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地关系
中国古代的西周东周
中国古代的西周东周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分别位于战国时期之前和之后。
它们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西周东周展开讨论,重点介绍两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西周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1. 历史背景西周是指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一个历史时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建立周朝的时候。
西周前期是以周文王、周武王为代表的显赫时期,周辙的政治和军事政策帮助周朝在中原地区稳定统一。
2. 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以封建世袭制为主。
它采用了分封制度,将国土分封给亲信的贵族,并要求贵族向周王朝上缴部分税收和军队。
贵族们在自己领地内行使地方政权,由此形成了多个小国。
西周的统治系统为后世的封建社会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西周的文化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1. 文化特点西周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礼乐制度和易经的发展上。
礼乐制度是周朝一种重要的道德伦理体系,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下的言谈举止、礼仪仪式等,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功能。
易经则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典籍之一,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对后世的影响西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政治制度的发展。
西周的分封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并延续了几千年。
其次,西周的礼乐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
礼乐制度在后来的朝代中被不断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对于道家、儒家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东周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1. 历史背景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是西周灭亡后周朝的继承者。
东周经历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各诸侯国形成,并相互争夺地盘和势力。
2. 政治制度东周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春秋时期,东周的政治权力逐渐衰落,各大诸侯国纷纷割据,周王室只是名存实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秦军的进攻,秦国 变为最强大的国家,
加快了秦的统一
齐Leabharlann 长平之战比一比:下面两场战争,
想一想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点:
城濮大战 (春秋时期)
长平大战 (战国时期)
军队规模 晋:2万,楚:4万
秦活埋赵军40多万
持续时间
一天之内
三年
用兵谋略
退避三舍
反间计
战争结局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 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 西周灭亡
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和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财力
朝代 土地
兵力
物力
人口
天子与诸 侯的关系
周王室直接管辖
从镐京到洛邑方
西周 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 军队多达14万人 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 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 处于最高地位。 ‘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
※历史特征:
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反而依附于诸侯)
诸侯争霸 (强大的诸侯通过争夺首领地位,成为“霸
主”)
齐 桓 公
越齐 王勾桓公
践
晋
吴
文
王
公
阖
楚
闾
庄
王
环境资源:靠海,盛 产鱼盐
条 件 :
管仲改革:1、改革内 政,发展生产
2、改革军制
条 件 :
整顿内政, 发展生产
训练军队
“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公成为中原霸主
无法抵御秦的进攻
三、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
性质
春秋的争霸
战国的兼并
军队数量:
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西周与东周(春秋和战国)
周朝:公元前1122年,残暴专权的商纣王帝辛被西部属国周武王推翻,武王建立了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至公元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至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约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因洛邑在镐京之东,史称东周(公期,而春秋时期是东周王朝的前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夏商与春秋,东周分两段
夏商与春秋,东周分两段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是朝代歌.所谓“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的意思是:夏,商,西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的意思:夏商与西周指中国王朝起源于夏朝,接下来是商朝,商朝之后是周朝的西周,因为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所以记为东周分两段。
出处:出自现代学者岳孤峰的《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
翻译:伏羲、炎帝、黄帝开始,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相互传递,夏朝、商朝和周朝,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
“一统秦两汉”指秦,西汉,东汉三朝.“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两晋指东晋和西晋.“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指南朝,宋齐梁陈四国.北朝指北魏等国.“隋唐五代传,”指隋,唐和五代.“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指宋,元,明,清四朝后就没有王朝了。
第1讲 先秦文明 (2)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 (《史记》 《六国年表》
个历史时期的名称。时间 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
界限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 221年秦统一。
平王东迁建立东周,止于
周敬王统治结束即公元前
476年。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诸侯争霸
战国七雄 春秋改革
大动荡
军事
经济
春秋战国
大发展 铁器牛耕 土地私有
西周中期的卫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 盉 夫五鼎四簋。
信息内容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 行交换 随葬物品“五鼎八簋”
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信息分析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 井田制 可用来说明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 不高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2)历史意义: 性质:是一次较彻底的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意义:
A、在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 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秦国 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B、在政治上,瓦解了分封制、宗法制,使封建国家机 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C、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 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三、战国时期的变法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
经济上 生产力: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私田出现
封建土地私 有制形成
1、 时 代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政治上
社会变革
上层建筑 分封制、宗法制度瓦解
背 景
军事上:争优霸势战,争各的国需都要致力:于为富了国在强争兵霸的中改取革得
春秋和战国到底指的啥?是如何区别的
春秋和战国到底指的啥?是如何区别的春秋战国是以三家分晋作为分界点。
在春秋战国末期诸侯争霸,晋国公室的⼈员和⼒量极其单薄,各家异姓势⼒卿不断坐⼤。
⼀代霸主晋⽂公重⽿⾝边的⼼腹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等都是异⽒,这些⼈是他执政依靠的重要对象,重⽿回国后,重⽤的先轸、栾枝、荀林⽗等⼈也都是异姓。
这些⼈是霸业的建设者,⼏⼗年后,他们的下⼀代维护着晋国百年霸业的同时也在不断蚕⾷晋侯的君权,果然在⼏百年后,他们的⼦孙成为晋国宗庙的掘墓⼈。
从晋⽂公、晋襄公称霸后,晋国的国政基本掌握在异⽒的⼤⾂⼿中,他们同为了⽣存,为了争权夺利,使六卿之间亲情与仇恨交织、恩义与⾎腥错杂,共同谱写了⼀部壮烈的历史诗篇。
晋国的六卿之⾸是范⽒。
范⽒是⼠会的后代,⼠会到秦国迎接公⼦雍回国为君在回来的路上,因赵盾不许他们回国,⼠会流亡秦国三年,后来赵盾⽤计把他接了回来。
⼠会在与楚庄王的霸权争夺战中为上军将,后来晋军主帅荀林⽗死了,⼠会便升任晋国执政,成为望族。
因为他的封地在范⾢,他的后裔⼦孙都以范为姓。
因此,范⽒家族在当时晋国的实⼒最强。
中⾏⽒是荀林⽗的后代,荀林⽗年轻的时候为晋⽂公重⽿驾车,所以资历最⽼,后来他担任晋楚邲之战的晋军主帅,由于吃了败仗所以他的家族排在了范⽒之下。
智⽒是荀林⽗的弟弟荀⾸的后代,在邲之战中是晋国下军⼤夫,结果战败⼉⼦被楚军所俘,荀⾸⼜杀回去将楚将连尹襄⽼射死并抓了楚庄王的⼀个⼉⼦作为筹码。
荀⾸的封地在智⾢,他的后裔⼦孙便就以智为姓,智⽒家族排名第三。
韩⽒是赵衰收养的义⼦韩厥的后代,是赵家的⾂仆,由赵盾举荐当上了晋国的司马,韩⽒家族成为望族。
魏⽒是跟随晋⽂公重⽿流亡⼗九年的⼤功⾂魏犨的后代,由于魏犨因⼀阶莽夫并未受到重⽤,后来直到他的孙⼦时才被列⼊六卿。
赵⽒是赵衰、赵盾的后代,由于势⼒太⼤被灭了族,只留下赵武,赵武后来恢复了赵⽒家族⼜当上晋国执政,所以相对来说赵家势⼒相对薄弱⼀些。
随着晋国卿⼤夫的势⼒虽然⽇益强⼤,但相互之间你争我⽃保持各⾃的势⼒。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地关系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
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
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范围: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
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
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
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知识点素材中国古代史考点梳理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的编年史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①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春秋时期社会变化:(注意三点)(1)经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2)王室衰微:社会经济发展使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郡县制出现,分封制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霸主地位)。
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固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在不断的战争中,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民族交融)。
3、春秋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战国时期形成的标志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将晋国分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田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国吞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分裂时期
中国历史上三次⼤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国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引起东周时期的分裂-约550年)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才辈出、学术风⽓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段⼤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
东周仅持续到战国中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
韩赵魏三家分晋进⼊战国(前475年,七雄局⾯形成),但是东周覆灭标志着秦国的强盛。
---战国475-221显然,东周的存续时间⾃春秋开始直到战国末年,并不是整个战国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具体说从魏国建⽴开始到隋朝建⽴,220-588,约370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国(曹魏)、西晋(西晋⼤⼀统时间很短,280-317仅50年,真正的⼤⼀统安定局⾯在⼋王之乱之前,仅19余年)、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时期中国⽂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学的兴起、佛教的输⼊、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化的羼⼊。
在从三国⾄隋的三百六⼗余年间,以及在三⼗余个⼤⼩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西晋灭吴后骄奢⾃满,实际上在公元291年,西晋就开始了⼋王之乱的第⼀阶段,291-306持续了16年的皇族统治阶级内⽃,因此严格说整个西晋的⼤⼀统局⾯也就是280年-291仅仅只有12年⽽已。
因此西晋只能说是⼤⼀统的昙花⼀现。
从三国时期(220魏建国,221蜀建国,227吴建国)直到588年隋朝建⽴,近370年时间都是中国都是分裂局⾯。
也因此,我们说魏晋南北朝,不太将西晋单独拎出来讲。
3、五代⼗国时期---(唐朝灭亡(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黄巢农民起义导致)后⾄宋朝建⽴前,约70年)五代⼗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段⼤分裂时期。
春秋时代是东周还是西周
春秋时代是东周还是西周春秋时代是:东周。
西周和东周如何划分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周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春秋和战国如何划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迁都洛邑的周平王,其实也是周幽王的子嗣,所以就实际情况而言,西周的灭亡,只是周朝的前半段灭亡了,作为后半段的东周,依然是周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但是就中国的朝代表而言,是没有春秋战国这个朝代的,而只有东周,这也就是说,春秋战国只是后世为东周时代起的“外号”,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历史而已。
春秋和战国的具体分界线,历来有不少争议,不过其中最被民众认可的便是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也就是公元前453年,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该以公元前476年作为分界线。
不过无论以哪个时间点,其实都是意在说明,东周前半段和后半段其实是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而正是这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变化,让东周的历史,一截为二,被分为春秋和战国。
为什么要把东周分春秋和战国春秋和战国加起来就是东周,那么为什么史学家非要把两段时间分开呢?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在春秋时期积累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变革在战国有了一个大爆发,这是一个积累到断层式爆发的阶段,所以区分开更加容易研究和归类。
比如,战争方式上,春秋时期以“礼仪”为主,不但贵族带兵打架之前要先进行沟通,而且不论打完的结果是胜还是负,双方都会“以礼相待”,握手而去。
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虽然是解决矛盾、争抢地盘,但是主旨还是“以德服人”。
甚至出现过君王送客数百里、敌人帮助自己修战车轱辘、抓住对方将领后敬佩为人而释放的“奇葩”故事。
说的通俗一点,春秋就是“礼仪廉耻”,战国就是“礼崩乐坏”。
东周和西周是什么意思东周和西周合成二周。
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
周朝简介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计存在约为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一百多年,问题点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1]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另外,史学界通常所提到的先秦,主要指周朝,如先秦诸子中之先秦。
先周周族的发源《国语·周语下》说:“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
”《史记·周本纪》记载,15王为: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组绀——古公亶父——季历——文王,上下两王皆为父子。
《周本纪》说:帝喾之妃姜嫄,履巨人迹受孕生后稷,“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
”而从文王上推15代只相当于夏商之际。
周人早期居于今山西中南部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
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
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
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
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
“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
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
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王武乙,于商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的整理,成为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概念。
简史-春秋战国
建国者 政治重心 社会 经济 土地制度
周武王 天子
封建社会,贵族享特权
农为主,工商业者为贵族服务 井田制度
教育
贵族所有
私人讲学兴起,平民受教育
春秋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 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 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 学家孙武等人物。
春秋文化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子像
春秋文化
1.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 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战争 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春秋无义战”。
2.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社会进步: A 春秋战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B 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 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 部统
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
(BC7世纪后期-BC6世纪初)
城濮大战
晋文公称霸
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 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 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 占优势,但是晋军采取了 “退 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方针 , 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 雄踞中原。
秦穆公
秦穆公名任好,赢姓,秦国历史上一位 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 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 秦国的崛起。
战国:封建社会形成
公元前前475-公元前221
春秋战国时代名称的由来
◎春秋一词,来自《春秋》一书。这部书是鲁国 历史,其中所计便是这一段时间的史事。 春秋时代(东周前半期)共计242年: 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 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 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
春秋战国时代名称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
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
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范围: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
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
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
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战国末期周天子、东周公、西周公权力关系、地理位置、历史事件如何?
战国末期周天子、东周公、西周公权力关系、地理位置、历史事件如何?周天子、东周公、西周公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从公元前441年说起。
这一年,在位了28年的周贞定王驾崩,顿时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
按照惯例,本来应该是长子去疾继位,没想到三个月后,去疾的弟弟叔袭杀死兄长自立为王,又过了五个月,去疾、叔袭的幼弟嵬又攻杀叔袭自立,这三兄弟,后来被称为周哀王、周思王、周考王。
这段兄弟相残的历史被称为“三王争立”。
这一时期,田氏尚未代齐,三晋大夫还没有成为诸侯。
但周王室的控制领地已经越来越小了。
东周天子实际上有两座都城,以瀍水为界,西城名为“洛邑”,又名郏鄏、王城、河南城,东城名“成周”。
春秋时期,周天子主要居住在王城,到了周敬王时期(公元前519-公元前477年)开始长期在成周居住。
周考王弑兄篡位后,自己继续居住在成周,而将王城封给了自己的弟弟揭,让他成为新周公,续修周公之职,也就是担任周天子的管家。
春秋时期原本是有周公的,周桓王时代的周公为周桓公黑肩,后来可能由于周王室多次内乱,老周公家族绝嗣。
周公揭是新周公,谥号“桓公”,因居住西城,可称西周桓公。
西周桓公去世后,西周威公继位。
西周威公在位大概四十多年,在位期间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周王室存续,不惜操控杀手干预大国政局,引发了聂政刺杀韩国君相事件,韩哀侯、韩相侠累双双毙命。
西周威公去世后,韩、赵两国支持他的两个儿子内斗,最终导致周显王被迫从成周出逃到王城,成周被西周威公其中一个儿子占据,建立东周国。
另一个儿子与周天子继续在王城。
这是西周国分裂的开端。
如此一来,周天子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此后的东周国、西周国世系不明,最出名的是东周昭文公,他在位期间,资助张仪在秦国谋得官位,开启了纵横家时代。
他的儿子周最也是当时有名的纵横家。
他似乎一度统一二周,但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此后二周继续没落,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亡西周国,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亡东周国,二周即灭,意味着周王朝彻底终结。
东周和西周的区别在哪儿
东周和西周的区别在哪儿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今陕西长安县内〕一带。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都,史称“东周〞。
东周其实也就是“春秋列国〞的开场。
西周在前,东周在后。
当然,它也附带传达了一个空间〔就是地理位置〕概念:西周在西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今陕西长安县内〕一带。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都,史称“东周〞。
东周其实也就是“春秋列国〞的开场。
西周在前,东周在后。
当然,它也附带传达了一个空间〔就是地理位置〕概念:西周在西建都、东周在东建都——不过,这种区分是没有什么历史意义的。
东周和西周的区别其一、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立,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局部。
其二、西周时,周朝鼎盛,四方诸侯都望之臣服,天下还算和平。
东周时,周朝衰微,朝纲不振,四方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略吞并,争霸称王。
其三、西周时完全是奴隶社会,而东周是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渡阶段。
其四、西周时文化历史留下的典籍与东周相比,显得极少,在文化科学方面都没有东周活泼。
西周与东周如何划分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立,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根底,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6 春秋五霸
三、晋楚争霸
三令五申 卧薪尝胆
四、吴 越 争 霸(春秋后期)
孙武
《孙子兵法》竹简(山东银雀 山汉墓出土)
吴王夫差鉴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
春秋末期争霸范围扩大
越 卧 王 薪 勾 尝 践 胆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 ------《左传》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雕塑
经过长期努力,越国国力得 到恢复和发展。勾践趁夫差在中 原会盟诸侯的时候袭击吴国。夫 差战败自杀。 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新 的霸主。
策略好:“尊王攘夷”
2、完成霸业的标志 葵丘会盟
晋文公征战想像画 齐桓公死后,齐国衰落。晋国和楚国 开始争夺中原的霸权。
第3课
春秋五霸
一、周王室衰微
二、齐 桓 公 称 霸
三、晋楚争霸(春秋中期)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城濮之战
×
春 秋 大 国 争 霸 形 势 图
周王成 各诸侯国都城
× 古战场
看图说史
1. 重耳流亡 2. 楚成王的礼待
3.晋军“退避三舍”
4. 晋文公终成霸主
楚庄王雕像(一鸣惊人)
挑战王权,暗示想取周天子而代之
楚 庄 王 问 鼎
公元前597年,楚军伐郑,晋国出兵相 救。双方在邲一战,楚军获得胜利,饮马黄 河。楚庄王终建立霸业。
第3课
春秋五霸
一、周王室衰微
二、齐 桓 公 称 霸
五、春秋争霸的影响
分封制逐渐瓦解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 诸侯们打了二百多场大战。到 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 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 战国时期主要就只有七雄了。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诸侯争霸的影响?
材料: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 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于是出现了空前的 民族大迁徒、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 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促进了民族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省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
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
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围: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
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
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
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
首先,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东方以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给旧殷贵族中反对纣王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
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
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建立齐国。
对于违抗王室的侯伯之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
河东地区,是北通防御群翟部落侵的前哨。
为了加强镇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建立晋国。
周王室除了加强广大“东土”的统治之外,又扩展了它的“北土”和“南土”。
在北方,为了加强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奭于蓟,建立燕国。
在南方,为了加强对巴、濮、楚、邓等部的控制,在淮水上游建有蒋、息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吕等姜姓国,还在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在大江下游的江东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
在周王朝统治下,还有大量的旧国。
仍然保持原来的地位不变。
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
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的采邑。
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分封:东周时期,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地,建立周公国,是为西周桓公。
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
自从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此时的周天子已与乞丐无异。
周桓公死,其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
周赧王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东西周分立,西周都旧于王城,东周都巩。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采取讨好各大强国的政策,尤其是秦国。
秦国和周围列强经常向西周和东周征收赋税和兵源。
周时,西周和东周常相互倾轧攻伐。
周赧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韩、一分为二,以洛邑之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附成周为东周,分别由东、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周公。
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西周公恐,以西周三十六城、人口三万降秦,秦尽收其地,归其君于周,周赧王悲奋而死,秦没有立新王而取九鼎和礼器置于(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迁西周公于憾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
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国、齐国,周朝彻底灭亡,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魏、楚、燕、齐六国,一统天下。
东周: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后半段。
周王室东迁洛邑(今)以后到灭亡这段时间,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国都在镐京时期的西周。
东周王室衰微,有名无实。
东周首位君王为周平王(宜臼),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占周朝的大部分时间。
最后为秦所灭。
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征战,称为“战国时代”。
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
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
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今),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史称东迁,东周开始。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
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
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
其中比较出名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魏、韩。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地[1]。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2]。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
定王使王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3]。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
赧王迁都西周[4]。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5]。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6]。
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7],时已百余岁。
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周亡[8]。
平王东迁: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西元前770年,在、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今)建立了东周王朝。
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
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在今的晋国,的齐、鲁,的楚国,与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
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韩、一分为二,以洛邑之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附成周为东周,分别由东、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周公。
东周灭亡: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
西周恐,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
秦尽受其献,归西周公于周,周赧王悲愤而死。
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于(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迁西周公于憾狐。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
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
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国、齐国、朝鲜国。
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魏、、楚、燕、齐六国,自以为统一天下。
至公元前194年,西汉燕国卫满于平壤一带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周朝完全灭亡。
周二王并立与东西周分治周二王并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周二王并立发生时间: 公元前760年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事件介绍:周幽王死后,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也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携王。
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平王得到、晋、秦、卫等诸侯国的拥护,被认作是周王室的正统,携王则相对孤立。
公元前760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攻杀携王,周王室由周平王姬宜臼统一,但是没有实权。
概况: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前770年),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以延续周公的官职,是为西周桓公。
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周朝土地分封完毕,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国。
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东周国始立。
至周赧王时,东西周各自为政,赧王把国都迁到西周国。
东西周分治:东西周分治年表:前376年开始分治,前256年西周国灭亡。
前249年,东周国灭亡,都被秦所灭。
西周君(前440年~前256年) 在位时间东周君(前367年~前249年) 在位时间桓公(姬揭) 26 惠公(姬班) 38威公(~灶) 47 文公(~昭) 23惠公(~朝) 50 武公(~根) 50武公(~共之) 28 靖公(~杰) 8文公(~咎) 33西周君(前440年~前256年)桓公(姬揭)(26)——威公(~灶)(47)——惠公(~朝)(50)——武公(~共之)(28)——文公(~咎)(33)东周君(前367年~前249年)惠公(姬班)(38)——文公(~昭)(23)——武公(~根)(50)——靖公(~杰)(8)东西分治: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
东周时期,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地,建立周公国,是为周桓公。
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
自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
周桓公死,其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
周赧王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东西周分立,西周都旧于王城,东周都巩。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采取讨好各大强国的政策,尤其是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