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大学中庸

合集下载

大学中庸全文原文

大学中庸全文原文

大学中庸全文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是说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认为的‘强’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对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勇武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改,这才是真‘强’啊”原文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译文孔子说:“追求隐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译文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处,就能大得连整个天下都放不下;君子说到“小”处,就能小得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的道,从普通男女开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与整个天地相通.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译文孔子说:“道并不远离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远离他人,那就不算是道了.“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 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别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应该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原文“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译文“凡事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讲话之前预先想好,讲起话来就不会中断.办事之前预先想好,做起来就不会遭受挫折.行动之前预先想好,行动起来就不会抱愧.实行道德之前预先想好,实行起来就不会行不通.“处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众.要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讲信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上面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对父母要孝顺,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诚实.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 .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 ,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

书名:《大学》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大学》与《中庸》

《大学》与《中庸》

大学与中庸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学”和“中庸”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们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著作进行探讨,并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通过深入理解这两本书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的概述《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被视为是中国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进行教育和选拔人才的指南,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大学》强调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融合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政治智慧。

《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个人修身是培养人的核心,通过修身可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

其次,齐家治国是个人修身的延伸,一个人只有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中表现出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最后,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修身齐家的归宿,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繁荣的根本目标。

另外,《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它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要不断实践和反思,从而使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同时,《大学》还讲述了准则、政治伦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为后人提供了道德伦理的指导。

二、《中庸》的概述《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被尊为“周易”之后儒家经典的最高层次。

《中庸》重点强调了“中”的思想,即取得道德和伦理中的平衡和中庸之道。

它以中庸为核心,强调道德之中庸、治国之中正,提倡实事求是、克己奉公。

《中庸》讲述了一个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心境的平衡和中庸之道。

它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遵循道德规范,避免过分的偏激和极端。

在个人修身方面,《中庸》提倡克己奉公,自我约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中庸》强调实事求是,以中正之道来执政,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三、《大学》与《中庸》的共同点虽然《大学》和《中庸》是两本不同的书,但它们都是中国儒家经典,因此有很多共同点。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XXX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XXX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XXX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施它的!”XXX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XXX其大知也与!XXX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个中于民。

其斯以为XXX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书名:《大学》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中庸》国学宝典《中庸》:学道须善始善终

《大学.中庸》国学宝典《中庸》:学道须善始善终

大学.中庸》国学宝典《中庸》:学道须善始善终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解读:崇尚中庸的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极。

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程颢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重要做事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实事求是,并见机行事。

中庸思想强调要认清环境,认清自我,周全考虑,这是做事成功的保证。

中庸是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凡需要忍耐,只有忍耐才能有大成;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给《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中就是要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度,把握好分寸。

在当今社会,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

所以为人出世要低调也要中庸,做人要低调,也要能方能圆,做事要中庸,也要能进能退。

2、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解读: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

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诚之者,人之道也。

人道之诚表明一种人性之善,没有诚,人们既无法认识和体察天之道,也无法认识和把握人之道。

而这种“诚”,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为人处世的“善”上,从诚意出发,得到一个善意的结果,这就是最简单的中庸。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

”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

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

2024年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进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

《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

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明德”一词出自《周书·康诰》。

成王平管叔、蔡叔之略冬封其弟康叔于卫,作《康诰》以示警策。

诰文开篇说:“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封是康叔的名字,诰文以成王的口气称封为小子,并告诫他说:“你的祖父文王,最能明德慎罚,不敢欺侮鳏寡弱民。

”这里的德是王者的德性,也就是美德,也是在《尚书》中多次出现的“俊德”。

“克明德”即能够彰明美德,也就是能够发扬好的德行。

“明德”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动宾式短语。

在《大学》的思想范畴里,在“明明德”的特定语言环境里,“明德”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已经不再是动宾式名词词组,成了动宾式的名词,不是一般性的名词,而是赋予了特殊内容的哲学范畴,指的是天生的美德,也就是后代所说的天性、知己。

所谓“明明德”,就是要彰明人类这种天生的美德。

如何彰明呢?《大学》紧接上文阐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用;欲治其国者,先齐其荚痘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书名:《大学》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

书名:《大学》之吉白夕凡创作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尔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成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成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克不及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必其极.《诗》云:“版图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成以齐其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成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尔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尔后求诸人,无诸己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尔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怙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怙恃.《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成以失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容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欠亨:实不克不及容,以不克不及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善人.见贤而不克不及举,举而不克不及先,命也;见不善而不克不及退,退而不克不及远,过也.好人之所恶,善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家.未有上好仁而下欠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怙恃,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怙恃,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苍生,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贫贱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不法不言,非道不成;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怙恃,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苍生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怙恃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怙恃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不雅,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稳定,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罢了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怙恃.’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顺,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成以不争于父,臣不成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欠亨.《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以上为《大学》、《中庸》、《孝经》三书的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忙.。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国学经典之大学

国学经典之大学

国学经典之大学篇一:国学经典之大学中庸国学经典之大学中庸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5.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6.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7.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8.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9.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0.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1.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12.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13.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14.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15.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16.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17.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8.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19.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20.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21. ”22.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3.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4.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李仁贵珍藏版)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李仁贵珍藏版)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李仁贵珍藏版)《大学》全文及翻译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格者:正其不正。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是孔子学说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下面是《大学》的全文及其英文译文:《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轻,而其所轻者重,以继细。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仪,动则观其止,夫唯仁者能以观于事物。

所厚非责于人,所轻非取于人。

所厚者其所与有之,所轻者其所与无之。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故非其地不安,非其民不存。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履乎身,行乎世。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学》英文译文: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 illuminating virtue, loving the people, and stopping at utmost goodness.Having knowledge of where to stop is only possible after achieving stability, and being stable is only possible after finding tranquility. Once tranquility is achieved, only then can one attain peace; and with peace comes the ability to think clearly. Only after effective thinking can one achieve success.Things have their origins and their endings, and affairs have their appointed times. Knowing the order of precedence will lead to a nearby path.In ancient times, those who wished to bring virtue to the world began by governing their own states. Those who sought to govern their states first sought to bring order to their families. Those who wished to bring order to their families first sought self-improvement. Those who wished to improve themselves first sought to rectify their hearts. Those who wished to rectify their hearts first sought sincerity in their intentions. Those who wished to be sincere in their intentions first sought knowledge. The attainment of knowledge begins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By investigating things, knowledge is attained. Once knowledge is attained, intentions become sincere. Once intentions are sincere, theheart is rectified. Once the heart is rectified, the self is cultivated. Once the self is cultivated, the family is regulated. Once the family is regulated, the state is orderly. Once the state is orderly, there is peace throughout the world.From the Emperor down to the common people, all must regard cultivating the self as fundamental. If this fundamental is in disarray and remains uncorrected, then failure is certain.What one thinks highly of should not be imposed on others, and what one thinks little of should not be demanded from others.Therefore, when a superior person is in repose, they observe how they conduct themselves. When they are in motion, they observe how they come to a halt. Only a person of benevolence is capable of observing things as they are.What one thinks highly of is not for the sake of others; what one thinks little of is not from their disgust with others. What one thinks highly of is what they themselves possess; what one thinks little of is what they themselves lack.Therefore, the superior person is calm, never forgetting the danger, but ensuring their safety; they’re alert, not forgetting their ruination, but ensuring their preservation. They maintain order, never forgetting the turmoil,。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

书名:《大学》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解读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解读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解读1. 大学的思想内涵《大学》是一本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後继者编纂而成。

它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和教育观念。

在《大学》中,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与方法。

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具体来说:1.1 格物致知《大学》中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得真知。

这种观察不仅限于外部世界,还包括自我反省和心灵深层的探索。

唯有真实客观地把握事物本质,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识。

1.2 诚意正心《大学》强调人应该保持内心真诚、无私、正直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完善自身修养。

1.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强调个人修身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只有通过教育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才能确保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个人不断追求进步与完善。

2. 中庸的思想内涵《中庸》是孔子弟子及其后继者传承并发展起来的儒家经典著作。

它阐述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原则和方法。

2.1 和谐统一《中庸》强调“中”的概念,即“道之所以均也”。

只有在各种对立面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才能使万物得以和谐发展。

这包括了个体和整体、利己和利他、权力与义务等多方面因素。

2.2 恢复自然本真《中庸》主张“诚意正心”,即以真诚、善良、恪守道义来处理事物。

通过恢复自然本真的境界,人们可以找到内在的平衡和指导,并摆脱欲望的束缚。

2.3 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中庸》重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发展自己的品德和智慧,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帮助他人成长和促进社会公正。

总结《大学》与《中庸》都是儒家经典著作,它们强调了个体与整体、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大学》注重对知识的追求、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治理方法的探索;《中庸》则着重于和谐统一、恢复自然本真和发展个人品德与责任感。

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大学中庸》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是儒家学派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我有幸读到了《大学中庸》,通过读书心得体会,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认识和价值观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大学中庸》以中庸之道为核心内容,阐述了人的修养、治国、平天下等方方面面。

它告诉我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可以达到人生的圆满和社会的和谐。

在这一观点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儒家所强调的孝、仁、义、廉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大学中庸》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是修身,即修养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为。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着他的人生境遇。

因此,一个人应该积极修身,注重自己的品行和道德规范。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中庸之道强调齐家的重要性,强调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家庭的和睦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家庭是人的温暖港湾,是情感的源泉。

只有家庭和睦,个人才能得到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在家庭中,人们要尊重长辈、睦邻友善、和睦相处,用真心和爱心构建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

治国是《大学中庸》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提到了统治者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能力。

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幸福,因此,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依法治国,公正执政,关心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

只有一个正义、公正的统治者才能够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平天下是《大学中庸》中的最高理想。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天下大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够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为了实现平天下的理想,我们应该注重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关心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福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之大学中庸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6.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7.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

8.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9.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1.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12.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13.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14.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15.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16.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
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1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8.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19.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20.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21.”
22.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3.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4.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5.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2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28.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29.「忠怒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