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0)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是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由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的核心是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通过计算机将数据或者信息转存到一个地方,共享无数人。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和获取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终端多样化等技术实现的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
它是一种新的传媒方式,包括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同时也成为了广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那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开发了一种名为互联网的技术,这是当今互联网的前身。
1989年,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协议,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开辟新的大门。
从那以后,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网络和新媒体的影响1.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学习、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和朋友、亲人随时随地保持联系。
人们不再需要强制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灵活性。
2.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店,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的无缝衔接,从而扩大更多的销售渠道,增加收益。
同时,企业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和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影响力。
3.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也应运而生。
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交平台,同时也成为了广告和营销的重要渠道。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3篇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第一篇:网络和新媒体的概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日益迅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网络和新媒体呢?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网络,是在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流、传播和交换的系统。
它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如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教育等。
新媒体,是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工、制作、传播各种信息内容的传媒形式。
新媒体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手机APP、网络视频和游戏等。
二、特点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快速、信息覆盖范围广、信息可交互等。
而新媒体的特点则是内容生产门槛低、信息即时性高、传播方式多元化等。
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娱乐。
三、发展历程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当时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还比较落后,网络和新媒体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信息交流和娱乐形式。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和新媒体的种类和应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影响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网购、在线支付、社交媒体和在线教育等。
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兴行业的诞生,也为各种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总之,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代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变化,也必将继续发展壮大,并引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篇: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网购、社交媒体、在线支付、手机APP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接下来将从应用领域展开探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我了解您的要求。
那么,请允许我用适合网络文章的格式来为您撰写一篇关于《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高质量1500字文章。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和新媒体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影响力以及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一、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通信设备等互联而成的全球广域信息交流平台。
新媒体则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介,具有多媒体特性、互动性和即时性。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1. 全球连接: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地域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交流。
2. 即时性:网络和新媒体以秒计时,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极快。
3. 互动性:网络和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使用户能够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共享和讨论中去。
4. 多媒体性:网络和新媒体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丰富了信息传递方式。
5. 弱化传统媒体界限: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使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和多样化。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力1. 民主和参与:网络和新媒体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平台,民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观点、参与公共决策,增强了民主意识。
2. 信息获取和传播:网络和新媒体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同时也方便了个人和组织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和传播观点。
3. 经济发展: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崛起,改变了传统产业模式,促进了创新和创业。
4. 社交与交流: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社交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家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保持联系。
5. 文化传承和创新:网络和新媒体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有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四、网络与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隐私保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注重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2. 假新闻和信息真实性: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假新闻和不实信息有可能迅速扩散,应强化对信息真实性的甄别和鉴别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10互联网与社会思潮
四、 民粹主义思潮
•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发端于 19 世纪后期。 民粹主义的源头主要有 两个方面:
一是 19 世纪末美国人民党反对垄断资本的激进运动, 二是 19 世纪下 半叶俄国农奴改造运动中民粹派知识
分子鼓动农民革命的风潮。
•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是草根性、非理 性和 抗争性,具体话语表达和行为则主要表现在仇官、 仇警、仇富三个方面。
• 民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部分群众的情绪、 意愿,应引起重视,但 其中的一些极端表达,也需要正 确引导。
五、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文化保守主义,又称新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兴起 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主 要表现为对儒学文化传统的 重视与认同,是对自“ 五四”以来中国主流知识分子 中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的反向运动。
• 网络社会思潮是现实社 会思潮的延伸,与现实问题联 系相当紧密,它反映和表达的依然是现实世界的不同 意见、态度和倾向,以及话语和利益诉求。
二、 网络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社会思潮的主体是分散的、不确定的网民,并且以 “ 草根”中青年群体为主,网络社会思潮主要体现的是 中青年网民的群体意识。 网络社会思潮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 •其次,互联网扩充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 式,社会思潮的生成、传播更为便捷、迅速,互动性强, 思想共享的可能性得以提高。 •网络技术的便捷使得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极为迅 速, 但虚拟空间和现实场域的相互结合又增加了对其把握 的难度。
• “ 百家争鸣”的多种社会思潮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意 识和社会心理,反映出社会的包容与开放,是经济社会良 性发展、思想文化繁荣的标志。
二、 网络社会思潮支撑着大众政治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1)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2)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3)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三、按经营性质来分:(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四、按应用功能来分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到+解释(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3)社会化书签(Tag)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4)社交网络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4)图片分享五、商务活动的平台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中国贸易报》10、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1)技术诱因(2)经济诱因(3)市场诱因11、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1)内容融合(2)网络融合(3)终端融合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概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是一个既包含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概念,也涉及到了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本文将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探讨网络和新媒体。
一、技术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是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通信系统。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商业和文化交流等。
互联网的基础技术是TCP/IP协议,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信息通讯系统。
此外,随着计算机与移动设备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手机 APP 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媒体的涵义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虑。
新媒体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
从内容来看,新媒体包括人们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和手段,通过适合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传播和交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想法、文化和其他信息的产品。
新媒体的诞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在以前的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上无法查到的细节,现在都可以在在线新闻或社交媒体上轻松找到。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看电视时必须等到预定时间才会有所期待,内容更是由广电总局就必须的内容设定,人们没有太多更多的选择。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在线观看任何内容,不再为了看到所期望的内容而等待,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种观看方式为了能够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不间断的调整和定制。
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使传统的媒体走向了瓶颈期。
二、社会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向“网络社会”转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3、 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事件名称
微笑局长杨达才 陕西孕妇引产事件
7·23动车事故
部分网络舆论事件中的符号化表达
符号化表达
事件名称
符号化表达
微笑局长、表叔 强制引产
富士康员工跳楼
医生玩网络游戏延误五个月婴儿 就医致死
十三跳 徐宝宝
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韩峰局长日记
局长日记、香艳日记
郭美美事件 中石化酒单事件 郑州财政官员质问记者 武汉少年黄艺博走红网络 河北大学校园撞人案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2)跟风严重 一旦某个事件成为网络热点,网络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相似的案例,而其中很多都 是子虚乌有或是刻意杜撰、造谣。例如在网民揭发了名下房产众多的“房姐”“ 房叔”之后,网上立刻出现了一大批对“房爷”“房祖宗”的揭露,但细看之下 ,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一味炒作、争夺眼球。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网络舆论形成了指向政府、官员的鲜明指向性。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 问题是政府官员的行政问题与民生问题。政府管理阶层的贪污腐败、工作作 风和生活作风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功能扩展的现 象,即现实中互联网逐步替代现有的制度化通道,成为政治传播系统中为民 众传递诉求的通道。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次生事件”产生的根
源与现实社会中的“泄愤事件”有相似的内
在机理,即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网民借突发
事件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发泄情绪为
主,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抱着“路见不平”或
“借题发挥”的心态,意见领袖则在舆论发
展的关键节点转移议题框架,通过迎合网民
的利益诉求和偏好,达到吸附大规模网民群
63 2005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202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contents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趋势及挑战目录01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早期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兴起自媒体时代智能化媒体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历程网络与新媒体影响及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B C D对个人的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影响02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传播媒介的变革01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02互动性与反馈机制03全球化传播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
多媒体融合网络传播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碎片化与整合网络信息碎片化,但可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整合。
社交化趋势社交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更加社交化,人际关系在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包括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等,用于衡量网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传播效果的质化分析对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舆论引导、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质化分析。
受众分析与定位通过对受众的行为、兴趣、需求等进行分析,实现精准传播和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与比较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比较。
03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社交媒体类型及特点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定位明确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和留住读者。
内容为王多平台推广数据分析01020403关注读者反馈和数据统计,不断优化内容和运营策略。
确定自媒体的主题和受众群体,保持内容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利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自媒体运营策略分析直播平台运营策略探讨直播内容选择主播培养与包装互动与社交盈利模式探索04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概述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网络与新媒体主体法律责任网络与新媒体监管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伦理道德原则阐述了诚信、公正、尊重他人等伦理道德原则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交流和传输的一种连通系统。
而新媒体则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传播信息和媒体内容的方式。
网络和新媒体的结合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高效和便捷,使人们能够更加广泛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首先,网络和新媒体可以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涵盖了新闻、娱乐、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其次,网络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和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一个多元、平等的交流环境。
此外,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可以迅速地达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快。
这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飞速扩散和舆论场的迅速形成,对社会和政治事件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传播途径。
这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和开放,促进了民主与自由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发布、讨论和参与,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在经济方面,网络和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电商、网络广告、在线支付等新兴产业的涌现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商品交易和经济活动。
同时,网络和新媒体也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在文化方面,网络和新媒体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概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网络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重大成果之一、它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快速、高效地传播。
通过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联网,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各种交流和互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球互联网的普及,还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
新媒体技术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媒体形式。
它包括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可以实现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内容呈现。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网络社交和信息传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社交媒体也成为人们交流、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其次,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改变使得传统媒体必须不断创新和转型以适应新的需求。
再次,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电子商务的兴起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全球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宣传和推广渠道。
当然,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网络空间中,人们很难辨别真假信息,让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信任危机。
其次,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变得越来越易于获取和传播,因此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再次,网络安全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头号任务。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威胁着个人和社会的安全,因此网络安全问题愈发重要。
总的来说,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
李良荣⽹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录第四次传播⾰命 (3)Web2.0 (3)“去中⼼化” (3)“再中⼼化” (3)两个舆论场 (3)互联⽹ (4)新媒体 (4)IPTV (4)5G (4)超链接hyper link (4)维基百科Wiki (4)社交⽹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5)BT(bit torrent (5)【电⼦商务形式】 (5)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5)Solomo (5)⼤数据 (5)德拉吉报告 (6)5W模式 (6)受众 (6)魔(⼦)弹论/⽪下注射理论 (6)⾃媒体“We Media (6)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6)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7)MCN(Multi-Channel Network) (7)KOL (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 (7)OTT TV “Over The Top TV” (7)P2P(Peer to peer network) (7)意见⾃由市场 (7)协同过滤 (7)AI (8)UI (8)体验经济 (8)信息茧房 (8)群体极化 (8)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8)中央厨房 (9)框架理论 (9)场域 (9)众包 (9)迭代新闻/钻⽯模型(Iterative Journalism) (9)意见领袖/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9)搜索引擎营销SEM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10)⼆⼋定律 (10)长尾理论 (10)媒介素养/⽹络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 (10)信息聚合information aggregation (11)我的⽇报the daily me (11)棱镜门 (11)门户⽹站 (11)⽹络舆论 (11)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12)第四次传播⾰命~指互联⽹相关技术的推⼴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的勃兴。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概论
4
媒体概念
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edium,源于拉丁文的 medius,其含义是中介、中间的意思,常用复数 形式media。同时,媒体又是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载 体。
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1)传递信息的载体,称为媒介,是由人类发明创 造的记录和表述信息的抽象载体,也称为逻辑载体 ,如文字、符号、图形、编码等。
移动3G网 mobile internet 电视 有线电视网 Consumer Elec.
2021/7/20
34
数字媒体产业链
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交互式——发展趋势
智 能 手 机 --- 基 于 4G 通 讯 技 术 ( 移 动 互 联 网)
➢3D应用 游戏、动画 ➢智能手机用户将近50亿 ➢互联网用户将近25亿
新媒体是在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 年会上首次提出的,当时是指被称为“第四媒体 ”的互联网,其意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三大 传统媒体之后喘息第四种主要大众传播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 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今天我们所说 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 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 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 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 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
⑵数字媒体板卡 音频卡、视频卡、显示卡、网卡
28
数字媒体硬件
⑶数字媒体外部设备
光驱
麦克风 扬声器 显示器 投影机
扫描仪 触摸屏
数码相机 数码摄像机
摄像头
29
数字媒体硬件系统
30
数字媒体软件
⑴数字媒体系统软件
数字媒体设备驱动程序、数字媒体操作系 统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完整word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0绪论
一、 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四、 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 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 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 争夺传播主导权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 全,关系到政策的制定 和推行。
• 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强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如何运 用可操作的、能够被 用于解释日常生活具体问题的 “ 解释框架” ,对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进行 有 效的“再编码”。
• 第四次传播革命首先打破的是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 的掌控。
• 互联网赋予了信源蜂窝式增长的可能,5. 64 亿中国网 民每个人手里都有信息。
• 一部联网的手机 可以让你走遍世界,公民知情权在互 联网传播革命中得到了回归。
一、 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 中国的新意见领袖阶层,主要由活跃的思想精英、作家、 艺术家和草根领袖 几部分组成。
• 国家封锁信息、全面管控言论表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 复返。 井喷式的信息 增长,使国家在“ 信息权力冶 上 逐渐式微,也预示着拥有注意力资源的公民在“ 信 息 权力冶上逐渐强势。
• 国家、政府在各 个方面重视舆论压力、改进管理模式。
第三节 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冶,是第四次传 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一、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杂糅下的互联网技术 二、 互联网技术下的全球化与个人化 三、 中国媒体的涅槃与新生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什么是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特征1.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3.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4.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Web1.0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
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
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瀛海威启蒙中国互联网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WWW)的技术构想。
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2001年美国“911”事件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创建“博客中国”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网络上传播主流文化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一) 转变传统宣传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 (二) 转变话语方式,用“生动”取代“说教” (三) 传播网络的正能量
第三节 互联网与亚文化
关于“ 亚文化冶 的概念,有各种分类方法,社会学教授 罗兰·罗伯逊( Roland Robertson)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 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和生态学的亚文化等。 如年龄 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 分为城市文化、郊 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 亚文化是一 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
第十一章 互联网与文化
——副标题(黑体27pt)
赵 X X(黑体,18pt)
年 月 日(黑体,18pt)
第一节 互联网与大众文化
“ 大众文化”是什么? •大众文化是草根的、原生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是一种意义的不断构建过程 •大众文化的含义,它还代表了一种自由的力量
一、 网络形式的大众文化
(一) 性别取向为区分的同性恋亚文化 (二) 因年龄段的区分而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和老年亚文 化 (三) 由兴趣爱好所区分出的诸多亚文化 (四) 基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的亚文化群体
二、 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 性别取向为区分的同性恋亚文化 (二) 因年龄段的区分而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和老年亚文 化 (三) 由兴趣爱好所区分出的诸多亚文化 (四) 基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的亚文化群体
• 中国亚文化群体年轻化。 • 中国亚文化的模糊性。 • 中国亚文化群体的虚拟性
在网络时代的中国语境下,亚文化除了表现为对主流文 化和现实的批判外, 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娱乐、调侃 和个人兴趣的表达。
中国人注重家庭和传统,因而 在亚文化上体现的反抗 和批判的维度较少,而更多的是调侃和戏谑的维度
二、 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二、 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式样
(一) 网络语言 (二) 网络文艺 (三) 网络恶搞 (四) 网络模仿
一、 中国互联网上的亚文化
根据中国的网络媒介生态而言,亚文化的特征可以大致 归纳为: (1)区域上的地方性,非全国性或者世界性; (2) 群体数量上的局限,是一个由相对人数较少的群体 所共识的文化; (3) 阶层上的局限性,且通常有相对的持续性,不像流行 文化那样很快被新的潮流所取代。
三、 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影响
(一) 形成文化区分 (二) 小众群体浮出水面 (三) 大众文化对亚文化的消费
(一) 符号的生成速度远远大于中心化的媒体 (二) 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 (三) 用户参与流行文化生产
二、 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式样
(一) 网络语言 (二) 网络文艺 (三) 网络恶搞 (四) 网络模仿
第二节 互联网与主流文化
中国的主流文化正在逐渐边缘化,而其原因有两方面:一 是主流文化受到 了娱乐化的流行文主流文化概念本身已经和传统大众传媒 时代有所不同。 个体化、经济至上、 消费主义等都成为这个时代的文 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