29 2019/12/30 2020/2/1 2020/2/27 2020/3/31 2020/4/30 2020/5/31 2020/6/30 2020/7/31 2020/8/31 2020/9/30 2020/10/31 2020/11/30 2020/12/31 2020/4/8 2020/4/15 2020/4/23 2020/5/8 2020/5/18 2020/5/23 2020/6/9 2020/6/29 2020/7/16 2020/7/29 2020/8/10 2020/11/10 2021/2/8 2021/5/10 2021/8/9 2020/8/19 2020/9/9 2020/9/30 2020/10/21 2020/11/11 2020/12/6 2020/12/26 2021/1/8 2021/1/22 2020/4/20 2020/5/4 2020/5/18 2020/6/1 2020/6/10 2020/6/23 2020/7/6 2020/7/20 2020/8/3 2020/8/10 2020/9/10 2020/10/9 2020/11/10 2021/1/7 2021/1/21
7月合福铁路闽赣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检查报告
![7月合福铁路闽赣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检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ce1476c69eae009591bec1c.png)
合福铁路闽赣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数据检查报告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集团公司合福铁路闽赣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评估工程部2018年7月目录1概述- 1 -2沉降观测数据收集与观测人员设备简况- 1 -2.1即时通信息平台数据录入情况- 1 -2.2 施工单位沉降观测数据收集简况- 1 -2.3观测人员设备简况- 1 -3监理单位平行观测数据存在的问题- 2 -3.1监理一标- 2 -3.2监理二标- 2 -3.3监理三标- 3 -3.4监理四标- 3 -3.5监理五标- 3 -4施工单位观测数据存在的问题- 4 -4.1一标<中铁十一局)- 4 -4.2二标<中交一航局)- 7 -4.3三标<中铁十九局)- 9 -4.4委托标<中铁二十四局)- 12 -4.5四标<中铁二十四局)- 12 -4.6五标<中铁一局)- 14 -4.7六标<中铁隧道局)- 15 -4.8七标<中铁十七局)- 18 -4.9八标<中铁二局)- 19 -5重点问题- 20 -5.1内业整理:- 20 -5.2外业观测- 20 -6整改要求- 20 -1概述为进一步规范沉降观测评估工作的管理,便于工作的开展以及配合京福闽赣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
评估工程部将各标段现场施工单位变形测量进度情况、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汇总如下。
2沉降观测数据收集与观测人员设备简况2.1即时通信息平台数据录入情况通过对各工区7月份上传至信息平台数据进行检查,部分工区仍未将观测数据导入平台中或平台上数据未及时更新,存在该问题的工区有:1标2工区、2标1~3分部、3标<2、4、5、6)工区、4标<3、4)工区、5标1~4工区、6标<1、8、2、4、7)工区、8标<1、2、3、6)分部。
请以上提到工区及时将观测数据导入即时通信息平台。
2.2施工单位沉降观测数据收集简况目前各标沉降观测和数据录入工作已基本步入正轨,各标段的沉降观测数据均能够及时按每月1次提交给沉降评估单位。
沉降观测及其成果分析报告_secret
![沉降观测及其成果分析报告_secret](https://img.taocdn.com/s3/m/40e3ef740029bd64793e2c02.png)
临淮岗深孔闸工程施工期建筑物沉降观测及其成果分析xx局xx深孔闸工程项目部xx年xx月临淮岗深孔闸工程施工期建筑物沉降观测及其成果分析一、综述临淮岗深孔闸工程沉降观测的目的是测定其建筑物在铅垂方向的变动情况,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了解和分析所产生的原因,以及在超载时所要采取的措施。
根据设计图纸及《水闸施工规范》(SL27-91)的要求,我们在建筑物施工期间,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对其沉降进行观测,现介绍如下:二、测点布设1. 水准基点:根据业主提供的BM1,GBS12,GBS11作为沉降观测基点。
2. 沉降标点:在砼结构物的分缝部位布设了36个原形观测点,原形观测点的具体分布见附图“临淮岗深孔闸原形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观测点用5mm厚铁板上安置一个半圆形的铜标点,铁板下焊接φ16钢筋30cm长(人字形),浇筑到砼内,铁板顶面与砼面平。
三、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 水准测量采用DS3200水准仪及配套的测微器、因瓦标尺进行测量,观测前对水准仪和标尺按照测量规范要求进行各项检查校核,在满足要求后进行观测。
施测时按二等水准测量,从BM1经GBS12到各沉降点到GBS11,形成附合线路,附合差不超过±1n mm。
观测仪器及设备见下表:2. 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观测平常时期,每15天进行一次观测;行洪时,每天观测一次。
3. 工作要求: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水准仪和因瓦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4. 确定沉降观测路线并绘制路线图,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考虑前后视基本等距等原因,选定设置仪器的位置及观测路线,绘制沉降观测路线图,以后每次都按固定路线进行观测。
5. 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是以后每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依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
因此我部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沉降点相差值小于1mm取平均值,大于1mm进行重新观测。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ec2793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d.png)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一、引言沉降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监测手段,通过对土地或建筑物沉降情况的观测和记录,可以评估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本次实习中,我有幸参与了一项沉降观测工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意义。
二、实习背景本次实习项目是一个建筑物的地基沉降观测。
建筑物由于所处地质条件的影响,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沉降,导致建筑物不稳定或者产生破坏。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进行沉降观测是必要的。
三、实习过程1. 仪器设备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首先了解了沉降观测所需的仪器设备。
主要包括水准仪、三角板、激光测距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的准备是确保我们能够准确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的重要前提。
2. 观测点的选择在确定了观测的建筑物后,我们需要选择观测点。
观测点应该位于建筑物的关键部位,以便掌握建筑物的整体沉降情况。
我们在选择观测点时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和土质等因素,确保选点合理。
3. 观测的方法和流程在实际进行沉降观测时,我们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基准点的测量,以确定观测的参考基准。
然后,我们用水准仪进行高差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最后,我们使用激光测距仪对建筑物进行距离测量,并与之前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沉降的数据。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沉降观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选择观测点,并合理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量。
其次,我了解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在测量时要保持仪器的平稳和准确,避免误差的出现。
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沉降观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观测和记录,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五、结论沉降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监测手段,对于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实习,我进一步了解了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意义,并通过实践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技巧。
未来,在实际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在工程监测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沉降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https://img.taocdn.com/s3/m/6bd80e4eb0717fd5370cdc10.png)
技1-1
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 观测: 记录:
技1-2
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居住、商业(一期B、C-2地块)工程5#楼
施工单位: 记录:
(章)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观测:
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居住、商业(一期B、C-2地块)工程8#楼
施工单位: 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 观测: 记录:
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居住、商业(一期B、C-2地块)工程2#楼
施工单位: 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 观测: 记录:
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居住、商业(一期B、C-2地块)工程4#楼
施工单位: 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 观测: 记录:
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居住、商业(一期B、C-2地块)工程3#楼
施工单位: 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 观测: 记录:
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居住、商业(一期B、C-2地块)工程6#楼
施工单位: 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 观测: 记录:
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居住、商业(一期B、C-2地块)工程7#楼
施工单位: 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 观测: 记录:。
沉降分析实验报告
![沉降分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094135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4.png)
沉降分析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沉降分析,研究土壤的沉降性能,探究土壤的压缩特性以及对土壤沉降的影响因素。
2. 实验装置和材料2.1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的装置包括: - 沉降仪 - 土壤样品容器 - 荷载试验装置2.2 实验材料•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水3. 实验步骤3.1 土壤样品制备1.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如黏土、砂土等,并将其收集到样品容器中。
2.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水混合,以达到合适的湿度。
3.2 沉降仪设置1.将沉降仪放置在平坦的实验台面上。
2.确保沉降仪的放置位置水平并稳定。
3.3 沉降试验1.将土壤样品均匀地填充至沉降仪中的沉降筒内。
2.筒内的土壤应尽量排除气体,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压实。
3.在沉降筒的顶部安装测定装置,以记录土壤的沉降变化。
3.4 荷载试验1.在沉降试验后,使用荷载试验装置对土壤样品施加荷载。
2.记录施加荷载后土壤的沉降变化。
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沉降数据处理根据测定装置记录的数据,计算每个时间点的土壤沉降量,并绘制沉降曲线图。
4.2 压缩特性分析根据沉降曲线图,分析土壤的压缩特性,包括初期压缩性、终期压缩性等。
4.3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不同类型土壤的沉降特性差异,讨论影响土壤沉降的因素,如土壤类型、含水量等。
5.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施加荷载后表现出不同的沉降特性。
- 土壤的初期压缩性和终期压缩性可能受到土壤类型和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沉降分析,深入研究了土壤的压缩特性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对于土壤的工程应用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土壤的沉降特性和压缩特性,并分析了影响土壤沉降的因素。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土壤工程和地质灾害的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土壤力学实验方法与原理. 土力出版社, 20XX.[2] 王五, 赵六. 岩土工程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
沉降观测总体报告材料(竣工必须检测地报告材料)
![沉降观测总体报告材料(竣工必须检测地报告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365d34d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7.png)
车间辅楼建筑物沉降观测总体报告工程名称:二期项目车间辅楼建设单位:某某施工单位:中国检测类别:沉降观测观测人员: X炜审核人员:吴浩杨剑检测日期:2015-08-04~2016-03-05一、工程概况1二、观测目的1三、观测依据1四、观测仪器设备与观测方式1五、观测方案2六、观测成果3七、结论5一、工程概况****某某分公司二期项目车间辅楼由****某某分公司投资建设,受********的委托,拟由某某省**测绘院承当该工程的沉降观测任务.二、观测目的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完毕以与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沉降变形是不可防止的.在一定的沉降限度内的变形属于正常现象,一旦超过了某个限度,就会危与建筑物与周围人员的安全.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施工与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必须要对建筑物进展长期持续的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速度,为建筑物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三、观测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X》〔JGJ-2007〕2、《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X》〔GB50007-2011〕3、《工程测量规X》〔GB50026-2007〕四、观测仪器设备与观测方式本项目采用徕卡DNA03精细数字水准仪进展观测,采用aBFFB的测量方法.五、观测方案1、观测级别与水准观测技术要求根据设计图纸与《建筑变形测量规X》〔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选定,确定本工程建筑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观测点测站高度中误差不大于±0.5mm,观测指标与技术要求如下:闭合差:≤2,L表示线路总长度;前后视距:≤50m;前后视距差:≤1.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0.3m;水准仪精度:不低于DS1级别.2、基准点与观测点的布置基准点布置: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X》〔JGJ8-2007〕的具体要求,基准点布置在变形影响X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位置.结合本测区实际情况,为便于沉降观测作业以与基准点间的互相校核,在测区周边区域共布置3个基准点,标志规格与埋设按照水准测量规X 执行,点位选定后独立埋设.沉降观测点布置:为了防止观测点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的破坏,保证观测的效果和质量,将观测点布置在承重柱距离地面0.5m的位置,并做好保护措施.二期项目****车间辅楼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1图1****某某分公司二期项目****车间辅楼点位分布3、数据处理方式本项目中观测数据采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展处理,计算出每个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程值.当下次进展沉降观测时,通过对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进展比拟.即可发现主体建筑物的沉降情况.4、观测周期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与业主委托本工程主体建筑物的观测周期为5次,时间分别为2015-08-04、2015-09-11、2015-11-29、2016-01-15、2016-03-05.5、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X》〔JGJ8-2007〕,建筑沉降变形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断.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六、观测成果1、本工程建筑物共观测5次,共四期沉降分析结果,数据如下表表2 建〔构〕筑物二期沉降观测成果表表3 建〔构〕筑物三期沉降观测成果表2、观测结果分析二期项目****车间辅楼平均沉降量为1.9mm,根底沉降量最大的点是A16点、A20点,沉降量为2.3mm.在施工期间发现各观测点沉降量随着施工的进展呈现缓慢均匀增加最后逐渐趋于稳定的情况,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沉降标准0.01~0.04mm/d.七、结论观测结果明确,****某某分公司二期项目总装二车间辅楼整体沉降根本平稳,最后100d各点的沉降速率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X》中规定的在0.01~0.04mm/d稳定标注值X围之内,可认为****某某分公司二期项目****车间辅楼工程主体已经进入稳定阶段.。
支架预压沉降观测报告
![支架预压沉降观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89c1fdbda38376bae1fae11.png)
南昌市艾溪湖大桥工程6-7#支架预压沉降观测总结报告编制:审核:审批: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艾溪湖大桥I标段2010年9月20日6-7#支架预压沉降观测总结报告为确保箱梁现浇施工安全,需对碗扣式支架进行压载试验以检验碗扣式支架的承载能力和挠度值。
通过模拟碗扣式支架在箱梁施工时的加载过程来分析、验证碗扣式支架及其附属结构(模板、横梁、钢管支架等)的弹性变形,消除其塑性变形。
一、预压方法我项目部采用的预压方法:模拟该孔砼梁的现浇过程,进行实际加载,以验证并得出其承载能力。
荷载按顺序逐级加载,进行连续观测,当完成120%荷载加载后,0小时、12小时、24小时进行观测记录,观测直至沉降稳定:支架基础各监测点连续24h的沉降量平均值<1mm或连续72h的沉降量平均值<5mm,支架顶部监测点12h的沉降量平均沉降值<2mm。
为掌握加载后地基和支架的变形情况,预压前分别在箱梁底模及地基顶面上布置沉降观测点,上下两层测点一一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测点沿纵向分别在墩中心向前3米、1/2、1/4位置布设,横桥向则在纵向中心线和两个外腹板处布设。
二、预压过程6#-7#9月1日下午13:30开始预压;9月1日6:30--9月12日6:30逐级加载至120%荷载;每级加载完成后每12小时进行沉降观测,稳定后再进行下一级加载.9月12日6:30预压完时观测:9月12日18:30预压完12个小时观测:9月13日6:30预压完24个小时观测,基础沉降稳定;9月13日17:30卸载后观测,该跨段预压完成。
三、预压结果汇总本次观测较真实模拟箱梁施工的加载过程,本次预压所得数据能够指导施工,预压结果合格,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附表:预压结果表格四、预拱度设置支架卸载完成后,经实测及相应的计算,确定弹性变形及实际沉降量,并对底模板作相应调整,调整后的底板设置出计算的弹性变形量和预留拱度。
支架弹性变形量的设置按直线考虑设置加上设计预拱度1cm,施工预留拱度按直线设置为2cm(跨中点为最高值)。
锅炉沉降观测记录
![锅炉沉降观测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fa84558883d049649b6658a7.png)
部分设备吊 装。荷 载;400t
状况 温度:27℃ 设备良好 仪器型号: DSZ2计量编 号:LP01065
27.99916 28.00027 28.00561 28.10562 28.10559 28.00233 28.00237 27.99762 27.99998 27.11084 27.996 27.99384 28.00216 28.00506 28.0077 28.00417 27.99392 28.00261
27.99915 28.00027 28.00561 28.10561 28.10559 28.00232 28.00237 部分设备吊 27.99761 装。荷 载;1500t 27.99998 27.11083 27.99599 27.99384 28.00215 28.00505 28.0077 28.00416 27.99391 28.0026
停工。荷 载;0t
停工。荷 载;0t
18 19 20 21 22 观测: 第 9 次 2011年12月20日 观测点点号 高程(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观测: 第 11 次 2012年3月8日 观测点点号 高程(m) 1 2 3 4 5 6 7 8 9 10 本次沉降量 累计沉降量 (mm) (mm) 状况 温度:8℃ 设备良好 仪器型号: DSZ2计量编 号:LP01065 高程(m) 本次沉降量 累计沉降量 (mm) (mm) 状况 温度:6℃ 设备良好 仪器型号: DSZ2计量编 号:LP01065 高程(m) 校核: 第 10 次 2012年1月11日 本次沉降量 累计沉降量 (mm) (mm) 状况 温度:4℃ 设备良好 仪器型号: DSZ2计量编 号:LP01065
沉降观测记录表格
![沉降观测记录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ba3d2d6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b.png)
2
92.657
0
2
92。657
0
2
92。657
0
2
M7
92.662
0
3
92.662
0
3
92。662
0
3
92。662
0
3
M8
92.656
0
2
92。655
1
3
92.654
1
4
92。653
1
5
M9
92.667
1
3
92。666
1
4
92。666
0
4
92.665
1
5
工程状态
完成十七层柱十八层梁板
完成十九层柱二十层梁板
6
92。668
0
6
92。668
0
6
M2
92.664
0
4
92.663
1
5
92.663
0
5
92.663
0
5
M3
92.647
0
4
92.647
0
4
92。645
26Leabharlann 92.64417
M4
92.655
0
5
92.655
0
5
92。655
0
5
92。655
0
5
M5
92.670
0
6
92.670
0
6
92.669
1
7
92.669
观测者
记录者
见证人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沉降观测示意图
主体沉降观测报告
![主体沉降观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fa772dbb14e852458fb5781.png)
次数 1 2
观测日期 闭合差(mm) 站数
2015.1.7 2015.1.14
-0.08 0.24
4
0.36 -0.35
4
沉降基准点高差检测表
允许值 0.30 n mm ±0.60 ±0.60
高差段
G1~G2 G2~G3 G3~G1
首 次(m) 2015.1.7
0.08609 0.06824 -0.15433
我公司于 2015 年 1 月 7 日对建筑主体进行了首次观测,共布设了 7 个沉降 点,其他点位由于模板未拆未布点观测,至 2015 年 1 月 14 日建筑主体建至 2 层 时,我方进行了第 2 次观测。
2、执行的技术标准及作业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世纪物流园基坑支护工程及主体监测技术方案》; (4) 甲方有关技术要求; (5) 本工程采用假定高程系。
世纪物流园主体沉降监测 技术报告
总 经 理 :丁进选
总 工 程 师 :康巨人
专业总工程师 :赵文峰
审
核 :李国胜
工程技术负责 :周志明
深圳市长勘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一月
工程质量职责表
职
责姓
名签
名
总 经 理 丁进选
审
定 赵文峰
审
核 李国胜
工程技术负责 周 志 明
主 要 参 与 徐振飞
目录
(4)为了确保观测质量,争取最佳观测条件,在第一次观测前用皮尺量好 仪器测位和标尺的定位,做好标志。以后观测按固定的位置、秩序进行,整个工 程固定测量员作业。
沉降监测点水准环闭合差统计表
次数
观测日期 闭合差(mm)
站数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31d3ba8192e45361066f5c0.png)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一.工程概况: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
二. 沉降观测采用的规范及标准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07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三. 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范、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
四. 观测目的及要求: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
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
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内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
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
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
56连续梁挂篮预压沉降观测总结报告(75墩)
![56连续梁挂篮预压沉降观测总结报告(75墩)](https://img.taocdn.com/s3/m/9745cc38a32d7375a4178077.png)
新建青荣城际铁路V标谭家泊特大桥跨滨河西路连续梁(40+56+40)m75墩1号块挂篮预压沉降观测总结报告中交三航局青荣城际铁路工程指挥部第一项目部2013年3月目录1、工程概况 (1)2、挂篮预压过程中的详细施工方法及采取的技术措施 (1)2.1挂篮预压荷载 (1)2.2加载方式 (1)2.3预压观测 (2)2.4预拱度设置 (4)3、预压成果分析 (5)4、挂篮预压沉降观测总结报告 (5)1、工程概况由于现浇梁结构施工时存在一个支架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因而对青荣城际铁路谭家泊特大桥跨滨河西路连续梁75主墩1#块现浇挂篮进行预压,在预压过程中对挂篮底板和桁架顶及时观测,以明确该挂篮系统的弹性变形量及塑性变形量,为支立模板设置施工预留拱度提供依据,确保连续梁成桥后线型满足规范要求。
中交三航局V标第一项目部于2013年2月17日至2013年2月26日,对青荣城际铁路谭家泊特大桥跨滨河西路连续梁75主墩1#块现浇挂篮进行了预压。
2、挂篮预压过程中的详细施工方法及采取的技术措施2.1挂篮预压荷载通过对挂篮各工况进行计算及分析比较,浇筑砼时以1(1’)号梁段(梁段长3.5m,梁段体积53.124m³,梁段重量138.122t)受力最大,其中又以1号梁段砼浇筑时的前主吊带受力最大,故确定1号梁段重量为预压重量,进行挂篮预压试验。
预压重量按照梁体重量1.25倍(174t)进行预压,预压材料为混凝土预制块。
2.2加载方式预压采用混凝土预制块,用吊车吊装逐级加载。
预压重量按计算荷载的60%→100%→120%分三次逐级加载。
预制块按照5层布设,先铺设第一、二层后量测标高,再铺设第三、四层测设标高,最后再铺设第五层,测设标高。
2.3预压观测1)预压观测预压时设4个断面,底模每个断面上设置3个观测点,对应的桁架顶设2个观测点,如下图所示。
挂篮预压观测点断面图挂篮预压观测点立面图从预压开始前对观测点进行跟踪观测,观测的方法采用电子水准仪测量,测加载前标高为△1,加载后标高为△2,卸载后标高为△3,加载完成后观测72h,累计下沉量均<57mm,连续三天下沉量<2mm后,不再观测开始卸载,根据观测结果绘制出沉降曲线。
沉降观测常见问题分析
![沉降观测常见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c6e295783e0912a3162ae5.png)
作者: 关宗江
作者机构: 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河北廊坊065000
出版物刊名: 科技创新与应用
页码: 173-17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04Z期
主题词: 沉降观测 问题 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涌现出来,由于建筑的特殊性,必须保证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由于某些原因,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沉降等现象,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沉降观测显得非常重要。
但是实际中,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
114采区地表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人:宋新亮
编制日期:2012.9.7
河南省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有限公司
114采区表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安全生产的需要,经矿领导研究决定对11401工作面对应地
表进行沉降观测,现将观测结果分析如下:
一、测点布置及成果(附观测成果表及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沉降曲线图)
倾向观测线:共3条线
其中100线:本次观测109#-112#沉降量超过40mm,111#沉降量最大-53.7mm
累计观测110#沉降量最大-696.5mm
200线:本次观测207#-209#沉降量超过20mm,208#沉降量最大-25mm
累计观测208#沉降量最大-779.7mm
300线:本次观测沉降量在10mm之内
累计观测303#沉降量最大107.5mm
走向观测线:共4条线
其中400线:本次观测沉降量在10mm之内
累计观测408#沉降量最大-229.9mm
500线:本次观测504#-506#沉降量超过20mm ,506#最大-40.3mm,
累计观测506#沉降量最大496.6mm
600线:累计观测607#沉降量-2.4mm
(由于麦收原因大部分被破坏只保留602#和607# 602#不通视没测)
700线:(不通视没测)
二、建点及观测起始时间
1、100线:2011年8月8日
2、其他线:2011年10月6日
3、500# 607#2012年2月26号开始建点测量
本次观测周期为10天
三、结论
1、沿高速路走向,高速路东侧40m处的300线,301#、302#、303#和304#观
测点累积沉降量已超过移动盆地80mm危险边界,位于高速公路边沟护网处
的500#点累积沉降量为24.5mm,由于移动盆地边缘沉降量较为缓慢,可近
似认为其与距离关系满足简单一次线性变化,从而可推测出,此时80mm危
险边界距离高速路东侧30m,移动盆地外边界距高速路东侧8.9m。
2、11401工作面下山方向危险边界距采空区中心355.5m,移动盆地外边界距
11401工作面中心495m;11400工作面上山方向危险边界距11400采空区中
心166m,移动盆地外边界距50m采空区中心246m。
随着11400工作面推
进超过100线下方,100线上各观测点下沉速度明显增大,接近11401和11400
工作面中心的观测点107#——114#点(400m范围)沉降速度大于1.67mm/d,
处于下沉的活跃阶段。
移动盆地下山方向106#点外和上山方向113#点外到
移动盆地最外边界范围内各点沉降速度已小于 1.67mm/d,由于建点观测时
间较晚,无法判断单个点下沉的活跃总时间。
3、根据对11400工作面未采前11401工作面独立影响下的倾向线100线200线
的数据分析得出: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位置基本稳定,处于11401工作面下
山方向距工作面中心39.3m处,移动盆地最大下沉角84.8°;最大下沉角θ
=90°-kα,其中α为煤层倾角,则可得出最大下沉角有关的覆岩系数
k=0.45。
由于小范围内我们认为采空区覆岩系数不变,那么移动盆地最大下
沉角保持不变,所以随50m工作面向前推进逐渐形成了宽154m的采空区,
随154m采空区沿走向逐渐延长,最大下沉点逐渐向154m采空区中心线移
动,具体下沉点位置如图中蓝线所示。
4、200线上处于11400工作面中心的209#点在11400工作面采动未影响之前只
受11401工作面的影响,自2011年10月份到11400工作面开始采动一直处
于下沉衰退期,当11400工作面推进至12年4月20号时,209#点下沉速度
明显增大,此时工作推进位置距209#点223m,超前影响角为64.3°,209#
下沉活跃期已达130天。
5、由实测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走向:因数据有限,无法判断此时在走向上是否达到充分采动,故超前影响
角的走向变化规律无法准确判断,根据超前影响角的变化规律,目前100m
工作面超前影响距至少为180m,35m工作面超前影响距至少为120m,35m
工作面叠加(中间20m煤柱)超前影响距至少为133m,50m工作面与100m
工作面叠加超前影响距至少为250m。
倾向:100m工作面下山方向危险边界距采空区中心355.5m,移动盆地外边
界距采空区中心495m,上山方向危险边界距采空区中心163.5m,移动盆地
外边界距采空区中心260m;50m工作面上山方向危险边界距采空区中心
166m,移动盆地外边界距11400采空区中心246m。
四、说明
1、累计沉降10mm点为沉降移动沉降盆地外边界
2、累计沉降超过80mm点为沉降移动盆地危险边界
地测科
20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