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自汗、盗汗治疗验方
自汗、盗汗治疗验方验方:桑叶,药店有买,也可秋季采摘桑叶,晒干备用。
制作:桑叶100克研碎服法:用烧滚开的米汤一碗(大约250--300毫升)冲泡50克桑叶粉10分钟,喝米汤,一天两次,分早晚服用,每次50克。
作用:治疗盗汗和自汗,无副作用。
案例:某18年前在新中医杂志上看到一个专门治疗盗汗的验方,经过本人长期验证,治愈率百分百,还没有碰到效果不好的,全部用一两付药就治愈了。
献方人:黄明斌老师编者: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有病看医生。
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
桑叶呈卵形,是喂蚕的饲料。
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尖或渐短尖,基部圆或心形,锯齿粗钝,幼树之叶常有浅裂、深裂,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毛,脉腋簇生毛。
聚花果(桑椹)紫黑色、淡红或白色,多汁味甜。
花期4月;果熟5-7月。
1、桑叶桑树的叶,以经霜后采收的为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
其性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润肺止咳之功。
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肝阳头痛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出血及盗汗等证。
现代还用于治疗下肢象皮肿。
可内服、外用,也曾被制成注射液。
此外,把鲜桑叶摘破叶脉后取其渗出的白色液汁,药名叫桑叶汁,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热止血,主治痈疖、瘿瘤、外伤出血及蜈蚣咬伤等。
桑叶的蒸馏液还可用于治疗目疾。
2、桑枝:桑树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
其性味苦平,偏入肝经,功擅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行水气。
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水肿、身痒等证,尤擅疗上肢痹痛。
可煎汤或熬膏内服,亦可煎水外洗。
此外,把桑树的枝条烧灼后,可沥出汁液,名桑沥,《本草纲目》等书载其能治疗“大风疮疥”、破伤风、小儿身面烂疮等症。
3、桑根冬季采挖桑根,除去其栓皮作药用。
性味甘寒,入肺脾经,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
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证。
多入煎剂、散剂,也捣汁或煎水外用。
桑根带皮用亦可入药,书载其味微苦性平,能治疗惊痫、筋骨痛、高血压、目赤、鹅口疮、崩漏等。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一、盗汗症王某,男,40岁,体力劳动者,于近半年来因睡眠质量下降而就诊。
患者主诉夜间睡眠时总是盗汗,导致睡眠不安,白天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症状。
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舌苔薄白,脉细数。
中医诊断:盗汗症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采用盗汗症的治疗原则以祛风利湿、养阴清热为主,方剂为柴胡桂枝黄芩汤加减:柴胡9g,桂枝9g,黄芩9g,芍药9g,生姜9g,法半夏9g,大枣9g,甘草6g。
2.针灸治疗:运用温经散寒、调节睡眠的针灸方法。
选取足三里、太冲、神门等穴位,每次刺2-3个,用针刺入皮肤浅层,做一次即可,一周1-2次。
治疗结果:患者于治疗后盗汗症状明显减轻,夜间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白天精力充沛,食欲明显增加。
持续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二、自汗症李某,女,34岁,主治医师,因自汗症就诊。
患者主诉自小就有自汗现象,尤以夜间最为明显,伴有发热、潮热,身体虚弱,精神不振等症状。
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采用自汗症的治疗原则以固表止汗、益气生津为主,方剂为复方黄连素片加减:黄连10g,黄柏10g,栀子10g,生地10g,山药10g,麦冬10g,玄参10g。
2.艾灸治疗:选取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如肺俞、行间穴等,采用艾灸的方式,每次燃灸10-15分钟,一周1-2次。
治疗结果:患者于治疗后自汗症状明显减轻,发热、潮热等不适感明显减轻,身体虚弱感消失,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持续治疗两个月后,患者自汗现象基本消失,身体状况明显改善。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来源:杏林明师学社作者:杏林明师编辑部夏季,出汗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
正常的汗出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如果汗出过多,不论天冷天热、白天晚上,动不动就一身汗,那就不正常了。
正巧有朋友问,中医有没有可以治疗汗多的方法。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中医对出汗的看法,以及治疗汗多的思路。
另外,张教授还有一张代茶饮的方子,送给大家,一般汗多的朋友,在家用开水泡着喝就行,省得来回往医院跑了。
01白天晚上都出汗,一活动汗更多在张教授的门诊里,有很多受汗多困扰的患者。
杨大姐就是其中一位。
她这2年来出汗量明显比之前增加,只要稍微活动下,全身就往外冒汗,晚上比白天还严重。
而且很怕风怕冷,出门在外,总要比别人穿得厚。
我们来看当时的记录——临床医案杨某某,女,54岁。
【主诉】汗出增多2年。
【病史】患者自诉近2年以来,全身汗多,以夜间为重,动则加剧,平素恶风畏寒,神疲乏力,肢体困重不适;自觉排便不爽,大便溏稀,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夜尿2-3次。
【刻下】患者形体偏胖,衣衫较厚,出汗量多,神情倦怠,肢体乏力,纳食一般,大便溏薄,舌淡胖苔厚腻,脉濡细。
——张景明教授临床验案——02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把出汗这件事给整明白了,并简要概括为7个字——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张教授打了一个很通俗易懂的比方——这就好像我们在家里烧水一样,炉子下有火,火是阳;炉子里有水,水是阴。
火把水烧开了或烧到半开时,有水蒸气冒出来了,蒸汽到了锅盖上,形成了水珠,就好比我们的汗液。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
在运动的时候、天热的时候,阳气蒸化津液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卫气要先做检讨。
我们人体出多少汗,由体表的卫气来管控着。
阳是正常的,阴也是正常的,但是卫气虚了,固摄汗液的功能不正常了,汗液没人管,自由自在地想走就走,身体就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地往外冒汗。
自汗盗汗可试中药内服外治法
自汗盗汗可试中药内服外治法展开全文白天稍一活动就出汗过多称“自汗”;夜间睡眠时汗出较多,醒来即止称“盗汗”。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人体阴阳不调,腠理不固,使汗液外泄所致。
自汗多属阳气虚弱,卫气失职;盗汗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内治食疗方太子参当归猪心汤【原料】猪心1个,当归10克,太子参30克。
【制作】太子参与当归煎浓汤去渣取汁,将猪心切成三片与前药汁共煎煮熟。
【功能】补气养血,宁心止汗。
【应用】吃猪心与汤,每日1~2次。
龙牡萸术汤【原料】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山茱萸15克,炒白术15克。
【制作】先将龙骨、牡蛎煎20分钟,再将山茱萸和白术放入,一起煎煮20分钟。
【功能】健脾、敛汗,宁心止汗。
【应用】喝汤,每日2次。
乌梅糯麦方【原料】乌梅6枚,糯稻根30克,浮小麦30克。
【制作】水煎20分钟。
【功能】敛汗,止汗。
【应用】喝汤,每日2次。
当归六黄汤【原料】当归9克,黄芪20克,黄芩9克,黄柏9克,黄连5克,生地9克,熟地9克。
【制作】水煎20分钟。
【功能】养血清热,敛汗,止汗。
【应用】喝汤,每日2次。
蛤肉黄芪汤【原料】蛤蜊250克,黄芪15克,防风10克。
【制作】蛤蜊洗净后,在沸水中煮至七成熟,取肉待用。
另将黄芪、防风一起煎浓汤,去渣取汁,将药汁与蛤蜊肉一起煮熟。
【功能】补气敛汗,适用于自汗或盗汗。
【应用】吃蛤蜊肉,喝浓汤,每日1~2次。
外治法敷脐疗法脐疗就是在脐部用中药治疗各种常见疾病,它具有方法简便、经济实用、疗效显著的特点。
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瑰宝。
脐是中医所述的人体腹部重要的神阙穴,平背部督脉“命门”穴,旁开1.5寸为“肾俞”穴,该处反映了“先天之本”——肾功能的好坏。
所以中医经典《灵枢·五色》曰:“当肾者,脐也。
”对于用食疗法止汗无效者可以试试敷脐疗法。
【原料】五倍子25克,五味子25克。
【制作】将上药共研细末,取出少量与白醋或米醋调成糊状备用。
用浓度75%的酒精清洁脐部后,晚上临睡时再将药糊放入脐眼,外用纱布、胶布固定,第二天去除。
六个“自汗、盗汗”的验方
六个“自汗、盗汗”的验方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称为自汗。
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
自汗、盗汗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较好;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盗汗,病情较重,需原发病好转、治愈,自汗、盗汗才会减轻或消失。
中医学认为,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盗汗多属于阴虚为热,治疗以分虚实、调营卫为大法。
方一加味牡蛎散组成:煅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功能: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身体常自汗,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身疲者;气虚衰弱,卫阳不固者。
用法:上药研粗末,装瓶备用。
每次一二十克,用浮小麦15克同煎,滤渣热服,每天2次。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失眠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注意事项:适寒温,加强锻炼。
分析:煅牡蛎、五味子收涩敛汗,黄芪益气止汗,麻黄根固表止汗。
验方来源:《陈树森医疗经验集锦》。
方二外敷止汗散组成:郁金粉0.24克,煅牡蛎粉0.06克。
功能:敛阴止汗。
主治:因小儿各种疾病(不包括肺结核)而出现的盗汗。
用法:以米汤适量调匀,分2份敷于患儿左右乳中穴,每日更换1次。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如果出现皮肤过敏者,可隔天使用1次。
验方来源:《中医杂志》。
方三敛汗固表汤组成:炙黄芪皮15克,党参15克,煅牡蛎15克,麻黄根10,瘪桃干10克,浮小麦10克,五味子7克,炙甘草7克。
功能:益气固表、敛汗。
主治:自汗,盗汗。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盗汗者加细生地10克,炒白芍7克。
疗效:治疗46例,治愈41例。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虾、浓茶、萝卜等物。
分析:本方用煅牡蛎、五味子收涩敛汗,党参、黄芪补中益气以止汗,浮小麦、麻黄根固表止汗,瘪桃干以益肾固涩、止汗、止血,炙甘草调和药性。
验方来源:《广西中医药》。
盗汗、自汗当代妙方验方
盗汗、自汗当代妙方验方(一)盗汗方一【处方】玉蜀黍干茎内之芯(白色柔软物质)不拘量【用法】水煎服。
亦治产后虚汗。
方二【处方】经霜桑叶【用法】研末,米汤送服9g。
【备注】又方桑树梢(桑芽)不拘量,水煎代茶饮。
治体虚出冷汗。
方三【处方】山毛桃(在树上经霜不凋者)5枚【用法】水煎服。
【备注】又方:①毛桃干10枚,煎茶频饮。
治阴虚汗出。
②干毛桃12枚,蛀小麦63g,水煎服,1日3次。
治自汗、盗汗。
方四【处方】山茱萸19g【用法】水3杯,煎取2杯服。
方五【处方】马料豆(或用乌毛豆)63g 小红枣或南枣22枚【用法】水煎(小火慢慢煨),分2次服。
【备注】又方:①黑豆做豆浆吃。
治自汗。
②黑豆、黄芪,水煎服。
方六【处方】浮小麦煅牡蛎各9g【用法】水煎服。
【备注】又方。
①浮小麦、大枣各31g,水煎服;②小麦麸、牡蛎各31g,共研末,以猪肉炖汤调服,每日2次,每次6g,治产后汗多。
方七【处方】用浮小麦31g 麻黄根6g【用法】水煎代茶饮。
方八【处方】陈冻豆腐浮小麦各31g【用法】水煎服。
方九【处方】紫皮甘蔗皮小麦一撮【用法】水煎服。
方十【处方】土炒白术16g 炙黄芪6g 浮小麦5g【用法】水、酒各半煎服。
【备注】又方生白芍9g,生黄芪、生白术各6g,水煎服。
方十一【处方】牡蛎粉白术防风各13g【用法】共为末,酒调服9g。
方十二【处方】生牡蛎黄芪生地黄各16g【用法】水煎睡前服。
方十三【处方】凤凰衣(鸡蛋壳内之衣)7个或10个荔枝7枚大枣10枚【用法】水煎服。
方十四【处方】五倍子【用法】研末,用醋调做成饼状,贴脐上。
【备注】同类方很多,用白水或米汤调皆可,一般敷1夜即除去,不宜久敷。
又方煅五倍子9g,枯矾3g,共研细末,放膏药上,贴肚脐。
方十五【处方】老杉树皮(经霜露较久的)棕树枯枝各适量【用法】煎汤洗澡,连洗3晚。
方十六【处方】桑螵蛸白龙骨等份为末【用法】每服6g,空腹服盐汤送下。
【备注】本方用于虚劳盗汗。
方十七【处方】地骨皮6g 绿豆衣9g 大枣5枚【用法】水煎服。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
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
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
所以在心内为血,在外就是汗。
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
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
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
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
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
耗气伤津,致使体内元气不足,阴津亏虚。
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
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
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中医自汗、盗汗怎么治?中医治疗药方配方处方大全
老中医自汗、盗汗怎么治?中医治疗药方配方处方大全自汗、盗汗是指全身或局部(如手足、面颊等)出汗过多。
醒时汗出为自汗,睡则汗出为盗汗。
本病多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亦可因情绪波动(如恐惧、惊骇等)或体虚等因素所致。
古谓:自汗属阳虚、气虚为多,盗汗属阴虚火旺者为多。
自汗、盗汗。
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或遇精神紧张时汗出尤著。
病多缠绵难愈。
郁金散【组成】郁金20g,煅牡蛎、五倍子各1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服药末10g,用蜂蜜调成药饼2块(以不流动为度),贴在两乳头上,用纱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功效】解郁敛汗。
【主治】自汗。
【附记】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用药3~20剂即愈。
五郁散【组成】郁金30g,五倍子9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取药末10~15g,用蜂蜜调匀成膏(以不流动为度),分作两饼,贴敷两乳头上,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功效】疏肝解郁,收敛止汗。
【主治】自汗。
一身汗出,上部尤多,动则尤甚,日久不愈。
【附记】笔者经验方。
据临床观察,凡自汗日久不愈与情绪变化有关,用之多验。
若连续用药5次,汗减而未止者,可调整剂量,即郁金15g,五倍子30g,继续外敷,自汗可止。
五倍子散【组成】五倍子粉5g。
【用法】将上药粉用温水调成厚糊状,敷于神阙穴(肚脐),也可敷涌泉穴,用纱布覆盖。
每日换药1次。
连敷3天仍无效者,应更方治之。
【功效】收敛止汗。
【主治】盗汗、自汗。
【附记】屡用效佳。
五辰散【组成】五倍子1g,煅牡蛎、朱砂各0.5g。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
每取药末2g,用温水或凉水调成糊状,于临睡时外敷神阙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掉。
3次为1个疗程。
【功效】收敛止汗,安神。
【主治】盗汗。
【附记】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或2个疗程即愈。
金蛎散【组成】郁金粉0.24g,牡蛎粉0.06g。
【用法】上药混匀,以米汤调为厚糊状,分为2饼,贴在左右乳中穴,用胶布或清凉膏贴好,24小时更换1次,连敷3~4天即可。
自汗、盗汗都是病,一招搞定
自汗、盗汗都是病,一招搞定
自汗是因为阳虚,出汗和运动及劳动没关系。
盗汗因为阴虚,睡着时汗出,醒了汗干。
自汗盗汗都选尺泽,效果可以。
有效果不理想的,再加按摩膈俞穴,必然能好。
尺泽肺经合穴
功能:调理肺气,清热和中。
屈肘仰掌,在肘窝横纹中央,大筋(肱二头肌腱)外侧凹陷中。
向大筋按压有麻、痛、涨为找准穴。
按摩方法
大拇指点压,按 6下停几秒钟再按,按压10分钟。
膈俞穴膀胱经穴,八会穴之血会。
主治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
位置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旁开1.5寸处,约与肩胛骨下角相平。
按摩方法
大拇指点压,按 6下停几秒钟再按,按压10分钟。
如果想效果快速,艾灸的方法更好。
方法
手持艾条雀灸,每次10分钟,可以艾灸尺泽3次效果不理想再艾灸膈俞穴,最求急速2个穴一起艾灸。
尺泽穴和膈俞穴统治自汗盗汗,不论老少男女,有自汗盗汗别再七想八想的,赶快试试吧。
偏方秘方验方治疗自汗盗汗
偏方秘方验方治疗自汗盗汗1. 燕麦米糠治疗虚汗不止(Oats and Rice bran for overwhelming sweat)燕麦50 克,米糠25 克,饴糖15 克Oats 50 g, Rice bran 25 g, Malt sugar 15 g.水煎燕麦和米糠,取药汁加饴糖服。
Cook the oats and rice bran in water. Take the herbal tea. Mix it with malt sugar to drink.2. 浮小麦大枣汤治疗盗汗(Light wheat and Chinese date for night sweat)浮小麦50 克,大枣50 克Light wheat 50 g, Chinese date 50 g.水煎服。
Cook in water. Drink the tea.也可单独将浮小麦焙干研细末,每服10 克,每天三次,饭后两小时用米汤送服。
浮小麦可用麦麸子代替。
Alternatively, bake light wheat to dry, grind it into fine powder. Drink it 2 hours after meal with rice soup to swallow, 10 grams each time, three times a day. The light wheat can be replaced by wheat bran.3. 五倍子敷脐治疗自汗盗汗(Chinese gall for day sweat and night sweat)五倍子研细末,加温开水调成糊状,睡前敷脐部。
适当包扎固定。
用药5-6次无效者停用。
Grind Chinese gall into fine powder. Add warm boiled water to make it into mud form. Apply it onto the naval before go to bed. Fold and seal it properly. Stop to continue if it does not work after 5-6 times of use.也可将五倍子,枯矾各等份(五矾散),研细末,同法敷脐。
汗症(自汗、盗汗)名医验方
汗症(自汗、盗汗)名医验方虚汗(多汗症、盗汗):千年健3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千斤黄花汤(壮医学止汗方):千年健15克,黄花倒水莲15克,土党参1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补气血、止虚汗,主治小儿多汗症。
芭蕉皮汤(壮医学止汗方):芭蕉树皮200—500克,水煎煮,外洗,早晚各一次。
功能敛汗止汗,主治小儿盗汗。
糯稻根3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盗汗)鲜霜桑叶焙干研末,水泛为丸,米汤送服,日服三次,每次3克。
(盗汗)傅青主手足汗外洗方:黄芪30克,葛根30克,荆芥9克,防风9克,水煎1盆,热熏温洗,一日一次,一次30分钟。
自汗不止:①防风去芦为末,每服6克,浮麦煎汤服。
②防风用麸炒,猪皮煎汤下。
《本草汇言》:“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
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
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甘麦大枣汤:浮小麦30—60克,红枣10枚,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脏躁症〈更年期〉及神经衰弱引发的多汗、自汗)盗汗之圣药——当归六黄汤:当归9克,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9克,熟地12克,生地12克,黄芪18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记载:“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
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
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而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阴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
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
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
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
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
自汗盗汗中医秘方
自汗盗汗中医秘方
中医治疗:
中医在对患者看诊后,会根据具体的病因和病症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治疗。
根据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盗汗情况,采用不同的中药配方,根据患者体质,以养阴清热、使热内消、清肝泄热,化湿和营等治疗原则来对盗汗患者进行调理。
中医分自汗、盗汗两种, 对于自汗、盗汗的辨证,应着重辨别阴阳虚实,一般来说,多汗证以属虚者为多。
肺卫不固→益气固表
营卫失调→调和营卫
气阴亏糜→益气养阴
湿热泻脾→清热泻脾
康复治疗:
1.食疗方大枣50g,浮小麦50g,水煎,吃枣喝汤,每日2剂。
2. 止汗药饼药物组成:五倍子、煅龙骨各等份。
功用:敛肺降火,收汗止渴。
用法:将五倍子、龙骨共研细末,瓶装备用。
需用时取药末5g,用醋调成一药饼,置脐部,用胶布封贴,每晚睡前用,日间剥去,连用15天。
本方适宜于小儿盗汗。
小儿喂药困难,惧怕打针,内治给药很不方便:况且西药不良反应较多。
3.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4.加强饮食调理可适当多吃鱼、甲鱼、燕麦、浮小麦等。
尽量少吃辛辣食物。
【自汗、盗汗伤津伤气:四验方】
【自汗、盗汗伤津伤气:四验方】自汗自汗是指不因劳累活动、天热、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组成]桂枝4g,白芍9g,甘草3g,大枣5枚,龙骨15g,牡蛎15g。
[功效]平补阴阳。
[适应证]阴阳两虚,夜梦遗精,自汗严重,舌淡苔薄白,脉弱。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辨证加减]气阳虚加白术、黄芪、麻黄根、重用桂枝;气阴虚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桂枝减量。
2.炙甘草汤《伤寒论》[组成]炙甘草5g,桂枝3g,人参2g,生地黄10g,阿胶5g,麦冬6g,麻仁5g,大枣9g,生姜9g。
[功效]补益气血阴阳。
[适应证]用于小儿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用法]以清酒七升,酒八升,先煮八味,去渣,阿胶烊化,温服一升,日三服。
盗汗盗汗是指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的一种症状。
1.小麦止汗饮(验方)[组成]浮小麦50g,五味子10g。
[功效]益气养阴。
[适应证]身体虚弱,自汗盗汗,入夜加重,汗出涔涔,气短神疲,面色无华。
[用法]凉水浸泡半天,加水500mL,煎煮半小时,煎煮出1OOmL,稍加冰糖调味,每日2次,每次50mL。
2.止汗散《中国中医药报》龙运光验方[组成]煅牡蛎100g,海螵蛸100g,五味子100g,五倍子65g,吴茱萸35g,丁香16g,桑叶10g,川椒15g,生姜6g,麻黄根6g。
[功效]滋阴暖肾,固表敛汗。
[适应证]自汗、盗汗。
[用法]上药碾末过筛,密封备用。
每次6~10g调醋或芝麻油外敷肚脐(神厥穴)和涌泉穴(双侧),每天1次,连用3~5天即止。
中医:汗多、盗汗、自汗,讲三个穴位,帮你搞定
中医:汗多、盗汗、自汗,讲三个穴位,帮你搞定出汗并非坏事,它可以散热,散寒,还能清除皮肤表面的垃圾废物,调节身体的体温以及阴阳平衡。
但是,容易出汗,过分出汗,那又另当别论,因为汗液对人体很重要!李时珍注:“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故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
”所以过分的,异常的出汗,就会伤身体的血二、身体容易出汗的根源!身体容易出汗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1、气虚气虚多为自汗,卫阳不固,易津液外泄,气虚的人爱出汗,不光天热出汗,即使是在秋冬季节,稍微活动一下身上也会有汗。
出汗部位可遍布全身,并且常常出汗不止,出完汗身体会觉得累,容易感冒。
且主要在白天,稍一活动就大汗淋漓,与天气是否闷热无关。
还会常伴有乏力、气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脉弱、舌淡等气虚损的症状。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艾灸以补益阳气,巩固卫阳为主2、阴虚阴虚者,最直接的表现是“盗汗”(睡觉出汗,睡醒后出汗停止),就是阳不入阴,晚上虚热把汗给逼迫出来,或者受惊吓容易出汗。
常伴有五心烦热,潮热,便秘,口干,舌红少苔等复溜即以肾经循行至太溪绕踝回转之后,复直流向上而得名。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复溜穴属肾经经穴,具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之功。
《针灸大成》载“复溜治盗汗,汗流不止”,也有“清热利湿,治盗汗,配合谷治自汗”的记载。
平常可吃一些百合、银耳、少吃羊肉、洋葱等热性食物3、湿热湿热往外熏蒸导致容易汗出过多,伴有口干口渴,便干,舌红苔黄腻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合谷穴属大肠经经穴,有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
合谷穴适合平时按摩,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盗汗自汗的内外治方
盗汗自汗的内外治方
1、治疗方法
二仙汤加减仙茅、知母、黄柏各12克,仙灵脾、当归各15
克,生地黄25克,柯子肉10克,仙鹤草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效果
赵某,女,57岁。
于3年前开始盗汗、自汗,昼夜有数次汗
浸内衣。
且日常因心中烦乱,继之身热,热后即大汗,每日发作3 次。
检查营养状态良好,舌脉无异常。
证似肾阴阳失调所致。
治宜益肾敛汗法.予以上方,4剂后,汗出略减,继服8剂,盗汗、自汗
止。
继续调理7天,访3个月未发。
按:本方系类中州经验。
2、贴穴治疗法:
枯矾贴穴明矾50-100克。
置于空心五倍子内,文火煅存性,使五倍子黑而不焦、其明矾经受热后脱水成白色不透明块状,即成枯矾。
用枯矾适量,用患者口水(即涎唾)凋成糊状,胶布或创可贴等贴敷肚脐(神阙穴)上,隔日1次。
治疗效果:
宋某,女,26岁。
1周前患“流行性感冒”,服药、打针3天后,发热、畏寒、头痛消失,但时易汗出,动则汗出淋漓,伴头晕神疲,肢体困倦乏力而用上法贴敷。
诸证消失而愈。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1 肺卫不固: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易于感冒。
稍劳汗出尤甚。
面色少华,脉细弱。
1玉屏风散;防风6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1.汗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加减:1.气虚重者,增加黄芪、白术用量,或加党参、五味子;2.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固表敛汗。
3.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4.舌红、脉细数(兼阴虚),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5.恶寒,脉缓者,加桂枝、白芍;6.头重肢困者,去黄芪、麻黄根,加薏苡仁、厚朴、苍术、白芷;7.兼阴虚者,加生地、麦冬、五味子;8.兼纳呆,脘痞者,加谷芽、陈皮以助脾运。
2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黄芪汤: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浮小麦3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3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临症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心血不足:4归脾汤;人参9。
白茯苓12 白术9甘草(炙)6,黄耆(炒)15,龙眼肉15,酸枣仁(炒)15,木香6,当归9,远志3 [用法]加枣3枚和生姜3片,水煎服自汗之气血不足证: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
5大补黄芪汤;人参3克山茱萸5克茯苓5克甘草5克五味子5克熟地8克川芎3克肉苁蓉5克黄芪6克防风6克白术6克2.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半身或某些局部出汗。
苔白薄,脉缓。
6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治疗盗汗、自汗外用验方
治疗盗汗、自汗外用验方治疗盗汗、自汗的神效外用验方:五倍子9克,研细末,加水调成糊状。
睡前敷肚脐上,用纱布、胶带固定。
敷一次即愈。
自汗、盗汗,一张表搞定自汗、盗汗的形成,有阳虚和阴虚两个方面,非为“阴失其守”,则属“阳虚不固”,总属阴阳失调之故。
汗为人体阴液所化,藏于心,源于肾。
汗出,是心阳鼓动,阳盛乘阴,迫使心液由肤腠而出的结果。
按发病脏腑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歌诀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风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盗汗偏方】三个小偏方治疗盗汗有奇效
【盗汗偏方】三个小偏方治疗盗汗有奇效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
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验方一:夜吃蒸饼能治自汗、盗汗有一人患自汗、盗汗症,几年来看医生吃药都不能根治。
不论春夏秋冬,穿衣多少,总是汗淋淋的,尤其是晚上,总是不自觉地出汗,深受其苦。
后来得了一个治盗汗、自汗的便方。
试了以后,果然见效。
方法很简单:每天夜里躺下后,饿了就吃1个蒸饼。
几天后即可止汗。
验方二:明矾、老姜治多汗有人患有自汗症,稍动一下就出汗。
为了治这个病,多处寻医问药,都不见好转。
后来得一偏方,用后几天状况就得到了改善,所以继续用药后痊愈,至今没有再复发,效果很好。
方法:取明矾30克,干姜6片。
用大火煮开,再用中火煮20分钟,然后把姜捞出来。
等到姜水温度降到可以泡手脚时,把药汁倒进脸盆里,泡手脚。
每日2次,每次浸泡30分钟,3~5即可见效。
验方三:荞麦治疗自汗、盗汗有奇效大学生李红舟患了自汗、盗汗症,室友嫌他身上总是一股汗臭味而不愿与他同住一室。
因为多次治疗效果都不理想,他深为此病苦恼。
听人说荞麦能治自汗盗汗,他就决定试试看。
方法是: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荞麦,盖上锅闷15分钟,之后把汤喝下。
前后喝了4贴,自汗、盗汗症状就减轻了。
后来再出现此症状,就再吃2贴,也很见效。
中医认为,荞麦性凉味甘,能健胃、消积、止汗。
《食疗本草》言其“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随息居饮食谱》说它“开胃宽肠,益气力,御寒风”;《中国药植图鉴》则说它“可收敛冷汗”。
所以说,荞麦尤其适合于自汗盗汗等患者食用。
自汗盗汗经验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
自汗盗汗经验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安静的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方剂] 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制用法] 煎汤。
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 止汗。
[验证] 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方剂] 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 上药研粗末。
瓶贮备用。
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 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 方xx ,男,50岁。
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
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
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 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 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 王xx ,女,35岁。
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
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
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
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
所以在心内为血,在外就是汗。
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
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
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
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
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
耗气伤津,致使体内元气不足,阴津亏虚。
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
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
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汗有属腑脏者,经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如胃热,食则汗出如洗。
饮酒漏风,汗出如浴。
肺虚,腠易疏泄,玉屏风散。
心虚,神不安谧。
肾虚,元府不闭。
肝脾虚,精血久耗。
士材亦云∶肺虚者固其皮毛。
心虚者益其血脉。
肾虚者助其封藏。
脾虚者壮其中气。
肝虚者禁其疏泄。
此从乎腑脏为治也。
其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至如病后气血俱虚自汗,产后血脱,孤阳无根据,大汗不止。
1、《素问·经脉别论》曰: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2、《素问·别经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此乃思虑伤及心脾,心阴不足,心无所养。
3、《景岳全书》曰:“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液随卫气外泄。
4、《医学纲目》中曰:“头汗出,齐颈而还、血症也。
”此乃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5、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6、经曰∶阳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有余为多汗身寒。
又曰∶血与汗异名而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7、肾病者寝汗憎风,寝汗,即盗汗也。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汗证多属虚证。
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
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
《幼科发挥·诸汗》言:“汗者心之液也。
头汗不必治。
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二、治疗原则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
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1.肺卫不固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
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
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
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
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
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
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
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阴亏糜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分析: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气阴亏损故哭声无力。
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4.湿热迫蒸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
常用药: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
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拔罐加艾灸法治疗一般选取神阙、涌泉、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
先取俯卧位暴露背腰部,将罐拔于患者的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上,留罐各3至5分钟起罐后另患者翻身至仰卧位,术者右手如持笔写字状持灸用艾条将点燃端对准神阙、涌泉穴位处,艾条点燃端与施灸局部皮肤的距离以5至15厘米为佳,以局部温热但不致烫伤为度施温和灸,每穴每次灸15分钟,每日一次。
涌泉、肺俞、膏肓俞、脾俞四对穴左右隔日交替施术;神阙、大椎两穴每日必取。
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其穴居通调督阳、上传下达的枢纽地位,在启动或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发挥重要调节功能有关。
肺俞、脾俞为肺、脾二脏在足太阳经上的反映病症接受刺激的两个点,有固标健脾、调和营卫、补气生血的作用。
膏肓俞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的作用,是常用的保健要穴。
《千金要方》曾载:“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
”涌泉又名地冲,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是常用的保健要穴。
具有宁神开窍、补肾益精的功效。
神阙又名脐中,有温补元阳,强健脾胃,复苏固脱之效。
神阙灸法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如《类经图翼》所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诸法共用起到固标敛汗,调和营卫,是阴阳达平衡的最终目的。
自治疗法1.成药自疗法(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
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
用于自汗。
(3)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
用于盗汗。
(4)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
用于盗汗。
自疗注意事项(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其他疗法]一、中成药剂1.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
用于肺卫不固证。
2.生脉饮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
用于气阴亏虚证。
二、外治疗法1.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
用于盗汗。
2.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
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者。
自汗论伤寒指掌自汗论1、伤风则恶风自汗.2、伤湿则身重自汗.3、中暑则脉虚,烦渴自汗.4、湿温则妄言自汗.5、风温则鼾眠自汗.6、柔痉则搐搦自汗.7、阳明则潮热自汗.8、劳倦则身倦自汗.9、亡阳则漏.不止自汗,阳明胃土虚,中寒,脾不约束津液,横溢四肢,犹如阴淫盛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
医医病书自汗论有汗不止,今人悉用黄芪,浮麦,他法概不知之。
1、伤风漏汗,治以桂枝加附子汤。
2、中风自汗,治以桂枝汤。
3、风温自汗,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如桑叶连召之类。
4、中暑自汗,治以白虎,狂汗不止,脉芤者,加以人参,亦有用生脉散处。
5、阳虚自汗,轻则用人参黄芪,重则用桂枝,术甘。
6、肺虚自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双桑叶之类。
7、心虚自汗,用秋小麦,人参,枸杞柏子,龟板之类,重者用龙牡蛎救逆汤。
8、阴虚不受阳纳之自汗,即盗汗,治以介类潜阳,大固肾气。
9、湿家燥家自汗,均以护阳为主。
10、痰饮咳嗽自汗,即用发汗之麻黄,单用其根,以收太阳归纳之气。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自汗:郁金,研末,卧时贴乳上,汗即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