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和恢复过程
运动生理学习题完整版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一)填空题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 体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劳动、工作和健身运动,运动系统过度活动,骨骼肌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大量堆积造成的骨骼肌细胞活动能力下降。
3.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4.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可以消除。
5. 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中发展提高。
6.负荷的与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7. 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直至运动神经元。
8.从神经-肌肉接点直至肌纤维内部的等,都是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9.通过整理活动,可减少肌肉的酸疼,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利用。
10.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疲劳、疲劳和疲劳。
11. 整体和局部有密切的协作关系,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但整体疲劳并非是局部疲劳的,整体疲劳更为。
12. Brooks认为,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肌工作能力降低的表现,其原因从运动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13. 爱德华兹(Edwards 1982)形象地将运动性疲劳发生原因定位于从系统到联结部位,直至骨骼肌内部,形如一条链。
14. 剧烈运动后,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发生障碍。
15. 高频电流刺激,能引起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量减少,难以引起接点后膜,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
16.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及调节肌浆浓度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作用。
17. 运动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肌质网的机能(如ATP含量减少,酸中毒,自由基生成等),进而影响了钙离子的和作用,因此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18. 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出现。
运生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工作效率持续一定时间后都会下降,这是机 体疲劳的表现。 疲劳是由人的基本生理特性所决定的,是生 理性的。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 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 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 的保护性机制。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 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因此,机体出现疲 劳后,应及时进行休息和调整,以防过度疲 劳。
(二)运动性疲劳分类:(P.359)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其特点 (一)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
1.中枢疲劳 可能发生在大脑皮质直至运动神经元 2.外周疲劳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浆网 (4)兴奋-收缩藕联 (5)收缩蛋白 (6)线粒体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二)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肌糖原恢复的影响因素:运动强度和时间;膳食。 长时间运动:高糖膳食有利恢复,4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 前10小时恢复最快。 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无论什么类型的膳食,肌糖原恢 复都需24小时,且前5小时恢复最快。
(三)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11mlO2/Kg 肌,运动后几秒钟可恢复 (四)乳酸再利用: 乳酸被氧化分解,30min
消除疲劳有新招
在日本东京的一家氧疗沙龙内,一名男子从含有30%的浓缩氧的 “太空舱”中起身。该沙龙为现代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人士提供氧 疗和香熏等服务,每分钟收费将近1美元。
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以及降低的身体机能 在运动结束后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 有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

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肌肉疲劳是指在运动或者持续活动之后,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的状态。
肌肉疲劳和恢复是体育训练和运动表现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了解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对于优化训练计划和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肌肉疲劳的原因肌肉疲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原因包括:1.神经疲劳: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神经系统疲劳,降低神经-肌肉传导速度和肌肉收缩力。
2.代谢物积累:运动过程中,肌肉会产生乳酸、氢离子和废物等代谢产物,积累过多会导致肌肉酸化,影响肌肉收缩和能量供应。
3.肌纤维受损:高强度和重复性运动会引起肌纤维微损伤,激活炎症反应和细胞修复过程,导致肌肉疲劳。
4.能量耗竭:长时间持续运动后,肌糖原和肌酸能储备降低,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疲劳。
二、肌肉疲劳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疲劳机制和表现形式,肌肉疲劳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中枢性疲劳:由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失调引起的疲劳。
主要特点是运动能力减弱和意志力下降,表现为渐进性疲劳,不易迅速恢复。
2.周围性疲劳:由肌肉本身机能障碍引起的疲劳。
主要特点是肌力和爆发力下降,表现为迅速发生和迅速恢复。
三、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调节和修复过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累积阶段:在长时间和高强度运动后,代谢物积累、肌纤维受损和神经疲劳逐渐累积,肌肉功能下降。
2.恢复阶段:在运动停止或减轻负荷后,肌肉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促进修复和恢复。
主要包括:(1)血液循环恢复:停止运动后,血液循环逐渐恢复正常,带走代谢物和废物,供应养分和氧气。
(2)乳酸代谢:停止运动后,乳酸会逐渐通过代谢途径分解和转化,从而降低肌肉酸化程度。
(3)炎症反应:肌纤维受损后,机体会激活炎症反应,释放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肌纤维修复和再生。
(4)营养补给:运动后,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补充营养物质,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促进肌肉恢复和再生。
运动生物化学第六章PPT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 神经肌肉接点处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和重吸收 对产生肌肉力量至关重要,突触前释放乙酰胆碱 不足,突触间隙乙酰胆碱堆积可引起运动性疲劳。
第三节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 从生化角度来看: 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 二是肌肉力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 动强度。 • 力竭:力竭是疲劳发展的最后阶段,在疲劳的基础
上降低运动强度和改变运动条件,使机体继续保持 运动,直至完全不能运动既为力竭。
• 体育健身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但不宜达到力 竭的程度,机体恢复在进行下一周期的锻炼,可使 机体机能不断提高。
外周疲劳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4 肌肉的收缩蛋白 • 肌肉收缩调节蛋白异常:钙-肌钙蛋白-原肌球蛋
白。
运•动肌特肉别收是缩离蛋心白运的动机导能致下肌降肉。收 缩蛋白的结构异常,且与延迟性 肌肉酸痛有关,这些变化包括: A带破坏,I带不变或消失,肌节 被拉长;A带异常,Z线流或Z线 消失(Z线是对理化因素最敏感 的部位);肌丝卷曲排列混乱; 肌纤维呈块状。
+
谷氨酰胺合成酶
+H2O
谷氨酸与NH3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结合生成谷氨 酰胺,谷氨酰胺容易透过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经血液
运送到肝,在肝内分解氧化。
• 神经递质是一类在人体内负责传递神经信息的物 质。
• 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和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代谢பைடு நூலகம்于平衡状态。
• 一旦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中枢疲劳 的发生。
中枢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 髓运动神经元。
运动导致机 体供能物质 的大量消耗, 血糖浓度的 下降,脑内 能量代谢也 会因此受到 影响,能量 供应不足势 必造成脑功 能的改变。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第一节 赛前状态(竞技比赛出现较多)
(一)概念
赛前状态——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 或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为什 么说是条件反射性)
(二)机制
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作用下,运动员在训练或 比赛前,就能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潜力, 为即将来临的肌肉活动做好准备,率先克服 神经系统和各器官机能的惰性,使身体更快 地发挥出最大的工作能力。
(三)特征
出现脉博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
肺通气量和氧吸收量加大,汗腺活动加强, 血糖增高等等外部出汗、尿频现象.
4、各种外界因素:场地、气候、心理状态。
(三)“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现象
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过程中, 会出现一种非常难受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而不 协调,精神低落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 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人的最大速度为100%那么起跑后: 第1秒钟速度为55%, 第2秒钟速度为76%, 第3秒钟速度为91%, 第4秒钟速度为95%, 第5秒钟速度为99%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人体运动是有惰性的,这种惰性包括物理 上和生理上的惰性要克服这些惰性就需要 有一定时间,因而产生进入工作状态。
2、超限抑制产生:当刺激的强度超过大脑皮 层工作能力的界限时,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不 仅不增高,反而降低。
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外刺激强度过大,运 动量过大)。如举例跳高、篮排足球类项目等。
(六)赛前状态的调节 1、适宜的准备活动 2、增加比赛实践经验 3、合理安排赛前的活动 4、气功、心理训练(射击) 举例女排,美国与中国女排录音,赛前适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2.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 减过程,存在一个急剧下降 的突变峰。
•3.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 兴奋性下降,但这种变化是 渐进的,并未发生突变。
•4.单纯的兴奋性丧失,并 不包括肌肉能量的大量消耗。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
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 如氧自由基、烃自由基、过氧化氢及单线态氧等 物质。
下降,导致疲劳。
中枢性疲劳
1:大脑 2:向心传入抑制 3:运动神经元兴奋 性下降 4:分支点兴奋衰弱 5:神经肌肉接点抑 制
第二节 运动性中枢疲劳 的生化特点
一、脑内代谢变化
糖
脑细胞
氨
脑细胞
疲劳前
糖
脑细胞
氨
脑细胞
疲劳后
二、神经递质的变化
神经递质 性质
γ-氨基丁 酸
抑制性
5-羟色胺 抑制性
多巴胺 兴奋性
乙酰胆碱 兴奋性
疲劳时的变化 升高 升高
过度升高 下降
三、其他因素
某些感染
第三节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 生化特点
一、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 的生化特点
运动时间
疲劳的生化特点
0-5s 5-10s 10-30s 45-60s 30s-15min
与神经递质代谢有关
ATP、CP浓度下降明显,快肌纤维内乳酸开始堆积
体温升高,脱水,电解质代谢失调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自从19世纪80年代莫索开始研究疲劳以 来,人们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提出 多种假说,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衰竭学说” (二)“堵塞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突变理论”
(一)“衰竭学说”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课件

2、运动性外周疲劳(P150-151)
表6-3-3 耐力运动引起的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P151)
运动时间
疲劳的生化特点
15-60min 肌肉糖原消耗最大,体温升高
1-5hr 糖储备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体温上升,脱水
6hr 以上 体温上升,脱水,电解质代谢失调
第06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第06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第四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一、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规律 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 三、过度训练的生化特点 四、运动能力提高的代谢适应机制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规律(P156-157)
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P154-155)
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中枢神经生化失调、内分泌调节紊乱和免疫 功能下降共同引起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可 以通过一些共同的信息物(如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和受 体,对运动时的身体功能进行调节。剧烈运动时免疫功能的暂时 性下降,实质上是作为机体无法再继续工作的“信号”,通过释 放细胞因子的“反馈性信息”,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提示 机体应该适时“终止运动”(P155图6-4-4)。
第06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第四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第06章”内容至此结束,谢谢!
2、运动性外周疲劳(P150-151)
表6-3-1 不同代谢类型运动性疲劳的代谢变化(P150)
疲劳时的 代谢变化 ATP 下降% CP 下降% 乳酸堆积 肌肉 pH 下降 肌糖原消耗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概述: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 生物化学会议)。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 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或: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 象.
一、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
• “能量衰竭学说” • “代谢产物堵塞学说” •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 “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 • “自由基学说” •“突变理论” • “离子代谢紊乱” •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 “中医理论”
(一)“衰竭学说”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特别是糖原和CP的消耗)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
• 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透压 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从而促进 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
(五)“自由基损伤学说”
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 如 氧 自 由 基 (O2) 、 烃 自 由 基 (OH+) 、 过 氧 化 氢 (H2O2)及单线态氧(O2)等物质。
2.外周性疲劳
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 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 内部线粒体。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质网 (4)线粒体 (5)收缩蛋白
三、不同运动练习的疲劳原因 (结合P321)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生理指标: 1、肌力测定 (1).背肌力与握力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试分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和恢复

试分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和恢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运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而运动训练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运动训练和竞赛的负荷也变得更大,所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和注重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和恢复。
本文主要通过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疲劳现象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能够对疲劳进行有效恢复的方法。
标签:运动训练恢复疲劳一、运动训练疲劳的阐述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疲劳就是超过正常活动机能而导致的暂时性生理机能减退现象,它是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后出现的一种自然生理过程。
疲劳是在高强度和大运动负荷训练后,出现的一种身体机能变化。
2.运动性疲劳形成机制的介绍根据专家研究可知,机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过多以及补充不及时是导致疲劳出现的主要原因。
而也有人认为运动过程中血液酸度的增加和缺氧是导致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
究其本质而言,疲劳最开始是产生在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中,所以疲劳的产生也可能和三磷酸腺苷不足有关。
在运动训练中,心血管系统疲劳是最常见的,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指标也一直是掌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有效方式。
3.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根据疲劳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脑力疲劳和生理疲劳。
脑力疲劳也被称为智力性疲劳、单调性疲劳和情绪性疲劳,而生理疲劳则主要指运动疲劳。
另外也可以根据机体对不同频率电刺激的应答,将疲劳分成外周疲劳和中枢疲劳。
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恢复阶段分析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恢复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是即时恢复,也就是现场恢复。
即时恢复和运动过程中的消耗是相伴的,就是不断将间接能源转化成直接能源的过程。
在即时恢复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去和消耗相适应。
其次就是后续恢复,是在运动训练停止后进行的恢复,在后续恢复的过程中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超量恢复,通过相关的实践可知,并不是在所有的运动训练后都会出现超量恢复,只有在大运动量后才能会出现超量恢复的情况。
只有以超量恢复为基础,才能在下一次的运动中提高运动量。
第14章 运动性疲劳

5、突变理论
爱德华兹(Edwards,1982)从肌肉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 下降和兴奋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提出了肌肉疲劳的突变理 论,并认为这是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基础,认为疲劳是运 动能力的衰退,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 突变理论的特点在于:单纯的能量消耗,肌肉的兴奋性 并不下降。在ATP耗尽时,才引起肌肉僵直,这在运动性疲 劳中不可能发展到这个地步;在能量和兴奋性丧失过程中, 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 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突变理论把疲劳看成是多因素的综合 表现。 6、离子代谢紊乱 大负荷运动使某些离子代谢发生紊乱导致运动性疲劳。
三、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
1、能量耗竭学说 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量物质的耗竭。其依据是在长 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补充糖 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坎农 (CaMm) 等发现,狗运动到筋疲力竭时,注射肾上 腺素后又能继续跑动,因肾上腺素可使肝糖原进一步分解, 从而使血糖水平提高。 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 其依据是,疲劳的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 卡尔森(Karlsson,1975)的研究认为,乳酸堆积会引起肌 肉机能下降,原因是通过乳酸分子上的氢离子起作用。
(3)肌质网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Ca2+及调节肌浆Ca2+浓度的 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 键的调节作用。
2.外周疲劳:
(4)兴奋-收缩脱偶联 (5)收缩蛋白 (6)线粒体 进行持续时间很长的筋疲力竭运动过程中,骨铬肌线粒 体的机能是否出现变化已争论了10多年之久。达拉(Dhalla, 1982)提出,线粒体转运Ca2+的顺序优先于氧化磷酸化作用, 一旦肌浆Ca2+浓度过分上升就会使Ca2+大量进入线粒体, 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这时机体的耗氧量虽然增大,而ATP 的再合成速度却减慢,造成氧化磷酸化过程的解耦联现象, 这样就导致细胞功能降低。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6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运 动性疲劳网络
主要研究依据是: 1.中枢疲劳的主要生化因素。 2.内分泌调节紊乱。 3.免疫功能下降和紊乱。
第五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恢复过程: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 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的过程
长时间运动大强度运动后肌糖原的恢复规律
如果用高脂或高蛋白膳食5天,肌糖原恢复很少;若用高糖 膳食4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而且前10h恢复最快
第六节 运动应激与适应
一、运动应激学说 警觉期——是机体对应激的最初反应,
也称动员阶段; 抵抗期——又称适应阶段。如果运动继
续进行,应激的持续作用使机体进入适应 阶段;
耐力训练 摄入某些抗氧化营养素
(二)能源物质的恢复
1.磷酸原的恢复 运动中消耗的ATP、
CP,其恢复的半时反应为 20~30s,2~3min可达 到基本恢复。
2.肌糖原的恢复
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影响肌糖原恢复速度的主要因素
膳食 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后肌糖原的恢复规律
需要24h,而且在前5h恢复最快。
3. 肌质网
在运动疲劳时,肌质网上Ca2+ - Mg2+ - ATP酶和Ca2+-ATP酶活性下降,肌质网 转运Ca2+的能力明显下降,导致肌肉的 力量下降。
二、突变理论
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
导致疲劳的原因可能有3点
1.肌肉收缩能量消耗限制ATP供应速率; 2.膜功能损害能量供应,如肌膜动作电位和传导受
二、神经递质的变化
1、γ-氨基丁酸(GABA)
Glu/GABA的比值却下降,说明脑内的抑制过程 加强了。
2、5-羟色胺(5-HT)
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及过度训练

、十
恢一
训
复 过
章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第二节、恢复过程
运第三节、过度训练
程动
及性
练过疲
疲第
劳
一 节
的、
概
运 动
念性
壹
贰
叁
肆
特运
化不
化不
运
点动
特同
特同
动
性
点运
点代
性
疲
动
谢
疲
劳
时
类
劳
时
间
型
的
身
疲
疲
概
体
劳
劳
念
变
的
的
化
生
生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
01
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从生化角度来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
02
下降;二是肌肉力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
持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时身体变化的特点
01
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
03
肌肉疲劳的生化特点
02
主要表现为:ATP、CP减少, 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 增加,导致兴奋过程减弱。
04
主要表现为:能源物质的 大量消耗使专项所需的供 能物质和代谢过程能力下 降;代谢产物堆积使肌肉 中代谢调节能力。
不同代谢类型疲劳的生化特点
疲劳因素
磷酸原代谢 类型
磷酸原代谢 糖酵解类型
糖酵解类型 糖酵解类型、 有氧代谢类 型
有氧代谢类 型
ATP减少% 30
30 不变
CP减少% 65
90以上 50
疲劳过程三个阶段及机理

疲劳过程三个阶段及机理疲劳过程是指人体在长时间持续工作或运动后,机体功能下降,出现疲劳感、身体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生理现象。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疲劳、亚疲劳和临界疲劳。
这篇文章将分步回答关于疲劳过程三个阶段及机理的问题。
第一步:初级疲劳阶段初级疲劳是疲劳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它发生在进行持续工作或运动一段时间后。
此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身体疲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初级疲劳一般持续较短时间,经过休息或休息时间较长后往往可以迅速缓解。
初级疲劳的机理与某些生理变化有关。
首先,长时间的工作或运动会导致机体燃烧大量能量,使体内能量消耗殆尽。
同时,长时间的运动也会产生过多的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加速疲劳的程度。
此外,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也会受到影响,在持续工作或运动后会出现神经兴奋性下降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影响了人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
初级疲劳还可能导致一些生理指标的改变,如心率和血压增加,呼吸加速等。
第二步:亚疲劳阶段亚疲劳是疲劳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它在初级疲劳之后发生。
亚疲劳的特点是疲劳感加重、工作效率下降、身体疲惫感持续加强。
此时,休息时间的缩短或休息质量的下降不能很好地缓解疲劳。
亚疲劳的机理与初级疲劳类似,但更为明显。
持续工作或运动后,机体的能量消耗更大,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的积累更多,引起身体的疲劳感加重。
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更明显,反应速度和注意力也相应下降。
此外,亚疲劳还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长时间的疲劳会减少机体对抗细菌和病毒的能力,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感冒和其他疾病。
第三步:临界疲劳阶段临界疲劳是疲劳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发生在亚疲劳之后,也被称为疲劳的极限状态。
临界疲劳的特点是疲劳感极其强烈,工作能力严重下降,甚至不能继续工作。
此时,即使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疲劳感也不能迅速消失。
临界疲劳的机理包括了前两个阶段的变化,但更为严重。
能量消耗的速度更快,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的积累更大。
运动性疲劳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背肌力与握力 1.背肌力与握力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2.呼吸肌耐力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 30秒 判断方法: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按运动方式划分 快速疲劳: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 快速疲劳: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 耐力疲劳:指强度较小、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疲劳。 耐力疲劳:指强度较小、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疲劳。
整体疲劳是指由于运动使全身各器 官系统技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疲劳, 官系统技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疲劳, 也称器官疲劳。如马拉松、 也称器官疲劳。如马拉松、足球比 赛造成的疲劳。 赛造成的疲劳。 局部疲劳是指身体某一局部进行 运动, 运动,使该局部技能水平下降而 导致的疲劳, 导致的疲劳,也称器官疲劳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15章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第二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疲劳: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 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年的 。(1982 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年的 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 或工作效率暂时下降, 或工作效率暂时下降,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 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 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 化综合反应过程。 化综合反应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疲劳和恢复过程一、运动性疲劳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我们提出疲劳的目的是为了在运动中延缓疲劳的出现以及运动后尽快的消除疲劳,促进恢复过程,提高人体功能能力。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这就是说,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运动,而不是疾病、药物、环境和营养素等因素,运动能力的下降是暂时的经过休息可以恢复,与过度训练和某些疾病不同。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现象,不同性质、不同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运动,其疲劳产生的原因不同。
从大脑皮层到肌纤维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发生疲劳,只是在不同性质的运动和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首先和主要发生的部位可能会不相同。
我们所提到疲劳是疲劳的主要形式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
躯体性疲劳可以分为中枢性疲劳即疲劳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疲劳即疲劳发生在外周部分,即神经肌肉接点或肌纤维。
中枢性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研究表明,动物在运动时如不产生明显疲劳,运动又在稳定状态下进行,脑中的生物化学变化不明显;如果在长时间运动引起疲劳时,中枢神经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抑制过程,并与外周系统的变化相互影响。
其生化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技能失调。
而外周性疲劳发生于神经肌肉接点至骨骼肌收缩蛋白。
应用肌电图技术测定表面动作电位证明,运动性疲劳可能发生在神经——肌肉接点。
如果在10秒钟内运动的最大功率输出、力量的下降与CP储量减少并行发生。
长时间运动可以使体内糖原大量消耗;糖原消耗越多,疲劳症状越明显。
一旦糖储备量下降而使脂肪酸大量参与供能,做功能力随之下降;同时还会因为血糖水平低下引起的中枢供能不足,并发生疲劳。
大强度运动会引起肌肉乳酸生成增多。
乳酸在体内的堆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肌肉的张力和ATP的合成,引起运动性疲劳。
有时候骨骼肌在收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代谢堆积物积累及其力量产生的影响。
由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多元、综合、复杂系统,是多因素的综合,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变化相互作用导致疲劳出现。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种种假说,主要有四种:1、“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
研究证明,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这些物质主要是乳酸。
有学者发现,在肌肉产生疲劳的同时出现了高乳酸浓度。
1925年时迈耶霍夫把离体肌肉放进碱性任氏溶液中,发现肌肉工作时间延长乳酸增多引起疲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肌组织和血液中的PH值下降,进而对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引起的。
美国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曾报道,在高温下作业的工人因泌汗过多,致使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是饮用含0.04%——0.14%的NACL水溶液对疲劳有所克服。
4、保护性抑制学说按照巴埔洛夫学派的意见,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性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增多,为避免进一步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抑制过程,这避免进一步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抑制过程,这对大脑皮层有保护性作用。
三、不同运动练习的疲劳原因不同形式的运动练习的疲劳机制不完全相同,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无氧练习在进行无氧强度练习时,需要高位神经中枢更多的激活支配工作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并保持高频率的神经冲动,这种紧张的神经活动仅能维持数秒钟。
另外,磷酸原的消耗特别迅速,CP含量在极量无氧运动强度练习结束时下降80%——90%。
因此,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装置功能的下降以及磷酸原的耗竭是该练习的疲劳原因。
近极量无氧运动强度产生的疲劳原因除了与极量无氧运动强度练习相同外,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的堆积、Ph值下降也是原因之一。
亚极量无氧运动强度练习时肌糖元无氧酵解供能占较大比例,因此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堆积、Ph值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氧运输系统的功能限制造成供氧不足,也是疲劳的因素。
2、有氧练习在极量和近极量的有氧练习时,产生疲劳的原因主要是氧运输系统工作能力的限制,致使工作肌供氧不足。
另外,乳酸的堆积、Ph值的下降也是产生疲劳的因素。
在亚极量有氧运动强度练习时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肌糖原和肝糖原的消耗。
在中等强度练习时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大量消耗,致使血糖浓度降低,这样以血糖为唯一能源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受到影响。
另外,该练习会导致体温增高,为增加散热,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工作肌的血流量减少,结果工作肌供氧减少引起肌肉疲劳。
小强度有氧练习引起疲劳的原因与中强度有氧练习相似,区别在于小强度有氧练习时疲劳过程发展较慢,且多半是消耗脂肪,未完全氧化的脂肪分解产物进入血液。
这就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
3、其他练习在球类运动中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是加深疲劳的重要原因。
实验表明,进行了习惯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求精力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则容易产生疲劳。
另外,缺氧也是引起疲劳的原因。
在静止用力时,来自骨骼肌的神经冲动,对大脑皮层细胞进行不断冲击,以及为维持肌肉的紧张状态神经细胞要不断地向肌肉发送大量的冲动,其结果使神经细胞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促使疲劳加深。
此外,肌肉静止用力时血液供应减少,由于憋气过多心血管系统功能也会下降。
四、判断疲劳的方法:科学的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有很大实际意义。
然而,疲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引起疲劳的原因和部委已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判断疲劳的方法。
这里仅介绍几种可供判断疲劳参考的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1、肌力测定背肌力与握力:可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如次日晨起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肌肉疲劳。
呼吸肌耐力:可连续测定5次肺活量,每次测定间隔30秒,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2、神经系统功能测定膝跳反射阈值:疲劳时该指标增高。
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血压体位反射:卧、坐位姿势变化时出现一时性的血压下降现象,疲劳时血压下降的恢复时间延长。
3、感觉功能测定皮肤空间阈:用触感计刺激皮肤某部位,疲劳时分辨出两点间距离的,常出现肌电干扰。
4、心电图测定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常出现肌电干扰。
5、肌电图测定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简称EMD)延长,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
五、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体育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功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状态的一段功能变化过程。
恢复过程和运动过程是提高机体功能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运动中所消耗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运动后的恢复阶段才能得到补充,人体功能才能提高。
如果在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继续运动会使疲劳积累,不仅导致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还往往引起某些疾病。
因此,运动后采取科学的方法,加速机体的恢复过程十分重要。
恢复过程的阶段性消耗和恢复过程可简要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多于恢复,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下降。
第二阶段是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个器官系统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是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叫“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随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而机体生理功能恢复过程也有其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具有强度的依赖性。
大强度生理功能指标恢复的速度和持续时间直接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强度越大,相应的恢复速度就越快。
例如,在极量无氧强度工作后大多数功能的恢复时间为几秒,而长时间持续工作后则需要几天的恢复时间;其次是具有不同时性。
各种生理功能的恢复以不同的速度进行,例如,血压和吸氧量比心率恢复快,摔跤运动员在比赛后呼吸节律恢复最快。
,还有就是心率,肌力恢复最慢,另外,氢离子浓度和碱储备比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恢复最快。
因此,整个恢复过程的完成不能根据一个或几个指标,而是根据最慢恢复到原来水平的指标及各个指标恢复指标状况作全面判定。
六、促进恢复过程的措施1、活动性休息指体育课或训练课进行过程中,机体疲劳时所做的轻微放松练习或更换运动练习。
有人经过测力描记实验中发现,右手握测力器工作到疲劳后,以左手继续工作来代替安静休息,能够使右手恢复的更迅速更完全,他们认为,在休息期中来左手肌肉收缩时的传入冲动会加深支配右手的神经中枢的抑制过程,并使右手血流量增加。
近来的研究还证明,与安静性休息相比较,活动性休息可使积累乳酸的消除快一倍。
2、整理运动指运动练习结束后所做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目的是使人体由紧张激烈的肌肉活动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促进力恢复。
如果在激烈的活动后突然停止,就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学回流,减少心输出量,致使血压下降造成暂时性脑贫血,会引起一系列不良感觉,甚至“重力休克”。
另外,实验表明,进行整理活动还加速乳酸的消除。
做整理活动时量不要大,尽量缓和、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3、睡眠睡眠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睡眠时感觉减退、意识逐渐消失,机体与环境变化的精确适应能力,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通过睡眠精神和体力才能得到恢复,睡眠有障碍时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活动失常。
因此,睡眠对功能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成年人每天要睡眠7—9小时,儿童少年时间比成人要长,老年人时间比较短。
此外,各种物理方法如温水浴,按摩、蜡疗、局部负压等也有助于疲劳的消除;合理的营养补充以及负离子吸入、各种心理调整手段均对消除疲劳有一定积极作用。
水中运动后骨骼肌发生酸痛的机理及处理方法:长时间或强度较大的水中运动后,骨骼肌常伴随酸痛现象。
肌肉酸痛是指在不常有的强烈收缩后一段时间内肌肉的运动性酸痛。
而肌肉是否酸痛,要在活动中才能感受到,产生酸痛的肌肉若不运动也感受不到。
因此常常影响着运动训练的进行与肌收缩的正常发挥。
肌肉酸痛可分为即刻痛和延迟痛两类。
即刻痛是运动中和运动后很快便能感到酸痛,一般很快可以自行消失。
延迟痛是运动以后8—24小时产生的肌肉酸痛,可延续1—2天甚至更长时间。
根据酸痛程度可将其分为四级:1、无酸痛:没感受到有任何影响或症状2、轻度酸痛:手指触压时有酸痛和僵硬感。
3、中度酸痛:肢体屈伸时有酸痛和僵硬感,且轻度妨碍肌肉收缩能力。
4、重度酸痛:有明显的肌肉酸痛和僵硬感,且严重妨碍肌肉收缩能力,限制动作范围。
肌肉酸痛的预防和缓解方法:目前在运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用热水毛巾热敷。
这样可以改善血循环,缓解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