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年高考试题汇编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 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 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 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 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 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 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 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 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 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 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 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 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2010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 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 杂徭。盗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 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委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
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 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 “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 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 “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2012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
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 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 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 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 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 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 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 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 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 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 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
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
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
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试题汇编
2009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
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
“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
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
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 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 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2013 Ⅱ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 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 (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 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 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 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 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 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 被称为“客户”。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 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 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 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 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9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 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不同之处: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 设常平盐。 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
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 有助于社会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 目的。(10分)
目的: 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 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 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 加国家收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 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 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 整。
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 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 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 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 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
2014 Ⅱ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
2014 Ⅰ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
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 《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 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 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 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 “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 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 国家财政紧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 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 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 区别。(5分)
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 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 织。(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 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 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 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分)
2013Ⅰ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
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
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
百度文库
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 “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 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 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 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 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015 Ⅰ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
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
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
“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
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
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
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 重量体现币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 改革的意义。(9分)
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 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 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 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 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 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 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 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 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 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 之”。
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
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
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
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
“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
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
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
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
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
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 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 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 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 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 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 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 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 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
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 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 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 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2015 Ⅱ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 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 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 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 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 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 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 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 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 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 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 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 分)
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 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 改革失败 的原因。(10分)
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 ,造 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 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