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复习要点)
生物药剂学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概述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药剂学分支学科。
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评价和改进药剂质量、合理地设计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1.剂型因素①、药物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酯、盐、复盐、络合物或前提药物等,即药物的化学形式。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径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度等。
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④、制剂的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与用量。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藏条件。
2.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遗传因素、生理病理条件差异。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少量糖类+蛋白质+膜脂(磷脂、糖脂、胆固醇)生物膜的性质:流动性、半透性、不对称性膜的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药物转运机制转运机制转运形式载体机体能量膜变形特点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无被动不需要无1从高向低顺浓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有主动不需要无1在载体的帮助下,由高向低浓度扩散,其转运速度大大超过了被动扩散。
2具有载体转运的各种特征:饱和现象,透过速度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对转运物质有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的物质竟争抑制。
3与主动运输的不同:促进扩散不消耗能量,而且顺浓度梯度转运。
主动转运有主动需要无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来源主要是由细胞代谢产生A TP提供③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载体数量及其活性有关,可出现饱和想现象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⑤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如二硝基苯酚、氟化物等物质可以抑制主动运输⑥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⑦需要载体参与,具有高度选择性膜动转运胞饮作用无主动需要有膜转运是细胞摄取物质的一种形式,与生物膜流动性特征有关,如Pr、多肽类、脂溶性维生素等可按胞饮方式吸收。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12 08:12 共6人浏览[大] [中] [小]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考点1:经皮吸收制剂概述1.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经皮吸收制剂,双称透皮给药系统(TDDS、TDS),透皮治疗系统(TTS),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
2.TTS的特点(优点)(1)可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2)可以减少给药次数;(3)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4)使用方便,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适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
3.TTS的缺点(1)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药物仅限于强效类;(2)大面积给药,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3)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4.TTS的基本组成TTS的基本组成可分为5层: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附层和保护层,它们的作用分别是:(1)背衬层。
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厚度约为9μm,可防止药物流失和潮解。
(2)药物储库。
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
(3)控释膜。
一般是由乙烯一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和致孔剂组成的微孔膜。
(4)粘附层。
由无刺激性和过敏性的黏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
(5)保护层。
为附加的塑料保护薄膜,临用时撕去。
5.TTS的质量要求皮肤贴片应外观整洁,冲切口光滑,无锋利的边缘,性质稳定,无刺激性,有均匀一致的应用面积。
☆☆☆考点2:TTS的类型TTS可分储库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储库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骨架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材料中,由骨架材料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21章_经皮给药制剂 (2)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 一、经皮传递系统(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TS) • 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 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 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 广义的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 治疗作用。
• 6、醇类化合物 •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和提取角质 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 性和非极性药物的经皮透过。 • 7.其他吸收促进剂 •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二)物理方法
• 1、离子导入技术 (iontophoresis)
•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 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 2、超声导入 • 超声波技术作为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药物的经皮吸收, 首先是由Fellinger和Schmid把氢化可的松软膏用于关 节炎治疗中。 • 3、微针
胶层、背衬层、及防粘层复合即成为骨架扩散型 TDDS(matrix-diffusion type TDDS) ,也可以在符合
后再行分割。
(四)微贮库型
• 微贮库型TDDS(microreservoir type TDDS)的兼有膜控
释型和骨架扩散型的特点。其一般制备方法使先把药物
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PEG)的水溶液中,在将该混 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高且变机械力下, 使之形成微小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 子使之成为稳定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德分散系统,将
(二)粘胶分散型
• 粘胶分散型TDDS(adhesive dispersion type TDDS)的 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 •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中成为药物贮库,均匀涂布 在不渗透背衬层上。
影响经皮给药的因素
影响经皮给药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温度一、药物的理化性质1.药物的分子大小药物分子通过角质层的扩散系数与分子大小有关,它们近似遵循Stokes-Einstein 定律D=K B T/6r K B 是Boltzman 常数,T 为温度,是介质粘度,r 是分子半径【参考文献】梁秉文.经皮给药制剂.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9—82πηη有研究表明:药物分子大小和形状: 药物分子量越大, 分子体积越大, 扩散系数越小, 分子量> 600的物质已较难通过角质层。
因此做成经皮吸收的药物一般要求分子量< 500。
【参考文献】钟江华, 周晓舟, 熊凤翔.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 32 ( 4) : 63 ~ 682.药物的熔点与通过一般生物膜一样,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
如图是一组麻醉药通过离体皮肤的渗透系数与熔点的关系。
芬太尼、舒芬太尼和杜冷丁的熔点都小于100,而吗啡、氢吗啡酮和可待因的熔点都大于150,它们之间的渗透系数有较大差别。
通过查阅文献得知:透皮吸收药物的熔点一般要求低于100—150,最好低于85,否则较难通过皮肤屏障。
【参考文献】1.钟江华, 周晓舟, 熊凤翔.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 32 ( 4) : 63 ~ 682.梁秉文.经皮给药制剂.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9—823.平其能.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概况.南京药学院院报,1985,16卷第2期:68—73二、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度对透皮吸收的速率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证明双氯灭痛搽剂在370C 和450C时吸收速率较快,且在450C时能显著加快双氯灭痛搽剂的吸收。
即在1~2h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参考文献】李治淮,傅凤华,李晓红,刘在贵,王玉:剂型及温度对双氯灭痛透皮吸收的影响.滨州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18卷第3期:12—14。
郑大远程教育《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在线练习参考答案
郑大远程教育《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在线练习参考答案恭喜,交卷操作成功完成!你本次进行的《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第02章在线测试的得分为18分(满分20分),因未超过库中记录的成绩18分,本次成绩未入库。
若对成绩不满意,可重新再测,取最高分测试结果如下:• 1.1 [单选] [对] 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D)• 1.2 [单选] [对]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D)• 1.3 [单选] [对] 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 D)• 1.4 [单选] [对] 药物的分布过程是指(B )• 1.5 [单选] [对] 药物的排泄过程是指( B)• 2.1 [多选] [对]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的下列哪些体内过程( A BCD)• 2.2 [多选] [对] 生物药剂学中广义的剂型因素研究包括( ABCDE)• 2.3 [多选] [对]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包括( CD)• 2.4 [多选] [对] 口服片剂吸收的体内过程包括( ABCDE)• 2.5 [多选] [错]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A、正确评价药剂质量B、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C、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D、发挥药物最佳的治疗作用E、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 1.1 [判断] 无题,直接得到1分• 1.2 [判断] 无题,直接得到1分• 1.3 [判断] 无题,直接得到1分• 1.4 [判断] 无题,直接得到1分• 1.5 [判断] 无题,直接得到1分。
恭喜,交卷操作成功完成!你本次进行的《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第03章在线测试的得分为18分(满分20分),因未超过库中记录的成绩18分,本次成绩未入库。
若对成绩不满意,可重新再测,取最高分测试结果如下:• 1.1 [单选] [对] 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B )• 1.2 [单选] [对] 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的是(D )• 1.3 [单选] [对] 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的是(C )• 1.4 [单选] [对] 淋巴系统对()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C• 1.5 [单选] [对] 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 )• 2.1 [多选] [错] 下列属于促进扩散吸收机理的特点是()• 2.2 [多选] [对]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物因素有( ABCDE)• 2.3 [多选] [对] 以下哪几条是被动扩散的特征( AC)• 2.4 [多选] [对]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参数吸收数与下列哪项有关(ACD )• 2.5 [多选] [对] 下列哪些因素一般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AB)• 1.1 [判断] 无题,直接得到1分• 1.2 [判断] 无题,直接得到1分• 1.3 [判断] 无题,直接得到1分• 1.4 [判断] 无题,直接得到1分• 1.5 [判断] 无题,直接得到1分。
人卫版药剂学第七版 第二十一章 经皮吸收制剂
(3)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4)长时间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 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5)减少给药次数,而且患者可以自主用用药,特 别适合婴儿、老人及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提高用 药依从性。 (6)发现副作用,可随时中断给药。
四、缺点 (1)不适合剂量大或对皮肤产生刺激性的药物。 (2)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3)药物吸收的个体差异大。
三、经皮贴剂的辅助材料
压敏胶 系统组件材料 背衬材料、控释膜、骨架和储库材料、防黏层材料
涂膜复合工艺
四、制备工艺
第四节 经皮给药贴剂的质量控制
一、体外经皮渗透评价 1.实验装置Leabharlann 立式扩散池水平式扩散池
2.皮肤模型 (1)皮肤的选择: 聚合物薄膜 动物皮肤: 常用动物(家兔、大鼠和豚鼠)的皮肤渗透性比人 皮肤为大,小猪和猴的皮肤一般近似于人的皮肤 猪或乳猪是良好的动物模型,体内、外结果具有更 好的一致性。 (2)皮肤的处理 (3)皮肤的保存
3.接收液的选择 生理盐水、(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40%PEG400。 4.温度的控制 渗透扩散池夹层水浴的温度应使皮肤表面温度接近生 理温度32℃。
5.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方法: 将装配好的扩散池装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在 不同的时间间隔取样,同时补充等量的空白接受介 质。 样品用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用适当的分析方法 测定药物浓度,计算药物累积经皮渗透量、稳态经 皮渗透速率及渗透系数。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DS):是指药物以 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从 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经皮给药系统一般指透皮贴剂(dermal patch)。 同样经皮肤给药而仅在皮肤或皮下局部组织发挥作 用的外用制剂在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 方面与 TDDS 有较大的区别。如软膏剂、硬膏剂、 涂剂和气雾剂等。
简述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简述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药物经皮吸收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层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以下是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
1.药物性质:药物的物化性质是影响经皮吸收的重要因素。
例如,药物的分子大小、溶解度、脂溶性和电荷状态等都会影响其在皮肤上的渗透性。
2.药物剂型:药物剂型也会对经皮吸收产生影响。
例如,凝胶、乳液和霜剂等含水基质的剂型通常比油剂和膏剂更容易渗透皮肤。
3.皮肤条件:皮肤的健康状况和结构特征对药物经皮吸收有重要影响。
破损、炎症或过度角化的皮肤会降低药物的渗透性。
皮肤的厚度、角质层的完整性以及毛囊和汗腺的密度也会影响药物的渗透性。
4.应用部位:药物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的吸收率可能不同。
一般来说,富血供的部位(如头部、颈部和阴囊等)相对较易吸收,而贫血供的部位(如手掌和足底等)则相对较难吸收。
5.药物应用的时间和持续时间:药物在皮肤上的接触时间和应用的频率也会影响经皮吸收。
较长的接触时间和较频繁的应用可以增加药物的吸收。
6.辅助技术:一些辅助技术可以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如使用物理增透技术(如离子导入、超声波和电泳等)、化学增透剂和微针等。
7.个体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的皮肤特性和生理状态存在差异,因此药物经皮吸收的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个体的年龄、性别、种族、体重和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影响经皮吸收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因素对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通常是相互关联和综合作用的。
在开发和应用经皮给药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效果。
药剂学简答题 缩减
1、药物剂型按形态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①液体剂型,如芳香水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洗剂等②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③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片剂等④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栓剂、糊剂等2、用什么方程来描述药物的溶出速度?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和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哪些?①固体药物的溶出速度主要受扩散层的扩散控制,可用Noyes-Whitney方程表示:dC/dt=ks(Cs-C),dC/ct —溶出速度;S—固体表面积;Cs —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固体表面饱和层厚度);Ct —时间溶液主体中溶质的浓度;K—溶出速度常数。
②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固体的粒径和表面积、温度、溶出介质的性质、溶出介质的体积、扩散系数、扩散层的厚度③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a、减少粒径,增加固体的表面积;b、提高温度,药物的溶解度Cs增大,有利于扩散,粘度降低;c、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d、增加扩散系数;e、减少扩散层的厚度。
3、试述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的主要应用①可用作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和杀菌剂。
②如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油的乳化,混悬液的润湿和助悬,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药物的作用,是制剂中常用的附加剂。
③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还可用于消毒、防腐及杀菌等。
6.简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以及解决办法。
①PH值得影响:常常需要调整系统的PH到最适宜PH(不等于最稳定PHm)②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在实际生产处方中缓冲剂尽量降低或选用催化能力弱的缓冲系统③溶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采用非水溶剂可以降低易水解的药物水解速度④离子强度的影响:影响比较复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⑤表面活性剂的影响:需通过试验,正确选用表面活性剂⑥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根据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的附加剂8.简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外界因素①温度影响②光线③空气(氧气)的影响④金属离子的影响⑤湿度和水分的影响⑥包装材料的影响9、易氧化药物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其稳定性?①真空包装②通入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或氮气)驱赶空气③使用非水溶剂、协同剂12、试述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和改善办法。
工业药剂作业题
1、下列化合物能作气体灭菌的是()。
D.环氧乙烷2、下列剂型中即有内服,又有供外用的剂型是()。
B.溶液剂3、下列不是压片时造成黏冲的原因的是()。
A.压力过大4、制备5%碘的水溶液,通常可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B.加助溶剂5、注射剂的基本生产工艺流程是()。
C.配液口过滤口灌封口灭菌口质检6、不宜用于包装含挥发性药物散剂的材料是()。
A.蜡纸7、不属于片剂制粒目的是()。
B.防止卷边8、焦亚硫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抗氧剂,最适用于()。
A.偏酸性溶液9、气雾剂中的氟利昂(F12)主要用作()。
E.抛射剂10、气雾剂的组成是由()。
D.以上均是11、()软膏剂的处方设计是需考虑的因素有基质的性质、药物的性质和乳化剂的选择等。
A.D12、()喷雾装置通常由手动泵和容器二部分构成。
A.D13.药物粉碎的目是减小粒度,增大比表面积。
A.D14.决定乳剂类型的主要因素是乳化剂的种类和两相的比例。
A.D15.()溶液剂是指药物分散于液体介质中中所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B.x16.()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高浓度。
A.D17.()三氯叔丁醇作为注射剂的附加剂,具有抑菌和局部止痛的作用。
A.D18.()药物的比例量相差悬殊,应用等量递加法或配研法。
A.D19.()片剂包衣方法有滚动包衣法、流化包衣法和压制包衣法。
A.D20.()无菌制剂指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一类药物制剂。
A.D21.()泡腾片以碳酸氢钠与淀粉作为崩解剂剂,通过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实现泡腾崩解。
B.x22.()药物剂型因素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但对毒性影响最大。
B.x23.颗粒剂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一般按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
A.D24.()胶囊剂系指药物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
A.D25.(B.x)休止角越小,说明粉体流动性也越小。
生物药剂学练习题
目录生物药剂学概述 (1)口服药物的吸收 (3)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8)药物的分布 (12)药物代谢 (16)药物排泄 (21)生物药剂学概述1. 以下关于药物剂型因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不仅指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药剂中的剂型概念,而且广义地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B. 指给药途径和给药频率;C. 指剂型和给药方案D. 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答案:A2. 多)生物因素主要包括()A. 种族差异;B. 性别和年龄差异;C. 遗传因素;D. 体重和高矮差异;答案:ABC3. 多)药物处置是指()A. 分布;B. 排泄;C. 代谢;D. 渗透;答案:ABC4. 多)药物的转运是指()A. 吸收;B. 代谢;C. 排泄;D. 分布;答案:ACD5. 药物消除是指()A. 排泄;B. 代谢;C. 分布;D. 吸收;答案:AB6. Bioabailability?答案: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7.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答案: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8.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答案: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作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9、Biopharmaceutics答案: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口服药物的吸收1. 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精神因素C、食物的组成D、药物的理化性质E、身体姿势我的答案:A2. 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转运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D、促进扩散E、膜动转运我的答案:C3 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随pH增加而增加B、随pH减少而不变C、与pH无关D、随pH增加而降低E、随pH减少而减少我的答案:D4. 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E、以上都是我的答案:E5. 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A、1B、25/1C、1/25D、14/1E、无法计算我的答案:B6. 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A、P-糖蛋白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C、乳腺癌耐药蛋白D、有机离子转运器E、ABC转运蛋白我的答案:D7. 以下关于氯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棕榈氯霉素无效晶型经水浴加热(87~89℃)熔融处理后可转变为有效晶型B、棕榈氯霉素混悬剂中,氯霉素为B晶型,故有治疗作用C、无定型为有效晶型D、棕榈氯霉素A、B、C三种晶型及无定型,其中A晶型是有效晶型E、棕榈氯霉素有效晶型的血液浓度比其无效晶型的血液浓度高我的答案:D8. 胃肠道中影响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是A、溶媒牵引效应B、不流动水层C、微绒毛D、紧密连接E、刷状缘膜我的答案:B9. 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表示A、Higuchi方程B、Herderson-Hasselbalch方程C、Fick's定律D、Noyes-Whitney方程E、Stokes方程我的答案:D10. 关于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药物引起胃肠道pH的改变会明显妨碍药物的吸收B、药物在制剂中与辅料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可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减小C、华法林与氢氧化镁同时服用可提高华法林的血药浓度D、脂质类材料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不同程度地延缓药物释放E、药物被包合后,使药物的吸收增大我的答案:C11. 多)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有A、药物油水分配系数B、药物粒度大小C、药物晶型D、药物溶出度E、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我的答案:BCDE12. 多)以下可以提高Ⅲ类药物吸收的方法有A、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B、制成前体药物C、制成可溶性盐类D、制成微粒给药系统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我的答案:ABDE13. 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5.胶囊剂
• 硬胶囊剂的吸收比片剂稍佳或相同; 例:盐酸四环素溶出速度、保泰松血药浓度
达峰时间 • 湿润剂能促进胃肠液渗透入疏水性药物粉
末中。
5.胶囊剂
• 润滑剂对药物溶出的影响。 例:利福平胶囊中加硬脂酸镁 • 胶壳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 胶囊的保存时间和条件也会影响药物的释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 剂型不同,药物用药部位及吸收途径不同; • 剂型不同,药物的作用目的不同; • 剂型不同,会影响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 剂型不同,疗效不同,其毒副作用程度也不同。
(吲哚美辛)
• 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六、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一)剂型影响 1.溶液型制剂
溶液型药物是以分子或离子状态 分散在介质中。
1.溶液型制剂
影响溶液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 • 络合物的形成 • 溶液的粘度和渗透压 *增加水溶液的粘度可以延缓药物的扩散,药
物的吸收也会减慢; 例:安乃近水溶液和糖浆剂给家兔口服。
2.乳 剂
• O/W乳剂可使油的表面积增加而加速吸 收;
• 乳剂中的乳化剂,具有改善胃肠粘膜性 能,促进药物吸收。
6. 片剂
包衣片剂: • 糖衣片:衣层的溶解 • 薄膜衣片:衣层的厚度 • 肠溶衣片:衣料的性质
(二)赋形剂的影响
• 增强主药的均匀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常添加 不同的赋形剂。
增粘剂-PEG400
络合物-碘化钾
吸附剂-活性炭
粘合剂-淀粉浆
稀释剂-乳糖、微晶纤维素
崩解剂-不同比例的淀粉
润滑剂-硬脂酸镁和滑石粉
• 乳剂中的油脂可以促进胆汁分泌,有助 于药物的进一步溶解和吸收。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试卷9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试卷9(总分:24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A2型题(总题数:35,分数:70.00)1.下列关于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叙述错误的是 ( )(分数:2.00)A.可影响药物疗效B.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C.可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D.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E.可产生靶向作用解析:解析:适宜的药物剂型可以发挥出良好的药效。
剂型的重要性可叙述如下:不同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不同剂型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不同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有些剂型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有些剂型可影响疗效,但剂型的改变不能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
2.下列关于剂型叙述错误的是 ( )(分数:2.00)A.剂型系指为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B.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C.同一药物也可制成多种剂型D.剂型系指某一药物的具体品种√E.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维生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解析:解析:剂型系指为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同一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
3.片剂辅料中的崩解剂是 ( )(分数:2.00)A.乙基纤维素B.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C.微粉硅胶D.甲基纤维素E.糖粉解析:解析:片剂制备需加入崩解剂,以加快崩解,使崩解时限符合要求。
常用的崩解剂有:干淀粉、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泡腾崩解剂。
4.下列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影响直肠吸收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 )(分数:2.00)A.脂溶性、非解离型药物容易透过类脂质膜B.碱性药物pK a低于8.5者可被直肠黏膜迅速吸收C.酸性药物pK a在4以下可被直肠黏膜迅速吸收√D.粒径愈小,愈易溶解,吸收亦愈快E.溶解度小的药物,因在直肠中溶解的少,吸收也较少,溶解成为吸收的限速过程解析:解析:脂溶性药物容易透过类脂质膜而被吸收,同时药物的吸收与解离常数有关。
2021年药剂学模拟试卷与答案(11)
2021年药剂学模拟试卷与答案11一、单选题(共30题)1.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区别是A:粒径范围不同B:药物分散形式不同C:靶向器官不同D:制备方法不同【答案】:B【解析】:2.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过程是A:化学过程B:物理过程C:扩散过程D:溶出过程【答案】:B【解析】:3.下列哪一项不是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A:蒸馏水煮沸后应用B:应用混合溶媒C:制成粉针剂D:调节适宜pH值【答案】:A【解析】:4.关于注射剂给药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A:静脉注射剂量可多达几千毫升B:油溶液型和混悬型注射液可以少量静脉注射C:脊椎腔注射速度要快D:皮内注射是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答案】:A【解析】:5.口服剂型在胃肠道中吸收快慢的顺序一般为A: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B:溶液剂>混悬剂>片剂>胶囊剂>包衣片C:片剂>包衣片>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D:包衣片>片剂>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答案】:A【解析】:6.有关粉碎的不正确表述是A:粉碎是将大块物料破碎成较小颗粒或细粉的操作过程B:粉碎的主要目的是减小粒径,增加比表面积C:有利于固体药物的溶解和吸收D:有利于减小固体药物的密度【答案】:D【解析】:7.下列为均相液体制剂的是A:溶胶剂B:乳剂C:混悬剂D:高分子溶液剂【答案】:D【解析】:8.有关表面活性剂的正确表述是()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杀菌作用,故常用于杀菌剂和防腐剂B:表面活性剂用作乳化剂时,其浓度必须达到临界胶团浓度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小,亲水性越大D:表面活性剂只具有极性基团【答案】:A【解析】:9.微囊化方法中物理化学法又称()A:界面缩聚法B:相分离法C:辐射交联法D:喷雾干燥法【答案】:B【解析】:10.乳剂由于分散相和连续相的比重不同,所造成的上浮或下沉现象称为A:转相B:破裂C:酸败D:分层【答案】:D【解析】:11.注射剂制备流程为A:容器处理一配液一灌注—熔封一灭菌一质检B:容器处理一配液一滤过一熔封一质检一包装C:容器处理一配液一滤过一灌注一熔封一灭菌一质检D:容器处理一配液一灌注一熔封一质检一灭菌和检漏【答案】:C【解析】:12.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机制是由于形成了A:胶束B:络合物C:复合物D:配合物【答案】:A【解析】:13.下列制剂不得添加抑菌剂的是A:用于全身治疗的栓剂B:用于局部治疗的软膏剂C:用于创伤的眼膏剂D:用于全身治疗的软膏剂【答案】:C【解析】:14.制备空胶囊时,明胶中加人甘油的目的是A:增加囊壳的塑性和韧性B:减少囊壳对药物的吸附C:促进囊壳的溶解D:增溶和防腐【答案】:A【解析】:15.注射液要求的pH值范围是()A:3.0~8.0B:3.0~10.0C:4.0~9.0D:4.0~10.O【答案】:C【解析】:16.用乙醇浸出或溶解制备而成的酊剂属于A:混悬剂B:乳剂C:低分子溶液剂D:溶胶剂【答案】:C【解析】:17.下列关于剂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剂型是药物供临床应用的形式B:同一种原料药可以根据临床的需要制成不同的剂型C:药物剂型必须与给药途径相适应D: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其临床应用是相同的【答案】:D【解析】:18.下列属于极性溶剂的是A:液体石蜡B:甘油C:丙二醇D:脂肪油【答案】:B【解析】:19.下列有关溶胶剂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溶胶剂是热力学稳定体系B:溶胶剂是动力学稳定体系C:胶粒水化膜破坏,稳定性下降D:加入电解质,影响稳定性【答案】:A【解析】:20.注射用水的使用时间限制是A:制备后12hB:制备后24hC:制备后48hD:制备后72h【答案】:A【解析】:21.下列关于软膏剂的错误叙述为A:软膏剂由药物、基质和附加剂组成B:常用基质主要有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和亲水或水溶性基质C:凡士林为乳剂型基质D:羊毛脂可增加基质的吸水性与稳定性【答案】:C【解析】:22.下列不属于靶向制剂的是A:脂质体B:微球C:固体分散体D:纳米囊和纳米球【答案】:C【解析】:23.栓剂直肠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栓剂塞人距肛门2cm处,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B:全身作用的栓剂一般选用水溶性基质C:酸性药物pKa在4以上、碱性药物低于8.5者吸收迅速D:不受胃肠道pH值和酶的影响【答案】:B【解析】:24.支配难溶性药物吸收速度的因素是()A:吸收部位B:剂量大小C:溶出速度D:转运方式【答案】:C【解析】:25.下列有关滴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适用于较大剂量的药物B: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C:液体药物可以制成固体滴丸D:根据需要可制成外用和缓控释滴丸【解析】:26.液体制剂中加入泡腾剂的作用是A:防腐B:矫味C:着色D:止痛【答案】:B【解析】:27.不影响滴制法制备软胶囊质量的因素是A:滴头的大小B:滴制速度C:胶丸的重量D:温度【答案】:C【解析】:28.下列属于低分子溶液剂的是A:芳香水剂B:明胶溶液C:鱼肝油乳剂D:炉甘石洗剂【答案】:A29.既可以经胃肠道给药又可以经非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是()A:注射剂B:胶囊剂C:气雾剂D:溶液剂【答案】:D【解析】:30.散剂储存的关键在A:控温B:防潮C:避光D:防微生物污染【答案】:B【解析】:二、多选题(共5题)31.滴眼剂中常用的附加剂包括A:pH调节剂B:等渗调节剂C:抑菌剂D:增稠剂E:着色剂【答案】:ABCD【解析】:32.目前研究开发较多的缓控释制剂有A:膜控型缓控释制剂B:舌下片C: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D:分散片E:骨架型缓控释制剂【答案】:ACE【解析】:33.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索是A:药物的分子量B:融变时限C:皮肤的水合作用D:澄明度E:透皮吸收促进剂【答案】:ACE【解析】:34.现行版药典中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项目包括A:外观B:粒度C:干燥失重D:溶化性E:装量差异【答案】:ABCDE【解析】:35.关于安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应具有低膨胀系数和耐热性B:对光敏性药物,可选用各种颜色的安瓿C:应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D:要有足够的物理强度E:应具有较高的熔点【答案】:ACDE【解析】:三、填空题(共10题)36.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有效性.可控性.()和顺应性五个方面。
经皮吸收制剂(二)_真题-无答案
经皮吸收制剂(二)(总分44,考试时间90分钟)一、X型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
要求考生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皮肤因素包括A. 渗透促进剂B. 角质层的厚度C. 皮肤水合作用的程度D. 皮肤的温度E. 皮肤与药物的结合作用2. 经皮吸收制剂中常用的压敏胶有A. 乙烯酸类B. 聚硅氧烷类C. 聚异丁烯类D. 水凝胶类E. 聚丙烯酸酯类3. 对经皮吸收制剂的表述错误的是A. 皮肤有水合作用,使得多数药物易于透皮吸收B. 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C. 无肝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灭活,药物快速扩散进人血液循环D. 释放药物持续平稳,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应性E. 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给药4. 下列哪些物质是渗透促进剂A. 丙二醇B. 松节油C. 海藻酸钠D. 甘油E. 硬脂酸甘油酯5. 经皮吸收制剂的优点A. 可避免第一关卡效应B. 降低胃肠道的局部刺激作用C. 有皮肤的储库作用D. 使用方便E. 适用于所有类型药品6. 丙二醇可用作A. 透皮吸收促进剂B. 乳化剂C. 软膏保湿剂D. 胶囊增塑剂E. 气雾剂的抛射剂7. 经皮吸收制剂中粘胶分散型的组成部分有A. 药物贮库B. 控释膜层C. 粘胶层D. 防护层E. 背衬层8.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有A. 基质的pHB. 经皮吸收促进剂C. 药物的低共熔点D. 基质对皮肤的水合作用E. 药物的溶解特性9. 影响经皮吸收的药物性质有A. 药物的亲脂性B. 药物的熔点C. 药物pKaD. 皮肤的部位E. 皮肤的水合作用10. 甘油可用作A. 固体分散体载体B. 注射剂溶剂C. 胶囊增塑剂D. 片剂润滑剂E. 透皮吸收促进剂11. TTS制剂的不足是A. 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药物仅限于强效类B. 使用方便C. 大面积给药,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D. 减少给药次数E. 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12. 可作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有A. 液状石蜡B. 硬脂酸C. 山梨酸D. 丙二醇E. 月桂醇硫酸钠13.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A. 药物的分子量B. 药物的熔点C. 药物的晶型D. 皮肤的水和作用及皮肤的部位14. 正确叙述经皮给药系统的质量控制的是A. 皮吸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与口服制剂接近B. 经皮吸收制剂可不进行药物含量检查C. 需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D. 二般情况下,药物的释放速率应小于药物的透皮速率E. 应进行粘和性能的检查15. 影响透皮吸收的基质性质因素包括A. 药物的低共熔点B. 基质对皮肤的水合作用C. 基质的特性与亲和力D. 基质的pHE. 药物的熔点16. 某药物第一关卡效应较大,适宜的剂型A. 肠溶衣片B. 经皮吸收制剂C. 舌下含片D. 缓释制剂E. 直肠栓剂17. TTS制剂的质量评价有A. 崩解度B. 释放度C. 面积差异D. 重量差异E. 含量均匀度18.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皮肤因素有A. 角质层的厚度B. 皮肤水合作用的程度C. 皮肤的温度D. 皮肤与药物的结合作用E. 渗透促进剂19. 对透皮吸收制剂不正确的表述是A. 无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灭活,药物快速扩散进入血液循环B. 释放药物持续平稳,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应性C. 根据治疗要求可随时中断给药D. 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E. 皮肤有水合作用,使得多数药物易于透皮吸收20. TTS制剂的质量评价包括A. 面积差异B. 重量差异C. 含量均匀度D. 崩解度E. 释放度21. 下列哪些物质可增加透皮吸收性A. 山梨醇B. 氮酮类C. 二甲基亚砜D. 吐温E. 尿素22. 关于经皮吸收制剂的叙述中,错误的为A. 水溶性药物比脂溶性药物穿透能力强B. 药物的分子量越小,越易吸收C.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内在因素D. 高熔点的药物易渗透通过皮肤E. 应进行含量均匀度测定23. 下列哪些物质可增加经皮吸收性A. 氮酮类B. 二甲基亚砜C. 月桂醇硫酸钠D. 尿素E. 山梨酸24. 单剂量大于0.5g的药物不宜制备A. 注射剂B. 薄膜衣片C. 气雾剂D. 透皮给药系统E. 胶囊剂25. 经皮吸收的药物性质的影响因素有A. 药物的溶解性B. 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C. 药物的熔点D.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E. 基质中药物的状态26. 甘油可用做A. 透皮吸收促进剂B. 注射剂溶剂C. 亲水性骨架材料D. 片剂的润滑剂E. 霜剂中的保湿剂27. 影响经皮吸收药物性质的因素包括A. 药物的油休分配系数B. 基质中药物的状态C. 药物的溶解性D. 药物的分子量E. 药物的熔点28. TTS制剂的优点为A. 减少给药次数B. 使用方便,适合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C. 有皮肤储库现象D. 药物种类多E. 无肝首过效应29. 有关经皮吸收的叙述正确的为A. 熔点高的药物穿透能力强B. 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越易吸收C.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D. 皮肤用有机溶剂擦洗后可增加药物的吸收E. 溶解态药物的穿透能力高于微粉混悬型药物30. 经皮吸收制剂中常用的压敏胶有A. 聚异丁烯类B. 聚丙烯酸酯类C. 乙烯酸类D. 聚硅氧烷类E. 水凝胶类31. 下列那些物质是透皮吸收促进剂A. DMSOB. 尿素C. 甘油D. 十六醇E. 海藻酸钠32. TTS制剂的优点是A. 有皮肤储库现象B. 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C. 无肝首过效应D. 减少给药次数E. 使用方便,适合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33. 单剂量大于0.5g的药物不宜制备A. 经皮给药系统B. 薄膜衣片C. 胶囊剂D. 注射剂E. 气雾剂34. 可作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有A. 山梨酸B. 丙二醇C. 硬脂酸D. 月桂醇硫酸钠E. 液体石蜡35. 对经皮吸收叙述正确的是A. 药物的分子量越小,越易吸收B.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C. 皮肤用有机溶剂擦洗后可增加药物的吸收D. 溶解态药物的穿透能力高于微粉混悬型药物E. 熔点高的药物穿透能力强36. 以下哪些对药物经皮吸收有促进作用A. 吐温B. 薄荷油C. 二甲基亚砜(DMSO)D. 月桂氮革酮E. 乙醇37. 关于经皮给药系统的质量控制的叙述,正确的为A. 需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B.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释放速率应小于药物的透皮速率C. 应进行粘合性能的检查D. 经皮吸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与口服制剂接近E. 经皮吸收制剂可不进行药物含量检查38. TTS的制备方法包括A. 逆相蒸发工艺B. 涂膜复合工艺C. 充填热合工艺D. 骨架粘合工艺E. 超声分散工艺39. 单剂量大于0.5g的药物不宜制备A. 注射剂B. 气雾剂C. 经皮给药系统D. 薄膜衣片E. 胶囊剂40. TTS的制备方法有A. 涂膜复合工艺B. 充填热合工艺C. 骨架粘合工艺D. 超声分散工艺E. 逆相蒸发工艺41.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包括A. 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散到皮肤B. 药物透入表皮,到达真皮和皮下脂肪C. 通过血管、淋巴管进入体循环D. 通过汗腺、毛囊进入体循环E. 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吸收比表皮途径慢42.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包括有A. 药物晶型B. 基质的性质C. 经皮吸收促进剂D. 药物的性质E. 药物的低共熔点43. 肝首过作用较大的药物,适宜的剂型是A. 透皮吸收帖剂B. 口服乳剂C. 肠溶衣片D. 舌下片剂E. 直肠栓剂44.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是A. 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B. 药物的低共熔点C. 皮肤的水合作用D. 药物晶型E. 经皮吸收促进剂。
剂型及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2.溶出度参数
三种不同片剂(A、B、C)和糖衣片D的累积溶出百分率示意图
2.溶出度参数 • (1)单指数模型
kt lg( y y ) lg y 2.303
y:为t时间的t
)
用k值大小来衡量溶出快慢,k越大,溶出越快。
常用相关系数r来衡量该模型的适合程度。
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900ml(使药物保持较好的漏槽 状态),注入每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介质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至规 定转速并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个(片)分别投入6个转篮(容器)内,将转篮降入 容器中,立即开始记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分钟时,在规定取样时间吸取溶 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um微孔滤膜滤过,从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取 滤液,依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个供试品的溶出量。
收和呈现药效的情况、药物之间及药物与赋形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溶出
1、溶出度的测定 溶出度(dissolution)是指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从片剂 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测定方法 溶出度测定有转篮法、桨法、循环法及崩解仪法等。 2005年版中国 药典二部附录规定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三法(桨法)。
2.溶出度参数
• 评价两制剂相似性的标准是:
-如果f1 落在0~15之间,或 f2 值在50~100之间,且Rt和Tt在任何时间点溶出度的平均 误差不超过15%,则表明两种制剂的溶出度相似或相同。 -此外,进行溶出试验及数据处理时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每条溶出曲线至少采用12个剂量单位(如片剂12片,胶囊12粒)进行测定; ②除0时外,第1个时间点的变异系数不得过20%,从第2个时间点至最后1个时间点溶 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小于10%,方可采用溶出度的均值; ③两个产品(如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变更前后、两种压力等)应在同样的条件下进 行试验(如需采用相同的仪器,尽可能在同一天进行 ),两条曲线的时间点设置应当一致, 至少应有3个点(如对于速释制剂,可选择15、30、45、60min,对于缓释制剂,可选择1、 2、3、5和8h); ④保证药物溶出90%以上或达到溶出平台; ⑤计算f2值时只能有一个时间点药物溶出达到85%以上。 如果制剂15min内药物溶出达到85%以上,则不必进行溶出曲线比较。
选择填空类。
选择填空类。
1. 药剂学的性质: ①具有工艺学性质②具有临床医疗实践性质。
2. 药物与包材相互作用的类型: ①迁移②吸附3. 溶解度的七种表示方法:①极易溶②易溶③溶解④略溶⑤微溶⑥极微溶⑦几乎不溶和不溶。
4.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①药物分子结构晶型粒子大小的影响②水合作用与溶剂化作用③温度的影响。
5. 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 ①固体的粒径和表面积②温度③溶出介质的性质④溶出介质的体积⑤扩散系数⑥扩散层的厚度。
6. 溶解度的测定: ①特性溶解度的测定②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7.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①熔融法②溶剂蒸发法③溶剂_熔融法④研磨法。
8. 包合物是由(主分子)和(客分子)组成。
9. 常用的包合材料为(环糊精)和(环糊精的衍生物)10. 纳米化的方法: ①粉碎法②纳米结晶法③沉淀法11. 溶出速度的表示方法: dt/dc=hv/Ds(Cs-C)12. 微粒分散体系的基本特点: ①分散性②多相性③聚结不稳定性。
13. 流体分为: ①牛顿流体②非牛顿流体(塑性流体,假塑性流体胀性流体触变性流体。
)14. 光的吸收主要由微粒的化学组成与结构所决定,光的反射与散射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
15. 制药用水分为: ①饮用水②纯化水③注射用水④灭菌注射用水。
16. 注射用水的制备方法为蒸馏法。
17. 液体制剂的常用附加剂: ①增溶剂②助溶剂③潜溶剂④防腐剂⑤抗氧剂⑥矫味剂⑦着色剂。
18. 絮凝和反絮凝的差别在于用量的多少19. 评定混悬剂质量的方法: ①微粒大小②沉降容积比③絮凝度④重新分散性⑤电位⑥流变学特性口服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不应该低于0.9。
20. 乳剂的基本组成: 由水相油相乳化剂组成。
21. 乳化剂的种类: ①表面活性剂②天然高分子乳化剂③固体微粒乳化剂④助乳化剂。
22. 乳剂的稳定性: ①分层②絮凝③转相④合并与破裂⑤酸败23. 乳剂的主要制备方法是机械法。
24. 注射剂的分类: (一)注射液: ①溶液型注射液②乳状液型注射液③混悬型注射液。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3 . 经皮给药特点
直接作用于靶部位; 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提高生物利用度 长期保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峰谷现象; 半衰期短,需多次给药时,可减少给药次数; 副作用低,可及时停药; 减少个体差异,避免了饮食、体位、睡眠、运动等影响; 患者可自主给药,婴儿、老人等 局限性: • 皮肤吸收率低 • 不适合剂量大或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
第十三章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
一、 概述
1. 含义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 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
•
丙烯酸酯压敏胶:可做医用胶带,不必打孔(具透 湿性) 聚异丁烯压敏胶:
End
角质层屏障
• 部位:足底和手掌>腹部>前臂>背部> 前额>耳后和阴囊
• 药物自身的性质 东莨菪碱 耳后 硝酸甘油 差别不大 • 年龄 越大,渗透性越差 • 性别:女性渗透性更好
皮肤条件
• 皮肤受损
渗透性增加
• 有机溶剂处理
• 皮肤病:硬皮病,牛皮癣,老年角化病
渗透性减小
• 皮肤的温度:温度升高,渗透性增加
3. 骨架扩散型
4. 微贮库型
三. 经皮吸收制剂的吸收
1. 皮肤构成 表皮 角质层 生长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2.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皮肤的水合作用
• 角质细胞吸收水分后膨胀,减小致密程度
• 水溶性药物渗透更为容易 • 水合50%以上,渗透性增加5~10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剂型因素
1、 给药系统结构的影响
TDDS 的结构可以分为膜控释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即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膜控释型TDDS (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 )是通过控释膜控制(减少)药物释放。
该系统的基本构造如下图所示,
药物贮库
防粘层
膜控释型的经皮给药系统示意图
主要由无
渗透性的被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和黏胶层四部分组成,在黏胶层外还有便于贮存和运输的防粘层。
背衬层 通常以铝箔或不透性聚合物材料制备,要求无渗透性、易于与控释膜符合,被衬便于印刷商标、药名和剂量等文字。
药物贮库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制备,例如将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压敏胶中涂布而成,也可以混悬在膜不渗透的黏稠流体如硅油或半固体软膏基质中。
控释膜 由聚合物材料加工而成的微孔膜或无孔膜,例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是较常用的一种膜材。
粘附层 可以运用各种压敏胶,如硅橡胶类、丙烯酸类或聚异丁烯类。
膜控释型TDDS 的释药速度与聚合物的结构、膜孔的大小、组成、药物在其中的渗透系数、膜的厚度以及黏胶层的组成及厚度有关,例如Transderm-Nitro 和 Transderm-Scop ,Cataores-TTS 均是膜控释的TDDS ,这类系统的释药速率可以用下式表示:
r m a
1/1/AC dQ dt ρρ=+ 式中,A 为释药面积;Q 为释药量;C r 是药库中药物浓度;ρm 和ρa 分别是药物在黏胶层和控释膜中的渗透系数,其中:
m/r m
m m
a /m a
a a
K D h K D h ρρ=
=
K m/r 和K a/m 分别是药库/膜和膜/黏胶层界面的分配系数;D m 、D a 分别是膜及黏胶层内
药物的扩散系数;h m 、h a 分别是膜厚度和胶层厚度。
若黏胶层中药物的渗透系数a m ρρ?则:
r m a r
m
1/1/1/AC dQ
dt AC dQ dt ρρρ=
⇒=+
当a ρ不能忽略时则有:
a m r m/r a/m m a a m
m/r a/m AK K D D C dQ
dt K D h K D h =
+ 硝酸甘油、雌二醇、东莨菪碱等都是按该类型制备的TDDS ,这些制剂的一般生产流程如下图:
混合
药物贮库
TDS 成品
东莨菪碱贴片为膜控型TDDS ,由五层组成。
第一层为防粘层,在制剂中起保护作用;
第二层为黏胶层,含有少量药物,提供首剂量并能粘贴在皮肤上; 第三层为控释膜层,能控制药物从药库层中的释放速度;
第四层为药库层,药物以一定浓度溶于或以极小粒子分散于矿物油及高分子材料(如
聚丙烯
CH CH 3,
聚异丁烯
C
CH CH 33
)胶浆中;
第五层为背衬层,由铝塑膜或其他非渗透性聚合物构成,能防止挥发性的逸出,也是该制剂的支持层。
通常在骨架型TDDS 中只有一个含药层,药物的释放速率往往随时间而减慢。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可以采用双层或多层含药骨架,与皮肤接触的下层药物浓度低,上层浓度较高,由于浓度梯度可使药物恒速持久地释放。
高艳丽等采用这一技术设计了孕二烯酮和炔雌醇的复方避孕贴剂,体内外透皮研究表明药物能够维持7天的恒速释放。
2、 储库或骨架材料的影响
TDDS 的基质材料组成会影响药物的释放性能。
溶解和分散药物的介质能影响药物在储库中的热力学活性,即影响药物的溶解度、释放度和药物在给药系统与皮肤间的分配行为。
经皮渗透促进剂会促进药物对皮肤的渗透性,其在穿透皮肤的过程中与皮肤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皮肤的屏障性能。
一些常用的经皮促渗剂见附件。
TDDS 常用一些高分子材料作为基质,高分子材料的聚合物种类和用量会影响基质的结构与黏性,高分子材料的聚合物度高或用量大,则药物的扩散系数小,对药物的释放有影响。
3、 药物的存在状态
大部分TDDS 中的药物一般以无定形的形式高度分撒不在基质材料中。
微储库型TDDS 是先将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中,再将此混悬液分散在骨架材料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使形成微小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聚合物使之成为稳定的分散系统,球形液滴由此成为微型药物储库,集合物即为骨架交联聚合物形成控释膜。
药物的释放是先溶解在水溶性的聚合物中,继而向骨架材料中分配,扩散通过骨架到达皮肤表面,药物释放速度受分配过程和扩散过程的控制。
Aveva Drug Delivery System 公司开发了一种结晶储库技术用于经皮给药。
该技术基于药物在黏附性聚合物内呈过饱和状态,使部分药物结晶。
TDDS中既存在分子状态的药物,又有固体结晶,使得较小面积的贴片中药物含量增加,且可持续释药,通过调节结晶比例可获得适宜的释药速度。
4、pH的影响
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当药物溶解在皮肤表面的液体中时,可能会发生解离。
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内的pH是影响有机酸类和有机碱类药物解离程度的主要因素,因为离子型药物的渗透系数较小,因而会影响药物的经皮穿透。
当溶液中同时存在分子型与离子型两种形式时,两种形式的药物以不同的速度通过皮肤,总的透皮速率与它们各自的渗透系数和浓度有关。
药物的解离程度由药物的pKa与介质的pH所决定。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