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学堂【精选】

合集下载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新式学堂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新式学堂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新式学堂作者:佚名来源:《北方人》2011年第05期京师大学堂,清华学堂,云南讲武堂,黄埔军校,哪个不是威名赫赫,把校友攒起来就可以挤满中国近代史那几页薄纸。

但今天不扯它们,因为今天的主角,最牛的学校,可不在它们中间。

它就是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建的——湖南时务学堂。

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曾经就在这里当过“谭老师”。

常听人说,老美的常青藤盟校多么多么牛,给美国几百年历史输送了许多总统,但为什么我敢把这个史书中没什么名气的时务学堂拖出来说事呢?因为它更狠,它不输送什么国家元首,它输出的可是一场接一场的改革与革命。

时务学堂的老师们率先开动了戊戌维新的第一步,在湖南一度被各界维新人士力捧。

但最后情况却又戏剧性的发生了转折。

其实所谓的维新派并不是铁板一块,也分为保守温和派(成熟的各界大佬)和热血激进派(各种小青年)。

而时务学堂的老师们恰恰就是后者。

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时务学堂任教时期在课上开讲了各种激进言论。

直接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底线,甚至连维新派中的保守人士的心里底线也一并突破,可以说把敌人,自己人一起给得罪了。

时务学堂教习合影政治改良向来不能激进,优秀的改革者往往善于妥协,因为如何正确的妥协才能体现改革者的政治智慧,激进必然损害许多人到手的好处,留下许多明显的弱点,自然也就成为众人的靶子,一个不留神,翘辫子也是最快的,老话说得好啊。

“从来钢刀口易折。

”外有强敌,内缺援手,眼看着时务学堂在风雨飘摇中已经在劫难逃,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维新激进分子在慈禧老佛爷的大发雌威之下死的死,逃得逃时。

曾经维新派中混迹官场的老油条们则立马当起了“乖宝宝”。

放眼中国,已无人愿为时务学堂保驾护航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务学堂被迫停办。

创立人巡抚陈宝箴丢官,两年后神秘的死在家中,梁启超逃亡日本,李维格另谋高就,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送了性命,剩下的人散落天涯海角。

但,这并不是结束,这只是新的开始。

谭嗣同死了,维新运动败了,但谭嗣同的信念不曾死灭,正如短命的时务学堂,学堂解散了,但曾经萦绕此间的精神随着这所学堂中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带向了四方。

洋务派办过哪些新式学堂

洋务派办过哪些新式学堂

同文馆兴办洋务,与外国人打交道,洋务派首先感到急需翻译人才。

1862年7月,酝酿了一年多的外国语学堂正式开学,命名为“同文馆”,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第一批挑选了十名满族学生入馆学习,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

最初只设英、法、俄三班,后来陆续增设天文、算学及德文、日文等班。

除汉文外,其他课程的教师多为外国人。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当总教习,掌教务近三十年。

这所学校还设有印刷厂,译印数、理、化和历史、语文等书籍,对新知识的早期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随着愈来愈多的现代军工和民用企业建设起来,对现代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愈来愈迫切,因此在创办外语学校之后,洋务派又陆续兴办一大批学习现代军事和科技的学校。

到1894年,已兴办各类新式学校二十多所。

这些学校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打下最早期的基础。

上海广方言馆上海广方言馆是1863年由李鸿章奏准设立,1864年正式开馆,目的在培养翻译人才。

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翻译馆,移译外国书籍,因为与广方言馆性质相近,于是在1869年把广方言馆并入江南制造总局,但仍保留广方言馆名称。

除英文、法文、算学外,广方言馆又学习许多金属、地矿、机械、船炮等工科知识,所以它同时也是一所中等技术的专业学校。

1905年,上海广方言馆改制为工业学校,脱离江南制造总局而独立。

求是堂艺局求是堂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州船政局的一部分,为清末最早的海军学校。

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

分为前学堂(造船班)、后学堂(驾驶班),完全仿照英、法体制。

因为左宗棠认为,法国的造船术最先进,英国的航海学最发达,所以造船班由法国人主持,航海班由英国人任教。

学生毕业后,授以水师官职,或派充监工、船主。

辛亥革命后,求是堂艺局归国民政府海军部管辖。

1913年,前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海军学校。

海陆军学堂1880年,李鸿章奏设天津水师学堂,经费由北洋海防内开支。

学校仿照英国海军教习章程,制订条例和计划,又聘英国教练。

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的发展及其启示

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的发展及其启示

新式 学堂与 传统学 校相 比, 具有 新 的办 学特 点 ,
均改设 中学堂 , 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 。 并多设蒙养学 堂 。 [(7) ”211此后 , 式学 堂开 始发 展 起来 。为 了对 'o J4 新 新式学堂进行统一管理 , 清政府于 10 94年颁布一系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四个方 面 : 1教 学 内容 近代化 .
… …
中 国的传 统教 育 由来 已久 , 清末 新政 时 期新 式
学 堂 的产 生和发 展 是 对封 建 传统 教 育 的有 力 冲击 ,
争之 为道 有三 : 战也 , 战也 , 战 也 。而 兵 兵 商 学
给困境 中 的中国教 育 注入 了新 的活 力 , 养 了适 应 培 社 会发展 的新 型人 才 。这 是 中 国教 育 的 一大 进 步 , 促进 了中 国教育 的近代 化进 程 。
奖罚 。在清 政府 的大 力 提倡 下 , 式 学堂 的数量 逐 新 年增长 , 堂数 和在校 学生 数 分别 从 10 学 9 3年 的 7 9 6 所 、 12 3 4 8人 增 加 至 1 1 9 0年 的 4 6 6所 、 24 6 29 18 9 5
人。 】
务派开办的京师同文钳 , 但是在清末新政以前, 其数 量并 不 多 。 10 9 1年 , 内外交 困 的形 势 下 , 政 府 在 清
开始 实行 “ 政 ” 兴 学 育 才 是 其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新 ,
面 。在清政府 的大 力提 倡 下 , 式 学 堂 开始 大 量 出 新
现 。10 “ 94年 癸卯 学 制 ” 的颁 布标 志着 中 国 近 代制
度化教 育 的开 始 , 大 大 推 进 了新 式 学 堂 的发 展 。 它

新式学堂ppt

新式学堂ppt

1、招生录用条件苛刻 2、开设实用的专业和课程 3、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4、派遣留学生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培养新式外交、军事、 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洋务教育逐渐开办起来,全国各 地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两种类型的 学堂。此次兴办学堂,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谙练外 国语言文字的外交人才,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 才为宗旨。同时还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 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 的专门人才。这些学校,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育 形式,都充分展示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其符合 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价值,而使中国的学塾和书院 之类的陈旧教育模式望尘莫及。
馆内待遇:除膳食、书籍、纸笔由官家供给外,每月尚有薪水银10 两。 毕业就业: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 结局:1902年1月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 学——京师大学堂。
返回
简介:北洋电报学堂,又称天津北洋电报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六年 (1880年),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停办。北洋电报学堂 是当时中国近代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亦是中国最早的电报学校。北 洋电报学堂的前身是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机器局内附设的天津电报 学堂。 课程:聘期为一年的丹麦大北电信公司的技师以及法国和英国籍的 教师为学生教授数学、制图、英文、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基 础电信、仪器规章、电报实习、国际电报公约等二十门课程来训练 管报生。 招收学员:主要在16岁至22岁之间。北洋电报学堂设有4个班、50 名学生 就业方向:毕业生都被分配到各地的电报分局工作,一些不胜任工 作的毕业生被送回北洋电报学堂进行补习。
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 言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一为工艺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 路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 专门人才; 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天津水师 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 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 欧留学生200多人

上海新式学堂

上海新式学堂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4、上海市第二中学
初名“务本女塾”,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近 代女子中学,于1902年由吴馨创办,初址小南门花 园弄。1909年迁入西门外黄家阙新址,设师范三级、 中学二级、小学四级。1917年增设中学部,后又设 高、初中各三级。 1928年改名为“上海市立务本女子中学”。该 校师资质量较高,教学认真,成为近代上海著名女 子中学之一。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校舍被炸,改称 “怀久女子中学”继续办学。1945年又在永康路200 复校。 解放后改名“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现为 “上海市第二中学”。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10、格致中学
前身为“格致书院”,创办于1876年,院址在 英租界北海路,是中国最早由中外人士联合创办的 以理工为主的新式学校。书院采用中西结合的教育 方式,定期邀请中外著名学者演讲自然科学原理及 研究方法,并聘请李鸿章、刘绅一、薛福成等热心 洋务的官绅前来命题课试,优秀者给以嘉奖。书院 除了招生授课,还兼有社会教育功能,图书馆、博 物馆非本院人亦可入内参观阅览。书院举办的科学 演讲,任何人均可聆听,也可参加考试,合格者发 给文凭。1917年改称“工部局立格致公学”,1941 年改名为“上海市特别市市立格致中学”。解放后, 改名“格致中学”,校址为北海路150号。1995年, 该校校址改为广东路615号。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16、第八中学
• 1861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夫 人创办的,初创时称“清心女书院”,旧址在南市 陆家浜,范约翰夫人自任校长。1918年迁入陆家 浜路650号新校舍,1929年在民国政府教育部登记 立案,改名“清心女子中学”。 1953年改名“上海市 第八女子中学”,1966年易名为“上海市第八中学”。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八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时期的教育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八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时期的教育

1886年,再派出第三届学生34名,其中包括由北洋
系统派出的10名(有1名学生因故未能成行,所以
实际上共派出33名)。留学国仍为英国、法国,驾
驶学生学制不变,制造学生改为6年。I897年,福 建船政局派出第四届学生6名赴法学习制造,这已 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留学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四届学生受经费影响,未能全部完成学习计划。
(五)对新式学堂的评价
1.新式学堂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2.开设“西文” “西学”课程,对封建教育进
行了一些改革
3.洋务学堂在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知识方面、在社会实践等方面起了开创讲究
实用科学的新风气
二、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派遣留学生的原因: 1.开眼看世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定了一系列的
蜡孙两处船厂学习制造。这5名学生实际成为以
后大批派遣赴欧留学生的先声。
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沈葆桢 等反复讨论议定

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很快 获准。这是继曾国藩等拟订的幼童赴美留学章程之 后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又一部重要文献。 《章程》的主要内容有: (一)奏派华洋监督各一员,不分正、副,共 同负责出洋肄业事务。 (二)选派制造学生14名,制造艺徒4名,交 两监督带赴法国,学习制造。 (三)选派驾驶学生12名,交两监督带赴英国 学习驾驶兵船。
有黄遵宪、谭嗣同、陈宝箴等人创办
3.通艺学堂
严复、张元济创办
4.经正女学
经元善等人创办,是我国第一所自办女学。
(二)办报馆、学会宣传变法
北京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时务报》 蒙学公会

近代新式学堂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历史意义

近代新式学堂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历史意义

1.新式学堂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陆续诞生了一大批新式学堂, 这些新式学堂的创立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人知识结构的更新, 思想观念的进步, 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转型。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使中国人切身感受到了“船坚炮利”的威力, 同时也使中国人认识到要想避免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惟一的办法只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就是说, 只有首先学习洋人的新技艺、新方法, 才能最终战胜洋人。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在洋务运动的大力推动下, 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 中国大地上很快建立起了许多与旧式教育完全不同的新式学堂。

戊戌变法和科举制的废除, 新式学堂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新式学堂的蓬勃兴起, 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主要以私塾教学为核心的教育结构形式,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上的转换,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社会输入了新思想、新观念, 进而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全面和深刻的影响。

(产生的原因)1.1近代新式学堂的特点1新式教育逐渐取代了旧式教育建立起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从小学到大学, 从普通教育到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的较完整的地方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围绕科举考试的, 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教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2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中国传统教育主要是为“做官”服务的, 而洋务派所创办的早期新式学堂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即着重学习洋人制枪炮、造船、练兵的方法。

但是后来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

这就导致从19 世纪末开始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实业救国”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和我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倡导下, 职业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

3女子教育备受重视中国传统观念对女子受教育几乎历来持否定的态度, 针对女子的正规教育也几乎是一块空白。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6 年代 , 0 随着国门的叩开 , 清政府 不得不正视必须 同外国人打交道这一问题。虽有了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的设立 , 但没有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中国官员 , 碰 到交涉时就不得不借助于所谓的“ 通士” 而他们也 , 不过只能认识些简单的洋文 , 往往是成事不足 , 败事 有余 。当时负责办理外交事务的恭亲王奕新 、 大学 士桂 良、 文祥等人 , 便积极 向清政府提出设立专 门学 馆, 培养熟 悉外 国语 言文字 之人 的建议。奕 新 以 “ 欲识各国情形 , 先谙外 国语 言文字 , 必 方不能受人 欺蒙” 瑚为由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相似建议早在 [ 1 15 年 2 89 月郭嵩焘也 曾在上 书时说到 : 通市二百 “ 余年 , 交兵议款又二 十年 , 始终无一人 通知夷情 , 莫 切 于是 。[ 但 直到 16 年 7月 1 ” 2 82 1日, 国第 一所 中
收 稿 日期 106— 3 0 20 0 — 7
维普资讯
首 先 , 教 育 目的上 有 了很 大 的 区别 。培 养 迂 在 腐士子的传统教育被“ 国强兵” 富 的洋 务教育所取 代 。新 式学 堂 的创立 是为 了解决 中国当时 面临 的现 实 问题 , 固清 王朝 的统治 , 到“ 巩 达 自强”求 富 ” 目 “ 的 的 。因而 , 务 派有 针 对性 地 培养 海 防所 需 要 的各 洋 种人 才 已成为 当务 之急 。在此 目的下创 办的 洋务新
新 式学 堂— — 同文 馆才告 成 立 。 其次 , 开展 洋务 运 动 的需 要 。洋 务 派首 领 奕 新 说 :治 国之 道 , 乎 自强 , 审 时 度势 , 自强 以练 “ 在 而 则
人才。李鸿章曾猛烈抨击科举考试“ 所用非所学 , 人 才何 由而 出 ! 以章句 弓马施 于洋务 , 膜太甚 ! ”“ 隔 ” 他们中的好多人提议建立新式学堂, 开始重视实际 技能 , 提倡 经世致 用 , 式学 堂 的开办 和西 学 的输 入 新 实际上正是避虚就实 , 肯定西方文化的实用性 、 可取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作用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作用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作用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洋务教育逐渐开办起来,全国各地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两种类型的学堂。

此次兴办学堂,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谙练外国语言文字的外交人才,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同时还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这些学校,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充分展示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价值,而使中国的学塾和书院之类的陈旧教育模式望尘莫及。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直接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当时中国刚结束闭关锁国政策,经济,科技正处于高度落后的状况,因此中国想要翻身,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变现状洋务派成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叫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

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的 30 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 30 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

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 200 多人。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

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书籍,内容浅近,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洋务派创造新式学堂的积极影响1.培养了一批务实有用人才 2. 使教育开始摆脱科举制的束缚 3.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民国工商团体创建新式学堂的价值及意义

清末民国工商团体创建新式学堂的价值及意义

在缺乏创办新式教育经验的情 况下 , 近代 中国教育基本
是采 取 移 植 发 达 国 家 的 教 育 方 式 得 以展 念 , 至体现 在专业选 择和课 程设 甚
置 。就 与 经 济 发展 密 切 相 关 的 商业 学 校 课 程 设 置 而 言 , 乎 几
国 社会现实, 出现教育越发展失业人数越多的悲壮局面。逸
种状 况用蔡元培 的话 来说是 :需要供 给 , 悬至此 , “ 相 无惑乎
求事者未能得事 , 求才者坐叹无才。 失业学生不仅包括 中学 ”
生 , 至 有 大 学 生 、 学 生 。 职 业 教 育 社 上 海 职 业 指 导 所 甚 留 13 年 统 计 报 告显 示 ; 托 介 绍 职 业 者 27 人 , 中 国 内 大 90 委 82 其
学毕业者 78人 , 3 国外大学毕业者 13人。大学毕业者如此 , 3 中学毕业者景况更差 ; 在近代工商业 最为发达 的上海 尚且如 此, 其他地区的状况可 想而知 。至 于普通教育 , 况更为不 景 妙 ,我 国社会问题 , “ 日趋严重 , 抉其 最著 , 约有数端 。近人恒 言, 普通教育愈发达 , 会失业者愈众 。因果关 系未必尽然 , 社 但毕业高级小 学 , 不能升 中学 。毕业 中学 , 不能升大学 , 一岁 间无虑数千万 。此 辈散在社 会 , 高低 两无成 就 , 已有相 当 既 之知识 , 养成超越平 民之欲望 , 而却无一技专 长 , 执业 社会 , 怅怅何之 , 怀抑郁 , 满 其于 国家社会 , 为利 为害 , 言可 知。 不 ” 教育 与实 际生产 、 生活脱节 , 不仅导致教 育和实业 难以发展 , 社会发展也 目趋艰难 , 社会 事业 , “ 既已 日见 凋枯 , 而人才供
出一条与教育界不同的新式教育本土化之路 , 对教育界办 并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滥觞——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滥觞——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滥觞——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2O09年12月第23卷第6期新乡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NXIANGUNIVERSnYDee.2009V01.23No.6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滥觞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张玉山(新乡学院历史系,河南新乡453003)摘要: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培养洋务人才,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学技术学堂.从它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分配等办学状况来看,新式学堂都带有浓厚的近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揭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序幕.新式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洋务运动;新式学堂;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6—0162—03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教大会上指出:"必须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国家已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近几年我国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必然成为专家,学者或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御的责任.本文试图从职业教育发生,发展角度,对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进行探究,追寻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源头,为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历史的借鉴.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9o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那时的清政府经历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其统治愈加摇摇欲坠.为维持清朝统治,统治集团中的一个重要派别——洋务派,大张旗鼓地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即希望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民用工业技术和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以及训练和筹建新式陆海军都需要大量的,懂洋务的专门人才,因此,洋务教育就成为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洋务派办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在维护"中体的名义下采纳西学,即在传统的经史儒学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框架里,容纳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新文化.在中国近代化的起始阶段,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就无所依托,势必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 难以在中国进门入户,扎根抽芽.所以"中体西用"这一指导思想就为中国引进西学提供了可能的方式.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很欣赏,认为"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州]卷.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培养新型专门人才,必须仿照资本主义教育兴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 洋务派仿照西方先后在一些地方创办了新式学堂.新式学堂涉及的专业门类较多,诸如外交,海军,陆军,造船,电报,铁路,矿务,医学等.学生学成后,根据所学知识,被安排到各个部门,从事不同的职业.显而易见,这些新式学堂已具有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新式学堂的创办,打开了传统封建载育的缺口,中国近代新教育由此产生,近代职业教育也正是从这里起步.洋务运动为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客观条件.职业教育也随着当时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而产生.在当时的中国,职业教育要生存和发展,还需要人们在思想上予以接受和支持.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科举制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教育的内容是儒家典籍.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科举制度流弊日深,而更主要的是由于以"四书"为唯一的考试内容,整个教育客观上排斥了科学技术教育,从而与近代社会对近代科学技术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是由于科举制度的长期存在,它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历来强调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人才的价值赫然趋向于道而远离于艺.科学技术一向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在教育中无法处于正统地位,大多数知识分子热衷于传统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模式,视职业教育为歧途.另外,近代职业教育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引进的,要学习西方,即当时人们所谓的"师夷",在社会上同样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对于从小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对"西学"全然不知,正希望或已经通过科举获取衣食和功名的士大夫而言,认可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就意味着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意味着要通过重新学习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痛苦而难以接受的.要学习西方,要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来进行职业教育,就必须收稿日期:20o9一o3—20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o8~JKGHAGH一573).作者简介:张玉山(1963一),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162?扫除人们思想上的障碍.洋务派对中国传统的知识和人才在"千古变局"中的作用做过这样的批判:"中国士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o'C3J9在这段话中,洋务派一方面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悲哀,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在近代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情况下,为国家自强计,就必须学习西学.针对守旧之人常常以"圣道"贬"技艺",以图维护传统教育的思想,洋务派指出:"天地万物万事皆有制造之法之意.何可藐视?"甚至说:"我却未见圣人留下几件好算数器艺来."[2】暑十认为我国之所以轻视科学技术, 以至落后于西方各国,原因就在于"圣贤之道"为害.洋务派不仅对传统教育提出质疑和非难,而且要求改革旧教育,增添新内容.对于"机器,重学,算学,化学,电学,有心人诚当急为讲求,勿徒虚言以自夸大""』J".凡是"洋学实有逾于华学者",我们就应该"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对于西方科学技术,"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口】卷洋务派的以上言论,对转变人们的传统思想,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提高新式学堂的社会地位,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对西方国家尊重科学技术及其发明创造者乃至"制器之人"的普通技术工人的社会风气洋务派很是赞誉,说西方对于"创制之员匠,则举国崇敬之,而不以曲艺相待","能造一器为国家利用者,以为显官,世食其业,世袭其职"【】lj.他们实际上正是想把中国的"制器之人"的社会地位予以提高,通过新式学堂这一载体,让更多的人从事和接受职业教育,让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走向社会后能得到社会的尊敬和重用.正是由于洋务派的大声疾呼和极力倡导,新式学堂这一新生事物才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从此拉开了序幕.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中,其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在办学实践中的很多方面,诸如,学校类型,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毕业分配等.新式学堂在办学类型上呈现出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几乎涉及洋务运动的各种职业需求,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即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学技术学堂.各种类型的新式学堂,其培养目标都深深打上了职业教育的铬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涉中,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外交损失极大.为了避免因语言问题而给清政府外交带来损失,培养中国的翻译人员和外交人员已刻不容缓.在洋务派的积极努力下,清政府决定成立外语学校,着重培养从事外交和翻译职业的专门人才,于是先后建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等~批培养外语人才的新式学堂.作为新式学堂中另一重要类型的军事学堂,其培养目标总的来说是培养军事人才.由于军事方面所涉及的职业分工有所不同,因此军事学堂根据职业分工的需要,又可以细分为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这些不同类型的军事学堂主要是为清政府培养陆军指挥人员,海军指挥人员和军事工程技术人员.洋务派之所以要通过建立军事学堂培养专门职业的军事人才,主要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洋务派认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十分严重,要想"靖内患,御外侮,非讲求兵制不可州4]". 培养掌握先进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工程技术的专门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洋务派认为:"西洋各国武官无不由学堂出身."查泰西各国,讲究军事,精益求精,其兵船将弁必由水师学堂,陆营将弁必由武备书院造就而出o-[7]134所以,中国要"自强"就必须仿照西方设立新式学堂,培养军事人才.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军事学堂大致有15所左右.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到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除继续举办军事工业外,还开办了民用工业.开办民用工业,需要大量懂得近代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如电报,铁路,矿务,医学等专业技术人员,于是洋务派通过创建科学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科学技术类新式学堂有14 所,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南京矿务学堂等.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也紧紧围绕着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的目的来安排.外国语学堂所开设课程主要为英语,法语,俄语,德语等.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又增设了算学,天文,代数,几何,化学,物理,医学,生理,万国公法等课程,但外语仍是主要课程.军事类型的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实用,偏重于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训练.军事学堂在军事理论方面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外文,算学,几何,代数,三角,测量,绘图,化学,军械学,航海,制炮,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法,此外还要求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军事理论,如《孙子兵法》, 《读史兵略》等.军事学堂还注重军事操练和演习,如江南水师学堂规定,学生每天除了学习军事知识外,"每日傍晚放学后,均由赴习艺场操习泰西跳跃攀跻各种武艺以壮筋骨".实习制度是军事学堂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为了加强职业训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军事学堂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天津水师学堂规定:"凡学生在堂肄业四年,由北洋大臣大考,择其中式者,派上练船.在船练习一年,凡大炮,洋枪,刀剑,操法,药弹利弊,上桅接绳,用帆诸法,一切船上应习诸艺,皆能通晓o,,[81247广东水陆师学堂规定,学生每年有9个月在堂学习,有3个月在船或在营历练. 水师学成后必须上船实习1年.广东实学馆要求学生学业有成时,驾驶科学生上船实习6个月,制造科学生到工厂实习.科学技术学堂在课程设置方面职业教育的特点更加明显.为使学生掌握电学知识和发报技术,胜任电报局工作,电报学堂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基础电信,仪器规章,国际电报规约,电磁学,电测试,各种电报制度与仪器,铁路电报设备,陆上电线与水下电线建筑,电报线路测量,材料学,电报地理学,数学,制图,电力照明,英文和中文等.矿务学堂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物理,化学,地质学,矿物学,外文,算学,绘图,历史等.医学堂按西方医学校标准设置课程,主要有生理学,编摩,外文等.科学技术类学堂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天津电报学堂专门设立了电报实习这一门实践教学课程.福州电报学堂在教学中将电气原理知识的讲授和操作机器的方法结合起来.天津医学堂规定:"学生堂课固宜讲求,而临症尤最为切要.学习半年后,于医学门径略能领会.每至施医之时,按日轮班,随同医官就近往医院诊视,以广学识."l9由于新式学堂带有浓厚的职业教育色彩,所以学生毕业】63?后大多到和其所学专业有着密切联系的部门去工作.外国语学堂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外交人才,因此其毕业生大部分充任翻译人员或从事外交工作.军事学堂的毕业生分配,基本上是学以致用.如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毕业后,被授予水师官职或充任监工,船主,或留校任教,有的被派往国外深造.该学堂为中国培养了不少早期的海军军官和科技人员.天津水师学堂学生毕业后任水师官职.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考取前列者,发给执照,咨送圆营,由各统领量材授事.科学技术类学堂学生毕业后,多被分配从事专业工作.如福州电报学堂毕业生大多充任电报员.天津电报学堂毕业生被分配至各地电报分局工作,不胜任工作者回校补习.天津医学堂毕业生,大多被分配至陆军岗位或海军军舰上从事医务工作.上海电报学堂学生毕业后在上海电报总局任职.总之,新式学堂的办学实践显现出浓厚的近代职业教育色彩.如果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待新式学堂,我们必须肯定它具有的积极影响.首先,它揭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序幕,是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开端.传统教育的内容是以儒学为中心的经史义理和八股文章,学习方法上偏重于死记硬背,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职业技术在传统教育中不占重要地位.与传统教育相比,新式学堂的培养目的是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职业人才,所开设的学科内容是封建旧学体系中所没有或不被重视的,却又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新式学堂在教学内容上.除开设外语,数学,格致,化学等一般性课程外,还开设了与各自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课程,注重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上,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偏重死记硬背的传统学风,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建立了实习制度.这些都是新的社会生活需求的反映,是中国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反映.由于新式学堂打破了过去偏重伦理说教,脱离社会实际的封建教育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因此,它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立开辟了道路. 其次,新式学堂促使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追求和理想, 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历来不为广大知识分子所重视,甚至被斥为"奇技淫巧".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缺乏应有的地位,"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很少有人放弃科举正途而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新式学堂的刨办使中国出现了一批不同于旧式封建文人的新式知识分子,他们在学成后,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社会上大显身手,活跃在洋务事业的各个领域.这种状况使得愈来愈多的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传统教育与近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地位.这对打破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引进提供了条件.在洋务运动之后,职业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当然,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还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只是处于近代职业教育的萌芽时期. 相对职业教育来讲,这一时期的新式学堂无论是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管理制度,毕业分配等都不是那么规范,那么系统.但它毕竟冲破了传统封建教育的藩篱,是中国实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声,在一定程度转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对洋务运动时期的职业教育进行探讨,对当今我国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仍具有启示作用.参考文献:[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先明日报, 2005一I1—04(1).【2]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M].[3](清)宝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g-二十五)【M].[4]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l961.[5]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奏稿[M].[6]朱有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7]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8]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3)[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9]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I992.【责任编辑李延明】TheOriginoftheV ocationalEducationinModernChinaZHANGYu—shah(HistoryDepartment,XinxiangUniversity,Xinxiang,453003,China)Abstract:WiththepurposeofcultivatingtalentsforWesternization,Westemizationistssetup alargenumberofnew—typeschoolsintheperiodofWesternizationMovement.Thosenew-typeschoolsCallbemng hlydevidedintothreetypes——sch0olofforeignlanguages,militaryschoolandschoolofscienceandteehonology.Inthevie woftheirteachingobjectives,curriculumandassignmentofgraduates,thosenew—typeschools,aprologuetothevocationaleducationinmodemChina.aIethickwiththefeatures0fmodemvocationaleducation.Thelaunchofthose new—typeschoolsreally hasapositiveinfluenceonthegrowthofthevocationaleducationinmodemChina.Theinvesti gationandanalysison themisworthyofthevocationaleducationinmodemChina.Keywords:WesternizationMovement;new-typeschools;vocationaleducation164?。

向新式学堂的蜕变

向新式学堂的蜕变

向新式学堂的蜕变【摘要】晚清时期,书院已取代官学功能成为国家的主要教育机构。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愈加激烈,书院这种教育机构也面临着挑战。

十九世纪中期,从林则徐、魏源开始,中国踏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尤其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

于是,采取西方学校制度,改变旧有的书院教学传统,成为激进派热烈呼吁的救国方略。

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中,来自书院本身与外界的种种压力,使书院开始了它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书院变为新式学堂的艰难改制之路。

城南书院与其它书院一样,在清代光绪年间,开始步入改制时期,并走向了新式学堂、现代学校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式学堂;城南书院;改制一、改制背景近代中国发生了天崩地裂的改变,遭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奇局”,中央帝国曾经傲视全球的风采已经不再。

欧洲文化从新航道的发现之后,就发生着巨变。

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再到近代启蒙运动,西方的文化历程可谓狂飙突进。

而一度独领风骚的中国却止步不前。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迫使中国开始进入以西方为蓝本的近代社会。

最先传入中国的是西方的器物文明,主要为坚船利炮。

由奕 、曾国藩、李鸿章所主导的二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就是一场中国人学习西方技术文化的,以“师夷长技”为目的的运动。

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代工商业在中国已经立足,中国的军事也向近代化迈进,并取得了收复新疆、援越抗法的胜利。

然而,清王朝在政治体制上的腐败,不能使中国最终摆脱任人宰割的局面。

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之战,中国彻底战败于新近崛起的东邻日本。

这个向来被清王朝瞧不起的东洋岛国,竟然在这次战争中使清帝国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北洋舰队覆没于威海,朝野上下,震惊万分。

次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宣传鼓动下,以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为中心的维新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而教育改革,正是变法维新的重点之一,即使是维新运动失败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对教育改革的探索也没有停止过,而且清政府中的顽固派也没有放弃对教育改革的尝试。

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肇始-徐颖已发表观点

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肇始-徐颖已发表观点

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肇始徐颖摘要:在19世纪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军事学堂、科学技术学堂、外语学堂等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洋务企业需要的人才。

从分析新式学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和就业发展等特点入手,可以探讨洋务新式学堂的建设对职业教育近代化的启蒙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期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新式学堂建设,职业教育,近代化1840年以后,西势渐强,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统治集团中有识之士—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期望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船坚炮利”,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和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福州电报局等民用工业,筹建和训练新式军队北洋水师与南洋水师。

这些举措无一不需要众多专门职业人才,因此兴办新式学堂就成为洋务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洋务新式学堂创办基本概况洋务派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己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为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必须采用“中体西用”的方式,仿照资本主义教育模式,兴办新式学堂。

自19世纪60年代始,洋务派仿照西方先后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创办了新式学堂。

新式学堂大体可分为外语学堂、军事学堂、科学技术学堂三种类型,涉及外交、军事、电信、造船、铁路、矿务、医学等方面。

其中,外语学堂是最早兴办的洋务学堂。

因为鸦片战争后,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涉使清政府深刻感受培养懂外文的翻译人才和外交人才迫在眉睫,洋务派奕诉曾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在洋务派的积极努力下,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7月在北京设立,后又建立上海方言馆、广州方言馆等新式学堂,着重培养从事外交和翻译职业的专门人才。

到了19世纪70年代,随着军工企业相继建立,清政府为增强国力,急需能担负起抵御外敌入侵的海军、陆军指挥作战人才,便陆续筹办各种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新式学堂ppt课件

新式学堂ppt课件
3
简介: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 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 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 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 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 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 士丁韪良自1869年起任总教习﹐历二十五年之久。
1
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 言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一为工艺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 路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 专门人才;
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天津水师 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 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 欧留学生200多人
2
京师同文馆 北洋电报学堂 船政学堂
中文经史则为必修。
9
学制:学制五年 毕业就业:前学堂学生派往船厂实习监工,后学堂学生则要上训练 舰实习驾驶。成绩最优异者之后再被送往欧洲学习,造船学生派往 法德各大船厂,驾驶学生派往英国皇家海校深造后再入英国海军任 见习官。 影响:船政学堂初年要求严格,教授内容学、术并重,在当时的中 国是最为现代化、最为西化的学校。其后各地先后成立的海军院校, 俱以船政学堂为模式。清政府在1875年创设北洋海军,所用之人材 几乎全部来自船政学堂。除了提督丁汝昌并非海军出身,北洋海军 各舰管带、帮带,自总兵以下都是来自船政学堂。当中尤以船政学 堂第一届尤为人材辈出,以至有史学家称中日黄海海战为“以一校 一级战一国”。就算到了民国成立后的中国海军,仍然存在的福建 派别,亦是出于船政。 著名毕业生:严复、邓世昌、魏翰、詹天佑、刘步蟾、林永升、林 泰曾、叶祖圭、萨镇冰、程璧光、陈季同。
结局: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期间,北洋电报学堂被迫停办。 7

新式学堂ppt

新式学堂ppt

课程:聘期为一年的丹麦大北电信公司的技师以及法国和英国籍的 教师为学生教授数学、制图、英文、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基 础电信、仪器规章、电报实习、国际电报公约等二十门课程来训练 管报生。
招收学员:主要在16岁至22岁之间。北洋电报学堂设有4个班、50名 学生
就业方向:毕业生都被分配到各地的电报分局工作,一些不胜任工 作的毕业生被送回北洋电报学堂进行补习。
科目设置:
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及“后学堂”两部。前学堂教授造船、和设计,造 船方面学习法国,故此前学堂由法国导师教授,科目包括法文、几何、数学、 微积分、物理、机械等。
后学堂教授航海,轮机及驾驶。航海则学习英国,故此后学堂由英国导师教
授,科目包括英文、数学、几何、天文、地理、航海理论等。而射击、兵操、
A
13
中文经史则为必修。
A
9
学制:学制五年 毕业就业:前学堂学生派往船厂实习监工,后学堂学生则要上训练 舰实习驾驶。成绩最优异者之后再被送往欧洲学习,造船学生派往 法德各大船厂,驾驶学生派往英国皇家海校深造后再入英国海军任 见习官。 影响:船政学堂初年要求严格,教授内容学、术并重,在当时的中 国是最为现代化、最为西化的学校。其后各地先后成立的海军院校, 俱以船政学堂为模式。清政府在1875年创设北洋海军,所用之人材 几乎全部来自船政学堂。除了提督丁汝昌并非海军出身,北洋海军 各舰管带、帮带,自总兵以下都是来自船政学堂。当中尤以船政学 堂第一届尤为人材辈出,以至有史学家称中日黄海海战为“以一校 一级战一国”。就算到了民国成立后的中国海军,仍然存在的福建 派别,亦是出于船政。 著名毕业生:严复、邓世昌、魏翰、詹天佑、刘步蟾、林永升、林 泰曾、叶祖圭、萨镇冰、程璧光、陈季同。
毕业就业: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

清末重庆新式学堂述论

清末重庆新式学堂述论

A Study of New-style Schools of Chongq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吴洪成;闫志军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0-10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清末;重庆;新式学堂;清末“新学制”;教育
摘要:清朝末年,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重庆教育迈向近代化的历程也肇端于这一历史时期,其标志即为新式学堂在重庆的创办和发展。

重庆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小学、中学、半日学堂等类型,分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种。

创办方式一是设立新学堂,二是由书院、私塾改造而成。

重庆各区县积极筹措经费,加强选用和考核教师,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新式学堂。

所以,虽然重庆新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后来居上,短短10余年时间,重庆的新式学堂就初具规模。

新式学堂的兴办,引进了西方近代文化知识,促进了重庆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使当地社会风气发生转变,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式学堂》

《新式学堂》
结局: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期间,北洋电报学堂被迫停办。 .
.
返回
学堂概况:
船政学堂是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在1866年于福建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 院,又称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马尾水师学堂。船政学堂最初称 “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材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 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更会被派往西欧各国深 造。船政学堂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除了是近代中国首家海军及航海学院外, 它亦是首家现代军事学院,和首家现代专业院校。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 为北洋海军的高级将领外,部份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份子。
.
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 言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一为工艺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 路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 专门人才;
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天津水师 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 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 欧留学生200多人
.
京师同文馆 北洋电报学堂 船政学堂
课程:聘期为一年的丹麦大北电信公司的技师以及法国和英国籍的 教师为学生教授数学、制图、英文、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基 础电信、仪器规章、电报实习、国际电报公约等二十门课程来训练 管报生。
招收学员:主要在16岁至22岁之间。北洋电报学堂设有4个班、50名 学生
就业方向:毕业生都被分配到各地的电报分局工作,一些不胜任工 作的毕业生被送回北洋电报学堂进行补习。
.
.
.
1、招生录用条件苛刻 2、开设实用的专业和课程 3、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4、派遣留学生
.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培养新式外交、军事、 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洋务教育逐渐开办起来,全国各 地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两种类型的 学堂。此次兴办学堂,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谙练外 国语言文字的外交人才,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 才为宗旨。同时还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 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 的专门人才。这些学校,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育 形式,都充分展示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其符合 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价值,而使中国的学塾和书院 之类的陈旧教育模式望尘莫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 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 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 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 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 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 士丁韪良自1869年起任总教习﹐历二十五年之久。
科目设置:
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及“后学堂”两部。前学堂教授造船、和设计,造 船方面学习法国,故此前学堂由法国导师教授,科目包括法文、几何、数学、 微积分、物理、机械等。
后学堂教授航海,轮机及驾驶。航海则学习英国,故此后学堂由英国导师教 授,科目包括英文、数学、几何、天文、地理、航海理论等。而射击、兵操、 中文经史则为必修。
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 言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一为工艺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 路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 专门人才;
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天津水师 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 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 欧留学生200多人
京师同文馆 北洋电报学堂 船政学堂
招收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1862年6月入学的仅十 人,以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 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 学学生逐年增多。
学习期限: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诸学者,八年毕业;年岁 稍长,仅借译本而求诸学者,五年毕业。
馆内待遇:除膳食、书籍、纸笔由官家供给外,每月尚有薪水银10 两。
结局: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期间,北洋电报学堂被迫停办。
返回
学堂概况:
船政学堂是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在1866年于福建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 院,又称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马尾水师学堂。船政学堂最初称 “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材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 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更会被派往西欧各国深 造。船政学堂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除了是近代中国首家海军及航海学院外, 它亦是首家现代军事学院,和首家现代专业院校。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 为北洋海军的高级将领外,部份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份子。
学制:学制五年
毕业就业:前学堂学生派往船厂实习监工,后学堂学生则要上训练 舰实习驾驶。成绩最优异者之后再被送往欧洲学习,造船学生派往 法德各大船厂,驾驶学生派往英国皇家海校深造后再入英国海军任 见习官。
影响:船政学堂初年要求严格,教授内容学、术并重,在当时的中 国是最为现代化、最为西化的学校。其后各地先后成立的海军院校, 俱以船政学堂为模式。清政府在1875年创设北洋海军,所用之人材 几乎全部来自船政学堂。除了提督丁汝昌并非海军出身,北洋海军 各舰管带、帮带,自总兵以下都是来自船政学堂。当中尤以船政学 堂第一届尤为人材辈出,以至有史学家称中日黄海海战为“以一校 一级战一国”。就算到了民国成立后的中国海军,仍然存在的福建 派别,亦是出于船政。
课程:聘期为一年的丹麦大北电信公司的技师以及法国和英国籍的 教师为学生教授数学、制图、英文、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基 础电信、仪器规章、电报实习、国际电报公约等二十门课程来训练 管报生。
招收学员:主要在16岁至22岁之间。北洋电报学堂设有4个班、50 名学生
就业方向:毕业生都被分配到各地的电报分局工作,一些不胜任工 作的毕业生被送回北洋电报学堂进行补习。
毕业就业: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
结局:1902年1月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 学——京师大学堂。
返回
简介:北洋电报学堂,又称天津北洋电报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六年 (1880年),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停办。北洋电报学堂 是当时中国近代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亦是中国最早的电报学校。北 洋电报学堂的前身是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机器局内附设的天津电报 学堂。
地位: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 清代在北
京开办的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 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 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
作用: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
课程:英、法、俄、汉文,同治六年后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 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
著名毕业生:严复、邓世昌、魏翰、詹天佑、刘步蟾、林永升、林 泰曾、叶祖圭、萨镇冰、程璧光、陈季同。
1、招生录用条件苛刻 2、开设实用的专业和课程 3、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4、派遣留学生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培养新式外交、军事、 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洋务教育逐渐开办起来,全国各 地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两种类型的 学堂。此次兴办学堂,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谙练外 国语言文字的外交人才,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 才为宗旨。同时还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 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 的专门人才。这些学校,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育 形式,都充分展示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其符合 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价值,而使中国的学塾和书院 之类的陈旧教育模式望尘莫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