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原因及意义。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专项提能6 达标检测
自主学习
1.概念:自然界中的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凝送结降水、下渗和 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_____ 连续 _不__断_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主要环节
答案
(3)河水与湖泊水之间是怎样互相补给的?画出示意图。 答案 当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水补给湖泊水;当河水水位低于 湖泊水位时,湖泊水补给河水。
答案
(4)河水与地下水之间是怎样互相补给的?画出示意图。 答案 当河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当河水水位低 于地下水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河水。
答案
2.大量砍伐树木会给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 大量砍伐树木造成蒸腾减少,水循环减弱,气候变得干旱,因失 去植被覆盖而导致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弱,水循环周 期变短。
答案
3.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们比较容易施加影响的是哪一环节? 答案 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 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特点。如修水库 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跨流域调水调节径流的空间分布。
解析 答案
探究点二 水循环 探究导引
我国将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作为国际上首个 对全球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要素进行综合观测的地球科学卫星,它 对深化理解水循环有重要作用。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图中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有什么 不同?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案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为海陆间循 环;在陆地上的为陆地内循环;在海 洋上的为海上内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宽加深;形成溶洞、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云南石林)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
风力作用
01
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
02
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
03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04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
05
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06
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07
A
B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阐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复习要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02
01
03
04
05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裸露岩石
沉积岩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风吹 、 雨打 、 日晒侵蚀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先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辐合 上升
下沉 辐散
阴雨
晴朗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秋高气爽
01
水循环和洋流
02
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复习要点
海陆间大循环
①
③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
解题技巧总结与分享
图表分析法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如流程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来分析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
能的利用等。
难点解析与答疑
难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解析: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 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源,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记录和 表现。
难点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解析: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 和再生的自然过程,水资源利用则需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 规律,实现可持续利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二
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解析:气候类型是气象灾害 发生和分布的背景条件,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异常的极端表 现。
剧。
为减缓大气环境变化,需采取节 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04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水文
河流、湖泊等水体与气候、地形、土 壤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自然环 境的整体。
气候
气候类型、特征和变化对自然环境中 其他要素产生深远影响,如温度、降 水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
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 圈等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介绍了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 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们 在地理环境中的传递和转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阐述了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 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 这些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水在各自然要素中表现为最活跃,在自然界的分布也最为广泛,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通过水循环各环节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循环和交换更新中,将四大圈层紧密联系起来,也是联系各种水体的纽带,维持着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本节介绍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及水循环意义,水循环运动规律是阐明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理论。
学情分析:通过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有了初步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可以自主学习掌握水循环概念、各环节甚至可以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合作探究水循环的意义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运用图2-2-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绘图、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水循环运动过程,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各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预。
教学方法:多媒体件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比较法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情景导入新课:李白在诗歌《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了吗?由此引入新课。
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课件展示让学生回答问题:1.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起来?2.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个类型?3.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教师分别展示图片,在白板上绘图阅读教材P47内容完成:读“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图,完成下题:(1)类型:A为循环,B为循环,C为循环。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作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地
赤 道
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一地理《水循环》教学设计__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地理Ⅰ〔必修·〕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根本说明教学内容水循环,洋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内容第一课时水循环二、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内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课标旨在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表达了三个要点: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
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者者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化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根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络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本条标准虽把视野扩大到整个水圈,但着眼点还是在陆地。
对于水循环各个环节的联络,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地貌、生态的影响应予以关注。
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针对第一课时设计了三个认知层次: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视觉和听觉快速进入新课。
第二“体验学习,交流,获取新知“;采用体验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案例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教师利用导向性信息来引导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判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2.2地球表面形态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解释地壳运动)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单,不用太关注)二、外力作用与地貌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参照P42)2.3 大气环境2.3.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概要
变质作用
新岩浆 ③ 流水侵蚀
风力堆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教材P30) (1)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图2-1、图2-2和图2-3区 分石英、金刚石、方解石。 石英的物理性质:石英晶体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 为六棱锥状,典型的玻璃光泽。
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晶体类似球形的八面体或六八
2.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类型 形成过程 特点 有用成 分举例 常见 岩石
地下岩浆在内力 侵 作用下,侵入地 入 壳上部,冷却凝 岩 固而成岩石 岩 浆 地下岩浆在内力 岩 喷 作用下,沿地壳 出 薄弱地带喷出地 岩 表,冷凝而成岩 石
矿物结晶 花岗岩 颗粒较大,是坚固、 美观的 坚硬 建筑材 料;多 矿物结晶 种金属 颗粒细小,矿是工 有的有流 业生产 纹或气孔 的原料
铁矿石是天然矿物,矿产是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具
有开采价值时的状态。
[答案] D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分为哪几类? 【答案】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
态矿物集合体叫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火 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之相伴的则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 续转化。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 岩石的转化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实际上是三大类岩石与岩 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正确理解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它 们之间相互转化的各种内力、外力作用。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跟踪探究3
据各类岩石高温熔化变为岩浆,确定 E为岩浆,根据岩
浆与岩浆岩相互转化的关系,确定 C为岩浆岩,最后确 定D为变质岩。在正确确定 C、D、E表示的物质名称后 就能较为顺利地回答各数码表示的含义。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判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地球表面形态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解释地壳运动)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单,不用太关注)二、外力作用与地貌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参照P42)大气环境2.3.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大气线电短波信号平流层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因为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但大气对可见光直接吸收较少,所以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
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1、说出下列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何种削弱作用①夏季的白天:为什么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散射③交通灯为什么用红灯作为停的信号灯---红光波长长,不易被散射,故穿透力强④日出前、日落后,为什么天是明亮的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为什么也是明亮的-----散射⑤朝霞和晚霞为什么是红色------红光波长长,不易被散射,故穿透力强2、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①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要比地球表面大得多月球上无大气,白天无大气的削弱作用,温度高,晚上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低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③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④为什么晴天的温差比阴天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晴天云少,反射作用弱,削弱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所以晴天白天温度高;晚上:晴天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晴天晚上的温度低,因此,晴天的昼夜温差大。
3、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下垫面和气象等2.3.2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一、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方法:(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
(①>②, ③>④);(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
(①>⑤=⑥>②,③>⑦>④)(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③, ①>④)。
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地面冷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风)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详见课件的题目)2.两种主要风向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我们做的很多题如果没有说明,都是默认为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的右边,南半球在左边;摩擦力始终和风向相反。
2.3.3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与季风环流(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移动(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由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由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南移.上图为北半球冬季情况,因为气压带、风带均偏南。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对气压带的影响2、对风带的影响---季风(记P53图)季节风向成因性质东亚季风(以35°N即“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寒冷干燥夏季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温湿润南亚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低温干燥夏季西南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湿热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大陆西部和热带地区)1、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详见必修1 P52的两个表格)例:(1)热带雨林气候:位于10°S和10°N之间成因: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多雨(2)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成因: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特点:全年温和多雨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1)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盛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2)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 °成因: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气候小结:中纬度的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判断(以亚欧大陆为例):在中纬度地区,除全年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如图中所示:只有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低于0度;只有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
2.3.4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冷锋暖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动团移动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晴朗气温低、气压高、晴朗过境时阴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寒潮,沙尘暴春雨绵绵降水始终发生在冷气团一侧当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时,形成准静止锋,会带来连续的阴雨天气,如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6、7月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高气压水平四周流中心流向四运动向中心周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阴雨晴朗举例台风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3、锋面气旋: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面向地图,左边一定是冷锋,右边是暖锋。
降水均在冷气团那一侧,又因为北半球冷气团在北,南半球冷气团在南,所以北半球锋面气旋雨区在北侧,南半球锋面气旋雨区在南侧。
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⑦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⑧蒸发(蒸腾)人类影响:修建水库和跨流域引水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
水循环的意义:使陆地水得到更新;使物质和能量得到交换;塑造地表形态。
二、洋流1、概念: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分类:风海流:北太平洋暖流(盛行西风—西南风引起)、北大西洋暖流(盛行西风—西南风引起)、北赤道暖流(东北信风引起)、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引起)和西风漂流(盛行西风—西北风引起)补偿流:一般是南北向流动的。
3、分布要求:对照书本P62,将各洋流名称和世界四大渔场的位置标注在图上相应位置。
4、分布规律及图示5、洋流的影响(1)气候:①暖流:增温增湿例: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摩尔曼斯克港全年可通航也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②寒流:降温减湿,使沿岸形成荒漠环境(2)渔场(要求在P62中明确位置)①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和北海道渔场②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3)航海: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逆洋流航行速度慢,耗燃料多。
(4)洋流可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