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合集下载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从政治、经济、思想动因分析1、政治方面①:学前教育体制改革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了中国的许多主权,使中国陷入生存危机中《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教会在华的不断扩大,使中国的儒学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严重的削弱了后者的权威性和翁定性.③:清朝统治者被迫进行旨在“富国强兵”、谋取生路的变法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始终是被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

洋务运动开办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费八股改科举,新政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④女子教育遭到排斥和忽视,起步时间滞后,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

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

2、经济方面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社会化的一部分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有的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走上衰弱,被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模式取代③:人才缺少,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突破以零散的蒙塾和家庭为单位的旧模式向社会化转变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变法的思想下推动的①:外国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②:改革的不顺利康有为的思想体系:1、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中得到集中体现。

2、《大同书》的构思①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里,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②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③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有社会抚养④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⑤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3、《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①、保育员的选择。

②、育婴院的内外环境③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自考2014年版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考2014年版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

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

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时期,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

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四、慈幼礼俗,俗称“抓周”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在小儿出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

仪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意为在众人的帮衬下多才多福。

学前教育史 第三章

学前教育史 第三章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四个大章: 1. 蒙养家教合一 2. 保育教导要旨 3. 场屋图书器具 4. 管理人事务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三个要点: 1. 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 蒙养家教合一;对象是3-7岁儿童,每日不超过4小时 2. 蒙养院的师资问题 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堂内原有的乳媪 (媪 [ǎo],老妇人)担任。 3. 蒙养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不足之处: 虽然强调蒙养家教合一,但实施起来的效果却是蒙养教育又 回到了过去几千年一贯的家庭教育的轨道上去。这使得学 龄前教育虽然纳入了新学制的框架中,实际的状况却是仍 包含在家庭教育之中,是整个学制框架中最薄弱的环节。 原因:不允许女子上学——没有足够的师资——阻碍学前教 育的发展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张之洞对幼儿园的改造:
1. 延聘日本女教习执教 2. 制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1)强调家庭教育无法代替蒙养院,强化其地位 (2)重养不重学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私立蒙养院,影响较大的是上海的务本女塾附设的幼稚园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的实施以创办蒙养院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为标志。
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颁布,陆续开办蒙养院。 张之洞创办的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00402学前教育史自考--3清末的学前教育

00402学前教育史自考--3清末的学前教育

4.清末《癸卯学制》明确指出,蒙养院的宗旨是A.蒙养院和家庭教育并重B.以蒙养院代替家庭教育C.家庭教育辅助蒙养院D.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2015.44.清末学制提出蒙养院保育内容,除了游戏、歌谣、谈话外,还有【】A.图画B.体育C.社会D.手技5.在学前教育史上,确立“蒙养园”制度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子一一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2014.104.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和【】A.常识B.图画C.手技D.行仪23.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并不单独设立,而是附设在育婴堂和。

3.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A.日本B.美国C.苏联D.英国23.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__。

2013.722.1904年,清政府颁布《_》,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2013.44.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的师资称()A.教习B.保姆C.乳媪D.节妇5.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蔡元培D.恽代英23.外国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是_幼稚园_____42.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外国教会在华兴办幼稚园的实质及其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材料]“幼稚之年,正就我范围之时”,“上帝之宝座,可藉教师之讲台而至者,藉儿童之游戏而亦至”。

“欲定民主国民之根基,除幼稚园外,无他术也;欲使街巷顽童、家中劣子,成为安分之小国民,除幼稚园外,亦无他术能收效若是之速也”。

答:一、设立幼稚园的实质1、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的。

2、欧美国家在中国设立幼稚园,均通过教会来组织,这些幼稚园外国化严重,企图以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征服中国儿童;3、另外宗教色彩浓厚,希望中国儿童从小就忠于基督,成人以后便可以服服帖帖地受洋人摆布。

牧师梅因曾颇有把握地说,如果给他机会训练儿童一直到7岁,便可以保证使儿童以后对教会一直保持忠诚。

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上课讲义

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上课讲义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从政治、经济、思想动因分析1、政治方面①:学前教育体制改革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了中国的许多主权,使中国陷入生存危机中《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教会在华的不断扩大,使中国的儒学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严重的削弱了后者的权威性和翁定性.③:清朝统治者被迫进行旨在“富国强兵”、谋取生路的变法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始终是被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

洋务运动开办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费八股改科举,新政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④女子教育遭到排斥和忽视,起步时间滞后,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

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

2、经济方面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社会化的一部分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有的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走上衰弱,被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模式取代③:人才缺少,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突破以零散的蒙塾和家庭为单位的旧模式向社会化转变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变法的思想下推动的①:外国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②:改革的不顺利康有为的思想体系:1、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中得到集中体现。

2、《大同书》的构思①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里,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②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③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有社会抚养④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⑤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3、《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①、保育员的选择。

②、育婴院的内外环境③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Page 7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1、设园宗旨
目的是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以培养殖民地国民。 2、教会幼儿园产生与发展的一般概况 1902年,基督教建立的幼儿园有6所 1922年,基督教建立的幼儿园有139所
1924年,基督教建立的幼儿园有156所,
占幼儿园总数(190)的82%
3、蒙养院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实质矛盾
外表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形式,内涵却是封建主义 的实质
Page
24
一、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三)基本特点
第一,限制女子教育和发展幼儿教育之间的矛盾
第二,幼儿教育机构与幼儿教育师资培训机构、 社会慈善机构结合,缺乏独立地位
第三,深受日本影响
Page
Page 12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3、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在教育倾向学日的总趋势下,蒙养院的合格师资也 求助于日本。不少日本教习,管理和任教于中国蒙 养院。 由教会设立的幼教师资培训机构的毕业生,除一 部分在教会幼稚园工作外,其余的都受聘在非教 会设立的幼稚园任教,使教会对我国学前教育产 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教会幼稚园的范围。
第二 ,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 代大生产的发展,又反映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被 动出现的特点 第三,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 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具有近代社会学前 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严重抄袭日本的学前教育。表现出极大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
《章程》规定将蒙养院设置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利用两堂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谋生的贫妇来充当蒙 养院的师资。这种师资显然是不可能称职的 。 这种既办蒙养院又不能妥善解决师资问题的矛盾, 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者轻视妇女的旧思想,也说 明了《章程》具有严重的封建性、落后性和保守 性。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学前教育史》核心知识点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p30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1、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2、“庠”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一定的剩余产品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③实行较为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1、宋代的慈幼机构①慈幼局: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②举子仓或予惠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2、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四、慈幼礼俗p321、慈幼礼俗:是慈幼观念与文化在民间普遍流行的通俗形式①试儿(抓周)②洗儿会③命名仪式第二节古代的胎教胎教:是指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一、胎教的作用①被看作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二、胎教的内容p33-35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目不观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3、注意环境的影响(居处简静、行坐端严、避寒暑、劳逸以节)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①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②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③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①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使用右手进食②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

女生应声“俞”声音委婉。

男孩子学习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衣袋③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六岁,学习简单的数字与辨别南北方位的名称④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七岁开始男女不能坐同一个席上,不能共用一个食具⑤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自考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自考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1、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1)政治方面,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2)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进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分(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社会各阶层认识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2、康有为认为应对儿童实行“公养”、“公教”制度3、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代4、梁启超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5、康有为的代表作是《大同书》,体现了“公养”、“公教”理想6、康有为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7、梁启超从理论上阐述学前教育思想并产生很大影响的文章是《教育政策私议论》8、根据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规定,儿童的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接受的训练是封建纲常名教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1、1904年1月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正式颁布,标志着学前教育的建立2、中国清末蒙养院的师资来源是乳媪(ao)和节妇。

3、癸(gui)卯学制规定蒙养园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4、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5、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明确指出开办蒙养院的目的是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6、《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到了完善7、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培养保姆除了利用育婴堂外,还利用敬节堂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1、学前教育的实施标志是创办了蒙养院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2、1903年,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武昌,为幼稚园,1904年改名教育机构为武昌蒙养院3、私立蒙养学院为天津严氏蒙养院4、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日本。

学前教育史第三、四、五章

学前教育史第三、四、五章

第四讲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二节 培养师资,兴办幼稚师范学校
三、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外国教员(包括日本的和西方的) 在中国学 前教育机构任教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这一方面解决了中国幼儿教育师资匮乏的问 题 , 另一方面引入了西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 课程、教材、教法,但同时帝国主义借助学前 教育渗透奴化思想也是历史事实。
第四讲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教学目标: 1、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开办学前教育机 构的目的。 2、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开展学前教育的途径. 3、比较西方与日本在中国开办学前教育机构 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比较西方与日本在中国开办 学前教育机构的异同。
第四讲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一节 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兴办“慈善”事业 一、设立幼稚园 (一) 设园宗旨 目的是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以培养殖民地国民 (二)教会幼儿园产生与发展的一般概况 (三)教会幼稚园保教内容和方法 •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1、日本式的幼稚园兴起于清末民初 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 2、西方教会办的欧美式的或教会式的幼稚园 二、兴办“慈善”事业
第五讲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一)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5、改革课程 主要是改革中小学课程 , 废除读经 , 增加自然科 学课程和实用课程及美术、音乐等 , 体现对学生德、 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 6、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 废除封建专制主义遗毒,强调教学应适应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不得用体罚 , 注意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 活相联系。
第二节 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
二、论儿童的公养”、“公教” •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把旧社会的苦难,归于家族 的存在。 • 学校教育机构为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 学校在院址选择上都应注重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 大同社会学校机构的内部设施均极为完备。 • 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确立,应与儿童 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 • 康有为提出的“公养”、“公教的教育理想,是一个 终 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接,二十年一 贯制。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 它却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进步的。

学前教育史3、4章

学前教育史3、4章
❖ 第二: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 代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一般规律, 又反应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出现的特点,是 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确定的。
❖ 第三:蒙养院办院的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 --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要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 育的形式和内容。
❖ 1909年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发行《保姆传习所讲义 初集》,为我国最早的幼儿师范教科书之一, 1907年,由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印行、顾倬编辑的 《幼儿保育法》也是参考了日本、德国的幼教书籍, 选择最重要的内容编辑而成。
(三)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 第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 在通向学校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 一步。
❖ 敬节堂:收留寡妇的场所。
(三)蒙养院课程
❖ 1.游戏 ❖ 2.歌谣 ❖ 3.谈话 ❖ 4.手技
(四)蒙养院的师资
❖ 育婴堂和敬节堂的乳媪和节妇充当。 ❖ 训练保姆的教材诸如《孝经》、《四
书》、《烈女传》、《女诫》、《女 训》、《教女遗规》等,还有一些外 国家庭教育书如日本天下歌子《家政 学》。
括学前教育制度。 ❖ (3)梁启超的《教育政策私议》 ❖ 提倡设立两年制幼稚园,招收5岁以下的幼童
(三)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 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其中就包括了蒙养院制度,我国的近代学前教 育才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
第二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 (2)“保育教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童,当体察幼儿身体 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所能及,断不 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之疲乏过 度之业。”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公教:6—20岁,蒙养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二、论胎教 集体胎教(人本院) (一)胎教的意义 1、正本
2、防感清源
(二)胎教内容和实施方法
1、适宜环境的选择
2、胎教的宗旨及保胎、养胎
3、孕妇的教育
三、论婴幼儿教育 (一)环境的选择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教育宗旨
“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中国近代最早颁布的学制——
1902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03 癸卯学制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高等教育:通儒院(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科大学堂(3-4)
高等学堂(3,预科)
中等教育:中学堂(5)
初等教育:高等小学堂(4)
初等小学堂(5)
蒙养院(4)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国第一 个学前教育法规 1、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期教育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一、学期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1、经济基础 外国资本主义工厂
近代工业产生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
女工
学期教育机构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近代大工业生 产的需要
2、思想基础
(1)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魏源
(2)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宣传
基础地位 3-7岁儿童
2、蒙养院的设置
附设于育婴堂(救济孤苦无依的儿童)和
敬节堂(收留寡妇)内,均非专门教育机构
3、蒙养院保育要旨
内容、原则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国第一 个学前教育法规 4、蒙养院课程

00402学前教育史自考--3清末的学前教育

00402学前教育史自考--3清末的学前教育

4.清末《癸卯学制》明确指出,蒙养院的宗旨是A.蒙养院和家庭教育并重B.以蒙养院代替家庭教育C.家庭教育辅助蒙养院D.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2015.44.清末学制提出蒙养院保育内容,除了游戏、歌谣、谈话外,还有【】A.图画B.体育C.社会D.手技5.在学前教育史上,确立“蒙养园”制度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子一一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2014.104.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和【】A.常识B.图画C.手技D.行仪23.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并不单独设立,而是附设在育婴堂和。

3.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A.日本B.美国C.苏联D.英国23.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__。

2013.722.1904年,清政府颁布《_》,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2013.44.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的师资称()A.教习B.保姆C.乳媪D.节妇5.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蔡元培D.恽代英23.外国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是_幼稚园_____42.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外国教会在华兴办幼稚园的实质及其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材料]“幼稚之年,正就我范围之时”,“上帝之宝座,可藉教师之讲台而至者,藉儿童之游戏而亦至”。

“欲定民主国民之根基,除幼稚园外,无他术也;欲使街巷顽童、家中劣子,成为安分之小国民,除幼稚园外,亦无他术能收效若是之速也”。

答:一、设立幼稚园的实质1、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的。

2、欧美国家在中国设立幼稚园,均通过教会来组织,这些幼稚园外国化严重,企图以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征服中国儿童;3、另外宗教色彩浓厚,希望中国儿童从小就忠于基督,成人以后便可以服服帖帖地受洋人摆布。

牧师梅因曾颇有把握地说,如果给他机会训练儿童一直到7岁,便可以保证使儿童以后对教会一直保持忠诚。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3、教会幼稚园保教内容和方法 日本式的保教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
技 西方宗教式的保教内容包括:朝会、作业活动(包
括恩物、美术、工艺) 、批评已成工作、户外游 戏、静息、音乐 ( 律动、节奏 )、故事(儿歌、故 事表演)、识字、游戏等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二)兴办“慈善”事业 19世纪40年代,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
以后这种机构增多起来。它们是以“人道”为名 的社会救济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收养中国孤儿或 贫儿,使他们在高墙深院中受宗教熏陶,引导他们归 于基督。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三)培养师资,兴办幼稚师范学校 1、吸引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专门的幼教专业训
练 中国女子赴日最早是在1901年,到1902年已有留日
生并加强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一些妇女为生活所 迫,开始走出家门、走进工厂、走向社会。这便从 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迫切需要。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文化背景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民族危机和
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受到了极大冲击,文化思想领域也掀起了一次又 一次的改革浪潮。 许多进步人土强烈要求变革,他们提倡“经世致 用”的新风,提出变通科举,学习西学,设立新 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为学前教育机构 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设立幼稚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
条约,取得了在我国传教、办学等特权,肆无忌 惮地进行文化侵赂,先后在我国设立了许多教会 学校,其中包括幼稚园和幼教师资培训机构。 外国传教士在我国最初创办的幼稚园和幼教师资 训练班在创办时间上均早于我国自办的同类机构, 这样就使中国的近代学前教育在一段时间内基本 上被外国教会所垄断。

清末的学前教育

清末的学前教育

清末的学前教育在清朝末年,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学前教育也在这股浪潮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既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又面临着西方教育理念的冲击,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面貌。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依旧深受封建礼教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儿童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读书识字和道德规范的灌输上。

学前教育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家庭认为孩子在年幼时只需听从长辈的教导,帮忙做家务,而不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国教育的落后,并积极倡导改革。

在教育领域,西方的学前教育理念逐渐传入中国,如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的思想,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清末,一些教会开办的幼稚园开始出现。

这些幼稚园大多仿照西方的模式,设置了游戏、唱歌、手工等课程,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和能力。

虽然教会幼稚园的目的并不单纯,但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开始关注学前教育。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章程规定了蒙养院的宗旨、保育内容和师资要求等。

蒙养院招收 3至 7 岁的儿童,保育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等。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蒙养院的发展十分缓慢,能够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数量极为有限。

在师资方面,清末的学前教育师资严重匮乏。

由于学前教育刚刚起步,缺乏专业的师资培养机构和教材。

许多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只是经过短期培训,甚至有些是由保姆或家庭妇女兼任,他们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难以保证教育质量。

此外,教育设施和教材也是清末学前教育面临的难题。

大多数蒙养院设施简陋,缺乏适合儿童的玩具和教具。

教材方面,多是直接翻译或借鉴西方的教材,缺乏与中国国情和文化相结合的内容。

尽管清末的学前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它为后来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5、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 面的反应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 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
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饮 冰室主人。汉族,广东新会 人,清光绪举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 动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文 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教育也发生了 深刻变革,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趋向崩溃, 近代教育在形态上得到确立的时期。具体表 现为: 1) 结束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2) 传统书院、儒学为新式学堂取代。 3) 1904年颁布并实行第一个法定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4) 留学教育形成高潮。首先是留日高潮 (清末新政鼓励下产生),1900年达到顶峰, 其次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发展中国 教育,形成了留美高潮。
三)第三阶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登上
历史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发 起维新变法运动。虽然遭到挫折。但面对1900年八 国联军入侵,清政府不得不在1901年宣布实行“新 政”,“百日维新”中的改良措施基本上得到实施。
1890年春,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已33岁的康 有为。此时的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 少年有为;而康有为此时不过是一名监生而已,在 “学历”上比梁启超低一格。按照当时的科举习惯, 梁启超中举在先,应是康有为的“前辈”。
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梁启超后来追忆 这段往事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当头棒喝之后,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以前所学的不过 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 经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拜监生康有为为师。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四章t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四章t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因此,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任教于 幼稚园。该校师范科课程有:教育、心 理、理科、历史、算术、体操、唱歌、 日语、汉文、刺绣、编物、图画等。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留日女子后来单独出国,人数逐渐 增多。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退 还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派遣留美 学生的费用。以后其他西方国家,也学 着美国的样子,吸引中国留学生。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建立什么 样的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亦然。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 颁布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 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 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一节 设立幼稚园 •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 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 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 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 渐增多。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一节

设立幼稚园
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 宗教式的。按《癸卯学制》的《蒙养院 章程及家嗲教育法章程》规定,保教内 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还有社会问题、宗教学、圣道教 法等课,都是直接为资本主义国家传 布基督精神、培养顺民服务的。

清末的学前教育优秀PPT

清末的学前教育优秀PPT
明确规定了师资问题。 ▪ 1909年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发行《保姆传习所讲义初集》,
为我国最早的幼儿师范教科书之一,1907年,由中国图 书发行公司印行、顾倬编辑的《幼儿保育法》也是参考 了日本、德国的幼教书籍,选择最重要的内容编辑而成。

▪ 3.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 第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通
6
梁启超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 《教育政策私议》
7
▪ 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宣传
(1)康有为的《大同书》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其
中包括学前教育制度。 (2)梁启超的《教育政策私议》
提倡设立两年制幼稚园,招收5岁以下的幼 童
8
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
▪ 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 2.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化 ▪ 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
21
第二节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 一、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目的 ▪ (1)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使他们将来可
▪ (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 (二)蒙养院的设置 ▪ (三)蒙养院课程 ▪ (四)蒙养院的师资 ▪ (五)蒙养院的地位 ▪ (六)蒙养院的保教要旨
11
(一)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 1.章程明确指出:“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教
育之第一基址。” ▪ 2.蒙养院招收“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
12
(二)蒙养院的设置 ▪ 蒙养院院址可设在“各省府厅州县以及极大市镇”
体系 ▪ 4.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理论基

9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学前教育史》核心知识点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p30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1、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2、“庠”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一定的剩余产品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③实行较为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1、宋代的慈幼机构①慈幼局: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②举子仓或予惠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2、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四、慈幼礼俗p321、慈幼礼俗:是慈幼观念与文化在民间普遍流行的通俗形式①试儿(抓周)②洗儿会③命名仪式第二节古代的胎教胎教:是指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一、胎教的作用①被看作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二、胎教的内容p33-35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目不观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3、注意环境的影响(居处简静、行坐端严、避寒暑、劳逸以节)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①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②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③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①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使用右手进食②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

女生应声“俞”声音委婉。

男孩子学习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衣袋③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六岁,学习简单的数字与辨别南北方位的名称④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七岁开始男女不能坐同一个席上,不能共用一个食具⑤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从政治、经济、思想动因分析
1、政治方面①:学前教育体制改革
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了中国的许多主权,使中国陷入生存危机中《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教会在华的不断扩大,使中国的儒学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严重的削弱了后者的权威性和翁定性.
③:清朝统治者被迫进行旨在“富国强兵”、谋取生路的变法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始终是被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

洋务运动开办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费八股改科举,新政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
④女子教育遭到排斥和忽视,起步时间滞后,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

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

2、经济方面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社会化的一部分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有的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走上衰弱,被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模式取代
③:人才缺少,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突破以零散的蒙塾和家庭为单位的旧模式向社会化转变
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变法的思想下推动的
①:外国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
②:改革的不顺利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
1、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大同思想”以及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教的的学说,这些思想在他的《大同书》中得到集中体现。

2、《大同书》的构思
①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里,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
②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
③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有社会抚养
④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
⑤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
3、《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
①、保育员的选择。

②、育婴院的内外环境
③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以保育为主,逐步掌握各种谋生技能
4、《大同书》有关未来社会教育模式构想的核心
①教育的社会化、儿童从未出生之前的胎教到大学毕业,所有的教养活动,都通过社会教养机构来实施
②、公养公教,从胎教到大学的一切费用由社会承担,儿童在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社会服务来偿还。

5,、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面的反应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
1、新民学说核心要旨:国家强弱的根本在于民,而每一个民的强弱在于其早期所受到的教育
2、反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更全面的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建立系统的近代化国家教育制度,提出建立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构想
3、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划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任务
4、列出来教育次第表,根据身体、知、情、意、自观力等五方面发展年龄特点,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期(5岁
以下)儿童期(6-13)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四个阶段,与此相应的学制划分为家庭育期、小学校期,中学校期,大学校期
5、设为期两年的“幼稚园”教育
6、对女子入学的关注,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说明女学的重要性。

①,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②、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最大最直接
③、母亲是所谓幼学中的主要教育者
④、有妇女担任幼稚园的教师,并通过兴办女学培养师资
5岁以下儿童五个方面的发育特点:
1、身体。

一岁前后,乳牙生,习步行,学语言,有欲望之起,感觉之力渐臻敏捷。

2、知。

感觉知识之力极为锐敏
3、情。

感情皆起于感觉。

4、意。

只有感觉的意志。

5、自观力。

未自知有我,纯然混沌未鉴境界。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按照《清史稿。

选举志二》的划分,清末的教育改革划分成为两个阶段,
1、1862年到1901年是无系统的教育改革时期,改革没有涉及国家教育制度的层面
2、1902年到清朝灭亡为止是有系统的教育改革时期,改革的内容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
包括:
1、科举学制的正式废止,学部的建立,、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立,就是以癸卯学制
中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也是清末学前教育制度在法律形式上的正式确立。

1903年,推行的“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到了完善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共分四大章的内容、要点
1、内容:①蒙养家教合一
②保育教导要旨
③场屋图书器具
④管理人事务
2、要点:①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规定蒙养家教合一的宗旨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并确定专为保育教导3岁到7岁的儿童、每日不超过4小时
②蒙养院的师资问题蒙养院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原有的乳妇担任
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规定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保育的内容各条目划分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个方面
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以完善的标志是:
1907年3月,《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折》并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生承担在担任女子小学堂教习和蒙养院保姆的双重职责,从在法理上解决了学龄前教育没有师资来源的体制弊端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的实施是一创办蒙养院之内的学前教育机构为标志的
1、湖北武昌蒙养院的建立,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行后,湖北幼稚园改称武昌蒙养院。

2、张之洞对湖北武昌幼稚园的①废除幼稚园原设的女学,延聘日本女教习指导
②:制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使得蒙养院的章程更加规范合理
3、私塾蒙养院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务本女塾附设的幼稚园和天津严氏蒙养院,严氏蒙养院是由学部侍郎官员严修创建。

1902年,严修在家中开设严氏女塾,后又创办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传习所,聘请日本教习,采用日本教材,办学思路与湖北的武昌蒙养园相近。

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初步体现了学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变,尽管实现这一转变的步伐迈的不大,体制也不够完善,但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向近代化演进的必然性
2,、仍然以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宗旨,其维护封建礼制的意图贯彻始终,严重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成就
3、清朝统治阶级对于妇女的歧视,以及剥夺妇女教育权利的种种举措,导致了清末蒙养院制度从一开始就残缺不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蒙养院师资的严重缺乏以及优质蒙养院的极度稀少
4、脱离中国实际,照搬日本学制和严重依赖外国教习
第二节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一、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
1、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使他们将来可以在中国占据领袖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支配中国
2、通过开办幼稚园吸引更多的民众信仰基督教,以扩大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基础
3、使基督教能更好的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使西方的势力更方便地进入并支配中国社会
影响:一方面教会学校的动机确实是培养代理人,以方便西方宗教渗透并支配中国,在客观上配合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入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

另一方面教会在华的活动,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游戏的人才,教会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为清末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清墨教育改革的进程。

特别是教会学校率先在华开办女学、禁缠足、开设蒙养学堂,也为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学龄前教育起到了开风化之先的引领作用。

二、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活动
1、最早以中国女子为对象的女学创办于1825年,是英国女传教士格林脱在新加坡开办的
2、亚尔德西女士赴宁波,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宁波女塾。

3、教会的幼稚园,一般都直接附设于教堂,或附属于女学或幼稚师范,这是教会学前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方式。

4、开设的课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英文课、二类是国文、生理卫生之类的文化课、三类是心理、教学法之类的专业课
清末的教会学校幼稚园教育的特点:
1、就过程而言,以“癸卯学制”的颁行为标志划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发展缓慢,规模小,于中国教育现实也基本没有直接关系。

后期发展速度快,并且与中国教育现实的联系加强,以解决中国幼稚园缺少师资为主要任务
2、办学程度较低,招收的主要是贫困人家的子弟,有些具有慈善性质,“癸卯学制”颁行后,一些中心城镇的教会女学,幼稚园招收的层次提高,但需要缴纳昂贵的学费,大多数学校仍然水平较低
3、教学内容方面,早期的女学,幼稚园多属于慈善性质,学生只能学习一些粗浅的宗教常识和生活技能。

幼稚园一游戏为主,并能够参照国外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指导幼稚园的办学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