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词语运用真题大全(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语文词语运用真题大全(名师精选全国真题+解题思路与技巧,建议下载练习)
4.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5分)
①“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②由乡村教师梁俊及其学生们吟唱了这首诗,感动了许多人。③这首诗歌________动人,__________人们从中看到了曾经弱小却不停奋斗的自己。④虽生而若苔,却能不懈努力,绽放自己的风采。③这是梁老师及其学生们的经历,也是所有人的经历。
(2)请在第③句横线上填写一对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2分)
【答案】4.(2)(2分)之所以是因为
【解析】(2)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的能力,选用词语前一定先结合语境,搞清楚复句类型,弄懂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再确定选用关联词。“动人”是结果,“不停奋斗”是原因,果在前,因在后,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
【考点解析】因果关系关联词
锻炼语言的逻辑性
因果关系(causality或causation)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时间点,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
特点
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们主观为转移。
2.因果关系的特定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
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定性表现在它只能是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3.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在刑事案件中,只能从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危害行为中去查找原因。
4.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刑法因果关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刑事案件中,危害行为能引起什么样的危害结果,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查明因果关系时,一定要从实施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具体情况出发作具体分析。
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因果联系复杂性。
6.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不作为的原因,在于它应该阻止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发展,从而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它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前提。除此以外,它的因果关系应与作为犯罪一样解决。
7.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刑法因果关系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客观基础,不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问题。要使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行为人还必须具备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
因果关系关联词:
概念: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表示结果。
因为……所以…… 例: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由於……因此…… 例:由於弟弟粗心大意, 因此做错了两道数学题。
既然……那麼(就)…… 例:既然你知道错了,就要改正。
要是……那麼……
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既)……就(便、则、那么)。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精致,并不是用金钱________的华丽与高贵,而是一种对生活的信念,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
(2)有人告诉他:“真正的强者,是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他经过细细________,明白了这句话的含意。
(3)真正会阅读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_______不一味执着,________不在字面上纠结。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A、堆积品味既也
B、堆积品位即使也
C、堆砌品味虽然但是
D、堆砌品位既也
【答案】3.A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堆积”指把事物堆集成堆或事物成堆地聚集。“堆砌”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比喻写文章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以扩大或加长篇幅(如书籍、杂志的文章、讲话)。第(1)句想表达的意思是把金钱堆集成雄,用“堆积”更合适,可排除C、D两项。“品味”是动词,意思是尝试滋味,品尝也指仔细体会,玩味。“品位”是名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第(2)句横线处应填动词。所以可排除B项。第(3)句“不一味执着”和“不在字面上纠结”并列,表明两空所在的两个分句为并列关系,因此关联词应用“既--也----”【考点解析】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中考考查的范围有:(1)
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2)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3)关联词的选用。(4)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5)正确使用成语。
其主要题型有:①选择填空式;②结合具体语境简答表述式。以选择题居多。
这些题目中所涉及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成语的考查几乎占据了整个词语运用考查的半壁江山。从题
型来说,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兼顾主观题。此外,一些省市考查了网络流行语,例如“给力”“神马”“杯具”“时间都去哪儿了”“吐槽”等,体现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的大语文观。这就要求考生做个有心人,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为中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丰富,考查角度多,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辨析同义词最基本的方法是去同存异。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确定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判断其“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应当选用哪个词。如“反映”与“反应”的区别在于“映”和“应”,把握这两个字的区别就能很好地区别了。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来辨析。如“侵犯”可以和“主权”“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产”等搭配。又如根据词性和语法的功能不同来辨析。如“阻挡”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进行的意思。但“阻挡”是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还可根据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使用范围等方面来辨析。
第二,注意积累熟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熟语(成语)。对于有关熟语(成语)的考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遵循两点:(1)切实明确熟语(成语)的含义,这是恰当运用它的前提,比如“门庭若市”中“市”本身有“市场”之意,如果用来形容“集市”就错了。如“集市上人很多,熙来攘往,门庭若市”这个句子明显存在错误。(2)充分考虑该熟语(成语)所处的语境,看其是否能帮助造句者准确地表情达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本中出现的成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部分是考试的重点。特别是古今差异比较大的成语要准确把握。
第三,熟练掌握关联词语。中考试卷大都从两个方面命题:(1)在句子中填写关联词语;
(2)判断在具体语境中关联词语运用是否恰当。做好关联词语类试题,我们应注意并思考五个问题:(1)关联是否明确(如“不管”“尽管”“不是……就是……”“不是……而是……”等);(2)搭配是否恰当(如“只要……才……”“只有……就……”等);(3)关联词语是否完整;(4)关联词语位置是否恰当;(5)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与分句间的意义是否一致。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丝绸之路是一条经典的旅游线路,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神秘新奇的异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